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08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系列。

为您提供栏目小编整理的以下最新有关“白晓卉事迹观后感”的范文,你最近是否想写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呢?通过分析和阐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可以提升文学鉴赏的能力,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实用的信息希望您能够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 篇1

1980年4月,白晓卉在聊城市高唐县梁村镇韩寨村出生,她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从小学起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白晓卉以高分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读本科,勤奋好学的她顺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2009年在山东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她既踏实努力,又乐于助人,在同学中“人气”颇高。

“她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基本功也特别扎实,成绩更是优秀。”与白晓卉一起实习的同学吕勇说,2001年,大学期间的他们一起到医院实习,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作为“高材生”的白晓卉担任组长。“当时在临床实践,她经常加班加点研究,而且还牺牲个人时间给我们辅导。只要是她答应别人的事,她都能做到。”吕勇说,尤其在病例分析方面,一些同学由于经验不足,常常犯一些小错误,白晓卉发现后都会帮忙分析指正。

“她是个开朗豁达的女孩,非常热情,可以说所到之处都是充满欢乐的。”吕勇说,白晓卉不仅在学习中给予同学们很大帮助,在平时生活中,她也是个“热心肠”,还经常自掏腰包买零食或是生活用品分给大家,大家都很喜欢她。

虽然一晃20多年过去了,大家都挺忙的,但也时不时地通个电话,相互问好,还相约疫情过后老同学们一起聚聚,没想到约定成了遗憾,再见即是永别。当天,吕勇发了一条朋友圈:“白晓卉你永远活着。”

得知白晓卉去世的消息后,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李先生连说太意外了。李先生告诉记者,2013年他到美国纽约学习时,因为找不到住处而发愁,此时他的师弟联系了同在纽约学习的白晓卉,希望她能帮助李先生,白晓卉毫不犹豫地帮他找到了住处,还热情联系了几位在异国求学的朋友一起请他吃饭。“虽然只有一面之缘,白晓卉的热情和帮助让我深受感激。”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 篇2

3月20日一早,在读研二的王榕榕收到了老师去世的消息。

“老师出事了。”强忍悲痛给同学们打电话,王榕榕始终不忍心说出那两个字。

巧克力还没有吃完,她标志般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在耳畔,大家却只能靠脑海中的记忆拼凑她笑起来的模样。

“老师像一颗小太阳,开朗明媚。这两天天气总是阴沉沉的,就像我们失去老师的心情。”白晓卉的学生王丽丽说。

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主管技师邱旸从20xx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和白晓卉在同一个实验室。在她眼中,白晓卉性格爽朗,不计较付出,不吝啬分享,“办法”也很多。

“那时候刚穿防护服工作,护目镜总是很快就起雾了。白姐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了喷雾,一下子解决了起雾的这个问题。”邱旸说,白晓卉自己买了很多瓶喷雾,放在实验室给大家一起用。

工作安排大家轮班,但白晓卉仿佛一直在上班,无论是谁在群里发送了交接的信息,她看到后总会第一时间点赞,给予鼓励和指导。

看上去大大咧咧,但面对科研、面对课题,又异常严谨。邱旸申报课题的申请,从标点到编号,白晓卉一页一页地标注好修改意见。谁也不知道,白晓卉是如何抽出时间去默默做了这些。

直到3月19日下午,白晓卉询问邱旸试剂的使用状况,邱旸说他们晚上试一下。

还没有来得及汇报结果,还有一条又一条提醒写着要和白晓卉汇报的工作,实验室也还是原本的模样,学生们的实验已经进展到一半,但再也不会有白晓卉的回应。

邱旸说,白晓卉就像姐姐一样,可能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要学着去适应没有她指导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会去努力继续完成她没有完成的工作。

白晓卉曾许下心愿,希望换回原来的隔离服,因为当她换回原来衣服的时候,就说明疫情已经结束了。

这一天,白晓卉没有等来。但是她的同事们说,他们会接替她,去完成任务,早日迎接战疫胜利那一天。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 篇3

眉眼弯弯,笑意盈盈。大家都说,工作中的白晓卉活力满满,经常听到她爽朗的笑声;生活里她又乐观热情,积极向上。

“你看她大大咧咧的,说话豪爽,但是做起事来非常细心。研究生的时候,我们整天泡实验室里,晓卉看我们很枯燥,就给大家唱个歌,活跃气氛。”回忆起白晓卉,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技师邵春红说。

