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参考]大国粮仓观后感通用

发表时间:2023-02-13

大国粮仓观后感。

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带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认真观赏之后,总会被作品深深折服。观后感是“观”和“感”结合的产物,写观后感时不能让故事情节所占的篇幅太长,怎样写观后感才能更加突出我们的感悟呢?下面是读书笔记吧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大国粮仓观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大国粮仓观后感【篇1】

2021年5月24日,注定是值得铭记的日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我盼行至您的梦里,良田万里,禾下乘凉”“知道他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我们种田的,对他有感情”……各地群众手持鲜花赶来吊唁,其中不乏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脸上有泪,眼中有光。

人世间,“吃饭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件的事情。对中国人来说,“袁隆平”三个字,是嵌入百姓粥饭、天下粮仓的重要符号;对全球而言,他的“东方魔稻”“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

虽然今后无法再看到这位一生为民谋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个人心头的种子,化作千千万万个“他”,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种力量,有着爱国为民的情怀。“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

这种力量,有着信念坚定的分量。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他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这种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门规”---“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这种力量,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他的一生。

这种力量,有着朴实无华的品质。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总与水稻有关,是一位直到入院前还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绝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中国“老农”。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他留下的“种子”,将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的代代传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同时,在尖端科技领域也有不少“卡脖子”问题,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阻隔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面对成绩与不足,以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科技领域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用“脚踏实地”的作风成就“顶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闪耀。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我们定会坚守,定去拼搏,定将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大国粮仓观后感【篇2】

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袁隆平

学校走廊里,挂着许多科学家、历史伟人、革命烈士的海报照片和资料。平常路过的时候总会习惯性的看看,可总是感觉他们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最熟悉的,莫过于挂在我们教室对面墙上的袁隆平爷爷的海报,每天出了班级门,都会习惯性的看看。所以,每当看到袁爷爷的照片,听到关于袁爷爷的新闻,总会有一种亲切感。可能就是因为他一直在班级门口“守护”着我们的缘故吧。

听过他的故事,知道他的功绩,他和杂交水稻让亿万人民不再为粮食而担忧。

也许是巧合吧,仿佛总有一种冥冥中的注定,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最后又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袁爷爷的照片,才匆匆忙忙跑下了楼。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袁爷爷在地上播种,在天上洒下甘霖。一阵微风吹过,这些金黄的稻子见证了袁爷爷生而平凡,但却无比伟大的一生。

“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接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

中国人民有一个梦,九十多岁高龄的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孩子们,坐在金色波浪般的田地里,看着蔚蓝的天空,那是“禾下乘凉梦”实现的那一天。

如今,国家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我们似乎从不用担忧粮食问题和医护保障。可是,不要忘了,祖先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托,也不要忘了,无数像袁爷爷这样,穷尽一生只为照亮来时路的那些伟人们。

所谓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有了今天“医食无忧”的生活,正是伟人们穷尽一生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他们忍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挫折,面对了我们不敢面对的苦难,负重前行,为亿万人民带来幸福。

经历过战乱,体会过饥荒,为了万千同胞甘愿牺牲一切,受过伤害却依然相信那个“禾下乘凉梦”的梦想。

最终,愿意为世界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便是袁隆平爷爷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的原因。

国之脊梁,国士无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弥留之际,正值正午。华夏大地千家万户传来午饭香喷喷的味道。

一个声音说道:“袁老,该走了”。

袁爷爷说:“再等等吧,我要看孩子们吃完午饭。”

袁爷爷待全国人民吃完午饭后,静静的离开了……

一日三餐,好好珍惜。袁爷爷,我们记住了,以后一定好好吃饭……

袁爷爷其实从没有离开,他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大国粮仓观后感【篇3】

不畏艰难,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平深谙这个道理。

以实践求索真理、验证真理,不断创新

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袁隆平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这句话。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身价观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更是“摇钱树”,袁隆平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跻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机构评估“袁隆平”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

