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9-10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汇总7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的资料,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陷入了沉思。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精神上的收获,谢谢您的光临请您仔细阅读本页!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1】

人文学院刘允 ***

看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给了我很多感受,让我知道,人在一生中应该积极追求的是幸福,幸福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没有幸福感的人是可悲的,也注定一生是悲惨的。只有幸福的人才能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取得成功,包括荣誉、地位、收入、友谊和健康。

从明天开始,我应该尽力做一个快乐的人。这将是我一生中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泰勒·本·沙哈尔的演讲中,我明白了幸福是什么。这不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一种炙手可热的权力,或是无尽的金钱,而是一种对有意义事物的快乐追求。幸福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不是短暂的快乐,是一种需要一生完成的理想,是一种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大家积极争取,需要大家用心去管理和建设。就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是需要每个人用心去雕琢,敲掉大卫身上多余的石头,摆脱束缚,才会的得到幸福。

马克思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先吃、喝、穿等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来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概念的源头是需要和欲望。

如果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的现实和幸福只是空话。马克思把人的幸福和人的需要看作不可分离的。他认为人的自身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就“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

在这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格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是无法达到的。”不容置疑,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无不是为满足人的一定的需要而展开的。

由此可见,幸福的基本条件是需要。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是不是就真正幸福了?那么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认为快乐的人应该是这样的。

幸福的人应该乐观接受自己。自我接纳是人类的一项自然权利。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不接受自己,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他将如何获得自信、自尊和视自己变得己积的动力。生活中,我们都走向了一个误区,大部分想成功的人,都在不断需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想通过改善它们以此取得成功。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关注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人比那些只是关注自身缺点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很明显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自身的长处,那么我们的优势就会不断贬值,而最终我们身上便没有闪光的优点,剩下的只有平凡。

幸福的人应当学会宽容。人们在短暂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起伏。他们应该对生活中不满意的事情有宽容的态度。他们不应该总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他们应该学会原谅生活,抛弃心中的包袱,以积极、良好的态度走在生活的道路上。每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我都会想起林则徐的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我们选择原谅别人的错误时,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痛苦和怨恨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放松和快乐。宽容别人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宽容,也把敌意转化为友谊。同时,怨恨和悲伤随风而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应当学会保持微笑传递快乐。科学界有个著名的“蝴蝶理论”,一个生活在新加坡的蝴蝶煽动了一下了它的翅膀,理论上就有可能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龙卷风。人类网络指数理论也表明,我们每个人都在接触其他事物。

因此,快乐是能够传染的,今天因为你一个微笑,感染了另外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又将微笑传递其他九个人时,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可能你就是那个“蝴蝶”,而将你的快乐传递给了整个世界。如果全世界有相当多的人每天都在传递微笑和幸福,那么每天将为世界增添多少新的幸福。一个每天都在传递快乐的人,一定会在精神上得到快乐。他怎么能不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总之,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需要积极地锻炼和学习,可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我们都是在体验和经营生活,我们就会是幸福的。我相信,悲伤的日子会渐渐远去,快乐的日子会很快到来,我们的心总是在憧憬着幸福的未来,此刻的忧郁只是一转眼,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最终成为我们幸福的回忆。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2】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甚至从汉堡里总结出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本·沙哈尔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即“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 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每天并不开心。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3】

这几天拜读了时下很流行的一本书,《哈佛幸福课》。本书主要介绍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幸福课程。相比起哈佛其它著名的专业,幸福课是一门不是那么专业的,却对大多数人都十分有益的一门课。

它是有根据的,并用许多有趣的例子来证明它的观点。它堪称是心灵鸡汤的鼻祖,也是心灵鸡汤的巅峰之作之一。

从一开始,这本书就暴露了我们经常认为的幸福幻觉,幸福就是事业成功,成为亿万富翁等等。然而,许多案例告诉我们,成功或财富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例子,一个99奴隶的寓言。

说的就是一个原本十分贫穷也十分幸福的小厨师,因为意外得到了99枚金币,却因为那缺失的一枚金币而终日不欢,完全失去昨日的幸福的故事。这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正确看待金钱,它只会成为你寻找幸福的绊脚石。它讲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影响了我最初的幸福观,慢慢地接受了它所认为的真正的幸福。

