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通用5篇)

发表时间:2022-12-21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好书给人带来的是思考,留下的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我相信大家在看了《丁丁历险记》后,内心一定会有所触动,想要更好的领悟作品我们可以写读后感,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读书笔记吧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1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600字:

通观此书,从中国经济的现状,讲述了其发展历史,如何由强到弱,在逐渐腾飞。中国在腾飞的过程中,不同方面:发展战略、农村、城市、国企、金融等方方面面怎样改革,其劣势在哪,为什么不合理,出路在哪里,用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读完之后,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有了整体的一个了解,听得懂很多术语和分析,也对中央制定的一些政策理解更深了一些,至少是对听懂新闻联播是会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林毅夫作为经济大家,其分析事情的方式和逻辑,对事物剖析的角度都让我觉得很受用,每一章节的探讨循序渐进,都像是一篇严谨的论文。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他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观点。例如作者指出,在一次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而把二次分配作为补充手段。这个观点大大有别于学术界普遍看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读后感·另外林毅夫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也是从新的视角出发,中国和西方的分界线在于工业革命,传统的试错法被实验代替,经验主义对于技术发明的贡献比不上实验,于是技术一落后便立马被挨打。

林毅夫看好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的增长潜力,但也在书中涉及了它的不足,如由于双轨制经济导致的如金融结构不合理、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乡发展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书中也留下了许多框架让人填补,比如企业的自身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职业经理人是否也是自身能力的一方面,长期缺失自身能力要如何恢复?林毅夫未深入探讨,但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也许结合实际的思考更为可贵。

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入门书籍,感谢推荐!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2

国企改革之路——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1000字:

提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国企的改革。国企为什么要改革,到底该怎么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做了阐述,观点不一,最近读罢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受益匪浅,下面分享下我的心得体会。

国企的改革之路,是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成果举世瞩目。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中国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近年来却饱受腐败、效率低下、巨额亏损等问题的诟病。同时,众多国企依旧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依靠垄断权力攫取高额利润,这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开放精神格格不入,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之间存在摩擦与冲突,解决办法:要么从一个体系彻底过渡到另一种体系;要么完全恢复原来的体系。走回计划经济的老路,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证明行不通,那么国企改革之路只有一往直前,绝不能走回头路。

那么国企改革到底该如何进行?中国从1978至今还没有完全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尚未解决。林毅夫先生认为,一直以来,国民经济存在“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活-乱”循环。因此,银行商业化与利率市场化,是化解这一问题的两大关键法宝。通过给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让银行根据企业经营状况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则可以有效降低呆坏账。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依靠行政来获得低息贷款,效率低下占用大量社会资源。

同时,中小国有企业,其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由于包袱较小,依靠经营其土地资源,就可以获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机会。但大型国企相对困难,因为历史负担重,委托——代理问题难以解决。传统经济中经营人员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因为市场经济不存在竞争,则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只能完全剥夺经理人员的权力。改革后放权让利,试点区有效,但放大到全社会却无效,主要是由于舆论集中问题。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市场,让竞争因素注入,这样参考行业平均利润率就可以对国企的经营者进行考核,从而制定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近期,不少地方开展国企混改,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混改,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性,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又可以减轻国家政策性负担,降低补贴,使得市场更加公平有效,增加活力。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稳定,同时又保持活力。因此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休克式疗法”,结果并不是预想的J型复苏曲线,而是L型的长期萧条路径,原因在于,第一,固定资产在不同产业的转换使用存在困难,这段时间会导致GDP的下降;第二,价格自由化未必能导致市场竞争,垄断导致上下游企业经济联系中断和生产萎缩;第三,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会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由于苏东和中国都存在政策性负担,休克疗法的三个措施无法同时完成。苏东的改革思想是存量改革,中国是渐进式的增量改革。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方式更为有效。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研究并解析“中国之迷”的书籍。其风格、其意图、其目的,明显地在解析“中国经济与发展之迷”。内容如此风格如此、表现的手法和逻辑也如此!

