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3-11-10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我们为您整理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这会对你有所启示。伴随着岁月流逝,总有一部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最初的感动,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 写读后感时,要突出表述那些让你感到最深刻的感受与经历。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1】

激发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国际教育协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学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假期中再读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更是感悟颇多。

阿德勒在书中指出:“学校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而且还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学校教育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处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它有可能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使他们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并确保他们在社会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

学校扮演着如此巨大的教色,那么在提升学生人格的过程中扮演直接角色的教育者应该做些什么呢?阿德勒认为“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因此,教育者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任、尊重、欣赏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卑情结,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克服困难。这就是信任鼓励。

课文读错了,或者词语、单词写错了,教师都可以先表扬学生不怕错误的勇气,然后对他说“这点困难,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下次还请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之类的话语。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不能站起来流利地回答问题时,老师会投以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并帮助他们成功一次。这样,他的课堂口语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也会更强。

阿德勒在书中还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在所有情感中,最强烈的是被重视的欲望。

可见,学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多次提到,学生渴望获得成就感。如今,教育界提倡的赏识教育正是符合这一观点的。当教师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时,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相信自己。

于是就会在他心里产生一种内在的提高动力。教师的赏识语言,会让学生如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到欢乐与幸福,有了同困难斗争的勇气。只要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在一个闪光点的驱使下,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孩子很可能会改变自己,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志愿者,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包括学生的人格教育。身为人师,我们当在教育的细微处,在每一个教育瞬间,培养我们的学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2】

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对美好的热切期待——追求优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全儿童的期待,把他们对优越的追求,纳入一个能保证他们今后人生幸福的轨道。

儿童各种人格品质的形成,是由于其家长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教育结果。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让每一个儿童经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儿童步入正轨呢?

阿德勒为我们开出了如下良方,其一,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用关心、理解的态度对待儿童,“认真与他谈话,给他新的勇气,而不是削弱和打压他所剩无几的信心。”只要让儿童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他们就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终给儿童以鼓励,在鼓励中给他一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使他能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树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儿童面前要极具耐心,无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技术。

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更多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细微地体察儿童所处的环境,细心地思考矫正的方法。爱心加上教育艺术手法的运用,相信儿童会成长地更好。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3】

在翻开《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就感到这本书艰涩难度,是硬着头皮看的。但是,渐渐的,我觉得受益匪浅。它的一些观点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的是非。

小学生经常会有摩擦产生,作为班主任对于处理这些小事是驾轻就熟的。比如,我们班的小凯同学总是喜欢和同学打架。学生们经常向我报告小凯和谁打架。我的处理方法就是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该道歉道歉,并提醒他们以后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摩擦。

但是,从我看了《儿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就反思,也许我的做法是解决了事情本身,但是对于小凯来说,我有没有帮助到他呢。书中说:“把一个特定手势或特定的表达孤立开来,忽视人格的统一性,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脱离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这种做法显然欠妥,但却相当普遍。”我想我在处理小凯这件事上就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却欠妥当吧,作为教师,我们是要教育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仅仅是解决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根据表面现象去进行想当然的推理与推断,却不能**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教育其实无济于事。正如书中所说:

“应该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儿童犯错误(或其他表现)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人格是具有统一性的,“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这些言语提醒我,要真正帮助到小凯,必须从根源处入手,在学校不断观察他,引导他的同时,也要与其父母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并在教育方面与其家长达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帮助他。

后来在与其父母沟通后,我从他们不断掩饰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开脱的言语中就感受到他们对小凯的宠爱,我想这或许是导致小凯行为的一个原因,因为小凯在学校并不受同学喜爱,与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许是这样的反差导致他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关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优越感的手段,进而选择了一些虽对其自身无益,却能吸引关注和体验成功的错误路径。当然,这只是我目前的猜测,还有待证实。同时,人的性格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还需要继续观察小凯,和他的父母沟通,找出真正能帮助小凯的方法。

非常感谢你的这本书,它帮助我认识到我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引导我走向正确的方向。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4】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读完此书让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分享如下。

阿德勒在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这是我们读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我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理论的支撑,也让我更全面地认识某些儿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对问题学生和学生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难。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他提到: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全新的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就要帮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种种对儿童心理学的片面、单一的狭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实践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注定无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问题,最后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一句赞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开出一朵花,给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气。在《银河补习班》里,开设的最重要的一节课不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吗?奠定马飞人格底色的是父亲马皓文对他真正的爱,即理解和欣赏。真正的爱让马飞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我们在爱孩子,鼓励孩子,发现他们闪光点,并给他们更正确的指引的同时,应努力做到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从而健康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之所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是因为我的底气不够,而底气,不是靠大声,不是靠严肃的脸,而是对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全面的理解。不管是自卑还是优越感过剩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能了解到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分开。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这是来自对自卑感的补偿作用,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教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人格入手,帮助他们平衡自卑感和优越感,让他们能健康、阳光地成长!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5】