之后它讲道,每个人的幸福都有所不同。于是它也对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做了一些介绍。它有很多争论,但我更喜欢其中一个,幸福没有尽头。

幸福无止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幸福可以不断追求,所以要有进取心,不要贪图享乐。二是幸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不要用贪心去看幸福,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在某个时候得到满足,永恒的不满只会使我们越来越偏离幸福。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

仔细想想,其实是两个方面。在行动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不要原地踏步。从心态上讲,我们应该对幸福有一种满足感,而不是总是不满足。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幸福。

接着它也讲述了幸福的几个方面。首先,健康,它不吝啬于健康的笔墨。确实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它还强调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甚至心灵的健康更容易影响人的幸福。它讲述了心灵的品质。我非常喜欢它。这是一种简单的心态。

说白了,我们应该减少对物质生活的渴望,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他说,有很多例子,比如爱因斯坦的简单生活,只要有牛奶、饼干、水果,外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那时,他是物理学界最有名的人之一。

大概也是因为简朴的生活,才造就了他如此众多的天才理论。

总之,幸福是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幸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寒假,读了《哈佛幸福课》一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这种幸福的课堂真谛真是感人至深。想起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这也时刻告诫这我读书是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就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这种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一、转变幸福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很多衡量幸福的标准可能是,考上好的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建立美满的家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他从梦想的幸福起笔,到幸福是什么,再到测测你的幸福感,最后落笔于幸福其实很简单,六部分层层递进,阐释幸福的真谛。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不同,书中讲到连体的双胞胎,她们认为连体没什么,不影响彼此的生活,她们觉得生活的很快乐,心情愉悦、兴高采烈和积极向上,当人们问起她们是否愿意进行外科分离手术时,她们断然拒绝,而我们却觉得她们不幸福,因为彼此不能独立的生活。这也为我们如何建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我们要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更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幸福的思维方式。

从书中我能深深体会到对积极和幸福的真正困扰不在于人们生活中遭遇的负性事件,而在于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固执、对负性情绪的固着。当我们仅仅将注意力聚焦于一个问题,那我们会偏执于问题的一面而无法自拔,会错失许多现实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实的现实。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政府和总统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其实,他并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乐,失恋没有限制他的积极,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积极。

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幸福概念是主观幸福感,其首要的特点就是主观性。因此说,一个人幸福与否的评价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个体内定的标准,那么幸福就在于个体能否适时地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恰当的幸福标准。

二、阳光的心态是幸福的前提

幸福与否?到底应该如何区分?记得《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争论水里的游鱼是否快乐。庄子说,鱼儿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呢?对与错,是与非,幸福与否,关键在自己的内心,我们不能以己度人。 书中讲到你中大奖,你认为会让你永远开心、快乐,过了一段时间后,在回头看,中奖的幸福感并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乐观的人,依旧乐观,悲观的人,依旧悲观,那突来的幸福感持续很短,你又回到了没中奖之前的心态。

就如电影《功夫熊猫 Ⅱ》,也演绎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带有浓重东方色彩和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电影。电影的主角是一只热爱功夫的熊猫——阿宝,它为了捍卫中国功夫,勇敢承担起与邪恶作斗争的重任。但是就在此时,阿宝心中深埋的痛苦回忆却复苏了——小时候父母惨遭杀害、自己被遗弃在冰天荒野中,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时一个人指点他:“不要挣扎了,让它自然的流动”,“你人生的开始或许不算好,但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你的其他部分的人生才能决定”。记忆慢慢展开,如水般流淌,阿宝面对灾难的记忆,学会了勇敢而平静的接受,他领悟到了心如止水——功夫最高境界。此时,涌现在脑海中的是养父的关爱、师傅的教导、自己对功夫的追求,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身上的使命,最终捍卫了中国功夫。“你得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你选择现在成为什么。”阿宝如是说。

阿宝的遭遇是现实中人生的隐喻:只有接受现实,获得安静,有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才能实现转变,从悲观和负性事件中走出来,关注到生活中积极的因素。这些都是实现思维、视角转变的前提。

三、用感恩的心拥抱幸福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第二是充实的生活,第三是有意义的生活。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对别人的慷慨赠与表示感谢,这比在银行有个大户头更能够创造深入、持久的幸福快乐。

