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墨迹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8-08

墨迹读后感9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墨迹读后感9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墨迹读后感(篇1)

国庆放假期间,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墨迹》这本221页的书。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书名呢?因为书的作者是一个年轻人,叫曾子墨,书中记录的是她留在记忆中的真实的足迹。这本书语言 平实流畅,内容自然清新,读来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特别值得青年人一读。

曾子墨,一个出生在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入学后不久,她便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而后求职。陌生、包容的美国文化接纳了她也改变了她,而她也在世界顶级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的工作表现中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女孩的看法。她参与完成了大约700亿美元的并购和融资项目,其中包括我们都知道的新浪上市。六年后,正当她的事业似乎已在世界顶峰时,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毅然辞职。理由是"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罩在我头上的光环"。2000年,她又加盟凤凰卫视担任主持人,先后主持过《财经点对点》《凤凰正点播报》等节目,现担任《社会能见度》及《****大讲堂》的主持人。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曾子墨是一个聪明、漂亮,不仅媚雅,而且媚俗,贪图享受,而又勇于进取的一个了不起的现代女孩。

我们不缺乏曾子墨的头脑,也不缺乏她的刻苦和努力,当然缺乏她的基础,但更缺乏的是她那美国式的自信,敢于推销自己,敢于展示自己的优点,敢于迎接各种各样挑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对新时代的人又是多么的重要。

墨迹读后感(篇2)

前一阵子一口气从花市书店买了10几本书,其中只有一本人物传记《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这是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曾子墨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让我产生了对她传奇经历的好奇,从而买了下这本《墨迹》。

再没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看到很多名人的推荐:

继林徽因之后最正的范儿。王朔

曾子墨的经历让人叹服。尤其是有关摩根斯坦利顶级世界投资银行的故事,精彩之至。曾子墨的求职历程可以说是部职场教科书,她的很多应聘经历完全可以被学习、复制。希望她的成功可以带给更多学子们好运。白岩松

然而我看过之后,却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一、曾的经历在她笔下显得特别轻松,仿佛是受到了命运女神的眷顾,高中,人大金融,长青藤大学,摩根史坦利投资银行,凤凰卫视一路绿灯。虽然不是同龄人,但是让任何人看来就是一个神话。

二、她的聪明,务实和进取是成功的要素,可是我从书里看不到她所受到的挫折,困惑挣扎和抉择。谁都知道投资银行分析员的生活会是多么的劳顿辛苦和枯燥,然而,曾笔下的投行生涯都是在明星团队,都是接手几十亿美金的并购,都是老板们的称赞,就是电影也会有些波澜吧。

三、原先我并没有注意过《财经点对点》中的美女主持,只是朋友一句戏言,我开始注意她。如今曾小姐的出境率大为增加,但是我个人对她的风格不敢恭维--总是让我想起呆若木鸡这个成语,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不动,毫无表情,看不出个人的喜怒哀乐。

四、最后就是曾小姐不断强调Armani套装,刚上班就立刻买Gucci的高跟鞋,自己是CD,Jimmy Choo的铁杆粉丝,我只是想,投行和凤凰该是多高薪水的工作啊,可是看长了心理有些逆反:难道黑乎乎的西服就一定非是Armani么,肥肥大大的腰身来的不如ZARA性感和时尚,年纪轻轻的靓女只是套在保守却价格不菲的套装,我真有些同情她了。

五、最后就是,这么一个美女,厚厚的一本经历自传,却看不到她个人感情的描写,哪怕是一丝感触都没有,排除不便透露个人隐私的原因,我真是不能理解30多岁的青春年华,难道没有爱的滋润?

