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情人》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28

《情人》的读后感9篇。

经过读书笔记吧编辑精心整理,推出《情人》的读后感,读后感书名是让人读后难以忘记的优秀书籍,是{作者人名}的代表作。这种优质的作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深刻的体会,不妨提起笔来写一下自己的心得感悟,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情人》的读后感 篇1

已经是第二次读《情人》了,21岁和17岁,读同一本书的感想还是差别蛮大。

那会对爱情有无限「罗曼蒂克」的幻想,觉得修子太不近人情了些。如今倒是对「曼特莱斯」的立场多理解了一分,情人的身份意味着自由与美丽,这常常与家庭生活是对立的。我也是在修子的启发下,开始考量陪伴身边的男孩子在「男友」「情人」「丈夫」「父亲」各种角色维度的表现,对21岁还在校园的女孩或许言之过早了,不过早早思考、探寻最匹配的灵魂模样,总比到了年纪手足无措失去立场要强呀。

一直恐婚恐育,朋友说是年纪尚小的缘故,这本书倒把恐惧又加深了一层。

我可是永远要做自己的人啊,自由自在的撒娇或者悲喜、来去,「妻子」这个词尽管美丽、优雅,却总有一种过分安全而不会被善待的危险。或许童年时期见惯了母亲的眼泪,并将其认定为是受家庭所累,导致自己对这样的生活失去信心了吧。

人们歌颂年轻,是因为年轻时候「一直有的选」吧。拥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是拥有了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力。情人这个身份,最大的诱惑便在这里。

《情人》的读后感 篇2

或许人的灵魂需要多次出行度假,这种需求无法拒绝。但度假的问题是你还要回家。这些短暂的快活重要吗?生命的核心难道不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培养一个完美的人格并过一种完整的生活吗?人格分裂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如果缺少性事会让你感到人格分裂,那就出去闹一场恋爱。如果没有孩子会让你感到分裂,那就尽你的可能生一个孩子。但是,你做这些事都是为了过一种完整的生活,它能让你长久地生活在和谐之中。你和我可以共同完整和谐地生活……你不认为是这样吗……我们调整自己去适应那些必需的东西,同时将这种调整与我们稳定的生活结为一体。你同意我的话吗?“一个人的佳肴或许是另一个人的毒药,”他在黑暗中说,“可对我来说这既是佳肴又是美酒。”

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去刻画工业社会人们对物质生活趋之若鹜的拜金追求和内心社会的空虚。小说通过婚外情的表象,鞭挞了那个时代对自然对人性的侵害与扭曲。

到底是一个始于性而终于爱的故事,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也是阐述尊重并强调灵与肉的全面协调,从而达到描写人性、抨击阶级、赞美爱情的根本目的。

小说用梅勒斯写给康妮的信结尾,处理手法妙不可言,除了让读者意犹未尽之外,还让读者真正了解了梅勒斯从思疑到争取的心路历程,懂得了他对康妮的爱不仅仅是肉欲,也知道康妮为什么会为了追求灵与肉的统一而飞蛾扑火。我想说,梅勒斯有种。

读完也终于明白小说的核心是女权意识的觉醒,还有阶级观念的抗争。我并不想赞美婚外情,但每个故事都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很多作品要到了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和人生感悟再去读才能懂得它的意义。这部作品不外如是。

家是你生活的地方,爱是你无法自欺的情愫。

《情人》的读后感 篇3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

戴?赫?劳伦斯(1885-1930),二十世纪英国一位风格独特、富有创见的作家,也是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的读后感 篇4

我是因为摩西奶奶才想看看渡边淳一.(摩西奶奶的一张明信片)在摩西奶奶的激励下他踏上成功之路让他名扬世界成为日本大文豪.摩西奶奶和渡边淳一的故事很励志.至少我看了觉得很有感触.告诉我们.想做什么就该大胆去做.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年龄与环境并非成功的羁绊.只要从现在开始.哪怕已经80岁了.也为时不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弃医从文.也可以成为大文豪.

我看每本书都觉得作者很厉害.总有可看的地方.每个人看的角度大概不一样最终结论也不一样.

看这个.感觉就是自由与束缚.开始觉得要是远野没有结婚就太好了.他们就可以结婚了.要是这样大概就没什么可以讲的了.

