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五百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2

五百年读后感1000字汇总。

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让我们内心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读后感最终还是要回归书籍本身,不可偏离主题。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下面是读书笔记吧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五百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五百年读后感 篇1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了《五百年》。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党92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后文简称《五百年》)就是这样一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为线索的读本。《五百年》从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阐释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展现了社会主义实现质的跨越的历史一页;讲述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开辟人类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描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中揭开了新的篇章,而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正如习近平所言,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好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好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重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领导干部学习《五百年》,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可以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持续奋斗。

五百年读后感 篇2

《五百年来谁着史》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着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同时,作者还探讨了: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一系列大问题,并藉此重估新中国的体制问题。

《五百年来谁着史》的作者是韩毓海老师,山东日照人,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曾任纽约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养部特任教授,着有《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天下:江山走笔》等。韩毓海师还曾担任多部电视剧编剧,其中有表现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我亲爱的祖国》等。

《五百年来谁着史》的副标题叫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借自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说,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韩毓海的这本书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了阿诺斯,而在内容上还是以一个国家中国为中心,具有浓重的中国问题意识,他意在以中国为本位去观察和描述最近500年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深处大转折时代的当代中国的世界观。

这是一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着作中国史是中国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中国,而在于解析当代中国道路的来路和去向。和通常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不同,本书放弃并批判了通常人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暗含着一个逻辑,现代化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模式,发达国家遵循了这种模式就发达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遵循这种模式,后者要想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效仿前者,改变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教育系统。韩毓海认为这种分析理论,如今在非洲和拉美遭遇重挫,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释。整体来看,韩毓海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近500年来中国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对基层的组织程度和跟基层的联系紧密程度。

所以,韩毓海的书会选择以1500年作为分界点,而不是其它年份。韩毓海以世界体系的眼光看近代世界史,认为近500年来世界只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二是占人类1/4人口的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之后走向伟大复兴。因此,对五百年来谁着史的回答,答案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还应该包括中国道路。中国在以自己的教训和经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道路。

而在解释近代以来,西强东弱的现象时,在韩毓海看来,西方之所以兴起而中国之所以衰落,并非在于西方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好的发育,而是因为西方建立了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以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和国家合一的体制培育了较高的国家能力;而中国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尽管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国家能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能力孱弱的表现为,皇权无法直达基层百姓;货币供应委之于国外的货币市场,逐步丧失了财政金融上的自主权;豪民与外贸商人勾结,市场垄断和土地兼并加剧,小生产者和小农流离失所,最终税收无着落,财政崩溃,无以养兵,军队不堪一击。

五百年读后感 篇3

一共438页的书,看到了298页决定弃书。首先是觉得此书无法让我有所收获。前几章粗略介绍了目前各种各样的瘾品,以及几大类瘾品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这还算是有一些干货,其他部分充斥着作者的观点,估计得拧掉90%的水份才能看到一些史实。

其次,非常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作者深深的厌恶瘾品,具有强烈的管制倾向,而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充满着浓浓的恶意。

作者认为瘾品的种植,消耗了土地,破坏了环境,但粮食等作物的种植也是同样的消耗啊,于是作者走向了反人类的极端环保主义,“人口不断扩张——爱德华·威尔逊(EdwardO.Wilson)称之为“在大地上横行的妖怪”——乃是农地扩张与天然栖息地消失的最终原因。”

照作者的说法,人类就只能过苦行僧的生活,限制自己的每一个欲望,如果你控制不住,那我就用强权来控制。还要把这种漠视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剥夺他人的行动自由,视为道德。

作者偏激的谴责药厂和医生为了利益开发推广瘾品,把瘾君子的造成和过量吸食的责任推卸到医生和药厂身上,却不去分析瘾君子是怎么造成的,来自医院正规药品的比例是多少,非法毒品比例是多少?也从不分析有多少是因为正当的疼痛的需求,有多少只是为了嗨一下?而且也从不分析严控是否有成果,是否降低了毒品吸食量,减少了吸毒人口?也不分析由于严控,有多少人转向了劣质的,大剂量的非法毒品,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偷换概念,把打造品牌等同于打广告等,对市场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描绘成一个互害社会,如“这些人都以利益为目标,都能借科技之助启动人体内在的奖励和调节机制。这些机制是在与现今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完成进化的,如此被牟利者利用,显然对生理上有害,在道德上也是一种颠覆。”

