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19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系列。

读书可以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我们需要耐心的阅读作品,这样会有更多感触。读完书之后,可以利用文字将书中的内容,写成读后感。下面,我们为你推荐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最近几天一鼓作气终于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奇书。作者对探索未知世界总有无尽的渴望,通过与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近距离接触,认真思索,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我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阅读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折服于作者在此过程中的胆大心细,惊叹于精神病人匪夷所思而又无可挑剔的另类逻辑,当然还能感受到他们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孤独。

不得不说,用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与这么多精神病人面对面交流,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很容易被这些精神病人把思维带偏,由精神病医师变为医师精神病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而且还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见人就说,侃侃而谈,有很充分的表达欲望,有些精神病人愣是不说话,对于这种类型,我们要去体察他们的内心,即便和他聊上一年也无济于事,那该怎么办呢?只有靠医师和作者自己长时间去观察,去接触,甚至是模仿精神病人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以为你是“同类”,才会与你交流真情实感,因为与交流相比,我们更需要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该是一个何等的考验。

之前我以为精神病人都是疯疯癫癫的,根本没办法交流,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只不过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差较大而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而且非常严密,让我们无法攻破。而且有些精神病人对量子力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了解得非常透彻,想和他们顺利沟通就不得不找一个物理学教授在旁边做帮手。甚至有时候会让你觉着,他们才是对的,用我们的认知解释一些事情确实行不通。所以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惊叹于一些精神病人广阔的知识面,并被他们严密的思维与推理能力所折服。

比如物理学中有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粒子,会相互干扰,这个叫做粒子的无条件关联特性。又如把粒子A的动能改变,粒子B也会莫名其妙地改变,诸如此类,迄今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有一位患者就可以用她创造的理论解释清楚,而且用平行宇宙理论和超弦理论这两种猜想解释不清的现象,也能用她的理论解释清楚,这一度令作者很崩溃,因为疯狂查找资料之后,并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对这个理论进行质疑或推翻。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让你感觉有些精神病人真的是天才,或拥有看穿世间的超能力。

然而,他们学科知识再广阔,逻辑再缜密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被当做精神病人?为什么呢?其实有时候,精神病并不等于疯癫,他们或许真的是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思想太另类,异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而无法被接受。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谈到,两个人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对话、手指点一下想要的物品就能自动到家、世界各国发生的事情透过一块儿屏幕就能一览无余,我估计他也会被称为“疯子”。还有,哥白尼、尼采、梵高当时也被称为是疯子。但也有智商高的人没有或者说没有一直被称为疯子,比如爱因斯坦,因为天才不但要出生,还要生而逢时,只有逢时,只有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融入目前的世界,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认为是天才。

有些精神病人也是孤独的,他们内心充实,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不被大家理解,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体系,但不被大家接受,对于他们来说,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

当你试着了解自己,找到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很多人说感同身受这个词就是个悖论,根本不可能有一个人完完全全的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痛楚,话虽如此但也并不完全是,谁说我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呢?当你自己也经历类似的情景时再想起曾经某人给你提起的那些事想必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或者你也曾经历,那么你一定能懂他此刻的伤痛,但其实重要的根本不是你是否真的懂,而是给他需要的情感慰藉,让他有种被治愈的感觉,觉得自己被看到了,而不是抛下一堆冷漠的大道理。

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遇到某件事很愤慨或者伤心难过去找人倾诉,结果这个人对你的情绪无动于衷,甚至觉得不过小事一件,你至于那么大反应嘛,这种行为无疑是加深了你的心理创伤,也让你对他无比失望,结果就是再也不会找他倾诉,甚至不再将之视为亲近的朋友,关系慢慢变淡。所以我们才会强调共情。

