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乔厂长上任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7-08

乔厂长上任记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乔厂长上任记读后感”,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乔厂长上任记读后感

《乔厂长上任记》是一篇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著名企业家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叫做乔厂长的人。这篇文章以乔厂长上任后的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变革和企业家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乔厂长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他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冒险,不断探索,并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他强调了企业家的责任和使命,认为企业家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乔厂长的敬意和赞美。作者通过描写乔厂长的上任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并表达了对乔厂长的钦佩和敬仰。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今天的企业家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企业家,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乔厂长上任记》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也表达了对今天的企业家启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dsbj1.com扩展阅读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700字5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读作者的作品时我陷入了忘我状态。当很多感动在我们脑海中凝聚时,我们就应该写一份读后感。您是否也在疑问如何写读后感呢?或许"乔家的儿女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 篇1

电视连续剧《乔家的儿女》,正午阳光倾力打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导演张开宙执导,盛大人的扮演者刘钧在这部剧里扮演乔家的父亲乔祖望,知否里面扮演大娘子王若弗的演员刘琳在这部剧里扮演乔家孩子们的二姨

乔家一共5个孩子,乔一成,乔二强,乔三丽,乔四美,乔七七。乔家孩子们的母亲,在一九七七年生产第五个孩子时去世了。因为是七七年,所以取名七七。乔祖望在这部剧里的角色是极度自私,无赖和很不靠谱的人。从小就把七七丢给了他二姨。因为二姨与孩子们的妈妈当年同时爱上了二姨夫。是孩子们的妈妈忍痛割爱成全了二姨嫁给了二姨夫的。所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二姨与二姨夫的帮助,比亲爹乔祖望还要多

因为父亲不靠谱,母亲又早早去世,大哥乔一成就成了弟弟妹妹的依靠,开家长会,教育弟弟妹妹,妹妹受欺负了,爸爸都没有尽责,只会收钱忍气吞声。全靠大哥把恶人送进监狱。

后来有条件很好,职业是教师的两夫妻要来收养孩子,看中了四美。当全家人都觉得四美去过好日子了,没想到四美居然一个人,从苏州教师家坐火车回来南京了。跟哥哥姐姐们在一起,虽然缺衣少食,但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没法比的。

电视剧里的场景,是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让人有瞬间穿越的感觉。小年青可能理解不了。但六零后,七零后一定会引起共鸣。

现在的孩子们,物质条件太好,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兄弟姐妹间这种相依相伴的感觉太缺了,每个人从幼儿园开始除了学习就是攀比。学习要比,才艺要比,玩具也要比,多年以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再也悟不出感情,亲情,手足情是什么了。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 篇2

1,阿甘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有苦有甜。

那么,乔一成也可以说,弟妹是盲盒,打开之前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惊喜。

70年代末的南京玄武区,市井也烟火气。乔祖望作为一个父亲,似乎完全不称职。好吃好喝的要自己先享受,就连老婆生孩子,也要在麻将桌再来三圈。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似乎很难想象:现在是计算好排卵期,特需,无创,糖筛,大排畸,剖宫还是顺产,提前40周做好规划,生孩子这事情,在当今是郑重其事的大事。而那个年代,生孩子似乎是母亲一个人的事,也似乎那么常见,女人都生小孩,就这样,一个孩子就诞生了。

乔一成,就这样迎来了自己的几个弟妹,二强,三丽,四美,七七。

在迎来七七的同时,他又失去了母亲。在家庭里唯一爱护他、对他温柔的母亲。

于是12岁的乔一成,不情不愿地,也开始了自己既当爹又当妈的长兄人生。

盲盒就这么打开了。

潘多拉打开了盒子,于是灾厄、祸患、痛苦、哭泣都带给了人们。乔一成无论情不情愿,都被迫获得了4个盲盒,还有一个随赠的不靠谱的爹。打开了这样的盲盒,于是无论是SSR,还是SR,都会陪着他们练级打怪走下去。

少年一成从不叹息,也几乎从不恸哭。这孩子心硬。他的邻居们说。他似乎打不败,不是氪金玩家,就变成爆肝玩家吧。晚上熬夜照顾弟弟,白天照常上课。弟弟妹妹吃猪油,他只能喝汤。弟弟妹妹吃鸡蛋,他就在旁边看着。弟弟妹妹想吃鸡胗,他从来不说,可是父亲爱吃鸡胗,弟妹也爱吃,你呢,一成,是否你也爱吃呢?

二强直率果敢,三丽聪慧可人,四美敢爱敢恨,七七漂亮木讷,一成总是看顾着弟妹,宽严有度,赏罚分明。而这时候,甚至忘了,他也只是个孩子,他也并不比他们大多少。别别扭扭的一成会长大,从心硬的大哥,成长为一个阴阳怪气的成年人。但即便这样,我也最爱一成,最心疼一成。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弟弟会被爱着,妹妹会爱人。一成也许有幸福也许会痛苦,但无论如何,一成不要忘了,盒子里还有希望这便是兄弟姐妹,这便是家。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 篇3

最近追了一部剧,叫做《乔家的儿女》。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可为一绝!乔家的家长爸爸乔祖望,是一个自私自利,游手好闲,嗜酒好赌,不负责任,没有担当,完全没有一个做父亲的样子。妻子已有4个孩子,还顶着大肚子,照顾家里,里里外外,忙前忙后,连坐月子都没有钱去医院,只能自己走到最远又偏僻的诊所去生产,而此时她的丈夫却仍在牌桌上赌博,等到被叫去诊所时,坐着三轮还嫌太远!还说走路去诊所有利于顺产!真是把无耻演绎到了极点!

等到妻子过世后,最小的儿子丢给了姨妈去带,剩下的孩子生活上基本靠大哥来照顾,可以说说这位大哥,既当妈又当爸,来料理这个家啊!看得让人好心碎,有人说这位大哥给现代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是的,不错,可是这个大哥确缺少了他该有的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的压力让他默默承受着,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应该是多么的复杂,以至于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不是特别的幸福!所以给孩子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事实上是非常有益于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尽可能的不要让他在最幸福而又无忧无虑的童年遭受磨难,可贺的是,乔家的儿女都已长成,大哥也终于感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泥潭,就看其能否真正的体会到生活的含义!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 篇4

从乔家的儿女开拍以来,我一直是比较期待的。原因演员是其一,小说原著是其二。我一直是很偏爱一些有着年代感的小说的,真实,更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小说里没有什么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爱情,没有什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富人生活,有的不过是东家的孩子昨天被打了,西家夫妻又吵架了,以及有争吵、有磕绊,却又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

从目前来看,我对这部剧还是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的。第一,演员比较贴合角色,且都是公认演技较好的好演员。第二,正午的服化道制作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拍年代剧让人不出戏这些还是很重要的。第三,小说原著我之前就已经是拜读了的,文笔细腻生动,情节水到渠成,没有现在很多为了狗血而狗血,且小说作者是本剧编剧,应该不存在魔改现象。第四,从目前的追剧日历上看,小孩在第四集应该就都长大了,并没有大家担心的张导之前展现的节奏拖沓的问题,所以可以放心了。

总之,从目前看,我认为这部剧只要导演、编剧、演员和正午的宣发都达到正常水准,不好说爆,但做成一部好剧应是没问题的。

等过几天再多播几集时会持续追剧并更新的。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在线追剧。

乔家的儿女读后感 篇5

乔家总共有五个孩子,在最小的孩子乔七七出生没多久乔妈妈便去世了。乔父乔祖望这个人自私又暴躁,根本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所以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就落在了老大乔一成(白宇 饰)身上,兄妹五人相依为命。

乔一成努力的担负起大哥的重任,为了能让弟弟妹妹过得好,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很自卑,因为表哥齐唯民太过优秀。终于努力得到了回报,乔一成考上了师范大学,家里的生活也逐渐的好了起来,兄妹五人一路走来,虽然经历过贫穷、苦难和考验,但都咬牙挺了过来,唯一不变的就是相依为命的感情。