重点描绘瘾品的恶处,对瘾品的好处一笔带过,夸大瘾品可触达带来的诱惑,照他这么讲,遍布全国各地的便利店,超市,烟酒店工作人员都是烟民酒鬼了。

其三,摸不清本书的脉络,没有搞清楚作者到底想写一本什么样的书,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有可能是我阅读水平不够,也有可能是作者没有明确的目标,表达过程中议论的内容太多,让读者摸不清头脑。

总之,个人觉得本书在史实史识史才都有欠缺,不值得再浪费我宝贵时间了。作者:陈熠

五百年读后感 篇4

感想比较杂,就不总结了,一一列举出来吧:

1、近现代的瘾品泛滥问题,基本是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结合在一起的(“万恶的资本主义”),凡是不能乘上这股商业大潮的瘾品,无论其历史多么悠久效果多么神奇毒性多么强烈,都无法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只会是一种地区和部族性质的文化。

2、瘾品可成为发达殖民国家奴役毁灭落后殖民地文明的强大助力(实际上也的确是),比如用鸦片奴役华工,用烈酒奴役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等。很多地方数十年间就被瘾品贸易敲骨吸髓,破坏殆尽,许多干脆就亡国灭种了。另一种“落后就要挨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利益驱使下,欲望驱使下,人什么都可以做,逐利者的贪婪,瘾君子的放纵,让人难以忘记。

4、洗脑无处不在,你以为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独立思考,有多难?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在做?

5、以前只知道烟酒应属于瘾品,可乐、咖啡、茶,竟也属于瘾品?(书中还说糖、盐也是瘾品,但是个人存疑,这个不吃真会死人的好吗,是必需品吧)需要捋一捋。

6、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人,沉迷瘾品也是不得以吧。比如抽大烟、喝茶会让食量减少,耽于瘾品还会省粮食,比如日子太苦了不嗑点药喝点酒可能很多人真就过不下去了。比如动物园里疯狂踱步的小浣熊也许真的需要一剂百忧解。有时瘾品盛行,出问题的,是社会。

7、禁瘾品不容易。方方面面,太复杂了。也太容易反复了。

8、真正推动大规模管制与禁止产生的有效动力,是工业化事实对劳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从以酒抵薪到认为酒喝多了的工人会惹事”。也许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该消失的自然会销声匿迹?一定程度的顺其自然?

9、一个教人不寒而栗的论点:精神刺激革命(就像战争)可以导致死亡,所以能减轻环境承受的压力。什么是妖怪?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妖怪。

10、“数以百成计的消费者那种‘非买不可’的感觉,将瘾品隔绝在商业荣枯循环的影响之外。”“假如你想赚钱,要挑一个可靠的坏习惯。人在年头不好的时候会放弃很多必需品,却绝不会想到要戒掉自己的坏习惯。”

1

1、还好自己并没有什么瘾品上瘾的习惯,不过还是要警惕其他各种坏习惯,其他形式的“上瘾”。

12、上瘾是本能,欲望是本能,所以禁瘾品才会这样难上加难。用积极的方式满足自己吧,那样就不会耽于简单轻松易获得,却又是无限深渊的享乐、麻痹中去了。

五百年读后感 篇5

书是从学校门口盗版书滩上买的,5元一本。之所以买它,是买了3本其它的书,20元钱,滩主不想找钱了,也可以说是销售策略吧,让我再选一本,感到这书还比较整洁就顺手拿走了。我不愿看当前国内的所谓文学或思想作品,我觉得这个时代中国根本就没有大师或大家,只有一些文字的贩夫罢了,他们除了炒作、骗钱什么也不是。特别是在天涯上看关于韩寒的争论,更加重了自己的心理。不是说韩一定是假的,而是那些不解决问题的争论,让我感到生活在一个无耻的世界里,当大家怀疑你的能力或都实力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现场表演更有说服力的吗?看看现在书滩上真正热卖的都是什么书,是古籍、对古籍的注释、对古籍的白话、经典西方文学等等,反正当前的书大多不过娱乐读物罢了。所以我一直觉得当前的中国是一个骗子横行的国度,从来没有真正思想家,读他们的书就是在自杀。当然,我买盗版的书,本身也算一种偷骗行径吧,但如果不是盗版,才不愿意去收这些垃圾呢。

