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观后感边城

发表时间:2023-02-18

观后感边城1000字精选11篇。

读书笔记吧精选专题推荐:“观后感边城”。

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每次看完电影,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为了保留心里那份感动,我们应当写一份观后感。写好作品观后感要求我们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是不是对于写作品观后感感到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读书笔记吧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观后感边城,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观后感边城(篇1)

1934年,沈从文写了中篇小说《边城》,1984年以此为剧本的电影《边城》在中国上影,此电影得到沈从文的肯定和支持。其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我说不上来,只能用自己的感觉表达:清凉、细腻、纯真。基于其真,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电影结尾时,翠翠孑然一身于船上,直接原因是老汉的去世,深层原因则在于其父母的自杀。其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因为不能战胜感情与军人荣耀的矛盾,一死了之。所以,站在现实的角度,作为一个男人对子女生而不养,实为家庭杯具之根源。另外也说明男人在那个时代的职责有多重,男人在情感上面要主动追求女方,然而物质上女方更要依靠男人。在更远的历史上,在更贫困的年代,男人天生具备的劳动力优势确立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温床。

二、就算是在农村,经济不富裕,老汉还是随时带着酒,端午不愿看龙舟比赛更爱找熟人喝一杯。这种喝酒不以经济贫富状况决定喝不喝的现象值得思考一番。电影里老汉喝酒主要有三种状况,分别是寒冷时暖身子、会友时聊天、吃饭时自酌;现代人喝酒主要有两种状况,分别是会友时聊天,聚餐时应酬。这个差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现代人很少再感寒冷、有时候各种非酒的饮料代替了自酌的酒,这是生产力提高、物质丰富的结果。现代人饭局上的酒,只有一个作用:助兴,就如上门送礼一样,起说话开题之用。这种现象就部分反射出现代人怕冷场,而冷场却恰恰有助于思考,所以怕冷场也就是场上的人耐不住性子,大多时候说不出带思考成果的话。如此官话、套话成风就自然构成了。这种因为怕冷场导致的不醉不归、套话成风就像毒品一样,会上瘾;这局中人不知不觉就陷入天天饭局、句句套话的无限循环中。肚皮大了,肝火重了,脂肪高了,明明明白不对,却悟不出为何不对,一句没得办法又将自己拉进死循环中。的确,这种饭局拉动了中国的内需,但却助长了无知,败坏了风气;这样的内需与透过牺牲环境拉动的GDP有何不同?不同的只是拉动内需牺牲的是人体健康,是社会风气罢了。我国经济急需转型,文化也急需转型。

三、老汉去世后,翠翠似乎还在等待二老的回来,二老还会不会回来?二老什么时候回来?二老回来时还会像当初一样娶她吗?从情感上,只能说是儿女情长,经看缘分。但物质上,她还得生活,她将依靠什么生活?罗斯福发明了一套制度社会福利。《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里有一句话简要的总结了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和思考的矛盾:饭都吃不起,还谈什么感情?。所以,感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只有丰富的物质才能保障丰富的情感。我国改革开放后,大刀阔斧搞经济,到这天2012年6月7日,国家已经更加富足,有潜力保障全社会人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生存福利保险。如果翠翠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或许老汉不会这么悲情的死去、小溪不会那么的清澈、没有免费的渡船、翠翠也不会那么孑然一身,代替的是村委领导的送暖或在养老院、溪水就应是红色或者是黑色的、残破的拱桥或者是高额的旅游渡船费、翠翠被人收养或呆在孤儿院。我们此刻就生活在一个社会的过渡期,充满了各种机遇和风险,不得不前进!