感恩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令人沮丧的是,感恩之心的获得是那么的艰难和不易。一方面,要主动接受事实。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言,有些事我们不完美,我们能够改变;有些事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必须理解并主动接受它的存在——我们必须接受人性,接受自我,接受我们自然产生的情绪。当我们试图压抑自然痛苦时,只会强化它;拒绝人性时,只会导致次优的表现。只有发自内心的接受,思维才不会僵化而会流动,就如同流淌的浑水会在流淌中随着泥沙的沉积而变得清澈,内心会随着思维的流动才能获得安静,才会感恩他人。

记得,那个从无家可归到哈佛的女孩丽兹默里,“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都被从身体中抛弃了,所以我被迫向前看,必须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极其悲苦的生活的逼迫没有给她任何选择的余地,被迫的接受现实也给了她一片安静的空间,使她能够“向深处观察”,观察事物的整体,观察“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和什么是成功”。她内心的安静和感恩改变了自己命运。另一方面,需要正确而健康的内隐信念。无论逻辑学 还是心理学都发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或者认知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可怀疑或更改的坚定信念,这些信念是人们进行日常推理的内隐性的大前提。正如三段论中大前提之于推理的作用,内隐信念对于个人心里健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较而言,这些内隐信念主要是与个体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常见的健康的内隐信念有:“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我是独特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有信心和力量,能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就如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内隐信念是它对中国武术的挚爱、是捍卫功夫的强烈使命感、是父亲的关爱、朋友的支持和师傅的教导等,丽兹默里的内隐信念是小时候父母的关爱和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健康的信念,其实都是一些积极的生活沉淀和感情记忆,是经验智慧的结晶。这些内心的感恩属于人类高级的精神现象,但是它们的重要性或许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当幸福来敲门,感知她,接受她,让她充盈我们的内心,让温暖萦绕心间,你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在于自己的内心,积极的面对各种困难,你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如此绚烂美丽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5】

题记: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

既然先天因素我们不能改变,后天环境也非我们完全可以控制,那么要想提高幸福感,我们只能从转变我们的关注角度入手,培养我们乐观的心态,下面我想从赞美感激、完美主义与失败、目标与工作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Tal对它们的研究:

(一)赞美与感激

我们许多人可能早已意识到赞美一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教育孩子来说,用赞美代替责骂已成为一部分家长的共识,但Tal在这里着重指出的是不加区别的赞扬别人其实是在长期地默默地伤害他们,而非帮助他们,他举例说你表扬一个孩子说“你真聪明”和“你真认真”,结果会相差很大,表扬真聪明的孩子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聪明,从而不相信自己,而表扬他认真的孩子在碰到困难时会受表扬的鼓舞继续坚持,反而更容易成功,它们一个是在表扬不可改变的因素,一个是强调后天可以改变的因素,结果差别很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感激,appreciate在英语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感激,第二层意思是增值,如果我们感激好事,好事就会增值。感激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句感激的话就能让我们有力量支撑下去,但这有一个关键:感激一定要出自真心诚意。每天做感恩练习,我们慢慢就会成为一个更容易寻找到美好的人。Tal在这里还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拿出一张纸,写下感激的东西,然后随身携带这张纸随时看看或者去做感激拜访。

(二)完美主义与失败

我们谈到完美主义的时候,肯定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完美主义,这只能从完美主义的几个特征来谈,首先完美主义者表现出较强的自卫性,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其次,完美主义的人倾向于关注未达成的部分,即使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但对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眼中只有那未完成的百分之十,为此而不断地烦恼;再次,他们有极端化的倾向,要么完美要么一无是处;最后,他们只关注结果,全然不顾过程当中的愉悦与否。

Tal将与完美主义者相对应的人称为追求卓越的人,他分析到完美主义者认为从起点到终点的道路是一条直线,而追求卓越的人则认为它是一条曲折上升的'线。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有直线的预期,当稍微失败的时候我们就感到不正常,很难过。Tal一针见血地指出完美主义更本质的表现是面对失败时产生不可遏制的恐惧。动物歇后语

