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中国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3

中国的观后感(合集7篇)。

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中国的观后感”,如何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此时不妨静下心来撰写一份自己的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国的观后感 篇1

内容简介: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一想到关系,首先想到的是饭局,饭局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每个人的社交往来、人生成败,都与饭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饭局联系起来。官场,商场,名利场,请托办事,联络感情,商场搏杀,权钱交易,凡有人处,就有饭局!所以懂得饭局里的潜规则,显得尤为的重要。

中国饭局里的潜规则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举办一个成功的商务宴请,从邀请卡的设计、寄出邀请函到场地的选择、座次的安排、敬酒的习惯等大小事项,都必须经过仔细的检查与安排。一次宴请成功与否,能否达到主人所预期的目的与宴请前的准备密切相关。在商务宴请中,一切细节、礼仪都可能会影响宴会的气氛、公司的发展,甚至影响公司和主人的形象。所以在宴请的准备工作中,必须处处注意。

中国饭局里的潜规则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一部最有效的饭局攻略,助你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一本最实用的酒桌圣典,帮你运筹帷幄马到成功,中国饭局的全新诠释,潜规则的活学妙用,让你在推杯换盏间游刃有余,于觥筹交错中如鱼得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之一,你和宁波人谈起鳝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家做得好吃。

中国的观后感 篇2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不能否认,革命党人有救国救民之志,但落到实处,往往夺取政权的心情要占到上风

武昌军兴,亲贵们六神无主,马上实行立宪,废掉皇族内阁,答应所有立宪派的要求,但是已经晚了,人们不再给清政府机会了。

这些话,都出自张鸣老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相信一般人都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很多人不是说不出,是不敢说。我们自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历史,却从来没有认真地掀开历史的红盖头,好好看看历史的真面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不过前提是这个历史应该是真实的,这个人应该是真诚的。那些真善美的主义都是好的,可人总归是人。人性里头的劣根性是一直存在的。这些劣根性在那些有机遇,有权势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就会去影响历史。

中国有两次已经算是真正失国了,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都是被遥远的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给征服了。他们取得了统治权,最后却被汉文化所同化。然而,少数民族总是不甘心的,他们想要把持所有的权势,而且想要千秋万代。如此一来,就难免做出很多蠢事。不能像日本一样维新,也不能像英国一样立宪,那么就只有走向灭亡。

回过头来说,如果能够有一个成功的维新或者立宪,是不是很多老百姓都不会死,是不是很多老百姓都不会受那么多的苦?我们对照一下当下,想想百姓无非就是图一个安居乐业,并不希望什么都上纲上线,也不希望天下大乱。

中国的观后感 篇3

内容简介:由老多编著的《贪玩的中国人:玩出创造世界的智慧》是一部秦皇汉武之外的中国史,讲述一部贪玩的中国人构成的另类中国故事。真正的中国历史正是由一群对生活充满了好奇的人创造出来的。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人类的好奇心和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知识积累,而这种积累,也就是不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玩”。古老中国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构成了一个灵动、有趣、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在他有趣的讲述背后,在这部“玩”出来的历史里,对于中西科技的差距、中国文化的反思,那些传承自父辈、深入骨髓、欲说还休的追思引人思索。也许,《贪玩的中国人:玩出创造世界的智慧》能帮助你拆掉思维里的墙。

贪玩的中国人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玩”是大众越来越认可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玩出不曾想到的创造力。这本书挖掘了中国历史中轻松的、好玩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熠熠生辉的一面,这种价值观在读者中越来越有认同感。由老多编著的《贪玩的中国人:玩出创造世界的智慧》是一部秦皇汉武之外的中国史,讲述一部贪玩的中国人构成的另类中国故事。

贪玩的中国人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老多在《贪玩的中国人》中,用独特的角度描写中国人的贪玩,还对比了同时代的西方人在做什么,有趣并让人思考。另外,老多自己画的插图太有趣了,用笔朴实甚至有点童气,尤其是图边蹲着的几只猫,“萌啊萌里”,呵呵!

