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人间词话》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2

《人间词话》读后感9篇。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人间词话》读后感9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

人间词话,话尽人间。初读这本书,我时时刻刻会想起林徽因的那一本《人间四月天》,无从理解为什么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发现,是因为“人间”这两个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与对美的欣赏,在人间,可望见四月天,亦可话词。

不同于**胡适,鲁迅等人,为中华革命维新书白话之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语言是传统的,是一个晚清大学士所热忱的古文。而他对诗词的赏鉴与评判,却大异于以往的作家,欣赏家,批评家。他是晚清学者,那样一个动荡而充满变数的年代,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与哲学的观点,杂糅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幽美清丽。

从此,理想与现实、虚无与财富、荒芜与壮丽、蜿蜒与流动在他的作品中,栩栩如生。

翻开此书,被开头三句论断震慑了:“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第一幕也是,衣带逐渐加宽终于不后悔,为伊消了人的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于是骈文股诗皆不入其眼,以其所见真,探所知者深。

他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下评“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无不表现出理性思考与对诗词感悟上深刻而完美的结合。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一切在无可奈何中变得更加无可奈何。

王国维亦在书中说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何者为我,何者不为我,何者皆为我。”有歌待和,谁能和便和,无人和奈何,是他的赤子之心,也是他的无拘无束,更是他陶醉于哲学世界之时独特的精神气质,鲜明的中国哲人情怀——深思熟虑之后的海纳百川。

《人间词话》中,傲身独立着一位“冯延巳”,他于政治上平庸荒唐,为人奸佞险诈,若说言过其实,实则确也如此,而王国维却独爱他一手美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评之“冯延巳之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如果可以这样说,这便是大儒的“无拘”,无畏他是怎样的奸诈荒唐,然其“独造清语”,别洞房洒筳之风,于摄魂处挥写词语,细描微光;这便是艺术上的“无束”,纵旁人不解,更多讽笑,依旧兴奋地作评于敞衫阔卧,于无人处写下的“细雨湿流光”的疏散闳约。他睁一只眼读诗歌,闭一只眼读历史。他用爱和温和的反讽来解放,用愤世嫉俗的人情和仁爱宽容的目光来期待。

于是一部充满诗人气质、哲理和侠义的作品诞生了。

高二:陈雨晴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

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词就占据其一。

在《人间词话》这本书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花费大量笔墨来绘写古时候词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词,感受它的美,体会它蕴含的情感。让评论少之又少的词,再次进入到大众视野里,让更多人知道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于词,王国维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周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我理解的这三个境界第一个说的是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说的是我们拥有理想后,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个说的是在我们辛勤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找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历史上也有很多和这三个境界相呼应的人。有李时珍为了编撰《本草纲目》,几乎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有周恩来总理在治国理政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还有曾国藩每临大事必有静气他做事也一直都是沉稳豁达,这才被连年提拔。

结合这三个境界以及这些名人轶事,再仔细思考,我忽然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下浮躁的社会使我们每个人太渴望成功,总是想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却忘了中间还有个追寻的过程,虽然这个时代很快,但要想干成大事,还是需要耐下心,静下心,让自己沉稳下来。

看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把词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及书中的那种情怀,那种境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那种境界,从而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3】

说实话,我从来就不以为我读明白了这本书,只是知道这本书开卷便提出了"境界"一词。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尽者在此。意思是词义境界或者意境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词之所以能读得好,是因为它有境界或意境。

而后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理论;最后部分则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批评。《人间词话》中每则我都看过,但似乎都没看太明白,也没有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只有那么一两则读后,我稍有感受,能让我来谈谈自己对它的想法。

在第一卷第二十六章,王国维提出结论:古代成就斐然、大学文学成就斐然的人,都经历了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看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三种境界。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看来,第一种状态是初学者刚进门,摸不到门道,一个人走得很深,有些犹豫和困惑,却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第二种状态是初学者成为学者,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但不停止日夜刻苦学习。第三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了,我理解是学者称为了一代大师,成就了大业,他们功夫到处,达到了出神进化的地步,苦学终于有了回报。

这三种境界讲得如此的分明清楚,使我不得不佩服王国维的才思与睿智。读过这则,我也很轻易的找到了自己位置。不是初学者,我怎么能说我已经过了小学和初中,是个学者呢?我是一名高中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正是我应在的境界。应该在这种境界,我就应该深进境界,深进意境,努力地完成在这个境界应该完成的。

