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镜子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7-05

镜子观后感精选。

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镜子观后感”这个话题,敬请参阅本文。观影和看书去有对普通人来说,具有相同的放松的效果,我们的感悟往往随着作品应运而生。 写下我们看到作品后的感受,观后感重点描写“观”的内容很容易头重脚轻。

镜子观后感 篇1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xx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 篇2

佛兰德镜子,是一部探讨内心世界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杰森的男人,在一次意外后失去了所有的记忆,于是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些秘密。

这本书通过杰森的角度,描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不安。杰森不断地试图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却总是被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人所干扰。他发现自己曾经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也渐渐地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曾经做过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是导致他失去记忆的原因之一。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且深刻的人类内心世界。人们往往会忽略自己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但是,当人们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所逃藏。

通过杰森的经历,读者可以深刻地了解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和不安,这些感受可能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简单而明快的语言,为读者们打开了一扇内心的窗户,让他们可以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这本小说中,作者还探讨了记忆的本质。我们的记忆是如何被干扰和扭曲的,我们的记忆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意识和行为的。这些问题也让人们深思,当我们回忆过去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准确地回忆起发生过的一切?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趣而且深刻的小说。它并不只是一个故事的叙述,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读完这本小说,我们会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镜子观后感 篇3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群学网 WWw.QX54.com]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精选阅读

[荐]《镜子》观后感汇总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荐]《镜子》观后感汇总》,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子》观后感(篇1)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xx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篇2)

你想读好书吗?你想写好作文吗?感谢您关注大家爱语文!如果你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大家爱语文关注我们。爱语文,成大家!

在四年级的书单里,有一本名叫《镜子的秘密》的书,这个名字马上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读完,其中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何处是我朋友家》。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果,他很可怜,从小父母就离婚,刚开始跟妈妈生活,可是后来妈妈死了,他又跟着爸爸生活,爸爸总是打他,不想让他上学,于是年仅八岁的他就独自出家开始了流浪的生活。他在火车站附近捡矿泉水瓶,有时竟住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在那里,他遇到他的好朋友小安徽和小丽。一次李果高烧,也没钱去看病,而且捡到的矿泉水瓶还被大男孩抢去了,好在,作者发现了李果,给他看好了病,把他带回了家,但终究李果还是回到了火车站,作者不断地去看他,可是后来就再也没有找到李果。但是善良的作者却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改变李果的生活。读着这个故事,我边看边流泪,我可怜李果的遭遇,我担心他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了,是不是被坏人抓去了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李果,你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也想改变你的生活。我想,正是有了李果一个小孩儿的到来,才让作者明白,一定要努力的去学习,长大后,才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明白了:李果在那样的处境下,都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还非常乐观地生活。而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着最好的教育,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镜子》观后感(篇3)

镜鬼在中国浩瀚的灵异故事中一直存在,各种版本、各种改编不胜枚举,它早已成为鬼怪小说中的经典角色。虽然虚无缥缈,它却有着自己显著的风格和特征,甚至如何招镜鬼也有了固定的方式。在灵异电影盛行的今天,这个角色被搬上银幕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中国电影有自家的审查制度,要让它名正言顺的通过审查,完全按照全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它以悬疑片的形式招摇过市。所以,当《半夜不要照镜子》公然登上内地大银幕时,就出现了圈内人讨论审查制度,对它表示理解;圈外人讨论惊悚,对剧情不削一顾的奇异现象。

国产恐怖、惊悚片在观众群中一直诟病颇多,不是被称自己吓自己,没有含金量,就是剧情经不起推敲,故事纯属瞎扯淡。遭遇这样的尴尬局面,不能怪观众太挑剔,此类题材的作品为了过审,常常把诡异的剧情变做推理的过程,把灵异的存在改成人为的使坏,加之导演在细节和意识上的缺失,很难把一部影片拍好。《半夜不要照镜子》同样不是此类题材中的出类拔萃者,甚至在剧情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显得有些粗糙。剧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片结束都没有清楚的交代,只言片语的暗示也没踩到点上;至于那些诡异的桥段,着实吓人,但是与罪案牵连时,却不能为逻辑思考所支持,最终也只能落成三流电影的水平。

