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30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900字模板11篇。

看电影跟读小说差不多,是一种信息接收和体验的过程,不仅如此,我们在观看后也会产生许多想法。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这些道理,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1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又与防疫、防汛不期而遇,要清楚认识到,脱贫攻坚不能放一放、缓一缓、等一等,必须再加把劲,坚定不移地同时答好这三张必答卷。历史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必须一以贯之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党建引领,让扶贫战鼓敲起来。做实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引领。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脱贫攻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壁垒,推动区域内各类优质资源深度对接、深度整合、分布优化,探索开放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让脱贫攻坚行动在基层各地全面开展起来,掀起新高潮。以党的建设工作为核心,动员一切可动员力量,理厘清发展路子,摸清脱贫底数、细化脱贫责任、找对脱贫路子、建成脱贫机制;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才能开对药方子,彻底拔掉穷根子。要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创新互促型融入型帮带型产业型服务型等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生产基地、产业项目上,形成党建+产业+合作社+示范户的脱贫模式,让各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各显神通。

尽锐出战,让攻坚合力聚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干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工程,探索构建选拔、培育、考核、管理、保障链式培养机制。要推动人才资源下沉,用好乡村振兴服务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挖掘村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优势,号准贫困的脉,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要加快本土人才培育,实施人才回引工程,注重把优秀返乡能人列入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安排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帮带培养,让带领脱贫的干部队伍越来越壮大。

政策支撑,让致富路子阔起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既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又要打好成果巩固持久战,关键在于政策支持。聚焦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开展农村三资清理规范,让农村资源聚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培育农村优势产业,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干,增强抱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长,变以往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产业发展脱贫。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政府担保等模式,落实强村贷政策,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脱贫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供资金支持,让脱贫成效持续稳定。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各级党组织应牢记嘱托,发挥主心骨作用,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团结广大群众不懈奋斗,一起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2

11月27日举办为你而来首映礼,影片主创团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电影第一推荐官薇娅等现身,与观众互动交流。不少业内嘉宾、观众在观影后给出高度评价,盛赞电影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据悉,影片将于12月3日公映。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新华社荣誉出品,新华网、北京精彩、北京人杰、华录百纳联合出品,任杰导演,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电影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首映礼现场,影片出品人、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表示: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制片人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正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也来到现场,被问到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时,旺青罗布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3

按照县基层办的通知要求,9月12日晚上10点,收看了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拍摄的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派驻我市三江县良口乡产口村第一书记罗良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专题片。

片中讲述了十岁女娃没有娘,错把奶奶喊作妈的侗家女孩石欣颜,出生38天母亲改嫁他乡,与奶奶相依为命。家穷偏无顶梁柱,姐弟有泪不轻弹的姐弟李愿娥、李愿恒,因父亲去世早,母亲身患重病,靠残疾伯父支撑一家生活的感人事迹。

作为第一书记罗良鸿,为了改变山区贫穷面貌,想方设法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稻田养鱼、种植茶叶、侗绣等项目,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但由于扶贫项目缺乏资金和技术,也是纸上谈兵。借助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这个平台,事迹播出后,得到了相关单位及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三个贫困小孩得到了共计10.7425万元的爱心款,扶贫项目得到了151.97万元的爱心启动资金。在这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支持下,让石欣颜、李愿娥、李愿恒等3个贫困村小孩改变了生活,实现读书梦;使该村的稻田养鱼、种植茶叶、侗绣等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开发,实现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指日可待。

看完该期节目后,同样作为一名贫困村第一书记,感同身受,在被事迹感动的同时,也有所启发。

首先,扶贫要先扶人。广大村民祖祖辈辈、世袭沿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陈旧思想观念、参差不齐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要想在短期内得到转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通过政府引导感化,驻村干部深入农户示范带头,加强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尊重群众的意愿,在扶贫项目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上,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在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逐步转变和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开拓意识,变输血为造血。

其次,扶贫项目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受地理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发扶贫项目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在制定一些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多方因素,科学论证,不能搞一言堂,要因地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扶贫项目需要后盾单位、职能部门、社会资源的共同支持和参与。要想改变贫困村面貌,早日脱贫致富。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制定扶贫计划的基础上,作为后盾单位要把扶贫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技术、协调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作为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配合,给予扶贫政策、信息、项目、专项资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协调和参与。作为社会资源,要充分利用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资源,让他们共同参与和支持扶贫项目的开发。

