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余华《活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8

[参考]余华《活着》读后感(通用8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考]余华《活着》读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1)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朴实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时的富贵到因为自己好赌导致家道中落,最后妻子孩子孙子先后离开自己后,依然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

我很佩服主人公在身份大起大落时坦然面对的态度,被抓壮丁时仍然不放弃回家的希望,在亲人依次离世时,依然不放弃生活的信念。

我感动于她的妻子,典型的封建社会贤妻良母,认定一人,便追随终老。无论此人有多么不堪,无论落魄前对她有多么暴力,她始终坚信,自己的丈夫就是天,既然结为夫妻就该同气连枝。她是富商的千金,从小就有良好的家教。她培养出了懂得感恩、天生乐观、对人友善、孝顺父母的一双好儿女,她在夫家没落后,依旧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自己家中,即使做着这辈子都没有做过的苦活,她也从不抱怨。身份切换自如,没有半点矫情。同时,她还有对别人的善良,当队长想要回家熬一碗米粥时,她愿意将自己从父亲那里讨要过来的米分一点给他。当校长来后来因为被批斗来道歉的时候,她释然了,并且原谅了他,他宽恕了他,认为儿子的死也不能全怪到校长的身上。

另外一个让我触动的角色是他的女儿,从小便很乖,家道落败后没有一点小姐的架子。可谓,看过繁华,也能享受苦难,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也承袭她的母亲。当七八岁因病聋哑后,不吵不闹,依然坚强的生活,唯有更加孝顺父母。当知道父母要将她送人的时候,没有半点埋怨。在自己送人后,半夜偷偷回家,家人再次要将她送走时,也没有半点吵闹,全然接受家人安排的命运。当弟弟死了,妈妈生病后,毅然扛起家里的重担。当看到别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她很羡慕,但没有半点越矩的行为。当知道有人看上她时,没有半点对对方的挑剔。当嫁入人妇时,依旧保持内心的纯良,帮助邻居扫地、织毛衣,乐于分享,最后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虽然结完婚,但她知道父母只有她一个女人,所以隔三差五回到家里陪父母,甚至带着丈夫一起。跟有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有爱。所以,他们一家越来越有爱,当你全身心投入进去,感受大家的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也会越来越有爱。可惜的是,最后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

弟弟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无比善良。全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喜欢羊。即使家里的羊被没收了,他也坚持天天三顿送草。知道校长的老婆需要输血,他就去献血,以致最后丧命。

主人公受儿子的影响,最后孤单一人的时候,也会买了一只牛,买了那只十几年的老牛,因为不忍心老牛即将被宰。

一辈子在主人公家干苦力的那个人也值得感动,虽然最后沦落为叫花子,还愿意回来看看以前的主人。内心完全没有愤怒,毕竟旧社会,做了一辈子苦力的人,需要由主人家养老的。并且他在主人公提出要照顾他时,为了不拖累他们,自行离开了。后来又回来一次,拿了一条丝巾带给小姐。

主人公的女婿也值得尊重。他虽然是偏头,但是待人一篇真诚,属于实干派。第一次到主人公家里就观察他家里的需求,第二次便带人过来给主人公家里修整房子。结婚时,更是采纳岳父的意见,不惜举债大办婚礼,让妻子有个最轰动的仪式。他们婚后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在妻子想回娘家时,他只会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是不幸的,但是嫁给他后是幸福的。妻子在生孩子大出血时,他二话不说,只让医生保大人。甚至当孩子出生时,他还说了句,我只要保大的,怎么小的出来了?最后妻子走了,岳母也走了,他就自己一人带着孩子干活,也不给岳父添麻烦。在被水泥板夹到,即将死亡的最后一刻,他喊的是儿子的名字。因为他知道,他死了后,孩子就只能靠年迈的岳父照顾了,他心疼孩子,更心疼岳父。

现实生活的无情和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承担更多难以承受的痛苦,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2)

暑假里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非常有意义。《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

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3)

《活着》,一部余华写就的小说,一部仅有200页的小说,一部反映时代变迁、折射人生悲喜离合的小说。

不记得何时读过余华的这部《活着》。最近的一次,偶然间听一位年轻的女孩在说起自己最喜欢看的书时,提到这本小说,居然为其中的人物满含热泪。于是再次到书市上买下这本《活着》。第一次利用周末时间,仅仅用了3个小时把整本书读完,期间因为激动流泪而暂停几次。第二次利用3个晚上时间再次品读,依然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活着》成书于90年代初,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时期经历了解放前、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大锅饭、三年困难时期、包产到户、wg时期一直到wg后的一系列时期,家庭从优越到贫穷,到家人一个个因为意外或者疾病而远离他,最后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牛的经历。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沉浸其中,随着福贵喜怒哀乐,忘掉自己所在的现实生活,深入其中。读到福贵年轻时的浪荡不羁,对怀孕的家珍拳打脚踢时,真恨不得揍他一顿,教训一下。败家之后,看到他的狼狈样子,甚至有点拍手称快,真是活该!只是苦了他的家人。没读到后面的章节时,是怀着一种感叹同情的心情,读到后来解放时期,因赌博而霸占福贵房产的地主被执行死刑时又稍感庆幸,人生真的很奇妙,“塞翁失马,焉知福祸”。