这里修子对于爱情的态度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好像谈论所有的事情都无法避开原生家庭).对于修子来说爱情是.在喜爱也不能够放在首位的东西.为了防止自己陷入与母亲相同的不幸.她极力避免让自己陷入其中.所以她是绝对的独身主义者.独身是不结婚.并不是不恋爱.她对于被爱是无法拒绝的.而且她不会轻易满足.还有自己的要求.就是.保持距离.维持个人空间.和原野见面.一切以愉快和庆祝为主.有生活的琐碎但是没有鸡毛蒜皮.只享受对方美好的一面.即便是存在不愉快也可以告诉自己.这有什么呢.忍一下就过去了.又不是天天这样.这是大多数情侣最初的状态吧.耀眼的优点很容易就遮盖了偶然出现的不愉快.整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皆大欢喜.这不是自欺欺人.是正常的情况.毕竟从来都没有一开始就完美的伴侣.而互相了解也需要时间和磨合.修子想维持着自以为美好纯洁的爱情.又不能回避现实.她只想从远野那得到爱情.其他不需要远野负责.也不愿为远野负责.

在生活中伴侣只是一重身份.还有其他身份.父母的孩子.公司的职员.孩子的父母.现代人还要做自己(我自己其实觉得做自己和其他身份并不矛盾).远野病愈后下定了决心.与妻子离婚并向修子提出了结婚的请求.修子提出分手.远野情绪失控.在追出去门去的时候甩了修子一个耳光.修子回到家里与女朋友通话如实说起这件事.女朋友建议她“好吧.就再去找个好男人吧”修子爽朗地接受建议.拭去眼角的泪水.结束.

所以.其实修子在面对远野时确实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她从来也没有把远野纳入结婚的考虑范围内.说起结婚.她第一个想起来的甚至是“备胎”冈部.不过与其说修子对于远野身份的定位始终是“情人”.倒不如说两人的关系在五年的情人阶段里没有任何的进步.虽然书里没有讲两人关系的起始阶段.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来.修子和远野关系的最初定位是情人关系.如此亲密又保持独立地度过了几年.这段日子修子觉得有远野在真好呀.可以享受美好的单身时光.远野对于修子的追求者也没有过多的过问.看起来很潇洒的关系.是因为远野已婚修子认为和远野是没有未来.不如享受当下.远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毕竟他们这样的状况确实没有什么希望可以寄托.

所以说伴侣之间是需要承诺的.承诺并不只是束缚.现在的导向总是太过偏激.把一切承诺都打成花言巧语.逢场作戏.可是如果不规划未来.争取实现的希望又在哪.修子和远野的状况是个死结,在故事的开头就存在问题.但凡是感情都有存在的原因.

《情人》的读后感 篇5

背景:灰色的湄公河,灰色的渡船,灰色的公共汽车。

主体:头戴紫檀色男式软帽的法国少女,身着白色西装的中国男青年。

一个发生在30年代法属殖民地的爱情悲剧,就这样很平淡地拉开了序幕。

其实,连男女主人公自己都承认,他们的相爱,并不是从爱开始的。他是华侨巨贾之子,风流调镜却又无所事事;她是家境贫寒的白人少女,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他是看上了她的美貌?她是看上了他的富有?说不清楚。反正,他们相爱了。在那喧闹的街市中的阴暗的单身公寓内,在行人的脚步声小贩的叫卖声《绝望的华尔兹》声的交响中,他们体验着肉体的欢愉情感的痛苦令人心碎的温柔刻骨铭心的绝望。

我们很熟悉爱情悲剧,我们更熟悉导致爱情悲剧的各种原因:或者是封建家长的专横与独断,或者是陈式美式的背叛与遗弃,或者是演绎女人祸水论的阴谋式爱情看完这类爱情悲剧,我们会很清楚地知道应该赞美谁憎恨谁同情谁诅咒谁。

面对《情人》,却有些惶惑,那种已成定势的爱情怎么也分明不起来。袭用固有的悲剧模式,无法理解《情人》。在《情人》的悲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三大因素:种族、金钱与性爱。