书买了总得翻翻吧,自序里第一句话就没看懂借此机会,我首先要向尊敬的读者说明一下增订版所作的修改:篇日本身未作丝毫的更动,但每节几乎都增加了新的资料,目的是使增订版的观点更加鲜明丰富。网上一查篇日实为篇目,真想骂娘,盗版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技术水平还是这么差。再往下看,虽然盗的错白字连篇,但内容还能看懂,原来是想从金融角度说明为什么中国在近代史上落

后了,更想骂娘了:作者又是一个拿时下热点,通过抄、拼、凑,骗大家钱的货了。当我再往下看时,竟然被吸引进去了,从下午,到夜里两点钟,一气把书通读了一遍。通过眼药水润了一下酸痛的眼睛,才睡得下了。

我之所以能被该书所吸引,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而之所以觉得有道理,是因为看过《明朝的那些事儿》,有一点关于明朝的了解,我觉得正是《明朝的那些事儿》使我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而不是教科上干巴巴的讲述。这本书中有三点引起了我的共鸣,一个是关于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观点,一个是国家组织能力的观点,后一个是中国主导的世界的观点。让我最深有体会的是第一个观点,当然也许只是他引用的别人的观点。现在最时髦的词就是选票,我不知道是真正的热情,还是有意的欺骗,反正结果成了很多人标价的资本。我不知道选票理论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我一直觉得它解决不了腐败、渎职等社会问题。我家是农村的,我在那里看到那些地方选出来的全是地痞流氓时,心都凉了,我这才体味大学里上党课时老师讲的一句话现在农村党组织实际上是处于瘫痪状态。再看看那些选出来的人那么无耻公开地贪污公共财产、截留上级支助。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后来在思考中,得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压迫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现在想想自己当时说的流氓无产阶级,其实就是书中所说的吏罢了。有了切身的体验,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是通过选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话,最大的可能是劳动人民不但什么也得不到,反而受害更深。

对于其它的两个观点,也有类似的心理感觉罢了。

对于那些买弄文字的人来讲,我可能因上述感受被批成一个白痴。我只能说:我不是一个做文史的人,仅仅是普通的社会成员,有权力谈谈自己的感受罢,就连明朝的历史知识也源于普识性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议论当然高不到那儿去。为了提高自己对该书的认识,网上搜索了一下别人的评论,都是一句两句的个人感受,搜到一篇《五百年来谁着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专家着史还是政工说教?,认认真真看了一遍,总体感觉,该文的作者是在装!特别该文的作者嫌人家以论带史观点先行,最讨厌这种装的人,在文史方面什么都装作很中立、很客观,絮絮叨叨一大堆,让别人看不他的目的,最好让别人不知所云,欺骗似地诱导别人。我觉得在文史方面,作者就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目的,让我们外行一看就明白,而不是故作高深,毕竟五百年来谁着史这种书就是表达个人认识的书。观点是对是错,读者自有体验,其实读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对的或者有利的就接受了,错的或者反对的就扔掉了,也就是说大家看书的目的是为了组织自己的生活,多是拿来主义罢了。至于批评书的作者学识浅薄沙滩上面建高楼,我就要说该文的作者在装的后面要加个B了,你可以提出反驳观点,但不要贬低别人,比方说你提供了几个书中的史料引用有问题,不是很好吗,让大家可以更深入的思考问题,但你也没说出书中引用的史料就一定是错的啊,再说你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啊,当然该作者是反对观点先行。我觉得静心讨论的才是好的,不要给人戴帽子。不管怎么说《五百年来谁着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专家着史还是政工说教?还是值得好好看的一篇文章,作者能写那么多文字,肯定思考了不少的,里面提供了一些反驳书中观点的史料,对于更深入地思考该书的问题是有帮助的。

最后谈谈所谓的严密的问题,在网上看到了韩毓海在充分发掘史实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又没有逻辑严密的观点、论证,和建立在大量史料上的实证分析和研究,,看来严密真是个很高深的东西了。一本书读下来,感觉在表达上没什么有问题的地方,就是觉得有点重复、啰嗦。真希望有人在这方面发表一点具体的看法,好共同提高写作的能力。

还有书中对马克思理论和毛主席的的评价问题,他们太高大,太复杂,不是我能理解得了的,不反对,也不赞同,但觉得比那些一味喊口号拥护或者晃悠民主的牌子反对的人要强多了。

最后再说一句,虽然同意作者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其新的视角,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但还是觉得,作者的目的是利用热点问骗大家的钱,否则,为什么金融危机前没写这样的书呢?也许书中没有什么新观点,只是把别人研究的成果,正好利用金融危机把别人的成果拿过来挣点钱。不管怎么说让我有了一些新了认识还是好的,何况只花了5元钱呢,感谢盗版,只是希望盗版技术再提高一点。

