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范文]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书笔记其四

发表时间:2023-01-26

杜甫读书笔记。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书笔记其四”,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立德树人,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古代文人身上的优秀品格。李白的潇洒、苏轼的旷达、杜甫的忧国忧民,都是我们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为了让孩子们对古代文人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课堂上会集中背诵某位诗人的诗,对他的诗有整体的认识。

而以学促教的思想也督促着我自己加强对诗人历史背景的学习和了解。让我对他们有了新的深入的认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些诗,为我打开了一扇风景秀丽的大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这些诗,为我打开了一扇封建时代贫富差距的大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些诗,为我打开了一扇劳动人民被残酷剥削的大门……杜甫的诗,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丰富着我的知识,开阔着我的眼界,伴随着我的学习生涯。

我只知道杜甫的诗写得好,被称为“诗圣”,杜甫一定是伟大的诗人。但至于他为何伟大,却一直懵懵懂懂。在我上大学的那几年,本来应该是了解杜甫的最佳时期。但因为那几年刚好网络上出现很多讽刺杜甫的图片,导致老师们在讲杜甫的时候都带有一种调侃的语气。我虽然很不喜欢,但也不知道如何力挽狂澜。

最近看《叶嘉莹说杜甫诗》,我对杜甫的伟大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说,杜甫的诗,只读几首,是无法领会真谛的。杜甫的诗,只能一组一组读,越读越有味道,因为他的诗记录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境遇不同,诗的内容不同,感情也不同,他的诗就是他绵延的生命历程。但其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他的家国情怀,就是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代的杜甫在《望岳》中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求仕时期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此意竟萧条,旅食京华春。”

国家陷于危险之中,杜甫身陷长安,看到国都的荒凉情景,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他在《哀江头》中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杜甫一生忠于国家、人民,他博大、正常、健全、深厚,完全站在正的一面。如果说李白是飞上去的天上的一朵云;杜甫就是稳稳当当站在地面上的一座山。

有很多人赞美杜甫,说他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在中国的诗人里边,不同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成就。有些人七言诗写得好,有些人五言诗写得好,有些人古体诗写得好,有些人近体诗写得好。李白的诗我们也讲过了,像他那些长篇的七言歌行和短小的五言绝句写得就很好,可是我们没有讲李白的七言律诗,因为他的七言律诗没有太好的作品。这是以体裁而言,如果再以内容而言,有些人善于写大自然,比如王维的诗,我说他那些写自然景物的五言诗能够给人一种感动和触发,这是王维的好处,可是王维别的作品不能够完全达到这样一个最好的水平。有些人善于写边塞,像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就很不错。总之,有的人某种体裁能写好,有的人某方面的内容能写好,但是很难做到全面。而大家赞美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孟子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什么叫“金声而玉振”呢?各种乐器合奏的时候,要有开头,有结尾,要做到全始全终。所谓“金声”就是说开始时先以钟声敲定整个乐曲的基本乐调,所谓“玉振”就是说结尾的时候要以玉磬做一个庄产的收束,这叫做“集大成”。演奏乐曲如此,作诗如此,做人同样如此。

通过对杜甫诗作的阅读和了解,我发现杜甫就是这样一个无论作诗还是做人都能集大成的“圣人”。而他内心深处藏着的“仁心”、“正心”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dsbj1.com精选阅读

[读后感范文] 读书笔记: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之三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读书笔记: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之三”,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猖狂,朝政官员、皇帝的私生活,啥都要干预,尤其是言官,沽名钓誉,没事儿找事儿的太多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个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臣,事成之后还要被一群“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的小人们弹劾,心里真是愤懑难平。但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嫉妒心强的小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公道自在人心。下次去杭州,一定去于谦祠拜祭下这位在污浊世界里依然坚守操守的英雄。

当年明月花了很大篇幅写徐阶,说他如何忍辱负重,斗倒严嵩为自己的恩师夏言报仇,我不敢苟同。严嵩掌权20年,下台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在我看来严嵩的倒台更多来自于气数已尽,徐阶的所为不过是顺应形势。严嵩贪污,徐阶也不干净;严嵩的儿子受贿,徐阶的儿子占地;严嵩独揽大权,徐阶也是如此;但严嵩怠工,徐阶干活,所以徐阶比严嵩好得多。可是在严嵩掌权的那些年,他未替忠臣言一语、未救百姓于水火,所谓的隐忍等待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我更敬佩戚继光和胡宗宪这类人,在昏暗的世道下竭尽所能寻找救济天下的方法。

还有张居正,他不是个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他是个缺点很多的俗人。但他靠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好不容易从平民爬到了最高位时,本可以占土地、聚钱财、养党羽,趁机搜刮一波,也为将来留好退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改革(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将矛头对准了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给百姓带去了福音。

[读后感范文]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范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哈利·波特》。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因为我喜欢魔法,而且这部书非常精彩:这套书讲得是一个父母双亡的普通男孩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和他的朋友一起刻苦学习魔法,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巫师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三个小青年哈利波特、罗恩和赫敏一起冒险的故事。

哈利波特小的时候父母就被伏地魔给封印起来了,他的姨妈和姨夫把他给收养了下来。在他们家里,哈利波特遭到了虐待,姨夫把他关在阁楼里,给他剩菜剩饭吃,就连他的表哥达力也整天捉弄他,把他当玩具打,当橡皮泥一样捏。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叫海格的大巨人来到了这里,他把哈利波特带到了魔法学校教他魔法和巫术。从此,哈利波特就在魔法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虽然在魔法学校里,但是他仍然受到别人的欺负。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讲得是哈利从教室储藏柜里翻到一本魔药课本,它的前任主人是“混血王子”,从此哈利在神秘王子的帮助下成为魔药奇才。校长邓不利多开始了给哈利的单独授课,但奇怪的是,邓不利多却经常离开学校外出。在邓不利多的课上,哈利经历了几段关于少年伏地魔的惊心动魄的回忆,揭开了伏地魔不同寻常的身世之谜。

后来哈利波特凭着自己的魔法、勇敢和智慧,战胜了重重困难,打倒了伏地魔,救出了被封印数百年的父母。这本书终于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邪恶;什么叫光明,什么叫黑暗。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要想打败邪恶,并不需要蛮干,而是需要勇敢和智慧。看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不怕吃苦,面对困难时,不能向困难低头。

[读后感借鉴] 读书笔记最新范文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借鉴] 读书笔记最新范文”,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语文教学生活化》一书指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正基于此,作者提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读后感范文]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格列佛游记》,它是英国的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叫格列佛的人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惠马国等国度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

我还在这本书的前言上看到:这是一本集中反映了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辛辣的讽刺、批判了英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看到这里我就想:这好像是一篇童话故事,怎么会是讽刺当时的英国呢?