乔一成作为长子,一路照顾着弟弟妹妹们长大,却又一路活在优秀的表哥齐唯民的阴影下。乔一成考上了师范大学,弟妹们也互相拉扯着长大了,这一家子逐渐脱离了贫困。

生活的考验和照拂都不会缺席,几个人的学业、婚姻、工作都让乔一成操碎了心,而他自己的两次婚姻也牵动着这个大家庭的喜和忧。他们经历过痛苦的考验,也迎来过希望和温暖,一路走得跌跌撞撞又热热闹闹。说不上美满,也各有缺憾,就如乔一成所感触到的,虽然各人有各人的泥潭,但为了那向上的一点光明,大家都在努力生活。

从一个家庭长兄的视角,去呈现弟弟妹妹们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在创作主线新鲜度上,似乎并不高。但是,正午阳光往往有自己的秘诀,他们的电视剧作品,总是能够通过时代牵绊的方式,给观众一种浓郁的真实感。这种时代牵绊有独属于特定时代的情感内容,也有独属于特定时代的故事内容。

[热门]《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600字通用6篇


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我们要读书,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对里面的剧情充满了兴趣。那么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想要写一篇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 篇1

王寰玥

今天,当我第一次阅读《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诗集时,就被那鲜活的诗句和深深的母爱吸引住了。这本书里的每一首诗,就像一曲曲充满幻想的交响乐,我知道,这动听的乐声早已溶进了我的心里。

我最喜欢《倾听春天》。“房檐上的积雪化了,春姑娘摇响了雨铃。天空飞过雁阵,湖水睁开了亮眼睛。我听见蚯蚓在耕耘,蒲公英在播种,蛋壳裂开了,小鸟呼唤着母亲。”我不由得感慨:大地回春,雁群飞来,多么美丽的想象啊!一份蕴藏在诗中的童真渐渐显现出来。

金波的诗,总是让我想起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那首《用目光倾听》只是写了妈妈让“我”在听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以示礼貌。虽然这首诗很简单,但却蕴藏着母亲深深的爱与希望。这首诗用语简洁,但其含义却很深刻。《有一片绿叶沉默不语》写的是一片绿叶变成了一顶小帐篷,居然、还有一只小甲虫住在里面,欣赏着雨中的美景。那一滴雨声也滴进了我的梦中,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甲虫。这些梦是多么的奇特,在大人的脑海中,或许早已是天方夜谭,但在孩子的脑海中,却永远不止这些。

金波的诗不总是那么天真、单纯,也有深沉、悲凉。比如《听秋天里蟋蟀的歌》。“蟋蟀的歌像叹息,像断断续续地呻吟。”这句诗完全表现出了蟋蟀悲凉的情景。但蟋蟀却像一个充满希望的潜入深秋的灵魂,在沉默中等待春天。

纯美文字,滋养心灵。纯美文字的背后,是智慧的启迪。读后感》

《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 篇2

“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这是这本书的题记,没有多少人曾注意到它,但它几乎概括了正本书的原意。

《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书是热爱大自然的金波老爷爷写的诗集,读意意解,不用让读者费太多的脑筋去思考、去理解。这么简单易懂的诗却着无穷的魅力,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品味,仿佛是一坛圣酒。比如《泥土的馈赠》这篇诗词中的“我种一棵小树,/播一粒种子,/就是交付给泥土/一个绿色的生命。/在我看来,太阳/也是从泥土中/诞生、而后/又沉落到泥土之中。”这段话轻而易举地告诉我们泥土是用来种小草小花,种树木,种蔬菜瓜果的,并不是用来看的,就会被太阳蒸发水分,失去生命。

我很少想起保护环境,我在乡下,每天早晨起床爬山时,常常会听到用电锯砍树的声音,可我从来就不去劝阻,因为我认为,树的主干被伐了,但树根会往上冒,长成一棵新的树,它自己会生息繁衍,保护这片土地。却不料,一个月后,我又重新上山,看到的山顶是赤裸裸的一片,我看着心里懊悔不已。为了弥补我的过错,植树节那天我用仅剩下不多的压岁钱买了几株小树,让它在这块土地上自由地生长。

金波老爷爷的诗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同时明白了诗是有生命的,是会生长的,它也同我们一样的活泼调皮。现在我甚至有了写诗的感觉。

《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 篇3

在文学的花园里,诗歌是众多盛开鲜艳花朵的其中一朵。在暑假中,我也读了一本诗集,它的名字叫《让太阳长上翅膀》。

这本诗集是由作者金波写过的101篇现代诗组成的,而让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是《倾听春天》。它从天气、动物、植物、动态、静态这五个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到来。它通过湖水、蚯蚓、蒲公英、啄木鸟等自然景观和生物形象地描写,展现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

作者写下的是春天的景色,赞美的是大自然的美景。可是,当我们在赞叹大自然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大自然正在逐渐消失殆尽。这都是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引起的。我们年龄虽然还小,还不能为环保事业作出什么大贡献,但是也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当今世界,因为超音速飞机的大量使用、空调的大量使用等,导致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已经出现了三个空洞,使得紫外线可以肆无忌惮地射向地球,造成地球出现了“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川开始加速融化;人们为了得到地下的矿物,所以大肆挖掘,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人们为了用木材来造纸和做家具,所以对大量的树木进行大规模的砍伐,造成了每天都有一片足球场那么大的树林被砍伐的悲剧……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拒绝一次性用品,少开汽车,绿色出行,节约水源,多植树造林等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地球更加健康、更加美丽。

环保,既是为了地球,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 篇4

假如太阳长上翅膀,它一定把光和热带给所有人。去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

《让太阳长上翅膀》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儿童诗歌自选集。他以朴实优美的.语句,绘成了一首首动听的诗。时不时地看这本书,就会被吸引住,好象又回到天真的童年。

这本诗集分为四辑。如果你问我喜欢哪一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第四辑――诗与思。因为第四辑更有童年的感觉。例如《泥土的馈赠》,泥土是童年时最好的玩具。既表现孩子们天真的想法,又表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这塑一头小熊,那塑一匹小马,快乐极了。再例如《鸟儿的生命》,写的是梦中听到鸟儿歌唱。歌唱是鸟儿的生命,所以“我”没有打扰它,表现了孩子童年的天性。

至于另外三辑,也并不代表我不喜欢。第一辑春的消息中《花的梦》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丽。让我们又身临其境,闻一闻花的清香,看一看花的开放。金波先生那优美的语句,让我沉醉于其中了。第二辑在我和你之间,《嘿》既让我们体会到弟弟的天真可爱,又让我们时刻记住,对人要尊重。不能嘿完了你又嘿他,要不然会闹出一场笑话。第三辑回声中《数狮子》告诉我们要细心对待事物,千万不要粗心大意。

《让太阳长上翅膀》实在是太好看了,值得我们去读。

《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 篇5

“真想让太阳长上翅膀,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边飞,一边自由地鸣叫。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多么迷人的诗句啊!这是出自于金波爷爷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看着带着心飞翔的诗集封面,谁能不为之心动呢?

看着,读着,差不多一下午,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诗的梦幻之旅。啊!一首首童诗像春风般抚摸着我的心灵,像清脆的铃声叮咚、叮咚……在我耳边回响。由春到冬,由我对你的诉说,到我对你的爱,由诗变成思再变成念。捧起来就不舍放下,放下来不由地回味起来!

读着一首首诗,仿佛那景色就在眼前,有蓝天、白云、小溪、阳光、繁星,还有那些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白蝴蝶、红晴蜓……其中,《为三月谱曲》:用小溪潺潺的流响,用枝头新绿的芬芳,用燕子呢喃的细语……我想,这就是为春天谱写的一首曲,为三月谱写的一首曲。《下雪的声音》中,雪的声音真美!像鸟儿飞,像微笑吹……是啊,在雪的身后,不就是春天的鸟语花香?