紧接着Tal为我们分析了失败之不可避免性,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我们要准许自己失败,准许自己犯错,准许自己为人而不是神。他举例说一个IBM员工给公司损失了一百万然后向老板辞职,老板对他说我们刚为你的教育支付了一百万,怎么可能解雇你?正当员工惊魂暂定要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老板补充了一句“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将开除你”。

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有心理安全的组织更不怕犯错误,更敢于尝试,进步得也更快,对家庭来说也是这样,营造一个有心理安全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因此我们以后面对失败挫折的时候,首先要准许自己为人,允许自己犯错误;其次,是从积极的角度去正面诠释,从中吸取教训,保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目标与工作

目标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当我们毫无目标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无聊感,当我们目标明确时,往往会激发出我们强大的热情和活力。用Tal的话来说,不是达到目标感觉幸福,而是拥有目标而幸福,过程最重要。目标让我们解放,让我们能够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对于工作,Tal说将所做的事情视为工作,动力是金钱;将其视为职业,动力是晋升、特权和薪酬;将工作当做一种使命的人的目标是使世界更美好,显然他自己是属于第三者。说到工作,不可避免得提及压力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并伴有焦虑,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乐趣和激情。Tal也说,80%的疾病是由于心里压力过大导致的,它破坏了我们的免疫系统。但他又说,过于轻松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量的点,太少和太多都不行。他举例说举重运动员如果不是一点点给自己加压的话他的水平是不会有提高,但有一点他提醒我们注意的是,运动员们并不是一天都在举重,而是训练一会必须要休整一会然后再继续训练,因此他给我们的另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在工作中高度专注地工作一个半小时,然后再休息十五分钟,再接着工作,再休息,如此,我们就不会疲劳,反而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这个方法不仅对于工作,对于学习等其他方面,都普遍适用。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6】

哈佛幸福课总结

哈佛幸福课是一门神奇的课程,很好地融合了学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不难发现,每一分钟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几乎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让人开悟的地方。闪光点太多,只能把感触最深的几点总结下。

对信息的诠释

knowledge is about information, wisdom is about transformation.

同样的信息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诠释。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尝试了5000多种材料仍然没有成功,有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您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还要继续尝试吗?

”,爱迪生很惊讶:“谁说我失败了5000多次?我成功地证明了这5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同样是5000多次试验,一种诠释让人灰心丧气,另一种诠释让人斗志昂扬。除了99%的汗水和1%的灵感,爱迪生成了发明之王。这种解释信息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秘密。

生活中常常有三种扭曲的解释方式:扩张、隧道视的视觉和虚构现实。扩大化: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遇到一个坏人就认为全世界都是坏人;隧道视野:

管中窥豹,只能看到例外的1%而忽略剩下的99%;捏造现实:以自己的情绪或主管臆断替代现实,过于善良的人常常会认为“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够好”,即使错误的一方根本不是他。这三种错误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犯的错误,都是以脱离客观现实的方式诠释接受的信息,使认知向扭曲的、病态的方向发展,难以做出乐观积极的诠释。

关注积极的一面

when we appreciate the good, the good appreciates, if not , it depreciates.

好东西就像种子。如果你给它阳光和水,它会发芽和生长,否则它只会枯萎和死亡。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但大多数人的潜力由于没有被发掘而逐渐丧失。

玛尔瓦·柯林斯社区的黑人儿童被认为是不受教育的。他们长期涉黑涉毒,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学校唯一的要求就是尽量让他们留在学校,以免外出犯罪或吸毒。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很多学生被学校开除。

玛娃·柯林斯收留了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她所做的不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消除他们的缺点,而是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当他们犯错误时,让他们尽可能地找出自己的长处和长处。几年后,大多数被认为是最绝望的孩子成为了社会精英。

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处于病态——如果我感到抑郁,一定是因为我的情绪问题,我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克服抑郁;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健康模式:如果我感到抑郁,一定是我不够快乐,我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快乐。虽然疾病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仅仅存在于疾病模型中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同样地,仅仅努力避免不幸福并不能让我们更幸福,想要更幸福,还需要培养自己的优点和潜能,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感激gratefulness is the source of virtues.