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有的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故意扰乱课堂、在课堂上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屡屡惹是生非,惹得同学反感;有的屡屡违反校纪校规,小错不断等等。这些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感到很棘手。记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说:“我的时间花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了,而那些学生却一点都没有改变。”是啊,这些问题学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打破班级宁静、吸引老师和学生的眼球,挑战校规校纪。这让很多班主任心中时刻都绷着一根弦,生怕这些学生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据观察,每当这些问题学生“犯事”的时候,老师的处理方式动辄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或者是一通冗长的简单说教。说实话,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让老师们痛苦和困惑的是,这种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时这个学生今天刚被批评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别的错误。如此循环往复,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这让老师们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老师们言辞激烈的批评、苦口婆心的教导对于问题学生无济于事呢?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儿童的许多行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健康的儿童通过正当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当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惩戒对这些问题学生没有用,就能明白仅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就能懂得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师还徘徊在问题学生心灵的外围,只见其种种不良现象,却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难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对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会错误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孩子”。

“他(问题学生)的错误的优越性追求和由这种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风格和感知图式才是问题的根源。”作为教育者,懂得了这一点,才算是揭开了问题学生内心诉求的神秘面纱。

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和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优秀的教师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6】

老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素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好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赏他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心理这一研究方向。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包括引论、十三章具体内容、附录和关键词汇表。全书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综合全书来看,作者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为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养社会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确的优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关于社会情感。作者认为“儿童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或增强孩子的社会团结意识”。作者在“引论”中说“父母或监护人不能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做好与他人接触的准备,那么孩子入学时就会感到形单影只,十分孤独。”人是群居动物,具有天生不能孤独的社会属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结交朋友和与人交往,还包括友谊、同伴情谊、诚实、真诚等抽象素质。有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在引论、第一章“人格的统一性”、第六章“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中做了详细论述。

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围绕追求优越感展开。分别论述了“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作者认为追求优越感是人格心理发展的源泉之一,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阐述了儿童的自卑情结,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结。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是,要确保不要让孩子在学校里失去勇气,同时,要确保那些进校已经丧失勇气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而对没有信心,感到极度自卑的孩子,我们要用一种同情的态度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用友好的关系来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想方设法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产生信心,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我非常喜欢本书中的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不犯错误,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作为教育者,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范文【篇7】

那大镇中心学校王忠

多年来,教育的功利现象和重智轻德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教育的正常发展,考验着教育者的理性和耐心。直到阅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儿童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及环境,挖掘资源、搭建平台,因势而利导。

心理学最令人惊奇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事实观是我们行动的基础,是我们人格建设的基础。

孩子天性是追求优越的,而社会情感又引导着孩子把对优越感的追求同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就能不断地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中成长起来。

但是,因孩子本身能力的差异,使得在对优越感追求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必然会落后,于是出现了放弃成为理想学生、模范学生的儿童。对于这些孩子,作为教育者,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我们必须清楚,他们寻求更多感情的心理并不比正常孩子弱。他们只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

他们相信这些事情更容易成功,不管这种信念是对的还是错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孩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努力把这个闪光点作为教育的突破口,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但许多人为的障碍正在阻碍他们的成长。造成这种人为障碍的原因是学校只把抽象的学术成果,而不是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价标准。

简单地说,我们过于重视孩子“才”的培养,而很多时候忽略对孩子“人”的培养。

当孩子在这种人为的、也许不符合自身优势的评价标准下难以获得自己的优越感时,很多孩子会想逃避。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经常做出一些特殊的行为,比如固执和粗鲁。这些行为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却能引起老师和其他孩子的注意,甚至引起其他孩子的崇拜。

他们会因此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经常在我们的教室里上演,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很多时候只是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地,这些孩子的问题根源并不都是在学校,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起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

对于家庭早期教育有问题的孩子,我们教育者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改变。现实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过于急功近利而采取惩罚的措施进行教育,而实现中,学校教育中过于草率的惩罚,只能让孩子更加认定自己不属于学校,也只会促使他们寻找各种方法来脱离困难,而不是面对和解决困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