中国的观后感 篇4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想不到这本书能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能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讲得太透彻了,中国的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这只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全国只能有一个男人--皇帝--所导致的,其他的人要么是太监,要么是奴才,连腰杆子都不能挺直,哪里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既然男人不像男人,女人当然也不能像女人了。上个星期买的这本书,太喜欢了,想不到易中天的书也这么好看,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现在读完了,又觉得意犹未尽,准备把其他的几本也收罗了。封二有易中天年轻时的照片,想不到年轻时他还挺儒雅俊秀的,呵呵。作为一个男人,易中天能够客观地不带任何偏见地评析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我觉得很不容易。相信每个女人读了这本书,都会喜欢上易中天的。至于男人嘛,我想你们会恨他的……

中国的观后感 篇5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忘本”。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这就有些像有的城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亦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乡下人贡献的结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让人伤心地是他们却反过来取笑我们的乡下人“笨”,“愚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乡下人不知道汽车来了应该怎么躲避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才会茫然无措而已。

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几本上不流动,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那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自觉地去遵守传统的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借助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吗?答案是没有!但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规范种种的行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游走在茫然的空间里,也就难免有很多城里人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因为他们很多都面临信仰的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篇三:《乡土中国》读后感作文】

从前一直没有想过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但现实生活中却能时刻感受到!

我在十五岁以前一直住在农村,深刻的受到乡土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我的脑袋里随处可见乡土的观念。所以当我来到城市后,我是深刻的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与矛盾。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本书主要由14个小部分组成。主要从各个方面介绍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一下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种种思考。

一关于“忘本”的思考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忘本”。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这就有些像有的城里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亦是乡下人,他们忘记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乡下人贡献的结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让人伤心地是他们却反过来取笑我们的乡下人“笨”,“愚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乡下人不知道汽车来了应该怎么躲避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才会茫然无措而已。

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几本上不流动,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那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悉到自觉地去遵守传统的规范,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借助契约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这些都是基于人与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有那种熟悉吗?答案是没有!但同时我们的现代社会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规范种种的行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游走在茫然的空间里,也就难免有很多城里人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因为他们很多都面临信仰的危机。不像乡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二关于“文字下乡”的思考

在乡下,文字总是多余的,语言是最好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时呢乡下人也会用到信物等东西!最有意思的就是乡下人的表情。有时候,熟人见了面,不需要任何言语,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ok啦!长者要传授什么独门秘法,口授就行啦。再比如说我自己,我住在农村时一般都不会用到笔和纸,要向邻居办什么事,打声招呼就完事!并且在农村,一字不识的农民一样能种出庄稼,养活家人。只是说在今天的农村不识字意味着你可能要多吃点亏,但若是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公道,那文盲还是可以有好日子过的!

而在今天的城市里,知识就是一切。文字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并且我们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我们会挤破头的去竞争,去习得以文字为表征的种种知识。并且在我们习得之后,我们还会“好意”的将它带到乡下,当乡下人不能接受时,我们还要生气的责备他们不识宝!

所有的这些有几个人像费先生那样深思过了,真正的理解其中的缘由呢?还有,我想提出的是文字下乡并不是一股脑的将一大堆书籍,资料带到乡下。而是要根据农村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明智的给与支持。同时还应配备必要的传授人员进行宣讲,解释。还有,我们可以加大农村的流动性,破坏他们的默契感,使他们自然地借助于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思想。

三什么是差序格局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网络。这个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与格局之间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里,社会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就有些像一片雨点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纹一样,波纹不断向外推延,同时又互相交错,构成整片湖的联系。而在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里,人与人的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团体构成。所以,我们今天大学里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大概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吧。

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披着“公”的外衣去实现最终的私欲。

其实,当我在看关于这一些内容时,我总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差序格局,只是他们的网更多的是依靠朋友来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们的亲属,地缘等。或者可以说是这种靠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社会,只是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影响更为的突出罢了。至于文中说的中国人很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是损公利私,其实这在哪儿都有这个坏毛病,只是说西方因为有团体的传统要好一点,还有就是西方的社会制度更趋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

四根深的乡土观念

乡土观念有很多,可以说在一个较为闭塞的农村拥有的所有想法都带有乡土的特色。而今天我特别想说的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在乡村的广泛应用,还有就是严重的男女有别思想。