四、今年5月,电影里的年轻演员们重聚在电影频道《流金岁月》,电影里的翠翠在现实中透过努力学习,做了翻译,结婚生子,过得很好;现实中老汉已经在2010年不在了;导演凌子风也不在了;二老后期拍电影受挫折,但是也发福了;三人在电影拍完后首次重聚的另一个,大佬几乎每年接一部戏,有一副很文艺风的形象。的却是时间沉淀了电影《边城》,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同时,《边城》的那些人经历的岁月,也在信息时代下让我们这些未以前历过的新一代中国人,感受了、体会了、感动了,也思考了。这或许就是经典的传承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将要做的是:继往开来。

观后感边城(篇2)

在《边城》人性美的背后,是一个小城的悲哀。为什么翠翠、爷爷和顺顺一家,之间发生了这么多阴差阳错,他们善良却无辜,因为他们是这座美丽平静的小城养育的。这个20年代的小城容不下这段爱情,如果结局能被改写,那只能是这座小城被改写。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雪花纷飞,翠翠孤独一人守在船上,白雪落了她满肩。她会永远守着这只小船,为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摆渡过河;她会永远留在边城,这个承载着梦的地方。河水不急不慢地流淌,水花激荡着她幸福的期望;年复一年,山树长青,就像她对爷爷永远不变的爱。爷爷是走了,可是他,会回来么?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翠翠独守空船,她喜欢的二老赌气出走了,爷爷——她唯一的亲人怀着遗憾离开人世,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我不肯接受如此痛心的事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发生。悲剧,就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在我眼中《边城》或许就是一个温馨而平静的悲剧,哀而不伤,只有说不出的隐隐的凄凉。其中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温馨,只是平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情,在我们繁忙的现代都市中已经久违了的温情!所有人的所有的故事,都在边城那母亲般温和的怀抱里演绎着。

但,在冥冥之中结局似乎已被谁写好。

作者通过这篇作品展示的是这块净土上的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居民,寄托的是他的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所以《边城》被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成为“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在这人性美的背后,还有着人性、历史、文化的悲哀。这种悲哀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在这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城里诞生的少女的爱情,注定是要丢失的,翠翠抓不住,在边城里成长的所有女孩都无法抓住。《边城》的悲剧即使换了故事的人物也不会改写,用历史书上的话说就是“特定的产物”。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自己这么说。也许我不理解他所说的“隐伏的悲痛”,我感到的是小城的悲痛,是历史、民族的悲痛。

翠翠是故事的灵魂,她可爱乖巧,勤劳能干,是我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女性的典型。“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翠翠心中对傩送的分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的爱意,稚嫩的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翠翠心中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翠翠后来对爷爷说“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她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人就是傩送,也不好意思问。她没有给傩送一点点暗示,懵懂的她面对爱情一直很害羞而过于含蓄。这是必然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座封闭的小城里,女孩子不可能明明白白的表示自己喜欢谁,翠翠的性格里有着对爱情的固有的保守,她虽然希望得到真挚的爱情,但她从不表露,处处掩饰,看到傩送竟不好意思去摆渡。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女性特有的对爱情的含蓄矜持,这种含蓄,是自古社会所推崇的,善良的劳动人民都具备这种对爱的含蓄,而不像现代的人们这么直白和奔放。这种民族的性格,这种历史的积淀,尽管美好,却也沉重,正是这含蓄,成了悲剧发生的一方面因素。

老船夫,也就是翠翠的爷爷,他慈祥、敦厚、善良,内心深处是对孙女无私的爱,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古老的闪光。然而,正是这爱,让他费尽苦心在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无意中导致了对方一系列的误会。因为他想让翠翠自己做主,说话总是不点破,每次让翠翠害羞时总说“就当爷爷说了个笑话”,在顺顺那边总是小心翼翼的试探别人,结果傩送认为他“弯弯曲曲,不利索”。老船夫原是好心,却做了错事。他把整颗心倾注在翠翠身上,但最终却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傩送和哥哥都喜欢翠翠,他们互相说明之后,哥哥不愿和弟弟争,因为他的善良,便选择离开,不料死于意外。傩送从此有了负罪感,他即使舍不得爱情,也不会再冠冕堂皇地在家人的反对下选择翠翠而不要磨房,也因为他的善良。

小城的人都迷信,顺顺在失去大老之后自然不同意二老与翠翠的婚事。大老是被水淹坏的,而翠翠是船夫的孙女,一辈子与这里的河水打交道,对他家来说很不吉利,在他们的伦理道德观里,“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同样是是违背道德的。