故事发生在殖民地,种族歧视或偏见扎根于男女主人公的意识深处。法国女孩是白种人,中国男青年是有色人种,他们在种族上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在故事的开头,在中国男子小心翼翼的温柔与法国少女高傲的冷漠中,已经表现出来。后来,中国男子宴请法国女孩一家,她坦然地花着他的钱,却同样坦然表示着对他的蔑视。在此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怎么可能真诚相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种族上受到歧视的中国青年却偏偏是很有钱,而自认为种族高贵的法国女孩却偏偏穷困潦倒。她的确很爱他,但这种爱之中,又的的确确包含着功利的成分。他问她:如果我很穷,你还会这样爱我吗?她坦率地回答:我爱你现在的样子,很有钱。她要用他的钱去办很多事:摆脱贫穷,偿还债务,筹足回国的旅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们奢侈的爱情,是靠中国男子(准确地说,是靠中国男子的父亲)的钱所支撑着的。

种族等差、贫富悬殊,筑成《情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心灵沟壑;沟壑本身又刺激起双方强烈的相爱需求。不同种族或阶层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的内驱力。文化心理与性爱心理,交响成永恒的诱惑,驭使男女主人公逾越种族与金钱的双重降碍,曲径通幽式地进人对方的心灵。心灵的瞬间碰撞与契合,换来的是肉体的永远的分离。种族与金钱是性爱的障碍,也是性爱的

《情人》的读后感 篇6

曾经是医生的小说家渡边淳一先生对人物的心理解剖非常细致入微,我不知道主人公小三修子是该褒还是贬。

女主人公片桐修子,三十二三岁的年纪,相貌清丽身材姣好;有一份稳定而游刃有余、收入不错的工作,独立买下一套小房;有三五个闺蜜聊天叙旧,还有一个成熟体贴的男人谈情说爱;间或还会有个把年轻男性隔三差五地来邀约。

修子与有妇之夫远野谈情说爱,又决不干涉他的私生活也不让他干涉自己的生活,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是真心地快乐幸福就好。虽说是没有婚姻,男人走后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的寂寞冷清,却有着充分的自由时间,过丰富多彩潇洒的生活。小说里无数次描写到情人半夜离开,修子一个人融化在沙发里,享受着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听音乐、喝酒、让思绪飞翔,安然地享受着一个人的天堂。不管再怎么爱你,也不想放弃我一个人的清静。当然修子也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家人与社会的不理解,有时候心情自然不会好,熊掌鱼翅不可兼得。这样的场景大概是无数在柴米油盐里奔波的家庭妇女都会向往的吧。但是她们却只敢想不敢做。修子不一样,她只享受远野带给她的爱与利,不履行照顾他生活的责任。

远野要每月给她供养费,更是被她断然拒绝。作为一个经济独立人格更独立的女人,绝不允许自己的爱情变质。我喜欢你是我自己愿意的,我的青春和今后的生活也不是你花钱能买断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可贵,但我的自由和独立更可贵。

做情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而婚姻则不同,一段平凡婚姻,从深情款款到索然无味也好,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罢,亦或者双方最终变成仇人。十多年来夫妻间的朝夕相处,期间都要相互袒露多少细枝末节,期间要经历多少家庭的重大决定和生活琐事啊,个中事件都足以让双方的人性与品行被一览无余。可谓对方的任何一面都大抵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段平凡婚姻,从深情款款到索然无味也好,从爱情到亲情的转变也罢,亦或者双方最终变成仇人。都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即使有美好的婚姻其间经历的磨合与沧桑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清照与赵明诚

从小目睹父母亲的不幸婚姻,修子很早就意识到男人与女人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便很难保持持久的婚姻关系。这样貌合神离的厮守,反倒不如各自生活更能保留住爱情的味道。于是在远野放弃原配准备与修子结婚时,修子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远野的求婚。宁愿分手失去这份宝贵的感情,也不愿陷入世俗的男人自以为是而一厢情愿所设的婚姻桎梏中去。虽然这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对这男人很残酷,但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本就是男人的劣根性,你要离婚是你的事,我却并不想干涉你的婚姻,将你妻子拉下来坐上她的位置。