人有时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记起她的好,比如福贵对家珍。福贵败家前赌博嫖娼、辱骂丈人、打骂妻子,可以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败家后,老丈人将家珍接走,失去家珍的福贵才明白家珍对她及整个家庭的重要性,当家珍带着有庆回到破烂的家中时,他才明白家珍对他的爱,才真正的疼爱自己的女人,开始相依为命的生活。

书中最让我伤心,流泪最多的是有庆和凤霞的死,用福贵的话说,他的两个孩子都跟生孩子有关,一个是为了别人生孩子,一个是自己生孩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遭到无良医生的过分抽血,小小的身躯最后因失血而死,在那个物质极端贫乏的年代,可以想象有庆是多么的瘦小,最后的时间他又是多么的无助!在那个血资源匮乏的年代,让人看到了人性的险恶、人心的恶毒甚至对权力莫名的阿谀。当福贵得知有庆是为春生的女人而死时,他不再追究,而是默默的将孩子的尸体背回,悄悄的埋葬,这期间的寸步难行和心痛心碎让人无法不悲伤。作为母亲,尽管福贵极力隐藏着悲伤,但仍然母子连心而猜到有庆的离开,她趴到有庆的坟上,用手抚摸着土就如同抚摸着自己的孩子。“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伤心绝望可见。有庆爱他的小羊,为小羊来回奔波的拔草,其实是一个弱小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凤霞终于找到一个喜爱她、宠溺她的男人,却因难产而死,家珍再次失去子女的痛苦可想而知,当二喜和福贵将凤霞背回时,家珍睁大眼睛看着凤霞,抚摸着凤霞,一个母亲承受了生活给她的巨大打击。几个月后家珍也去了,二喜和苦根也因意外和贫穷而死。对于看小说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人一生的悲剧了。

看小说之前看了作者的自序,作者余华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悲剧的人生,而是通过一个悲喜的人生折射人活着的目的,以及人在面对这些悲欢离合时的乐观态度和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

他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带有哲理的思考我仍旧是说不明白,写不明白。

相对而言,我比较认同的是在外人看来,福贵的一生是悲情的,是不幸的,是值得同情的。但对于福贵而言,虽然面对家人的先他而去,但在整个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幸福,在苦难中透着温馨和快乐,比如在耕作的过程中,有凤霞陪着,没有凤霞,是不习惯的。也正如家珍临终前说的,她有福贵,做母亲有子女,并且子女都很孝顺,这一生足矣。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沟沟坎坎,不如意事常八九,总归或早或晚的面对生死离别之事,用“超然”一词对待世界,对接人生总是好的。人面对苦难,面对不如意,面对悲伤的能力往往超乎自己的想象,在外人看来的不可逾越,自己却能慢慢的走出痛苦和不幸(当然需要时间和足够强大的心理),因为人终究是要活着.......

现实生活的无情和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难和痛苦,我们依然选择坚强和隐忍。这或许就是活着的真正目的吧。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4)

为了活着而活着——读余华《活着》有感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亩也是尽心尽力了。”

随着两个福贵的背影渐渐远去,我合上了这本书,也记不起是读到哪一页开始泛起心酸,以至于到此时泪已盈眶,心已颤抖。

余华用极其平常的语言记录了福贵的一生——“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一生——就像福贵粗哑的歌声里唱的那样。故事从福贵青年风流快活,赌光家产,气死父亲开始,经过了战场上九死一生,母亲病逝、儿子有庆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妻子家珍亡于长年劳病、女婿二喜在工地发生意外身亡,到最终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也在一次发烧中再也没有好起来。小说用七个亲人的死亡串起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当我看到了福贵“在枕头下压了十元钱留给替他收尸的人“而感到一阵彻骨而凛冽的寒意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余华看似平淡的口吻,其实,是残忍的。