读着一首首诗,在诗集第二部《你和我之间》,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有着那么多说不完的悄悄话,有着那么多数不清的嬉闹声;欣赏《在校外,我遇见了老师》时,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联想到老师有时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其实她们的内心是非常温柔可亲啊!

读着一首首诗,“母亲”的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尤其是那浓浓的母爱,教会了作者许多生活的真谛。看,“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这是乡情;“忘不去的童年,忘不去的友谊”,这是友情;“我爱家、爱家里每一个人”,这是亲情……这些“有景有爱”的故事被一串串珍珠般的诗句串联起来,逐一登上了台,让你不禁啧啧赞叹,让你深深回味……

读了《让太阳长上翅膀》这部诗集,我领略了工整的诗歌结构,以及有趣的压韵,也深切体会到创作诗歌的艰辛!啊!金波爷爷,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隽秀的文字和优美的意境,您带来的是一张张阅览世界万物的门票,带来的是一句句精辟的人生感悟。此时此刻,读书的我在飞,带着梦想飞。从此,天空中又多了一只太阳鸟,给人类带来幸福,带来希冀……

《让太阳长上翅膀》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了《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书,书中许多优美的诗句激起了无限的遐想。

《让太阳长上翅膀》讲述了伟大的母爱,讲述了孩子们对欢乐童年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梦想和追求。金波老师的这本诗歌把单纯、简洁、优美、深情的儿童诗带给我们。读他的诗啊,觉得这些能歌善舞的文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书,让我感觉这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太多,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你、我、他,只要你与诗相遇,你就拥有了一对神奇的翅膀。

《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星星和花》,每当读这首诗,我常常会将自己数到那旷远的家园里,将自己数到花儿们芬芳的心灵里,将自己童年数到遥远的想象里,每当这时,我心里浮想连翩,乐不可思。

《让太阳长上翅膀》也写出了我们的愿望和梦想。我们现在正处在童年时代,童年的快乐无边无际,让我们去同胞这美丽的童年吧!让我们沐浴着阳光,长上美丽诗歌的翅膀,向着自己向往的未来飞翔吧!

旅行记读后感骑鹅旅行记读后感模板


水汇聚得多才会成为大海,书读得多才会有学问。我们读了作者的作品以后,其实对于故事的情节是很感兴趣的。写一篇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对于文章当中的各种情节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旅行记读后感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旅行记读后感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篇1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瑞典的名著,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作者赛尔玛—拉格洛芙让主人公14岁的尼尔斯骑着雄鹅莫顿开始了一次冒险的旅行。尼尔斯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调皮捣蛋,喜欢欺负小动物。有一次,他捉弄一个小精灵,不幸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大小的小人儿。他被一只家鹅带上了天空,跟随雁群开始游历瑞典大地。在这次旅行中,他游览了瑞典各地的风光景色,知道了更多的地理知识,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与苦难。最重要的,他明白了该怎样做人,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最终成功回到了家。

读了这本书,我真羡慕尼尔斯,羡慕他能有一次冒险的旅行,羡慕他能有一群善解人意的动物朋友,同时我也为尼尔斯能成为一个好孩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尼尔斯为了取得大雁们的信任,主动帮助别的动物:他帮大雁们放哨,防备狐狸斯密尔;他想办法让人们放了母松鼠;将势强凌弱的灰老鼠赶出了黑老鼠的城堡;又帮公羊们赶走了三只可恶的狐狸……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尼尔斯帮助别的动物后,不但动物们非常感激他,连他自己都很高兴。这是他第一次被人感谢,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心情。

尼尔斯的故事不但吸引了我,他还告诉一个道理:助人为乐一点都不难。雨天里一把遮雨的伞;泥坑里一只搀扶的手;挫败时一句鼓励的话;黑夜中一盏指路的灯……只要你有这份心,就可以做到。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做一个助人为乐、人人称赞的小学生,让爱点亮生活!

旅行记读后感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篇2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很值得我们一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拉格洛夫,它讲的是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孩子尼尔斯,因为得罪了小精灵,所以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他骑在自家大雄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进行一番奇妙的旅行。

这次旅行中,尼尔斯经历了许多。他不仅欣赏了祖国的旖旎风光,而且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很多朋友,听到了许多故事传说,还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在旅行中,尼尔斯帮助了大雄鹅解救小灰雁郑芳、帮助黑老鼠打败灰老鼠、帮助松鼠妈妈解救小松鼠……

尼尔斯原本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欺负动物们,还不爱学习,是一个让父母十分头疼的孩子,但是在这次旅行中,通过帮助别人,他不仅获得了快乐,还逐渐改掉了自己的缺点,慢慢变成了一个聪明、善良、勇敢、坚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我相信所有的读者在看了这本书后,一定像我一样,也向往变成尼尔斯那样的小人儿,能骑在大雄鹅的身上,进行这么一番旅行。但我更相信,读者们其实更向往变成一个好孩子,不断去完善自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你们说是不是呢?

旅行记读后感骑鹅旅行记读后感 篇3

看到题目的你,相信有很多问号,你可能会想:鹅不是在河里游来游去的吗?怎么还能骑呢?他不是白白胖胖的吗?怎么还会飞呢?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她在瑞士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笔下就是这么一只会飞的鹅。

这部书的主人公是尼尔斯。尼尔斯天生活泼,但经常会搞一些恶作剧,一天因得罪小狐仙并戏弄他,得到了惩罚,变成了一个像拇指盖大小一样的小矮人。

一开始尼尔斯不相信他,变成了一个小矮人,并安慰自己,可结果并未如他所愿。他便去寻找小狐仙,但寻找的过程中,受到了家畜的攻击,原因只能怪尼尔斯以前对他们不好,经常戏弄他们,调侃他们。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中飞过。家鹅莫顿,看见他们在呼喊自己,也跟着那群大雁飞了起来。而尼尔斯跟着莫顿,搂着他的脖子也飞了起来,在飞行中,尼尔斯认识了一个好朋友—阿卡。阿卡是领头雁,她对尼尔斯有很大感情,当每次尼尔斯遇难时,她都会帮忙。

尼尔斯虽然爱搞恶作剧,但心地非常善良,在与雁群相处的过程中,他也在慢慢改变,最终变成一个好孩子。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些独特的人,比如学习成绩不太优异,脾气火爆,与人交恶,少有朋友,但在学校的教导下,他由内而外的改变使得他提高了学习成绩,改善了自己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跟同学们拥有了深厚的友谊,他像尼尔斯一样,经过不断的努力改变了自己,使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奔走,而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以致用,成全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要像主人公尼尔斯一样做一个能够认清自己的缺点并取长补短完善自我的人。

[读后感推荐] 变形记读后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读后感推荐] 变形记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今天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周身动探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探不得。

曾经见过卡夫卡的照片。还是蛮帅气的,只是一双大大的眼睛中,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绝望?远远不止。许是扭曲的绝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独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从我们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个人类的绝望。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全人类的绝望。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绝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块希望的石头。

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看到了一阵阵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陪和着。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

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也狼狈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说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上的变化上,这一点表现的入木三分。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来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赋。

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读后感收藏: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收藏: 《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有哪一本书能让我体会到惊人的毅力?又有哪一本书能让我体会到百折不挠的精神呢?只有《鲁滨逊漂流记》了吧!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鲁滨逊的人。主要讲了鲁滨逊遭遇沉船后,飘到了一个无人荒岛上。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的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后来他救了一个野人,并取名“星期五”。二十八年以后,他们乘一艘商船,返回到了英国。

其实,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有了智慧和劳力,在一个荒岛上生活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是一本让人惊叹人类智慧和勤劳的著作,更让人惊叹生命的美丽!