海伦·凯勒的自传讲述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个朋友去剑桥看她,在树林里散步回来。海伦·凯勒问她:你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回答:

没什么特别的。在随后的自传中海伦凯勒写到:我很奇怪在树林中散步一个小时后怎么会什么都没看到,我虽然看不到却发现很多东西——精美对称的叶子,光滑的白桦树皮,粗糙的松树树皮……我这个瞎子给看得见的人一个提示——像明天就会瞎掉一样用你的眼睛;听声音的旋律,鸟的鸣唱,就像明天就会聋掉一样;像明天就会失去触觉一样触摸每样东西;闻花的芬芳,仔细品尝每一口美味,就像明天你将永远失去嗅觉和味觉……充分利用每一种感官,欣赏这个世界向你展示的每一面美好、愉悦和伟大。

不要等到真正的悲剧发生才懂得感恩。现在的每一天都蕴含着无尽的幸福:在房间里,在餐桌上,在朋友身边,远方的父母身边,有那么多我们应该感激的人和事,但我们都习惯了。感激带给人类的是最为单纯的快乐,培养感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感激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每天,我们都能把一两件我们习惯的东西变成我们感激的东西。它可以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人,最常见的走路方式,或者深呼吸。

宽容permission to be human.

世上只有两种人从不经历负面情绪:一种是精神病患者,另一种是死者;只有一种人从不失败:死者。

除了精神病人和死人,每个人都会焦虑和沮丧,每个人都会犯错和失败,就像一年有春有冬,天气有晴有云,月亮有圆有缺,这是人性。所以,准许自己为人,全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积极的情感也接受自己消极的情感,接受自己的优点美德也接受自己的缺点过失;准许别人为人,感激别人的无私奉献也宽容别人的无心之过,没有人完美无缺、至高无上,也没有人一无是处、十恶不赦。

爱情perfect love does not exist, true love does.

完美的情人需要智者的感性,孩子的活泼,艺术家的感性,哲学家的思想,圣人的心灵,学者的宽容,朝圣者的决心。不存在完美的恋人,也不存在完美的爱情。但可以存在真爱,真爱存在于不完美的恋人间。

艾默生在《论友谊》中对理想的朋友是这样描述的 “我寻找的不是盲目的让步,对我千依百顺的人。我正在寻找一个美丽的敌人谁可以挑战我,敦促我,并帮助我找到真相。”没有冲突的爱情,就没有美丽的敌人。

爱情中的错误是渴望寻求认可,并试图创造完美的爱情。事实上,坦诚相待可以形成更亲密的关系。除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美德外,你还需要让对方知道你的缺点、耻辱,甚至是你被压抑时不知道的事情。掩盖和压制肯定会失败。相互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爱情是圆满的过程而不是圆满的状态。

消极受害者

no one is coming, it is up to you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做一个消极受害者总是毫不费力,谁都可以轻易地把自己当成环境的受害者,家庭教育的受害者,社会的受害者或任何其他人的受害者。一切都这么顺理成章,但除了抱怨、生气和愤怒,什么作用也没有。受害者的心理只会让他的视野越来越窄,他会越来越不幸地思考,直到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你必须时刻为自己负责。虽然有时候很难也不公平,但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救你。

完美主义者

perfectioni** spells paralysis.

tal将完美主义定义为“一种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没有人想失败,也没有人喜欢听批评,但完美主义者对失败的恐惧超出了正常范围。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是二元的:

要么完美,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什么都不做。讽刺的是,最害怕失败的人反而是失败最多的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所以完美主义者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为了避免失败,完美主义者呆在自己的安全区内,不愿尝试新的事物,因为那样可能带来失败;他们具有很强的防卫性,因为害怕别人看到他的缺点,害怕听到批评的声音;他们无法接纳自己和他人,看到的永远是缺陷和不足;他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他们期待的永远无法达到,所以受到的打击更多,更容易中途而废;他们做事事无巨细,容易陷入细节而抓不住重点,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几乎都是为了避免不足和失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克服完美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成功的人往往是最失败的人。

乔丹的自述如下:“我职业生涯投篮失误超过9000次,输了大约300场比赛,有26次被委以重任投出制胜的一球,但失手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

”结果与过程

enjoy the destination as well as the journey.

