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02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精选。

下面的“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相关内容主题,是由编辑为您提供的,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当我们从一部正能量影片中得出新的感悟时,在观赏影片时,脑海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和想法。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1】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我们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背景下思考企业发展、产品创新、营销推广,这将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同样都是卖坚果的,有人在商场里做生意,有人做到网上,但是在众多网络品牌中,又有一个品牌脱颖而出,它2012年6月在天猫上线,65天后成为中国网络坚果销售第一;2012年“双十一”创造了日销售766万的奇迹,名列中国电商食品类第一名;2013年1月单月销售额超过2200万;至今一年多时间,累计销售过亿,并再次获得IDG公司600万美元投资。华丽丽的数字后这是哪个品牌?这是三只松鼠,三只松鼠为什么能够成长这么快?三只松鼠在一片红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他们找到了用户的痛点,不是因为价格,而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愉快的感受。“买着太累,是不愉快;坏的太多,是不愉快;包装太蹩脚,是不愉快;外壳太硬,是不愉快;吃完了手太脏,是不愉快;壳子没处扔,是不愉快……”我们从侧面看一下,看看三只松鼠货品包裹,除了坚果,不能吃的有哪些?看看三只松鼠的包裹里不能吃的部分有哪些?卡通包裹,一个带有品牌卡通形象的包裹;开箱器;快递大哥寄语;坚果包装袋;封口夹;垃圾袋;传递品牌理念的微杂志;卡通钥匙链,俘虏用户心的小玩具;还有湿巾。除了对用户痛点的把握之外,在互联网上谈的最多的就是三只松鼠的“对话式营销”,店小二面对买家以“主人”相称,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也让这个品牌不断被熟悉、被接纳,这种交流从店小二的话术、即时沟通、店内促销广告内容等等都可以传达品牌的态度。

三只松鼠花大心思包装产品与运营,是不是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呢?不过有人还是不理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思维?

从互联网出现到现在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演变的路径,从传播互联网化到销售互联网化,再到业务互联网化,最后现在变成企业互联网化,这些转折点的时代印记很多人也并不陌生。在第一个阶段作为传播互联网化时代,是门户、搜索出现时,从时间上来看是早期互联网形态,从Web1.0到2.0时代都有媒体扮演着这个角色,也有很多客户选择进行传播的互联网化。就如同许多年前传统公关公司盛行,当互联网出现后,在传播中的变化就是把PR变成了EPR;而销售互联网化则是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的兴起,很多企业开始学会在互联网上卖产品,互联网也成为一个销售渠道;当到业务互联网化时,已然是团购、定制等等业务模式的时代,此类型的业务就是互联网的产物,近些年较为盛行;那么企业互联网化则是从经营理念、结构、产品设计、销售与营销上都源于互联网、出于互联网,就如同小米手机、淘品牌等。

互联网思维的变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环境的发展已经远不是5年、10年前的景象,其定义也随着技术的革新在不断的重构。如果我们硬是要把互联网思维分分类,剖析一下它到底是什么时,我想可能会有五个重要方向:

1、粉丝思维:“粉丝”这个词恐怕是现今互联网上提及最高的词语之一,它也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从有互联网开始,就没有离开用户,用户的注册数、活跃率等等都伴随着各个互联网产品,到了SNS、微博、微信产品出现时,粉丝称为衡量一个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考究一个明星的人气,看微博有多少粉丝、贴吧有多少用户等等,粉丝的参与、体验,也成为产品最好的创新源泉,粉丝也是品牌的一部分,或者说唯有粉丝才有品牌,否则就只是LOGO而已。

2、迭代思维:互联网的产品很多都具备迅速迭代的特性,快速试错、快速更新,传统企业做一个产品从调研到产品上市,是漫长的周期,且流程复杂,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快,具备迭代思维才能跟得上速度,新产品的调研在粉丝中进行,测试在粉丝中进行,这一切源于上一个思维,粉丝会帮助我们的产品、营销实现快速迭代;比如360的产品、小米手机、还有一些APP就更具代表性了。