上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比别人要差,不要灰心,那不过是上帝在叫你克服困难,所经历的一切磨练别人都无法体会,所得到的经验也是唯己所有的。只有真正的去克服了困难,将来才会有出头之日。阿斯图利亚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鲁滨孙就是这样一个勇敢镇定的人,他在荒岛上熬过了一万多个黑夜,迎来了一万多个白昼。他在荒岛上的每一个昼夜也许胆战心惊,也许兴高采烈,也许无聊至极,但是,这一切的变化都靠他内心坚强的毅力所操控。

而我和鲁滨孙的胆量是截然不同的!我常不敢一人走夜路,而鲁滨孙却在荒无人烟的孤岛生活了整整二十八年,十万多天哪!

鲁滨逊不怕困难,乐观积极的精神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为之震撼。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挖掘财富,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汗水打拼成功!

[精华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华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书在手,泪凝眸。观西厢,感上苍。

张生与崔莺莺可谓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他们几经波折,最终结合在一起。

西厢,明月影,树斑驳,莺莺闺内叹息流。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张生,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可爱的红娘,不遗余力,撮合两人的姻缘,直斥老夫人人的背信弃义,可爱可敬,可歌可颂。郑桓,求爱不得,顿生邪念,捏造谎言,企图与莺莺成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善恶最后终有报,是非曲折有人断。在白马将军的威势下,在铁的事实面前,他原形毕露,羞愧自杀。

读《西厢记》,心中几多波折,几番感动。突破痴男怨女的旧模式,我读到了一种至情、至爱,空气里,多了几分新鲜感。

现实,就是如此地残酷。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背叛、谎言和眼泪。那冰冷的脸庞、无助的眼神、苍白的面色、随风摇曳的身姿,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我的心。我为之扼腕、为之叹息、为之流泪。静静地,我忘了时间,只剩下他的负心,你的伤心。

你有你的方向,他有他的方向,你记得也好,不记得也好,最好你忘记。抬起你高傲的头,重拾那遗失的美好。你要懂得,他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是你生命的主宰者。既然他不是你,你凭什么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都给他呢?你或许会说,你爱他,你愿意为他付出一切。你爱一个人没有错,你痛也没有错。他错了吗?他有爱你的权利,也有不爱你的权利。似乎,他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那是谁的错呢?自我安慰一下,可以说,天不遂人愿,天公不作美,有缘无分。在正确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伤悲。你爱或不爱,悲或不悲,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他走了,但有更过的人还依然爱着你、关心你。世界不会因他的离开而灭亡,时间也不会因此而静止,你也不会就此消失。遗失的美好,不是指你们之间曾经有过的温柔,而是你心中的理想,你的坚持,你的爱。你只做你自己,不要担心自己的人品问题。如果,你人品不好,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爱你?甚至于挑剔的他,也曾经热烈地追求过你呢?萤火虫的光芒怎可敌明月的光芒?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深呼一口气,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许,他一直在默默地陪伴着你,也许,你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他。不要再感叹自己的不幸,就那点小破事,能难住睿智的你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么优美的词句!

亘古至今,爱贯穿一切,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愿爱洒满人间,有情人终成眷属。

祝恋人们幸福快乐,真爱无价!

《学记》读后感合集


阅读书籍是我们与作者跨越时空展开交流的方式,读者在阅读作者作品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许你现在正在为作品的读后感而苦恼?别担心,小编为您推荐了一份《《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篇1】

优秀的昆虫学著作——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人生如梦,就如螳螂界的爱情。舍得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才能拥有应该拥有的东西。——题记

这个学期,有本名著必须要读,所以我们便买了。拿到这本书后,看着这么厚的一本书。原本以为这就是一本无聊的故事书罢了,久久不愿打开第一页。没想到,它却以昆虫的生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它就是《昆虫记》。

这本《昆虫记》是法布尔竭尽一生所能研究的成果。书中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并且以虫性反观了社会人生。

我们就说《螳螂的爱情》吧。螳螂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吃老公”。为什么这样叫呢?这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新娘雌螳螂和新郎雄螳螂结婚后,新婚之夜里,这只雌螳螂就会把雄螳螂吃掉。然而雌螳螂对异性的拥抱和婚后的美餐永不满足。当她或长或短地休息一段时间后,无论是否已产过卵。她都会接受另一只雄螳螂的求爱,然后像对待前夫似的把它吃掉。第三只雄螳螂前赴后继。完成使命后也在雌螳螂的口中消失了。笫四只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在两周之内,一只雌螳螂竟能吃掉七只雄螳螂。作为雄螳螂的它们,要为新婚的快乐而付出生命的代价。雄螳螂多么的伟大啊!它成全了小螳螂却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法布尔竟然连这样的细节都能记录下来,实在是令人佩服啊!

法布尔能以毕生的精力来完成一本著作。我们何尝不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完成学业呢?比起法布尔坚强的毅力,我自愧不如。如果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着如同法布尔般的坚持。还怕学不好吗?还有,在我们的人生中,舍弃应该舍弃的,像雄螳螂一样为有价值的东西做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学记》读后感【篇2】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篇3】

《PRIDEANDPREJUDICE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经典著作,写于1796年,被认为是必读书之一。书中描述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的人的婚姻关系、爱情、亲子关系、手足情谊、友情、价值观等等。

中学时期只当一个故事来读;工作了遇见形形色色的供应商同事老板,再翻就觉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深深爱一个人但不得不放手时也是从书书获得力量。现在的我我正在为一段细水长流的婚姻而努力。中途有遇见家庭

习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差距等各种各样的选择,哪位要放弃、哪位要继续交往,怎么与对方父母亲戚相处。这本书也给我一定启发。

父母、手足、朋友、物质、社会地位、爱情,每个人心中的排序不同,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婚姻关系时,有人是外貌协会、迷失在甜言蜜语中;有人觉得要找一个物质富足的人家就好;有人要找门当户对的;

有人要挑战高难度的灵魂伴侣。班纳特夫妇之间文化修养、价值观巨大的差异,一个看不起另一个却也将就了几十年。这样的婚姻在如今是否还很多?伊丽莎白这样自尊自爱也爱护自己的家人姐妹、识大体的女生让我深深感

动。达西,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真实的男人不是每个人都能遇见。

在这个人人压力大快节奏现如今,你想要怎样的生活?你拥有怎样的生活?身边的他/她是否让你开心还是你们在将就并且会继续将就。真心想听到各位帅哥美女的分享。

《学记》读后感【篇4】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学记》读后感【篇5】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学记》读后感【篇6】

那天,我读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钻研。

这是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精辟论述!确实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学识是如何的浅薄。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下去……而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自己也能从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确实是能做到细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研习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当然,像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教学成绩是优秀的。他们更能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给学生好的影响。他们自身不断地成长,也能引领其他教师的成长,更是一个学校成长的中坚力量!他们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敬重,也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像这样的老师,真的是无愧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而光荣的称号!

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真的不应该满足。要知道,时代是迅速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地更新的.。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那么不去补充新的知识,就会造成知识枯竭,思维凝滞。渐渐地,更会逝去工作的激情与职业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无聊赖地等待着退休,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工作期间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阶段。如果连工作期间,都是那样消极怠慢,那也只能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

作为教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并且,这些还会随着时代不断地更新换代、充盈完善。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老师,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固守着原来的老传统、老观念,那真是要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无情地淘汰掉……对于新生的事物,我们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态度,再怀有观望、消极的心理。这样做的后果,那只能是误人子弟!要知道,作为教师,误人子弟是一件多么后怕的事情!因为教书不像种庄稼,一季没有用心管理,没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误了一季。而对于一届学生来说,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负责任、知识贫瘠的老师,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为,在知识的衔接上,如果出现了断裂,就不容易去弥补……可见,一个不学无术的老师,给学生造成了多么大的严重后果!

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后天的成长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都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明天负责!

