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论语译注》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9

《论语译注》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经常会读一些书籍,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很多人会想通过文字来对自己的感悟进行整理。作品的读后感您知道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

读《论语译注》已有三周,这本书大概是同学们在所有已读书籍中读的最慢的一次。从不懂到看翻译,从看翻译到得不到智慧,读的慢,读不懂是自然的。为此,推荐赵文瑄主演的《孔子》电视剧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看一看,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语录。从上课的回答中,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周记中,慢慢发现他们读出了少许的味道,这实在是让我兴奋不已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赏《论语》时,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时,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学得不扎实,使一次次的考试失利。现在,我读《论语》时深有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话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倡导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多复习,多重复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的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生活。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2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都有好的进步。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3

《论语译注》读后感300字:

孔子曾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意思是: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他认为儒者内部,也同时存在君子和小人,儒者并不都是君子。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因为我们常常会把一类人都认为是好人,另一类人都是坏人。如:老子英雄儿好汉、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等。但社会现实让我们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所以,我们不能以出身、阶层、圈子等,先入为主的认为某个人是什么样的。

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只是听他怎么说,最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来判断一个人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例如:某人说房价太高了,根本不值得买,但是他自己买了好几套;有人说:我最爱国了,但是他把家人都移民到了国外……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4

我们为什么会迷茫?——《论语译注》读后感300字: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三观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们参考:

1.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去学习它、实践它,捍卫它。在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前,不要别人说哪个好,就信哪个,要自己去选择和验证。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个地方。

3.在清明之国,不努力以致贫贱,是个人的耻辱;在黑暗之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也是耻辱。

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让我们坚定相信的道吗?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贫贱和富贵是如何得来的?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5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就像在说证券投资一样)。

这里提到的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大家都以为孔子最喜爱颜回,但端木赐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达到如此显赫地位,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端木赐发挥自己经商的才能,积累巨额财富,从而有能力推动儒学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够的财富有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所以努力赚钱不代表“钻到钱眼里去了”,而是我们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了理想,而努力赚钱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6

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

这本书断断续续已读大半,从初期的艰涩到现在,似乎读的越来越顺当了。读的顺了,想法也就多了起来,有时也能静下来思考一些事情(当然也有一些胡思乱想)。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读到现阶段也才算是有了些懵懵懂懂的理解。即使不治天下,只是用于工作、家庭、交友等也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得学与思结合,还要实事求是的学、细致入微的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总之,读懂已属不易,若是读通那就更要下一番苦功了。wWw.dsBJ1.CoM

事君与我来谈过于遥远,不过对于一名普通职员,它还是同样适用的。在工作中,面对上级、领导,我们是选择“勿欺也,而犯之”,还是“勿欺也,勿犯之”;是“欺也,犯之”,还是“勿犯之,而欺也”呢?恐怕每种都会有人选择,而且每个人针对不同的事还会选择多种。但我觉得选择最多的应该是“勿欺也,勿犯之”。作为下属,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听从领导的安排,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很容易做到“勿欺也,可是我们真的会在有争议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去触犯领导吗?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

像魏征那样敢于直谏的人有多少,而像宋仁宗那样唾沫星子飞到脸上也不恼的领导又有多少。孔子的这种事君之道,如果考虑环境、性格、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后,不免有些理想主义,不易践行。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易,方显出孔子的智慧,他很多言语的前提是自己的治国之道,如果一位领导,能够按照他的理论去做,那么他的下属也就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了。但是,谁又会完完全全的只信服一个人的言论呢,那么,孔子想要的世界也很难实现了。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7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8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你带来的《论语译注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写作论语译注读后感作文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