难以想象,当一个男人经历了炮火里的生死,从鬼门关前辗转回家却看到了贫瘠的土地以及母亲的坟包时;当他抱着瘦小的儿子冰冷的尸骨在暗夜中慢慢无边的苍穹下彳亍,用颤抖的双手抚去儿子发间的露水时;当他推开家门发现自己仅剩的亲人苦根再也无法醒来时;当他站在在那里死了儿子、女儿、女婿三个亲人的病房时;当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面对七座瓦菲芜杂的坟包时——这个男人,是拥有怎样巨大的勇气去面对自己余下的残酷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是一出令听闻者皆感沉重以至于悚然的悲剧,他的身上集合了中国过去六十年的一切灾难。当这些灾难从天而降时,福贵一生中的财富、幸福和亲人都被无情地剥夺,苦难能翻云覆雨,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再去逞强。活着,以痛苦与孤独为背景的“活着”,成了最大的奢侈,亦成了最大的煎熬,谈何追求,谈何抗争,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已是福贵创造的奇迹。就像一个在大海中央遭遇了风暴的孤帆远洋的人,放眼望去,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只有惊涛骇浪咄咄威逼着渺小的生命,他唯一的希望应该只有“生存”!我在《活着》的字里行间中观看福贵的命运,那样残酷的情节愈发让我震惊而无从同情时,我发现福贵的形象却愈发光明,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评论的那样,“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书近尾声,“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岁月是苍老的模样,生命是坎坷的沼泽,福贵此刻的平静让我惊讶而敬佩。我猝然坚信,一生纷繁将尽,终而获得的不是对死亡和生命的麻木,而是敢于面对死亡,延续生活的勇气,而是暮然回首,心静如水,微起波澜——纵使曾经是如何的波涛汹涌。福贵的“活着”让我看到了如此一颗内心的强大,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没有极限,更看到了一种极其乐观的态度,没有抱怨,没有仇恨,即使人生残酷,也好好对待,更好好回忆。福贵与他的命运,是敌人,更是朋友。

福贵老了,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了夕阳的锈,于是故事结束了。DSbj1.cOM

而我却看见那个佝偻的背影展现了另一种伟岸,那个苍老却伟大的男人在过去的中国乡村里,在他的生命里,活成了平凡的英雄。

他还活着。

我们也活着,在这里,为生命,好好地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5)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

午后的田野中,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被岁月风干了的枯干的皮肤,因后背的弓起,在胸前皱起一道道的沟壑,俨然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树。

一颗种子,在时间的孕育中,悄然诞生。于是,他在彷徨中,随风漂泊,然后,在这厚重的土地上落脚,生根,发芽。他的一生,活着,就好像是惯性,他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即使,他只是泛泛之辈。

命运,将他的最幸福和最痛苦,都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中。命运,让他一生逃不开孽子的罪责,曾经的浪荡不羁,年少轻狂,一夜之间,他输光了万贯家产,气死了父亲。命运,也让他在艰苦的劳动中深深忏悔,重新成长。

命运,让他在战火的洗礼中,在饥寒交迫中,在咬紧的牙关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学会了对生命的坚持与执着。命运,也让他在战火纷飞中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回到了家人身边。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徒留悲凉黄昏中,坟冢前,一双颤抖着的双手,和一双空洞的眼眸。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责任,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择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责任。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命运,让他在苦难中学会了忍耐,以至于他可以随时从容应对,并倾尽全力让自己以及身边的家人好好地活下来。命运,也让他超脱自己的苦难,用自己朴素的善良的心,来对别的生命给予同情,以至于他救下了要被宰割的老牛,来陪自己安度余生

如今,当这一切不堪,一切苦难,一切幸福,一切荡气回肠的记忆都随着远方的残阳归于平静的时候,那棵老树依然静静地挺立在那里,不曾弯曲。

他是那样平静,淡然地讲述他的过去,没有哭泣,亦没有逃避。可能是那些陈旧的记忆,已被时间风干,成一枚深红的朱砂痣,凝在心口,揭开衣衫时,只闻到一丝淡淡的暖香,而不见那彻骨的疼痛。但是,那些过往,他讲得是那么细致,每一个笑容,每一滴眼泪,他都记忆犹新。从他浑浊的双眸中,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精神曾在命运的转轮中颠沛流离,几乎支离破碎,但他的灵魂却挣扎着,不曾放弃。

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朝朝暮暮,不断轮回。我想,这便是活着吧。

在老人和老牛远去的背影中,我感到,他,就是那棵诠释了生命的树,站成了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6)

一方丰收的棉花田,一棵茂盛的树,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垂暮的老人,一头疲倦的老牛,和一个苦难的诉说……

合上《活着》的最后一页,还来不及抚揉我酸涩的眼睛,突然很冲动地想要说些什么,然而面对这样一本书,我却如同面对巨浪滔天的大海,满心的别样情怀要诉说,但无法发出足够大的声音来与涛声和应。我把脸贴在粗糙的封皮上,仿佛与福贵粗糙磨难的一生血肉相连,听他的迷醉,品他的苦泪。惋惜地注视他种下恶因,同情地看着他收获恶果。