《学记》读后感精选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记》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学记》读后感 篇1

《骆驼祥子》这本书的作着老舍刻画了一位命运悲惨的车夫:祥子,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冷酷。

祥子是一位农村孩子,他满怀期待地来到了这个大城市:北平,并且满脑子都想自己能够用双手、用真实的劳动来买一辆车。那时的他是多么纯真、热情、有着极为强的毅力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他不和其他车夫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坏习惯,但后来他买车的钱一次次被丢失或被别人抢。他买车的希望也在现实生活中被那黑暗破坏的粉碎,他的梦想也一次地破灭。最终他从前的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也都荡然无存。在社会那黑暗的一面的残忍压迫下,祥子他选择了堕落。他不再去奋斗,而是到处去借钱,吃喝嫖赌,最后甚至还闹出了人命,他不再是那坚定纯真的祥子,而是成为了社会最底层的混混、街头无赖甚至是霸王。虽然祥子的结局十分悲惨,但并不能说祥子是一个没有梦想的青年,而是他的梦想被旧社会的压迫而毁灰。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也是令人所同情和可恨的。

其实细细去品味命运是给样子机会的,原本他可以在别人家里拉车的,但他却放弃了,从此,他不再专心致志的工作了,因为他从心里就不再相信努力会有结果了。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只有理想、奋斗和知识才相融合,才能够在风云变幻幻的社会所立足,而祥子正是失去了理想。

或许,你现在还认为知识并没什么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它越来越重要了。祥子之所以这样,不只是社会的原因,更在于他没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努力和强大的内心。所以,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意志坚定地走下去。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不会留有遗憾。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吧少年!

《学记》读后感 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闹学记》,三毛写的,非常不错。

这本书写了三毛出国,再去上英语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写到:我看到有一本书叫《手牵手》,我猜还有一本书叫《肩并肩》。三毛经历了许多事情,最后决定回国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美国的数学是怎么样的,美国的老师是怎么样的。看完我不仅惊叹!太棒了!在我看来,一些根本在中国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国发生!如:上课讲话、发糖、看电影、发漫画、还要迎新年,包饺子等如果我是美国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亲中风后返回中国了,在后面,她写到:再见了!可爱的人儿们!

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那我会不会跟现在不一样吗?!美国现在的人才比中国多,为什么?是因为教学,我想,出生美国的好处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改善中国的教学!让同龄不再产生去美国的想法!中国,一定是因为教育才这么弱的,以后的以后,一定很强吧!

《学记》读后感 篇3

《乱说学记》是乱说系列之一,是非常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讲述之一。因为非常老师,我得到了功夫作文的法门;也因为非常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从对古文的深恶痛绝到慢慢喜欢,到如今会有一些感悟。

《乱说学记》,素雅白底、淡墨而出的竹子,给人庄严和亲切感。翻开扉页,醒目的橙黄内页上有非常老师的亲笔签名:教育是熏习、是影响、是启发、是挖掘。几个字笔力刚健、圆融可亲,想来字如其人,非常老师一定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书中有个禅师的故事,看完我还有些疑惑,这个禅师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吗?经过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我终于明白了:不管弟子们和孩子的答案是什么,这些答案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权威下的指令。就像开而弗达,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而不是强灌,拔苗助长对孩子不能起好的助力作用,反而会生起很多麻烦。譬如会打压他们的自信心、剥夺他们的创造力,还会养成他们遇事不愿再思考的惰性。说来很惭愧,为了省事,我从来都是目标明确,标准答案一塞了事,结果,孩子每回都等我的答案,以前不明白,觉得自己很累,现在懂了,这个结果其实是自己找的。

深有感触,暑假在网上买了软呼啦圈,孩子和我认真地研究起来。结果没几下,孩子就能转起几个来,而我感觉很难控制,一脱手,那呼啦圈就软塌塌的直掉到脚边。看着女儿从不会到能转,不禁表扬了她几句,结果孩子更起劲了,还教我要领,俨然是个小老师,第二天孩子已经可以连续转上百个了。虽然她教的方法我还是不能领会,但经过练习,我竟然也能转几个了。等到我能转起来的时候,再仔细体会孩子的方法,觉得是很对的,但是要是我不做练习,方法对,不用也是枉然。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的反面就是安其心而能知其乐。孩子暑假报了游泳班,第一天连水都不敢碰,鼻尖还没有碰到水就赶紧抬起头了,孩子说怕水进到眼睛里,我赶紧给买了个游泳镜,结果第二天,她就敢进水了,这以后就每天很快乐的去学游泳,下了课也要求去泳池游,最后教练还推荐她去参加结营的游泳比赛。

反思下,为什么在我不擅长的领域,孩子的进步这么大,而我能教的学业却很不乐观?应该是我的态度、我的方法造成的,自己觉得很容易,教了几次就会有迁怒,态度就差了,嗓门也大了,脸色也难看了。还有方法上,没有用善喻的方法,用的是开而达的方法,犯了教的大忌。

看了《乱说学记》更感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若是连其善也看不出,其用心努力也看不出,又怎么可能去救其失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能反省,是学习的开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记得我刚拿驾照那会,我做公交司机的弟弟经常帮我一起练车。因为没有经验,胆子也小,又不熟练,每次都很慌张。弟弟马上安慰我说,教孩子也是这样的吧,不是她不想表现的好点,而是她还不能够很熟练或是很有经验,所以才叫学。我当时感触也很深,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火候还没有到。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记》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为后辈们留下的瑰宝,学与教的典范,早就告诉我们要如何做,翻开非常老师的《乱说学记》,我能感受到前人的爱护,学习是就是在教学相长中,在学学半中,在行且深行中。合上《乱说学记》,仿佛还能闻到思想的清香。

《学记》读后感 篇4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记》读后感 篇5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学记》读后感 篇6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学记》读后感 篇7

《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其中倡导的导而弗牵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师放下手中的纲,彻底放弃师导生演牵引教学模型,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须把他们带到那儿,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体味。教学中,鼓励质疑,呵护求异。在课堂上,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时,那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的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随之会茁壮成长起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应提倡勇于质疑、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使数学课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数学课的人文性,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而终生具有问题意识。学贵生疑,产生疑问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拥有独特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记》读后感 篇8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读后感。”“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 篇9

今年暑假,在教研室陈老师指导下学习《学记》,在反复阅读了《学记》的译文和原文后,也有点的感想。《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通过这句话就是教育我们人是要学习的,我们的学生要学习,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我们来精心雕琢,为他们来引路。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得要学习,平常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借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正所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个道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作为一个老师,也许你的专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是,但绝对是首要的。单纯记忆些零碎的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有人把教学之路比作一条河,诚然,若教育之路真的是一条河,那么要想保持河水的清澈与活力,就必须有支流的滋润和充盈,否则他就会干涸。而那些支流,就是我们在日常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后融于血脉的知识。为人师者所需要的,专业的知识,教学的智慧等等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与心灵对话,反思自己,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清醒,思想更加深刻;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几句和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应当充当一个灌输者。我们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我们是应当把知识宝库中的东西交给学生,但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让他们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以后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学记》还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学记》读后感 篇10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 篇11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j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学记第一段,开宗明义,给古往今来的人指出一条大道――学。

“君子”之名,在先秦经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总而言之,有位无德者,终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毕竟以德名。故宋儒释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则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学乎!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无天下之胸怀者不足以为君子,亦不足以言学,否则只是学成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与君子何干?

然须知,天下不在外,家国天下只在我心,修身与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者,正是为天下也,说“今之学者为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学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于天下”,“其必由学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与《学记》,异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则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皆为化民成俗之道,否则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论化民。

此章于为人师、为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启发。今之欲施教于孩童者,纷纷向外求各种各样之教育理论,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则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从者,或固执己见自尊自大而轻薄他人者,总而言之无非两类,或自以为愚,或自以为智,此念一起便离道远矣,伤于自弃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则人正,己修则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谈教育者,不知要教出个什么人来?