总之,30多岁写自传,底子确实薄了些,不过传奇般的经历和鹤立独行的性格,不失为这本书的亮点,并不后悔读完这本书。

墨迹读后感(篇3)

利用长长的假期,我读完了《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一书,感触颇深。书中那个美丽的、坚定的、有着巨大能量的女孩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她的同学正为高考焦头烂额,她已因“总分永远第一”获得了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的资格;当梦想留学美国的本科生、硕士生们向托福600分冲刺时,18岁的她以660分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北京市第一;当同窗们还在忍受着枯燥的课程,她已持全额奖学金踏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当哈佛女孩刘亦婷还在哈佛门口徘徊,她已当之无愧成为华尔街的明星;当在摩根斯坦利的事业似乎已达到顶峰,她又毅然决定投身凤凰卫视追寻梦想的真正生活;“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照在我头上的光环”是她留给我们的耐人寻味的话语……

《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初谙世事的中国女孩由懵懂无知到学富五车、由文静懦弱到大方自信的成长历程,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她四年的达特茅斯大学生活。清新秀丽的词藻使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精彩的情节环环相扣,读着,读着,我就像是进入了一种超自然的平和的环境中,感受不到一丝尘世的喧嚣,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正因为曾子墨的书让我读来觉得十分亲切,毫无一丝距离感,所以我亲热地称呼曾子墨为姐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子墨姐姐考“托福”的那段经历。报名时,所有工作人员都不信,这样一个皮肤黝黑、小巧玲珑的女孩,会有勇气参加“托福”的考试,其中一个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更是趾高气昂:“现在的小孩真不得了!没事儿别在这儿凑热闹!”强忍着不满的子墨姐姐报名后,从书店抱回一堆有关托福的书,还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60”天计划。非常不巧,一场突如其来的腮腺炎却使她一病不起,脸颊肿得像馒头。在她饱受了高烧和疼痛的煎熬、等到痊愈可以开始复习时,计划中的60天只剩30天了。一半的时间,相同的工作量,意味着她要比别人多付出一倍的精力。但子墨姐姐没有气馁,她本来就是怀着轻松的心态参加考试的,再说,备考时间的减少,并不代表你已经失败!于是,子墨姐姐奋起直追,用认真踏实的态度和100%的效率弥补客观原因所造成的不足。从此,在人大图书馆的研究生阅读室里,多了一个勤劳的小“托派”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的她以660分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北京第一!看到这里,我对子墨姐姐的喜爱首次转化为了敬佩和仰慕。敬佩她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仰慕她的勤奋刻苦、聪颖好学!

而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蓝衣服’眼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尊重。这让我的内心在平静之余,多了一些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过,那时的我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个仅仅是为了练习英语而无意间取得的分数,竟然让我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就远赴异国他乡,开始了甘苦交织的留学生活。”是啊,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其他人的成见,这样取得的胜利一定是别有意义、有滋有味的。对别人世俗的偏见充耳不闻,将其当作前进的动力,做一个自尊、自强、奋进的人,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在你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让那流言蜚语自生自灭、不攻自破时,多年后再来细细回忆,一定别有情趣吧?

墨迹读后感(篇4)

看了曾子墨的自传《墨迹》,让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她的激情,从小聪慧,清秀可人,学习优秀,轻轻松松托福考个近满分(673的满分,考660分),出国留学特达茅斯大学,以几乎全A的高分毕业,摩根斯坦利的成功面试进入投行业,事业顶峰之际却跳槽到凤凰,永远都是不畏任何困难永往直前,不达到目的不罢休。非凡人所能及,不愧是才女中的美女,美女中的才女.

她的激情大半来自她的争强好胜,比如她的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一笔奖学金居然愿意再考一次高考;在留学期间战胜了重重困难,从语言到生活,从学习到打工,在应聘和工作期间她也是做得非常漂亮,原因之一就是她想做个顶级的分析师让她在工作中孜孜不断的学习、成长。可以讲,该书告诉了我们:成功就是来自更多的付出,更勤奋的工作,更多的汗水,更少的抱怨,更多的苦头和更积极的心态。

她很美,她的美混合了知性和感性。从她报送到无意去考托福到美国去留学到投行工作,这段历程都非常精彩。上天好像真的特别恩爱她,但机会出现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好好地抓住它?像子墨那样勇敢,聪明,机智,有所准备,不怕失败呢?在投行工作的四年里,她每天工作十小时,真的非常艰辛。一个外貌有着长长头发,眼睛大大的她看起来弱不紧风的弱女子,每次我看到她插图的时候,都会被她的魅力所吸引。

