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第二性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30

第二性读后感9篇。

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第二性读后感”,读完作品,我们也会被作者的感慨所惊叹。那么写读后感的重点应该是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想,你会不会寻找一些作品模板来参考写作呢?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第二性读后感 篇1

读完此书,非常佩服甚至仰慕波伏娃:她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她有尖锐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她有无限开阔的视野和心灵。

她的思想和阅读的深广涉及各个文化领域,古神话、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心理学、文学、艺术,随便哪个片段都有深刻丰富的内容和含义,这些内容不是虚构的,它们是史实、事实,她引用真实日记、文学作品、医生手记、多领域多种人的叙述和谈论,她旁征博引综合大量的信息,却处处闪耀着她自己思想的光辉,她理解、分析、解剖社会、男性和女性,得出一个如此明晰的结论:

几千年来,人类的感情生活如此复杂混乱,男人和女人如此不快乐如此痛苦,男人尤其是女人的各种古怪甚至变态的心理疾患,都源于一个真相:女人是第二性。

女人是他者,永远无法与“第一性”的男人并肩,这就是男女间的幸福成为虚无,压抑、空虚、仇恨成为结果的根源。这是一部女性生活的苦难史,女性心灵的变态史,也是一部男性的性别骄傲史,用作者的话来说,是阴茎崇拜史。它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不和谐的,它令女人和男人都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它必须被真正重视,它必须改变,它也一定会改变。

作者的理性的冷静,使她完全客观平和地展现历史和事实,展现男人和女人的优缺点及各种行为、心理、命运,目的不在批判或颂扬,她看到了,知道了,她用她犀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显露了一个深藏几千年的毒瘤,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它,明了它,继而解决它。仅此而已。

但是,这个毒瘤是如此顽固,动一发而通全身,需要众多的力量,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持续的战斗,波伏娃表现了这样的力量、坚定、顽强和持续:她理性冷静的文字里深藏着激情和力量,她的这本大部头始终只谈论一个核心,她的内容坚实毋庸置疑,她看到了二十世纪出现的女性的新面目,她肯定女性历史的走向,她以自己的终生实现了一个女人坚定不移地与“第一性”男人并肩的理想。

虽然现在才阅读此书,仍极其庆幸毕竟读到了,它值得反复阅读,它是史诗般的伟大的思想书!

第二性读后感 篇2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在我读到如上在各种讨论女性的语境中,已经被引用烂了的句子时,我二十一岁的生活,在疫情下铺天盖地的新闻、小城镇封闭寂寥的空气、和让人厌倦的私情的重创当中,到来了。

我并非一个专业的读书人,我只是纳博科夫口中“在文字中对号入座”的愚蠢低等的人。读书对我来说,青春期以前,是躲进逃脱现实的堡垒的自觉,热衷幻想的时期过去以后,就只是为自己解疑答惑的需要。在读到波伏娃这本著作之前,我已经不计其数的,在各种场合听过她的大名:哲学家萨特的终身情人、开放性关系的践行者、最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于是二零年代刚开始的多事之冬——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读书时候——我说,好吧,关于我的二十岁,我必须要得到点儿什么解释了。

我手上的中国书籍出版社版本把《第二性》分为上下两卷,第一册在神话、各民族的历史,和动物生物学中,试图发掘出一个女性的形象。由于涉及自然科学和庞杂的历史,这部分实在佶屈聱牙,难以细读,在译者前言中,也提到1986年第一次在国内出版该书以后,都是指除去此卷只译第二卷,实在不冤。着重讲一下第二卷——当代女性。波伏娃基本按人的生命生长,从孩童写到了中老年,并且谈了世俗意义上边缘的女性角色存在的原因,诸如妓女、情妇。作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当今世界中,我们所谓的女性,在对外发展时,是被低估的、被生造出来的,当她们对内(内心)审视时,则是充满矛盾的。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毋宁说是逐渐形成的。

女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的。波伏娃把这句话写在整卷的开篇,在书的结尾又把大部分男人否认和女性是手足的论调拿来起头,无疑可以判断这个“逐渐形成的女人”,不算是一个中性名词,它包含了大部分人可以想见的,对女性的成见。懦弱的、情绪化的、被庇护的、没有理性思维的、不知进取的。当然也包含很多在两性得以分配到的品质中,大部分出于人的本能的描述,都已经分配给了男性。(我在这里不想用优劣去定性一个品质,在基因决定论中,“有用”比“好坏”更好理解,所以本能这个词很重要。)攻击、占有、创造,都是人的本能,如果它们在一种社会下,只能是男性化的品质,那么我们就说男性同时占有了人,男人,而女性则变成了第二性。

