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发表时间:2023-05-25

[精]读后感易中天中华(汇总6篇)。

您有收集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吗?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优秀的作品,不妨写了一份读后感,以下主题为读后感易中天中华,为我们特意向您推荐的,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篇1)

这是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篇2)

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有感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篇3)

读《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以前看过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书中有大面积的描写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看完了之后自以为了解,于是凭着自己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最终失败的了解以及对于苏东坡的崇拜。大肆宣扬王安石的为人心术不正,变法的失败,于课堂上与老师互怼。

却不知道历史也分正史野史,就如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也有些地方记叙的不尽相同。何况林语堂老先生在写《苏东坡传》时,确实夹杂了很多的私人感情。犹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断断续续读完了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才恍然大悟。同时倍感羞愧。

熙宁时期,法不改则烂,变法则乱。王安石雄心壮志,以助国的道德制高点去变法。所以司马光是反派。

司马光以秉承祖宗之法的道德制高点去抵制变法。所以王安石是反派。

苏东坡看的最为透彻,支持变法,但明白王安石的变法太过急于求成。说不上反对却也说不上支持。

两派撕的头破血流。皇权摇摆不定。民不聊生。苏东坡身险乌台诗案。

“现在看来,从仁宗到神宗,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三人则是群星中的巨星。司马光有《资治通鉴》传世,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更是以其在文学和艺术各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成为两宋的骄傲、标志和象征。”他们一心为国,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当朝宰相司马光重病在床不能上朝,便写信给副宰相吕公著说:介甫道德和文章都有过人之处,只是性格有点问题。如今仙逝,朝廷又在乱拨反正,那些无耻之徒必定乘机诋毁。因此,拜托仁兄奏请天子对介甫优加厚礼,以彰节义,以正市风。”“苏轼则利用执笔起草制书之便,给他的这位老对手兼老朋友,以极高的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政治挂帅。即便他们如此敬重对方,也要尽力排挤对方。

看完之后,有太多的心绪不可描述。不只是三人之间复杂的政治冲突,其间章惇,吕惠卿,李定等人在这一段历史间的品性,作为,也能让我学到很多。特别是李定,由于正史的不同,人们对他的言论也不一样,我们也只能以自己的眼光去选择性相信。

以前逛过知乎,专门点有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话题进去看,影响最深的一句是“居然有给司马光捧臭脚的。”……当时内心非常愤慨吧。不论他怎么看待司马光所站在的立场,他编写出了《资治通鉴》便是我们礼应尊敬的。怎么也不应该被后人如此污蔑。知乎里面还有很多这种人,当时一气之下卸了知乎,现在想想,当时我也是那么极端的讨厌王安石,否定他的一切,不承认他的为国之心。

突然想起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说是非常有道理了。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篇4)

借用书中的文章完成这次书评

作为“故事”──已故的事件,历史就是历史。你知道也好,不知也罢,正说也好,戏说也罢,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确知或无知而稍有改变。那么,又何必一定要知道真相呢?

因为我们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我们。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我们的今天,对于明天就是历史,正如此刻是昨天的延续。

了解历史,是为了看清自己。

这就必须知道来龙去脉。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知道到哪里去,包括要到哪里去和能到哪里去。也就是说,追根寻源,是为了建立文化系统,实现身份认同,找到人生坐标。

这是我们的目的地。

何况童年是值得追忆的。没人不想知道自己是谁生的,家在何处,小时候长什么样,有过怎样的天真和顽皮。因此本中华史的第一部便是“中华根”,第一卷则是《祖先》。

找到了祖先,就找到了根本。

但这很难。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下的文物也不说话。它们集体地保持沉默,共同看守着那亘古的秘密,要到世界末日才会重新咆哮和歌唱。

能帮上忙的,也许只有神话和传说。

神话和传说,就是民族的童年记忆。童年的记忆难免模糊,甚至错乱,何况还会被非法或合法地投放添加剂。于是一片光怪陆离之中,便既有神话和童话,又有鬼话、胡话和谎话,而且结结实实地冻成了冰块。

冰块是两三千多年前甚至更早就结成的,因此不但“骗了无涯过客”,也瞒过了千万双睿智的眼睛。比如女娲和伏羲都“人首蛇身”,甚至是夫妻或兄妹;炎帝姓姜,黄帝姓姬是因为住在姜水和姬水,等等等等。这些说法基本上被学界普遍认同,很少有人想到其实是谎言。

还有尧舜,也很可疑。

可疑并不奇怪。事实上,任何由文字构建的历史,都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在书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一定是统治阶级的。为了获得和保有控股权,他们用官方意识形态将神话传说包装上市,把史前变成创业板,把先民变成股民。