狂躁纵欲的生活,福贵享受着感官的高歌和精神的热狂,万贯家财一夜化为乌有,预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余生将是贫穷和苦难,来耕耘他的人生。他那被财富蒙住的眼睛,今天由贫穷将其重新打开;被欲望挫钝的良心,今天由苦难为其重新打磨。福贵因为财富失去了亲人,因为贫穷找回了亲人,最终因为苦难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以往他随意丢弃的东西,今天在他将其视为至宝的时候不声不响地离去。艰难地等来的幸福,却不久以后以心碎的方式由死亡拉下帷幕,生活就在不停地与福贵周旋,把当初福贵所享受的,全都以苦难再次加倍地奉还。享受让他的年轻岁月更加璀璨,因此得来的苦难让他的暮年愈发苦涩。

书名是《活着》,故事里的人却在一个个地死去。主人公叫“福贵”,却怎么也说不上“大福大贵”。命运的手不停地把不幸和苦难加在福贵的肩膀上,不停地拨弄他的喜怒哀乐,仿佛在悠悠地弹奏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死去的人考验着活着的人,苦难和福贵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相互仇恨,相互依赖,一起呼吸,一起满目疮痍。福贵依旧坚强地活着,坚毅的活着。

《活着》带有一种凄红质朴的美感,如同第一缕光线诞生于最黑暗处,希望总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升腾。福贵苦难不幸的一生,总有活下去的理由。每次一个个旧的理由坍塌,新的理由建立,便昭示着嚣嚣红尘,不是活着的借口,只有“活着”才是活着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生命就成了惟一的守护,是啊,活着为什么要询问理由呢,如余华所说,“只为活着而活着”。因为这个理由,福贵选择活着,苦难的大地用泥土为福贵重塑因执迷半生而脆弱的身体,苦难的天空用多情的泪雨为福贵洗去铅华骄奢。

他变得粗糙而坚硬,坚忍而沉默。过去因为忍耐而痛苦,今天因为痛苦而忍耐。福贵最终凄然一身,只有一头与他一样名字的牛和他一起犁着古板、饱受浩劫的大地,但以一种充满力量的姿态,叫“活着”。这是一种简单却能沉默静对一切的姿态,一种独立于绝望和希望的姿态,也是一种高贵骄傲的姿态。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7)

活着,很难。

求死,也不简单。

”要埋有庆了,我又舍不得。我坐在爹娘的坟前,把儿子抱着不肯松手,我让他的脸贴在我脖子上,有庆的脸像是冻坏了,冷冰冰地压在我脖子上。夜里的风把头顶的树叶吹得哗啦哗啦响,有庆的身体也被露水打湿了。我一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学时跑去的情形,书包在他背后一甩一甩的。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我那么坐着,眼看着天要亮了,不埋不行了,我就脱下衣服,把袖管撕下来蒙住他的眼睛,用衣服把他包上,放到了坑里。“余华的故事和他的笔调一样的冰冷,冷得让人感觉不到了悲伤。

我想啊,到了最后福贵是不是也没有了悲了呢?

没有了幻想,也就没有了希冀,没有了希冀,也就无所谓悲凉失望。没有了情绪,是否也无所谓活着与否了?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8)

这是我继《活着》之后读的第二部余华的作品,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悲痛人生。一直都很钦佩余华的文风,朴实无华,真实的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情况。我个人也偏爱朴实的文笔,更何况,余华用最朴实的文字揭示了最残酷的社会现象,它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击要害,每个字仿佛都赋予了力量,每个故事都赋予了灵魂。这并不神奇,因为一切都是对真实的写照。

每次读到许三观卖血的情景,我都悲痛到紧张,他就像一个英雄,他并没有什么神勇的本领,有的只是一身热血,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生存,生存榨干了他的血液。我不想去批判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只是想多一点反思,和过去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虽然当下生存也很不易,但也没有到卖血的地步,许三观无疑是那个时代众多中国人民之一。其实有时候我们只是还没有被逼到悬崖,否则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身体还会激发出多少潜能。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坚持着,没有谁容易。我们可以抱怨生活为什么不对我们好一点,但绝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探索,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虽然我没有创造世界的能力,但既然来了,还是用温柔的眼神去看一切好的,不好的。用自己单薄的力量,向前,向前推进。当每次都濒临悬崖时,都会想到我不是一个人,还有爱我的人在期待着我,比如我们的父母,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等我们任性。所以我只希望成长的脚步能赶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因为没有什么比子欲养而亲不待更遗憾了,我不想终其一生想到这件事情都是在叹息。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有的只是希望父母安康;我没有鸿鹄之志,有的只是像许三观一样对生存的执着,哪怕榨干最后一滴血。眼睛流淌的不是泪,而是欣慰,我虽不是英雄,但却有英雄一样无所畏惧的品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