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23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通用11篇。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通用11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1)

本书金句频现,比如这句“我们说服别人用的是理性吗?大多数的时候靠的不是理性,而是利益。”利益来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来源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作为人或动物的本能,掌握了这一点,天下好像没有谁不能被我们说服了,但是还有少部分的时候,比如一个商人拿着钱和美女去贿赂一名两袖清风的清官,但是这位清官用他的理性克服了生命意志。这位商人意外地失败了。这里提到的理性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承诺,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性此时便体现出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四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我们永远可能永远不可能知道。”书中如是说。就像生活在平面世界里的蚂蚁绕过一个正方体时越过一条棱,怎么也理解不了刚刚那面看到的东西怎么好像不太一样了。网络上有一个动图展示了一维到四维的示意动图,一维是一条直线,二维是两条相交的线形成一个面,三维是三条线互相垂直形成一个空间,四维是这样展示的:左边是一条竖直的线,上面有一个球,右边是一条斜放的线也有一个球,两个球表面上看来通过竖直方向的距离是相等的,所用时间也是相同的,实际上右边球的速度要明显比左边球的速度快。在相同的时间点,人类直观的感受是球在左图的某个位置,实际上球却不在那里,也许是右图那样,也许是各种可能位置,所以我仍然无法理解四维空间是怎样的。就像《摆渡人》中死去的灵魂不知道在那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上展现的是并不是亲眼看见的样子,那里真实的模样是火红的,有无数发光球体的,有无数魔鬼的荒原。眼前景不是景,眼前人却是心上人。所有的一切所见所感,包括灵魂的摆渡人都是自己内心映射出的影子。这不知是否可以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一种。那么,是否可以推测我们虽然无法感知真实的世界,但眼前的遭遇和情景却都是内心的映射。内心决定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别人对于这种态度的反应一点点造成了当前的境遇。内心也决定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从而决定了接下来我们会去哪里,从事怎样的事业,进一步反馈给自己怎样的心境,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有些像唯我论。

最后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蚂蚁还是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乐此不疲,不会因为无法感知世界的真实面貌而无法生活。我们都一样,认为自己每天都过的快乐而充实。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2)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其实封面上的那句话就已经很贴切: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因为最不严肃,所以读起来反而轻松了不少。最近,女朋友买了一本《尼采的故事》,可是通篇都是鸡汤文。她读着读着都产生了疑问,这真的是尼采的思想吗?当她产生这样的疑问时,我很高兴,因为她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着一本书。这是哲学家所必须的品质之一,当然我们都不是哲学家。或许,我愿意成为哲学家,但我绝不同意,她也成为哲学家。那生活不得乱了套。STOP!STOP!说得我们真的有本事成为哲学家似的。

我无意再对书中的哲学史再进行一遍梳理,工作量也很大。书中的梳理并不是完全系统的,但至少能让你对哲学史的脉络有个模糊的轮廓。哲学到底可以干什么?在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时代,哲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告诉我父母,我要学哲学,怕是我不疯,她们先疯了。不过,就算真的想报,好像选择也不多。但哲学真的不重要吗?

前段时间,我的发小说,他很迷茫。我说,今年,你有了车有了房,也有了老婆。你迷茫啥。他说,就是因为这些都有了,他才迷茫,每天回到家,就碰电脑(打游戏),他就鄙视自己。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因为我没有这些,我也在为这些努力。现在,我想,可能他需要哲学了吧,之前他也是理科生,可能也从未接触过哲学。他需要别人的哲学,最后形成自己的哲学。

我从始至终,都一直“拥抱”着哲学。所以,我也从不那么迷茫。但是,现在我也迷茫。因为我快毕业了。我要找工作,以后要买车买房,要努力把现在的女朋友变成老婆。之前,拥抱哲学,是因为我一直在象牙塔里。本科毕业,我不想找工作,所以去读研究生。现在,不想找工作,去读博士吗?OH!MYGOD!这比哲学还容易把人搞疯。