其他还有那么几则,我读过后也有些感慨,《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想有时间我还是该再仔细的读一遍,再体会一下近代博学通儒的王国维的思想熟悉。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4】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我想他和我是如此亲密,又是如此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

他是一个坚持传统,拒绝创新的人。他无法理解革命,幻想清朝能够成功复辟。不幸的是,他的愿望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王国维可能成为承载文明、开启新时代的大师。

1924年,溥仪皇帝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他试图自杀,受到家人严密监视。到了1927年北伐进入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种境界说的是入门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从何开始。曾记高一虚度光阴之后,各科成绩尽是让人心碎的,高二时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个好成绩,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学业却不知从何补起。

彷徨、痛苦与渴求正如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奋斗的时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劲才使我能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补偿。这种释怀的感觉尖子生们必然感受到,正如题海战术之后,突然灵机一动,看透各种题目中的真谛,然后触类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王国维带着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地沉没,消失,永不再现。而我们只需守住对《人间词话》的青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5】

初读《人间词话》,是在暮春时节的一个午后,窗外柳丝低垂,紫燕轻喃,独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壶香茗,在茶香缭绕中,细细品读,任思绪在在字里行间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进来的一米阳光,暖暖的,缓缓的,从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间,仿佛过了半个世纪。

我喜欢诗词,也喜欢读一些《诗词鉴赏》之类的书籍。但是《人间词话》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评。严格说来,《人间词话》算不上一本书,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但在这篇笔记中,王国维老先生洋洋洒洒,挥斥如意,对由唐至清的诗词曲赋逐一进行了评点,高屋建瓴,切肯中要,显示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全文由始至终沿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一主线,重点围绕造境与写境,从人与境、情与境两个方面着手,阐述了词境的虚与实、远与近、动与静、大与小、粗犷与细腻、豪放与婉约,总结出诗词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本书中,王国维先生如同一个博学的评委,为读者点评了词品的高低、词境的大小、词句的优劣以及词人的长处与不足;如同一个娴熟的讲解员,给读者讲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国诗词曲赋的发展史;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演,向读者展现了大漠孤烟直、寒波澹澹起、马鸣风萧萧、乱红飞过秋千去、红杏指头春意闹等一系列气象万千,风格迥异的雄伟画面;如同一个出色的主持人,让读者认识了疏狂的李白、沉稳的王维、豪放的苏轼、柔弱的李煜、温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纳兰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众、气质各异的伟大词人。翻开书,我们眼中看作文到的是一行行流淌着的文字,掩上卷,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王国维先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中在考据、哲学以及文学评论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博学多才,自视颇高,尤其对自己写词的功夫颇为自得。他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词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高明,但既然作为大师的他自己都敢这么讲,那么估计他写词的水平也绝不会太差到哪里去,他写的《人间词话》也就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评价得当,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总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评论的代表作,它虽为论词而作,但不限于词,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它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而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岁的王国维先生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而死,虽然他的死因至今尚众说纷纭,但《人间词话》确成了人间绝响。在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两句诗作为本文的收笔,权当作对《人间词话》这本书的简要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6】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尤是如此。记得初次读王国维撰写的《人间词话》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如果说有一本书陪伴我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那《人间词话》之于我可谓是当之无愧。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他曾被誉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在20世纪以后的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全心全意探索人生意义和归宿、从事学术研究、表显出纯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汉学大师之一。王国维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事业,而且进行了多次学术转向,比如从开始的哲学思想研究转向文学创作,又从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词尤其能够代表其成就和特色)转向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然后又转向了古史地、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术领域,尤以最后的学术领域驰名海内外。

而《人间词话》的撰写,就是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在此之后,王国维基本上停止了文学领域的研究。

《人间词话》的基本性质是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而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是理论研究与理论创造相结合的形态,但以理论创造为主,在书中王国维系统地提出了“境界”说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体系性质。由于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文论主要受到西方的影响,主要移植和介绍、阐释西方文论到中国,并利用西方文论来进行文本研究与阐释,迄今为止再也没有产生具有“本土化”品性的文论话语体系,从而患上了深重的文论“失语症”,这就使得《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文论的绝响。正是这些性质,使得《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声誉日隆,成为了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