在乡村里,就算一个没有读过半天书的孩子也知道我们应当重孝道,懂礼让。他们总会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自然而然的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的私人道德观念,并且难以逾越那道自己构筑的围城。特别明显的就是古人总会追求修身,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就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团体社会中,他们更注重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它可以被飘渺的宗教所取代。在西方,人们更希望无私的,公正的,高水平的团体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安逸。

再说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的观念。在乡下,不仅是生理上的,心理的差异更大。如果两个男女经常谈笑风生的走在乡下,若那男的又不是那女的的丈夫的话就免不了要受到流言蜚语的攻击了。在这种有点神经紧张的氛围下,农村的男男女女们行事总会显得拘谨小心一些,特别是遇到男女问题时。所以农村的女人总会矜持的多,就算进入的城市他们也会保有这种观念。在此,相对于西方的性开放,乡下人是难以接受的,甚至认为是伤风败俗的!

五以长老为主导的礼制社会

时常看到历史的书籍里会讲到很多家族的长者坐在一起召开长老会议,并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代理村里的事物。

在乡村里,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众多的事物都会和家族发生,都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着。如果事情小,夫妻二人就可以解决,但若事情大了,全族的人都会干涩进来。在家族里,最有威望的就是族长,他代表家族的形象与利益。而当家族与家族之间发生利益时就需要长老的协调,长老一般不止一个,他们总是由各个家族的长者组成。长老处理各种纠纷既不是依靠权利,也不是凭借大家的协商同意而产生的效力。他们主要依靠仁礼道德来管教人们!他们依靠传统的约束!所以他们总是很重视教化的实施。但这就不得不产生一个问题,传统的东西也有过时的时候。这时应该怎么办呢?反对吧。长老领导下的礼制社会是不允许反对的!于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新生的年轻人既然没有能力去反对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可以选择是积极地执行还是消极的对抗。这也就产生了书中所说的“名实的分离”。

这所有的一切是在西方社会所不能看到的。西方拥有议会的传统,他们更多的是同意的权利,只要同意形成的机构不能满足大多数同意者的意愿,机构就有被反对推翻的可能。他们的行事原则主要依靠法律的约束,他们要求执法者依法而治。

六关于“无讼”的思考

乡下人是害怕进法院、派出所的,在他们心中,打官司就是没有教的好,伤风败俗。打了官司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歧视。有什么冲突,他们宁愿选择传统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在传统社会里,统治者只要坚持为无政治就可以天下太平了,所有的事情都会依着传统的路子向前走着!但今天的乡村面对着太多的冲击,原来的那套行事原则已经不再适用了。我们需要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但法律在慢慢深入乡村的同时,也给很多乡下人带来了疑惑,感觉法律总在包庇那些违背传统,丢失道德的家伙,使他们怀疑法律的效用,这也就给法制社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七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

这个理解的转变可以说是乡土社会向都市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传统社会了我们依靠欲望就可以得到生活得方案,并且冥冥中我们就遵从了生存的需要。但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达,知识的增长,我们明白了我们有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些。我们开始有计划的,有区别的去满足我们的需要。

总之,在读完整本书以后,我一直在想今天的中国应该归于哪一类呢?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阵痛,我们现在仍在经历着这样的时刻,我们参杂着两种社会的特点,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冲突。我们有很多人感到诸多的不适应,但我们很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是我们亲身感受着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很明确的说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经历去理解《乡土中国》着一本书,也从自己本身的角度去提出我的疑惑,但终究是有所收获的!

中国的观后感 篇6

早晨睁开眼,不舍得离开温暖的被榻,抓过昨晚遗留下一章的《郁闷的中国人》来读,看完后时间刚刚好8点钟,看着窗外的土地,已泛起一丝丝绿意。春天还是循规循矩的踩着约定来了,半倚在床头向远处眺望,似乎在了望春天,又似乎在了望清晨。合上书,在脑海里追忆整本书的内容,想不起来很多细节了,只能回忆出零零星星的片段。

谈到了社会压力,讲起来了新一代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心灵的脆弱,分析出了在计划生育环境下的农家子女也与土地失去了生生息息的联系,也如城里的孩子甚至胜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溺爱和娇宠,这些不属于城市又不再属于农村的新生代在城市化边缘挣扎,极坏的情况下选择了轻生的不归路。

