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10-23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通用。

小编认为“《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作者写的作品值得大家去细细品读。此时就应该动笔将心中所想写进读后感,并且结合书中精华进行提炼,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吗?以下信息只供您作为参考!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1】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www.DSBJ1.com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一同散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2】

宗白华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他所创造出的新的建筑美学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建筑美学思想,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美学特色。本文将从建筑的生命本质、建筑的自然意境、建筑的空间之美,三个方面对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观念进行阐释。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3】

转眼秋至,惶惶恐恐到了收获的季节,在这平静的秋水畔,漂着落叶,抬头看看稀稀拉拉的枝头,秋天早已剥去了她们美丽的衣裳。每个人都匆匆忙忙过一生,留下的大多是遗憾。在这沧桑和悲伤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收获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向往,毕竟是美好的。

秋天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不同的季节,但在我的世界里,秋天没有喧嚣,没有霓虹灯,只有宁静的夜晚,和黑暗的黄昏!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她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而后将是无尽的黑暗。那么,在你的心目中秋天美吗?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她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态度,既然有美就一定有丑,他们是相对的。但是往往只是人们主观的判断,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而《美学散步》这本书也给我对美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在这部书中,宗白华先生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他只是单纯的教导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直接的说,是教导我们怎么欣赏美,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直至形成艺术人格,而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 达到这样的、 深入的美感, 发见这样深度的美, 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要经历一些洗礼,克服我们自私的欲望和利益。所以我想在生活中寻找美。我想善于发现美,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现在人们往往更注重外表而不是本质。

就想金子商人只是看见的只是金子的价值,却看不见金子美的特性。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换一个角度,才能真正地把美如实地反映到心里,再放射出来,凭借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这就成为了艺术。但往往艺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就像美这种东西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千姿百态,我们并不急着去认同她们,毕竟存在就有价值,善于发现她们并收入囊中,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就这样逐渐建立自己的审美态度,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人格。

但如何发现美呢?你眼前看到的大多与你的心情有关,所以心情往往决定你发现美的程度和程度!就像对于“秋天”,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悲秋美”,的确秋天是悲凉的,萧瑟的,这样的人多半是想到了悲伤,心境的晦暗让一个人对于美也有了晦暗的想法,而在这金色的秋季何尝不是收获的季节呢?

庄稼人发现的就是这秋天的“收获美”,这一年的收成让他们对生活再次充满希望!所以调整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只有光鲜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灰暗的心情也是可以发现的,对于美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这样我们才会发现许多理性的客观的美,而不是主观臆断。

宗白华先生给了我很多启发。坦率地说,在那之前,我对美一无所知。只适合我觉得美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很模糊的感觉,这也是主观的。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具体的、真实的美,一种从山、沟、花和鸟身上发现的美。一切都有美好的一面。世界是无止境的,万物都没有尽头,所以美永远不会停止!在这种独特的感觉中,我感到无比幸福,感到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丽和谐的。

也许我创造不出新的美丽的事物,但我可以欣赏,体会,并且融入进去,融化在这“美”的海洋里。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4】

艺术境界是宗白华人生境界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层次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艺术境界的审美本质就在于它寻求作为对人生意义和无限永恒的宇宙的追询和感悟,是一种由形入神、由物会心、由景至境、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心灵感悟和生命超越的过程。宗白华把艺术意境生成概括为3 个阶段(或叫层次) :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

在宗白华看来,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即意境或禅境,所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至微至深的禅境;“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形成艺术的二元,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宗白华把艺术境界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模仿自然环境来表达最深的心境,包括文学、诗歌和绘画;另一种是模仿自然环境来表达最深的心境,包括音乐、建筑和舞蹈。在这两种类型中,宗白华认为后者是一切艺术的基本形式。

这是因为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可以直接揭示宇宙的和谐与韵律。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和建筑。

另外,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是人们超越世俗、走向宗教境界的重要中介层次。这反映了宗白华对人生境界的理念。

在我看来,宗白华的六个人生境界可以分为四个境界:1。世俗功利领域。

它涵盖了三个领域:功利、伦理和政治。科学寻求真理的领域,即所谓的学术领域。艺术追求美的领域;4

宗教求真善美高度超然于世欲的求禅的境界。可以说,这是各种生活的集合,因为也会有一些痴迷,而游荡在世俗功利的世界里,也会有科学求真领域的孜孜不倦。但人生要达到超然于世俗的求禅境界,那是需要人们阅历许多事,放下心中的执念,做到心如明镜。

而通过艺术求美这一途径人们可以舍弃某种恶习,成就某种好的因缘。而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是少之又少,这只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人们对她有着强烈的向往,但真正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只有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才能接近力向的模式。

