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3-10-19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精选。

您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有哪些感想呢?阅读完书后我们对作者更加有所了解心中想法更加深刻。读后感应该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要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小编也想发表一些见解,感谢您来参考并认真阅读我们的文章!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篇1)

【篇一:读《大国悲剧》有感】

最近看了《大国悲剧》一书,感触良多。该书是前苏共**政治局委员、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写的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读了让人触目惊心。苏共自斯大林逝世以后,一直未能解决好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问题,到戈尔巴乔夫在毫无思想与战略准备的情况下,推行新思维、公开性的改革以后,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民族间题、**腐败问题、思想混乱问题、组织不纯洁问题等等都暴露出来,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和策略来应对复杂混乱的局面,在叶利钦、克拉夫丘克之流叛徒的精心策划面前,毫无应变能力,任其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苏联瞬间土崩瓦解,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无尽的思考。

也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思虑,如何吸取苏东事件的沉痛教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做好中国的事,做好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反腐倡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社会稳定局面,搞做好中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百姓幸福安康。

【篇二:大国悲剧读后感作文】

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解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他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且当时正处于苏联**最高领导层,他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与感触定然超过常人,而我对那个曾经的超级大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想知道他崩溃的原因并了解前前后后的种种事件。所以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所熟悉的那段历史的资料。

从整本书的结构来看,作者按时间顺序排列了解体年代的影响时间。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内外政策的失误,认为这些错误是未来悲剧的根源。在接下来的2-6章中,我们主要讲述共和国的民族事件,。

在7—10章介绍了导致苏联最后解体的各种“决定性”事件。在第11章作者大致梳理了苏联从改革到解体的过程,而在最后一章,作者写到了苏联的最后岁月并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解体之后俄罗斯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在后记中,作者介绍了他的书的目的,并表达了他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所以本书结束了。

在读这本《大国悲剧》时很明显能感受到他对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蔑视、不屑和对叶利钦的鄙夷以及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憎恶。在对待戈氏的态度上,作者虽不认为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但认为正是他的无能、软弱、逃避责任、自乱阵脚而断送了苏联。对于叶利钦,作者认为他的权力欲极强、充满野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以毁灭苏联为代价并对当年力排众议提拔叶利钦的利加乔夫颇有微词。

西方势力在作者眼中起着对苏联解体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认为西方不能容忍强大的苏联存在,于是利用其国内的矛盾成功的肢解苏联。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作者对高加索和中亚参与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的强烈仇恨。他们的确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件,作者作为时任苏联**首脑亲自赶赴那些地区处理善后工作,现场的所见所闻令他深感震惊,况且民族主义势力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他在书中所体现的强烈的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就是我在读《大国悲剧》这本书时所能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俄罗斯著名作家拉斯普京说,列日科夫不是旧制度的捍卫者。但在书中可以其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苏联消亡深深的遗憾,当然这种感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雷日科夫在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大加批判之时却并未对以前苏联的体制及内外政策做出反思。。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灭亡的种子在建历史就已经播下了。

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谁也不能不承认他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谁也不能否认当时腐朽落后的**需要改革,但其激进的思想与暴力的手段和他在任内针对所谓的“阶级敌人”的惨绝人寰的**也是不能被掩盖的。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但其**作风也对未来苏联的政治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斯大林,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与战略家,成功地实现了苏联经济的稳步发展之后又领导苏联战胜了德国,其功绩彪炳史册。

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采用血腥的、恐怖的手段清洗政治异己,看他的种种作为、犯下的种种罪行也绝对“无愧于”杀人恶魔的称号。而在他任内“发扬光大”的特务机关更是成为日后维稳的重要工具,其领导人也在以后苏共高层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特殊角色。总之,苏联的内部治理不是靠健全的法律和制度,而是靠领导人的决定和秘密机构的行动。

而且苏共对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插手干预,这虽然符合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理论,但那个从马克思那里借鉴一点再加上自己一些发明创造的理论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历史也证明那套制度行不通,再加上以后几任领导人不能或根本不想改革,其官僚体制已僵化到很严重的地步。然而,笔者并没有回顾过去体制和内外政策的失误。