从时间节点与思想内核来看,《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乃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意境”理论——在理论体系层次的最终理论成果,因而被誉为集“意境”理论之大成,由此可见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王国维系统受过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训练、熏陶,比如叔本华、康德等人,这又使得其“境界”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一丝“现代性”的意味,即虽然属于归结过去的性质,但却能够指向未来,虽然在书中他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所致,不应该由王国维负责。

“境界”说以“境界”作为核心的范畴,但其具体的理论构成则是复杂的,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是兼收并蓄的,比如“自然”“气象”“不隔”等等。读后感但“境界”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非常明晰的,当然,由于其与所吸收的传统文论范畴之间的交错关系,使得后人对于其中的一些范畴的理解存在问题,比如《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是“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理论从整体上来说则属于中国传统文论“意境”理论的范围,如此前者才成为后者的集大成理论形态,即既总结了“意境”理论,又强化了其理论体系的性质,使得此一理论的理论含量和内涵等方面较之古代都大大深化和提升了。因此,在《人间词话》中除了“境界”,还会出现“意境”字眼,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后者不能掩盖前者作为“境界”说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话语的身份或地位。

《人间词话》虽然是文论的经典著作,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了,比如著名的“三境界说”:

古今中外,成为大企业、大大学的人,必须经过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应该去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经历第二个环境的过程,这是自然的。当一个人处在第二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要有坚持下去的意识和勇气,否则就是功亏一篑,是很可惜的;第二,要有超出一定的人生时期的更加高远的眼光,注意从束缚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当然,王国维在这里指出的第三界只是初始状态,不是最终状态,不能到第三界就停止行动。事实上,第三个环境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或初始环境。如果你沿着这条边界走,你会发现或得到更多更好的风景。佛教有顿悟和逐渐错误的区别。第三种状态相当于顿悟。在顿悟之后,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前进。

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何一些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很聪明,但最终成就却不大的原因——无论何时,只有向前走才是对的,生命不息,前进就是没有止步的道理的。作者:复北书院于成我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7】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来自天南地北,有幸相聚在一个“陋室”,秉性相合,德才相配,偶有庆幸。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奈何愁已入肺腑,满白头。我们愁何呢?自然是愁那学习、吃食、住行,也愁那品德、诗书、才华。故,品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聊表我四人薄志。

王国维先生道,写词重在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寒波澹澹其起,白鸟悠悠下”。古之大家的意境并非我等能够尽会其意的,但多多少少总是有些心得体会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便是我高兴时,看花也是高兴的;我不高兴时,看谁都是忧愁的。现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我们也生不出那么的多愁善感来,只能叹一句“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古人写词,多是与他此间造化有关。年轻时,是豪言壮志“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待到中年时,壮志未酬,心有不甘“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再到晚年时,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了。相比我们,从幼年时的懵懂无知,到高中时的刻苦学习,再到大学时骤然松了一口气,殊不知,大学才是我们人生的开始。我们比古人要幸运许多,我们衣食无忧,有强大的祖国庇佑,有伟大的军人保护,没有战争,不会饿死,且人人都可以入学读书,“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体现的可是淋漓尽致。我们应当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如今不用“壮志未酬”,社会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们去尽情地展示自己,绽放自己,成全自己。

我们读诗,背词,身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我泱泱华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自有我辈受用的地方,源源不绝、取之无尽,是当代的瑰宝。

我们寝室便像一个小家庭一般,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有人受累时会递上一句关心,有人流泪时会默默陪伴安慰,我们团结一心,终究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的。《人间词话》始终只是先辈们活过的样子,我们,要活的与他们不一样,或喜或悲,要带上点年轻人的色彩,笑过闹过,大不了从头再来。我想,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心怀感恩,却不忘初心,无论路上风雨多大,总会有一处干净的亭子供我们歇脚,待雨晴时,回头看看来时的路,脚印清晰,远处天空隐隐可见七彩斑斓的彩虹。

女孩,要像树一样成长。我们不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受不了深闺大院的软玉温香,在风雨中漂泊才是我们的精彩,待到枝繁叶茂时,也有人来我们树下乘凉。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8】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表达**

经典品读■张雨晨

[213000]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12年级29班

全国优秀作文选

表达**经典品读

关于骨子里的和画在脸上的

古时候的词不像现在,呆板地刻在类似《语文》或者《××篇古诗文》上,而是弹着小曲,借杯清酒,哼哼唱唱。唱得好不靠嗓子,而是靠对诗文情感的理解,靠丰富的体悟和领会。别人的话唱出了自己的味道,一个人的心情进入了所有人的耳朵。