错综复杂的原因,终于注定了翠翠的爱情会落空。

边城的人性美固然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这座远离喧嚣尘世的小城赋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这美好的背后,是这座小城封闭落后的凄凉,是多少年历史积淀下来的阴影,是整个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爷爷、顺顺一家,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美丽的小城,这个平静的小城,这段自由的、朦胧的爱情既然发生在这座小城,无论是在谁身上,那么它注定是残破的,注定只剩下遥遥无期的等待!只有改变小城,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

翠翠一人坐在船上,望着某个方向——那里有她的希望……这船,这水,犹如在为翠翠的爱情谱写一支挽歌,不是凄凄惨惨的悲,而是歌颂希望。

如果有一天,人们摆脱了封建迷信,外面的世界不再动荡,这座小城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去,仍然继承这里特有的美好,成为崭新的干干净净的城市,那将是这座小城里的子民觉悟的一天。

这是翠翠能够等到爱情的唯一希望,是这座小城的希望,也是整个民族的希望。

观后感边城(篇3)

《边城》是我国文学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观后感边城(篇4)

我在暑假中观看了《边城》这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70岁的老船夫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俩感情深厚,却又同时爱上了翠翠,发生了矛盾。翠翠喜欢二老,却不肯说明心意,使老船夫很为难。又因误会,事情被闹得很僵。不料,随后传来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对哥哥的死难以释怀。老船夫前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同时顺顺又同意了中寨王团的提亲,但二老却仍想着翠翠而拒绝婚事,最后无奈以闯荡为由离开了这里。老船夫因心力交瘁,终于离开了人世。翠翠终于明白了许多爷爷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归来。

《边城》是一幕真正的爱情悲剧,它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和主要内容,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翠翠的羞涩、恍惚与冷漠。《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但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却细腻,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边城》塑造的主人公少女翠翠,是纯洁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灵魂,最后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爷爷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能嫁到一个好人家,他辛苦操劳却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天保大老为了能够娶翠翠,不计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门追求翠翠,但后来不慎溺水身亡。傩送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还在对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后来却因拒绝婚事而远走他乡。可以说,电影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和一个悲惨的结局。

《边城》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但不是由于命运导致的悲惨,而是由于人性导致的悲惨。在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这个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森林中,还有多少人有最初纯洁的人性呢?由于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无力去呵护脆弱的人性,也没有时间去注意孤独的人性,只是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渐渐地堕落。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好早已被尘封在心灵中被遗忘的的一角,可是疲倦的人们哪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很多人已经开始将它们遗忘。遗忘不是一个人的罪过,但是若任由它们成为被遗忘的记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全人类的损失。故事中,大老与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没有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至极。但自二老开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个至亲的人,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遥远的远方直到无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这兄弟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他们身上处处都流露着人性的光辉!《边城》中有的不仅仅是人性的光辉,同时还有人性的遗失。与天保、傩送这两兄弟相比,他们的父亲顺顺就显得非常差劲了,他为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征求儿子的意见,答应了提亲,他这样利用儿子的婚事而谋取利益的行为难道不是证实了人性的遗失吗?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这不是个我喜欢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总在自己手中,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等待。我们每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枷锁,也是归宿。我更希望能在边城中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观后感边城(篇5)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异常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感情,可是感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

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忙,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相比之下,我们每一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期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梦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观后感边城(篇6)

我观看了《边城》这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70岁的老船夫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俩感情深厚,却又同时爱上了翠翠,发生了矛盾。翠翠喜欢二老,却不肯说明心意,使老船夫很为难。又因误会,事情被闹得很僵。不料,随后传来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对哥哥的死难以释怀。老船夫前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同时顺顺又同意了中寨王团的提亲,但二老却仍想着翠翠而拒绝婚事,最后无奈以闯荡为由离开了那里。老船夫因心力交瘁,最后离开了人世。翠翠最后明白了许多爷爷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归来。

