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汇总

发表时间:2023-02-03

《山海情》观后感。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汇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山海情》观后感(篇1)

本剧一开始就展现了当时西海固“吊庄”移民政策,涌泉村有的人家里三兄弟只穿一条裤子,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可以让自己的女子嫁给别人,娃娃们不上学都想着跑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县里送来的扶贫鸡都快被吃完了。可见当时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日子过的有多艰难。“吊庄”移民就是把一部分人从山里头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建设新的家园。

我对剧中的马得福、马得宝兄弟两印象深刻。马得福是一名基层干部,从他的身上能体会到现实中那些致力于脱贫工作的基层干部的身影,他从农校毕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回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的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质值得称赞。马得宝最初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当过小偷,下过黑煤矿,为了找尕娃甚至去过新疆,回到家乡的他在凌一农教授的帮助下最先盖起了蘑菇大棚,成了金滩村先富起来的人。马得宝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踏实肯干,坚持学习,即使输在了起跑线上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白校长无疑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本是来农村支教的,有着大好的前程,却选择留在农村,心甘情愿地做着一名乡村教师,从任课老师到校长,记录了一个男人从少年到年老的几十年时光。他几乎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所有,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与全村人为敌,在所有人都想要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的时候,只有他在坚持教育的重要性。他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学生,最后不惜卖掉闽商捐赠的电脑给学生买校服,修操场。他用肉身去拦车,把未满16周岁的学生硬生生的抓回来上学。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他一个一个的家访,自己的眼镜碎了,镜腿断了,琴坏了。都没有想过第一时间去修,他在意的只是学生的未来。这样的白老师真的太让人心疼、难受了,看剧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为他落泪。当孩子们合唱“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当他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和学生家长争吵的时候、当他和得福闹翻的时候、当他不被理解遭到女儿麦苗指责的时候、当他被撤去校长职务却依旧为教育局的新政策开心的时候愿世间有更多像白校长这样的老师,也愿他们能够幸福。

麻副县长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是却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感,弹幕上纷纷要求对其严肃处理,甚至有要求撤职查办的。事情的起因就是金滩村的双孢菇种植被记者宣传了出去,麻副县长看到了报道,以为找到了一条可以推广的脱贫致富模式,以及一条快速累积政治资本的路子。他仅凭一纸报道未经调研就向县委书记汇报要开现场会的提议,实际情况是金滩村因大量种植双孢菇,供大于求导致市场饱和,双孢菇已经卖出了白菜价。此时此刻应该想办法打开销路,尽量减少村民的损失。麻副县长从马得福处了解到了这样的情况,也听到了不支持开会的建议,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开这个现场会,并没有向书记汇报真实情况。现场会上,马得福为民请命,硬是把实际情况说了出来,麻副县长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被来参会的市委杨书记狠狠地批评了,现场会变成了双孢菇推销会。

滴滴“攻坚水”,穿破“贫困石”。6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积减少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虽然已经收官,我们要以闽宁为榜样,激发弱鸟先飞敢干、滴水穿石苦干、愚公移山实干之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山海情》观后感(篇2)

以“滴水穿石”精神决胜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这些“硬骨头”,还需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贵在“准”,瞄准目标不放松。滴水惟有对准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才会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20xx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报表材料、形式主义的检查督导和走马观花的调研活动,切实给扶贫一线干部“减负”“松绑”,让他们全力出战,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

滴水穿石贵在“恒”,牢记使命不退缩。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靠的就是永不退缩的韧劲,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执着。福建寿宁县下党乡这个曾经偏远闭塞的闽东山村,正是干部群众三十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将昔日“九岭爬九年”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今天“天堑变通途”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极具样本意义的“摆脱贫困”之路。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像下党乡的广大干部群众一样,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把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滴水穿石贵在“柔”,扬优成势破难题。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水以柔克刚,能滴水穿石。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既需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的实干,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干,更要配合善于钻研、科学合理的巧干。面对一些贫困群众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必须转变扶贫方式方法,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精神扶贫,从强化贫困群众脱贫意识着手,注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山海情》观后感(篇3)

我们的“山海情”

《山海情》是一部脱贫攻坚剧,围绕西海固人民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展开。故事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像极了我们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障碍,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的剧情贴近实际而引发了大批在基层一线脱贫干部的有感而发。

我们的“山海情”,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脱贫攻坚战自xx年始,已过5年,50多万第一书记、300多万帮扶干部扎根基层,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到一线,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万千扶贫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辛苦付出。耶鲁村官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用汗水浇灌白云村希望的种子;“第一书记”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的樵夫”廖俊波,牢记党的话,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他们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各自的力量,以各自的奋斗,诠释着殷殷爱国之情。