很多人在面对“塑造”这个词的时候,会反驳说,“男性也是被塑造的!”事实上,社会形成性别刻板偏见和“性与第二性”属于不同的两个维度了。社会化以后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期待,这是两性共同承担的。而成为“aman”以外的一个性别,是女性在她的一生中,不断和本能博弈的结果。

博弈,是我认为最贴切的一个词。这种本性和相反的处境之间的对抗,在少女时期就开始了。

第二性读后感 篇3

女性,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理智的审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准确地位与真实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妇女们有着自己专属的圣经的话,那么《第二性》毫无疑问获此殊荣。

本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1929年,她获得法国哲学授课资格后,便开始在各大高校执教。1949年,本书在她呕心沥血的创作下问世,因其经典的概述,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蒙娜·德·波伏瓦在历史唯物主义论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女性命运变迁的原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作者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的言之凿凿的论述,从男性角度出发,描述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思想。

身为女性,我反倒不太中意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女人万能说。可能道德经背多了,从我个人看来,正如我国传统的阴阳思想一般,阴阳自有其各自运行的规律。单独研究女性,观其兴,观其废,并不是要在历史深渊中为身为同胞的我们谋不平。只是在此中进程中,寻得女性的正确前进方向。 经过历史冗长的欺压,无论是东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男性能力永远是女性无法代替的'。我们寻求自身所处阵营的蓬勃发展之时,更应懂得和谐之美。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早已被我们抛诸脑后,男女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定位却愈发清晰。万变不离其宗,女性作为母体,对下一代的孕育是无可避免的。这并不代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之前所说的定位愈发清晰亦是此理。多彩的现代,定位亦是多姿。 总结的来说,本书以时间顺序为基调,从哲学、生物、历史、神学等各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妇女们在各个社会时期的权利与地位。

以一论百,以百论一,在个性与共性中探讨女性的特性发展。因其涵盖面广,论述彻底到位,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为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虽然,我有限的能力与时间让我并没有将其精华逐一消化,但是,对于经典之作来说,我认为走马观花也是一种收获。

第二性读后感 篇4

《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文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来,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文化潜意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来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文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

从生物范畴来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一般说来,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来声音的不同。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来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但是这些生物学论据不足以确定性别的等级,它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女人不能具备主体性而作为被动的存在,不能将女人判定为永远扮演从属的角色。

只有根据人给自身提出的目的、掌握的工具、制定的法则,才定义了强弱之别,"弱点"才显现为弱点。在不要求充分使用人体力量、在禁止暴力的地方,肌肉力量已然不能建立统治地位的时候,女性还被视为"弱",则她的"可能性"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状况。

女人不是固定的实在,而是变化的产物,人们企图将女人的"可能性"约简到她从前那样,约简到今日那样,人们说是因为她的能力问题。事实是,能力只有在实现的情况下才明显的表现出来,没有实现的情况,究竟是她不具备能力,还是处境让她无法实现其能力,这是理不清的账。

人们有时认为,自恋是女人的根本态度。自恋是自我被作为自身的目的,主体逃避到其中。环境更加促使女人而不是男人转向自身,把爱给与自己。因为她被禁止从事男性的活动,她忙忙碌碌,虽然肩负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的职能,她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承认。她封闭在自己的身体和住宅中,认为自己是被动的。人们称她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人们也把工人、黑奴、殖民地土著人说成是"大孩子",仿佛如此就能削弱他们的力量。

一个行动的男人能估量自己,女人由于显不出能力和受到隔绝,既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能衡量自己;她自认为极其重要,实际上她接近不了任何重要的.事物。压在附属女人身上的诅咒,就是不允许她做任何男性世界的事,于是她执着的通过自恋、爱情、宗教,徒劳的追寻存在。

现今的世界中,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和男性一样受教育、工作,获得经济收入、管理一个组织、做学术研究、发明新科技,影响或改变世界。但是,世界的管理者绝大部分还是男人,女人被要求更多的照顾家庭、放弃事业,主动强势的女性常会受到来自男女两性的同样的不认可。