但袁隆平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大国粮仓观后感【篇4】

在最新年5月22日下午1:07,湖南长沙的一个街道上,一辆灵车从医院里缓缓驶出,上站满了许多人,他们有的哭泣,有的献花圈,还有的再说:“袁爷爷,一路走好!看到这个画面,我不仅想到了袁爷爷的一些事情。

袁爷爷是我们全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研究出来的.水稻数量多而且重量大,以保证让种植水稻的国家仅能解决温饱。但是在以前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却不是这样。

记得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十分贫穷,解决温饱都十分的困难。因为当时的粮食十分难种,一亩地一年的收成不到300斤。一家人一年的收成在300斤,远远不能让家人们吃饱。

但是当袁隆平爷爷开始研究水稻之后,我们新中国的温饱问题是成功解决了!袁隆平爷爷在1961年7月的一天,在农田里发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杂交水稻,于是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就开始全身投入发明杂交水稻的实验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先后发明了第一二种杂交水稻,产量不下100吨左右。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中国的温饱问题是成功解决了。

但是发明了第二代杂交水稻之后,袁隆平并没有停下来,开始发明了第三代,在后来的的几年中,袁隆平的团队不怕艰难,终于发明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产量是接达到几千吨。

在袁隆平爷爷七八十岁的时候他还说要把杂交水稻搞到几万吨,他还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把杂交水稻带到世界的梦想。

现在我体会到了粮食来的十分不容易,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粮食,不去浪费粮食,好好去吃我们身边的每一顿饭。

大国粮仓观后感【篇5】

夏粮有望再丰收,“菜篮子”供应充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高峰……根据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一季度,全省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逐步趋于正常,“三农”这块压舱石稳固筑牢。粮食安全稳定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发展大局,尤须牢牢抓在手上,须臾不可放松。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全省乃至全国的“粮袋子”和“菜篮子”。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受到一定影响。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具体到安徽农业生产,截至4月28日,全省已完成粮食作物面积481.2万亩,同比增加19.8万亩,总体进度快于去年。特殊之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多于往年,进度快于去年,无不体现出安徽铆足干劲筑牢三农“入党申请书压舱石”,全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春耕有保障,夏粮才有丰收的基础。安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保春耕,4300万亩在地小麦苗情长势总体好于去年及常年同期,这些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好消息,无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坚强动力和强大信心。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在保障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对蔬菜、肉类、家禽、鸡蛋等农产品的保障也要同步推进,既保产量,又保价格,让老百姓舍得买、放心吃。从安徽一季度“菜篮子”工程的走势图来看,蔬菜、禽蛋、牛奶、水产品等方面都实现了同比稳步增长,“猪压栏、禽压棚、鱼压塘、菜压田”等“四压”问题已基本解决,可谓从供给侧实现了“菜篮子”的稳定供应。而在价格方面,当地持续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采取储备和调运、价格补贴等专门措施,全力稳价保供,政府始终当好民生保障的“大靠山”。

总体而言,全省“粮袋子”“菜篮子”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势头,表现出了好于预期、优于往常的状态,但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影响全省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和隐患也在增多,特别是全球疫情对粮食产业链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当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为全省夏粮丰收再添把火,牢牢把住“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皖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从产业链来看,全省以往依赖进口的部分粮油或者依靠出口增收的农产业,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难免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因地制宜推出更多有效措施,加强市场引导,让农民放心种、扩大规模种,保证粮食丰收。从时下农作物生长面临的问题看,立夏时节,正是农业茁壮生长、抽穗拔节的“黄金期”,但也是季节性冰雹、雷雨等天气高发阶段,另外根据通报,当前省内各地农作物病虫害比较严重,防虫压力不小。对此,如何处理好病虫害问题,做好气象灾害防范等,都是农业相关部门需要提前思考和应对的重中之重,切实以万全周到的措施,保障夏粮丰收不减产。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安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种种回暖信号也初步构成了“筑底”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无比信心。擘画江淮大地粮食丰收图景,仍需要全省上下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落实好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护好“米袋子”、稳好“菜篮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牢粮食安全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