五百年读后感 篇6

对于王阳明,很早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曾经知道,他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那句“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让我记忆颇深。既然如此,以唯物主义者自诩的我自然对其不感兴趣。直到如今听了郦教授一番详细地解读,方才大吃一惊,原来人家竟然是与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并列的儒家四大圣人;不仅如此,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两个半完人另有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都有王阳明)。

何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尽”的人;而完人呢,条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不但有德行,还要有功业,称为“三不朽”。按照这样苛刻的条件衡量,连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无可置疑的道德模范,为了克己复礼到处奔波努力,但可惜业绩不行,徒劳往返,不被各国君主认可。儒学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在刘汉之后才逐步呈现的;而王阳明不但是心学的开创者,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于行政和军事实践,且卓有成效。他谋划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百战百胜,被称为“战神”。纵观中国历史达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完备和功业水准的,的确少之又少……

因此奇人学者的王阳明早在当代就拥有了许多粉丝,拜他为师的人有他的顶头上司当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无数的读书人追随;他身后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张居正、黄宗羲、李贽、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蒋介石曾经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大教育家陶行知原本叫文濬,因为笃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特地更名。王阳明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甚至超过中国,日本的近江圣人中江藤树、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军神広瀬武夫、作家三岛由纪夫等无一不是他的拥趸。今年1月3日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而这个标志着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改革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功不可没。心学在日本被称为显学,它为明治精神注入了灵魂,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和后三杰全都信奉王阳明,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专门刻了个印章,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可见王阳明在隔海的东瀛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五百年读后感 篇7

这里所谓的布道,就是讲学,这也是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一大特点。他从年轻的时候就爱讲学,刚到京城任职,就在郊区设坛开讲,顶头上司前去打探听课,居然折服,就拜年轻的下属为师。王阳明任职京官期间,仗义执言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刘瑾,被捕下狱,几乎丧命;而后被贬到贵州龙场去做一个九品的驿丞,半路上又差点被杀手给灭了。到了龙场,当地万山丛勃,苗僚杂居,条件十分艰苦,但王阳明泰然处之,潜心悟道,居然大彻大悟,心学由此萌生。他一边悟道,一边讲学,受到当地民众爱戴,讲学的龙岗书院人满为患。这一幕被当时主管全省教育的学政官员目睹,便邀请王阳明前去贵州的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听课者同样盛况空前。再之后就如同当年的孔子一样,王阳明就有了追随的学生,老师走到哪里就跟随到哪里,一路讲学,影响逐步扩大。他在主政江西时候,新建了义泉等五处书院,以教化民俗为主,最终达到“破山中贼”的教育目的。54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在老家绍兴、余姚一带创建阳明等书院,宣讲“王学”。

所谓的立言,指的就是王学,亦即心学。明代儒家的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最初的王阳明也是信奉理学,他曾经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没有结果,由此产生怀疑;心学在性质上还是儒教,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心学与理学虽然同属宋明理学但多有分歧,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

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在离开老家书院赴任两广的时候,曾经留下四句名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被郦波教授分别解读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王阳明在广西平乱后,健康情况很糟糕,病逝于归途的安南。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一流、文章一流,书法一流,做人一流,箭术高明,曾经在校场上当着千军万马骑射,三箭皆中靶心,文武全才,千古一人......

本文对于王阳明的介绍和他的心学来讲,是管中窥豹,凤毛麟角,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码字推介不过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抛砖引玉,对其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不妨寻找专著研读,以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五百年读后感 篇8

f推荐来看的这本书,这本书第一部分讲了三大宗(酒精,烟草,咖啡因) 跟三小宗(鸦片,烟草,古柯叶)的历史。第二部分从瘾品的医疗作用、滥用后的刺激麻醉作用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三个维度解释瘾品贸易的发展。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入讲了瘾品在人类社会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比如在性交易中、在军营中、在手术中、在政府收入中、在苦役中,等等等等。