[荐]上课记读后感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上课记读后感,读过了作者写的作品后,让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写读后感还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立意,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上课记读后感(篇1)

从十月份开始在湖南外贸职院代课,时常拿讲台下的一群学生无奈,课堂捣乱、窃窃私语、睡觉、吃零食、看电影、玩儿游戏都是课堂常态,不管用什么方式说服这些学生都无效,最后干脆自己也放弃了,反正人生是你们的,我只能拉你们一把,拉不回来的话你们就自生自灭得了。然而,心里这么想,可还是想企图改变一下学生。尝试多次无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方式不当,开始质疑自己觉得好的就适合学生么,质疑之后是不敢随便指点学生。恰好某天去图书馆借书,看到这么一本《上课记》,抱着看看同行的上课情况的心理借来了这本书,其实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讲述如何管理课堂、管理学生、指导教学的书,看了大半后,发现不是,但书的内容还是吸引住我了。读这本书仿佛自己又重温了一遍大学生活,回想那时候的大学生活状态,跟当下自己的学生状况大概也就好了一点点儿,不拿远的说,以最近的研究生生活说,上课时的状况大概也跟这些孩子差不多,最多是不顶撞老师。感触最多的还是自己上课并没有好好准备,平时的积累也不够深厚,在调用知识的时候才发现一点儿积蓄都没有,就像是饿了却在自家找不到食材,这当算是当头一棒。去年从七月份开始迷恋上玩儿游戏,大把的时候都被用来玩儿游戏,对比之下更觉得羞愧难当,于是多次痛下决心,远离游戏,这戒游戏瘾就跟戒毒似的,一不小心就又染上,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毕竟自己想要的在游戏里面得不到满足。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有两个:(1)延伸阅读,扩展了自己的书单,时常想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看到这本书之后更加觉得自己阅读甚少,视野狭隘,这也是促进自己戒掉游戏的一个原因。(2)了解其他人的故事,心态变得更为宽容平和。以前总是觉得非名校的学生就会过得很可悲,自以为他们就会没有前途,必然是生活黯淡无光,人生也会逊色很多。然而,透过这本书我发现不是,书中的每个主人公都过得很精彩,我甚至羡慕他们,羡慕他们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看人不能看表面,名校的老师未必比得上普通院校一个认真授课的老师,名校插科打诨的学生也不一定比一个生活精彩的普通院校学生厉害。然而,以前自己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身边的人,误以为自己高高在上,阅读之后才发现自己无非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没有什么资格去睥睨众生。

书中有一章节讲到我们身上的暴戾,看的时候就一直在反思,自己身上的暴戾已经相随多年,以前总觉得有问题,可是又找不到哪儿不对劲儿,现在终于知道了,就是暴戾。看什么事情都会觉得不顺眼,不愿意为别人考虑着想,文章中说“不以身份年龄音量气势去压制弱小”,这也是我需要时常留心检点和反省的,学习用更多的理性和平静去传达良知。

更多的是对书中人物经历的感同身受,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自己来自农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清这点儿,不愿也不敢承认这点儿,仿佛说破之后自己就毫无尊严抑或是炫耀的地方了,可是越遮掩越焦躁,如同一个谎言之后要靠无数个谎言去弥补,最后只能靠谎言维系生活。看完之后,心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释然,地域无法代表一个人,明白之后才慢慢愿意接受自己最初的样子,也能够跨过心中的坎儿了。书中有一个主人公叫夏,简直是自己的写照,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考研究为啥,只是从小自己和家人的愿望,我并没有想要获得学术成就。考取学校或者做其他事儿的时候,总会被现实羁绊,“就这么一直遗憾着过来”。夏说“她不怕背题,一直都是能吃苦肯花时间,就怕自由发挥,给一个很宽的题目让你阐述观点那种,感到没有话说。”这跟自己完全一样,对考试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没机会和动力去形成属于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观点。书最后结尾说,“有时候他对自己这个生命体本身都没有相对确切的认识”,我觉得是的,很多时候我的三观是模糊不清的,分不清对错。因为长时间以来自己的人生主旋律就是考试,除了考试我什么都不会。夏的问题是缺乏独立判断和无法获得不断提升的审美上,我的问题呢?也许跟她差不多,读书急于赶场子,在乎数量而非质量,囫囵吞枣,最后也不消化。

书中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可是这些人都个性鲜明,活得有血有肉,这点儿也让自己放下架子了,开始尝试说服接受自己。我还记得在深圳工作的时候,上司殷总说有些人老端着,以前觉得这句话是针对葛苏的,现在回想一下也有可能是针对我说的,那时候不觉得自己老端着,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端得太厉害了,端得现在都端不住了,终于要给自己束缚得灵魂松绑了。

上课记读后感(篇2)

王老师说,去上课是个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过程,更多的发现年轻人身上的单纯和热情,天然的干净和纯洁,更多的时候被这些新生命的琐细触动,才发现自己看到和记录了这么多。

她给大四的学生上课,觉得可能是临近毕业的原因,课堂显得有些“冰冷”。她注意到,教室靠门一侧坐的人,总是多过靠窗的。她以为靠门的位置受欢迎,大概铃声一响,学生冲出教室的的距离最短。直到快期末了,她和学生开玩笑聊起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在黑板一侧的投影屏幕它装在靠门的一侧,学生们坐在靠门一侧是看投影看得最清楚的。她这才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她的学生们。

有几个学生前后三次来王老师家里做客。她邀请他们来,从不说主题,其实心里又早有设计,每次预备了片子,试图“引导”他们讨论或聊读书心得,每次她都遏制住“引导”的意图,让学生们随意放松,全由年轻人做主。

大四的学生,忙着实习找工作,90后的学生更加个性化,这都对老师的上课带来了挑战。为了增强课堂的磁力,她学习历史,关注新闻,不断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时的深度、课堂的厚度来吸引学生,让形式的新颖、互动的有趣来黏住学生,尽量用心,尽量用力,她做到了,她的学生喜欢上她的课,其他系的学生也喜欢来上她的课。

“梦想的实施,就是行动力的体现。”师者,不能以“长者”自居,而是要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保持一颗真心、诚心、恒心,为培养“更多平凡的好人”而不断努力!

上课记读后感(篇3)

王老师说:“我想,我是准备当一个好老师的,但是,不能要求他们八十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准备当一个好学生,我们本来就不在一个对等的角度,付出不一定非要等同于收获。每一次上课,我都能清理自己的思想,转述我对现实和写作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索成果,这就是幸福的。不苟求他们一下子全理解。卖力气,是高级的赞美。”

有更多的时候,有很多“浮云”和我们无关。越光华,越嘈杂,越和幸福感没有关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守着一份心灵的淡定、宁静,守着一份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静静地上课,静静地下课,静静地体察生活,静静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纯净,让学生知道这份淳朴善良温暖了别人,完善了自己,这就是一种幸福。我爱这样的温暖,也喜欢这样的幸福,所以也常常心存愧疚,觉得自己付出的总是不够。

当老师有多难呢?王老师将她的毕生所学,生活的经验,生命的阅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尽力为学生搭建起走向人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舞台。从这个层面看,做个好老师似乎并不难,但是,真正的现实远比做个好老师要复杂。在六年的时间里,她不断感到个人的力量太渺小而不切实际,然而记录和写作的过程又时时掀起一种飞蛾扑火的冲动,牵引着她向她所理解的好老师靠近。

人的心很大,可以要全世界的目光;人的心又很小,可以只要一支蜡烛的光照。我的光圈就只有一个课堂那么大,所以,我得穷思竭虑,得不断地“卖力气”,力气不够了,又不停地汲取,再不停地掏出,等卖不动力气了,就心甘情愿地退下。没有更多的人会停留,称一称你卖了多少力气,因为时间一去不回头,没有时间可供人停留。

上课记读后感(篇4)

《上课记》是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从20xx年开始,王小妮开始在上课、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同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年记录下来,《上课记》就是她从20xx年到20xx年期间的教后感。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这使得这本书蕴含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读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扇窗,透过王小妮细腻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们心目中的翘楚、精神上的尖顶锋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所呈现出的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一、值得反思的教育

在《上课记》这本书中,有不少课堂实录值得教育人深刻反思。这里例举三个:

案例一:写作训练

王小妮将一个木雕面具放在桌上,再插上一个新鲜的树枝,要求他们根据这幅作品完成一份课上作业。

让王小妮感到奇怪的是,班级里如此多的学生,只有三个人走到讲台前,用了半分钟不到的时间观察面具和绿叶,其他同学只顾埋头沙沙地写。更加搞笑的是,一位同学几天以后补交了一份作业,原因是当天他没来上课。

靠想象就能写出所见,是他们想象能力超强,还是无中生有随意编造的能力超强?王小妮一直强调亲眼所见,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似乎见与不见,并没什么关系。

案例二: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续写

当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一乐又打人闯祸,伤者家长三番五次催讨,接下来,该怎么办?王小妮要求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

学生的回答中,肢体冲突、跳楼、自杀、刀砍、***击,都被想到了。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没有人从这些角度去想。只有这些极端的想法,才让他们兴致盎然。这些就是潜藏在他们内心里的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是什么经历在暗中提示了他们,热衷于把痛苦推衍到极致?