3、大数据思维:企业不论大小都可以在利用大数据思维,我们都在大数据中,且有不同的标签,当我们浏览一个网页、购买了产品、评论了产品、又看了其他产品……一系列的行为都可以进行分析判断,以往我们分析产品的目标用户更多基于经验判断,或者抽样调查等,而现在标签用户属性时不能仅限于男女、地域、年龄、收入等基础信息,更多维度让数据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大数据的思维会让我们的产品更加有的放矢,营销触及更加精准,呈现的结果也是显着的。

4、极致思维:我觉得极致这件事情会让人很兴奋,就像小米强调的让用户尖叫,不论从产品的极致,还是价格,总有一块要做到尖叫。很多产品在锻造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希望突出的亮点很多,但是哪一个才是需要放大,需要做到极致的,这一点需要思考,当你的产品有极致的特点,才会脱颖而出,才会让人尖叫,才会令粉丝聚集乐意分享。像海底捞把服务做到极致,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例子。

5、平台思维:平台思维的特点首先是开放,就如同众多平台提出的开放一样,这也是互联网的精神,还有就是共享、共赢。平台可以是从传统领域向互联网转变,建立共赢的生态圈,上下游加入进来,这个举例需要建立在你能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假若没有这个实力,就可以学会利用现有的平台,BAT已经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圈,还有电商的开放平台,比如京东,或者360等企业的平台,可以学会借势。

以上从粉丝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这五个方面理解互联网思维,或许未能全部涵盖企业产品的研发、营销各阶段,从前有人提过类似的观点,还包括了流量思维、简约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总之互联网思维需要从互联网的本质思考,传统的生意结合互联网不应是简单的内容输出、产品输出,需要的是观念从头到脚输入,这样互联网思维才会接地气,才会走的扎实!

互联网思维,不神秘,但需要先思而后行!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2】

《互联网时代》这部纪录片,在赞扬新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警醒人们,要学会“控制”!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网络安全问题、法律监管问题,使网络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且复杂!此外,个人隐私的外泄、信息的安全问题,将成为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不得不长期面对的问题!这长久存在的挑战,需要全人类社会、各国政府、我们每个人,构建一个新的隐私保护制度。

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我他都要树立更高目标,在享受互联网的同时,为互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世界的纯净与安宁,做出一份贡献。

中央电视台,花费三年时间来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是给全人类的最好的礼物!采访痕迹,遍布世界各地。剧集中采访了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以及其他全球著名的学者以及各业内人士。还到访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研究机构。

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集,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了解,还能引领我们,学习各国文化、了解互联网发展方向、展望未来!

《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以全球的视野,不仅仅是用中国人的视角去看,而是用一双客观而智慧的眼睛,来看待一个事实。

镜头中,那些互联网的缔造者们,我们走近他们,到他们的办公室,看到了他们的机器!知道了当时的路由器,是什么样的东西;还看到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又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因此,《互联网时代》这部纪录片,是一部没有任何种族和国籍、没有各种各样政治偏见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用其独特的视角,表达着对互联网的先驱们的敬仰之情!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3】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阅读事关每一个人,而互联网时代如何选择阅读方式,在信息与知识、知道与思考、常识与学识如何取舍给大家带来了困惑与迷思。作者通读了徐贲教授《人文的互联网》,并有感而发,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内容浅显直白,观点不言而喻。选择传统的阅读方式,在典籍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让自己不断思考与成长,进而拓宽生命的宽度。正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春节蜗居的日子里,终于读完徐贲教授37万字的《人文的互联网》。这是一本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生活和历史政治人文的哲学思考著作。正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说的,这本书拒绝沉溺于互联网的技术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考,并从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文化的角度观照大数据时代的纷繁现象,思考带给我们的困惑与迷思。

记得两年前在北京一所高校培训时,一位教授幽默而冷峻的给我们描述,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大脑中嵌入一个芯片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知识……引起了大家兴奋和忧虑交织的议论。