七十年前的著作中的思想和现象,在现今的社会和人的思想中还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甚至许多女人都比男人还要认同一个观点:女孩子不需要有大成就,安稳一点即可。这样的话听起来仿佛有道理,其实又是极危险的。这样的观点表达的不过是接受懒惰与舒适的诱惑以及不想负责任。在不知不觉中她们给自己设下了限制,使自己成为依附者,没有想过自己需要成为创造者和有影响力的人,也就不会去主动接触和开拓广大的外在世界,而在日复一日的封闭和无聊中,将注意力转向自身,空虚的自恋,受控于无形中。

相对来说,男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被要求去取得社会成就,他们因此在面对真实社会的摸爬滚打中,承担了更多,因此也更加自信和主动。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即是说,人的本质、既定性没那么重要,人的选择、行为及其创造才是重要的,简单的说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你需要将目光投向外在世界的目标,忘我的开拓、行动,确立你自身。

在现今社会女性的处境和机会教从前要好了许多,但女性要警惕自我设限和轻松的依附性人生的诱惑,同时明白这种诱惑的代价是什么。

第二性读后感 篇5

女性书里写得最好的一本,波伏娃从精卵细胞相遇开始,从生物,历史,社会发展,政治等角度去讲述女性,全方位讲女性的生理构造,从幼年到老年的成长历程。

在社会上担任的角色,在婚姻里担任的角色,细讲女人的不同身份,比如妻子,母亲,妓女,这也是上帝给女人的身份。最后看完我的结论是女人从出身就是个悲剧,因为造物主造女人的设定就是除了生孩子什么都不会,男人就是除了不能生什么都会,女人就是因为生理弱所以女的普遍感性脑子不好,导致女人在社会上处于弱势。

多数女人在成长过程中能意识到上帝对女人非常不公平,但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而这本书把原因讲得明明白白,还讲透了男人的本质。

至于波伏娃对婚姻的观点,她认为婚姻是使女人成为奴隶,这很矛盾,女人离了男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就不得不进入婚姻与男人结合,而男人正好可以用婚姻套牢女人,女人后半辈子就被困在家庭里,为社会的发展孕育生命,这不有点类蚁后吗,女人本质就是一个容器罢了。

第二性读后感 篇6

虽然《第二性》把我拉入了存在主义大坑,但很显然我一直在这个边缘徘徊。毕竟《存在与虚无》算得上是一本非常难啃的书了,我看了一两页之后就像萨特举手投降。

哲学方面的书籍都有门槛很正常,但这并不能阻挡我追星的步伐,所以我又开始了找相关的入门书籍开始学习。我手上有两本这样的书,一本是《存在主义咖啡馆》,而另一本则是最近我读完的这本《萨特说人的自由》。

之所以说《萨特说人的自由》是一本比较入门的书是因为这本书是译者编译的,译者帮读者把一些看上去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说得能让人去理解了。这大大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毕竟翻过《存在与虚无》的人都知道上面讲的普遍都不是“人话”,阅读这部存在主义巨著是有门槛的;而这本书则恰当好处的把门槛降低了,在这本书里他不会上来就和你上哲学领域的专用术语,并且还会作一段简短的解释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专用词汇。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萨特的哲学观点,并且也提及了萨特在文学领域上的造诣。他写过小说以及戏剧,并且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和托尔斯泰一样认为作家有着一项神圣的任务:“萨特反对脱离现实的‘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需要揭露现实,作家应该付起社会责任,推进社会变革和改变。”

我很喜欢存在主义的一个点在于:存在先于本质。这也就意味着,那些被先人定义下来的刻板印象不过是荒谬的虚无,在我这个人存在之前都无法降临在我身上。而当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也没有什么本质能够定义我,我的本质是由我的自由选择而诞生的。人的存在同其他存在一样,“只不过是是一种空洞的外形”,没有本质可言。因而,现实的人既不为过去所创造,又不必为必然性所决定,“我”完全是现在创造自己并自由地选择未来。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萨特自由哲学观的基础。正是因为人的虚无的本质,所以任何条条框框都不足以限定人,作文人是绝对自由的。在萨特这里,自由选择并不是我们说的那种虚无缥缈的自由。萨特所说的自由,是一个人在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以后并且承担这份自由的责任的自由。对存在主义者来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

虽然的确有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嫌,不过它实实在在的宣扬了一种人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向往的模样,而不是活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面。放在这个节奏一直在加快,人们无暇去感受的时代,这种观点看上去是那么重要——没有任何一种本质(标签化,刻板印象)能够定义你的全部,你只属于你自己。

第二性读后感 篇7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

对于女性来说,《第二性》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深入的了解女性,发现女性。本书章节太多,我在此次读书交流会上,就书中一个内容展开讨论。