书中大篇幅的介绍了她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书中有两句话另我很受震撼一是看似大大咧咧粗线条的美国人,在关乎人品道德的细节上,却讲究原则,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二是诚信和荣誉远比成绩更值得珍惜和维护.她在摩根斯坦利工作时她曾写道公司中很多人都是美国政要、名人的子女,但是在公司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父辈的名誉,工作的甚至比平常人更辛苦、更努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靠实力生存的公平社会,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大是有它必然的原因的。相比之下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太多的特权与不平等。曾子墨没有象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一样鞭笞自己的国家,相反她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着这个社会、理解着周围的人。

她放弃投行而去凤凰,居然是因为一本书一段文字。这里的子墨给人不再是神奇,不再是遥远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能够深入艾滋村暴露社会阴暗的一面,游离世界名胜顺便报道社会现象这就是寄娱乐于工作,她害怕会虫子,还有她朝圣的西藏,一切一切使得她更加可爱。有害怕也有勇敢,有爱心也有同情心她告诉我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无论英语,写作,都要把它当作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巧。

曾子墨的自传我就不详细说了,我想她的成功可以归功于她来自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家庭,父母亲都是北大的老师。自小就受到宠爱和父母的文化教育,自然比别人多了很多先天的优势。假如没有父亲改的名字,你想:曾子墨就是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三子,名字充满文墨香味;如果没有父亲看似随意的说叫她去考托福,她也不会得到660的高分。假如没有母亲以前影响,她也写不出那篇赚取老美眼泪的美文,也就不能申请得到达特茅斯的全额奖学金,也就没有了在华尔街光辉的历程。所以说,子墨的幸运归根到底是她父母亲精心安排杰作。其实现实生活中,一个富裕的家庭,一个文化氛围好的家庭,他们的子女都是很出色的。环境可以造就人也会毁了人。自己努力也很重要。

《墨迹》很值得一看,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老天怎么能对一个人如此的眷顾,但是老天对每一个人也都是公平的,她付出了必然有收获,即便没有收获我相信以她的心态也会泰然处之。

墨迹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目前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介绍了这个平凡女孩的不平凡经历。

当她的同学正为高考焦头烂额时,她已因总分永远第一获得了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的资格;当梦想留学美国的本科生、硕士生们向托福600分冲刺时,18岁的她以660分的骄人成绩夺得北京市第一;当同窗们还在忍受着枯燥的课程,她已持全额奖学金踏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当哈佛女孩刘亦婷还在大学门口徘徊,她已当之无愧成为华尔街的明星;当在摩根斯坦利的事业似乎已达到顶峰,她又毅然决然投身凤凰卫视追寻梦想的真正生活

她,就是曾子墨,一个美丽的,坚定的,有着巨大能量的女孩。日前,她将自己的成长历程结集成书,作品《墨迹》,清晰展现了一个女孩梦想照进现实的道路,励志传奇,激动人心。

《墨迹》回溯了曾子墨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的巨大成功,不无幽默地展现了一个中国女孩的努力和智慧。

曾子墨从华尔街走向凤凰卫视,我并没有书中提到的某些人的惋惜和感叹。因为不了解华尔街,不了解摩根斯坦利,当然也想象不到金融和投资的压力和诱惑。我只是佩服她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魄力。更是佩服她的为人,可以展现出让人相信到让一个外行直接把她送入直播现场的能力。也许处境有些相近,她从国内到美国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求学,从投资银行到电视传媒开始新的事业。

这是我的选择,我没有退路,伤心难过,艰辛不易,无论等待我的是什么,我只能义无反顾,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怕是一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因为它太贴切太受用了。

成功的结局有千千万万种,但成功的品质总是一样的。曾子墨身上所拥有的优秀品质就是渴望成功的人要学习的。

努力。她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多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苦练英语。在达特茅斯更是加倍努力,常常要一个晚上读完300多页的课本;要穿着短裙丝袜行走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从普通的分析员到摩根斯坦利唯一的中国分析师,一步一脚印。

毅力。六个月的连续高压式工作,每天工作到深夜或天亮,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这种疯狂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接受的。而曾子墨却坚持下来。

行动力。曾子墨在参加任何项目时都是说到做到,并且总是提前完成,令合作伙伴刮目相看之。她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更有快人一步的行动,她有优秀的执行力。