世上本无鬼,疑心生暗鬼,是国内灵异片的审查原则。一些要求确实局限了导演的正常发挥,可是这并不能成为导演不把电影精工细作的理由。其实,《半夜不要照镜子》是个不错的题材,剧情的设想也很有创意。只是,在细节上导演不用心,把本该是好作品的片子活生生地制成了烂片。

例如:影片开头一行人来到白家酒肆,发现坐在门口死去的老太婆。为了增加视觉效果,生生在老太太鼻子里塞了一只蜈蚣。可是在后面的结果中,她又是整个谋杀事件中的主谋。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蜈蚣爬进人的鼻子里,即使这个人没死,也要给它咬死,何况没有呼吸的老太婆呢?导演试图在这个地方制造恐惧点,却没有将整个剧情的逻辑理顺,导致老太婆最后活过来的部分立不住脚,各种老太婆制造谋杀线索也勉为其难。这样的剧情设置与审查制度毫无关系,却跟导演的自身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一味把责任推卸给广电总局,未免带着偏袒导演的后果,放纵了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

在《半夜不要照镜子》整部影片中,诸如上述所言的细节漏洞还有很多,导演顾此失彼外加随意的表现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或许他会以为这部作品很好了,然而群众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导演把观众当傻子的结果,很有可能变成观众把导演当疯子。尽管不是部优秀的作品,但是部分闪光点还是凸显的,尤其是惊悚部分的效果,确实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吓人的戏码很多,有些刻意,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结尾尸体与油画中的人物手指上翡翠戒指的呼应是个不错的巧思,不过还是上述问题,整体逻辑不清,巧思也变成了杂碎。

真希望拍摄此类影片的导演,不光要尊重观众的智商,更要尊重自己的职业。电影虽然只是一种用来消遣的艺术,但是它却始终带着艺术的光环。任何行业都对细节有着高要求、严标准,但愿中国的电影也能做到如此。

《镜子》观后感(篇4)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镜子》观后感(篇5)

暑假,我阅读了《中外动物小说精品—神秘的红狐阵》这本书。在书里,一个个奇异的动物故事让我惊诧不已,我对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其中《镜子野猪》这个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镜猪的聪明勇敢以及伟大的母爱让我佩服不已。在书中我读到了一个精彩的斗智斗勇的人猪大战故事,又学到了镜猪身上的可贵品质。

镜猪这个名字的得来还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它经常在泥沼里洗壁虱,在松树干上蹭身子,日复一日,泥巴和松脂油在全身糊了又厚又硬的一层,就像穿了厚厚的铁甲,不仅子弹射不透,而且身子在阳光下像镜子一样闪闪发亮。所以当地人都叫它“镜猪”。因为镜猪的的稀有,所以它在猎人中名气很大。虽然所有的猎人都想射杀镜猪,但镜猪依靠自己灵敏的头脑和惊人的敏感,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躲过危险,让猎人的追踪和围堵一次次落空,也让自己成为了传奇。虽然,猎人最后还是用抢打掉了镜猪的半个鼻子和嘴,但镜猪还是从猎人的追捕中逃走了,最后因为没有办法进食,在饥饿中死掉了。猎人们在找到镜猪的尸体后,没有吃它,而是采用了最隆重的火葬,集体跪倒,向镜猪表达自己的敬意。

故事读完,我很受震撼!人们从一开始对镜猪充满仇视,不杀镜猪誓不罢休,到最后的尊敬崇拜,都是由于镜猪和人们的一系列战争中,让人们看到了镜猪身上的优秀品质。镜猪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冷静分析形式,从容地采取一个个计谋巧妙地躲过猎人,和猎人斗勇敢的同时也斗智慧。在自己的一个孩子被猎人的捕兽夹夹住时,眼看危险越来越近,孩子的性命不保的情况下,镜猪做了一个很果断的决定,迅速咬断了孩子被夹的腿,让孩子脱离了危险,看起来很残忍,其实是充满了母爱的做法,真是了不起的妈妈!镜猪的这些表现,让我觉得它充满智慧,甚至它的智慧超过了人类。