案例三:午休?突发事件

麦田,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这是凡?高的油画《午休》所呈现的场景。王小妮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写一个突发事件的来临。

八个小组选择用表演的形式来完成这个作业。几天后,他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业,但无一例外,都是灾难的突然降临。没有人想到突发事件也可以是喜悦的、温情的事情。难道现实生活中丝毫都没给这些孩子以安定感吗?

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通过年复一年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而成的。韩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第一次说谎,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句话可能听起来不太舒服,但王小妮通过自己的观察,告诉我们事实就是如此。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孩子们享受到学科之美、享受到探究乐趣的机会太少,绝大多数是被逼无奈,一边诅咒一边无可奈何地背诵和记忆。十多年痛苦求学生涯的不断累积,自然会促使他们把痛苦推衍到极致,用极端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整个求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之中,没完没了的排名,决定着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决定着今后可能的学校选择,这让大家都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感觉必然会在他们的言行和作业中表现出来。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十二年,除了分数之外,我们是否还能给孩子提供一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基本的阅读习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常识的理解和尊重,等等,能否在基础教育阶段,给学生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更加温柔和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师要学会自救

不经意间,大学生全都变成了90后。和80后、70后相比,90后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他们与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时代的90后,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只要他想得到的知识,一台电脑就能给足他全部知识储备,而一个老师如果还是照着老掉牙的教材念经,实在是浪费别人的青春和教育资源。

90后的学生如此,在新世纪出生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加个性化,更不容易被忽悠。早就懂得了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做这样的学生的教师,如果不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很难的。

但王小妮做到了。不仅她班级的学生爱听她上课,其他院系的学生也时常跑过来旁听,有一个学生因为逃了其他老师的课来听王小妮的课,还被扣了平时成绩的分数,但这个同学依然兴奋,因为他听到了自己喜欢的课。

听他们说故事,是王小妮最常做的一件事情。一个老师喜不喜欢听自己说话,十八九岁的年纪顷刻就能领悟。于是课间休息的楼道里,下课回宿舍的小路上,短信、邮件的往来之间,王小妮不用任何压迫的方式去挖掘什么,只需要观察和倾听。所有他们说出来的,都是他们要说的。我不能变成一个调查人,变成一个到学生那里去挖煤矿的人,我回避这样,除非他们主动说。学生是渴望和老师进行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自己是否有诚心。真诚的交流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学内容本身大很多。

改进课堂教学,是王小妮一直在探索的事情。王小妮是教影视写作课程的,但她发现,学生们对周围世界的冷漠和不关心实在超出想象。只要和自己无关,无论多么重大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王小妮曾问起一个新闻,八十人中只有一个知道,仔细追问,这个同学还是偶然捡了别人丢弃在石凳上的一张废报纸,顺便看了几眼。王小妮认为,那些重大或微小的时事新闻,在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时刻触碰着人们的底线,每个成年人都应当及时了解,得出他自己的判断。不能让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以为这世界上他准备承受的就是作业,就是分数,就是考试,就是学位证书,就是好工作,就是赚大钱过着人上人的日子。于是,她坚持在课堂上加入新闻环节,让大家来讲新闻、说新闻。逐渐地,这样的做法成了最吸引学生的环节,很多人就是冲着新闻环节来听课的。

王小妮认为,把课上要讲的内容设计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间的最平常朴素又真诚的情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小妮的付出换来了这些年轻人单纯而又热烈的友情,他们在她的手机、邮箱里留下各式各样青春的信息,带给她快乐和希望。很多年以来她一直对我以外的世界没有投入过热忱和主动,去上课时却感到自己急着要同他们交谈;去上课,变成了自我梳理自我更新的历程。一个原本悲观的人能这么做,想想原来是在自救啊,说是你教育了他们,其实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太多,能站在他们中间真好,真是幸运。

其实,如果你认真阅读《上课记》,你会感到,王小妮并没有很高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有的时候,你还可以从她的文章中读出面对学生种种困难时的那种无奈。但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善意,她愿意停下脚步,俯下身子,倾听年轻人絮絮叨叨甚至词不达意的述说。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只要有爱,就够了!

三、用心去践行责任

在王小妮的课堂上,曾因为学生对中学生活的怀念,引发了一个话题,就是让学生自愿学出对自己的价值观有影响的中小学教师。结果,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写了出来。

徐飞同学给王小妮介绍了他的中学语文教师吕淑英老师,她不知觉中散发出的对诗的热爱,熏陶影响着她身边的小孩子们,这和什么绩效工资升学率争先进等等都没有关系,完全超越了生存的层面。

做一个好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显然,有不少孩子,在整个求学期间,没能遇到几个好老师。

做一个好老师,需要用心。王小妮做了教师没多长时间,就察觉到了当老师的乏味。其实学生和你同样的细腻,只是你能不能唤起他们的细腻。你像木头似的讲,他们也就像木头似的听。她开始摸索如何能讲得更好的方式,像写文章一样不断地进行调整,上课的四个月里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个人创作。同时她也慢慢转换施教者的角色,仔细倾听来自讲台下的声音。

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一方面,洞察学生更加重要。王小妮相信,人心总是能焐热的,更何况是孩子。正是由于她将整个身心都用在学生身上,因此能够异常敏锐地接收到来自对面的信息。20xx年,我的学生一共将近400个,我不能全认识,但我能感觉到在哪个教室最后排的一个黑乎乎的影子,他听进去了。后来别人告诉我他是谁,我一想,对,我收到过他的邮件。这些都是好奇怪的事,有多少注意的眼神,听到什么程度,我立刻都会知道。到最后我去上课就像回家一样,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进可以出,很舒服的状态。

王小妮在《上课记》里写道,做个好老师也许不难,但真正的问题远比做个好老师要复杂。六年的时间里,她不断感到一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太渺小而不切实际,然而记录和写作的过程又时时掀起一种飞蛾扑火的冲动,牵引着她向她所理解的好老师靠近。

读《上课记》,让我联想起李镇西,联想起史金霞,联想起很多在一线坚持改革和探索的先行者。我相信,他们都有过类似的内心纠结,但都坚定不移地在自己设定的课改目标上跋涉前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更多的人像王小妮、史金霞这样,不仅用心去做,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且还要将所作所为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所理解,产生行动的愿望。当这样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教育新的春天就会到来。

感谢史金霞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

上课记读后感(篇5)

看这本书时不自觉地就想到了何兆武的《上学记》,呵呵,不过这两本书完全是两回事。

《上课记》是诗人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任教时,记录下的课堂感悟的合集。

以老师的视角看当时讲台下的学生,该有什么新发现呢?

哦!原来,大学就是河流入海的地方,这里的回旋奔涌,一点都不输天空的风云激荡。万条河流,在入海之前,还都能辨认,一旦入海,就如铁块进了大熔炉,还怎么分辨?