你看看袁隆平老爷子怎么说博士生的,看看我导师怎么对我恨贴不成钢的。所以,哲学在这一刻不能陪我了,似乎不对,这一刻,我不能陪哲学了。因为,哲学一直陪着我。不论我在象牙塔里,还是在社会上。上面说我发小,我叫他“准婚男人”(估计,马上就成“已婚男人”,在此,再次祝福!)而他叫我“人生导师”,这都是拜哲学所赐吧。哲学不能拯救我生活中的物质需要,但它让我的思想足够饱满。所以,你们这些人,以后找人生导师的时候,付钱,哈哈哈哈!!!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命名为“人生的意义”。这也是哲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吧。我不可能成为这些哲学史上的伟人,我甚至连站在这些伟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机会都没有。但我……就像一个讲座,位置都被坐满了,但我坐地板上总可以吧!我拯救不了全人类,哪怕在这个社会中也只是一粒尘埃,但我拯救我自己,拯救我旁边的尘埃,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人生的意义”,它从来就不能给出一个真正的定义。因为,一定意义上说,给人生下的定义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你的“人生”只能是你自己的;你所认为的成功在别人眼里不一定就是成功。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做自己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路,可是做起来得多难呀!但我们还是得找寻属于自己的“意义”,你生存的意义,你努力的意义,你这辈子的意义。你可以争取和借鉴别人的建议,但这个答案终究只能自己去寻找。但说那么多都是空话,那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我的人生意义,一直在变。18岁的时候,因为高考失利,几乎哭了一整个盛夏。但我还是毅然前往了祖国边疆。我那时就想着,为父母,为自己,争口气,高考是失败了,但不是我人生的失败。所以,我要特立独行,但我也说,特立独行不代表你要与这个世界为敌,而是不随波逐流,努力做自己!大三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为了你们,我要好好活着》的文章,这代表着当时我的人生意义。

现在呢?特立独行没变,有时候,也更容易向这个世界妥协了,但仍不忘记,仍坚持做自己,这是哲学或者说知识给我的力量。但要说,我现在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没那时那么明确了,但至少,要积极向上,至少要为了自己所爱之人以及自己努力奋斗吧。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但至少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因为前面有光,所以我看得到前面的方向。

但落脚点在哪?我真不知道。因为哲学不是生活的全部,哲学家们一直在追寻意义,可是他们不是最后也没找到答案吗?就是因为哲学,所以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是一个敢于做自己的人。也因为哲学,所以,我发小可以知道要买车买房娶老婆,可我还在想着啥玩意啊,拯救全人类吗?哈哈哈。我不是哲学家,其实,我也知道要努力一座房子,一辆车,有一个心爱之人共同生活。我也有在为此努力了。

很多人都以一种嘲笑的方式说,看着哲学家都会疯,你看,尼采就疯了。我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我非常尊重这些人,正是这些人(不管疯没疯,怪不怪)才让我们明白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生都有很多意义需要我的去追寻。作文没有这些人的努力,我们或许只是机器,只是一个简单的躯体吧。

最近,我女朋友被我起了个“尼采妹妹”的外号。因为,最近她在看尼采。不过,我还是希望你悠着点。因为,哲学让我们努力寻找很多意义。可是,哲学也不断让我们产生疑问。我们以后很可能都是搞教育的,不能疯,不能怪,我们要让哲学成为我们的财富,指引自己的以及以后的他们的方向。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3)

对一个很想通过哲学来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让人沮丧的,但也是让人信服的。作者以实用主义挑选出来介绍的哲学家,不得不说,这些观点确实很实用。

我从刚开始对哲学的懵懂,到现在也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原来格物致知的荒诞西方亦有,原来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欧洲也未曾缺席。这本书更让我了解到了哲学家的内心世界,正如《乌合之众》所说,可能哲学家的知识比我们高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里手动滑稽),但是他们的爱恨情仇与我们区分度并不大,作者也没有少提他们的八卦(这点我要吐槽!看到后面都是八卦了..而且有些哲学家有钱有知识那么多情人,作者让我这个单身狗情何以堪!)。

