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古诗

发表时间:2023-04-30

读后感古诗700字8篇。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那么您或许想用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您一定也想写好一份读后感吧!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读后感古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古诗 篇1

一年级我不仅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生字,而且我还可以独自阅读啦!书本上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说:是要我们多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放暑假了,当然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啦!我最喜欢的读的还是小姨送给我的《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古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前两句是写登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鹳雀楼后的所思,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爬大蜀山,爬到一半时,就累得气喘吁吁,我就不想要再继续往上爬了。妈妈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在往上爬,上面的景色肯定很美,难道你不想上去看看吗?然后妈妈就拉着我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吹着山风,看着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妈妈感慨地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怕困难,勇敢攀登,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刻激励着我,想要学习更好,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新学期我要更加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读后感古诗 篇2

这次爸爸让我看一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书,这本书里的诗词大部分我都会背诵。爸爸在书里给我挑选了四首诗词让我重点读,分别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唐朝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我看了很多遍,每个诗词都有它的特点,语言也很美,《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这一句对月亮的描写很形象。《独坐敬亭山》中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敬亭山。《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描写了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色。这四首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因为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的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作者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变大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读后感古诗 篇3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深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有不同姓名的人写得不同的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对它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忠、义、孝”。

忠就是忠心,这能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国的“诗圣”杜甫作的诗都是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诗,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爱国精神。如他写的《春望》、《登楼》、《登岳阳楼》……这些都是写诗人对国家的热情。有些诗人以赞美江山来表现出他爱国,如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他就是以赞美江山来表现爱国精神的!

义就是义气,这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说高适写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都是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不忍朋友离去。表现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孝就是孝心,尊老爱幼,如孟郊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也表达出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的恩情子女无法报答。

《唐诗三百首》有许多经典名句,让人读了是回味无穷,感人肺腑。我喜欢读《唐诗三百首》。

读后感古诗 篇4

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题海”,每天6时起床22时睡觉,见同学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公平:“为什么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努力也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很苦恼。我拿出一叠古诗诗集。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轼迎面走来。滴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轼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春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失败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细想,只见一位身穿白衣,骑着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样对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政,赞美君王,他却不,他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白大挂”,头顶发飘飘,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我也要一样!

别在怨天尤人了,我对自己说,我才十二岁!我也会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收获坦然的美丽……

我合上书,自信的抬起头,一阵微风吹过。

读后感古诗 篇5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仔仔细细的看完了这一本《木兰诗》。

它讲叙了一位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木兰。她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位爱国、善良、勇敢、刚毅、不爱官名富贵的奇女子形象。我被她深深感动了,在国家需要她的时候,她挺身而出,立下汗马功劳。

我现在虽小,而且是和平年代,但是我可以把木兰的爱国精神放在学习上,学好本领,替国家效力,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我要学习木兰的勇敢,在学习的海洋里,往往会遇到强风巨浪,只有勇敢了才能够使我真正克服困难,冲破巨浪。

我不仅要勇敢,而且要不贪图官名富贵,如果以后我真当上了官,那我就得抑制住贪婪的心,我可不想让清政府得历史重演!

《木兰诗》 是一篇好诗,是它激励了我。

读后感古诗 篇6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的经典诗文,比如杜牧的《清明》、李白的《赠江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诗文的美妙,而且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不合理。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伯伯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每一粒米饭都来之不易啊!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自己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这个画面多么感人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他们不懂得节约,不爱惜粮食。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读后感古诗 篇7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拿回家后,我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

其中有一篇是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的喜欢。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写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人对时事、对生活、对大好河山的一种深刻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古诗韵律优美,词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喜欢读古诗,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读古诗,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将会更加喜欢读古诗。

读后感古诗 篇8

翻开散发着油墨香的《程千帆古诗讲录》,四十一年前的一段记忆涌现心头。1979年9月18日,我与师兄徐有富、师弟张三夕初次拜见导师程千帆先生,从此立雪程门。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走进南大鼓楼校区的一间教室,旁听程先生为中文系本科生开设的“古代诗选”课。

不久以后,程先生又专为我们开设了“校雠学入门”和“杜诗研究”两门研究生课程。我听课从来不记笔记,所以没有留下完整的课堂笔记。但是程先生讲课时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的情形至今如在目前。难怪1978年已成为武汉街道居民的程先生来到南大,匡亚明校长试听了他的一堂“大学语文”课,便立刻拍板聘他为教授。是啊,讲课如此出色,不正是一位教授最重要的能力吗?