于是,我带着这些问题翻开了这本书本在里面找到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蛛丝马迹:比如,在惠马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也不懂什么是“怀疑”。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再比如,在大人国里,当格列佛像大人国皇帝述及他的国家过去百年间的历史事件时,大人国皇帝认为这段历史只是一串阴谋、造反、谋杀、屠戮革命和流放等的丑事的堆砌,是贪婪、派性、伪善、背信、残暴、狂怒、疯癫、仇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能产生的最坏的恶果。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十分羡慕这些国家的人,十分单纯,善良。我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像这些国家一样,没有谎言,没有战争。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和平、美好。

读后感参考: 活着读书笔记之四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读后感参考: 活着读书笔记之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余华得这本《活着》是经朋友介绍才知道的,但是我并没有太上心,也没有机会看。难得有时间品读此书,居然吸引我一气读完了此书。

作者在书中以福贵地主少爷从大富败落成一贫如洗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惨和其乐观豁达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为什么活着。

少爷福贵富有时没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过着生活放荡的日子,吃喝嫖赌,嗜赌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劝说均不奏效,到输光家业,一贫如洗时才猛然醒悟,悔时已晚。从此福贵成穷人贫民,承受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与责任。父亲气死了,母亲不堪劳苦病倒了,贫穷中的福贵在为给母亲求医的途中被国民党抓去成壮丁。经历了战争的波折,回到家时福贵的母亲已去世,聪明的女儿因病已成了聋哑人。贤良的妻子支持着福贵,共同养育着一双儿女,然而,福贵的儿子在读五年级时为救学校校长产后大出血,奋勇献血,居然因抽血过度而死,......然而,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过一阵子平安的日子,厄运总要降临到福贵的头上。给女儿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儿却在产后不久即离开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儿子、女儿早逝的痛苦后离开人世。福贵的亲人只剩下女婿与外孙,爱婿又被一次劫难夺走了生命,饥饿中长大了几岁的外孙,一次,发烧时外公买来很多豆子,难得吃饱肚子外孙的开怀痛吃,结果被豆子撑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与福贵生不逢时不无关系。否则,也不至于那么悲惨,但是也不得不叹服作者在平铺直抒下叙写了那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来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的评价,他对小说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生活,简朴优美未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先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艾来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用。”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民的责任。”书的最后写道:“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余华用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来娓娓叙说一个家庭的平凡却不正常的故事。

读完此书,不禁深思,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为什么活着是每个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并且是亲历的现实问题。不少人认为活着为了享受幸福、快乐、安康、甜蜜......,为了爱情、升官、发财,当达不到时就怨天尤人,甚至丧心病狂走损人害己之路......。其实《活着》引发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是一个如此宽广而深邃的话题,有时要用人一生的经历才能交上完整的答卷。

死并不可怕,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太多的亲人一次次的离去,承受一次次的打击,确实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生命观。福贵从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纨绔子弟,变成物质上贫乏而精神丰富的明白人,从不能体恤妻子贤良苦心,到发现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实走勤劳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贤子孝,其乐无比。

福贵前半生糊涂做人,后半生却不糊涂,在平凡中表现了不平凡。

读书笔记读后感集锦


你是否需要一些作品读后感范本呢?作品这本书,我一看就入迷了,书中讲述的很多东西给了我许多回味。为了更好地记录我们的情绪,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书笔记吧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1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纷扰《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王安石说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之所以能让人富贵,让人晨昏相亲,是因为读书可以医愚,可以变人气质,可以养人精神。书页轻翻,犹如穿越时空,与智者先贤对话,尽情享受前人用智慧与思想设下的盛宴。读罢掩书,让人不禁莞尔的是视野开阔之后的喜悦。

未读《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之前,看山是山,见水是水,读书之后再看山,看到的是山的独特,再见水,见到的是水的灵动。每读一本书,都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会看到一个更精彩更深刻的世界。王晓毅编著的《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让我对习以为常的农村社会多了认识,也让我看待社会问题多了全新的视角。

一、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

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关注现实,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贴近社会现实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如果脱离社会实际,只作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探讨,其研究就没有太大意义。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谈道: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社会科学的功能就在于此。《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一书的写作就是基于对10个农村社会冲突案例的研究。通过真实案例的研究才能深人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矛盾和冲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辩证看待调研访谈资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像理工科的研究,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很客观,因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人、现象,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系统要素众多且不可控,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故而会增加研究难度。现象的呈现是简单的,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研究清楚现象背后的本质不容易,这就需要研究者更要具有辩证眼光,辩证对待收集来的调研资料。关于社会冲突,即使我们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并不试图给冲突双方一个直接的影响,甚至不关注事件的对错,但是被调查者所做的表述仍然是基于他们自己对社会价值的判断,也就是说,他们在陈述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对已经发生的社会事实进行裁剪。所以被复述的社会事实可能已经不是真实的社会事实,而是被主观解释过的事实。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描述和解释人们每天都可以看见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当复杂的社会现象被简单的逻辑所代替的时候,社会事实被大大简化了。我们不断探索的这些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又反作用于社会事实,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当探索的逻辑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人文社科的研究也就实现了其价值。

二、对农民、农村、民间传统的再认识

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的人与事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并没有什么新奇。读完《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冲突》,却让我重新审视我熟悉的农村。书中写道:人类学中有着一个研究农民的传统,在其研究框架中,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介于原始居民和现代城市居民之间的一种生存形态,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城市人群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从事农业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农民,农民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是介于原始居民与现代城市居民之间的一种生存形态,他们的生存方式较原始居民进步,却又没有城市居民先进,且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故而我也赞同将它定位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人们时常会用淳朴、憨厚、老实、善良、勤劳等词汇形容农民,但却往往会忽略这其实是农民思维的外显。农民的思维大多是单向性的,他们对人事的评价很简单。在农民那里,人与事被混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人得到农民信任,那么即使他在某一件事情上被认为不公正,也是可以被容忍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是公正的人,那么可能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质疑。只有理解农民的思维,才能理解他们的处世方式。

在农村,每到农忙时节,大家都有相互帮助的传统,亲戚邻里会帮忙一起收稻割麦。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在这种现象背后潜在的却是一种生存伦理。在这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下,农民发展出来一种自己的伦理以对抗风险,这就是斯科特所谓的道义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农民更多地强调稳定和保险,他们可能缺少创新,但这是他们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所形成的最有效的生存战略。其次,在这样的社会中,农民之间的互助就成为维持生存的最有效手段,这被称为生存伦理。这种帮助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互惠的经济模式来实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人们的互助互惠能让他们更好应对自然,以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条件。

在中国农村中,传统的婚嫁方式是从夫居,即普遍都是妇女嫁到男方家,而很少是男子到女方所在村子落户。这种现象可以用婚姻制度来解释,但是背后却有一个社区内资源如何平衡的问题。结婚意味着人口的增加,村庄不希望人口单向流动,从而增加社区内资源的紧张,所以制定了这样的制度。如果所有的妇女都到男方所在村庄,那么对于一个村庄来说,人口的进出是平衡的,从而也就保障了资源的平衡,避免人口的迅速增加而导致的土地资源不足。