对于占本书很大篇幅的民族冲突事件,虽然那本身是悲剧,骚乱的煽动者,杀人的刽子手都是应受谴责和审判的,但更应注意这些事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传统上**统治阶级一直自认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沙皇中的“沙”就是**于“凯撒”这一单词,而最开始莫斯科公国的领土仅有莫斯科和其周围的土地。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通过不断的扩张,吸收了大量的领土。

因此,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外国侵略的手段。但在书中作者似乎有意回避这些历史甚至提出高加索诸国是主动希望得到**的“保护”,但如果他们真的是自愿的话怎么会在89—91年间发起那么大规模的反俄活动,难不成是后悔了?而在苏德战争之前,斯大林为争取“缓冲地带”强行兼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并同德国瓜分了波兰。

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仇恨一样,通过回顾历史来理解上述国家人民的反**情绪并不困难。此外,**的爆发集中在那些年并非偶然。作者在书中还说,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在苏联的强盛时期,只有在苏联衰落的时候。

这也说明矛盾总是被掩盖了。在苏联全盛时期,强大的安全机构和高效的决策机制完全有能力迅速镇压任何**。另外,那时苏联的宣传机器也非常强大,可以对民众进行**,淡化民族意识和灌输意识形态,强调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一旦苏联开始衰落,它的政治机器必然会被削弱,冲突就会爆发。

雷日科夫在书中对他的“老上司”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并且明显可以感受到对他的反感甚至鄙视。虽然他也赞同苏联应该改革,但认为戈氏的改革没有纲领和重点,还认为他软弱,纵容叶利钦等人对苏共的攻击,作者对戈氏身边的人也进行了指责。的确,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平心而论这绝非他一人之过,逐渐公开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而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他看法的不断转变也说明问题。

此外,作为当时的总理,作者领导了**的工作。他不是对那些事件负责吗?然而,趋利避害、自圆其说是人的本性。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回忆录中也选择了好的写作。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本书作为参考史料是极有价值的,作者写此书也写了整整十年,我对其毅力和责任感深感钦佩,对他始终追求国家的强大和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而感动,通过他的这本书也带给我关于那段历史,关于国家政治和个人命运更深刻的思考。向作者致敬!

【篇三:《大国悲剧》读后感】

有着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几乎在一夜间就土崩瓦解了,近20年的时间沉淀,作者从最初的迷茫不解中冷静下来,近乎客观的分析着这个大国分崩离析的原因,不得不说沉埃落定后的的反省与叩问与我们是一种深刻的提醒。

“和平演变”没有声息中一个超级大国在一夜间就改变了它的体制,分解了它的领土,历史的真相如何产生的后果又如何?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但是在前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曾经取得过的辉煌成就,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体制落后,外界的侵蚀,自身的原。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集权的体制,是适合战时的需要,曾经取得了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前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他在政治上的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证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是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和发展转移,这种体制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更加严重,制度性弊端更加凸显。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前苏联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任务,反而使前苏联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而使得这种体制呈现出未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趋势,因而是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面对的是动荡的世界和艰难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时,必须实行改革,可是,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了种种事物和错失的导向,是整个国家迷失了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而在此危急罐头,戈尔巴乔夫有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地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改变现状甚至是更改了现存制度,改变了国体。

当然这里还有外部原因,“和平演变”便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前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即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前苏联的剧变期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前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这种契机,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以上种种不得不说是对我们的提醒与警示,同样是在时代大格局变迁中寻求进步与发展的我们也应该时时警醒自身,以免重蹈覆辙。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篇2)

是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是一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为十章:导论、无政府与权力竞争、财富与权力、地面部队的首要地位、大国在生存战略行动中的地位、海上均衡器、均势与推卸责任、大国战争的原因,以及21世纪的大国政治。

全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行文流水,可读性强。

这本书的鲜明特点就是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作者精心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对其中任何一个小论点的攻击看来都难以撼动整个大厦的根基。而且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该书的论点很合理。将人性的自私发挥到极致,是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发展的新高峰。只有当我们达到自由主义的顶峰时,我们才能忽略它