可惜在现代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讲课并不太受重视。试看民国时代的某些著名教授,似乎并不擅长讲课。王国维、冯友兰、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皆是如此。顾颉刚站在讲坛上嗫嗫嚅嚅,干脆转身狂写黑板,也成为流传众口的轶事。时至今日,学术论著的重要性远胜课堂讲授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风气。我认为王国维等人作为学者当然是一流的,他们的著作也很好地传播了其学术思想,但既然身为大学教师,还是应该提高讲课水平,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聆音旨。

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绵延不绝的代际相传,正如庄子所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教师的工作所以重要,便因为他们肩负着“传道、授业”的文化使命。传道、授业的基本渠道有两种:一是著述,二是讲学。从孔子开始,我们的列祖列宗便对二者一视同仁。孔子既有“笔则笔,削则削”的著述活动,也有耳提面命的授徒讲学。而且从其一生的时间分配来看,孔子的著述是到晚年才进行的。他在年富力强时始终都在授徒讲学。

孟子把当面听讲受教称作“亲炙”,朱熹释云“亲近而熏炙之也”,正是对后者的重视。先秦的其他学派也是如此,收徒讲学,正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所谓“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虽是出于汉人王充的虚构,但不失为合理的想象。从汉儒马、郑到宋儒程、朱,都将讲学授徒视为重要事业,皆是继承孔孟的传统。

西方也是一样,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生中未曾撰写任何著作,他的思想都是通过与别人交谈以及教导学生来表达的。即使是柏拉图,其思想活动也主要是讲学与讨论,以至于第欧根尼认为“柏拉图”的名字便来源于古希腊语的“流畅口才”之意。现代的教授们既然在大学里从事传承文化的工作,便没有任何理由只重视撰写著作而轻视课堂教学。

程千帆先生善于讲课,有口皆碑。2000年我编辑《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曾向程先生在武汉大学教过的学生约稿,贾文昭、周勃、晓雪、黄瑞云、吴代芳、吴志达、李正宇等人纷纷撰写纪念文章,大家都对程先生几十年前的精彩讲课记忆犹新。李正宇学长的文章标题就是“出神入化的讲授”!这本《程千帆古诗讲录》中收录的徐有富、张伯伟、曹虹三人所做的课堂笔记,则为程先生在南大的讲课情况留下了最详实的记录。程先生讲课如同行云流水,当然与其学问精深、口才出众直接相关。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热爱课堂教学,课前做足充分准备,课上方能娓娓道来。他对弟子们的要求也是既要努力从事学术研究,更要努力把课讲好。还记得我博士毕业时适逢师妹曹虹硕士毕业,系里让我们在同一天登坛试讲。那天程先生早早来到教室,坐在下面认真地听了两堂课。课后程先生笑着对我们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又说:“过犹不及!”原来我讲课的语速太快,曹虹则太慢,程先生指出我们的缺点,希望我们改进。

程先生曾在缅怀其恩师刘永济先生的文章中,深情地回忆当年他在武汉大学初登讲坛,刘先生躲在隔壁接连旁听一周的往事。“薪尽火传”是程先生经常引用的古语,也是他终生服膺的文化信念。我们这些程门弟子皆遵从师训,作文重视课堂教学成为我们的共同理念。在这重意义上,《程千帆古诗讲录》的出版既是对程先生的隆重纪念,也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切缅怀。

沂水春风的事迹虽已远去,其文化精神却永世长存,至今令人怀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