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民族英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4

民族英雄读后感(通用6篇)。

读书笔记吧精选专题推荐:“民族英雄读后感”。

民族英雄读后感 篇1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词作家。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可能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前,我只知道辛弃疾是战争时的英勇,读了他的词后,我才恍然大悟,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

辛弃疾的典故:斩杀义端,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道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耿京认为是辛弃疾带进的奸细,火冒三丈,立即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重用。

到现在,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战征一生,但并非如此,待其南归,便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从此,辛弃疾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以手中的笔,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喜欢辛弃疾,喜欢他的伟大抱负,喜欢他在逆境中不屈不饶的精神,喜欢他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喜欢他豪迈的诗词,深沉强烈的情感。

每当提起辛弃疾,我就会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弃己之疾,弃天下之疾。

民族英雄读后感 篇2

3月27日一早,张富清戴上假肢和84岁的老伴孙玉兰去超市买菜。“老伴腿有残疾,但每天都坚持锻炼。”孙玉兰说。DSBj1.coM

2012年4月份,张富清左膝盖脓肿,辗转县、州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又来到武汉的医院救治,医生建议截肢。“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术后醒来,乐观的老人自嘲地说。

伤口刚愈合,老人就沿着病床移动。回到家中,老人起初沿着床沿锻炼,后又扶着墙壁练习走路,如今墙壁上还有老人跌倒后手抓墙壁留下的痕迹。

经过近一年的锻炼,老人能拄着支架打扫卫生、择菜,帮助老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人要自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老人说。

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各级领导多次上门探望。老人总是动情地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许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我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又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要求。”

老人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书桌,上面整齐的书籍中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黄色封面的四周已经磨成白色,打开后,上面有许多用黑色水笔标注的点、横线等。翻开1983年版《邓小平文选》,里面同样有老人研习后留下的墨迹。

老人有两本《新华字典》,一本1953年版、一本1979年版。张富清只上过速成中学补习班,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文化成了他工作的“拦路虎”。如何提高文化水平?张富清买来《新华字典》开始自学。

几十年下来,靠着两本《新华字典》,老人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阅读《人民日报》等报刊,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退休后,他每天坚持读报,并坚持做读书笔记,还将报纸上的重大时事消息和时评做成剪报。如今,老人每天仍坚持读报和看电视新闻。

“爷爷,现在国家形势怎样?”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老人。“全党集中力量搞好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富起来。长江沿线要搞好生态保护。持续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确保党永不变色。”张富清响亮地回答。

民族英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英雄黄继光》的故事,黄继光,一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名字。

那是在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眼看已是凌晨四点多钟,天快要亮了,要攻下主峰,在这关键时刻,他黄继光,毅然挺身而出,几个火力点被摧毁了,但还有一个射孔的机枪在疯狂扫射,黄继光自己身体也多处受伤,在这枪林弹雨中,面对这重重的困难,黄继光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身体,毅然顽强地爬向火力点,在接近火力点不到10米的时候,黄继光仿佛感觉到,他的身后,战士们正急切地看着他,祖国人民在注视着他,朝鲜人民在盼着他;只见他慢慢地向火力点靠近,奋不顾身地向火力点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火力点拿下了,任务完成了,上甘岭战役胜利了,但他却壮烈牺牲了。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他英勇顽强的光辉形象,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我看了这个故事知道,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学习的环境,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民族英雄读后感 篇4

学龄前,我喜欢看各种绘本童话,等到上了小学,我更倾向于看科幻百科。现在步入了高年级,我便开始捧起历史书籍,置身于历史的海洋之中。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这个寒假,我把一整套《明朝那些事儿》都看完了,书当中的一个个精彩曲折的故事,一句句有理有据的讲解,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都如强力铁般紧紧吸引着我。每个朝代都不缺民族英雄,明朝也不例外,我觉得,真正的民族英雄应该是于谦。