《边城》是一幕真正的感情杯具,它以翠翠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和主要资料,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翠翠的羞涩、恍惚与冷漠。《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但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却细腻,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边城》塑造的主人公少女翠翠,是纯洁的化身,是《边城》中最完美的灵魂,最后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爷爷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能嫁到一个好人家,他辛苦操劳却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天保大老为了能够娶翠翠,不计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门追求翠翠,但之后不慎溺水身亡。傩送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还在对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之后却因拒绝婚事而远走他乡。能够说,电影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一段完美的回忆和一个悲惨的结局。

《边城》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但不是由于命运导致的悲惨,而是由于人性导致的悲惨。在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间最完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这个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森林中,还有多少人有最初纯洁的人性呢?由于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无力去呵护脆弱的人性,也没有时间去注意孤独的人性,只是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渐渐地堕落。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完美早已被尘封在心灵中被遗忘的的一角,但是疲倦的人们哪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很多人已经开始将它们遗忘。遗忘不是一个人的罪过,但是若任由它们成为被遗忘的记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全人类的损失。故事中,大老与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没有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至极。但自二老开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两个至亲的人,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遥远的远方直到无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这兄弟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他们身上处处都流露着人性的光辉!《边城》中有的不仅仅仅是人性的光辉,同时还有人性的遗失。与天保、傩送这两兄弟相比,他们的父亲顺顺就显得十分差劲了,他为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征求儿子的意见,答应了提亲,他这样利用儿子的婚事而谋取利益的行为难道不是证实了人性的遗失吗?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这不是个我喜欢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爷爷或傩送证明自己的想法,杯具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就应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总在自己手中,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遗憾或杯具。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向留在溪边等待。我们每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枷锁,也是归宿。我更期望能在边城中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wWW.dsbJ1.com

观后感边城(篇7)

合上那薄薄的书,似乎做了一场悠远的梦。梦中一个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点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仿佛此时的我完全的进入了角色,无法自拔。

眼前浮现出那个小镇,淡淡的墨绿色画出那重峦叠嶂,画出那小桥流水。丹红点缀出山花满野,灯笼朵朵。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这就是张可爱的山水画,朴实的湘西人就是这画中人。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有序。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对这个古老的小镇的喜欢,对这里朴实乡情的喜欢。

也许我可以步入这个小镇,人们在我身旁流动。不知所措在喧闹的人群中穿梭,回过头,那个皮肤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只山头黄麂,很快的,又跑的没影了,无处去寻她。耳边传来幽远的歌声,似乎牵引着我,走出闹市,窜入竹林。

一条小溪横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响。远处,一座白塔渐渐挣脱竹林的束缚,映入我的眼帘。下面是一座竹屋,门开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虽然不急,但还是有点宽。对岸只有一条空空的渡船,显得那么萧条。但我知道,这里,有个女孩,一直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风雨交加,也许她不会虚度年华,也许一切会趋于平静。刚刚萌生的爱情念头,或许还会经历几番曲折,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一切,什么都不复存在了,生于朦胧,死于朦胧。

遥遥白塔,在我看来就是对翠翠天真无邪的守护,默默地给予她祝福。它是老船夫和翠翠一起的回忆,然而似乎相同的命运被寄予在了老船夫身上。那个暴风雨的夜里,它也一起坍塌了,也许是它不愿看到翠翠的泪水,他把泪水会把它水泥铸的心融化。旧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与那少女一起等待远远眺望。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何时才能回来。

大佬二佬,就像是双子星的宿命,他们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而这美丽的小溪浸润了土地也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没有因爱生恨的俗套,兄弟两得知对方的心意后,没有勾心斗角,强抢强夺,却是谦让着,祝福着。他们相约山头斗歌,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意。二佬一开嗓,大佬就放弃了。他默默地转身,不想让弟弟看到自己的伤心,离开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却没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终溺死在茨滩中。随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热情也一起沉入了深不可测的茨滩。这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观后感边城(篇8)