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三者的相互关系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本应是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而实际上,两者却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也因此,地方政府会修正地执行中央政策。任何中央政府的政策都需要地方政府执行,但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在试图扩大自己的利益,对政策进行修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不仅仅是国家的代理人,而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最为典型的就是财政收人的分配。中央政府为实现职能的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人分配,中央政府拿走的财政收入多,地方政府可以自由支配的就少了,双方自然而然形成对立。

再来看地方政府的角色。地方政府本应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却又因为固守政策而忽视了当地实际,导致本末倒置。将行政主体范围进一步缩小,细化到一个村庄的管理中,这种角色的定位依然存在偏差。村干部本应当承担对社区的管理职责,而实际却是,村干部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围绕政府工作,这也使他们无从发挥社区庇护者的职能。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本该是政府服务的对象,但实际上却仅仅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施加对象,其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尊重。在发展中强调地方知识或实践知识,就是强调农民本身经验的价值。任何农村社会的变迁都要建立在农民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他们自身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农民自身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政策失效的原因之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三者只有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社会才能良性运行。

四、对农村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

许多学者用转型社会来描述当代的中国社会,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不仅包括社会转型,还包括体制转轨。所谓社会转型指的是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变中。所谓体制转轨指的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转型社会是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或者说是社会背景,但转型时期还包含了另外一个意思,中国社会既然处于转型时期,那么现在的社会结构是不稳定的,许多东西都处于过渡时期,处于转变过程中。外来的推动力量对社会如何转型、向何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不稳定,处于过渡期的中国必然会面临各种混乱。从观念意识来看,变革是以外部社会为参照系建立新的制度和规则的过程。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增加新知识、改变原有行为的过程。外部力量与传统力量相对抗,传统社会中的伦理规范瓦解,而现代社会的观念又未完全被人们接受认可,因而人们有时候会无所适从。从生产来看也是这样,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追逐利润与效率,如若没有健全的机制和调控手段对其进行规范约束,市场经济的缺陷必然暴露无遗。但健全的市场调控机制和调控手段的形成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也属正常。人们纷纷抱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但了解了这样一种大环境我们也就能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了,这是社会转型所必然会遇到的情况,无可抱怨。

社会转型必然会带来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变迁受内外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农村社会变迁的内部力量,即传统社会中的组织、要素、观念等不完全在阻碍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内源发展的研究中却发现,农村社会固有的价值、规范和关系网络并没有构成农村发展的阻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农村的发展。在很多时候恰恰是借用了农村社会中的制度和组织资源,外来的工业化进程才能被推进。农村社会变迁也受外部力量的影响。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农村社区之外。在近代中国,推动农村社会变迁不仅仅是农村内部的需求,农村社会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界社会所推动的。

五、对农村改革、集体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革即是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以适应客观情况。一提改革,人们仿佛就看到了希望,但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应该辩证来看待。尽管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承包和改制,资源的利用率、劳动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髙,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同时也弱化了集体行动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近年来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取消义务工,等等,都弱化了农村社区集体行动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恢复农村集体行动的能力可能需要政府更多地介入,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组织权力。

集体企业效率低下、经营不景气的弱点常常为人们所诟病,很多地方通过拍卖或者租赁的方式将企业转给个人经营,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尽管从企业的微观角度看,改制可能会提高企业的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原来集体企业所承担的许多社区功能也同时失去了。集体企业从其产生之初就承担了两个重要的任务,第一是解决社区就业问题,第二是增加社区集体收人。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公共资源在村庄中发挥着公共的职能,将公共资源分割到户可能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但是他们却无法发挥公共职能。因为除了作为直接的生产资料之外,这些资源还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职能。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被利用,同时还在农民社会中起到平衡和公平的作用。

市场经济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经济,现代社会农民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市场经济中。从表面看,农民通过市场发展了自己的经济,但也应看到市场带给农民的风险。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可能比任何市场的变化都大,农民在市场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市场的波动,他们所遭受到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农民现在经常感叹的是,丰收了,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农民就会遭受损失;减产了,尽管价格可能会上升,但是农民的收人还是会减少。经营农业生产似乎注定是要赔钱的。

六、对农村社会冲突的认识

构成农村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其损害可以分为群体层面的损害和个体方面的损害。所谓群体方面的损害来自于社会结构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农民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整体地位下降。而个体方面的损害又与群体层面的损害相关。任何结构性的问题最后也会变成农民个体的问题,农民整体利益受到损失,最后仍然是农民个体承受利益的受损。国家对农民有很多的优惠政策,但对于整个农民群体来说,他们的很多利益还是没办法得到很好保护,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农村的孩子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由此可见,农民利益受损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农村社会冲突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合法与合理两种观念的不一致。外部社会希望賦予农民的是一个外部社会所认为的公正观念。国家用政策法规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看似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这种美好的愿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政策法规是一套外来的价值评判体系,而农民在其实践过程中自有一套他们的伦理价值观念。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法制建设经常被作为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国家希望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来制定出一套唯一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作为强制措施赋予社会。但是这些法律与农村社会复杂的现实经常发生冲突。合理带有很强的伦理色彩,是基于农村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价值,以及由这些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当两个来源不同的制度在农村社会遭遇的时候,农民的公正观念更多地体现在合理的层面上,是否合理构成了他们价值判断的基础。但是合理本身有时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农民或者借合法的语言来表达其合理的内核,或者甚至对合法形成抗拒。

七、对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建设的思考

中国的土地是稀缺资源,并且会越来越紧张,针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出现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和强调乡村建设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基于同样的国情,双方得出的结论却完全不同,前者认为,正因为中国的耕地紧张,所以更需要使有限的耕地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出,更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替代传统的小农经济,也就更需要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中国农村现代化,看似能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但实际可能无法达到。当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城市贫民,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能力、素质等无法让他们很好地融人城市生活。而强调乡村建设,要建设的是更加舒适宜人的乡村,不会让农民背井离乡去融人一个并不适合他们的环境。

每次听到被征收了土地的农民又分到了多少多少补偿款,内心都会有些不安。农民离开了土地还剩什么?看似是一笔丰厚的补偿款,可是这些补偿款用完之后呢?他们的后辈,特别是那些没有接受过髙等教育又无一技之长的人,难以想象他们在这个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要如何生活。随着城市化不断提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拥人城市,农村日益凋敝,这样的状态正常吗?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村是很多人的根,可现今却荒芜得让人不忍直视。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城市发展得很好,高楼拔地起,但农村也不差,绿树绕村庄,春天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唯愿新农村建设能还我们宜居宜人、宁静优美的乡村,让我们可以去寻找远去的乡愁。