我们的“山海情”,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国家的坚实根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了祖国的山川大河,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7年过去,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让精准扶贫结出了“幸福果”,全村干部群众正向着全面小康阔步前进。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聚焦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吃饱饭?有没有收入?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我们不回避道阻且长,让每一步向前的脚印都凝结着真实汗水,才能谱写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我们的“山海情”,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热血情。xx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强调“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央到地方树立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使然,是数十万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融为一体的责任使然。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组建决战收官攻坚队、派强用好第一书记等硬核措施筑牢了脱贫攻坚的根基,凝聚了万众一心的合力,强化了“摆脱贫困”的意识,在行动上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才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高质量书写了脱贫攻坚答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会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新征程。

《山海情》观后感(篇4)

从《山海情》里看扶贫干部的变与不变

最近的热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贫困地区,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一个个优秀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攻坚克难,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从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奋战在一线的无数个扶贫干部的身影,看到他们的“变”与“不变”。

变化:从经济发达的福建,到荒凉贫瘠的西海固,挂职海吉县副县长的陈金山和全国知名农业专家凌教授,不远万里助农扶农,在他们扶贫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变化:穿着更接地气了,副县长刚开始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说着一口文绉绉的福建话,到后面则是运动服、中山装,轻装从简适合下村行走;说话更加通俗了,扶贫干部从一开始的书面语到后来群众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从别人都听不懂的福建话到会说点当地方言;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了,从物资帮扶到后面的集体移民、技术教导、劳务输出扶贫政策的变化,也反映着扶贫干部工作方式的创新灵活。

不变:脱贫致富的道路千山万水,前赴后继的基层干部千千万万、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他们千变万化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执着与坚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扶贫初心坚定如磐。“使命扛在肩,初心坚如磐”,扶贫干部和专家们面对无数的困难,从未想过退缩,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前进的精神之钙,是他们前进路上不竭地原动力。从吊庄村的代理村支书马德福到后来的马镇长,身份地位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初心、使命一直未变。“静坐常思己过”,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扶贫干部只有经常叩问初心、审视工作,才能从“回头看”中坚定方向,调整工作方法,才能对得起支持自己工作的“父老乡亲”。

直挂云帆济沧海,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干部要“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条件艰难的西海固正是历练广大扶贫干部的基层舞台。整村移民、整村通电、种植双孢菇,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乡村干部马德福的坚持下,都迎来转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广大青年干部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留取丹心照汗青,关心百姓始终如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凌教授心系百姓,在双孢菇种植期间住在菇棚里忍受酷暑,为的就是让村民掌握自力更生的技能,后来他又去了新疆,造福新疆当地的百姓。心怀百姓,胸怀天下,不因外在条件退缩,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广大基层干部应该像榜样和时代楷模学习,真正“俯首甘为孺子牛”,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百姓困难,解决他们生活的难题,亲近百姓,百姓自然也会信任干部、感恩基层干部的付出。

一部《山海情》里有无数基层干部群像,“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基层干部像山一样意志坚定、像海一样涵养当地风土人情、心怀对百姓的挂念,定能走山闯海,获得百姓认可!

《山海情》观后感(篇5)

脱贫攻坚终“画圆”

11月23日下午,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个“圆”是咱中国人一点点拼出来的,寓意良多。

“圆”是一块金灿灿的奖牌,奖励给千千万万扶贫人。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开始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斗在扶贫第一线,770位扶贫干部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党对脱贫攻坚的决心,是千千万万扶贫战士的奋斗史。在这些扶贫人背后有许多扶贫感人事迹,“80后”云南大姚县湾碧乡乡党委书记李忠凯已经是满头白发,大家调侃他是“60后”,而这份调侃背后是满满的心酸,是年复一年的操心劳累;“90后”研究生黄文秀生前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正是青春年华,却为了脱贫攻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事迹感人涕下、催人奋进,而这个圆被圆满地拼出来也是给他们的一块大大的奖牌,是他们奋斗成果的历史见证。

“圆”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兑现给亿万万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名单公布,涉及22个省区市。其中,贫困县覆盖率最高的是西藏,全区74个县都是贫困县。当时,全国贫困县的面积总和占国土面积一半,全国大约每三个县中就有一个是贫困县,完全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只有9个。从2016年开始,我国贫困县逐年脱贫,退出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连续7年来,我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今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截至11月23日,这52个县全部脱贫摘帽,由此这份庄严承诺得以兑现,让亿万中华儿女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蓬勃发展,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圆”是一个亮堂堂的句号,昭示着新时代下一篇章。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累累硕果振奋人心,壮阔蓝图催人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脱贫攻坚的这个“圆”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画上一个小小句号、一个亮堂堂的句号,新时代下一篇章迈向2035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基层开启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这让千千万万脱贫人充满斗志,也让亿万万中华儿女看到了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飞跃式的发展。伟大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将以更加高亢的姿态迎接下一篇章,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圆”,拼搏奋斗。