只有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后盾单位、职能部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三方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才能有效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广大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才得以早日实现。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认真贯彻落实学习英雄模范、争当时代楷模重要指示精神,在重大时间节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开展时代楷模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让时代楷模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标杆,构建起定位精准、多方配合、社会联动的重大典型发布流程,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媒体传播矩阵,持续用榜样的力量、楷模的风范带动全社会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之前已推出_位时代楷模先进个人或优秀集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第_个时代楷模。这也是对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的激励。

向时代楷模学习,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援宁干部深入推进精准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到点上扶到根上。

向时代楷模学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援宁干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牢牢把握精准方略,注重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必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5

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锻造出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第一书记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

我一辈子都是一个人在干活我希望有盏灯恨是恨这个地方,但是无法走出去嘛预告中,一张张无助的脸庞,一句句无奈的心声,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贫困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这些村民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第一书记们跨越高峰、穿越山河,来到了这些村民的身边。

你们放心,咱们一定是管到底干到底、我们一定要和贫穷打一场硬仗。他们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当成村里孩子的父母;为被群山包围的山村修公路、通水饮,为这里的人打开通往大山外的路;用血肉之躯撑起村民的希望,用双手守住丰收的希望;在海报4300米的雪域高原养羊,为这里的牧民寻找到了脱贫之路他们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问,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千方百计、倾尽全力,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

他们却有愧于家人。村里的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小明书记,但是病床上的母亲不认得他了;将家搬进大山里的刘恭利书记,母亲骨折只在门口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去;30岁人生戛然而止的黄文秀,留给家人永远的思念预告片中的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书记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经历、崇高品格。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第一书记的奉献和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通过大银幕真实再现了这群为你而来、为时代而来的共产党员的伟大和不凡,为下一代留下了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这一次,就换我们为他们而来。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院,重温那些热血与青春,体会那份真实与感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问我们美好生活从何而来,这部电影就是很好的回答。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6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很庆幸,您也是姓沈,您是我们家族最夺目的荣耀,很伤感。这样一颗照亮着大地的明星就这样永远的陨落了。而我还能说什么呢?任何赞许的话都是多余的,您用行动告诉我们,这才是一名真正的___员,才是的的确确在为人民服务。

古人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把沈浩作为一个做人做事的镜子,可以看出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以及我们自身,是不是习惯于以个人进退得失为取舍?是不是弱化了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不是淡忘了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看这面镜子,我们是不是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脸上的缺陷,看到自己还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去美容。

看他的故事,我们才深深的懂得,什么才是理想,什么才是价值。无论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有多少的金钱,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事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算已然站得很高,也会勇敢的放弃,为自己想要追求的而付出全部的精力。他说:搏!一生青春有几何?青春又有几回搏?搏使青春光彩夺目,搏使生命充满光和热。有理想,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有理想,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有理想,才能在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追求理想就是沈浩所说的博的过程,是一个奋发向上的过程,是一个升华人生的过程。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干部应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着眼于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着眼于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着眼于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让自己不断进步,让人生得到升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现在,沈浩真的离去了,他的话音犹在耳畔,然而,他没有遗憾,因为,沈浩的勤奋工作已经在小岗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小岗村的农民已然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坚持和推进改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在这第一书记的身上,也还是恰到好处吧!我愿迈着你的步伐,继承你的事业,为了____的理想早日实现而奋斗,DsBj1.com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7

周四下午,在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校全体党员教师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

从银屏中,我们可以看到,沈浩同志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座崭新的大包干纪念馆矗立了起来,一条开启民心的通村公路伸向了远方。而村民们一次又一次挽留他们的好书记的红手印,又是那样的令人震撼

沈浩平凡的人生闪耀着共产党员的魂,他坚定的信念成就了辉煌的小岗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许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难,但难在做好。因为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细小的。她没有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也没有建筑事业的立竿见影,更没有诗人的浪漫和洒脱,她只像绿叶一样平凡,为大地带来生机,并且在阳光的照耀下,她将褪尽生命的绿色。这就更需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与广大家长的认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沈浩同志的精神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脚踏实地做实事的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真正做到务实、勤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尽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力,用爱去关注孩子,用心去体会孩子,用情去感动孩子,用知识去引导孩子,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注释教师的职责!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8