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会使人终生受益。每当身你体疲惫的时候,一本好书就会使你轻松自得;每当你心情烦闷的时候,一本好书会使你心情愉快;每当你生活陷入迷茫的时候,一本好书会指引你步入成功的彼岸。我爱读书,每次读书都会有新的收获,闲暇之余,拿起一本书,书籍就会将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它使你的心灵得到宣泄,使你的身体得到放松。在书的世界中,我感到智慧,幸福,书里有激情,也有宁静,有悲情,也有欢乐,我仿佛乘着一叶扁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我爱读书,书籍陪伴着我长高长大。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小说,为什么能让人感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想一口气全部看完呢?其中的原因有,题材新颖,写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突出主题,细致地描写精彩场面,使你读了仿佛身临其境。这几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以就此感做文一篇。

这本以第三人称形式写的纪实体小说,记述了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包括保尔与冬妮亚、红军战士谢廖沙与丽达、保尔与达雅几对年轻人真挚的友谊与爱情,红军抗匪的故事,小市民的心态等等。虽然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可能不会伴随你一生,但是,鞭策自己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做一些对祖国发展和对社会有利益的事情是应该的,甚至可以说必须这样做。它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这本书曾经在俄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年轻的也罢,年老的也罢,读过的也罢,没有读过而想去读的也罢,都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xx年出生于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的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境贫寒,早早的辍学了,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重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深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能利用的武器笔。

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是陆小曼的两个弟子展望之和张方晦所写,用小说的形式给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抛光。我读这本书总觉得在独特的氛围中完成,经常泡图书馆,本无意翻开这本书,这时走过来一个熟识的女孩和我开玩笑道:你也读我读过的书呀?!于是,我就较真的读了起来。上部捂着鼻子读完,因为那种半诗半文十分破坏叙述的完整性和连贯,矫情的抒情是上部小说的硬伤。到了下部书,我才读到此书的乐趣,也读出了遥远诗人的那份独特的气质一半是诗人的,一半来自于孩子的。

诗人出身富商家庭,受过剑桥的大学正统教育,崇拜孔子、卢棱,喜爱雪莱、拜伦、济慈,结识曼殊斐尔、罗素,交往林长民,师承梁启超,满脑子自由,爱和美就像孩子,心中只有纯真、快乐和黑白分明。然而诗人的生活中有痛苦和污浊,所以诗人有宗教清教徒似的执著于自己理想的世界,执著行走于自己的诗歌,背负着忠实于心中的爱情,哪怕被现实拥踏而死也在所不措。

诗人本来不叫徐志摩,小时候有个苦行僧志恢大师走过诗人的家乡硖石镇,抚摩过诗人孩童时的头颅,赠几句诸如此子前途不可量之类廉价的吉祥话,得徐家施舍而走,却留下了志摩这个后来不同凡响的名字。

诗人的第一任老婆张幼仪,是父亲做的主,据资料载应该算作中上等的美女,不过此女让人佩服的地方是善经营、有豪气、对爱情决绝的姿态。她现实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道德的矜持,使得诗人的浪漫产生了抗体像至清的水中的油污,怎么也融不到一起。在明白此节之后,她主动要求和诗人离婚,给诗人的浪漫以绝对空间,诗人的肉体以绝对的自由,诗人的爱情以绝对的宽容。于是她终身未嫁,一个人孤苦零仃地背着爱的灰烬一生冷清。

她是个女强人的类型,在她到徐家后便帮徐家打点生意,而且井井有条,特别是令徐老太爷眉开眼笑(也导致了后来陆小曼进入家门后的冷遇,徐老太爷对陆的评价真是一个洋娃娃,中看中玩就是不中用,可见张幼仪是参照系);后来到德国深造后,回国兴办实业,成为当时极少见的女实业救国者。

我看她最可贵的还是她的宽容。

她主动和诗人离婚后,诗人大喜过望,像得到了方糖的孩子:脑子发热常常先于嘴中的甘甜,也绝不去想大人会为一个月的盐巴无着落而愁苦。诗人把自己写的《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刊发在《新浙江》的副刊上,恐天下人不尽知(时有评论家认为此举为自由先驱之举),而诗人的快乐和自由是建立在一个善良女性痛苦和一生幸福的终结基础上的。无怪乎,诗人的家庭宁舍其亲生的儿子,也要留住外来的儿媳这是善良的感召,与封建主义无碍;也无怪乎诗人的恩师梁启超写信规劝: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况多情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满足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境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身己耳。最可畏者,不生不死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可谓字字见血,惊心动魄,但诗人仍有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选择: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诗人的浪漫无边际是背叛现实的选择,他也以后来的生命承担了选择的后果,所以诗人也没有错,只是对一个善良的女性太过惨忍。而张幼仪更像他的母亲,承受着自己孩子给予自己的痛苦毫无怨言后来诗人和陆小曼生活无着落,她常常给予救济,这看起来像个玩笑,其实是个讽刺是现实对诗人生命过程进行的一个无伤大雅的讽刺。

诗人生命中的初恋情人是林徽音,一个绝色的美女,也是个内敛的才女。一对浪漫无边际的诗人,爱情因彼此的才气惺惺相吸,对平庸生活的不满,于是用激越的浪漫将它淹没,用伤感的诗歌将它忽略,用寂寞的爱情将它占领。

他们的爱情,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精神恋爱,是梦呓般美好而无奈,诗人喜欢引用爱德娜那句浪漫得无以复加也无药可救的诗:如果我突然飞了起来,你得答应我抓住我的两只脚,好吗?不然,我就永远下不来了。

这是注定的悲剧,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最纯粹最晶莹剔透的爱情呢?太纯粹的东西往往经不起现实的一点伤害,原先爱情有多纯粹,后来身上的伤口就有多深。

他们是对沉默的恋人,喜欢用眼神和诗歌倾诉一切,绝对的浪漫真实的感动。以致后来林徽音在解释为什么拒绝给诗人回信中说:你偏要我把心底难以言喻的感受用贫乏的语言来表达一番吗?你难道不知道沉默有着无限大的容量?