前几日跟网友聊天,说她在西北工作几年了,再读到沈叔的文章,想起了以前的梦想,到湘西走一遭,却没想到离它越来越远,但是,若是有机会,她还是会去凤凰的。

喜欢沈从文的文章,觉得沈叔这个称呼与他更亲近了一步,姑且不论年长多少,就先这样叫了。

我想读过沈叔文章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想去湘西的吧!不仅仅是为了湘西那钟灵清秀、流水潺潺的自然山水画卷,更是为了追寻沈叔笔下淳朴善良、热情勇敢的人性之美。可以说,湘西是一个现代版本的桃花源,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风淳朴的圣洁之地,人人都在追而寻之!但是与陶公笔下的桃花源相比,它又是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存在与这个世间的。这又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总想着有一天能到达那圣地。退而求其次,就算是平日里没时间,忙中偷闲,看上一会儿《边城》,心便到了那里,不自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可是,这世间本就没有完美的事物,即便是边城!中国几千年传承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赋予了边城人民一切美好优秀的品质,却也深深烙上了千年封建落后腐朽的印记。在这相对落后、孤独封闭的边城里,人们浓厚愚昧的封建思想也给翠翠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到傩送离开家乡的那段,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到宝哥哥了,二人皆是因为爱情,带着遗憾与愧疚远走他乡。宝哥哥爱而不得,是因为林妹妹已芳魂消逝,求而无果;傩送爱而不得,是因为心中对哥哥的那份愧疚,憾而惧求。傩送跨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冲不破那道思想的枷锁,让二人远隔千山万水爱而不得相守,终是负了那痴心一片!可是,回头看,谁说翠翠不是那个最无辜的痴心人呢?翠翠敢爱敢恨,为了心中那人一直等在船头,因而翠翠的爱虽有缺,终究是可贵而又可敬的!

现代人谈的最多的也是爱情,可是,最奢侈、最难得、最渴望的也是爱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严重匮乏爱的社会,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姑且不能称之为爱情,应该是择偶观念是与金钱、权利、欲望挂钩的,这个时代真正的优伤不是缺少翠翠,而是缺少敢于遵循内心,敢于去爱的人!每个人都大言不惭的说羡慕翠翠,渴望真爱,可是当现实与欲望发生冲突时,又有几个人选择了爱情?如果真的需要爱,不用去寻找翠翠,只抛开世俗的枷锁、冲破欲望的牢笼便可!

爱《边城》,爱那真正的人之处,性本善的美,仿佛那城中的人们与世隔绝了千年,又面带着微笑,款款向我们走来!

《边城》中,老船工的存在总是能让我莫名的感到心安,老船工是勤劳、善良、朴实的,他守在渡口,不求回报,渡过了一个又一个路人,他把这当成一辈子的事来做,只是如此简单而已。但对我来说,老船工是一个引路人,读他时,是纯自然的灵魂的接触,他默默地将你从此岸引到彼岸,将你心中的烦闷一点一点的洗涤到水底,恬然和满足慢慢地沉淀到灵魂深处。老船工是翠翠的依靠,亦是读者情感的寄托。当老船工去的时候,翠翠伤心欲绝,一夜之间长大了;读者情不自禁,潸然落泪了!沈叔把老船工的葬礼写的很细致,但越是细致,亦越是残忍!一个人的感情,爱或恨、喜或忧、乐与愁,皆能到达一个特定的点,越过了这个界限,就会变质,爆发!沈叔是一个高手,老船工逝了,读者已是伤心不已,他却不急不慢、不温不火地将这忧伤一层一层的渲染开来,那葬礼的描写直把人逼到情感的死角,闭上眼,掉下的决堤的泪水!

傩送会回来吗?翠翠还会等待吗?他们的爱情会有结果吗?一切都是未知数,将书翻到最后一页,却是意犹未尽,总是固执的觉得应该有后续的,怎么能就这样没了呢?可是,转念想,还能有比未知更好的结局吗?