在抗击疫情封闭在家的这几天,手机、电视、电脑无疑成为主要的阅读或观看媒介,刷屏和碎片化阅读成为很多人的主要阅读方式。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人年均阅读书7-8本。其实,如果剔除手机阅读、数字化阅读,传统纸质阅读估计在三分之一左右。如何理性看待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对人类学习、生活、工作的深刻影响,《人文的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能够静下心来,很享受的阅读经典,既有客观现实生活的制约,更是主观意识的蜕化。我们可以躺在床上,津津有味的刷屏,一两小时不知不知觉的过去了,我们沉浸其中,徜徉在互联网时代的无限空间和海量信息之中,最终,就像把几百个钢琴键堆放在钢琴家面前,我们能够得到的也许就是一堆乱码。“把信息当作知识,对知道的事情不加思考,用常识代替学识......不足以分辨信息与知识、知道与思考、常识与学识的区别。”不知觉中,我们往往把需要验证求实的信息,不经思考就当作可靠而确定的知识,并当作鸡汤转发给亲人和朋友圈。当然,我们害怕的不是手机,不是智能化的电视本身,担心的是使人愚傻、浅薄、冷漠、偏执。

有人类的历史几十万年,有文字的历史五千年,有书籍印刷的历史上千年而已。上千年来,书籍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纸质阅读对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应该是互联网阅读无法取代的,但互联网必然带来广泛并且深入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写作能力有所退化,与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浅阅读有无因果关系?经典的阅读是一种人生自觉,它引导人的智识进程,引导人在批判性思考和不断反思中探寻生命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过去,有一本新华词典就是一个学生的宝贝,辞海那样的大部头一般家庭和学生是很难拥有的。现在,万能的搜索可以提供任何你想要甚至你想不到的答案和结果,办公智能化,家居生活智能化,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捷。机器人的出现更是打破了我们想象的边界。

但是,正如汽车虽然成了人的代步工具,但人们仍需要坚持走路跑步一样,万能搜索不能代替深度阅读和记忆背诵,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是电脑硬盘!

互联网、手机、智能机器人,应当成为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类带来太多的教训,核物理的技术应用就是最现实的警钟!基于此,互联网上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国家和利益集团的政治较量,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交织,正义与邪恶,真实与谎言,诚实与欺诈……这算不上洪水猛兽,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果背离人本思想,背离人性的真善美的本质追求,也许,那位北京教授预言的冰冷芯片会安装在你我,或者是你我的子孙后代的大脑中!也许未来的世界是人的机器还是机器的人,是喜是忧?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4】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语提出其实也快5年了,对这个词并不感到陌生。很多时候都会听到好多什么互联网公司之类的信息,但说真的没有很深入的去理解或者去研究什么才是互联网思维。

读完此书也并非能够完全理解互联网思维,但以我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人性化永远都不会落伍,只有懂得为客户群体需求的企业才能兴久不衰。

2.互与联的体现,信息传递的方便性、便利性。分享与交流是获取信息最好的途径,让用户拥有参与感,需要打造舒适便捷的分享交流平台。企业与用户的沟通直接且便利。

3.网的体现,专业性,热情度。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群体,致力于为该群体服务。只有你真正热爱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众口难调,为你那个群体的用户做到极致。

4.时代背景下的科技体系,大数据、云平台等等。时代背景造就了这些产业的兴起,数据一直都是最有价值的信息,而现阶段拥有了处理这些数据的技术与能力。

其实我简单的理解就是在一个自己所属的网络群体中做到与该群体内的所有用户能够便利快捷的交互与分享,总结这些信息并以自己的专业性与热情度开发出极致的产品的一种模式。

开发一个极致产品的要领,就套用乔布斯的原话了:

1.产品是种价值观;

2.正念,发心要对;

3.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4.为自己制造产品;

5.stayhungrystayfoolish;

其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与保持极渴保持傻瓜的方式看待产品,对我来讲感触最深刻。

说真的我们真的有思考过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热爱的事么?