敏感成为习惯的诗人,麻木起来更令人害怕,当诗人沾沾自喜地把离婚的通告昭白于天下时,林徽音不辞而别(历史的一个谜团,但我想这和林与张幼仪女性相通的同情本性分不开的,当浪漫遇到善良的叉路口,她们宁愿选择善良行走),再到后来遇到梁启超的公子,并且相爱时,她和诗人的爱情即为灰烬。老奸巨猾的梁启超对年轻人的善变心理洞明得无以复加,知道林和徐的感情随时可以死灰复燃所以安排儿子和林到国外读书,直到林心中对诗人爱情的灰烬没有了温度

当林再一次见到诗人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情彻底灰飞烟灭的时候,林对诗人说道:爱做梦的人都喜欢圆明圆。一块破石,几根残柱,任你用想像重塑昔日的锦华,真要把它重建起来,就没有了想像,没有了怀念。志摩呀,不要给我们的故事添一个平庸的结局吧,这样就没有诗意了。

这不过是林以诗人能接受的方式拒绝了他,但诗人很久之后才接受这个现实:直到很久后泰弋尔访华。诗人和林一起陪伴,在分手后的火车上,诗人给林写了最后一封情书,然而最终没有送到林的手中,而是被诗人的红颜知己叔华保留。当后来叔华要把这封情书物归原主时,诗人不是接受,而是孩子气十足地学着当年张生在《西厢记》里对红娘的台词;姐姐真乃小生生平第一知己。其时,他已经结识京华名媛陆小曼。

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孩子。

当孩子的一半浮出生活的海面的时候,让人好笑,好气,但你却忘记记仇,他更不会。最后你还会不可思议地被他孩子气的可爱打动。上面的两位女性,和诗人的心灵靠的更近的时候,就是和诗人结束一段感情之后,在最不可思议的时候。

诗人和陆小曼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用社会道德的眼光,陆是红杏出墙,诗人是第三者插足。但人们不忍用道德的眼光来否定诗人,因为诗人孩子似的气质中根本没有道德的杂质,而只有爱,忠实于心灵纯粹的爱。

人们以对孩子宽容的一切容量宽容了诗人,也成全了诗人的爱情。

用书中的话讲,他们的相遇,就像两个圆的相切,奇迹就在这个切点,生命的意义,也在等候这个切点。但我想说,当等到这切点之后,生命的意义该沿着哪条河流的方向?

陆小曼的丈夫,王赓,那位西点军校毕业的,当年随同顾维钧出席巴黎和会的随从武官,他也像当初张幼仪成全诗人一样的善良而伟大,和陆小曼离婚给他们自由。

诗人,从来不同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然而被自己的婚姻求证。

他们结婚后,诗人的家庭不再给诗人以资助(大部分是张幼仪的资助),交际花陆小曼仍旧挥金如土不学无术(最后竟荒唐地领一唱戏的小生到家里陪她吸食鸦片,但此书因避讳未谈及),所以诗人不得不没日没夜辗转于几个高校之间讲课,但仍入不缚出常常靠借贷维生。有意思的几件小事,胡适等几位好友筹钱给诗人夫妻出国深造的银元,陆小曼用来作演戏用的服饰;诗人让陆学习写字,陆问诗人:我的一个香吻可以省写多少字诗人的诗歌开始沉默无语,他的浪漫无边际被自己一手营造的庸俗淹没,他灵感的翅膀在现实中受伤,再也飞不起来。

当在北京的胡适让诗人来北京就职时,诗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意识到自己该逃离一些东西了,就像叛逆的孩子本能的知道,世界在眼中的黑白分明是不真实的。

诗人到了北京,义无反顾的,但陆小曼割舍不掉繁华奢靡高朋满座歌舞升平慵懒浅俗的大上海生活,所以诗人不得不常常往返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他喜欢坐飞机,飞在天上,出入云霞,俯视尘寰,其乐无穷。

终于有一次,他得到中航公司一个朋友的免费票,乘运送邮件的济南号飞机返回北京途中,于开山失事,是年36岁。许多人扼腕恸哭,我看大可不必,人生犹如一篇文章,可以长而冗余,可以短而回味无穷,至于最后一个标点为句号、叹号甚至于耐人寻味的省略号,那就无关大雅了。

诗人死后,陆小曼开始真正的悔过,不再贪恋热闹的繁华而归于平静的清苦,整理徐志摩的文稿中也许她才开始真正了解诗人:感情是他的指南,冲动是他的风,她难以置信世间曾跳动过那样一颗孩子般晶莹的心灵,而且还曾经是自己深爱却不了解的人。

陆小曼,用整整后半生的孤独,寻找诗人前半生的执著,两颗分开的心这时才真正契合起来。我想起徐志摩送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的开头:幸福还不是不可能的。

直到诗人的生命结束以后,这种幸福才凸现其原形。

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4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郑在前行推出了好书推荐,我非常喜欢这个模块,希望未来的微信号能将这个模块做的更好。

上周推出的是一本励志书籍《拆掉思维的墙》,在大学期间就曾听过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去拜读,在微信上去欣赏这本书也是头一回,不禁感慨如今科技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方便了。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成长的一章,成长是我,甚至是中心所有小伙伴们都在面对的问题,我们的成长有从校园向职场的身份转变带来的成长,有从其他岗位到银行后台业务处理作业职责转变带来的成长,它们让曾经稚嫩的我们变得稳重成熟,变得严谨高效,作为一名在岗的普通员工,我经常问自己成长到底是什么?他看不到,摸不着,我怎么知道呢?有一天,组长夸我是个勤奋的人,因为我每次考试总是差一点,但是却坚持到现在,屡败屡战是我一直以来都坚守的!有一天,公司的业务表中我赫然登上第一的宝座,获得周围同事羡慕的目光,我的成长伴随着数据,伴随着周围伙伴的赞扬,伴随着我不懈的努力而发生!

这就是意识中没有发觉,却在现实中得到体现的,如何去感悟他们,如何让正能量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拆掉思维的墙》真正拆掉的是思维中存在的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可以,我不会这样自我否定,妄自菲薄的负面情绪,当我们去总是用自己的正能量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我们用自己的小太阳去温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力量,这是拆掉思维的墙之后带来的,书中有一句话说:我们不能总是漏斗式的爱,而是要溢出的爱!所谓溢出的爱也在强调这个观点,另外也强调了主观与客观,主管能动性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我们的爱应当是主动赋予的,而不应该是被动违心的,我真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这个美好世界是这样的:人们的施舍不是因为乞丐上街乞讨而散发的同情心,而是在乞丐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爱让他们有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做个自食其力的人。

在灾难发生之前就有用于去指正的人,在我们的公司里就有这样的员工,我们的每一位组长和培训师,在我们做业务前就在向我们灌输严谨的思维,让我们避免差错!

成长,时刻伴随着我们,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是身处职场还是身处社会,我们要用于拆除那堵墙,用于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并且去改正它,让真正温暖的阳光充满我们的心灵。

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5

词语:

失声痛哭 各色各样 恍然大悟 三更半夜 接连不断

正文:

今日,我阅读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讲述了鲁迅先生生前发生的几件事情,使我心灵有所触动。

周晔小的时候经常与鲁迅打交到。在一次谈话中,鲁迅先生得知小周晔读书囫囵吞枣,并没有大发雷庭,而是用含蓄而又委婉的语言批评了周晔这一行为。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关心下一代的人。

一次团聚时,小周晔问鲁迅为什么鼻子又扁又平呢?鲁迅则说是在黑暗中碰壁的原因,这里的黑暗是指当时黑暗吃人的社会;而碰壁是因为在黑暗社会中受到的种种磨难与挫折。可见,鲁迅先生是一位不怕阻挠的人。