这就要重新审视,但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那些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只言片语就一定不靠谱。相反,所有民族的神话和传说,都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也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的秘密和梦想。要知道,神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神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心灵史。只不过,云遮雾障,真伪难辨,语焉不详。

必须破译这些“达·芬奇密码”。

必须感谢前辈学人,他们早就发现了古代文献的可疑之处。必须感谢文字学家,他们早就在揭示古代文化的秘密。还必须感谢国际关系学院李蓬勃先生,他在我还没买到《古文字诂林》时,将相关内容拍成照片发到我邮箱,并对我的某些误解和误读进行了纠正。

于是我确认:女娲是蛙,伏羲是羊,炎帝是三皇,黄帝不姓黄。我也有了新的发现,比如炎帝的妈妈是“牧羊女”,黄帝的妈妈是“漂亮妞”,而蚩尤则其实是“蛇灾”。这些结论,都可以从这三种证据那里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正是这些证据,为我们的发现之旅保驾护航。

本卷得出以下最重要的结论:从史前到文明,人类的社会组织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从文化程度看,它们可以称之为点、面、片、圈、国。其中,夏娃代表原始群,女娲和伏羲代表氏族,炎帝和黄帝代表部落,尧舜禹代表部落联盟,夏商周代表国家时代,只不过分别是部落国家(夏)、部落国家联盟(商)和国家联盟(周)。

从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家,也都有各自的文化标志。在我们历史上,则依次是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祖宗崇拜则是中国特色。正是它,决定了我们民族今后要走的路。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篇5)

可叹可气又无奈的魏晋

自秦变法改分封为郡县制,使得秦汉国力强盛,国家机器效率大增,晋武帝司马炎上台后分封诸王,后来造成了历时十五年的八王之乱,使得外族有机会入侵中原。

现实种种打破了秦汉以来铸就的儒家济世的精神追求,政治动荡看似给了士族们独揽九鼎的机会,但也造成了国破家亡,衣冠南渡,五胡乱华。政治黑暗压抑了人性,同时也导致魏晋人对心灵美、自然美的无限向往;这也为隋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埋下了种子。

士族偏安,好清谈,讲风度!文人更是以虚无缥缈之境界为最!玄学大行其道,儒学空有其名,礼仪废弛;于此同时,飘然洒脱,真性情为时人所称赞;男子以白净漂亮为美,磕药酗酒甚多;更有此类人带兵,奇哉!怪哉!

清谈大家虽博学,但脱离实际,不事俗世,风评人物,空谈误国。体质破坏后又没有形成更好的体制,礼法、道德被少数阴谋家变为利用工具,从而导致魏晋人精神信仰崩塌,追求自由,男扮女装;

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就是那个时代!!听完感慨良多呀!!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篇6)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总体来说,我对易中天先生报以敬佩之情的,但对该书也确有些保留的看法。

鸟是好鸟——学者的易教授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批注,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可贵的是,他能将其在融汇之后按其逻辑串起来,相对完整地展示一个事件或观点。

作为通史类的书,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到编年似的记叙文风格,那显然是一般读者不愿意见到的。因此,本部书的四卷从隋唐定局(初唐)、女皇武则天(盛唐)、安史之乱(转折)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禅宗这一唐朝重要精神思想产物作为聚焦,还是有其深意的。

就是话多——媒体人易先生

这里的“就是话多”没有贬义,甚至可以被很多读者视为优点。

书中不乏对三省六部、宫廷布局、科举制、唐诗格律等看似与主线不相关的地方着墨颇多,但我却要给其一个大大的赞。因为很多大师写小书时会省略掉,而普通人又根本搞不清这些事情,所以易先生愿意填补这个“裂缝”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这些算是了解历史的基础知识背景,他如不说,读者就需要另觅他途去解决,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对地方。即便找对了,还不一定能和该书中的一些名词对得上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在降低读者阅读门槛的“通俗化”方面是做的极好的。

书中还有很多的议论和抒情之笔,有些引自其他文献,有些则为其自己总结。这部分文字有些不错,有些则略显牵强甚至武断。当然,这种“有态度”的做法也可能是最富争议的。

此外就是有大量“媚俗”的文字,比如文中大量的“呵呵”或者“也许吧,也许”之类的则让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或许这是作者本来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者是为了拉近和读者距离有意为之。但我觉得这类文字降低了本书的“品味”。

总之,从易教授当初百家讲坛品三国开始,我对其就报以敬意——我们需要此类有着学术背景的人来与纯粹的网红去“竞争”,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贴近大众是一种福分,对其进入“作家富豪榜”也持积极态度。

然而,通俗和媚俗之间的尺度把握确实较难,易先生风格算是一种尝试,但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我对其一些表述风格的保留不能掩盖对其的扬赞。如果本书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有趣,甚至愿意寻着本书所引的文献去了解更多的,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历史观,那就算大获成功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