镜猪和人们的战争看起来是由镜猪破坏粮食引起的。其实想想,如果人们不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随意砍伐树木,镜猪的生存也不会遇到饥饿的威胁,它也不会糟蹋人们的粮食,又怎么会引起这么惊心动魄的人猪大战呢?有时我们人类也真该想想怎样对待动物们才是正确的!地球上的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在出生,但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却频临灭绝,多让人痛心呀!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它们一样拥有生存的权利,它们也应该享受阳光的照耀,也应该享受雨露的滋润,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

希望从今以后,在地球上,人类和动物能和平相处,不再出现猎捕动物的行为,也不再有动物伤人的事情发生,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能充满生机!

《镜子》观后感(篇6)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高中生网迷,在网上遇到了网名叫“镜子阿姨”的人。这个“镜子阿姨”给他讲道理,帮助他,不要再沉迷于网络,好好学习,鼓励他考大学的事。

我读这篇文章时,每次读到镜子阿姨帮助他的时候,我的头脑中总是想:“难道‘镜子阿姨’真的有何镜子一样的神奇功能?可以照透人的心灵,然后帮助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难道‘镜子阿姨’真的是网络里的指路人?”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个指路的镜子阿姨",这个高中生也一定会迷途知返的。因为他毕竟是个高中生了,已经懂得了是与非,加上一定地自控力,一定会向网吧说“再见”的。

有一次,我做完了家庭作业,就偷偷地瞒着爸爸,打开了电脑,“网游”了一会。(不到周末,爸爸是不允许我上网的)事后,虽然爸爸不知道,但我还是承认了错误。有人会说我“先斩后奏”,我会回答他:“因为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要勇于承认和改正,及时消灭不正之风。”有些人由于认识不到位改正不及时,成为“网瘾少年”他们为什么会迷上网络,最终走上不归路呢?如果要我回答,我会说:“因为他们的意志不坚定,好奇心纵使他们迷上网络。使他们一事无成。”他们有可能会埋怨上天没有给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拿破仑曾经说过“没有机会!这真是弱者最好的供词。”我也会嘲讽他们“机会不上门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坚强的意志是我们从小在生活中、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磨炼,而就有坚强的意志,那是不是对那些经过磨炼而意志顽强的人有些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经过困难、挫折、磨炼,它就会无坚不摧。

《镜子》观后感(篇7)

上周末晚饭后,我翻开桌子上的一本书,无意间,一张滑稽的图片吸引了我,我好奇地翻回去看了一下书名,是“八戒照镜子”,有趣!于是,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书中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雾气山前,唐僧让八戒去化些斋饭,八戒往前走,到了一座“原真寺”。内有一面“写真镜”,八戒借“写真镜”把自己照成了一个丑八怪,他一气之下砸碎了它。经“原真寺”老方丈指点,八戒继续走。不久,到了“无真寺”,庙里有一面“无真镜”,把八戒照得异常美丽,八戒便不愿离去。悟空前来找八戒,见一个马屁精正在拼命吹捧他。悟空用棒打死了那马屁精,让八戒恢复了原形,随即又打碎了“无真镜”,八戒还沉迷其中。

一口气看完书,忽然,我脑中闪现一个疑问:我呢?如果我是八戒,我会乐于照哪一面镜子呢?

如我站在这两面镜子前,我会看到:“写真镜”中的我,是存在些许的缺点,是不够完美的,但却是真实的自我。而“无真镜”中的我却是“美化”的,无可挑剔的“美人”,但那却是虚幻的我,一旦离开“无真镜”,定会还我以“真面目”。

“美化”,并不是贬义词。环境一经美化,就会使人心旷神怡;行为一经美化,就会使人温文而雅。但是,缺点一经美化,则使人忘之所以。虽然《八戒照镜子》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道出了严肃的生活哲理。

其实,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要面对这两面镜子。有些人在吹捧的“无真镜”里,真是自说自美,一不小心就会迷失了自己,从而丧失自己人生的目标。而一些人则会在批评的“写真镜”前,冷静地思考,正视不足,以便能扬长避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此时,我也豁然开朗。如果我是八戒,我会在“写真镜”前驻足,欣赏“真我”的风采,让我能“知不足而后自反。”