一次,一位车夫因踩到玻璃片,而不法行走,周晔的父亲与鲁迅先生齐心协力帮助车夫,并送钱和药物。回去之后,鲁迅先生表情深重,陷入深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鲁迅先生去世后,许多各色各样的人前来吊唁,有些人失声痛哭,花圈摆满房间。我恍然大悟。鲁迅生前喜欢写文章,常工作到三更半夜,还伴着接连不断的咳嗽,却常让别人不干重活,我悟到了他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鲁迅,一代英明的文学家,我们为鲁迅的死感到悲痛。

[读后感参考]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之四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参考]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之四”,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最近,我”细细品尝“了由英国的J。K。罗琳写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感到又神秘又诧异。

这本神秘又诧异的书讲了自打小哈利失去了最疼爱她的父母双亲,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像凶神恶煞一般的德思礼一家。在德思礼一家过的十年里,他饱受欺凌。而德思礼对待他们的”小达达“可和对待小哈利的方式可是有着天壤之别!”小达达“一次生日竟拿到了39份有德思礼这一对夫妻送的礼物,而小哈利的生日没人在意。直到有一天,由猫头鹰送出的一封信后,就掀起了一阵”信风“,有一次竟收到了100来张。这些信让小哈利到了一个叫”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世界上最好的魔法学校!在学校里,小哈利交到了新朋友,有了自己的魔杖、飞天扫帚和一些稀奇古怪的魔法书。在学校哈利最喜欢一种运动——魁地奇,一种由4个会飞的球,14个人和14把飞天扫帚玩的游戏。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竟有一种双面人!一个头两张脸!还有一种石头—— 魔法石,可以让人长生不老!

魔法世界太不可思议,自己拿书探索吧!

读后感参考: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之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参考: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之四”,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带着轻快与喜悦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我知道我又重新踏上了心灵的洗涤之旅。

青铜是一个哑巴男孩,葵花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城里女孩。一开始就知道他们应该在一起,就像命中注定一样。

似乎没有人去纠结为什么会有干校这个地方,也没有人去想大麦地的来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爸爸是一个雕塑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青铜葵花,天底下葵花算是最有灵性的植物,是有生命和意志的。它是太阳的孩子,将对太阳的热爱与忠贞发挥到了极致。爸爸觉得,这天底下,只有他最懂得葵花的性情和品质,以致后来,爸爸也是在追寻太阳,追寻葵花一样的执着中死去。爸爸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为向日葵而生,也为向日葵而死。

当葵花坐到大麦地老榆树下,懵懂的,羞涩的模样让整个大麦地的人流露出喜爱与疼惜的情感。靠着心灵的触动,靠着直觉的选择,葵花跟青铜一家生活在一起,贫穷却幸福。但是苦难一层层压迫而来,并没有对这些善良的人们以温柔,苦难是每个时代的主题,越痛苦越坚持,因为黑暗过后必是光明。

最令人感动的是青铜与葵花的兄妹情,在一起的每个时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快乐,听风歌唱,捕虾逮鱼,就算静静地看着对方也能开心地笑出声来。青铜的倔强,受到委屈的不甘,对妹妹的爱护,对家庭的默默奉献都让人知道大麦地的哑巴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葵花是个懂事的孩子,却做了一件最傻的事情,把期末考试考砸。孩子的想法最是单纯,以为不去上学就可以剩下钱给奶奶看病,可是就是这样傻到极致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感动着。冰项链,三月蝗,芦花鞋,金茅草,一家人团结和睦,勇敢顽强,最简单、最平凡的家庭却透着一股倔强。

终于,葵花被城里人接走了,残忍的是,兄妹俩连最后一眼都没有看见。青铜对葵花的思念太深太深,而性格太过倔强,才会一直在草垛上遥望城市的方向。最后思念成疾,幻想到妹妹向自己跑来的景象。青铜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一声:“葵—————花”,只有路过的嘎鱼知道大麦地的哑巴会说话了,可是再大的呼唤声也唤不回葵花,只有葵花田里的向日葵依旧向着阳光奋力生长,一如当初的模样。

还有一点让我思考的是,葵花的命运为何掌握在市长的手里,大人不理解孩子,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甚至是理所当然。何来尊重?以自己的目光去定义,去看待,难道不是自以为是的表现?难道不是自大与无知的表现?甚至是虚荣的表现!

苦难,人性美,人性的虚弱,曹文轩想表现的是苦难,可是带给我们更多的体会,而“谁解其中味”一句话却让人不得不去再次品味书后的价值。

读后感精选: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范文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读后感精选: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篇一】

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生命的课文,名字叫《生命生命》

课文《生命生命》主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等三件事,写出了要对生命负责、珍惜生命,展现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读完这个句子,我终于知道了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让短暂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海伦·凯勒,他是一位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但他凭着自己的毅力,成为哈佛大学的一名特殊学生。你们看,这就生命的奇迹。

这篇课文让我知道,要珍惜生命,学会利用生命!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们班学习了一篇有关珍惜生命的文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十分有意思,讲述的是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的看法和理解,并告诉大家要珍惜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是作者杏林子的看法,杏林子是从飞蛾求生,砖缝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件事例来作出生命的理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生命短暂,只有一次,没可能今天死了明天又复活了,这是绝对没可能的事,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已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生命中的一分一秒,都十分宝贵,我们一定要爱护它,珍惜它,保护它。

“生命是顽强的”,是我对生命的看法和理解,我是从街边的角落那发现有一株顽强的小草而作出生命是顽强的结论。在街边的角落里,生长着一棵小小草,它是在没有泥土的环境下,靠自已的根死死抓住地板,经历风吹而不倒下,它要与炎热和寒冷斗争,这才能坚强地活下来。这真是一株顽强的小草呀!

所以,我们要珍惜宝贵的生命,也要顽强地生活着。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篇三】

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课文《生命生命》里,脆弱的飞蛾告诉了我,砖缝里的香瓜子告诉了我。它们是多么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啊!

小飞蛾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极力鼓动着双翅,表达对自己生命的渴望。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它们短暂的一生就是不懈奋斗的一生。杏林子身患严重疾病,但她在残酷的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杏林子这样身残志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

如“当代保尔”——张海迪。五岁就高位截瘫,没有进过学校,但她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她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对生命的珍爱,是中国青年一代的骄傲,也是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又如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出生后十九个月就双目失明,并伴有聋哑之疾,但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学完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通晓五种语言。晚年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张海迪、海伦都以对生命的热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正常人受不了一点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有的还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人与张海迪、海伦比较,该是多么的惭愧啊!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暗淡无色。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好好的去使用它,热爱它,感受它,珍惜它,而不是去白白地糟蹋它,这样,生命之花才能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篇四】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学到了很多。此刻,我就把我的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去做有意义的事。

生命是有限的,同时也是脆弱的。

多少人因为事故而死去?多少人因为“一不细心”而酿下一辈子都再也不能弥补的大祸?