最后不得不说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的大时代背景下自己懂得的真的太少。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平台、云服务,很多概念都在不断推陈出新,而自己却还在看着几年前的书籍远远走在时代的后方。

时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为什么不思考下那个人不是你!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5】

20年前,我们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不懂的事会怎么解决?面对孩子好奇心爆发阶段的“十万个为什么”又该怎么解答?

在我的记忆里,身边大多数人采取的办法都是:向年长者或者老师请教。有条件又有精力的会去图书馆找资料,但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图书馆是一个稀缺资源,即使有,也是故事书、名著居多,并没有太多的社科资料。

那么20年后的我们,如果遇到想得到答案的问题会怎么办呢?估计小孩子都可以脱口而出地说:上网查啊。确实,现在上网查资料、找答案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要知道什么,手机一点开,几秒钟就可以得到答案,再也不用到处问人、找书了。

可是你们想过一个问题吗?网络上的这些资料到底可以保存多久?在过去的十几年期间,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每天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被信息淹没。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大的数据量,这些信息记忆资料在50年、100年后还能存储吗?还能被打开吗?我们又怎样才能避免被数据洪流淹没?

说实话,关于“网络信息资料可以储存多久”的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前阵子看到有网友说,明明照片拍摄的时候很清晰,可是储存在空间里的照片却一年比一年模糊。我还以为是自己记忆出错,毕竟几年前的照片没有现在的清晰是很正常的事。

可事实却非如此,而是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存储在网络上的记忆,也许真的会消失。关于这一观点,我在美国历史学家、作家艾比·史密斯·拉姆齐著作的书——《互联网没有记忆》中看到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问题。

互联网文化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是好处多多。首先,它让我们接触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并且这些多样的文化构成了人类集体记忆。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些问题,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得到他人的研究结论,这就是一种“集体记忆”。无疑,它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不必从头开始,我们的工作可以基于前人对这个问题的已有成就,来进行分析、补充和调整。

如果不是互联网文化保存了这个方案,那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就像苏美尔人发明契形文字之后,其他社会并没有接触过他们和他们的后代、邻居或贸易伙伴,所以其他社会的人必须从头开始发明书写。其次,好奇心创造了文化,而互联网文化又加速了人类的好奇心

作者在《互联网没有记忆》一书中举了伊甸园的例子。在伊甸园里,没有辛苦也没有烦恼,一切都是为了上帝造物的幸福而准备的。可是亚当和夏娃却偷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被驱逐出了舒适的伊甸园,永远地脱离了他们出生时的自然、无意识状态。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天堂里没有好奇心。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妙的思想实验,让我们确切地了解包容万物同时又像茧房一样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他们被驱逐出去之后,没有我们如今以生俱来的大量知识遗产,他们被迫从零开始,学习一切。比如,寻找食物、如何穿衣、如何生育孩子、抚养孩子等等。

另一方面,亚当和夏娃也被赋予了好奇心,好奇心本身被誉为知识的基石。这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相分离的原因,因为我们有好奇心,会问问题。尼安特人在欧洲大陆生活了数万年,他们更能适应寒冷、会使用火、能制作工具以及装饰身体,所有方面都比我们的祖先更强大,包括大脑。但是尼安特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群体合作,也不像早期人类那样进行长距离的货物交换,也没有为了记忆和共享信息而创造耐用的载体。

智人在4万年前,便将精神生活记录在实物上,从最开始的洞穴涂鸦,泥块雕刻、动物骨骼雕刻再到后来的结绳记事、造纸术、印刷术等等的出现,都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人类富有好奇心和善于思考。

那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人类的好奇心,促进了文化的快速发展呢?带过孩子的肯定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在的孩子太精了,什么都懂,不像我们小时候,呆呆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导致知识共享变得更简单。