同理,对身边亲近的人要理解体谅对于其他人也是如此。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做出我们不太喜欢的行为,可能会引起我们很多不好的情绪体验,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了解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也会多一份谅解和同情。倒不是说我们要去体谅所有人,委屈自己的感官体验,而是在理解了他人的行为后对很多事就也就不会那么在意了,心胸更加宽广,格局更大,不易被情绪左右。当然你会发现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宽容和善意。就像书中提到的很多人们一提起就无比厌恶的“恋物癖”“恋童癖”等等一些无法被原谅的行为,但如果有这种情况的人是你的亲人爱人呢?如果他们是你最在乎的人也有正常的社交圈,只是有这种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怪癖呢?我们该如何面对?可能很多人会说这种人就是怪物,不值得被原谅,但看完这本书会发现,其实如果你身边真的有这种人,你要做的不是先去唾弃和责骂,而是帮他找出背后的原因,试着理解他并慢慢引导他,陪他走出来。不过并不建议同情心泛滥,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就一腔热血跑去帮忙,别没帮到别人反而害了自己。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找专业的心理机构解决,来自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至关重要。

书中也提到一些人格障碍,做做自测可能真的会有某项人格障碍的倾向,早点发现才能更好的改变。例如依赖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都是比较常见的类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和自己未必能觉察到的心理疾病,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理想主义,我们要做的是要去了解、承认、面对、接纳并试着改变。要相信那些遭受过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在漫漫人生中通过自我成长和调节终会慢慢疗愈,或许我们无法改变所有让自己不满的部分,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此刻的自己比过去更好不是吗?

这本书通俗易懂,适合小白做个了解,认真看进去会发现里面不少内容会帮你回忆起一些往事,引发思考和自省,让你一瞬间明白为什么某个时期会有某些行为,不过最好还是辅助一些心理学基础读物可能会更好的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3)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wwW.DSBJ1.cOM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4)

我用了三天零散的时间看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觉得挺震撼,想写写,发现脑子一片混乱。那么按照读书过程中的感觉来记录吧——

好奇——“他们”的,缘何而来?同样的身体构造,同样的社会,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那么坚定,不会被轻易动摇,他们的精神那么单纯,不受各种外力所干扰?当然,排除了那些个人经历特殊的案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这个疑问出发,带领我走入这个神奇的殿堂。

迷惑——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然而访谈的内容许多我都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认可。比如在《苹果的》一篇里面,主人公“闭关”寻找感觉、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东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类的修行,要是我有这样的条件的话,也会试一试。

《角度问题》一篇,只是阐述了一番看问题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非正常认识。所谓患者,言辞幽默,逻辑严谨,也没有发表什么标新立异的言论,行为不过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个孩子的房间,但这对于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病?

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访谈录里面以对话的形式所记载,我绝对会把它划分为一篇科幻小说,可是当我起曾经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觉得满真实,就像凡尔纳在他的那个年代写的小说,当时的人们读起来觉得天马行空,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样,想要恶补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飞禽走兽》里面这个19岁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种动物,哇塞,这种超能力多酷!当然,排除那些过于偏执的,以及那些所谓的“有邪教教主”潜质的个例。

所以,我困惑,或许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潜质?我问看过书后的感觉,她说感觉她就是一个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一些患者的时候,会感觉就是,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识太渊博、逻辑性太完美、信念太坚定,我甚至经常想我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

——一方面作者,有疑问就会付诸行动不停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一方面佩服他采访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几何学研究生物进化的,还有那个自觉研究玛雅文明停不下来的……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本访谈录,而是一本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图书,从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识变得形象而易于理解,分形几何学这样高深的名词也变得浅显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遗失文明的过程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从他们的角度,从花的角度看花,从云的角度看云,世界多彩而纯净;从他们的专注,执着于一件自己愿意执着的事情,认真、专注从来不是空口号,、束缚、环境、世俗从来都不是事儿。

而我,或是大多数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着吧,想不明白就迷糊着吧,本就疲于应对,哪来精力专注思考?