这些死去的人,本来能够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可是他们却不好好珍惜生命,此刻一切都晚了。

盲人,他们本来能够看到夕阳西下的完美落日,也能够观察天上的星星月亮;哑巴,他们也是能够唱出各种好听的音乐,这样他们就不会忍受这些寂寞的痛苦了,还有残疾人,他们能够自由地在操场上学习,可是此刻,他们只能在窗前默默地地看着同学们欢乐的笑声和灿烂的笑脸。如果好好珍惜,他们会受到人们的种种唾弃吗?

他们如此糟蹋自我的生命给予他们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此刻变成这样就是上帝给他们的惩罚吧?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作为地球妈妈的子民的应有的职责。地球妈妈创造了我们,并且还给了我们这么良好的生活环境,她是期望我们能够为地球创造个更加完美的明天,我们又怎样能辜负她的一番好心呢?

所以,必须要珍惜、热爱生命,用自我的生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共创地球完美明天!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篇五】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十分让人费解。

杏林子写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杏林子一生十分痛苦,12岁起,她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数十年坚持自修,终于成为台湾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残而不废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成为了台湾文坛上明艳绽放的一朵鲜花。

文章中的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让人震惊,也让杏林子领悟了一份坚持生存的想法;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只能活几天,这让杏林子明白了:要珍惜生命。

文章最后写到:生命单单属于自己的,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杏林子明智的选择了好好使用生命,对生命负责。

对呀,生命是多么宝贵而又难得!我们也应该和杏林子一样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的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又读了美国作家沃森写的《生命.生命》,我深切感受:生命是如此的伟大,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生命又是如此的强大!这就是一只蜜蜂创造出的奇迹。

一个遭受人类两次伤害的蜜蜂,竟然还能坚强的活了下来,它那珍惜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叹。一只小小的蜜蜂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的理蕴。可我们少年朋友们中,有很多人由于不懂得珍爱生命导致英年早逝,多么另人痛心啊!今天的我们如果再不珍爱生命,是不是连只蜜蜂也不如呢?

文中的小蜜蜂在它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辉煌的一刻,给它的生命增添了光彩。而我们远不如它,因为我们缺少了它那样顽强的奋斗力。

也许,你会萌生超越这只小蜜蜂的想法,那就请你首先学会为生命而拼搏吧!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深切的懂得了:世界上每一个生灵,每一个生命都是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意义去帮助,去守护另一些生灵,而不应该去践踏,毁坏他们。少年朋友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再放弃,失败了不要紧,从头再来,不懈努力,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灿烂辉煌的人间奇迹。

2023读后感推荐 读书笔记:呼啸山庄读书笔记(示范文档)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2023读后感推荐 读书笔记:呼啸山庄读书笔记(示范文档)”,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亦爱得大气磅礴,恨亦恨得惊心魄。——题记

荒原,狂风呼啸,人性中的刚劲、野性和激情被一种狂放不羁、自由洒脱的性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内心对温馨和幸福的渴望,矛盾在不断升级,人性在不断扭曲,一场报复随之展开……

《呼啸山庄》是一部浸染爱恨的跌宕起伏之作。一对青梅竹马,舍生忘死的生命伴侣,不是因为家族门第,也不是因为金钱容貌,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整个灵魂合二为一。这样的恋情,爱与恨交织,欢乐与痛苦并存,屡遭摧残与阻挠,甚至不得不向世俗低头。最终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强烈的爱迸发出刻苦铭心的恨与疯狂的报复之旅。

面对凯瑟琳的无情背叛与抛弃,他无可奈何;面对自己的尊严遭受践踏,他无能为力。扭曲了的人生,扭曲了的社会换来的只可能是血雨腥风的斗争。

他的理性被现实一点一点的吞噬,他变得冷酷,无情,残忍,变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最后,如他所愿,两个家族的产业,两个家族的后人都掌握在他的鼓掌之间。但已成为孤家寡人的他却没有一丝大仇得报的快感,随之而来的庞大的悲伤,让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就是如此,当你拼尽全力达到了你所谓的目标时,却发现结果并不是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而一切都已经晚了,无法挽回了,命运就是这般讽刺,这与当代著名作者郭绪明《幻城》的结局道出的道理,如出一辙。

2023读后感推荐 《千家诗》读书笔记一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2023读后感推荐 《千家诗》读书笔记一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号称千家诗,究竟有多少呢?《千家诗》实际只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

《千家诗》有好几个版本,南宋诗人刘克庄编过一本《后村千家诗》,另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千家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现在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希望在阅读与欣赏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读后感推荐]匆匆读书笔记范文锦集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读后感推荐]匆匆读书笔记范文锦集”,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匆匆读书笔记【篇一】

时间是来去无影的,就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写道“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时光匆匆,光阴流转,转眼间,六年的时间即将过去,我们第一次踏进校门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如今我们已是六年级毕业班的人了,还有三个月可以奋斗,我好像已经看见毕业考在向我招手。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远远不够哦了。六年级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自主学习、自主复习。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适量的作业、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多看读一些经典名著,做一些课外练习的试卷或练习题,平时多看多记一些文学常识……等等。

记得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所以我们还要常常巩固原来的复习重点,在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我们的作业比较多,并且题目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还要学会“问”。

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问老师,也不是一遇到不会的就要问。而是要学会自行思考,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老师上课有没有讲过类似的题目或者有没有提到过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等。如果有实在是不会做、不懂,拿不准的题目,那一定要及时跟老师沟通,向任课老师请教,互相探讨一下,千万不能将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和思路带进考场。但是我们在紧张的复习之余也不能忘了做一些体育运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劳逸结合调节身心。

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只有体制健康了,学习、复习才有本钱呀!时光匆匆,过去只能留在心底慢慢回味,我们要抓紧现在,努力奋斗,相信在不久后我们就会尝到自己的累累硕果了。

匆匆读书笔记【篇二】

《匆匆》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讲的是时间的流逝悄无声息,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读过之后,感触很深。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不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着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

读过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我的生活,从不会说话时就开始了。可我也从一开始就在浪费时间。我从早上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到晚上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去了。从来没有感觉时间过的很紧,在压迫着自己,总是以为时间是很漫长的。

可现在我才发现以前的观念是错的!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等我,即使不撕日历,即使钟表的指针不再走动了,时间也不会等我,时间不会停止,因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而有最无情,最使人珍惜而有最轻易破灭的东西。

看书时,它从书中逃走了。我悲伤。在做作业时,它又从我的笔尖滑过,我叹息。时间总是那么的匆匆。它从没有停息过,也不回为谁停止。它只是继续着它的步履,永不停止。

我从一个站也站不稳的小孩,长到现在一个能说会道的大孩子,想想那时一年级报名是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古往今来,人们一直认为时间的短促,时光流逝的迅速,我又何尝不是呢?时间可贵永不再,这是我的最大读后感。

时间悄然无息的从我身旁滑过,我却不以然,但从今以后,时间不会再从我的手中溜走,我会仅仅抓住它,让它毫无逃脱的机会!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时间就是这么特别,随时随地从你身旁溜走,却再也不会回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就这么不辞而别,悄然离去。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虽说这句话世人皆知,可真正做到珍惜光阴的又有几人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想到自己,我不禁惭愧起来,有多少时光从我的眼前溜走了?在过去的时光里,我真正利用得有价值的又有多少呢?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只有珍惜这每一分每一妙的时间,努力学习,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不是有这样一句古诗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正处于少年,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让我们好好利用“寸光阴”吧,只有这样,当时间匆匆而过时,我们才可以无愧地说:我没有虚度!