在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把谈了好一大半的理性否定了,虽然这让我很心疼理性宝宝,但是这个看法还是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感性比理性更实用。这并不是在为你上班迟到找个借口,而是在为广大群众们辩护,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发现了感性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理性。就如同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很类似。但不同的是,在理性不能解决的问题下,我们又用回了感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的最后给本无意义的生命赋予了一些意义作为参考,也用大妈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回答我们的人生困惑。虽然有时这更让人困惑,但换个角度,这也未曾不让人释然---如果生命真的有一个固定的意义,一个早已存在的目标,那我们的人生才真的是没有意义,没有目标。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不过这不是我给你四颗星的理由,我只是不知道四点五颗星怎么给。更过分的是,休谟告诉我:你不能给五星啊!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4)

五年前,我看到一位我很景仰的朋友的QQ签名是人生是艺术,与命运无关。当时只是觉得这句话颇为浪漫,没有多想。这几年经历了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始了自己掌舵的真实的人生。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在家待业一年,心里一片混沌,想东想西,没得出个所以然来;心里清楚的只有一个念头:再等等,我不甘心就这么凑合!一年后,终于得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从那时起,就特别执著于信念与思考的力量,似乎有点秉信形而上,想以理性格世间万物。工作了几个月后,不知为何,自己常常被自己逼到死角:在寂静无人的深夜,我不敢睡去,害怕一觉醒来后不知道自己是谁;早上醒来,常常呆立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困在原地,却无能为力。生活的继续忽然变得如此艰难。我开始困惑于那些根本的问题:我是谁?我怎么在这?我在这干什么?我这样活是合理的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5)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读本书已经是几年前了,留下的印象有三点:轻松有趣、哲学史、实用主义。因为要参加读书会,近期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时候用上了三色笔记法,重新理解了一下这本书:这其实是一本关于哲学的,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的故事书。

为什么是故事书?请允许我用作者的观点来回答:人类能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经过人类文明的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固定下来。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我们说:“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我:“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为什么世界各地、各种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去看好莱坞电影,看完之后都会心满意足?

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严格遵守开头、情节、高潮、结尾的故事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人类对故事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全人类共有的。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都建立在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高潮的故事的基础上。作者通过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让我这个对哲学充满了好奇的理科生,对哲学有了那么一点点认识。

以我对哲学的肤浅理解,哲学就是一门探索世界运行规律的学问。到了当代,已经有很多新的学科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生物学、科学等等,哲学的探索似乎更多的停留在了精神层面,但对于指导我们行动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探索?对于我来讲,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为了寻找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利用规律,过的更加幸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不同的。正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意义,才让这个世界变的丰富多彩。

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假如你能顺利回答“我为什么不自杀”的问题,如“我不想死,是因为我还想到处旅游,吃好吃的”“我不想死是因为我不能让父母伤心”。那么,这些答案就是你现在的人生意义。

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有点特别,本想多写些自己的感悟,但是最终发现,自己的想说的话,总是能在书中找到更好的描述。但想想这样也没啥坏处,就这么干吧。

最后,以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一篇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结束这篇短短的读后感吧。这不是本书中的内容,但与哲学挺有关系的,其中包含了斯多葛哲学的关键思想,我挺喜欢的: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6)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极端的宗教主义,更没有因宗教主义出现过大面积屠杀事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种族”仇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人民起义,平民几乎没有机会成为夺走别人生命的刽子手的可能,欧洲的历史让我们看到,当人民被赋予权利,他们并不会比统治者手软多少,而且这种被宗教信仰裹挟的暴行将仅存的一丝罪恶感蚕食,对哲学的迫害也更加肆无忌惮了。

任何宗教或理论一旦与政治相结合,权利赋予人的狂热意志便会用于维护宗教神秘主义带来的绝对权威。创始之初的宗教是用来寄托底层人民在疾苦生活中美好心愿的乐土,至此变成了新的压迫人民的工具。自古以来如果有哪个统治者青睐于某个宗教,只不过是因为它更有利于统治者统治和控制人民。在这个控制的过程中,人命往往宛若草芥。宗教拒斥思考的性质和不得不被民族问题裹挟的无奈,让战争的阴霾至今还存在于中东等地区。

但是同样也是因为执政者奉信的宗教的不同,欧洲国家的政权更迭反而有机会成为缓和人民生存环境和流传知识的宝贵契机。对于知识来说,宽容即光明。

教会也曾烧书,但是教会开始烧书时,印刷术和纸已经传到了欧洲。而且书上的文字更加适用于百姓阅读,教会即使是烧人也扼杀不了哲学疯狂生长的苗头了。

此后,在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心里,宗教和哲学的斗争,终于以哲学胜利落下帷幕。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7)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短评

任何哲学问题,到最后,

都只剩下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将到哪里去?