这本书自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2001年出版后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到各国外交界的高度重视。虽然人们很难断定米尔斯海默理论对华盛顿的保守势力有多大影响,但由于该书出版恰逢“9·11”事件之后不久,其保守主义历史观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正好与当前小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思考和理论基础。《大国政治的悲剧》以长时段的历史考证,认定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

大国的生存意志是追求自身权利的最大化和地区霸权,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但由于海洋的阻遏作用,使全球霸权不可能获得。因此,约翰·米尔斯海默主张,美国应效仿英国的作用,即不要指望成为全球霸权,而要在最后时刻发挥仲裁者的作用,以防止在欧亚大陆的潜在霸权。

米尔斯海默特别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美之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他预计中国会和当年的美国一样,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将美国赶出亚洲,因而他主张及时限制中国的发展,反对接触而主张遏止中国。

如果说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是为大国的兴衰寻找历史规律,得出了美国必然衰落的悲观结论,那么《大国政治的悲剧》则在探讨大国关系悲剧性的历史根源基础上开出了以“离岸平衡手”角色永葆美国强权的乐观药方。为美国度身定做的“离岸平衡手”战略与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大棋局”战略有异曲同工之趣,分别代表了海洋与陆地两种版本的霸权均势战略。

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米尔斯海默教授提出了重要而难以回答的问题,并给出了发人深思的回答。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分析,如何和为什么大国这样做。此书堪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威之作。

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并以缜密的逻辑阐述了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书可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肯尼思华尔兹关于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相媲美,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所超越。任何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学者都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观点。

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确实是一个悲剧,因为他所采用的论证逻辑结构是非常脆弱的,不仅没有说服别人,而且他自己在言谈话语之间也是不确定的,所采用的推理逻辑都是建立在“可能”基础之上的。他的逻辑推理问题在于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市场经济具有扩张性。要不断促进生产的发展,必须从全世界汲取资源,特别是在战略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当一个国家的利益遍及世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争夺国家生存所需的战略资源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意个地球村,而是资源枯竭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国家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所需得自源。如果说21世纪将爆发所谓的霸权战争,那就不是政治战争,二十经济战争和资源战争。所以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不是故意转移视线,就是其逻辑结构存在缺陷。

米阿舍默强调,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因为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变化影响最大。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次大国,其基本命运都从根本上取决于那些最具实力国家的决策和行为。例如,在1945-1990年间,世界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深受美苏竞争的影响?

米尔斯海默认为“大国主要由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有大国资格,它比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以承受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的常规战”,这一大国的定义与马丁.怀特的大国定义有相似之处,怀特认为“大国是能够自信地对另一个大国开战的国家”,但怀特同时强调“大国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即拥有同国家体系本身一样广泛的利益”。用军事实力这个变量来衡量“大国”,在怀特时代还有情可原,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军事力量作用很大,但在60年后的21世纪,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软权力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

经济的相互依存,国际舆论道德的增强,国际机制的作用,使得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减弱,战争代价沉重。由此可见,米尔斯海默对大国的定义是一种有偏见的倒退或倒退。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其理论是对以往传统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裁剪式运用,其论证的逻辑结构是非常脆弱的,是带着悲观主义的有色眼镜去审视国际政治的必然结果。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为美国现有霸权的合法性寻找逻辑基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这大大降低了美国霸权理论的说服力。与其说是国际政治的悲剧研究,不如说是米尔斯海默的个人悲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美国学者的悲剧。

《大国政治的悲剧》把现实主义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严谨而精致的层次。米尔斯海默教授以其清晰易懂的文字解释了为什么安全竞争与国际体系密切相关,并区分了大国之间不同的权力竞争模式。他的观点发人深省,令人信服,并得到许多历史证据的支持。

有些读者可能不同意他的结论,但很少有人能轻易忽略这一点。这本书不仅是学者和学生必读的书。任何想知道国际关系如何运作的人都会感兴趣。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篇3)

