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春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10

[精品]春秋读后感系列。

以下是读书笔记吧小编特别为你整理的“春秋读后感”。阅读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们可能会对某些情节产生疑问。这时,我们需要通过读后感来详细展示作品的核心内涵。供您参考和使用,欢迎收藏和分享!

春秋读后感 篇1

(一)

这个寒假,我看完了《春秋战国》这本书,因此,我了解了许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里面有我佩服的人,有我痛恨的人。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不像周宣王励精图治,而是荒废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还费了后和太子,还为了让褒姒笑,弄了个烽火戏诸侯。终于,被候的父亲杀掉了,真是大块人心。我痛恨虞公,为了玉璧和宝马而让晋国灭掉了自己的亲戚国,结果唇亡齿寒,也被晋国一举歼灭。我也痛恨宋襄公,他空谈仁义二字,他就是说过了头,才导致宋军大败,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尸积遍野,自己也中箭身亡。

在这本书里,还有我很多佩服的人。我佩服管仲,他足智多谋。我佩服扁鹊,因为扁鹊医术高超,救死扶伤,连五天五夜不省人事的赵简子都可以一看便知。我佩服吴起,因为他武艺多加,立下赫赫战功,一下子就拿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我佩服蔺相如,因为他很机智又谦虚,成语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就是起源于他。我还佩服甘罗,因为他十二岁就当上了卿,而且勤奋好学,能言善辩。

《春秋战国》让我了解了那么多的历史,真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教科书。

(二)

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名叫《春秋战国故事》,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承了王位,但是他天天吃、喝、玩,除了酒肉,就是女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位美人,叫褒姒,但他整天愁眉苦脸,没笑一下,周幽王为逗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昏庸的周幽王却听信了他的谗言,把烽火台点上了,让诸侯们以为国王需要救兵,就纷纷赶来,可他们赶来了,国王却告诉他们没事,就让他们出尽了洋相,可最终,褒姒不但没笑,还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过了一段时间,敌军真的入侵周国了,当烽火台点着,可是没有一个救兵赶来,京城的兵马本来就不多,一下子就被敌军全打败了,周幽王也被敌军给杀了。那么,问题来了,周幽王拥有如此强大的诸侯军队,怎么会被打败呢?我认为,是因为周幽王他不讲诚信,以致诸侯们对他散失了信任,没来救他,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会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如果一家企业不讲诚信,公司就会倒闭;可如果一个国家不讲诚信,面临的就是亡国。

(三)

自从我看了《春秋战国》这本书之,脑海里有很多的感受。我觉得春秋战国大体上讲的七国争雄,最后秦国一统天下,使百姓的社会变成一个封建社会,秦始皇就是我国第一个皇帝。里面是一个战争时代,每天都在发生战争。其中有一场战斗,赵国的赵括只知道纸上谈兵,不思进取,最后四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赵括也被自己的部下给杀死。

我最喜欢那个智勇双全的白起,他攻城略地,无城不破,战无不胜,真是一个战神。他为大秦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可以说大秦的一半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而他的下场是悲哀的,他被同僚范雎给害死,一个战神死去,我真为秦国可惜。(.)

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去看这本书喔!

春秋读后感 篇2

看了这部电视纪录片,我深深感到祖国的强大和人们的聪慧。他们不仅爱学习,而且爱祖国。我认为这才是正人君子。

奋进新时代,奋勇新担当,奋发新作为。纵览千秋历史,记录魅力宁乡。有一句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把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描写得淋漓尽致。湖南人之所以那么重,是因为有一种人文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敢为人先。”

在宁乡就有这样一所书院。它是“五四运动”前后,宁乡反对封建礼教,传播新文化的中心。这就是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云山书院。这里群山环绕,双流交汇。青砖黛瓦的书院内传来朗朗读书声。书院因位于横市镇水云山下而得名,为清代陕西巡抚刘典倡建,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云山书院建成前,宁乡的三大书院:玉潭、灵峰、南轩,现仅存玉潭。在西部地区没有一所学校,刘典有感于西部学子求学艰难,就萌发了捐资办学的念头。

刘典也是宁乡人,他一生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是赫赫有名的湘军将领。湘军虽是清政府与太平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但湘军将领大多是传统儒生,执着追求“圣贤之学”与“豪侠之质”。当时晚清政府的外交因风雨摇摆,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前途深感忧患,因此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一大批湘军将领,如:曾国潘、左宗棠、彭玉麟和胡林翼等都先后创办学院,招纳贤良。1864年,刘典结合宁乡实际办学情况,倡建云山书院,当时书院的设计也得到了宁乡知县郭庆飏及许多乡绅的大力支持。

1867年这所集全县之力的云山书院终于落成,我想刘典一定很开心吧,还有当时那些老百姓也应该非常激动,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去那读书。要是我能当刘典的学生就好了,也许再能培育出一个人才来。

我们的宁乡可真美,有那么多的人才出现过在这儿,很感谢刘典,虽然以前很贫穷,但是仍然不惧困难,为他们坚持读书的心点赞。看现在的`条件优越,还有大部分小孩儿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真是可怜了老长辈们的教导呀!