说到底,也是讨论的人的意义。

人为什么而活着?

实用主义者说——

吃喝拉撒睡;

虚无主义者说——

一切无所谓;

悲观主义者说——

活着就是遭罪;

理性主义者说——

传宗接代,

造福社会。

该思考就思考,

该把妹就把妹,

美好日子别浪费;

辩证主义者说——

你们说的都对。

本书作者林欣浩说,

形而上学的哲学大问题

都没有答案。

加缪说:最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人为什么不选择自杀。

各国的法律,

无论多么臻于完善,

也不敢轻易将自杀合法化。

因为没有人

胆敢轻易回答这个终极的哲学命题。

人之所以不自杀,

而选择活着,

这正是人生的意义呀。

科学,只是追求真理的工具,

而非真理本身;

同样,

如何去生活,

也只是找到人生意义的不同方式,

而非人生的意义本身。

依我看,

活着本身就是答案;

活着,就是人生全部的意义。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8)

从暑假开始看这本书,零零散散的总算在这一学期结束的前两天看完了。哲学从我思故我在开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只有自己存在才是真正不用质疑的,跟着绕了这么一个大圈,不断反思自己所处的世界,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接触可证伪理论,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一系列的观点中也反思了自己平时所接收的观点是否独断是否不可证伪,是否真的正确,也从跟书中灵魂的对话让自己摆脱了相当长时间的孤独。

上一次读书真的有收获是从《小李飞刀》里得到关于友情的反思总结,这本书没学到什么道理,但是有那么多前辈的思想可供参考,真的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可以跟你灵魂直接对话的朋友,让你最大程度的摆脱某种狭义却真实的孤单。

或者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了解了哲学到底是什么?确实很有趣,感觉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思考的感觉真的很好,按照先辈的思维模式一直和自己内心交流真的是很神奇的体验。《纯粹理性批判》等已加入20xx书单,希望更加深入的接触这些有趣又智慧的灵魂。

算了,不找了,确实没什么收获,但是阅读体验很好。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9)

什么是哲学,个人理解是哲学是人对于各种事物的思考,在有限的信息下对所发生的现象推理出能满足自洽性的解释。

我一直以为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是当今理论中最光怪陆离的理论了,没想到哲学现在也发展出了这么多惊世骇俗的理论。因为工科的原因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哲学方面的书,所以想写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出来也不可能⊙▽⊙,我就简单的写写这本书的大概框架和个人感悟。

书名叫《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不要污233),毫无疑问主角是哲学家和他的理论。作者的写作顺序大概是哲学问题→天才哲学家出现→他的八卦→他的理论解决问题→作者卖个小萌→又一个哲学问题(打之前脸的(~ ̄△ ̄)~)→又一个天才哲学家→……周而复始运行九九八十一圈之后完成了该书。很推荐这本语言轻快的科普书籍。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理论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二元论:把世界分成内心和外在的物质世界。

唯我论:只能确信自己是存在的。

机械论:认为精神由物质决定,由经验主义建立。

决定论:世间万物都是遵守理由逻辑的,万物都可以准确预测。(会被量子力学加混沌理论秒成渣的)。

科学是从归纳法和演绎推理发展起来的。归纳法缺陷是本身利用大量数据来证明的,这是概率上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做到100%确定。演绎推理本身不会产生新的公理。科学理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找到万物理论。

科学的理论应该是能被证伪,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

之后的理性陨落,我也陨落了_(:з」∠)_,里面的理论太挑战三观了,个人理解不是很透彻,就不写出来误导别人了。这里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遗憾的一点,因为篇幅限制很多理论写的都不是很详细。

最后希望能有人看到这个书评,提起对这本书的兴趣,十分感谢你看完这篇书评。^ω^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10)