自信。自信不是自大或自负。自信源于自我了解和定位。她不服气地问签证官为什么拿不到签证,她不服气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上层指令。她自信那些她可以出色完成的事情,却也不自卑于某些失败。她自信的同时也会自省。

自省。做了经理后,她开始问自己: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在采访失败后自省哪里做错了。竹子每长高一段,就会给自己做一次小结,人也如此。子墨虽总是处于成功的风口浪尖上,但并未因此失去了方向。她审视自己,判断自己。就像胡茵梦放弃了日进斗金的学艺作生活而清风明灯相伴。真实的虚幻的都是人生。

自我。在申请时,因为她的诚实,老师感动着;在工作中,因为她的魅力,同事敬佩着;在生活中,因为她的真诚,朋友欣赏着;在书中,因为她的真实,我喜爱着。子墨就是这样一样女子,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女子。

《墨迹》就是曾子墨的青春印迹,就是一幅精妙绝伦的书法,就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我驻足观赏,心生羡慕,在一个普通读者的心中,早就因为她的种种,开始思考着

墨迹读后感(篇6)

我感受到曾子墨不断超越自我的转变。我想起了我最近几个月的大学生活。说实话其实英师这个专业并非我所中意,而第一学期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迷茫让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是心灰意冷,从心里排斥着自己的专业,自然谈不上有多努力。但是现在自己正渐渐受到启迪,既然已经是无法改变的选择了,那就得尽全力做到最好,在自己没有尽到最大努力之前没资格抱怨命运的玩笑或者不公。

在英语学习上,听说一直都是我明显的弱项,因为它暴露了我的弱点,所以之前也一直是怀着胆怯之心不同程度地逃避,对于普通话大赛等锻炼自身的比赛,因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担心出丑的心理,也总是消极看待。不敢接受挑战是当前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缺乏努力也是应该批判的地方。成功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足够刻苦才有更多的可能成为上苍的宠儿,成功之人必有他难能可贵的品质,我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变得足够努力和勇敢,才能不荒废大学的四年光阴,一步一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墨迹读后感(篇7)

我认识曾子墨很久了。我听说过一些关于她的故事。我一直很佩服她。作为一个女人,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直都想拜读她的《墨迹》,但因为总总原因,未能如愿。这次新生党员教育活动的推荐书目中恰巧有《墨迹》,便一口气读完了。

封面上是一个穿着西装的漂亮女孩,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真的是成功的曾子墨吗?看着比较像一个明星。

其实曾子墨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吧。说她是明星太轻浮了;说她是成功人士似乎又点威严。毕竟,她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

我相信,对于这样一个年轻、漂亮、成功的女孩,你还是很好奇的。

其实曾子墨这么的成功,她的家庭功不可没。当然,这并不是说她的家庭为她成功提供了许多捷径,而是因为她成长的环境。她的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学识渊博,谦逊有礼。

而从小的耳濡目染,更是培养出了曾子墨良好的品行和非凡的气质。但是,怎么子墨的成功更加离不开他、她自己的努力,坚忍,光是在她作品中轻描淡写的透露的从小就是第一的成绩就足以让人明晰她的成功原因了。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出国留学,进入摩根斯坦利再到加盟凤凰,这一路走来,她都很成功,似乎老天就特别眷顾这个美丽的中国女孩,但其实,这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运气,而是归功于子墨优秀品质。

她诚实。在准备出国留学时,需要填写自己的“义工”经历,可惜的是在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义工”,更别提做义工了。事实上,齐墨可以弥补自己的经验,但她选择了诚实。她写道:

“我曾经去幼儿园教英语,还曾经在荒山上植树,但在我看来,这远远达不到义工的标准。做义工可以培养高尚的品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社

会。然而,在中国的学校里,高墙给了学生一个天堂,也让学生与世隔绝。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学校不鼓励你做志愿者工作,为什么中国社会缺乏志愿者文化,但我相信中国人是最关心和最愿意帮助别人的。