释然——作者用《果冻世界》这篇作为最后一篇,看完之后忽觉轻松很多,看了前面过多的从各种角度解释的世界,纷纷杂杂,脑子凌乱,最后却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时空穿越多宇宙理论也好,被噩梦缠绕也好,无穷无尽的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释了,时间与空间不用分割开来看,而处于其中的我们也无法跳出来看,那些依附于物质却又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冻中的气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质……就是一个大果冻——这样的比喻多简洁,这样的角度真是足够超脱和宏观,物质的尽头,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后统一,从细节进入,从宏观走出,是一种了解和的方法。

很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了基于这同一物质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过于执着,便成痴;过于不思,则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一种曾经深入地感悟,努力去全面了解后的俯视,而我,却是因孤陋寡闻鲜于思考惯于浑浑噩噩的无知。

此处引用文中一句话作结尾:“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用石头的去看石头,用风的去看风,用大地的眼睛去看大地,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用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5)

正如书名所言,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当一个天才困惑,迷茫,不解,纠结时,他就会产生心结,而心结不解,那个天才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疯子。而一个疯子,哪怕他混沌,疯狂,邪恶,他仍然可能是个天才。

书中的“天才”们,大多有着令人羡慕的超能力。但是有几个天才,却因为他们的能力,变成了疯子,而他们的能力,就是预见未来,还有无限重生。

先来说说预见未来,他能预见的事情很多,如:他买了一个杯子,过了几天后,他毫无理由买下的这个杯子,派上了用场。还有,他会突然想起某个人,然后那个人很快就就会和他联系,他想象一座建筑物被火烧,没过几天,真的就发生了火灾,等等。最可怕的是,有时会有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流过他的眼睛,他知道,他非常清楚,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可他却抓不住,看不清。所以他抓狂,焦虑,疲惫,饱受这令人羡慕的能力的折磨,可他却又无能为力,与他人倾诉,别人还不相信他,以为他在说胡话,所以,他变的狂躁,他从一个天才,变成了一个疯子。

另一个,无限重生,他拥有着令无数人想要拥有的能力,当然,他可能只是个有着妄想症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也可能真的有这个能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是因为我有钱,没人认为我疯了,而那些没钱的,就是疯子。”真是讽刺,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想长生不老,无限重生,他们焚香放生,茹素念经,出家炼丹,寻仙求神,但无限重生真的好吗?对他而言,无限重生就说折磨,他甚至自杀过,想要真正的死去,但没有用,还是一世又一世的重生。他只能看着他所爱的,在意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死去,所以他不敢爱,不敢恨,他只能活着,永远的活着!他只能绝望的大喊着:“不要死!也不要孤单的活着。”

当时,我看完这两个片段时,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之前,我一直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疯子”,就是那种傻傻的,痴呆的,疯狂的。可我发现,我错了,也许有些“疯子”,他们很痛苦,他们很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默默承受,但是,我们却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他们只是脑子有问题,出现幻觉了。这让我想实在是想笑,他们,有着让无数人羡慕的能力,在我们的认知里,拥有这种能力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天才,是智者,能带领我们走向未来,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我们却不知道拥有这种能力的同时,还要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于是当他们被重责压倒时,癫狂时,向我们诉说时,我们只会狠狠的翻个白眼,骂一句:“神经病”,或是干脆不作为,根本不相信他们,想一想,有多少匹骆驼,是因为我们的不信任,不作为,不理解,这根令人绝望的稻草给压倒的?这是否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是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与信任,多一份帮助,是不是能减少一个疯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来呢?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6)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在看这本书之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十分感兴趣,后来在学校读书馆借来看后,我发现许多现象,在各个地方去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空旷的地方可以比较好的理解,在室内闷热的地方会感到很费脑!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也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

“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7)

本书讲述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每一个心理疾病都由选题评分目测、原因分析、案例展示及解决对策四部分组成,形式新颖、内容全面的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患病人群,让更多的人对这些人群多些关注、关心与理解,了解到原来疯子抑或天才真的有时候就是一刹那间的事情,只是当时的我们未曾注意,其实,那些不被上心的伤害早已似魔鬼啃食我们的肉体,腐蚀我们的灵魂。