作者波伏娃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育和抚养幼儿等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应该温柔优雅,而男孩就应该喜欢勇敢不流泪。现在看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男人强调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并当作女人优劣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女性气质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女性气质,这是一个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

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女性气质。在男人的世界中他们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伴侣,她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而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看到了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但男人认为,女人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排挤,打压女人,迫使她们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角色上去。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这种处境,然而,她们在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担。社会对于这部分女人的认同虽然在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任何人都拥有选择如何发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决定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假小子,可以选择做一个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去做贤妻良母。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限制。但过于追求与男性的一样与平等,会让女性受到另外一种压抑。记得有人说过,“女汉子”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我看来,有时自嘲又有何不可,我们虽然柔弱,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谁说女子不如男?

正如谢乐尔桑德伯格说过的,“我认为我们世界上,半数国家和半数公司,会由女性所领导,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为女性,我们不应退缩,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来,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别被一些所谓的社会框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完)

第二性读后感 篇8

读到1/3的时候后悔没有早读到,读到快结束时又觉得早读未必能真的读懂的书。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做了三百多处笔记(上一次做这个量级的笔记还是在读脂评本红楼),鉴于我的大脑遗忘速度之快,我只会还会时不时地翻起这本书。

潦草写一点,不谈理论感想(太多太难讲),只记录读书体验,权作参考。

本书分两卷,建议阅读时间10-30小时(视对翻译文本的适应能力和相关理论基础而定)。第一卷中作者抛出了女性问题这个命题,但没有单纯地讨论女性问题,而是试图全盘地、彻底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去拆解(此处实名吐槽《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类书,关注现象少谈本质。)这一卷里作者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神话等各个维度分析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及其产生来源,从各个维度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分析论证。这部分读起来会相对艰涩,但也有其好处:读完后很大程度上你不必再忍受各种网站、书籍中的“二道贩子”把他们“嚼过的饭”再喂给你,会少一些被别人的理论牵着走,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辨别力。

第二卷译名为《实际体验》,主要从女性人生的各个阶段、各种角色、各种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探讨女性问题。这一部分虽然占篇幅更大,但读起来绝对比第一卷更快,阅读舒适感比第一卷要好——尽管成书于七十年前,书中列举的很多实际问题、心理问题都仍然广泛地存在或者变相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甚至更甚——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读完这本书的好处有(不只针对女性而言):伏波娃提出的不少真知灼见能帮助男性和女性加深对于自我、社会、对方的思考,帮助人走向成为一个更有自尊、更自由、更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用当代视角来看,这本书给我感觉的不足之处有:

1,毕竟成书于70年前,一方面书中说的很多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很多作者为说明理论而花费的大量篇幅也因这些理论已更为普及而略显冗余;

2,相较女性,对男性的描摹显得单一;

3,作者抛出并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问题,但并未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方案。(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也足够带给我们思考了。)

潦草的说话环节结束。

接下来算是一点节外生枝的感想,与本书有关但并不非常相关。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镣铐之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道路,何其漫长。

或许海市蜃楼,或许可望而不可及。长河里拼命划桨,不知我能否到达彼岸,但若不挣扎,我下一秒就要被波涛吞没。

第二性读后感 篇9

或许天生愚笨,我很少去关注别人,更少关注女孩。每次想要了解一个女孩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的过多之后,变得很累,倒不如不了解的好,我有自己想要的追求。它是除了女孩以外的生活,它是我所有的躲避站。

直到读到社会学里,性别差异造成的阶级差异,或者诸如此类的文化传统,我才愿意真正的去了解,什么是性别,什么是女孩。女性是生理上的差异,而女人却是又社会造就的。在读者波伏娃的第二性的时候,不过这是作为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意识的环境背景,或许并不能完全为我解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从生下来的无意识,到成长里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性别是通过,生理认识和社会认识来显示在每一个孩子眼前的巨大的轮廓。他的父母将是第一个为她不断灌输性别意识的老师。教导她的行为举止,我们的文化或许是一种生存手段,但也是一种压制,规定的意味便是否定。这是一个通过教育而达到的性别文化的灌输。还有一种是父母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状态,一个家庭里的权力结构,将是一个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作为她对认识社会的一种提前的预演,她通过观察比较来认识自己的生存地位和舞台形式。

女性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名词,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必然。第二性的写出有她的历史性,在如今社会现代化越来越公平的发展里,我们又该如何去重新认识。一切都在以后的慢慢认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