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15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8篇。

读书笔记吧栏目精选:“逍遥游读后感”,欢迎阅读。

每次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这时我们可以将心得感悟梳理出来,总结成一篇读后感,下面由编辑给大家来分享最新逍遥游读后感,还请您收藏本文!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1】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

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2】

自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读罢《逍遥游》全篇,我看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对名利枷锁的鄙弃和厌恶,使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挣脱世俗的束缚,就会失去行动的自由,进而也失去了主体精神的自由。对于自由的呼唤,在人类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久久盘旋回响。

纵观全篇,我对这段话印象极为深刻,“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文章的结尾处,庄子用饱含情感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自由的理想境界:这颗大树不会有木匠要砍伐它,不会有其他事物会妨碍它,它也不需要有什么用处,他就这样无拘无束地,毫无目的地存在于这个广袤的天地,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成为它自己,就是以自由的姿态存在着。成为自己,就是自由最好的定义。

对于人类来说,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束缚。作为自然之子,我们依赖空气,依赖水源,依赖土地。作为社会之子,我们需要学历,需要物质,需要社会认同。只要我们有所依赖,有所需要,我们就会陷入被束缚和被限制的境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约束和束缚越是深重,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也就越急切和激烈。

而在当今社会,餐腥啄腐者比比皆是,人人都在艳羡名利权势的光鲜亮丽。深陷名利场的人,其实都迫不得已将自己的自由作为交换的代价。在名利场中,争权夺势,利益纠葛,如同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这些贪婪无度的人深深地裹挟其中。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自由无从谈起,更是成了奢望。这些人在行动与思想受到某种束缚的某一时刻,想要得到自由时,定会悔恨不已。然而,走进迷途的孩子是否可以知返呢?

这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可以得到回答。庄子用他睿智的言语告诉我们,在现实的泥沼中,我们只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质,直面真实的自我,就可以超越名利的束缚,超越欲望的引诱,超越虚荣的假象,在精神世界里打造一个自由的王国,享受精神世界的逍遥游。

所谓自由,就是坚守自己的思想与信念,宁肯被潮流的车轮碾碎,也不向权威屈服。所谓自由,是在犬马声色的现代社会,遵守本心,遵守原则,无畏外界喧嚣,无惧世俗侵扰。所谓自由,是直面自己的内心,追寻属于自己的肆意人生,不带任何标签,不予任何目的,原原本本地体验生而为人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决地捍卫自己的自由,让生命在自由的状态下诗意地开展和尽情地怒放!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3】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读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

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4】

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他四处翻找,展纸提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逆】

你是否听过别人对你努力的讥笑?是否也恶毒的如此这般的嘲讽过他人?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说的不错,有那么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摆在你眼前,为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广,你是否有资格去做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讥讽的决定?

我有,因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胜过他人。我曾经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选择了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学校,我也曾被人义正言辞的数落过。“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这些话,我都听多了。

那时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长路上,拖着装满了梦想与对别人的不待见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离这里。我的眼界宽泛,我不愿曲折在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过错?

后来我知道了鹏。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与学鸠一样的人,他们或叉着腰或双臂交叉环绕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话,向你投来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无论你怎么办他们也不会改的话,不如就放过吧。就像鹏一样,背负青天,翅下有风,傲然自立,飞入云巅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惊叹。

不入流的始终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终都不入,何必为其心烦意乱。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转】

我自小就不是个省事的主儿,总好像是不一样。小时候曾试过把上好的饭菜喂给自家的大黄狗,面对母亲的责骂只能低下头悄悄的笑;每当夜色降临,小院里的小孩子们总会乖乖的坐在电视机前——那个发着亮发着光的正方体——等待动画片的准时放映。而我却总是拖出一张凉椅,端端正正的摆在门口的槐树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还喜欢一个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过家乡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们都畏畏缩缩,直唤着要大人抱,而我却一个人自得其乐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红叶飞。

长大之后,忽的变得些许叛逆。我总是忤逆老师和家人的命令,总是不屑于遵守规矩。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刺猬。只留浑身的刺以面对人们。

后来才明白,许多许多的想法不过都出自爱。

我讨厌聒噪,也讨厌别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遥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亲坐火车一路北上,车厢中的另两个人像是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吵得我脑仁发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无理由吵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当一条新政策出来,总有那么些不和谐却又没有道理的声音出现;当某位明星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些人喜欢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世界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思想却不一定飞速发展。不请自来的喧嚣,才是真正的不礼貌。