而这一领域的真正成就只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正因为有了这种寄托,人们才能实现没有美的崇高,给自己前进的动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一步步的路径向我们揭示美的本质。虽然通篇都不曾明文讲解美的本质,但我们从宗白华先生对美的追求以及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美的感悟:美的本质就是生命的自由表现“ 生命的境界广大, 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

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然而,文艺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世界,更是一种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形象创造。它凭着韵律、节奏、形式的和谐、色彩的配合, 形成一个自己的有情有相的小宇宙这宇宙是圆满的、自足的、而内部一切都是必然性的,因此是美的。

” 宗白华所说的生命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意义, 而是一个内涵深邃的哲学概念, 是指超越现实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它充满了自给自足、富足和谐,体现了必然性,所以它是自由的,体现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细读完《美学散步》不仅为作者的文笔所折服,作者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形式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方面带来美的盛宴;同时我们也为作者的情感所折服,作者通过其对艺术境界及人生境界的描绘,一步步让我们明白美的真切感受,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洗涤。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5】

美在何处

----《美学散步》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美学这门学问可能令人难以理解,也很少被人所知。但是,每个人都肯定会有关于美的感受。

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到悦耳的歌声,或闻到花香,这些都能让人感到美丽。而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的感受,美的形式,人的审美意识的学问。

宗白华这样在书中这样分析,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的境界在于利益,伦理的境界在于爱,政治的境界在于权力,学习的境界在于真理,宗教的境界在于上帝。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上面的境界,层次分类让人看起来有递进的关系。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感受可能只达到了前几个层次。很多人发现了一些美丽的东西。除了感觉,他们找不到背后的意义。

如我们看古希腊的雕塑,看中世纪的教堂,或者欣赏中国山水画,读唐诗宋词元曲,人们确确实实能够得到审美体验,能够感受到:“啊这是美的。”但并非所有人能够明白这种美来自何处,为何会认为这是美的。

对于美的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这样阐述。他说: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例如,你吃得很好,但是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也就是从舌尖到喉咙。

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比如听听动听的音乐、看美幻的灯光。美的第三层次是精神美和精神美,它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其实,在我看来,美的高低并不存在。不同的认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对美的不同理解。虽然客观世界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美是人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受人是世界,而对美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奥利维尔和布朗布尔有这样的争论。荆棘认为美是人的意志不改变的东西,就像悬崖上的花一样,人找不到,却依然美丽。

奥利弗认为美来自内心。如果你能在心里产生共鸣,即使别人认为它很丑,但它在你心里还是很美的。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布卢布兰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改变;而奥利维尔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让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

美是来自于生活的,但是美又不完全是生活。正如摄像师与画家的区别。摄影师可以完整、真实地拍摄出真实的画面,但画家的画虽然来自生活,但并不完全相同。

也许画家会说,他所看到的是客观的记录,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可能或多或少地回避自己的感受。一幅画作,记录的不仅仅是所绘的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因此画是“流动”的。

如果我们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就会更清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如果我们以是人为例,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意境”。

王尔德是这么说的:“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但是至少说明了艺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是孤立的个体,可以想象成事一个硬币的两面。

川端康成写下了一次关于美的邂逅,也就是《花未眠》。他凌晨4点起床,发现海棠花不睡觉的照片,引发了他对美的思考。他还写道,“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繁二郎的画和常吉郎的茶碗里的颜色,其实是真正黄昏时天空的颜色。它们的颜色让川端康成想起了真正的黄昏,沉浸在其中。美的体验其实是对自然的向往。川端康成冬天来了没人来岚山,发现之前的美国没有感觉。

“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 正如梁衡在《冬日香山》一文中的体验一样。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因为人类来自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宗白华这样说:“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美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对于美却是能有不同体验的,有人能感受到,有人不能感受到。

花是美的,当凝视一朵花的时候,我们看的是花吗?不,我们看到的是在心中发现花朵的喜悦,看到蝴蝶在附近飞翔的喜悦。

我们认为自然是美的,或者说艺术作品是美的。原因是灵魂产生共鸣。美,就是用心灵体验自然,体验生活。晋人的美,也就美在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无所为而为”的态度;雕塑的美,在于人们对其产生的崇高,神圣的感受;音乐的美,在于它所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澜。

美在何处?读完《美学散步》,我可以说,美在生活中,也存在于还原生活真实的艺术品中。生活之美使我们亲近自然,艺术之美使我们体验艺术家的情感。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6】