修子的爱情却没有建立在现实中,而是寄托于她自认为的形象中。文中多次写到,她本以为远野是怎样怎样,也包括她觉得她和远野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与远野的家庭和事业之外的,她就只是跟远野这个人在一起。以至于到了他们在一次收拾远野单身公寓的时候,她跟远野的妻子碰面,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她,以至于不想面对远野。这是修子第一次被真正的暴露于现实中,远野的妻子的出现,并不是让修子感觉自己在这段感情里面是多么的有违道德,而是让她第一次真正面对跟她理想中不一样的远野。还有修子想去大阪照顾受伤的远野,结果见到了远野的女儿后,出现的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就因为在大阪那一次见到了远野的女儿,以至于在远野整个受伤养伤的时间内,修子都没有去看望过他,这也是体现了她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所以结局的时候,远野表示决定离婚了,要永远地跟修子在一起的时候,修子就坚决分手了,因为这不是她所认为的爱情,不是她想要的爱情。wWw.DsBJ1.CoM

远野不了解她,其实修子真正想要的,是她认为的自由生活的浪漫,她不介意远野有妻儿,同时也不会接受金钱上的赠予,她渴望成熟稳重的爱情,享受被人喜欢的追捧,享受在这种氛围下享受人生,为了结婚而结婚,修子是无论如何不肯迁就的;草率地成个家,依靠男人生活,修子办不到,毕竟不是天真烂漫、青春无邪的年龄了。所以,她不想失去自食其力的生活,她需要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修子多次强调自己是爱远野的,但其实她骨子里更爱自己,所以她会跟远野在一起承认远野是自己男朋友的同时,她也接受冈部要介的约会请求,不喜欢刚部要介却很享受被其追求乃至求婚。远野不了解这些,他不了解修子,准确的说他无法掌握与其维系关系的要领,或许远野一直跟修子保持着不远不近的情人关系,他们之间更能够长久。

掩卷长思: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无法评判修子与远野的是与非。

《情人》的读后感 篇7

情人,这本书里有个更好听的名字“曼特莱斯”,赋予了鲜明的令人向往的含义:独立,自由,富有自我,不被情感束缚等等。

如果修子稍微拜金一点,远野就可能不会被她吸引着,而恰巧是修子把他们之间的感情处理得恰当的距离,富有神秘感,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所以更招人喜爱。

从远野的角度,一开始找情人是因为什么,新鲜感,刺激感,调节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味,毕竟之前的五年里远野还并不是一个完全不着家的男人,也没有过多谈及家庭情况。是什么促使事情的转变?

修子是他的借口之一。婚姻破裂里,远野与妻子极少的情感交流及毫不挽留曾经也是由爱情筑建的婚姻。而修子的存在是给了远野一个退路,一个婚姻之城崩溃后的一个保障。最后的结局:修子与远野的分手。其中修子最无法忍受的,远野的一套说辞:我完全是为了你才这样做的。这个是修子完全不能接受的说辞,把所有的一切强加在她的身上,因为它强大的潜在词:因为你我才离婚的,因为你婚姻才破裂。如果修子接受这套说辞,那就是潜在承认自己有意要求与远野结婚,在现实里给予双方一个坚固的枷锁,更是要锁住修子本人。那句话就让,从此以后修子本就应该是为远野“服务”的。

从前文里,修子不是没有想过与远野结婚这件事,可以说想过很多次,但是她从心底并不想以第三者的身份而进入婚姻,那是罪恶。这也是无法忍受之一。但是远野并不明白。并且以:我完全是为了你。这样而为修子贴上了婚姻第三者的标签。

或者说远野只是欣赏修子的与众不同,而并不懂修子所作所为内在的深意。他只是给修子贴上了一个标签:想成为妻子的女性。她的经济独立,生活与自我的空间的独立,在远野看来只是出墙的可能性增大,而其在于修子内在的意义他不懂,或许这些曾是远野令人满意的互不打扰。

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杂事,相互体贴,相互慰藉。难得的见面,使双方都将自己的美德表现出来。生日呀,两人初恋的日子呀,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两人都一起过,那样的时刻便是最珍贵,最幸福的。

情人生活令修子感到满意,一部分是折服于远野强大的男子气概里,一部分折服于远野时常的温柔与被爱的感情里。修子一直说我爱远野。她沉迷于相互体现的美好品德里,所以她才能忍受,或忽视远野的缺点。

一旦进入到近距离的生活里,修子便发现自己完全不能接受他既已存在的缺点:糟乱的生活习惯,工作狂不顾家等。她接受不了除去完美情人标签的远野。

既想享受完美情人的体验:时常的温暖,温柔以及被爱的爱情,于此反向的责任负担是不接受的。

只想享受,不负责任。

这套理论是完全自私的存在。

曼莱斯特的一套理论,一直被修子奉为经典。

独立的女性是确实是自我的独立,也可以说是为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是女性的一个护身牌。无论任何时候,都被牵制于身,这是给予自身的安全感。

而只爱满是优点的他,对其缺点却不想富有更多的责任。切实的双向情感里这是完全不通的。所有人都是优缺点共存的人,双向情感交流是为了达到彼此的平衡,忍受是无法形成平等的爱情。(扯远了,是不是?)