[观后感必备] 镜子观后感壹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观后感必备] 镜子观后感壹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观后感参考: 《镜子》观后感其三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观后感参考: 《镜子》观后感其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影片讲述的是3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说,“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镜子》是一味中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800字精选


以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看电影是可以获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感受,一部好的作品一定会让我们的内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大为震撼。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这些道理,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1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2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3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4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热门]镜子观后感范文通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影视剧,我们在观看时也会产生许多优秀的想法,观后感能记录我们当时的感受和心情。观后感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对于作品内容的描述不宜过长。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观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读书笔记吧的编辑整理的镜子观后感范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1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0xx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个“问题家庭”,父母也意外接受了一次启蒙教育。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网络首映后,网友思考发言:这是灵魂的共鸣。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2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3

看了电影《魔镜子奇缘3》后,我觉得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宝贵品质。

《魔镜子奇缘3》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罗拉公主和布莱尔的故事。罗拉是白雪王的女儿,布莱尔是熔岩魔的儿子。熔岩魔有一面魔镜,魔镜里面住着一个魔鬼,魔鬼想要做国王,于是欺骗熔岩魔说白雪王国将要进攻熔岩王国,熔岩王国会被消灭,如果不想被消灭的话就要主动出击,消灭白雪王国。熔岩魔相信了魔鬼的话,谎言迷惑了熔岩魔。

魔镜想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让熔岩魔派自己的儿子布莱尔化成人去暗杀罗拉。布莱尔来到了白雪王国,认识了善良的罗拉,被罗拉的善良打动了。布莱尔没有杀害罗拉,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魔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求布莱尔把罗拉带到雪山。罗拉在雪山中经历万难,在布莱尔的帮助下取得至宝,最终识破魔镜的阴谋。诚信让罗拉和布莱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罗拉返回白雪王国城堡,成功劝退了熔岩魔的进攻,化解了误会。从此两个王国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如果一个人撒谎了,将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盖,会造成越来越多的欺骗和伤害。我们学会以诚信对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友谊。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4

这是一篇勉强写的读后感!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云里雾里,书中的背景故事有很多。很好奇这样一本充满宗教神秘切专业性强的小说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读的时候我是把他当做纯虚构文学来看的,本以为这样可以容易些。但作者好像默认了是和他有类似背景知识的人才会读这本书。很多地方,我猜测真正看懂的人会有会心一笑或豁然开朗,而不是像我这样一脸懵逼。

虽然看的不太懂,但是我感觉到整个故事充满隐喻。人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且往往站在对立面。有听故事的人才有讲故事的人,有研究物质的人才有探索心灵的人。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故事转了一圈又回到某个地方。诉说和倾听的在同样的大背景下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或许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或许背道而驰最后反目成仇。在时间结束的时候,一切会成为后人的故事。

这本书本身给我的印象并不好,成为畅销书可能是因为有个好运营。不接地气,虚无缥缈,让人忍不住想放弃。但同时我也很喜欢作者推进故事的方式,无论是第一个长篇还是后几个短篇,都会出现对立的人物且没有第三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我们自己也是充满矛盾的。作者让ab选项同时出现,好像给我一种错觉,让我可以看到如果当年我选了那条路会发生的事情。可惜都是错觉。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5

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描述了几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揭示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谨慎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埋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又带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徘徊着、痛苦着!