中国为何自明代以来发展停滞了,为何历史上一直持续领先全球,自明代之后停滞了。李约瑟之迷与中国的兴衰的根由。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为何搞了统制经济。为何出现了东亚奇迹、中国何以没有采取“休克疗法”而取得成功。为何中国优选首先选择农村进行改革,城市改革中又采取了何种措施,解决了何种矛盾与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工业的发展,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金融改革困难在何处,与国有企业改革有何关系。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增长的真实性,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如何显现,双轨制何以有市场,其利弊为何。用西方的理论来解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迷与路径,分析国际化权威对中国之迷的解析的正误。等等。

看了这本书的十二个部分及其附录的三篇资料,真让人从文化、治理、人口、交换、社会等视角,明白中国的清代之后的屈辱,以及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能够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社会学、技术和创新的视角,解析了财富原始积累、体制改革、开放性竞争、资源秉赋与作者不主张跨越式发展的种种理由。也对作者评价“华盛顿共识”的异议的非通用性,并对作者的比较优势战略予以认同。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开放程度、金融深化与改革、宏观稳定、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华盛顿共识是指:强化政府的财政纪律,增加政府在改进收入分配和过去受忽视而有高回报的领域的公共投资,扩大税收的基础,统一汇率,贸易自由化,消除外国直接投资的障碍,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放松对市场准入的管制,保护私有权。

对于作者将意识形态也视为一种资本,作为一种投资,这是我的首次接触这个理念。这真是一大发明。这也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故意识形态的投资及非权力相关的“干股”,其实就是技术入股

,是知识产权!

对于构建的复杂的关系中抽象简单而实用的逻辑关系,这是社会科学理论本质的任务。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关键的变量从而建立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这需要知识分子的丰富社会科学知识作支撑!

真是大家!此老兄真不愧为世界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让人从中看出其写此书的意图。并将意识形态作为投资,作为资本,作为人类进步的最重要因素!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4

《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着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着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分析问题时,林毅夫也给出了多种解释及争论。例如对1959-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下降。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他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令人读罢掩卷,有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本书内容并不局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因此也是了解历史的极好素材。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等,书中都有细致准确的呈现,甚至对于中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它都是一本很好的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本书借由80个指数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与繁复的文字论述相比,数字指标更加准确客观,但同时,对非经济专业的其他职业者而言,却不够形象也不易读懂。作者将自己象牙塔式的学术思考转化为最为平实的语言,通过生活化的实例、结合当下热门话题,将中国经济这样一个充满着复杂多样性的体系全方位地介绍给读者。即使从未接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通过阅读本书也可以掌握把脉经济波动之方法,这是在其他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中不能体会到的。

解读中国经济的80个指数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通过指数来解读中国经济,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式。尽管我对其中一些指数也了解,但是真要将这么多的指数集中在一起,并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自忖还缺少这样的功力。好在,已经有人做了这样的工作,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轻轻一点,将其买来,摆在书桌上,认真阅读、体会和咀嚼。

解读中国经济的80个指数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其实,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了解一些经济学名词,不过,搂草打兔子,书中的一些观点倒也不妨读一读。在《假如美国没钱还债》这一篇中,作者认为为了降低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比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攒鸡蛋的事情,妈妈总是省吃俭用,老母鸡下了蛋也不舍得吃,要攒着,万一哪个亲戚朋友家有点事的时候,送给他们吃。那时,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何不让自己的孩子多吃点呢,孩子可是长身体需要营养的时候啊,如果孩子的身体棒棒的,对孩子和家庭不都是一件好事吗?!╮(玨▽╰)╭,大人的想法有时也让人想不明白。《一眼判定国民富裕与否》一文,咋看题目的时候,激动了一把,不过最终还是没搞明白。个人富裕不富裕,我在买东西的时候很有感觉和判定,可是被那些专业的指数数量半边,却有点恍惚了,难道我本是个富人?只是我没感觉到?——忽然联想到了赵本山的《卖拐》……难怪有许多人会说,所谓的经济学家就是大忽悠,这样说来,赵本山绝对是天才的经济学家!O(∩_∩)O哈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