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感动人物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30

感动人物观后感1000字。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感动人物观后感100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1】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每年一次凝聚中国,感动国人的颁奖典礼已落下帷幕,我的心久久地被牵扯着,被他们的高尚人格与行动所感动着。这种感动犹如是大海中突然涌起的一层海浪,那种澎湃让人的心灵产生一种震撼!

2011感动中国人颁奖典礼,展示了平凡中的伟大和基层中的感动。它就像一缕阳光穿过生命进入生命,每一次呼吸都烙上了它最深的痕迹。而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心灵震憾,并为之动容。

其中有几个人物最令我动容。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绑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人生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用脚在钢琴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这是组委会对刘伟的颁奖词。他在10岁时因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9岁时,他学会了用脚弹钢琴,23岁时,他踏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刘伟用他的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在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刘伟,是坚强中的感动。

还有我们的忠诚卫士刘金国,他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现场,都有他临危不惧的身影;去年公安部门的“亮剑行动”“清网行动”,由他直接组织指挥。对于刘金国来说,2011年已经非常充实,这让他有了很强的信任感,努力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声音。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不畏艰险。

然而如今,这份坚强,这份感动却在某些人的血脉中渐渐淡化。有人为情所困,只求一死来获得解脱,有人为生计所扰,为几万元钱就轻易放弃生命;有人为病所缠,经受不住生活的打击,命运的无情而愤然离世……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

感动了,有时有些伤感,但它补足了心,然后投入了前进的信心和勇气。更多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及你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但更多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你就更有勇气向前迈进。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能做一些感人的事,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他人、为集体、为家庭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相信每一个看过和接触过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正的清洁感,就像精神上的沐浴,同时,走路的脚也会更强壮,就像每年充电一样,一个有缺陷的电池再一次内在的充实,所以它可以养活自己,也希望能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2】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对于那些平凡而又坚韧的人们一直充满了好奇。纪录片很精细地把每个人物的故事分成了独立的篇章,通过逐一展开的方式,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奋斗、付出和收获。


我对于这些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感到非常震撼。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职业,但都面对着各自的挑战和困难。他们或许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拥有夸张的财富,但是他们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拥有80多岁高龄的老爷爷,他一生坎坷,但他总是有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人生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是在于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这些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始终都心怀善意,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有一位医生为了救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放弃了在城市繁华医院的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到农村开设医疗点,并尽自己的力量去治疗这些孩子的疾病。他的举动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有人愿意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努力,这让我对于人性和善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些人物的故事也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人的成功和荣耀,而在于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这其中有一位志愿者,他放弃了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在破旧的学校中担任教师。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在为别人服务中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看着影片中那些孩子们的笑脸,我被他们的纯真和快乐所打动,也深感这位志愿者的伟大。


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也不禁开始思考自己对于他人的影响和贡献。这些感动人物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改变世界和影响他人。或许我并不能做一位大物理学家或者杰出的作家,但我可以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改变周围的人和事。他们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做一件小事还是一件大事,只要对一个人有所帮助,那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观看《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无论如何坎坷,如何艰辛,都逆境而上,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人。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即通过奉献和影响他人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对这些感动人物充满敬意和佩服,并且立志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挑战,并用我自己的微小力量去影响他人。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3】

看了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展播后,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还有那么多好心人在世上:

无偿献血达到自己身体总血量的十倍,所有收入的一半捐献给了贫困学生。他所做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一时的热心做到,他就是把奉献作为人生主题词的郭明义。

他所做的这些并不是依靠"理想主义",用他自己的话讲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

他在为一名白血病的患者捐款时,家属非常感动的说:"你都捐了,你一个月工资也没有多少。"而郭明义却朴实的说:"我挣的挺多的。"

而他在献血的时候也毫不犹豫,从1990年至今的20年里郭明义累积献血量达到了六万毫升,是他总血量的十倍,他有五十四本之多的献血证。有人会问:"你这是不是太一条道走到黑了。"而郭明义却只简简单单的回答:"就走到黑吧,就这样了,你会看这我做下去的。"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是,他们同样都有一种乐于奉献、大公无私、让人感动的精神,这使我深深的感动了。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打破平时的冷漠,毫不犹豫的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而且尽自己的全力来帮助别人,恐怕会这样做的人很少,但是,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起,那么,我们也可以让人感动,让我们有一颗善良、热情的心。

这些人其实也是普通人,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坚持、热情、善良、天真的心。他们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回荡着,让我迟迟不能忘记。

其实,感动很简单,一件件善意的小事就可以让人感动,我们的社会间需要更多的感动。

感动,其实很简单。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4】

改变,就现在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把自己绑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里、围在学生群里,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只觉得,作为一个“小老师”,带好自己的班,让孩子们取得好成绩就够了。教导主任赵老师对我说:“一位优秀的教师怎么能不会讲课呢?公开课是每位教师无法跨越的存在,也是最锻炼人的一种方式。”

于是,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我都自告奋勇地承担。20XX年,我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优质课比赛。我精心准备,信心十足地走向赛场,本以为发挥不错,可是成绩却很糟糕。这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认真对比其他选手的课后,我领悟到:真正的好课是教师的厚积薄发,是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处处把学生放在首位。

找到了差距,我就为自己确定目标。每天读书10页,每月读一本书。起初,由于知识储备不够,教育理论书籍很难读懂,为了形成习惯,我先从教育类的杂志看起,不求质量的高低,只求习惯的养成。我还经常模仿、还原里面的教学实录,虽上不出“大家”的风采来,但也能领悟其中一二。

后来,我又逼迫自己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教学勇气》《为课痴狂》……我不敢停下来,怕一旦放松,就前功尽弃。读书让我有了底气,也让我变得更加淡定、从容。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经过初赛、复赛,我一路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的现场,最终以讲授一篇科普说明文《鲸》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孜孜不倦的努力,又让我站在了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舞台上。

对于取得的成绩我并不满足。如何解读文本,怎么整合教材,课堂上怎样关注学生,我一点点地学。20XX年10月,刚接到学校安排的送教课通知,区教研室又通知我做一节同课异构的展示,两节课同时准备,让我又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人啊,总要适时逼自己一把,才能享受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喜悦。这两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正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感动人物观后感【篇5】

新近直播的20XX“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的实况,我是在感动中、激动中和流泪中看完的,其中让我感动最深的是一个叫陶艳波的母亲。陶艳波的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XX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XX年,失聪的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