那么写词的也有这样的区别。王国维所讲:“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已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就是这个道理,虽说是帮那个落魄的南唐后主翻案,但这三句排比,却让我又想到别的什么。

不论是写词或者文章,总讲究先描摹一番景致,再提升到个人情感、天地大义、人生哲理。温庭筠是把景写绝了的人,与之相当的花间词派更是善以“绮罗香泽”去掩盖自己的真性情,以至于格调境界都失之于富丽精工的繁琐字句中,失了韵味。韦庄时已到五代,好像动乱开始,人心便不再贪醉于奢迷,于是真挚和清丽的词风渐渐从香艳浓丽的过去走出,终于可以把握清晰的存在和明确的情感了。

而李煜在成为“违命侯”以后更把绮怨与堆砌抛弃。因为别绪愁,相思苦,亡国痛,失国悲,而一改娇艳诱人为平淡朴素,他的婉转、尽意、不加雕琢打动了历史,重塑了词史,他把情景交融,又用思想冲击,终于带来了久违的合一,“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关于学来的和自己的

看刘融斋“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和王国维“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两句,止不住大笑数次,不禁生出很多感慨。世间的东西都被写尽了,东西也发明光了,动不动就“撞车”,就连秦观、欧阳修这样可称词之大家的人也免不了落个“学”的帽子,真是可叹。尤其是看见那些无缘无故就能被人翻出从前有人曾写过的句子,想到这些大家成名于几个词、几句话,竟****了,可悲呐。

其实这原本也不是坏事,“学”并非简单的一个字,“被学”,说明造诣高,可取之处多,学一样就足以使人成名后世。“会学”,也说明水平高,十年寒窗,饱览多少诗书,偏偏选中这一点学,学出了样子,学出了名气,学成了自己的精髓和风格,那就更高了。柳永、欧阳修便属于“会学”之人,而且还能“被学”。

虽然两个人在世界上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想法。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生的诗人,

全国优秀作文30篇**

经典品读31高中│

全国优秀作文选

表达**经典品读

的束缚,静观苍生。他的爱从悲伤上升到欢乐。他先是救了自己,成了世人眼中的救世主。所以说“入”靠的是胸怀理想,而“出”则要认清自己。

如果是一棵小草做了一件小草的事,一棵树扩展了一棵树的尊严,那么这个世界就是真的。他又说:“美成能入而不出。

”放入写词这件事看,只关心事物的表象与自我的联系是不够的,唯有找到根源,找到深藏的区别才可能有“高致”,这就是现在所讲的立意、深度,以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道理。“入”则以自我为中心,“出”则万物归一,不分彼此。所谓“轻视外物,故能以奴仆命风月,重视外物,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是也。

关于专一与多样

常听现在的人讲“三栖明星”。很多孩子从小就又学舞蹈,又学乐器,还要书法、绘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掌握各种技艺,能够先别人一步,将来才会有更多机会。这种现象在社会上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人们的价值观也是如此。当科学不那么发达的时候,有用性是好的。但今天的趋势是多样化的。一件东西有十种以上的功能,叫做物有所值。这时候的人往往迷惘了,不知该从何下手。

这就是在看完王国维所写“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得到的一点偏题的感悟。

这也许是关乎人心的,也许是关乎社会环境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提一些特别的东西。是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还是滴水穿石,源远流长?

值得每个人考虑一下。如果欧阳修和秦观不专心写诗,而是希望整天写李杜诗,他们的成就会像今天这样吗?该是写词的料就把擅长写词发挥到极致,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彰显出一代又一代的特点。

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前朝时:楚骚、汉赋、六朝平行语、唐诗、宋诗和元曲都可以追溯,不可混淆。这不是否定“多样”,不是唐朝过去了,诗便成了遗物,而是取其精华更加发展,又推陈出新。

诗照样是诗,为后人摹写、传唱。当然了,你说欧阳修,一手好文章也独步天下,他也是多才的,但不是四处撒籽四处长草,而是在土壤最肥处恰当地开了花,这便是专一了。

关于《人间词话》,我只能说:大师毕竟是大师,经典毕竟是经典,凭我读了几年的书就站出来说话的真是“胆大妄为”了。只不过这些感悟确确实实源于看后的思考,我觉得也一定是有价值的。32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9】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下载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下载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下载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