古时的人们虽然贫穷,但是他们热爱读书,有爱国之心,希望现在的我们可以奋发努力,使祖国再强大。

春秋读后感 篇3

今晚看了《家春秋》,觉得特别地感动、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爱情…说好了不放弃、就一定会坚持…故事的女主角叫洪连,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在安徽的一家医院做实习护士…男主角叫王石武,家境贫寒,却不幸得了白血病,在家人的隐瞒下,他住进了那家医院,全然不知自己得癌症的病情…一次偶然,洪连被安排去他那个病房打针,那是她作为实习护士第一次给病人大针、当时由于某些原因针没有打上,恰逢王石武因为住院心情不好,洪连被石武轰出了病房…洪连在实习过程中的第一针都没打上,自尊心严重受到了打击家医院,全然不知自己得癌症的病情…一次偶然,洪连被安排去他那个病房打针,那是她作为实习护士第一次给病人大针、当时由于某些原因针没有打上,恰逢王石武因为住院心情不好,洪连被石武轰出了病房…洪连在实习过程中的第一针都没打上,自尊心严重受到了打击…于是不敢给别人打针,也不敢再进那个病房…过了几天王石武又要求让洪连给他打针并向她道谦说自己不该对她发脾气轰她走,并答应让她打针即使打不上也不说她…就这样、两人算是真正认识了…后来,洪连发现石武经常是一个人,按理说得此病的患者都会得到家人悉心的照顾、可石武却…后来洪连得知他家境贫苦,没什么钱治病,家人为给他治疗都拼命工作,年迈的父母又要照顾孙子孙女…所以他经常孤单的一个人…了解情况后,洪连十分地同情他,想做一些实际的行动来帮助他…经常去买他最喜欢的面条给他吃…给他讲一些好玩的事物…渐渐地、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可有一天石武却发现了自己身患绝症的事实、他不想让家人为他白花钱、于是决定放弃治疗、偷跑出医院…洪连得知后打了很多电话发了很多信息给他却没有他的迅息、于是开始焦急地寻找他…有一天石武开机后看到了洪连的短信,打了电话给洪连,在洪连的劝说下他又回到了医院治疗…此时,洪连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已是爱情高于同情,她已经深深爱上了他…感情确定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反对与议论,同科的护士,医科主任都让洪连放弃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毕竟他的命不会长久…可她还是不放弃,宁愿用自己的青春来延缓他的寿命…后来石武也想了好多,他不想耽误洪连的一生,于是开始不理会她,希望她放弃…可洪连认定了他就不会放弃,在他回家疗养期间天天去他家给他做医学上的按摩等,来照顾她…后来石武的心给她软化了,接受了她…可洪连父母还是反对啊,洪连于是瞒着父母和石武领了结婚证…婚后奇迹般地竟然有了一个孩子,可生活却过得十分困难…五年内石武的病复发了好几次,每一次都在生命线上徘徊…这让洪连十分的纠心、最严重的一次,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100%.只能立即手术…洪连为了筹巨额手术费四处奔波,还跪在慈善机构谢主认面前求助…苍天有眼,最终慈善机构拨款给石武成功做成了手术、现在石武正在恢复中…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所以写了下来…我觉得这是纯粹的爱情,它没有物质保障,没有一点点奢侈…女主角说他们不像其他情侣,他们恋爱中大多数四处奔波,还跪在慈善机构谢主认面前求助…苍天有眼,最终慈善机构拨款给石武成功做成了手术、现在石武正在恢复中…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所以写了下来…我觉得这是纯粹的爱情,它没有物质保障,没有一点点奢侈…女主角说他们不像其他情侣,他们恋爱中大多数时间是在病房里度过的,做过的唯一一件奢侈的事是去看过一场只有他们两的电影,可却让洪连感到无比幸福…我很钦佩洪连,为了和石武在一起,从结婚到生子隐瞒了父母五年…为了帮他延缓生命,一个人扛下了所有愁苦…想到她那句:为了他的生命,我的尊严可以不要!还有那句:我跟他在一起很幸福…好坚强伟大的一个女性…想想现在男女间的恋爱,有几个是精神上的,为了钱,为了摆脱寂寞,还有好多好多目的…像这种纯粹爱情的真的很少…昨天回家老爸跟我说以后要找一个家境比较好的男朋友,这样自己以后才不会过得辛苦…我没有同意他的看法,说了句:我不管他家里条件好不好,我看的是他有没有志气,有没有前途…看完家春秋,觉得自己的想法也那什么了,现在都已经画定界线范围了呢…不管是什么样的爱情,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希望洪连和石武能携手走万一辈子