2021年2月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胜战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们的日夜奔赴,他们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伴侣、年迈的父母,怀抱着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满腔豪情,走进祖国各地的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其中,超过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他们是因山洪不幸遇难的广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病去世的广东镇武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冯永成、因工作触电牺牲的贵州大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去世的湖南薛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因工殉职的湖南阳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龙俊,是因车祸不幸遇难的王秋婷、因排查灾情触电牺牲的曾翙翔、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王新杰、因脑出血倒在扶贫一线的曾红梅无法一一列举。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倒在了扶贫的路上,却永远活在人民群众心里。预告片中,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尽显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今天,我们回望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牺牲。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9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蒙古马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造就了耐寒、耐旱、耐力强的特殊属性,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因而衍生出的蒙古马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实践的熔铸,融入边疆各族人民的血脉,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重要精神源泉与纽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关键时期,这场特殊的两会承载着不平凡的意义。弘扬蒙古马精神,是时代之需,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

铁蹄马精神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蒙古马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具有超强的耐力,特别擅长艰苦跋涉。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深水期。船到中流浪更急,啃下脱贫最后的硬骨头就要弘扬蒙古马不畏寒暑、不惧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驰骋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精神,拿出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认真落实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延伸产业链,拓展致富链,既要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又要防止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等。以铁蹄马精神保障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最难一公里。

铁蹄马精神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往直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0.6%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实干、苦干创造出的减贫奇迹。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将551万变为0;将0.6%变为0的任务还异常艰巨。唯有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铁蹄马精神勇往直前,想法设法,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脱贫攻坚的硬战。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技术,要持续推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化,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一人一招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激发乡村活力,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调推进。

铁蹄马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恪尽职守。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而干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唯有发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蒙古马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促进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显,不断满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坚决杜绝扶贫路上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始终把群众关切、群众期盼、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从实际出发,通过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新技术,将有限的资源、资金限度用到扶贫脱贫工作中,不搞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铁蹄马精神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最终如期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目标。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10

《书记》的原型是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选派到农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沈浩以党和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无私奉献,以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10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干部群

众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电影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看到了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书记,响亮的名字。你看,在农村,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黄色的菊花,纯朴的脸,热情的期待,真诚的心,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面对了。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只产奶的小羔羊,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样的人才能源于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艺术有力量,就好似走进了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一同喜怒哀乐。

这是部一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我记住了沈浩,平凡的小乡村,平凡的共产党员,平凡的机关干部,平凡的背后却有着光辉的成绩。这沈浩,这沈浩在平凡的小岗村的不平凡的业绩。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11

影片中的四川篇讲述了胡小明和罗洪两位前任和现任第一书记为大凉山孩子们解决受教育问题的故事。胡小明,曾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原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前他结束派驻,离开了博作村。

但缘分没有在这里终结,两年后,胡小明乘车翻过座座大山,又一次踏上了他曾经走过的路:闭上眼睛经常想起我们村的孩子们,忘不了他们。他回到了熟悉的战场,与现任第一书记罗洪并肩作战,一起打完最后一仗。从一个村子只有两个初中生,到全村孩子都有学上,清脆的读书声成了博作村里最动听的声音。

凉山州越西县乃托镇乃托村第一书记谢斌韬,对影片中讲述的凉山教育底子薄感同身受。2009年在银行工作时,我看到许多彝族小伙办理存款业务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发展教育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谢斌韬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乃托村在继续做好村里控辍保学、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的同时,将通过种植中药材、扩大养殖场规模等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35岁的黄海博是交通运输部派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的第三位第一书记。从前任手中接棒后,黄海博感到责任重大:通过交通扶贫,热拉村通了硬化路和客车,村民们实现了出门硬化路梦想。下一步,将在村里培育更多电商新农人,利用电商平台外销山里特色农产品,助力更多村民实现致富梦,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今年是臧涛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虾拉沱镇扎交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五个年头,他已把炉霍县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正如影片中所说,实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更加奋斗过上更好日子的新起点。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这些第一书记们要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精神,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设身处地为村民做更多实事、好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