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2023苏东坡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5

[荐]2023苏东坡观后感合集5篇。

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2023苏东坡观后感,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观看作品之后内心有很多感慨想吐露出来。为了可以记住观看时的感动,我们应该选择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写作,提升写作技巧。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名观后感呢?

2023苏东坡观后感 篇1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为苏轼写的一二百年名扬中外的传记。此书详细的描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发生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曲。父亲苏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他们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呢!苏东坡一生都不安宁,先是任职史馆,又往,杭州,入狱,被贬,又往京都,再被贬,后又在北返的途中与世长辞。

苏东坡在任职时做过很多好事,每一件事都让我敬佩。他到凤翔任职时,因干旱向天祷雨、往京都竭力劝说皇帝组织王安石新法、在杭州同情因王安石变法入狱的人、讽刺朝廷、在徐州亲自指挥抗洪、给犯人治病、帮助太学生、修缮建筑、设公立医院、兴办水利、清除西湖的野草、建立苏堤、应对饥荒……正如文中写到:“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而以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林语堂先生。虽然使用英文书写,但大概就是这样,才会让外国人眼前一亮吧。整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自然。精炼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那作者得阅读了多少文献资料啊!可以说,这一本传记的每一个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静下心来,不禁感叹万分。苏东坡身上那种正义感很使我为之佩服,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推翻王安石的变法,即使遭到了迫害,还是继续斗争。他完全可以安安稳稳的隐居了,可他没有,因为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2023苏东坡观后感 篇2

读了《苏东坡传》,印象最深的却是宰相王安石。在整本书里,他的变法与苏轼的官途息息相关,而这整本书已经将苏轼活灵活现地各个方面地重新描绘在了读者的面前。大概可能也是我对失败者有一种独特的偏好,又或许通过他令我想到自己,于是就有了如同王羲之一样的感叹“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叹。”

“欲承王冠,必先承其重。”对于成功有一种隐密的渴望,却又退缩于接受后烫手的责任与义务;而对于失败,则是一百个不甘心地想要摆脱,这样矛盾的心理却让我对王安石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司马光在卧床病重前期,以宰相的身份曾说过:“王安石为人并甚不坏。其过端在刚腹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确实,在王安石的前半生里,他被看作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五年间谢绝任命,跑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小吏,后为太守,在小区域内改革实施了数项他的理想方案,居然结果都还不错,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被视作奇才。可能这一点点良好的苗头也成为了后面压死他的一根稻草。

王安石拥有改革的积极新思想,以防锐意过度被其它德高望重的大臣击毙方案,他养光韬晦了整整二十五年。在某些秩序已成为生活之必然的时候,要改变它一定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挠,比如土地改革,又比如十三中全会后作出的改革决定。而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成效,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当下现状,将现象与问题结合。他在自己之前所“实验”的乌托邦社会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就沾沾自喜,坚定不移地推动新法的实施去了。

哪曾得知,曾经引以为傲的措施,却成了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

但他已经听不到别人的声音了,他已经偏执成狂。

他轻视所有那些“流俗之辈”,与忠贤良臣疏远,和自己的莫逆之交断绝来往。朋友对他的新法提出建议,他没有一分一毫的犹豫“阻我变法者,皆为‘四害’”全都被贬出京城。在自我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时,不得不提拔一些表面对他诺诺唯唯支持新法实则阴险狡诈劣迹昭彰的小人。甚至连负责监察的御史台,在他的命令下也进行了大换血。

他这样做正是因为他坚信,我没有错。百姓的苦他看在眼里,却在内心对自己换了说法来抚平自己的良知,这些牺牲都是必然的,新法彻底落实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王安石朝着深渊头也不回地走了下去,直至儿子的死,皇帝的厌倦,政权的崩溃。

晚年金陵年间,他也不过骑驴自我慢慢醒悟,咀嚼过往的种种,吐出大彻大悟的虚妄。

同样,对于王安石,我还是有一种由衷的敬佩。至少他勇于实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措施,打破沉寂的常规,虽然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他在精神上却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我勇于承认,我不具备这样与天地万物作对的勇气。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2023苏东坡观后感 篇3

虽则现在的电子书既方便携带又便宜、书本之多可谓任选不恼,我仍然固执地钟情于纸质书籍,就为手中的一缕墨香。当然,也是为了读到精妙之处可以在书本夹缝中写上当时的随想。看电子书则没有了这种趣味,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尽兴。

我是去年八月份买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因为要查很多资料。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了解的典故或人物要问度娘,都不记得用多长时间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泽去美国游学观光,这本书是带着的。可是永泽读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静心阅读的书。

回国以后的某一天早晨,永泽在背诵暑假作业中的古诗文。读到《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顺势翻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轼写下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苏轼夜不成寐,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如水月色,心境无比宁静欣悦。永泽专注地看,一页页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它啦!之后,我们母子轮流阅读。经常因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们会相邀共赏。要么哈哈大笑,击掌叫好!要么摇头晃脑,感叹一番!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林语堂看来,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是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人!