匆匆读书笔记【篇三】

我们刚刚学习完了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深有感触。

我只有十几岁,感受不到大人们对自己年龄变大的悲伤,我只有四千多天,感受不到岁月变迁的惆怅。

就像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提到:“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文章里透露出作者无限的哀伤,是啊,当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当我们在为犯下的错误懊恼时,不知时间又悄悄的溜走了。我已经上六年级了,马上就要迈入毕业的殿堂,可是剩下的时间,又能让我做些生么呢?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那就让我们抓紧时间,做点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不后悔的事情吧!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时间有单位吗?应该是没有吧?

匆匆读书笔记【篇四】

”花有重开日,入无再少年“,这句话经常在我脑海中出现。读了《匆匆》这遍文章,我对这话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如果我们的时间能够倒流该有多好!在这四千多日子里,我做了些什么,我留些比游丝还小的痕迹吗?在学校里,我为老师和同学做了什么?在家里,我有什么让父母感到自豪的事?一想到这些问题,我就感到自已是多么渺小。自已不仅没有帮助别人,还给父母找了一件又一件麻烦事,可是太让他们闹心了。当发现自已在这些日子虚度年华,恨不得一下子回到小的时侯,认真学习,多看书,把以前的日子给追回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地利用它。有些人,明明知道我们还有时间学习,知道学习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但就是一时懒惰,才会造成今开的结果。如果我问别人:”你看过什么课外书吗?“有人就会回答:”都六年级了,没有时间读了!“如果有人这样回答,我就会嘲笑他,因为他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和意思是时间就用不完的,只要你是真心的。时间去得匆匆,来的匆匆,在时间匆匆的流里,我们要会合理安排时间,这样,才可以利用极少的时间吸取更多的知识。洗手的时侯,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侯,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如果我们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时间,那么,有谁还会说连看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但时人无再少年。我们要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挽留住匆匆的时间,充分地利用它,学到那多的知识。

匆匆读书笔记【篇五】

终于啃食完《匆匆那年》 一种“劫后重生”的感觉。青春 激情 血性 爱情 友情等等夹杂在这39万字的书里 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份激情后的凄凉。

YOU说:“等着看你读书笔记啊。”我欣然答应 可是当昨天阖上书之后有些后悔 突然胆怯起来。

昨晚 我失魂似的 翻开房间里所有的抽屉 取出所有已经尘封很久的“回忆” 一封封熟悉的信笺纸条 久违的文字等等等等 头脑中竟然不断闪现出方茴和陈寻他们 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共鸣 我们也同样和同学一起共同度过千禧年 申奥成功 中国踢进世界杯 我们也同样看过《还珠格格》 《流星花园》 我们也同样读过《第一次亲密接触》热衷《当代歌坛》 我们也同样喜欢过许巍 唱过张信哲的《信仰》 我们也同样有过永远在一起的约定 可是毕业后 我们也同样终究没能守住约定 同样各奔东西...这可能就是80后 一群游走于很多两者边界的孩子的生活。

感慨方茴和陈寻的爱情 我们那时又何尝不是这样?“那时我们都太小 不是不爱 而是爱的太用力 弄伤了别人 也弄累了自己.”那时的他们拼命的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去证明他们的爱 为能继续在一所大学拼命的努力着 他们以为只要还能在一所大学 就能永远 可是当真的可以在一起的时候 才发现永远的约定是那样天真可笑

方茴是幸福的 因为她拥有了陈寻的那份呵护 尽管他背叛了他们的誓言;方茴是不幸的 因为她为了那份呵护付出了太多太多。

陈寻是幸福的 因为他被方茴那样深刻的爱着 哪怕他背叛了他们的爱情;陈寻是不幸的 因为他为了那份深刻的爱付出了更多更多...

——我们都以为长大以后就能真正的永远相伴,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拼命成长,但当真的长大足以告别青春时,才突然发现,原来长大只会让我们分离....

方茴

看到最后 直觉告诉我 方茴接起电话以后 还是会和陈寻在一起 不是俗人一般期待圆满结局的本能使然 而是觉得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真正结束。懵懂 喜欢 相爱 伤害 欺骗 牵挂 背叛 分手 纠缠 伤害 责任 悔恨 分别 好像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些什么 又或许是在陈寻对方茴说出永远不会对她说对不起以后就注定了之后的那一切。

——“所有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誓言,而在反悔的时候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不能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 彼此曾经真诚过。”

张楠

忘记不了方茴 陈寻 更忘记不了张楠 林嘉茉 乔燃 赵烨 孙凯 以及吴婷婷 白锋 沈晓棠等等等 青春的回忆中 一个都无法忘记。在他们的故事里 好像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回忆中对上号 找到模糊的影子...

—— “不知道是因为曾经太小而喜欢的太短暂 还是因为长大的太快而忘记曾经说要牵着的手。总是,就这样我们长大了,男朋友女朋友同学发小,我们就这样一起偷偷的长大,相聚再分开,分开再怀念,怀念再珍惜,可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已经老的没有力气去追随热情冲动的岁月...”

九夜茴

循着这些影子 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恍如隔世...

“一直以后,都觉得大学以前的岁月是最单纯,最美好的。努力学习,偷偷的暗恋,七嘴八舌的死党,每天有很多要做的但又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偷偷的喜欢也就是在这些事情中偶尔出现几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在人生关键的分叉口,我们还什么都不懂,就这样被迫长大了”

匆匆读书笔记【篇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关于惜时的名言警句大家都知道,但我还是觉得朱自清的《匆匆》写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在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者为自己虚度了四千多个日子而感到遗憾,但又无可奈何,因为时间一去不复反呀!是呀,世界上什么都可以买得到,唯独时间买不到,时间是无情的,它每时每刻都在走着,从不停歇。想想我,四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却还没有察觉到,它无声无息,使人察觉不到。我真的没有好好利用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提问问题我都不积极思考,没有好好利用这四十分钟,这一段时间就溜走了。这过去的时间我也是在虚度,没有抓紧一分一秒,现在它一分一秒的走着,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上网时,时间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是时间从屏幕上过去,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烦恼时就很长了,其实那只是感觉罢了,心情不一样。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了,就像珍惜我们自己一样,有一句话不是叫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能虚度光阴,不要到老了就后悔了。人生不管有多少日子,我们都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惜时,并且真正的珍惜时间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