《山海情》观后感(篇6)

乡村振兴须下“滴水穿石”之功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是福建宁德地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为扶贫工作留下嘱托,“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在下党落地生根。

过去“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如今已是“鸾峰桥上沐春风,茶叶香里说丰年”。下党从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到有了“下党小高速”,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6元,30年的惊人变化,有力地证明了“滴水穿石”精神的巨大作用力。

下党乡成功脱贫“摘帽”,既是全国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路标,又为乡村振兴敲响了催人奋进的鼓点,激励人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振兴,又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证乡村振兴的质量效果。乡村振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特别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

乡村振兴不是瞬息巨变,而是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默默为家乡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老党员黄大发历时36年,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把荒山秃岭打造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二十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志之所向,一往无前;滴水穿石,方有神奇。乡村振兴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如钢的决心,下“滴水穿石”之功。

为者常至,行者常成。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襟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接好建设美丽乡村的“接力棒”,推动乡村建设“芝麻开花节节高”。

《山海情》观后感(篇7)

最近在看《山海情》,主要讲的是扶贫工作。目前看了8集,我看到了一代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他们贫穷,但是有奔头,目标明确。而反观当下的我们,或仅仅是笔者我,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却常常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否是给我们的选择太多,出路太多所导致的呢?

在《山海情》中,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生活变得更好,多么朴实又可贵的念头啊。“让生活变得更好”,在不同的年代本就有不同的阐释。在《山海情》中,“让生活变得更好”指的是能吃饱,能穿暖,能挣上钱。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上一辈人梦寐以求的愿景我们轻易就能实现。那“让生活变得更好”是指什么呢?随着网络的兴起,我们看到了自己这方天地以外更大的世界。曾经的“吃饱”变成了“吃好”,“穿暖”变成了“穿好”,“挣上钱”变成了“挣大钱”。就此推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仅仅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了新的变体而已。那么精神世界的空虚、迷茫和不知所措又是从何而来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将两者进行一个比对。在《山海情中》,就以广大农民为例,他们考虑的事情是庄稼,深耕、播种、除草、施肥,一件一件来,一年一年过,为此欢喜为此忧。而务工人员嘞,他们考虑的是“找到活儿”,工钱是多少,工作时间是多少。而公务员,则考虑的是怎样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民,帮助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实现幸福的生活,做出自己的政绩。当然,剧中出现的还有企业家,专家教授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人。反观21世纪,职业有:创业来的企业家、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专家学者、从事小商品经济的个体户、自媒体等等。这样看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交通地日渐便利,我们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出路越来越多样。那么多样的选择是否是导致年轻人迷失的主要原因呢?可能吧,但说到此,笔者想到了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也就说,在当下,我们不必死守着一份职业,从头到尾。那么照此说来,多样的选择并不是导致迷茫的本质原因啊?!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想要先谈一谈“外出务工”一词在21世纪新的解读。如果提到“外出务工”,我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农村”“贫穷”“青年劳动力”。但是,时代变了,“外出务工”也有了新的代表性阐释。外出务工,不仅仅指的是农村人,而更多是城市人,尤其是念过书、见过市面的年轻人。他们想要走出欠发达的地区,去往大城市,开创一片天地。他们告别了父母、远离了朋友,渴望在繁华的大都市找寻自己的一方净土。临近过年,这种感觉更是分外强烈,笔者相信自己最后也是会成为“外出务工”的一员罢,这是父母的期望,也是笔者自己对自己的交待,但是这也意味着自己要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不是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么?为了我的下一代不再遭受此等分离的痛苦,我也希望自己真的能在“外”扎下根来。

如果说“外出务工”是笔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么笔者的精神追求在哪儿呢?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让笔者在这个年纪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根本原因。在20多岁这个年纪,好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未来畅想,但悲哀的一点是所有的畅想都还只是畅想,感觉什么都会实现,都可能只是想想而已。牛年到了,24岁了,今年的我也愈来愈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我惊慌、恐惧、希望人陪。但是,理智又分明告诉我,这条路只能你自己一个人走,所有的后果也只能你自己一个人来扛。

有人说,“人最怕没有目标。”我不怕苦,不怕难,但是我最怕我的方向本就本就不适合我自己。这些天来,我无数次地怀疑自己,又无数次地坚定。但我始终告诉自己,我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怎样,但我不做我一定会后悔。所以,人生在世,我一定要往前冲,不回头,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迷茫”的反义词就是“坚定”罢。到了这个年纪,哪有结果肯定是好的的好事呢?我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不回头!