还在读研的时候,邵春红和白晓卉曾一起帮人搬家。她很有心地在每个家具上贴好纸条,提醒注意事项。

“一方面很开朗、不拘小节,但是做起事来,能把每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包括后来工作中也是如此。有她在,我们就心里踏实。”邵春红说。

有次,邵春红和同事要撰写国家级课题的申请书。白晓卉积极协调为这支团队争取到了3个月的科研假,还就近腾出一处僻静场所,让大家静心工作。

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孙志坚说,白晓卉业务能力很强,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是医院培养的后备学术带头人,曾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学术论文摘要。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白晓卉带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奋战在一线。

2020年6月,白晓卉率队前往北京新发地市场支援,48小时内紧急改造符合要求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创下“山东速度”;20多天后,她带队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完成了20多万人份的核酸检测,还对当地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开展9天的培训,培养60多名业务骨干……

2022年1月,河南发生疫情。白晓卉再度领衔出征。6日凌晨5点,她与同事携仪器设备从济南出发;7日凌晨2点,队伍就完成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试剂装配调试工作。

高强度的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和白晓卉同去支援河南抗疫的同事、博士研究生王泽筠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没有在正常饭点交班,都是跨着饭点进行交接。”为协调保障核酸检测,白晓卉曾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未能休息。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我们总感觉她的时间好像更多一些。我经常问她,你的精力怎么这么旺盛,你不累吗?她就笑笑不说话。”王泽筠红着眼圈说。

同事眼里,白晓卉对工作一丝不苟。邵春红说:“有时候,深夜标本送来了,就得熬夜做分析,但晓卉没有怨言,经常看到她的小孩在实验室里学习,她就在一旁工作。什么困难,在她眼里都不是事,都能应付、化解。”

同事们说,白晓卉是“小太阳”,温暖着大家;也有人说,她是洁白的花卉,带给人春天的芬芳。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 篇4

3月20日,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天妒英才!白晓卉是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术骨干,2021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作为项目负责人,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山东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白晓卉不幸离世,将生命刻度永远定格在风华正茂的42岁,令人无比悲恸,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哀悼,由衷表达敬意与惋惜之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白晓卉用生命践行了《医学生誓言》里的这句话。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他们不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却与病毒魔鬼正面交锋。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也是冲锋在抗疫前沿的“侦察兵”。每次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其间他们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加上防护服厚重封闭,一轮实验下来,往往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布满了护目镜的压痕。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准确的检验结果是他们的使命和职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当前,白晓卉视疫情为命令,不顾个人安危,曾多次义无反顾踏上“逆行”征程,马不停蹄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等各个疫情一线战场,带去山东医护战线的精湛医疗技术和山东素有的情义与担当。当一些地方紧急按下暂停键的时候,他们却按下了加速键,充分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努力搭起支撑生命的港湾,用生命奔赴使命,用誓言托起生命的方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舍生取义。白晓卉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齐鲁儿女的优秀代表,是这场战“疫”当之无愧的英雄。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颗颗勇敢无畏的心、一个个坚毅逆行的背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无畏逆行,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英勇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是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美守护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告慰逝者,让我们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斗。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战斗还在继续,我们必须继续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唯有胜利的消息,方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我们致敬逝者、哀悼逝者,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们该做的,就是循着英雄的足迹戮力前行,凝心聚力、坚定信心,继续砥砺奋进,共同打赢这场不能输的战斗,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拓展阅读:

“她是故乡高唐人民的骄傲!她用生命捍卫了白衣战士的光荣职责与使命!”3月20日6时45分,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这一悲痛的消息传到她的故乡——聊城高唐,人们无不深深伤感与惋惜!

白晓卉生前系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

听到噩耗,她家乡的师长、同学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太突然啦!她的刻苦、她的热心好像还在我们的眼前!”1980年出生在高唐县梁村镇韩寨村的白晓卉,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高唐求学,20多年过去了,老师和同学仍能回忆起关于她的点点滴滴。

立志学医的“刻苦学霸”

“我将来要学医,学了医后帮着把奶奶的病治好。”白晓卉的初中同学王萌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白晓卉给她说过的一句话。

