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钢琴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04

钢琴的读后感5篇。

读书笔记吧主题栏目精选:“钢琴的读后感”,敬请访问。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读一些我们喜欢的书籍,关于作者写的作品一书,大家阅读完后都学到了不少东西。写观后感是梳理自己的思路,可以向给潜在读者一些参考。以下的内容“钢琴的读后感”是编辑特意为您准备的,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钢琴的读后感【篇1】

看完电影,有点沉重,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有点沉闷 ,但是本人很喜欢里面的风格,颜色基本是黑、灰、卡其为主,看着里面的人物穿着帅气经典的风衣,看着船上古典风格的家装,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但是1900的梦想是什么,应该说没有梦想。

不知道是说1900是逃避现实,还是说他活得纯粹。这样的结果和他的出生、经历有关系,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有父母,有亲人,结果就不会这样。那样就会学着为别人活,就会变得勇敢,变得博爱,正是因为他一直只是为自己活,也只有为自己活,才会这样。曾经他也有过为了那女孩到陆地上去,但是最后他还是退缩了,爱情都不能打败恐惧,友情更加不可能让他改变。

世界是一直在改变的,1900害怕改变,不管和平还是战争,都和他无关,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音乐里,最后只能孤独的死去。也正是这种纯粹,才会有这么纯粹的音乐,这是在世俗中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也许如果1900到了陆地上,可能就再也弹不出那样的曲子了!

钢琴的读后感【篇2】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流行起来,经年不衰,时常能在各类文章、台词里看到,被众人奉为格言、座右铭,就连领导人讲话里也套用这句来彰显情怀。

但这句话美则美矣,做起来却很难。尘世喧嚣,我们需要跟各种事务、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桩人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走进的每一段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心境,牵引我们的关注,不知不觉、匆匆忙忙、兜兜转转,某个时刻你停下来,突然发现自己已严重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甚至变成了一个自己觉得陌生或者曾经讨厌的人,忘了初心。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忘初心、始终专注于初心的故事。

电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为维吉尼亚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遗弃在船上,自此他这一生即与这艘船紧密相连。他把心性之锚定在船上,船虽然四处航行,但在他心里的位置一直固定不变。始终变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风景、港口,以及每次抵达或驶离港口时上上下下的乘客,他们都是过客;船上的船员、乐队成员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而只有一九〇〇,生于斯,长于斯,最后死于斯,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船,把船当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因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执着于本心,他与船的联系异常稳固,而与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联系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欣赏沿途的风景,看着流动的乘客来来往往,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心魂安定,不被他们所牵引。这里有一个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变动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却异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稳固不动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们的心却是漂泊的。

一九〇〇的好友问他为什么不下船去岸上看看的时候,他回答道:我想你们岸上的人把时间都浪费在问为什么上。

冬天刚到就巴望着夏天赶紧到来,夏天来了又忧虑冬天还会再来。

为此你们总是四处奔波,寻求一个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钢琴的读后感【篇3】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其一生未离开钢琴。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1837年。他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肖邦闻名于世。

肖邦从小就展现出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八岁时,他在一个慈善音乐会上崭露头角。于是少年肖邦逐渐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十岁时,肖邦给大歌唱家演奏,歌唱家十分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后俄国沙皇听见肖邦的演奏后,当即把一枚钻石戒指作为赠品。于是欧洲报纸上便疯传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自己的风格,绝不会和其他人的风格混淆。他告诉他的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年,在齐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他的作品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造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好,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肖邦成为了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在乐坛上也有极高的地位,他是成功人物的代表,是成功人物的典范。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在音乐方面上具有有极高的天赋,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所以要成功,一定要努力。

你不需要假装努力,因为结局不会陪你演戏,也不要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成功。

钢琴的读后感【篇4】

《海上钢琴师》的男主人公1900,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没有离开过大海,他简直是一个天才,没有人知道他高超的技艺师出何人,他的曲子是那么纯粹,根本不需要用大海外面的世界所证明,他从未踏足陆地,他的眼睛与思绪好像走了全世界,对于陆地世界的一切风土习俗都了如指掌,简直是一件神奇的事!

他的双手生来注定会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一笔,即使不曾拥有认可的姓名,官方数据甚至没有登记过他的存在。而他也并没有为此不公所辩解和证明什么,不需要所谓的巡演让自己大紫大红,给有幸乘坐此船的乘客进行演奏,效果便足以说明他不俗的成就了,况且他也没有真正在乎过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大海上,他从不会吝啬自己的曲子,战乱中同样不安稳的大海,是他用自己的曲子抚慰那些受到创伤的人们,陪伴他们最后一程。

才华但却没有名垂青史的记载,仿佛从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悲哀吗?可惜吗?我想结果都不重要了吧!重要的从来不是他人的看法和结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这个事本身,当事人的选择最重要。或许他并不属于这里,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回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那里也有大海,钢琴,挚友与喝彩的观众。

想想给我一个陆地生活的人的一点小小启示:便是专注于自己,专注做事,不要让欲望和这个世界的喧嚣扰乱本心吧!没有人不想纯粹,但纯粹始终如一却很难。

钢琴的读后感【篇5】

一架博兰斯勒钢琴的重量,是承载了几段相交织的人生的重量。它是克拉拉的生日礼物,是她已逝父母留给她唯一的物品,是她充满变故的感情中唯一的定数。

它是格莱戈难以释怀的结,是为保护母亲而留下的终身瘸腿,是他对母亲深沉的爱。它是卡佳的童年,是与故乡的羁绊,她重燃的爱情之火的见证者,是她的希望与信仰。一块好的音板经历时间的磨砺会变得更好。它被弹奏得越多,就越有弹性。就好像它能记住音乐的感觉似的。

它从博兰斯勒跋山涉水到罗马尼亚高山上所寻找的云杉而来,成为德国盲人的泣曲,成为卡佳的信仰,成为格莱戈的羁绊,成为克拉拉的寄托,最后成为重力的作用物体,积压,坠落,坍塌,释放。

克拉拉曾因为害怕失去而饱受折磨太久,后来才意识到自己被它束缚得有多厉害。

钢琴的重量,几段悲伤历史的重量,在此终结,如今,它只是钢琴而已,只是物体而已。最后,我想引用文中的一段美丽的描写:飞翔是什么感觉?把一个落满灰尘的乐器老妪留给山峰,坠入伟大的虚空是什么感觉?就是这种感觉。

它的琴盖和键盘盖会从铰链上提起来,乘风远去。琴键会哗啦啦地飞出八度音阶,在运动中散开,所有八十八个琴键都会飘向蓝天。琴弦会从弦轴上松开,在张力放松的同时叹息一声。后撑条和无人过问的踏板会从连杆上松脱,琴桥和框架都会把琴箱分开。

构架会离开琴键块体和柱脚,音锤唯一可以再次击打的就是坚硬、咸味的地表。等音板终于坍塌成碎片时,所有积压的音符最终都会被释放。终于,钢琴会再次变成很久以前没有重量的纯粹模样,它当时只是蕴含在大山深处一棵高大云杉里的旋律概念。再见了,再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