我不敢说我真的看清了这个世界。毕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头来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觉都会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来云去,看天色苍茫,看我的远方。我们总会天真的以为眼见为实,可有时眼见的还不如耳听的。

我见过外表美丽的女孩,明眸皓齿唇红齿白,打扮十分入时,娇小的身躯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却是不堪入耳的脏话,一串一串的话语圈成一团团乌云,围绕在女孩身边,使女孩的光鲜亮丽黯淡了几分。

我见过外表丑陋的老人,身体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树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净的,东一块补丁西一个破洞,却一步一步弯下腰来拾起地上的垃圾,脸上依旧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简单,而世间万物亦然。我不能说我完全地遵守着这个世界的秩序,但我在尽力,也在维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们第一眼所见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谓“眼见不为实,耳听不为虚”。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岂是单单靠这一双眼?我的双眼看到的永远只是她的双眼能够看到的内容,若要撇清浮华虚禄,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独善其身,用心便好。

【结】

我渴望逍遥,可我也希望人们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遥,使世界逍遥。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5】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

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6】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大学生范文网 www.1467.Com.cN)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7】

初读《逍遥游》,我以为只有鲲鹏才配得上是逍遥者,一飞冲天,扶摇而上九万里;志存高远,绝云气、负青天,登高望远,驰骋于天地之间,岂不逍遥?

再读《逍遥游》,我又觉得好像蜩与学鸠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遥者。虽卑微弱小,抢榆枋而止,甚至时则不至,可又如何?想飞便飞,想停便停。不必等海运,也无须乘厚风,随意自在,不亦是逍遥?

今日又读《逍遥游》我恍然觉得之前都错了,无论鲲鹏还是学鸠之类都可以逍遥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处境就调整什么样的心态不就是逍遥吗?鲲待海动风起之时便化而为鹏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风之积也不厚,负大翼也无力之时就踏踏实实沉潜于北冥海底,这是鲲鹏的逍遥。尺鴳虽腾跃而上不过数仞却无需依仗随意翱翔于蓬蒿之间,这是尺鴳的逍遥。如同我们,有三月之粮便适千里之外,去看看远方的世界;仅三餐只满便适莽苍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园,不也很好?可仅能这样吗?我又想到《为学》篇中那一穷一富两个和尚,富者数年来欲买舟南下,犹未能也;贫者却凭一盆一钵自南海回,因此远近不是问题、穷富也不是问题,心甘情愿才是逍遥。上古大椿、楚南冥灵虽有大年,立于世间看遍百态却寂寞不能言。蟪蛄、学鸠虽是小年,却呱躁喧虺身处红尘好不热闹,大年也好小年也罢不都是只是一辈子?谁也学不成谁的样子,谁也不必羡慕谁。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个人本身,少壮有力时可学习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岁积力衰时不妨学习尺鴳,数仞腾跃飞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伤,明天有明天的欢喜,有什么呢?什么样的处境调整什么样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饮水江河不过满腹,鹪鹩如此,偃鼠如此,鲲鹏、学鸠、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谁能分得清谁更逍遥呢?

这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吧。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8】

庄子做逍遥游主张要做到逍遥,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遥呢?

逍遥意为从容,从容地接待事物,从容地直面困境。

蜩与学鸠笑鹏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与学就不明白鹏为何要乘风飞九万里之高。同时鹏也不理解蜩与学鸠“控于地”的乐趣。这两者对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们可以做到“化”,蜩化为鹏,鹏化为学鸠,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顿时,若可以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从而超越了。同时蜩会学鸠并不了解鹏的位置,但做出评论这样的妄加评论,不仅片面而且肤浅。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间,享受独有的自得其乐。而鹏的志愿却在远方的南冥同时鹏也有足够的能力达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观事实,即尊重困难所在,直面迎接。同时更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那就体面地寻求帮助,这也是一种能力,在遭遇困境时从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为更大的困顿。

我们追求平等,但事物生来便有差别,学鸠之翅,鹏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经历的风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与江河之水深浅差距悬殊,所负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谋其事。朝菌不必羡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与小年,只不过是自然的选择罢了。人不必与他人比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结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对困境时,也只需尽全力,尽力超越困境若是强迫自身,恐怕还会形成新的困顿,这样便于从容逍遥相违背。

人贵在自知,亦贵在知他人。对于自身与他人有了准确的定位,便不会轻易有困顿,即使拥有也会得体的解决与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在生活中的从容,最终会转变为敢于直面人生,轻松超越困境的勇气与自得。庄子所述的逍遥大抵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