王萌家和白晓卉家是邻居,她们俩从小学五年级就在一个班,经常一起上下学。王萌的奶奶有糖尿病,王萌担心奶奶的身体,在一次交谈中,白晓卉谈起了自己想当医生的梦想。

“治病救人,普惠百姓。”这一梦想,从小就在白晓卉的心中扎了根。

是梦想也是动力,肯吃苦的白晓卉全心扑在学习上,在高唐求学期间,她是班里公认的学霸。

对于她的刻苦,作为仅有一墙之隔的“邻居同学”,王萌至今记忆犹新。“初中三年,没有早自习,每天早晨都能听到她背英语、念课文的声音。每每这时,我的奶奶总是唠叨,看看人家晓卉,这么早就开始学习了。”

她特别爱看书。从小,她父亲给她订了《小朋友》画书,她一有时间就读,因而会讲的故事也特别多。在上下学的路上,白晓卉给王萌讲了一串串的故事。“她英语、语文等各科都很棒。她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诵读。”

升入高中后,白晓卉是34级1班的班长,还当过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导致她的肝不太好。有一段时间,她早晚自习不能上,上课还需要父亲接送。但即使这样,她也带病坚持做作业、学功课。

后来白晓卉又请了几个月的假。治病期间,她在家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最后高考,她以700多分的高分顺利考上了山东医科大学,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从医梦。

有求必应的“热心助教”

“多亏了她帮助我,要不我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在高中期间和白晓卉前后位的同学肖金芳感激地说。

从乡村中学升入高唐一中的肖金芳,语文基础很差,成绩曾考过个位数。白晓卉义务当起她的“小助教”,有什么不会的题,只要一问白晓卉,她总会耐心地讲清楚。一次,肖金芳遇到一个词语比较的难题,白晓卉主动给她讲解,难题很快攻克。“你知识咋这么丰富啊?”肖金芳不解地问。“我在家里经常看报纸、读各类书籍,语文就是靠积累。”白晓卉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秘诀”。

“我感觉背单词有些难,风趣幽默的她教我编顺口溜背单词法,果然见效。”肖金芳说。

第一年高考,肖金芳由于没有发挥好,选择了复读。此时已考入山东医科大学的白晓卉写信鼓励肖金芳:“再来一年,明年会更出色。”肖金芳至今还保留着自己复读时,白晓卉写给她的这封满载友情和鼓励的信。

后来,肖金芳终于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苏州大学并留校任教。“没有晓卉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肖金芳将这份友谊一直铭记在心。

白晓卉事迹观后感 篇5

为了战“疫”,她征战全国——

“我是党员,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冲锋!”

不与患者面对面,却与病毒正面交锋。这就是白晓卉所奋战的核酸检测战线,她也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效率特别高!”这是威海工作人员们对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队的中肯评价。这得益于白晓卉久经沙场,积累下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白晓卉的“征战图”遍布全国,诠释身为党员的忠诚诺言——“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冲锋!”自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的检验医师们先后辗转于国内多个疫情防控战场。

第一个战场,是疫情暴发的北京新发地。20xx年6月,白晓卉作为山东医学检验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对口支援提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队员们在一天内就完成集结,携仪器及配套试剂等物资北上。

核酸检测实验室犹如“战斗堡垒”,直接决定着“战斗力”的高低。抵达北京后,白晓卉立即参与到实验室建设中,承担着总协调、优化流程的工作。她迅速提出改建方案,创下了48小时内紧急改造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山东速度”。

投用后的实验室“火力全开”,24小时停人不停机,每天可检测1万份样本。此时的白晓卉又着手另一件大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流程,她还组织队员们拍摄了原创检测流程视频,为后续实验室人员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奠定坚实基础。

赴京作战20多天,疫情又在新疆出现。白晓卉在隔离期就写下了“请战书”,一出隔离酒店就带领山东第二批援疆医学检验队,奔赴近万里之外的新疆驰援。

在新疆喀什,检验队与当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累计完成了20多万人份的检测工作。白晓卉等队员们还对当地检验科工作人员开展了9天不间断的全程培训,培养了60多名业务骨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检测队伍。

今年1月5日,白晓卉带领山东省立医院支援河南疫情处置检测队,先后赴郑州、安阳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他们每天四班次昼夜奋战,坚持在持续数小时的班次中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身为一名党员,她总把苦活累活都留给自己。在河南滑县,她出舱后也不休息,总想着再提高一下检测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就算手头的活干完了,也要帮队友们加快进度,哪怕在一旁打扫卫生、消消毒也好。

白晓卉20xx年荣获“全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20xx年当选“齐鲁最美职工”。面对荣誉她说:“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劳动者,也没有很突出的成绩,也没有很多感人的事,我就觉得自己是很普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