这本书中提到的哲学思想大致有: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二元论,唯我论,机械论,决定论,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这些思想被提出来,无一不挑战了当时的权威,旧的思想理论不断被驳,新的不断出现,形成蔚为壮观的哲学大厦。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得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这个概念,受着生命意志的驱使,我们才不至于行尸走肉,同时理性对生命意志的克制,又使我们不至于庸庸碌碌。这里的庸庸碌碌是相对而言的,对普通人来说在生命中做有意义的,让自己开心的,有益于少部分人的事,即为非庸碌。对于智力超群,对于自我要求甚高的伟人来说,为全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巨大价值才是非庸碌。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没有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记得高中物理老师说过,研究物理和数学的终极阶段就是哲学。大多数未学过哲学和看过哲学书籍的人大概会把思想政治与哲学之间画等号。看完这本书,我大约明白了,也许是因为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或者更多的人用数学公式推理得出了一个个哲学问题。使得哲学不再是满口空谈,而是有理有据,实实在在的。

书中机械论一章中说,人类可以按照这些公式,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社会。《基地三部曲:银河帝国》中就有一个神通广大的教授:哈里·谢顿。他用公式推测出川陀会在三个世纪内毁灭,也推测出自己会被捕。他能用数学公式推测出许多要发生的事,这不正是机械论的体现吗?就像福尔摩斯靠观察细节来推理一样,谢顿靠他的心理史学以及大量的公式运算。难以理解的是谢顿预见了整个银河帝国的灭亡,却不加以干预,只是交代盖尔利用好政府派给他的两万人编写《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尽可能保留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体系。也许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吧。这里又闪现着实用论的影子。

根据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那么谢顿教授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为尽可能缩小事情变得更坏的可能性。这时我们的谢顿教授又巧妙地避开了虚无主义。

第一次看《银河帝国》,认为它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再看便察觉出哲学的意味。人越读书越懂得自己的无知,第一次把这句话理解得如此透彻。那么《银河帝国》系列在科幻小说界无人可撼动的地位就有理可据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篇11)

一部既不算严谨也不算严肃的西方哲学简史。作者并非哲学学院派出身,作为一本哲学类小品文合集读一读还算是挺不错的。读一本书,如果能有一句话使自己受用,那就是可读的,就算没白读。如果想比较严谨且严肃地入门哲学,可以读一读这本:《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十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哲学说白了就是人类面临人生的虚无,寻找目的,探寻意义的学问。为的是祛除虚无主义与理性的冲突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人类有历史记录的几千年来,很多困扰着你我的“意义”、“存在”和“目的”类的大问题,先人们早就思考过,并且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学习哲学,虽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终极答案,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从二元论、唯我论一直讲到近现代的科学与哲学问题的碰撞,从柏拉图讲到叔本华、尼采、加缪、维特根斯坦。前半部分讲西方哲学早期的发展,基本都是离不开宗教,读起来相当枯燥。比较有趣的大概就是后半部分介绍量子力学对决定论和机械论的冲击等问题。

第十四章《终结形而上学》说道:“波普尔看中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证伪。”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对科学、社会哲学和ZZ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继而后面又提出:因为无法证伪,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必然规律”。比如有人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假如没有法国人民的力量,拿破仑就不可能成功”,“历史是由伟人创造的。没有拿破仑,就不会有法兰西帝国。”这类问题其实都是不可证伪的。现实中能够干扰历史进程的元素太多。因此,预测历史规律,一劳永逸地设计一种绝对正确的ZZ制度,也是不可能的。用钱穆的话说就是:“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要求下生长。”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谈哲学,离不开“幸福在哪里”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理性给不出答案。人生不像故事,故事一般都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一个不管是好是坏的结尾。作文然而,人生可没有固定的套路。人生有一个不经过自己允许就降临在世间的开头,有没有发展和高潮也很难说,而且死亡来临之前也不会提前跟谁打个招呼。当现实和套路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人生的荒谬之感。加缪用西西弗的神话来比喻人生这场苦役的荒谬:西西弗被众神责罚,必须把巨石推向山顶,但一旦达到山顶,巨石又将滚下,如此反复。人们的世俗生活就如同这般,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却不知道意义何在。加缪说,如果意识到这种荒谬,就不再是荒谬的奴隶。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不一定是找到了最优解,而是找到了适用于自己的答案又或者是不再问这个问题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