读《美学散步》有感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有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伟大的人物。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这本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集。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学者。早年留学欧洲,踏足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对生命活力的赞叹和对青年时代宇宙与生命的哲学沉思,始终伴随着他的前进,这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建立任何审美体系,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树立审美态度,直到艺术人格的形成。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宗老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者以充满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广博的艺术知识、打通了中西文化之壁垒,融会贯通地阐述了空灵、充实、意境、人格、祥意、形和影……涉及到书法、舞蹈、雕塑、绘画、诗歌、园林、建筑等各个领域。

是美学理论和美学表述的经典。

中国从六朝以来,艺术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怀欢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这就是他追求的“禅”的心灵状态,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

在清幽、自然秀丽中生发,产生“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清真可爱”的情感体验,正如温婉的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华的一种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创造,为了达到他艺术和人生的至高清纯境界,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真性”的挖掘体悟。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

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求,他的孤独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家园,回归精神家园,抚平内心的伤痛,抚慰孤独的灵魂。

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他没有建立任何审美体系,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树立审美态度,直到艺术人格的形成。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现了美好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善良和思乡之情。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如果没有一种以天地为生命之本、悠闲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够澄明情怀、观照道的空旷清净情怀,就不可能找到这种生动祥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给美的境界一个命题:人类最高心灵的体现。这一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而人在超脱的心境里体味宇宙的深境。

我想,这就是宗先生生命美学的全部体现,也是《美学散步》所要告诉我们、教会我们的。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7】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篇8】

《美学散步》书评

《美学散步》是高中就读过的一本书,当时对这本书并没有太深的理解。而经过大一两个学期的再次阅读,对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宗白华在这本书中将一个美丽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充满亲切和和和谐。他能够从一花一鸟中发现“无穷无尽”对的宇宙中的生命,也发现他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他以一种以“天为衣,地为裤”的博大情怀,领悟出美的神韵,就像迦叶在佛祖前的拈花一笑,他在大自然面前领悟一切世上的气韵和律动。

生命就是美。事物是否美,是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事物的属性。宗白华这样说: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美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对于美却是能有不同体验的,有人能感受到,有人不能感受到。花是美丽的。当我们凝视一朵花的时候,我们在看花吗?

不,我们看到的是在心中发现花朵的喜悦,看到蝴蝶在附近飞翔的喜悦。

他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艺术,树立审美态度,最终形成艺术人格。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美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体本身,而在于它给人的感觉。

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宗白华说:“‘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水波中颤动,或者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在他的眼中,生活里处处都呈现着美。

至于美的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解释说,人生的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

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例如,你吃得很好,但是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也就是从舌尖到喉咙。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和文明带来的美。

比如听听动听的**、看美幻的灯光。美的第三层次是精神美和精神美,它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美好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美的高低并不存在。不同的认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对美的不同理解。

虽然客观世界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美是人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受人是世界,而对美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只有改变我们的感情和心灵,我们才能找到美。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并表达出来,才能成为艺术。

任何节奏、旋律、元素等都离不开生命的表达。它们内容丰富,是具有表现力和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在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中,每一点、每一线、每一色、每一形、每一声、每一韵等都体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和价值。

美来自生活,但美不是生活。正如摄像师与画家的区别。摄影师可以完全真实地拍摄真实的画面,但画家的画虽然来自生活,但并不完全相同。

也许画家会说,他所看到的是客观的记录,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可能或多或少地回避自己的感受。一幅画作,记录的不仅仅是所绘的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因此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因此,中国艺术家并不满足于单纯客观的机械造型,而是始终在反映对象的高尚人格风格。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是空,空是色,色与空没有区别,空与色没有区别。这不仅是唐代的诗境,也是宋元时期的画境。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境界,根植于一种活跃、感人、有节奏的心灵。

他在书中提到了花园和建筑物。我想颐和园不久就会出现。幽雅的苏州园林,是风雨交加下的桥梁、流水、亭台楼阁。但最经典的一定是紫禁城、宏伟的紫禁城和天坛。宗白华还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他说中国人注重“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游”、“行”、“居”都是为“望”服务的,所以我开始明白了中国的窗、亭、台、楼、阁、廊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构成了“望”的途径。一扇窗就如一幅画框,窗外的景色构成了框内的图画,并且它总是变动不居的。

在窗内任何一个角度看窗外,都会得到不同的景致,这同样也体现在亭台楼阁廊上。中国人喜欢设亭台楼阁,喜欢设窗,是和许久以来的民族审美传统分不开的,独坐窗前、独倚亭边、独行廊中,都会让自己的视觉得到一次美好的旅行和轻盈的放松,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感受到大自然的万千之美。

现今这种浮华喧嚣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平心静气地看待世界,对待那些本该珍惜的美,而《美学散步》正巧带领你平步了吵闹的时代,在寻求美的道路上如灯塔一般的指引探索的人,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