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光的赞歌读后感(精选6篇)

发表时间:2022-12-06

赞歌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作品后,常常有许多感受。读后感需要有丰富的体验。相信你此时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愁了吧!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光的赞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光的赞歌读后感(篇1)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书是新鲜美味的果汁,是芳香浓郁的咖啡,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我从小就是书迷,在我读过的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孤独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的情况下,出海打鱼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比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在同大马林鱼苦苦周旋了一天后,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胜利而归。不料,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一条大鲨鱼想要来争夺这条大马林鱼。他在与象征着厄运的鲨鱼做斗争后,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鱼骨头。但他坚韧不拔勇敢、从不服输的精神,却令我敬佩,不由得让我对这个孤独的老渔夫刮0相看。当我读到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和大鱼周旋了一天时,心里为之一振,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完全可以中途放弃,去捕捉其他的海鱼,不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一条鱼身上。可就是他那永不屈服、不甘失败的硬汉精神使他坚持了下去。

我想,老人桑提亚哥可能在与大自然、与社会黑暗、与自身搏斗中一次次失败,但他的不甘失败的精神却是永远也打不垮的。这种不甘失败的精神是人走向胜利的精神。老人桑提亚哥战胜了自我,战胜了鲨鱼和大马林鱼,因而是人类不甘失败精神的象征。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向渔夫桑提亚哥那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呢?答案却是截然相反。有的同学事情还没有做完,就中途放弃了;还有一些同学,胜利就在眼前,却坚持不住了;更有一些同学甚至做都不想做,更别提坚持下去了。我们都应该学习渔夫桑提亚哥那种不屈服,不甘失败的硬汉精神,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阻烧,敢作敢当,不做缩头乌龟,勇于挑战,勇于拼搏,这样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书籍是一缕春风,能吹绿枯黄的原野。

书籍是一泓清水,能慰藉干涸的心灵。

书籍是一艘巨轮,能乘风破浪送我远航。

光的赞歌读后感(篇2)

——读《雪域豹影》有感

缓慢地合上书本,深吸一口气,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沈石溪的《雪域豹影》这本书给我太大的震撼。这本书讲述了“后爸”雪豹泥雪滚守护家庭的故事。母雪豹阿灿霞意外丧夫,被昔日的追求者花月亮杀死了一个儿子。为了养育三个年幼、嗷嗷待哺的豹崽,被迫让泥雪滚成为孩子的“后爸”。泥雪滚衰老而丑陋,但他却是真正用心地去演绎好“后爸”这个角色:在狂风骤雨中,他为了保护受伤的幼崽银老二,将银老二护在身下,用瘦小的身躯为他挡去风雨的肆虐;在凶险沼泽里,他为了解救白老大,奋不顾身地跳进沼泽里,用瘦小的身躯将白老大托出沼泽;当花老三被饿得奄奄一息时,他铤而走险进入豺群中抢夺豺崽,只为了给花老三填充肚子……

泥雪滚不是孩子的亲生父亲,却胜似,他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在雪豹的家庭伦理中,雄雪豹只抚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幼豹,而拒绝抚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幼豹。正如雄豹花月亮,他长相俊美,风流倜傥,有着高超的狩猎技艺,是“后爸”的第一人选。但他自私丑陋,他无法冲破雪豹家庭伦理的束缚,企图杀死阿灿霞的孩子。相反之下,更能体现衰老丑陋的泥雪滚的高尚品质。他依靠着发自内心对三只幼崽的爱,把他们抚养长大。

在这途中,泥雪滚也想过放弃,也想一走了之,可每当他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唤他一声“爸爸”,顿时他又下定决心:这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抛弃他们!啊!多么伟大的父爱,他怀着金子般的心在雪域高原上演奏出一曲伟大的父爱赞歌!但令我替他惋惜的是此书最后一句话:“泥雪滚是世界最好的后爸,也许,这辈子也只能做个好后爸。”本以为苦尽甘来,却还是被命运戏弄了一番。但我相信,即便泥雪滚最后知道了真相,他还是会继续默默地付出,无怨无悔,最终还是会迎来属于他真正的春天。