《山海情》观后感(篇8)

wwW.dsbj1.cOm

《山海情》的故事从1991年延及当下的中国,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了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不长的23集何以铸史诗?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剧能后来居上、攀上高峰,雄辩地证明了党领导文艺的成功之道。“真正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扶贫题材乃至新农村建设大题材的创作,它在资源配置上有独到的眼光,有深入的开掘,使得《山海情》具有了扶贫题材高峰上的精神高度、浑厚的文化内涵、感人的艺术价值。”剧中,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到闽宁村直到闽宁镇,一路衍变正对应着我们国家近30年来扶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看来,闽宁镇的故事题材厚重而宏大、真实而具体。其中既有辛酸的贫困史,又有一代人艰苦奋斗脱贫的精神奋斗史,更有一个展现在全体世人面前的让人意想不到的脱贫攻坚赫赫成果。

闽宁镇的题材丰厚,几乎可以涵盖中国脱贫攻坚道路的全部内容。东西协作、移民搬迁、生态建设、发展生产、养殖种植、劳务输出、技术引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这些改变贫困的中国方案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驰骋空间。李京盛说:“它不仅写通过一条道路、多种经营打开思路,带动一个村子富起来了,而且是从一家一户一村一镇起步,进而到县、到省直至中央整个扶贫的伟大部署,写出了中国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和实施方法。”

《山海情》观后感(篇9)

让产业扶贫成为“攻坚利器”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xx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要攻克深度贫困难题,实现稳定脱贫,必须要高度重视产业扶贫。越到最后攻坚时刻,越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绷紧弦、拉满弓,着力推动贫困地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带贫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规划引领,构筑产业扶贫升级“格局”。要继续加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围绕资金投入、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为产业扶贫升级搭建起“四梁八柱”。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高大上”“大呼隆”,着眼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规划方案。深入基层调研、聘请专家把脉,反复研究论证,在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产业上做足文章,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聚力模式创新,拓宽产业扶贫带动“路径”。在选品种、育产业、拓市场、创品牌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和用户思维,大力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带动和指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带贫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把扶贫工作融入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坚持主动发力,打通产业扶贫对接“通道”。倡导消费扶贫理念,完善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消费扶贫协作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广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踊跃购买扶贫产品,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抓住农村电商发展机遇,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和个体经营户等为重点,培育一批电商创业带头人,补齐扶贫产业上行短板,加大对当地特色扶贫产品的推介力度,推动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固定客户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将消费扶贫由“被动帮扶”变为“主动发展”。

《山海情》观后感(篇1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正在热播,该剧主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把“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者”的勤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给我们今天的基层工作也带来诸多的思考。

广大扶贫干部还需扎根基层,串联行业部门,落实帮扶政策,履行最平凡的工作任务,担负最不平凡的攻坚使命,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

平凡的故事传播不平凡的精神。“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讲好脱贫故事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激励更多后来者不畏困境,敢于进取。扶贫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挖掘当地文化,将扶贫扶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当地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首先要善于挖掘身边事例,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在普通的岗位贡献价值一样值得肯定,可以选取农村电商、公益性岗位工作者、扶贫项目务工者,挖掘他们身上朴实勤劳的精神。其次要将先进故事传播出去,要充分利用线上媒介,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工作平台将我们自己的“脱贫明星”展现出来,还可以将脱贫故事创作为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在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欢声笑语中传播奋斗精神。

平凡的职务赋予不平凡的使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培训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是家常便饭,是最平凡的职责,更是最不平凡的使命。扶贫干部在参加各类专项培训的同时要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各类培训为贫困户脱困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要对贫困户开展多层次专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协调用人单位和选聘培训讲师,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实用教学,让贫困户学到即用到。另一方面要把帮扶责任人培训成扶贫专家,明确走访目的,学习扶贫政策,填写帮扶手册,每一项基础工作都离不开精准的理论指导,以便在走访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平凡的成果促进不平凡的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扶贫干部要有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把扶贫工作办到困难群众的心坎里,不断累积平凡的扶贫成果来促进区域不平凡的发展。首先要持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地基,确保危房改造、改厕、自来水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其次要不断推进扶贫项目扎根乡村,开拓线上市场,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贫困户从脱困到致富搭建坚实的桥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