在我们小时候问父母“为什么”时,大多数父母是解答不了的,并且很有可能还会说一句“你烦死了,整天问这些有什么用”。次数多了,我们的好奇心就变淡了。而现在呢,孩子问“为什么”时,我们手指一点答案就出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自然会越来越爱思考,大脑神经元发育得也就越来越好。所以就出现了现在这样一种“马太效应”,短短几十年时间,人类个各项技术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互联网如此便利,又有这么多好处,但就像作者所说,它还是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就都会消失。就像越来越模糊的照片、从前火遍全网的51个人空间、网络上的好友……

另一个思考便是,我们要怎么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数字信息中,分辨真假。比如,很多新闻都会反转再反转,最后发现自己被某些营销号给骗了,又或者其本身就是真真假假。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会以怀疑的态度阅读,作文要能够评估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值得信任,在使用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数据时要有责任感。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媒体创作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在众多信息中,摘选值得传播的观点,但有还是会被键盘侠攻击,或者营销号带节奏。但无论如何,我都会保持客观端正的态度,传达符合自己三观的观点,毕竟在电脑的另一头可能就有一位读者将受到你的影响。《科学》杂志社是这样评价《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本书的: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其实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倒是提醒了我要赶紧把存储在网络平台上的照片冲印、覆膜保存起来。当然,还有就是对网络保持一种更冷静的态度,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过滤各种数字信息,要有自己的主观思考,不能随意被带节奏。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6】

读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我知道了无线电是没有线的网织成的,它是由卫星来传导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它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网,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靠无线电来工作的用品,如手机、电视、电脑、收音机下面,我就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手机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虽然只有手掌那么大,不过它的作用却不可小瞧。看,以前我们要给远方的朋友、亲戚送祝福,只能写信,而且还很麻烦,速度也慢。可是现在只要我们手指轻轻动几下,就可以把祝福送到千里之外。

电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品,它可以让人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人民还可以通过电视看到许多精彩有趣的节目,让烦闷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

电脑也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了。它能让人们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也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直接送到家中

此外,船舶﹑飞机和汽车上用的定位仪和导航仪﹑军事上用的雷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也都是基于无线电技术而制造和使用的。

可以这样说,无线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7】

花了数天时间读了两遍《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精读加批注,受益匪浅。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是浏览的,有的是精读的,这本书无疑是需要精读的。能够产生共鸣的,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说出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那些话的,都是好书。

一、创业者的素质

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一要敢想敢干,二要想做个NB的东西,三要与众不同。敢想敢干不用说了,我们见识了无数整天琢磨,却一直没有捋起袖子干活的人。爱想的是梦想家,敢干的是创业者。

做个NB的东西,这一直是我的理想,可能也是我至今没有发财的原因。不想说成功不能以金钱来称量的话,我还没那么高尚,只是觉得如果不以做NB的产品为目标,做产品还有什么意义?

NB的产品之所以NB,从产品的定位,到产品的形式,到营销的手段,各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众不同,要Think Different,这是产品之所以成为NB产品的基础。

二、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趋势,所谓天时也。没有人能打败趋势,要把握趋势,顺应趋势。在互联网上,方向变化很多,但基本上每个方向也都有且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窗。两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说短,错过了就没了,说长,够你折腾一下,如果折腾不起来,就错过了。

我曾经在Android开发发轫之始,做过一个愚蠢的论断:做Android是仰望星空,做J2ME赚钱才是脚踏实地。后来呢?我的公司随着诺基亚的式微而消失了,一起消失的,还有一个曾经有望NB的产品。在趋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不一定只有诺基亚、柯达这样的大公司难以放弃既有的业务模式而错失转型良机,那些继续延续原来业务模式的小公司、老公司,一样在劫难逃。

《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给了我们详细的答案,革自己的命是最难的,但必须要革,没有人能打败趋势,要拥抱变化。

三、商业模式

我们通常讲的商业模式,一般指的是盈利模式,也就是怎么赚钱。周鸿祎这个讲的很到位,商业模式不仅是赚钱模式,至少应包含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最后才是收入模式。