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可是现代人总想发明,总想创造、总想标新立异,认识不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魅力所在。从这个方面看,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要想回归正确的轨道是需要时日的,也是需要付出点代价的,若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会死心的,是不会老老实实的接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接受,我相信这是一定的!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6

镜子,家庭生活常用品,因她具有严峻、呆板的面孔,叫人既不能弃之,也谈不上喜爱。

人们会通过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青春期的女孩,经常照照,担心不知何时会冒出调皮的小痘痘;中年人整日为家庭操劳着,偶尔从镜子边走过,透过镜子看一眼岁月在眼角又添加了几道鱼尾纹;度过幸福时光的老年人,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照一照镜子,经管满头白发,却也精神矍铄。

《镜子》语言简单易懂,但每个字里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镜子最大的特点是:从不说谎,让人们清楚地看清真实的自己,不会讨好别人,而替他隐瞒缺点。

有一天,八岁的妹妹,对着镜子哭个不停。我问她:“你为什么哭呀!”“你看镜子呀。”因为妹妹有点胖,而镜子也不替她掩盖瑕疵,妹妹是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形象不美而哭个不停。我就逗她说:“你看,哭起来样子更丑了。”没想到妹妹听了我的话后,一下子把镜子打碎了。大概是因为不想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丑相的缘由吧?由此我有很多感触,镜子因为太真实了,而命运多舛。做人如果太真实又会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爸爸,他对我说:“唐朝时,有个叫魏征的丞相,总是向皇上进谏忠言,差点被皇上杀了。后来皇上将魏征当作一面镜子,镜子可以整衣冠,他可以看到我做事对错,并加以进谏。”爸爸是一名公务员,他通过这段史料给我解答。尽管我未必能完全理解爸爸所说的含义,但我想做一镜子是对的。

妈妈平时喜欢打麻将,如果直接用照相机拍照,可能会发生冲突,我就用一面大镜子,通过镜子不经意间拍下妈妈打麻将中的不雅镜头,通过电脑打印出来,让她看,并贴在她的卧室里,别看仅做这么点,还真有用。妈妈近来不管出去、还是在家打麻将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我想多督促妈妈就会戒掉麻将的。镜子这次真的帮了我家大忙了。

唉,真实的镜子呀!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我喜欢镜子的真诚。你呢——也许和我的观点不同,因为你成人了,不像十岁的我了。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7

我很喜欢镜子。每天清晨,当我刷了牙,洗了脸,总是习惯的走到镜子前面,梳梳头整整衣服,系好红领巾。可是有关镜子的“履历”,我却一无所知。我翻开《中国现代小品选》,一下子被叶永烈伯伯写的《镜子小史》吸引住了。想不到镜子还有那么一段漫长而有趣的历史。

叶永烈伯伯告诉我们: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在古代,人们常常趴在河边,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制造的镜子,最早的要数青铜镜,在我们中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以后,人们又制造了昂贵的银镜,结实的铜镜,时髦的水银玻璃镜。直到一百多年前,才发现了现在用的镜子——镀银的玻璃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镜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理发店里,装着一面面宽大的镜子,让人们欣赏自己满意的发型;舞蹈排练厅里面有大壁镜,让舞蹈演员选择最美好的舞姿献给人们;商店试衣间里有穿衣镜,让人们把衣服穿得更漂亮,把生活打扮的更美好……

然而,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这句话:“镜子永远那样忠实,毫不隐瞒的告诉你,你的脸到底有没有污渍。”在生活当中,人们不能没有镜子。我觉得,在思想里人们不能没有“道德”这面镜子。如果没有这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没有衡量的标准。叶永烈伯伯告诉我们古代一位帝王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觉得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我们的镜子。像雷锋叔叔,海迪姐姐!一切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经常照一照这些忠实的镜子,就会知道该做怎样的一个人。这样雷锋式的“傻子”岂不是越来越多?

这使我想起了雷锋的事迹,谁都知道“雷锋”这个名字传入了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妇孺皆知。有多少人曾经在心中呐喊:我也要做雷锋式的人物。雷锋是我们的楷模,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我也要在心中呐喊:“我要高举你的旗帜,踏着你的足迹。学好本领,建设好伟大的祖国。”

读了《镜子小史》我明白了许多:我们应该与忠实的镜子交朋友,用它照着我们的一言一行;那些恭维我们、欺骗我们的镜子绝不是我们的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多么需要一面忠实的反映我们真实面貌的镜子啊!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8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镜子观后感范文 篇9