谈到了爱与爱情的区别。这个章节对我的意义是大的。终于从一个老者的角度屡清了心里的困惑与犹豫。爱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惊鸿一瞬,如一见倾心,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只需一眼就扎实的奠定。只是爱情比一瞬更久远了一些,参杂了与时俱进的坚持与伴足,参与了责任、照顾与共同的生活。爱是点,爱情是线。或许跟一生的时光相比,我们的经历过于短促了一些,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辨不清爱与爱情的比例。爱是一时的缘分,爱情是一世的缘分。既已遇见爱之短缘,更企盼久长不散的长缘。

谈到了各种身不由己。梁晓声说现代社会的国人既被现实郁闷着,又不得不适应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与潜规则,我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我也在作者自身看见了这种枷锁。作者的哥哥被托管在精神病院,作为一个囚禁的灵魂,每天都盼望弟弟将他接回家庭,梁晓声既已到了不小的年纪,按理是可以从心所欲的完成哥哥的心愿,但是他还是要兄长再等两年,许诺退休后待兄长如何如何。我很惭愧我读着作家的书,却同时在质疑着作家的托词,我不知道退休后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诺接兄长回家细心相侍,又不知道其兄长等得到那一天否。作家本身在描绘社会的诸多问题,透过其视角给自己的书命名为郁闷的中国人,我相信作家本身对这种郁闷定是有切身之痛的。每个人都眼见着许多不愿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描述他,但能够逆不良而行的,恐怕作家本身也难以做到。对于精神病人的遭遇,通过姐姐的描述以及姐姐偶尔负伤的经历让我也有很多的了解。我知道能真正接这些病人回家的人很少,甚至心甘情愿去为这些弱势家属按时交纳看管费用都是极难情愿的。

大学时有机会会跟随班主任去老人院和儿童院去看望一些老人和残障的儿童,跟老人用地野边的野菜包饺子,给老人表演点节目,热热闹闹几个钟头后老人又重归于寂寞,我们不是他们的子女,怎给得了他们最需要的温存。在儿童院,残障儿童弯下身子抚摸我鞋子上的蝴蝶结,不能自控的口水滴在我的脚面上,我心疼的给孩子擦去口水,内心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能如此不厌其烦的照料他一辈子吗?恐怕不能的。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又无法时时得到神灵的相助。社会里的苦,可以看见的人很多,可以写出让人共鸣的书与博文的人很多,可是能起作用的博文与书是鲜少的。能救社会的不是语言,不是口号,不是主义,而是良善的行动。

只是这本杂文实在太零散了。或许是书里的现象在现实里已亲见的太多了,再读不觉新鲜,却更盼望有可以给自己燃起希望之灯的地方。合书后看地里吐出的新绿,我知道书里没给的希望,生活已经给了。尽管春土仍寒,却阻碍不了幼苗破土的希望。野草重生的繁冗,遮挡不住秋实待结的意望。

我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人情会越来越浓的,社会会越来越向善的。

中国的观后感 篇7

内容简介: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一个国家政治上多不倒翁式的万能官僚,却少有深远眼光巨大魄力的政治家,学术上多对于强权附会文巧的新式谶纬家,却少有对国家民族具无私热爱的哲学家和诗人。不让作国民的感觉“国”是他们自己的,不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活下来有多少权利——不让他们了解爱国也是权利!思想家与统治者,只责备年轻人,困辱年轻人,俨然还希望无饭吃的因为怕雷打就不偷人东西,还以为一本孝经就可以治理天下,在上者那么糊涂,国家从那里可望好起。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沈从文不仅是位极具个性和内涵的文学家,而且是位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想家。本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文字,编选视角独特,所选文章均具代表性。在沈从文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宏阔的社会主题和悲悯人生的生命哲学。给喜欢沈从文的人,或者还不了解沈从文的人,以新的思考。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墨家的勤勉风范,儒家的忧患意识,这一切都从沈从文的文字里汩汩而出。由此,我看到的沈从文便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只把沈从文当做一个美文作家,你已经错了!这是作为思想家的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尖锐、透彻不让鲁迅!他一生都在呼唤一个明媚的新中国。你读你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