这是多少豹,不,是多少人能够做到的?生活中出现多少后母虐待孩子、辱打老人的事情,套用一句流行语:“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其实这本书也反映出了在我们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黑暗”与“光明”。有些人,像“花月亮”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利用一副虚假的外表,一颗虚伪的心去欺骗他人,被揭穿了,还能“大义凛然”厚着脸皮地说:“这一切都是为你们好。”而有些人,就像“泥雪滚”一样,他们或许贫穷、弱小,但他们总是会尽自己的“薄弱之力”去帮助别人,真正做到问心无愧。中国正在倡导“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但如果社会上有一大批“花月亮”,我们还有办法实现“中国梦”吗?永远都不可能!希望我们能通过动物野蛮的、文明的、血腥的、温情的、暴力的、和平的家庭伦理,比照人类自身,祛除野蛮、重拾温情,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让每一个家庭充满温馨甜美,让生活永远阳光灿烂。

光的赞歌读后感(篇3)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生命赞歌》。令我感动万分,也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这篇文章讲的是:2003年的春天,一场置人于死地的非典在中国肆虐,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一旦被传染到就意味着死亡。无形的病魔,无情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街道上人人戴着口罩,即使你全副武装,也有时防不胜防,病魔趁虚而入。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出现一批不顾自己安危的好医生,好护士。

广州中医院叶欣护士长就是其中之一。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个患者从死神的手里夺了过来。但是,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折磨完成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随时走向医务人员。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会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最后叶欣被传染上了,经抢救无效,去世了。

我读了之后,深受感动。中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叶欣阿姨虽然死了,但她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首英雄赞歌,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她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永远绽放光彩!

光的赞歌读后感(篇4)

英勇的赞歌——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600字

看完了《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为五壮士的英勇行为所感动。

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留守狼牙山。打退了日军二十多次的冲锋,打死了日寇几百人,最后完成任务。把枪给扔下了悬崖下,五人也英勇的跳崖牺牲了。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个无私无畏,顽强不屈的集体。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掩护七连战友和连长的撤退,坚持再打一会儿。在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后,五壮士准备撤退。当时,在他们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主力部队的路线转移。如果走这条路就可以很快的回到同志们的身边。另一条是三面悬崖峭壁的绝路。班长马宝玉,突然想起为了他们五人而失去生命的乡亲们。他们在也不希望有人为他们而死了,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主力部队。他们选择了那条三面全是悬崖的绝路,他们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举动令我大为震撼。

狼牙山五壮士对党无限忠诚。在他们英勇跳崖之前,正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还为宋学火、胡福才和胡德林三位小战士介绍入党。最后,班长马宝玉手里拿着三位战士的入党介绍信,与其他人民英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英勇地跳下悬崖。而日本队长冲上绝路时惊讶地发现,一直和他们对抗的八路军,原来,仅仅只有五个人,日寇也觉得八路军太强大,太顽强了。

1941年秋天,这就是在棋盘陀上发生的事;1941年秋天就是在这儿,五位英雄英勇跳崖;1941年秋天这座山上流着他们与敌人奋战的血;1941年秋天……为了记住狼牙山五壮士,请大家记住1941年的秋天吧!