书很精彩,一直很好奇爸爸为什么那么喜欢抽烟喝酒,以前一直劝父亲不要抽烟喝酒,其实戒烟戒酒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人的角度来说,瘾品牵涉到人的动物本能,烟酒作为瘾品的一种,对大脑具有刺激作用,它们带来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大概一种转换意识后的解脱感吧?毕竟现实还是有点束缚的,而人又是那么复杂多面,有时候喝酒让你相信你更接近自己。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说,第一,获得烟酒是非常容易的。烟酒作为合法流通合法课税的瘾品,对于zf,一方面可以赚税金,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不规范的黑市出现导致的社会不安稳。私以为瘾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实在是难以拒绝的诱惑,所以其实烟酒的消费是被鼓励的。第二,烟酒有时候是一种文化。我们生活在我们坚信的秩序里,而这个秩序有一些经济活动或者社交活动需要我们抽烟喝酒去配合,比如酒过三巡之后说的“兄弟,今天想跟你聊聊人生”、“今天借着酒我把话给你说开了”等等。

个人体验,从味蕾上说,我不喜欢酒精的味道,特别苦,比如我对啤酒就没什么好感,一些甜的酒精饮料,就觉得还是挺好喝的。酒精带来那种微醺的感觉真的很舒服,脑袋涨但心是爽快清明的,跟朋友聊起天畅快极了。曾抱着对酒醉十分的好奇,喝了传说中的fourloko,但当时跟妹妹喝完,直接飘飘悠悠睡了过去。或许是没有达到某一个人生阶段,严肃苦闷或无趣都不曾折磨过我,酒精进入血液后直观感受是有的,喝到断片或者吐这种“乐趣”,怕是我这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难以理解的了。

瘾品拉动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平淡无奇的产品跟耐久商品,比如大豆和烘干机,能带动的经济活动量也就这样了,而瘾品本身自带的高用户粘性的特点,注定了其需求源源不断,又加上它涉及多个产业,所以瘾品制造了更多的经济活动。

现代社会给足人追求快感的权利,资本引导广告公司不停地做一些广告,诱惑消费者放纵自我,以至于我们有时溺于声色犬马仍不自知。比如街道上越来越重口的餐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衣饰,花样越来越多的娱乐场所,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但其实这一切的发展不过是短短数十年。现代社会总是过分满足的需求,我们会不喜欢寡淡的食物,会厌倦一切平平无奇的事物。

书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把商业社会如何利用人类的原始欲望赚钱一览无余:

“为了凸显男子气概要抽香烟,为了治疗烟抽多了造成的勃起障碍,又得服用'伟哥'。”

我们是一群复杂神奇又迷人的生物,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我们从居无定所到养尊处优,劳动分工之后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各司其职,被囚锢在一个有疾病、贫穷和对比的空间里面,有时想逃避“过得太辛苦的自我”和“桎梏”的话,瘾品真是一个合适选择。

胡说一通毫无逻辑不用在意哈哈[胜利]

五百年读后感 篇9

看过几本有关毒品的书,这一本写的最好,把瘾品按三大宗三小宗分类,让我有了很清晰的概念,全书脉络清楚,简明扼要的写了随着全球化各类瘾品的发展,并讨论了人类为控制瘾品而做出的努力。书很好。

全书缺点有三个:一是故事性不够,让读者对瘾品的成瘾性不能有直观了解。二是数据太少,在空间上没有足够的视野。三是作者没有阐明观点,我不喜欢没有观点的书,作者不喜欢也不讨厌、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像在写说明书。

读完的感悟有三个:

一是瘾品的存在是人性使然。人性,便是欲望。有了欲望,才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发展,没有欲望的人类社会,也将是一潭死水。所以讲的瘾品,背后透出的是人性,所以背离人性谈瘾品的好赖都是形而上学。

二是瘾品具有社会性,是社会道德尺度的标尺。瘾品随着人类全球化的脚步蔓延到全世界的,瘾品也是随着人类科技发展而进化到如今的,作文瘾品本身具有黑白两面,一方面能让人快乐放松,是救人的良药。另一方面也能让人为之疯狂,是害人的毒药。一禁了之会造成社会动荡,一放了之也会让社会动荡,禁与不禁是社会道德的博弈,国家需要课税,社会需要安抚剂,商人需要赚钱。所以对待瘾品的态度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标尺,也是一个社会自我治理的标志,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是毒品必须禁。记得听朋友说过,毒品带来的快感是做爱的300倍,透支一个人的人生无所谓,死了便罢,但透支一个家庭的未来、透支一个社会的希望是有罪的。禁的既是毒品本身,又是这背后的罪恶和人类的欲望。我支持国家严控毒品,抓一个惩处一个,真心希望禁毒一线的警察平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