每当我看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时,我就会想起那位民族英雄于谦。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大明帝国失去了一个创造者朱元璋,同时也得到了一位民族英雄,那就是于谦。于谦在成为英雄以前是一个好官,他不畏强暴,潘王也照骂,骂得朱高煦趴在地上发抖。他还是一个清官,作为一品大官,死后抄家居然抄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一向心狠手辣的锦衣卫都为之潸然泪下世人知道他的清廉,知道他的两袖清风,但大都忘了于谦的爱国情怀。土堡之变发生后,于谦说服了代理皇帝保卫北京,并主持了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正是这一件事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在当今的社会上,也有很多像于谦这样的英雄。比如今年由于武汉疫情的爆发,那些在隔离病房里没日没夜守候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放弃了团圆的日子,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武汉,来时甚至还签下了生死状。他们每天值班至少八小时以上,为了节省去卫生间的时间,他们直接用尿不湿,脸上被护目镜勒出了一道道痕迹,身上被防护服捂出了一身的汗,还时刻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但他们没有退缩,因为那份深深的爱国情支持着他们,他们相信,只要坚守岗位,就能阻止病毒传播到其他地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还有许许多多像白衣天使这样的逆行者,他们为了让我们早日回到幸福安宁的生活,无所畏惧,奋不顾身,他们不就是当代真正的民族英雄吗?

望着电视里坚毅的微笑的各行各业的逆行者,我心中感慨万千。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不缺民族英雄。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为我的民族感到自豪。在这次抗疫的特殊时期里,身为一名小学生的我虽然不能和逆行者一样战斗在前线,但我会听从国家号召,宅在家里认真参与学校开展的停课不停学,宅家亦善学活动,坚决不出去玩,不给他们添麻烦,这也是在为国家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吧!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回想明朝到现在,那些民族英雄之所以会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永不停歇的抗争意识。我想这份民族的精神会深深地流淌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此刻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以那些民族英雄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民族英雄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英雄黄继光叔叔的故事,内心很不平静,英雄黄继光叔叔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为了国家的安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故事告诉我们:在1957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叔叔所在的部队受阻于零号阵地。关键时刻,他带领两名战士冲了上去,摧毁敌人多个火力点。两名战士,一名牺牲,一名负伤。他也身负重伤,他趁手榴弹爆炸烟雾,拖着受伤的身体顽强地爬向最后一个火力点时,他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手雷把美军炸掉半边,同时他也晕了过去。部队发起冲锋时,美军的机枪又吼叫起来。

向志愿军冲锋部队疯狂扫射。这时,黄继光叔叔醒来了,他便忍着伤痛,艰难爬到地堡射孔,毅然跃身而起。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用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叔叔死时年仅21岁,读到这儿,我不由地哭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看完英雄黄继光叔叔故事后,我对他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正是多少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千辛万苦与敌人殊死搏斗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发扬先烈的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勤奋学习,珍惜时光,以取得优秀的成绩,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英雄读后感 篇6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题记

《甲午风云》是一部描绘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性战争片,也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上进的教育片。片中通过逼真的电影艺术手段,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黄海战役,影片中的管带邓世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观众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该片通过感人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音乐,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示出一个正义凛然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邓世昌是近代历史人物,史书用文字记下了他与日舰同归于尽的壮烈行为,而影片更是紧紧把握他的爱国精神塑造这一人物,让观众深深地折服。

第一个镜头是在庆功会上,众多官员相互道贺,庆祝北洋海军的英勇抗敌,觥筹交错之时,电影镜头锁定在邓世昌那双愤怒的眼睛上。只见他愤然而起,指着那个鼠头鼠脑的拼命夸耀自己有多英勇的官员,斥责他临阵脱逃。这是让所有人大惊失色的举动,那愤怒的眼神、那无畏的勇气,真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电影以蒙太奇手法转接到下一个情节:为民请命。邓世昌带着威海百姓求战的渴望走向京城,等候接见。房内八国公使居心叵测的话语,又使邓世昌那双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芒,他热血澎湃,无所顾忌,大声斥责,使八国公使无言以对。只可叹,他因此遭贬。看到这里,谁人没有交织而又释放一股愤怒、一丝惋惜、一些悲伤、一种激动?

影片不仅以情节的感人取胜,更以背景音乐为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岳飞的《满江红》慷慨激昂的诉说着求战、诉说着报国;《十面埋伏》紧接其后,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辛酸。

随着历史事件的推移,第三个情节悄然而至:邓世昌官复原职,影片也进入了高潮——万民匾高高挂起,战旗迎风飘扬,水兵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日本战舰只能落荒而逃。可战斗还未结束,硝烟还在弥漫,最后“志远号”炮火用尽,邓世昌再一次亮出了他那坚毅的眼神,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的勇气,他亲手紧握战舰的方向盘全速前进,冲向敌舰,此时,日军兵将惊慌失措的眼神、争相逃命的场面,正好与英雄的壮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甲午风云》这部影片是成功的,片中演员的表演、雄壮的音乐、感人的情节,无一不让人折服。它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那场永垂史册的战役,记住了那个眼中闪烁坚毅、一心爱国、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