此书是国内一部实用性较强的心理疾病漫谈书籍,全书共有十五章,介绍了15个病种(泛虑症、强迫症、单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躁狂症、性偏好障碍、性身份识别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症、表演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杀),每章介绍一种精神病。每章提供一种主题精神疾病自测题目,然后根据自测看看问题的轻重,之后带领读者看看生活中精神病世界的众生万象,然后提供心理学上对此种精神病的解答并给出实用的“生存法则”。

这本涉及到很多知识,有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哲学等知识,除了可以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基本知识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提供的知识与方法去对照检查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是否存在这些心理疾病,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说实话,看了这本书自己感触颇多,一是对书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心理疾病除感到莫名其妙外,更多得是恐惧,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生活压力极大的社会中,一不小心就会“中招”,而自己却浑然不自知。二是对社会中这些人群多了些关心与理解,原来他们并不是主观变态或恶意的,只是事出有因,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也是极其痛苦的生活着,我们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同情与照顾。三是现在的人什么都讲究快速化,过度透支健康,其实,不管有多忙,请挤点时间给书本;不管有多累,请别忘了保养自己的健康;不管有多糟糕,请学会笑对困难,以一颗坦然的心去对待。如此,才能使自己在这个亚历山大的信息化社会中,不被扭曲人格,不患心理疾病。

此书真不错,极力推荐给大家,通俗易懂、印象深刻、内容全面、联系实际,值得大家花点时间一赏,相信读后的你,对心理疾病会有个全新的认识,在对待自己的生活会更加上心坦然。[微笑]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8)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1500字:

最近利用一个月的零碎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非常佩服作者及故事中每个人,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了48个案例和2个篇外篇,共50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以对我的震撼程度排序:量子物理学、宇宙观、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生物学、人体学、宗教、佛学禅修、玛雅文明等等。很难想象但又情理之中,作者不是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业内人士。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本书虽然充满密密匝匝的专业科学内容,但又明了通俗,逻辑清晰,颇有张力和震撼效果,这是它非常好看的理由之一。

故事人物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是有自己固执的一面。但是,我更加佩服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

另外,虽然读这本书使我们“正常人”知道那奇怪的人群(与我们不同的“病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所思所想、怎么样的行为方式(其实能做到这个已经很不易了),但作者并未流于“揭秘”“爆料”之市井谈资,字里行间还可看出开阔的人文情怀。真正尊重真理的人,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本质上大抵都开阔、纯粹、并且有着大的善良。大的善良和大的智慧又同源同质,于是,我有时候看着看着作者和这群疯子和怪人的对话,还有点要泪水盈眶的架势。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用心的倾听和交流,这更是这本书最美好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基于物理理论的几个故事,关于四维空间、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等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是个如此神妙的事情,再读到这几个章节的时候,总是会跟着作者所描述结合一些科幻大片去想象这些概念。让我最羡慕的是其中两个天生异禀的人,一个是能模糊将人看成的动物,一个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颜色。让我最震惊的是三个小猪的故事,讲的是人格分裂的情况,关于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觉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存在,而且还能进行交流,想想就觉得恐怖。

说到这,不免要赞叹一个完全凭借自己探索精神的人,除了工作生活,还可以了解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端科学;居然可以用4年的时间(班还是要上滴,但是几乎是所有的休息时间)通过各种人脉,得以和精神病人、心理障碍患者等奇奇怪怪的边缘人近距离接触。作者说有时候和一个精神病患接触有可能要接触10余次,才有一次有效沟通。当他们在发病状态下,对话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太困难而几乎不可能得到什么确实的交流。但他们什么时候发病,程度如何,却完全不可控。只能一次一次的去探访,直到积累到足够多的资料和对话录音,知道了这个案例的始末。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很多个涉及到量子物理的案例,瞬间就觉得自己被那些精神病人秒杀了,我一正常人连精神病人的一半智商都没有啊,真是可悲!后来看多了什么量子物理,什么时间的终点,就突然会觉得这些精神病人和先知一样,所有人类未解之谜在他们那块儿基本都不是问题。也开始产生对未知的恐惧,是不是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是不是真的有人会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是不是真的有人可以看到每天的颜色是吉是凶?