我喜欢镜子。每天早晨,我刷完牙,洗完脸,总是习惯性地走到镜子面前,梳梳头,整理整理衣服。可是,关于镜子的历史,我却一无所知。最近,我打开《中国科学小品选》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叶永烈爷爷写的《镜子小史》吸引住了。真想不到,镜子还有那么一段漫长而有趣的历史。

叶爷爷告诉我们:最早的镜子当然就是水了。古时候,人们经常趴在河边,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容貌。人类制造的镜子,最早的当然就是青铜镜了。镜子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镜子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理发厅里的大镜子让人们留意自己的发型,汽车上的反光镜提醒司机注意交通安全,歌舞厅里的宽大壁镜让人们尽情歌舞,百货大楼里的穿衣镜让人们打扮得更漂亮,游乐厅里的哈哈镜让人们捧腹大笑

在《镜子小史》这篇文章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诚,它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没有镜子。在人们的思想里,更不能没有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雷锋叔叔、张海迪大姐姐,这些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要经常照照这些镜子,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读《镜子小史》,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该与忠实的镜子交朋友,经常用它照照我们的言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些欺骗、歪曲、恭维我们的镜子,绝不是我们的朋友,应该远离。与忠实的镜子为友,我们会受益终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精选6篇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精选6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1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美丽,变成冰冷的铁锤,伤害的不止一个人,那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摇摇欲碎了,有些或许已经粉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深爱着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挥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灵,毁坏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么让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劳上?

深爱着的妈妈啊,你怎能让一个爱心变成束缚孩子自由飞翔的牢笼,只做你乖巧的小宝贝?

亲爱的孩子啊,你怎能无视那伟大纯洁的爱,带给他们痛苦与折磨?

亲爱的,深爱的,你们都是对方最最亲爱的人啊!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像风筝,父母是你的牵线人,任你在风中飞舞。

当有一天,风足够大,风筝足够结实,便是父母撒开线的时候了。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2

当我点击进去看《镜子》这个记录片断时,我震憾了,揪心的痛。原来温馨的家如今变成了孩子把自己的父母视同为仇敌,威胁,歇斯底里,甚至是拳打相加。对抗、无法沟通、敌对是这群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相处的现状。父母亲的唉叹声,那种无奈,无助,迷茫全部刻画在脸上。

家长课堂学校的介入,带给了他们希望,带给了他们对爱的诠释与新的认知。张钊的爸爸说:“如果我早五年进入家长课堂学校,也不会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看到这些片断,我觉察我也有影片中父母对小孩的类似错误教育。我恐慌了,我害怕了,我担心我家的小孩是否最终也会演变成这样的悲剧。透过这个影片,我总结了这几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得在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让这种物化的爱发生在我身上。

首先是家明的家庭,爸爸出身于穷苦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似乎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学会放手。家明在家长课堂上倾诉,他已经16岁了,爸爸妈妈在衣食住行方面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代办了,从来没有机会让他尝试。他认为爸妈总是在逗他,欺骗他,明明说若你写完作业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但当真的作业写完了,爸妈又有新的任务布置,拒绝他去玩。

年复一年,他觉得他自己就是活在爸爸的影子里,爸爸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他身上。家长学校的江校长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亲”。这个家庭的教育盲区是:应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参与感,鼓励孩子大胆地追求,父母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要培养,而不是到了小孩的性格已初长成的时候父母再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时晚矣。

其次是张钊的家庭,他爸妈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忙于生意,疏忽了对张钊的教育。他辍学的原因是:早恋,厌学。看他们的短片,我觉得很悲哀,他们双方对彼此都缺乏信任,挺可怕的。儿子在家长学校说,想要上进,想要改变目前这个境况。他说爸妈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家庭不和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发展。爸爸说出的话更使我大吃一惊,他认为小孩是在骗老师的,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亦然,张钊从家长学校归来,爸爸作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也认为爸爸是暂时性的,不会持久的,是在演戏。这真的很可悲呀,父子关系闹到这般地步,这中间该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呀!这个家庭教育盲区是:互相信任是爱的基础,家庭和睦是给小孩最好的教育,小孩的成长道路少不了家长的陪伴。