读书报告

一、本书的相关背景

导语:雷日科夫是苏联解体前的部长会议主席,他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和洞察当时的真实情况和内幕。因此,雷日科夫的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雷日科夫近年来写了很多书,但他非常重视。

他说:“这本书我写了十多年。”书的主题是苏联解体一这是对他震撼至烈的人生经历。

除叙述1989年至1991年苏联发生的重大事件外,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后果。起初作者只是备忘,把一些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但后来,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他开始像整个俄罗斯思想界一样,深入思考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他把所有这些都写进了此书。他说:“我希望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能回答我心灵和理智的呼唤。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拉开时间距离的观照可能更为客观、冷静、清明和超脱。在过去的15年里,雷日科夫几乎没有放松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他曾同数以千计的本国和国外思想精英交换看法,促膝长谈;也曾无数次深入底层,倾听普通人的意见;他还曾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著作。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苏联解体过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并清楚地梳理了它们的起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资深研究者感到困惑。

社会背景:

苏联的兴衰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它直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当今,苏联兴衰史、苏联解体的教训及其后果,已成为世界各国理论界研究社会主义前途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自1993年9月28日以来,俄罗斯爆发了反对叶利钦的大规模游行。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式成为独立国家。苏联解体后的初期,俄罗斯呈现出非常混乱的政治局面。当时,约30%的俄罗斯人在苏联时代失去了生命,经常示威游行,要求恢复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新一代人热衷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民主的社会,他们认为美国是他们国家最好的榜样。

直到1993年10月5日,针对叶利钦的武装对抗才告破裂。这十天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俄罗斯最致命的巷战。

人物介绍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自然垄断委员会主席。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委员。1929年9月28日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切伦斯基地区。

1950年毕业于克拉马托申克机械制造学校,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任工长、车间主任、总焊工、副厂长。1956年加入苏共。1959年毕业于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

1960年至1970年,先后任乌拉尔奥尔忠尼启则重型机械制造厂总工程师、厂长。1971年起任乌拉尔机械生产****总经理。1975年至1979年任苏联重型和运输机械制造部第一副部长。

1979年至1982年,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81年至1991年,当选为苏联共产党党员。1982年11月至1985年,任苏联共产党书记、苏联共产党经济部部长。

1985年4月任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委员,同年9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12月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

1991年6月,他竞选俄罗斯联邦**,获得14%的选票。

雷日科夫曾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第

9、 第十、十一届国会议员(1979-1989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成员(1986-1990年),苏联人**会议员(1989-1991年)。

1995年初重返**,领导竞选集团“权力属于人民”;任《真理报》编辑部公众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家杜马竞选前任国际社会联盟“欧亚地区: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参加者”主席。他是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二届联邦会议成员、俄罗斯人民爱国联盟协调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军民高技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杜马能源、交通和通讯委员会成员。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概述: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苏联国旗被俄罗斯三色旗取代。十五年后的2006,《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问世,作者雷日科夫以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向本书读者详实的介绍了1989—1991年导致苏联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的前因后果。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内忧外患的处境,经济上的一蹶不振、国内领导人的更替、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民族主义和****的爆发、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苏联矛盾冲突在苏联解体前已经实际已经达到一个顶峰,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看到的的一个矛盾冲突的气息弥漫在整个苏联的空气当中,然后如何爆发,最后如何崩塌。

章节:第1章乱从何来

第二章阿拉木图:不当任命的严重后果

第3章第比利斯:颠倒黑白的审判

第4章费尔干纳的黑色六月

第5章巴库:谁是罪人

第6章雪崩前奏:波罗的海三国

第7章后果:仇俄浮出水面

第8章后果:可耻的审判

第9章“独立”乌克兰的怪现状

第10章合二为一的乌克兰

第11章苏联:从改革到解体

第12章政权处于弥留之际

亮点:本书亮点在于作者是在苏联解体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潜在问题逐渐爆发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陈述一个事件爆发的问题上,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过的人更具有发言权,这也是这本书对苏联解体问题的描述具有不可比拟权威性的重要原因。