跟随《苏东坡传》,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心怀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朴、洒脱爽朗的可爱可敬的旷古奇才。也看到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饮酒成癖的美食家;一只处于政坛风暴中的海燕;一个庸妄官僚的仇敌、保民抗暴的勇士!一个具有伟大人格魅力无边的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确有奇才,文章写得实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时候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每道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信手拈来,轻松完成,毫不费力。苏东坡去世后,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职位,此人对自己的文才自视甚高,他问当年伺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看到此处不仅令人抚掌大笑。

苏轼一生为官,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关心国事,勤政爱民。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生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变法后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他毕生都在为老百姓的安乐奔走,不顾个人安危。苏东坡敬重朋友范镇,说他“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苏东坡不也如此,践行善念而非空谈佛法。林语堂说“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令人敬重钦佩!

苏轼性情疏阔、为人旷达,不谙俗务,待人接物远没有他的贤内助发妻王弗来得精明。每当苏轼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后,就跟丈夫说这是个投机取巧之人,你干嘛浪费口舌跟他讲那么多话。苏轼说,哦,是吗?竟浑然不觉。真是一派天真烂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傻很天真!

苏轼为最爱的人、事物可以写下最美的诗篇。他和弟弟苏辙书信往来,与好友诗词相和,无不美妙绝伦。他可以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他写诗词只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得其乐。而这些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来的诗文竟为他留下千古美名。

苏轼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降职,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为生性倔强,富有捷才,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尽管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负在一次次贬降中受到打击。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时候,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对饮,竹风诗韵,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认为“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竟写出水准最高的好文章。在这期间,他贡献给天下人四篇绝世妙文: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我们上文提到的《记承天寺夜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写的词作。他在黄州开荒种地,把这块五十亩贫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请宾客。与之并称“苏黄米蔡”的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认识的苏东坡。 此时的苏东坡无比惬意。他脱去长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农民没有两样。可以为孩子们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里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而欢欣雀跃!孩童般率性本真,可爱极了。

他夜游赤壁,忽生怀古之感。他是如此喜爱月夜。常常与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饮酒赏月,小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闻箫动情,望月伤怀。这段时间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年少气盛,更多的是旷达超逸。每读至此,着实令人心生羡慕!

被爱妾王朝云嘲笑“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大学士还是个美食大家。他为后世贡献了一道著名美食:东坡肉。这是他在黄州的另一个研究成果。苏东坡喜爱饮酒,作画之前必需饮酒。不仅如此,他还酿酒。写总结,记录酿酒过程,《东坡酒经》便是学术论文。 苏东坡还研究茶道。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对烹茶的水温还有研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实在是个很有趣、对生活无比热爱之人啊!

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学高才,为人处事不拘泥俗套,他针砭时弊,亢言直论,不顾后果;他感受敏锐,随时随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颐迂腐不近人情;他结识一生至交高僧佛印,与其参禅论道,嬉笑怒骂,优哉游哉。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有李白旷逸超凡的气概,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说不完的苏东坡,品不完的《苏东坡传》。

永泽还没看完这本书,我没催他。与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囵吞枣,我更愿意他了解苏东坡,喜爱苏东坡,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天才,品味他留给后世美妙绝伦的诗文字画。学习他的冲天朝气,潇洒神韵和洒脱不俗的胸襟。

苏东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因此他过得很快乐,很自在。他光风霁月,如清风一阵,呼啸而来,拂尘而去。

2023苏东坡观后感 篇4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这是《苏东坡传》的英文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当叫作《欢乐的天才》,想来是个颇具喜剧色彩的名字——译者张振玉先生依然选择《苏东坡传》为名,我想,应当是考虑了中华历代的人才济济,只怕仅以《天才》为题,便会引发我们太多的遐思吧。苏东坡——应当指出,这是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文人,天真烂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过的路,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相似;但他灵魂所经历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2023苏东坡观后感 篇5

最近我读完《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著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