总有一天,义工会遍布中国。”也正是这一句发自肺腑的真话,让招生的老师记住了子墨,并最终让她顺利入学。

她坚定。在申请签证时,签证官不相信齐墨能拿到全额奖学金,要求她提供证明。子墨没有激动,也没有气愤,而是通过多种途径,最终证明了自己。

在这一系列的障碍中,齐莫并没有放弃,但他的内心充满了坚定,试图清除眼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她努力。从小到大,齐墨都是第一。参加托福考试时,也是北京总分第一。这足以证明她的努力。

即使进入摩根士丹利后,她也丝毫没有放松,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当其他人早上去上班时,齐莫结束了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办公楼,回家洗个澡,然后回到工作岗位。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别人眼里,能进入摩根士丹利是幸运的。没有人会轻易放弃他的工作。但齐墨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所以在厌倦了华尔街枯燥的生活后,她毅然放弃了摩根士丹利,选择了回国,最后加入了凤凰城,创造了又一个成功。

她的每一个选择,都让我觉得她会按着自己的心意去做,让她发挥到极致。

墨迹读后感(篇8)

初识曾子墨,她是《世纪大讲堂》那个优雅的聆听者,犹如淡漠静开的芙蓉,默默散发芳华。她身上有太多的标签,明星、女强人、成功人士等等,每一个都是她,但都不全然是她。于是,翻开自传《墨迹》,一个真实的曾子墨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曾听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并不尽完美。然而,我却一直认为曾子墨是上帝的宠儿,出身于书香门第,沿着北京纽约香港北京这一条梦想轨道留下了她不平凡的足迹,她的身后一片星光璀璨。在书中,她用极其平淡的文字诉说着不平凡的经历,或许很多人看到的是她身上的运气,但我却看到了她王者的姿态,那份由始至终的倔强。

在求学时代,她努力得很倔强。出身在书香门第并不意味着的第一是理所应当的,背后的努力是无法磨灭的。当别人认定你是第一,你便会暗示自己不能不做第一,多少次反复与轮回过后,突然有那么一天,你终于蜕变,成为了真正的第一。这些平淡语句的背后潜藏着多么大的勇气和努力,她最终以最高的荣誉毕业于达特茅斯。

在全盛时代,她求变得很倔强。对于学经济的人来说,能够进入摩根斯坦利何其幸运,当曾子墨背上行囊决意离开华尔街的时候,多少人表示不解和迷惑,她到底要的是什么?有多少人恨不得挤进来,她却想要逃出去。当我们再次在凤凰卫视看见她淡定自若的笑容时,我们就知道曾子墨从来不害怕改变,每一个选择都是明智的,她只会做得更好,飞得更高。

从达特茅斯到摩根斯坦利,再到凤凰卫视,她似乎从没遇到过多的挫折,但从她对待每件事的态度上,我们又何尝不感受到属于曾子墨的坚韧。

墨迹读后感(篇9)

买了本正版的《墨迹》,一看,果然不错。想谈点感想。

《墨迹》中说,美国人对写作的重视无与伦比,无论你即将选择的专业是文还是理,将来从事的工作是金融还是医生,在他们的眼里,写作是基础,是工具,是人人都要掌握的技能。

当得知中国的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后,就等于和写作说再见时,曾子墨的美国教授显得万分诧异。这是个天大的误区!只要你工作,你就需要写作!科学家要写实验报告,经济学家要写研究论文,企业家要写商业计划,就算在非政府组织工作,你也需要写文件!

我对《墨迹》中这一段叙述,印象很深。因为我们的许多大学生的确不重视写作,不善于写作,不会写作!不仅大学生,就是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同样如此。

其实,正如那位美国教授所说,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写作!这是真理!千万不要忽视写作。

写作并不是高不可攀,会说就会写。只不过是把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想、所感写下来,再加以整理、修改。这样,一篇文章就诞生了。

写作当然有方法。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构成的要素,在观点正确、结构合理之后,写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语言运用的如何。语言运用的好,文章就写得出色,反之,文章就会写得平淡。

语言是一切写作的基础,写作中,如何运用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思想、观点、结构和事例,准确地反映出客观实际,这是需要锻炼的。

写作要靠自己的努力。只要不怕写作失败,勤学苦炼,只要善于用心,善于总结,就一定能把语言的基本功锻炼好,把文章写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