光的赞歌读后感(篇5)

1961年的雨果奖作品,非常有挽歌和史诗感的一部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人类由于核战争而毁灭,全面退化到了原始时代,蒙昧的人们开始为生存而相互征伐,人类曾经有过的知识在纷争混乱中迅速灰飞烟灭。

此时,信仰的力量让宗教得以一定程度保存,末世的工程师把书卷托付给了教会,而后者担负起了收集、藏匿、保存和传承知识的任务。许多代以后,世界继续沉沦,教会的僧侣们尽管已经无法理解自己守护的东西,但是他们仍旧虔诚地按照数千年前的教诲,忠实无悔地将终生用在修复和抄录卷籍上,为将来文明的复兴带去了曙光。

书中一共有三个故事,这在全书的时间跨度来看只是顶多能算上时间长河中微小浪花的一点片段,但这短短一瞬,可能就是人一生的意义所在,人的行为在此期间璀璨闪亮,推动了历史的改变,无数个没有被提及的人生的光芒闪耀,就构建了人类复兴的历史,这是人渺小而又伟大的存在意义。修道院只是一个缩影,我们从这三个故事中修道院发生的一切可以看到,(书中)宗教在人类复兴事业中所凸显的关键意义,并不是教会这个名字实现的,而是一代代恪尽职守的院长、终生抄书的老修士、睿智的教宗、严谨的使者、执着到有些愚蠢的弗朗西斯的努力完成的,千千万万的有信仰的普通人构成了历史的身躯。

当然,书中所蕴含的远不止这么多,有太多内容具有象征意义了。书中文明在复兴后再次由于核战争毁灭,人类从没有学会教训;疑似莱博维茨的老乞丐三次出现,就像是圣徒在见证历史;世俗政权、学者和教会的争论和力量消长预示着时代的改变;一个诗人及其遗物的象征意义;关于是否应该为必死之人结束痛苦的讨论;贯穿始终的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等等。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教会担负了守护人类遗产的救世情怀,可能这也是西方教会的“道路自信”的表现。

阅读体验也非常好,文字有一种苍茫浑厚和悲怆感,读起来十分有力和顺畅。

光的赞歌读后感(篇6)

在革命胜地重庆,我有幸瞻仰了革命烈士日夜和敌人斗争的战场渣滓洞和白公馆。不管在哪一处,狱中条件都很恶劣。特务们还想出了很多残酷的刑法来折磨这些烈士。我很想知道烈士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如何生活的。为了满足我的求知欲,妈妈从图书馆的书库中预约了一本《红岩》。

这本八十年代出版的书已经比较破损了。封面、封底已经残缺不齐,只好用牛皮纸补齐包好。翻开书本,书页早已泛黄,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辨。书角多折痕,薄片似的书页透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我拿到书后,如获至宝,只要有空闲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读到渣滓洞和白公馆,读到小萝卜头和江姐,读到解放前狱友们偷偷合作完成的五星红旗,都感到一股亲切感。文中的很多背景和我参观的红岩革命纪念馆都十分相似。

虽然书中的主题是革命,但开头的悬疑色彩却也饶有趣味:地下党员周旋于恶毒特务的蛛丝马迹、瞬息万变的敌我斗争局势、捉摸不定的尔虞我诈光从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来看,这本书就已略胜其他当代快餐书籍一筹。作者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多维度展现了地下革命和狱中斗争的艰苦,故事就这样在紧张的气氛中展开,令我无法释卷。很多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通过各种交流、遭遇,总是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从全书的叙事中可以明显发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爱憎。《红岩》中大部分共产党员都经受住了狡猾敌人对他们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整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中共渝工运书记许云峰。他机智、刚烈、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打败一般的特务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就连军统局长毛人凤在面对他时,也不得不对他不俗的谈吐和高度的警觉瞠目结舌。读了这本书的人大概都会跟我一样在书中跟着许云峰一起与特务们斗智斗勇、热血沸腾吧!

回想起我们在息烽、白公馆看到的牢房、刑具,禁不住暗暗惊心。多么简陋的牢房!多么残酷的刑具!多么艰难的岁月!多么英勇无畏的烈士啊!

《红岩》,作为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值得阅读;作为革命精神的记载,更值得传承。这部作品,为什么没有继续在当代畅销呢?和平年代,中国人也需要一部这样的书,提醒我们居安思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