最后是泽清的家庭,他的爸妈是高知分子,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而且他的家族都是在社会的各自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自然这个家庭对泽清的期望值很高,也想让他像他们一样出色。泽清在家长学校里说,他觉得他的家庭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避。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要是爸爸妈妈也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定做孩子的人生,这个孩子或许会活得很快乐。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江校长说:一个问题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对知识不欠缺,欠缺的是对爱的教育。我们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小孩的发展,他是一个个体,而非你的私有物品。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3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家庭环境是竞争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习处理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4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看到的周围环境,正是你内心的倒影。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也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父母用双手筑好的防护墙安全地保护着。那个时候的我们,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在父母的额头上刻画出几丝皱纹,而我们仍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少了,矛盾多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距离远了,心与心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条鸿沟。我们开始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觉得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照顾自己了。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我们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份责任去选择拼搏,去选择付出。我们必须要经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吞下一些苦涩的泪水,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诉父母,我们长大了,去告诉父母,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别忘了,至于未来会怎样,我们只有努力走下去才会知道。唯有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5

今天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受到很大的冲击,看着我们的孩子那么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看着父母无奈的流着眼泪,让人唏嘘不已。明明双方都是出于爱,为什么最终却让这份爱演变成了伤害。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家庭,他们家庭里面的父母有的是通过自己奋斗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小中产家庭;有的是忙于各种工作,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举步维艰;还有的是打工族,疲于生计,而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记得夏阳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家庭顶梁柱的形象,他一手将这个家庭建立,他认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夏阳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但同时我们看看家明、张钊、泽清,他们的父母的学历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现“问题孩子”的原因。这也是《镜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了对爱的认知上,问题不仅仅在父母,也不仅仅在孩子。

四个家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清一家,孩子14岁,辍学在家通过网络下军旗,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一些钱。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深深的心疼这个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够发现自己父母存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倾听,在家里没有存在感。而在训练营里的泽清完全不像他母亲说的那样:会动手打人,会顶撞母亲。他的家庭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时会对母亲施以暴力,而母亲则会说一些刺耳的脏话,在训练营老师家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母亲还在外面不回家,父亲在抱怨妻子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时候自己也是什么都没有做。这个训练营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改变孩子的过程中,也通过家长学堂来改变父母,其实,改变父母的难度要远远超过改变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长课堂开课前,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家庭比较不幸运,他们的孩子没那么反叛,或者没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种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但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不幸呢?因为在现在的大学里,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985、211。你推开宿舍的门,总会有吸烟的、玩游戏度日的,我不去评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难道不是因为那颗终获自由的心和那个失去方向的灵魂么?

在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发觉里面的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的,他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自律,他们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同样努力,起码不能比他们差;他们同时相信教育的力量,他们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能更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又恰好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还在上四年级的弟弟的对话举例吧,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说: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妈对我的管教,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尊重我。也许,有效的沟通与倾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把架子放下来,并且明白,孩子的快乐交给孩子自己去定义,让他们去失败、去跌倒、去尝试。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挥者,而是观众,一直守候在孩子身边,帮他掌握大方向的观众。

其次我还想说一下对于家明的父亲的一点看法,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我爸也曾经跟我说过相同的话:我爸说我是他的命。这句话说出来,一方面我确实能感受到我在父亲心里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压力。因为这份爱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无论是谁,都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有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无论其他人与你多亲近,无论你们之间是夫妻、是亲子。我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同时我也经常跟父母传递这种观点,鼓励他们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且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过了这样一份扎心的纪录片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指南针,而且他们懂得适当的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一些责任,让孩子承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应该经受的疼痛。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篇6

14岁的泽清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学医的有留学经历,爸爸是事业单位,本科毕业,这样的几乎的顶级配置的高知家庭,泽清说,我来是因为有跟踪报道,因为这样有存在感;我来是因为这里有家长课堂,我觉得他们才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为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泽清的爸爸说:这个家庭需要改变,但我觉得我不需要改变,至少不用改变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

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那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因为他们除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他们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样尊重他们,包括尊重他们的感觉。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们,要和他们做朋友。

4.请把指责变成鼓励,把命令变成启发式提问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好机会。

5.言传身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