观后感边城(篇9)

今天上午的三四节课,我们上了两节“电影欣赏课”,观赏了《边城》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根据沈从文的着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通过对电影的观赏,也使得我们对《边城》这部小说的背景和内容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说主要表现了三种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这三情构成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爷爷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对外公关心备至,外公对翠翠亲情无限。天保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竞争,正大光明的做了竞争,哥哥走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要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哥哥为了成全弟弟,出外闯滩,意外遇难,表现了他的手足情。

《边城》中描绘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想待,相互友爱。表现了湘西自然之明净,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阴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使得傩送虽然再面临碾坊和渡船时选择了渡船,选择了爱情,却由于无法战胜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导致的隔膜,而终于有情人难成眷属,酿成了悲剧。

观后感边城(篇10)

天高云淡,白塔下,渡口边,一对兄弟,一个女孩,一段说不清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边城》。优美的景色,善良,纯真的人们,故事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究竟是谁的错?其实,并没有什么“为什么”,悲剧的结束,也并不是谁的错。

天保和傩送,两个人同时喜欢上了翠翠,按规矩要不两个人真刀真枪的大干一场,决出个谁胜谁负,胜的去追求翠翠,而负的退出;要不两个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对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个人赢。两个亲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枪打一仗,所以只能选择后者。但不得不说遗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放弃了,而傩送唱歌时翠翠却因为睡着了,只把那歌声当成了一个美好的梦。

天保为了忘却翠翠成全傩送而随船出商,却因船出事而溺死河中;翠翠经过爷爷点拨后知道了傩送对自己的爱,却因女孩的羞涩不敢表达;傩送给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却因翠翠没有给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让他不知怎样面对翠翠,所以也远行了;爷爷为了翠翠以后的幸福忙前忙后,却因整个事情变成这样又加上岁数大了,最终在暴雨将停的清晨离开了人世。

最后,只有翠翠和她的黄狗,守着渡船,等着傩送的归来。想来想去,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谁的错。老话有一句叫“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爱情变成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命呢?她的爱情中,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一点阴暗的东西,但结局却是这样,能说什么呢?认命吧,顺其自然就好。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当傩送和翠翠的爱情经过时间的考验,两人再次相遇时,应是人间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为时间的推移,感情淡了,没了,又是什么坏事呢?这段感情的结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开始么。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许多却仍没有发生动摇,很不错;如果随着种种事情,感情散了,互相觉得不适合了,分开,也挺好。

还记得《非诚勿扰Ⅱ》中芒果和李香山离婚典礼上的贺词:散买卖不散交情。两个人分开后,之间就又是另一种感情,有什么不好的。

其实,感情,没有什么是与非,没有什么对与错。其实,感情,真的顺其自然就好。

观后感边城(篇11)

早不记得什么时候学习的《边城》这篇课文,也不想去查阅资料告诉我,或许是中学的时候吧,我还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过这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个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记忆,好向往那个优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体硬朗;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外祖父是个摆渡人。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明白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我对哥哥的死负有职责,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郁郁寡欢,最终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课文是这样的,电影也是这样的。中学那会儿,我还是个什么也不懂的丫头,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龄相仿,可我只看情节,看的是热闹,看完就算,至于当时教师告诉我些什么,我早已不记得了,模模糊糊有什么淳朴的乡土民风之类的,还记得那个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电影,感受颇深。岁月给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随着电影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我喜欢那个有山有水,民风朴实的小镇,喜欢那里人们悠闲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着电影,我甚至向往那个地方,想去实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里生活,真美!看着善良的翠翠和勤劳帅气的傩送燃起朦胧的感情小火苗时,真为她们高兴。可隐约中我还是记得这是个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编剧不要破坏这么美的乡村生活,让他们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电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个暴风雨之夜,爷爷和翠翠的爸爸妈妈一样永远离开了她,只剩下翠翠守着那个茅草屋,守着那只渡船,好在唯一忠诚也很通人性的大黄狗依然不离不弃。电影画面停留在那条清澈见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条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让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忧郁、期待的眼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山依旧,水依旧,翠翠大了些,孤单无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似曾相识的风景,一年又一年将我远远抛弃,越来越远,永远不能把我带回那个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中。我不得不承认,原先回忆只属于过去,永远只能是过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