雷日科夫在叙述的时候,不仅对事实简单的抄写,而是在说出历史的真相,尽可能的将真相还原于世而不是做历史的奴隶,将大量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真相留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之中。

三:阅读的心得与启示

我们都对苏联解体有一定的认识。斯大林的模式为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竞争的工业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工献。然而,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在和平时期逐渐衰落。冷战时期,对美军备竞赛和领导人盲目改革带来的巨额开支,后来否定了共产党的地位,使经济进一步瘫痪,导致解体。

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灵感是1。我们要始终坚持道德德基本原则。2。任何国家都不能允许少数民族遭受压迫的现象发生。

1.本书记录了苏联解体前后一批又一批的反法西斯战士被送上审判台的的事件。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在独联体却真实地发生了。

这些事情,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否定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无论何时,无论独联体的人民对前苏联红军有多么大的意见,对后来的苏联政权有什么看法,苏联战争中法西斯德国始终是非正义的,是***的,这一基本原则不能变,真实的历史不容篡改。

2.前苏联解体后,在独联体国家如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出现了排俄仇俄情绪,俄罗斯族的人收到了**,针对俄罗斯人的打砸抢烧事件不断被报道,甚至是俄语也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上收到了排挤。难道对一个政权的不满就要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吗?

难道这些身处大众阶层的俄罗斯族人民不是被压迫的一员吗?国家的强大,是离不开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的,每个人生来平等,都有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无论是少数民资还是主体民族,都是国家的一员。没有谁比谁高贵这一说,我们也没有权利去鄙视他人。

正如果戈里所说,小俄罗斯人并不比俄罗斯人高贵,俄罗斯人并不比小俄罗斯人高贵,既然神让他们共处一个国家,那么他们就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篇4)

【WWW.j458.cOm 励志的句子】

大国悲剧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大国悲剧》的书,这本书由知名学者、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乐纯撰写。在这本书中,陈乐纯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以及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这本书中,陈乐纯强调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需求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需求,同时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然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陈乐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俄关系等。他认为,这些问题和挑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例如,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必须努力改善中美关系,并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此外,中印关系、中日关系、中越关系等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总结起来,《大国悲剧》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以及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在这本书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的重要性,中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大国悲剧读后感范文(篇5)

我在读《大国悲剧》这本书时所能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下面我就结合我读过的其他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着作谈谈对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事件以及对那段历史的看法。

在本书的序言中,俄罗斯着名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说雷日科夫并不是旧制度、旧体制的卫道士。但在书中可以其强烈的感受到他对苏联消亡深深的遗憾,当然这种感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雷日科夫在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大加批判之时却并未对以前苏联的体制及内外政策做出反思。作者虽然说他写此书的目的不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但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将戈氏毫无章法和纲领的改革以及叶利钦等人肆无忌惮的攻击视作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但结合整个历史来看他灭亡的种子在建立时就已经埋下了。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谁也不能不承认他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谁也不能否认当时腐朽落后的俄国需要改革,但其激进的思想与暴力的手段和他在任内针对所谓的阶级敌人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也是不能被掩盖的。可能是出于当时形势的需要但其独断专行的作风也对今后苏联的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斯大林,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与战略家,成功地实现了苏联经济的稳步发展之后又领导苏联战胜了德国,其功绩彪炳史册。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采用血腥的、恐怖的手段清洗政治异己,看他的种种作为、犯下的种种罪行也绝对无愧于杀人恶魔的称号。而在他任内发扬光大的特务机关更是成为日后维稳的重要工具,其领导人也在以后苏共高层的政治斗争中扮演特殊角色。总之,苏联的内部治理上并不是依靠健全的法律和制度而是依靠领导人的决断和特务机关的行动。而且苏共对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插手干预,这虽然符合苏联所谓的社会主义理论,但那个从马克思那里借鉴一点再加上自己一些发明创造的理论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历史也证明那套制度行不通,再加上以后几任领导人不能或根本不想改革,其官僚体制已僵化到很严重的地步。但作者并未对过去体制和内外政策的错误进行检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