春秋读后感 篇4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师

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儿女自小就知道长大后要孝顺父母,《吕氏春秋》有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听到这三句话,你是否会想到背着父亲上学的李勇,辞官照顾祖母的李密,亦或是卧冰求鲤的王祥?乌鸦反哺,其行为孝,父母养子,子不待之,实为不孝。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变老,看着他们的头发一根根变白,你是否会想起有多少个日夜,他们在你失意时给你鼓励,在你痛苦时给你温暖,在你最需要爱的时候给了你家的港湾,为你遮风挡雨,为你不辞辛苦,为你付出了他们的容颜,为你操劳到驼背

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

云三:廉洁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

《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

不只《吕氏春秋》这本经典,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我们更应看到中华人民历经几千年来恒古不变的传统美德

作为青少年,在当今社会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读经典,你会发现更多

春秋读后感 篇5

孔子作《春秋》,提出了内诸夏,外夷狄的观点,并且该观点在何休等公羊家的理解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夷夏理论。该理论作为儒家的经典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当华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时,夷夏理论激励了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他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扞卫祖国。然而,夷夏之辨作为该理论的精髓,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夷夏之辨,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一套理论。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它的诸侯国,通称诸夏,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楚国、吴国等,则被称为夷狄。随着诸夏与夷狄的不断碰撞与交融,夷夏关系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夷夏之辨的最基本一层含义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与外,分别是联合、统一、同化和摒斥、分裂、异化的意思。这是《春秋》公羊学精义之一,这体现了夷夏之间的张力。春秋时期,是四夷交侵、诸夏纷争的时代,为此孔子竭力要维护诸夏之团结以抵御夷狄。提倡尊王攘夷的霸业,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比如孔子尽管认为管仲之器小哉,还认为他不俭,不知礼,但由于他能够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以维护诸夏的团结,抵御夷狄的侵扰而给予崇高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究其原因,是他维护诸夏团结与中国稳定。

然而,夷夏之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孔子的夷夏之辨,全在礼义而不在血缘、种族或政治。即如果夷狄守礼义,则进位诸夏,反之,如果诸夏不守礼乐制度,则贬为夷狄。即诸夏与夷狄的的区分标准,不是种族血统,而是礼义文明。礼义体现了文明的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志,而血缘、种族仅仅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礼义。事实上,由于华夏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之间不断交融。孔子正处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他的异内外的先进思想,是为夷狄最终进为中国,融入中华民族作理论上的铺垫。所谓人不分东西南北,只要认同共同的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一员。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来说,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

孔子曾把吴、越、楚等称为夷狄。但他们在血缘关系上与诸夏之国完全相同,只是由于他们交侵诸夏,不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因此孔子夷狄之。但到了后来,有的夷狄在行为上发生变化,转而重周礼而尊王室,则中国之。如定公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这里对吴称子,是因为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即吴帮助蔡侯打击楚人的柏举之战中,伸张诸夏之正义,打击夷狄。而在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的鸡父之战,《春秋》曰: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这是既贬吴,又贬被伐诸国的笔法。为什么不写吴及顿、胡、沈、蔡、陈、许之师战于鸡父,顿、胡、沈、蔡、陈、许之师败绩。因为这样,吴便成为中国的主人了。那么,又为什么不写顿、胡、沈、蔡、陈、许之师及吴战于鸡父呢这又因为,陈、蔡等国不尊王,不守礼,有似夷狄,所以经文又不让原为诸夏的陈、蔡等国成为中国的主人。公羊家还直言中国亦新夷狄也,从而极好地体现了公羊家以《春秋》当新王的观点。还有,周是灭了商才得以建立,而宋国为商的后人,由于宋国始终行诸夏之礼,故一直为诸夏成员。这又表明,夷夏又不以政治立场划线。

秦汉以后,夷狄不断入主中原,夷狄的中国之日益推进,中华民族日益壮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生命力与兼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反映在中华民族内部:虽然常呈现出合久必分的局面,但分裂始终只是政权的对立或军事的割据,而文化本身则从未分裂,这就是中国历史始终呈现分久必合的大趋势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也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外部:世界上其他文化,一旦与中华文化接触或撞击,中华文化均能兼容、融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同化外部文化并壮大发展自身,而自己决不被异类文化所消亡。可以这样认为,如此强大的文化诞生于《春秋》中异内外思想。

所以,夷夏之辨,在我看来,就是野蛮与文明之辨。所以韩愈曾指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该说法也指明了夷夏之辨的实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