确实,迄今为止,远野刚强而又体贴,使修子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身体上也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这五年来,修子作为一个女人,越发走向成熟,靠着远野,她一点也没有过些许彷徨与不妥。

但并不是修子存心这样做的。本来,修子就从来没有打算与远野结婚,或者说心里即使有这种愿望,但嘴里是从来没有说过的。与妻子离婚是远野一人的决定,自己犯不着为此担负什么责任。也许远野本意是为修子,但让修子为此负起这责任来,修子是不愿意的。

可以说,修子是不负责任的一方,当然,我说的负责任不是结婚。而是她至始都认为她作为第三者的错误,或者说她会想为什么不能像五年前那样相处呢。她贪恋远野的好,无视他们共同行为下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她始终认为身为情人是不干扰家庭关系的。

她没有想过情感这东西是无法一成不变,也无法抑制。她既想保持感情的纯洁性,神秘性,又想着享受他的温暖,却丝毫不想长期后形成的影响的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这段话是多么的好,完全的自由,又有着长久的恋爱激情。

与不同的男性交往,而对妻子的责任敬而远之。这本身结果并非是幸福。

她永远无法体会到深刻的爱,她只能浅浅品尝,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我欣赏她作为一位独立的女性,但我欣赏不来她的爱情观,也不会赞同只作为情人的身份,那当然不会是作为第三者的情人。

我希望结尾的“找个好男人”,是真的。

我想下一个男人不是已婚的,从本质上修子不会再有着罪恶的心理,能够找个懂她的人,真的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情感,毕竟修子还是不排斥结婚的。

《情人》的读后感 篇8

读完还是不自觉地“啊”了一声,虽然翻译似乎不咋滴,还是很妙啊。

诗人和芸芸众生撒了多大的谎话。他们让人以为人要的是感情,但其实人最大的渴求,却是这种直刺刺,火腾腾,几乎是惊世骇俗的男女激情。

这段话真是惊了,仿佛撕开了一直以来人们看不到的情感面具。当然你不能说它完全正确,情感依然是迫切需要的,但是它直接刺到了人性最深处。

上一个让我有这种感受的话语还是尼采那句“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简直就是对人性最为极致地剖析好嘛。

大家都对“性”避而不谈,视“性行为”为不雅之事,“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性”是不能逃避的,是人最原始的欲望,“性行为”也是身体的正常诉求,是非常美好的。

诚然这本书的的观念依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可我不得不说,确实给了我不一样的价值观的冲击。

《情人》的读后感 篇9

渡边把女性心理描写的非常细致入微,不伦之恋的题材,主人公片桐修子是小三却让你恨不起来,不但不恨还让你相当敬佩作为一个九零后单身女青年哈哈虽然不至于被催婚,但也少不了朋友同事的玩笑,看着周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还没对象的我确实有时会想是不是不应该挑三拣四,不应该停滞不前,应该再相信难得的爱情?其实我也很喜欢修子对待爱情的想法不喜欢天天黏腻不喜欢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侵犯但再如何也还是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再来孤单的时候确实是有,但更多时候发现一个人真的自由自在,可以一个人去图书馆泡上个半天可以一个人去电影院抱一盒爆米花看个新电影也可以约上三两好友去娱乐娱乐多了很多私人空间自由支配少了很多烦恼总觉得一恋爱不由自主的身心就放在另一个人身上虽不是丧失自我天天黏腻但总觉得自己修炼的还不够然而两个人在一起也应该是互相变得越来越好并不是互相折磨如果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底线和原则变得丧失自我或者退化那还是一个人的好总之一句话宁缺毋滥希望阅历和时间磨炼提升可以将自己提升境界变得豁达沉稳不惧怕婚姻也不强求姻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