我们往往夸大了结果的影响,中彩票头奖并不会幸福一辈子,幸运者在中奖一段时间后会很快回到以前的幸福水平,有的甚至还会更糟;一次失败的入学考试并不会让人郁闷一辈子,实际上入学后两周就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仍然可以像之前一样生活。享受过程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只是我们往往太在意结果而忘了享受过程。无论结果是喜是悲,都暂且将它放下,将自己从对结果的期待或担忧中解脱出来,享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就像爬山,不是漫无目的地在山下乱转,也不是认为只有山顶才有美好的风景。先设定到达山顶的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放下,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往山顶爬。

自我实现预言

belief is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科学家和生理学家曾宣布人类跑完1英里的时间不可能少于4分钟,事实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英里赛跑有记录的十几年间,从来没有人跑完1英里的时间少于4分钟,世界上最顶尖选手的成绩有4分10秒甚至4分2秒的,但从来没有少于4分钟的。roger bannister却坚持认为人类可以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经过长达数年的训练,终于在1954年5月6日,他跑完1英里的时间为3分59秒。

仅仅6周后澳大利亚选手跑完1英里用时3分57秒,第二年有37名选手的时间低于4分,第三年有300多名选手的时间低于4分。突破4分钟极限的选手数量之所以井喷式爆发,并不是因为他们训练的更加刻苦,而是roger bannister打破了由科学家和生理学家为他们设置的心理障碍。

信念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是成功的先兆,相信自己可以幸福是幸福的先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一些障碍前止步,这些障碍可能由外界设置,但更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设置。对自己能否成功的怀疑是成功的头号敌人,对自己能否幸福的怀疑是幸福的头号敌人。

自尊the disposition to experience oneself as competent to cope with the basic challenge of life and as worthy of happiness.

自尊由两部分组成:能力感和价值感,只有两者兼备才会拥有高水平的自尊。在一个人做出的所有判断中,没有什么比对自己做出的判断更重要。一个人所能犯的最愚蠢的错误莫过于自己否定自己。

自尊从低到高分三个层次: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依赖型自尊:对自己价值的评判依赖于外界,非常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所做的大部分事是为了迎合某个人或大多数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通过与别人比较得出,不管客观上有多好或多坏,只要有人比自己好就感到沮丧,只要自己比所有人都好就自我感觉良好。具有强依赖型自尊的人害怕批评,需要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这类人通常也是完美主义者。

独立型自尊:用自己的标准评判自己的价值,别人的观点也会参考,但最终的公断人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判通过与自己的比较得出,所关心的是自己进步了多少,学到了多少。拥有独立型自尊的人寻求批评,不断寻找能挑战他、帮他寻找真相的“美丽的敌人”,因为他们想要进步,他们的动力是“我热爱什么”、“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追求的是自我目标的实现。

无条件自尊:对自己价值的评判既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取决于自己的评价,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不参与任何评价;评判自己能力既不与他人比较也不与自己比较,与他人相互依赖而又怡然自得。拿写作来说,依赖性自尊的人会考虑怎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赏;独立型自尊的人会考虑和上次相比这次进步了多少;无条件自尊的人因为有灵感所以去写作,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就像就像习武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超然的境界时,大脑会更加清晰,更懂得享受事物原本的样子,更能懂得把握现在,欣赏事物此刻的状态,而不是脱离实际地幻想。对别人的一举一动不再那么敏感,与周围的环境和人融为一体,变得更能理解和同情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篇7】

分类: 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高二读后感 >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版权所有:碧意时创作时间:2013-06-14 10:41: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的幸福感缺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这本书写的很好。我从目录上能感觉到。

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被太多难以言喻的东西包围着,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日常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我们是否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

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

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在这本书中,我重点讲了两章:友谊是温暖我们心灵的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会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一切都表明一件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个人都希望有朋友。你拥有的越多越好。谁会更讨厌朋友?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

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更幸福。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独自行走,也没有人离开朋友时不感到悲伤。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孤独的。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交更多的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俗语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

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在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上有香味,帮助人发达,自己发光,那才是真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感恩之心对待他人。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回报

让我们在给与的同时感受生活的阳光和感动,体会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向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

俗话说:多做好事,灾难却已远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就是很亲近的人,只要你愿意伸出援手,你就能得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