产品模式,以产品来驱动;用户模式,找到对你的产品有着最强烈需求的用户;推广模式,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用户;收入模式,先做用户基数,再有收入模式。

也就是说,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在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商业价值,这样才是商业模式。有快公司,有慢公司,不论快慢,能持续的创造用户价值,才是好公司。

四、用户至上

传统行业很少有对顾客进行持续经营的,甚至恨不得用户在买完自己的产品后,永远不和自己联系,因为每次联系都意味着售后服务,都意味着成本。

而互联网是不一样的,用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互联网是透明的,用户用点击来投票。产品好,用户就会经常来,产品不好,用户就跑到别人家里去了。互联网产品的营销宣传只是给了一个让产品面对用户的机会,真正能留住用户的,还得靠产品本身。如果说宣传是相亲,下载安装是谈恋爱,用产品的过程才是结婚过日子,过程不爽,结了婚也得离。

周鸿祎给用户的定义是持续保持联系的客户。只要想着让用户和自己持续保持联系,就会想怎样才能让用户和自己持续保持联系,才会在各个方面下功夫。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用户体验。

什么是用户体验?超出用户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满足需要,再超出预期,用户才能觉得爽。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更容易重视技术。其实壳比核重要,用户只能看见壳。用户体验好不好,都体现在壳上。

用户体验的基础是用户需求,聚焦用户需求,一针扎破天。用户的核心需求,也是口碑营销的基础,产品在核对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让用户愿意帮其传播的功能。如果没有这样的功能,就只能苦哈哈的硬推,事倍功半。

用户至上,看准一个方向,扎下去,用户规模上来了,自然就变成平台了。不要一开始就搞平台战略,互联网里的平台都不是做出来的,都是积累起来的。

互联网有哪些观后感【篇8】

本书内容是作者关于是近些年互联网开始冲击更多传统行业的观察和思考,虽是面向传统行业的人而写,不过作为互联网内的人也从中读出了一些新的思想收获。对书中内容整理如下:

互联网的出现,是又一次信息传播效率的革命。从19世纪的印刷术、20世纪的电信技术到如今的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参考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里,以能源+运输+信息传播工具三个领域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初出现的“煤炭、蒸汽动力、火车+印刷术”。报纸、杂志、书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20世纪初出现的“石油、内燃机、汽车+电信技术”。电话、收音机、电视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3.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21世纪初出现的“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互联网里竞争的流量,也可以看做是每个人一天的时间。

每个人一天上网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同产品之间在竞争用户时间。每个人一天网络做不同的事情,不外乎新闻、通讯、娱乐、购物、学习几个大类别,各个同类产品之间在竞争用户时间。而如果能去扩展用户新的上网时间,才会是更大的机会。所以,找到现在人们不需要上网的活动,将它转移到网络上,很可能就是新的机会。

有做产品的公司,也有做平台的公司。做平台的公司在初期需要充足的粮草投入,才能把撮合的双方吸引到平台上来,这不是先有鸡或蛋的选择,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说就需要快速融资,拓展市场。

商品市场已经从“生成为王”,到后来的“渠道为王”,再已经到了“消费者为王”的阶段。商品/产品的竞争力也从“功能”,到后来的“体验”,到了“个性化”上面。

用户价值(功能、体验、个性)=创造价值(设计+制造)+传递价值(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互联网的加减法是指在创造价值环节加入用户,在传递价值环节减去低效部分。

1.制造行业:董明珠和雷军的赌局

2.教育行业:新东方革自己的命,转向互联网教育;沪江网校的成功;

3.零售行业:王健林和马云,关于网络零售能否占据50%社会零售市场份额的赌局

4.媒体行业:最早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小米公司的能力是做产品好,而不是营销好。黎万强说过: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好的产品,营销毫无用处。

互联网思维,就是将“用户放在最高的位置”。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该更加专注于用户和产品。具体的措施例如:

1.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

2.提高服务体验和效率,赢得用户口碑

3.利用互联网技术,消除低效环节、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益,让用户得利最大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