时间是不是真的不存在?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不是还有第四维?多宇宙理论是不是真的?特别恐怖的是,我开始怀疑那个外星人说地球上的实际人口是170亿,现在活在地球上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人,而那些真正具有高科技和高智商的地球人都是隐藏起来的……想到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渺小,感叹这些精神病人简直都是天才。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9)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读的时候是上大二的时候,记得那时候刚开学,上选修课,无意间听到老师说到这本书,就粗略地读了一下,说实话当时读完也没有太大的感受。这次来到朋友家,正好朋友买了这本书,我不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翻开这本书的,一般情况下,由于书的种类繁多,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更不可能像有的人一样一本书读好几遍,我的想法不同。可能是年龄的问题,我觉得趁自己年轻,有很多的时间去读书,所以说一本书看一遍就可以了,等到自己年龄差不多五十多岁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读过的书,然后去挑选几本精读,这样的话,不管是阅历还是各个方面都会很好的。年轻的时候需要读书的广度,年老的时候需要读书的深度和精度,这是我的看法,话不多说,继续聊这本书。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的感觉是沉重的,不像之前那么平平淡淡,这次阅读不是连续性的几天看完,而是战线拉得比较长,差不多将近半个月左右时间看完,所以中间就有了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因为我的物理学得一塌糊涂,所以书中说到关于量子力学、相对论什么的,没有看太懂。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思考,就像这个世界充满了神秘感一样。但是当一些东西用科学解释不清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根据我们的认知想到外星人和迷信之类,我觉得这都不为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所在的世界远远地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同,不同职业的人的世界不同。就像一处旅游景点一样,昨天看到的和今天看到的也不同,有时候我们有一种熟悉感,有时候明明去过了,当拿起自己当时用手机拍的照片时,却感觉很陌生。

看完此书,我想起了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千万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会疯的。思维真的是限制我们的一堵墙吗?世界到底有多大?在墙的另一边。不知道为什么其中书中好几个精神病人的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我甚至有点怀疑此书的真实性,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有时候还没有那些精神病人想得清楚。我最赞同文中讲得《角度问题》的这一节。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就会不同,但我们大多数都把这些归根于经历,恰恰忽略了角度的问题。精神病人是拿小孩子举例的,像小孩子一样,被爸爸妈妈带进商场,大人自以为商场有很多孩子喜欢玩的吃的,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但是相反的是孩子的眼中却是各种各样的腿、鞋子、裤子,一点也没有那样的好玩。我觉得不管是教育也好还是成人相处也罢,我们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这个深有体会,孩子的世界在某一方面可能高于成人,成人在知识面和认知方面可能高于孩子,但是我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做的。

书中有很多很多让人感动的章节,有认为自己是一只蘑菇,拿着雨伞在墙角落,或许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一只蘑菇,他也渴望别人的理解;有能把人看成是各种动物的女孩,关键是她把人形容的很形象,与各自的性格都一一对应,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能力吧;还有男子在晚上做出各种狰狞的表情,和妻子离了婚,其实这个画面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记得当时有专家去分析,但是也没有分析出什么名堂;有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一个多月,说的高大上一点就是闭关修炼,当然最基本的食物水还是要有的,就白馒头和水,一个月出来之后,再去品尝苹果的味道,那绝对是好吃很多,这个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为什么饥饿的人吃什么感觉都很香,我想这大概就是原因吧;还有用草的感觉去触摸草,用树的感觉去触摸树我想要是人们都知道了这些,估计大自然不会被我们破坏的这么严重吧;还有一个超实力模仿的,那绝对是天才派的演员,一言一行都被模仿得惟妙惟肖

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你知道吗?反正我不知道。世界没有答案,每个人的心中却有自己的答案,不需要你们去了解,这就是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是疯子,每个人也都是天才,这就是我的理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