王小妮真有心,通过写作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折射出了几茬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这本书的张力在于,选择大学生为主人公,正是选择了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选择了人性与环境这个命题。毕业三年的我,也好奇而仔细地阅读,寻找着共鸣,反思着成长。

一百位老师就有一百种《上课记》,王小妮的《上课记》吸引力在哪里?她的《上课记》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曲折婉转的故事,更不是艰涩难懂的论文。《上课记》的吸引来自她对学生的关怀,对现实的思索与担忧。充满思想力的文章,不必是长文大赋。感性一点,灵动一点,真实一点,照样可以达到深一点的效果。

农民的话很朴实,诗人的话很感性,中医的话很真实(合格的中医),但照样充满智慧。

我想,王小妮所关注的这些学生,踏上社会若干年会怎样呢?我想,毕业三年的我和我的同学,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理想主义者们,遭遇现实之后,现在怎么样了呢?

上课记读后感(篇6)

这些日子,在读何兆武先生的《上课记》。合上书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像是听完了一个老人坐在阳光下讲了他许许多多他耳染目睹,亲身经历的生命早期的故事,有些“东拉西扯”。但却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故事中有些是我们已经早已了解的,有些却是孤陋寡闻的,而有些却是与我们的先知截然不同的,真的是给了我大开眼界,受到了很多启发。

以下是我读完全书后的一些“皮毛”感触:

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人的一生是会有很多的挫折与不幸,它们都是不可能避免的,如何处理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电视上,书本上或者是报刊杂志常会出现一些人遇到不幸与挫折时会怎么怎么样,不是面对就是逃避。而我是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与不幸,就算是小挫折小不幸我也没有遇到过,我只遇到过一些不愉快不开心的烦心事。那时,我会想办法发泄,或是静下来慢慢的想慢慢的反思为什么,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慢慢走,欣赏啊!”

成绩是怎么来的?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看到身边很多同学,晚上都是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恶补上课老师讲的知识,这招对有些人效果是有的,但是对于有些人是完全没有效果的,现在我才知道,书读的好坏跟你拼命是没有关系的,想要出成绩,得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二是环境;三是努力。而且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讲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是不行的。所以,你常常会发现,有些不认真的人成绩照样会出得很好,那是人家有一个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人与人之间

书中有提到一个客人进到一个铺子里,掏钱点了酒,掌柜倒上白酒背递给他,并拿出一些花生放在他面前,客人一边吃着花生,一边喝酒,一边跟掌柜天南地北的聊,一副很悠闲的样子。他们两个人并不认识,然而非常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

而在当今社会上,这种场景是很难看见的,现在的人不比以前的人有人情味?不过感觉上是少了不少人情味,总是各忙各的。吃饭时,不认识的人就算是坐一桌,也只是吃完就走人,不会说上一句话,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没法悠闲。

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尤其不等于钱多”。幸福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个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个是整个这会的前景,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自由,学术之生命

联大的老师讲课是很随便的,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己掌握。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每人发一本教科书,老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人的思想,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索。用如今的素颜教育区替换曾经的硬式教育。不正是把自由还给了学术,是学术的生命得以延续。

……

最后,我想以何先生的关于读书的一句话作结: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上课记读后感(篇7)

《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XX年12月第一版。

教大学生和教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有多少区别?从学科知识专业角度来说,或许是层次分明的;但从教育者“育人”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有共通的本质吗?

一个好的老师,无论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无论他教的是懵懂天真的幼童,还是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但现实中,追求个人成绩的现象,或许是功利心使然,或许是考评机制使然吧!

读王小妮的《上课记》,仿佛看到一幅大学生生态图。让人纠结忧思,又感慨万千。常常思考教师对学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教师不是学生的管束者形象,而是能够共同成长的引导者。

教育行政单位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否也如教师对学生如出一辙?从上至下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规则,复杂的程序,对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有足够的关照和尊重?如果教师被伪尊重,学生恐怕很难得到应该的正尊重!

P155“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坚守自己,也许如李提摩太所说,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上课记读后感(篇8)

暑假前,我买了很多书,一直到假期结束只有这本《上课记》被我反复摩挲的有书的样子了。

我想书如果有灵魂,她一定不爱自己平整、端正的崭新,而更倾向于纸张的柔软和书香的散发这才是一本好书该有的样子。跑题了。

作者王小妮老师是一位以诗歌散文见长的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老师。这本《上课记》她自己定位为教后感,是从20xx年开始,小妮老师在上课的间隙,随手记录下来的与她学生们相处时发现的有趣的部分。

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这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道理。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的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的角色,这变化没有丝毫被动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

有人说王小妮老师是朦胧诗的少数幸存者之一,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她一直保持着舒徐从容的心境。《上课记》她写的一点都不朦胧,但却真的字里行间显示着她的舒徐从容。

因为带着写读后感的任务,我拿着铅笔在书上勾勾画画,想着心有感触的时候能在旁边标注些什么。然而书看了大半,我也未在这墨香中留下只言片语,我想着就是朴实的力量,小妮老师的话说得明明白白不急不躁,无需任何其他的诠释和注解。朴实并不是我们年轻时候追求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年轻的时候,现在的孩子也不追求甚至还有些鄙视所谓的朴实。

然而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是最本质的,才水注石穿。

在07年投入感情是最重要的中有一篇好词好句。王小妮老师写道: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们储备一些好词好句,万用的。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我认为没有力量的作品,也许能靠好词好句得到化妆品的作用,而扎扎实实的写作恰好相反。

接下来的两篇是恢复语言原本活力和这么些算不算流水账小妮老师甚至列举了一篇短小,干净,栩栩如生的练习人物小习作,最后她点评道:王书为用细致的描述,写出了父亲不多的言语和动作虽然,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早进了教科书,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能发现自己和父亲间的亲切和生动,没有新感受的不断发现,文学当然死路一条。他写的细腻踏实,没有使用好词好句。点评到此戛然而止,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小妮老师并不着更多的笔墨来强调她的写作理念或者教学观点,不更多的抒发情感。仿若给你一杯茶却不说明产地品级,你若有心可自己品味,掩卷长思。

我在小妮老师的这本作品里看到的是,一个老师的情怀抑或是信念,不受世俗污染的人文思想和理想主义。

一百位老师就有一百种《上课记》,她的《上课记》不是流水账,也不是曲折婉转的故事,更不是艰涩难懂的论文。《上课记》是来自她对学生的关怀,对现实的思索与担忧。有思想的文章,不必是长文大赋。感性一点,灵动一点,真实一点,照样可以达到深一点的效果。

但愿有一天我也能做到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和内心,关注到他们的灵魂与未来,那时我也能坦然落笔写下属于自己的《上课记》。

上课记读后感(篇9)

读了王小妮老师的作品《上课记》,我很受触动。心里想到很多,很杂乱,无从说起。

这本书只是记录了几年间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很客观的记录,没有任何主观评论。但是就从这些平实的记录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年轻学子心灵的真诚、纯净,他们的梦想,迷茫,对未来的茫然还有王小妮老师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都保持着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她对教育现实的思索和担忧!

书里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作者与学生之间关于好文章的观念上的冲突。王小妮老师写道:敬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们储备一些好词好句,万用的。我提示他们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我真怀疑他们还有没有原本的感觉,十二年的语文教育把这些感觉给彻底毁灭掉了?然而很多学生却很疑惑,甚至是质疑:没有好词好句的文章能算是好文章吗?那不是成了流水账吗?可见,多年的应试教育真的让孩子的思想都模式化了。这让我想起了不知从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一句评价我们的教育的话我本是一只蝴蝶,你减掉了我的翅膀,还埋怨我没有兔子跑得快!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可是,我现在却深深的怀疑,我是不是也在参与着这个剪翅膀的行动。我们不管孩子的志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都规定他们必须要达到语文课、数学课上的要求,否则就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让他们练习,直到他们都达到要求为止,才觉得自己的责任尽到了,任务完成了。仔细想来,我们真的是像工厂的流水线加工产品一样在进行教学。相信天性爱玩的孩子们都是很厌烦这种学习模式的,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我们也没有选择,因为我们有所谓的质量指标。这一点上,我很羡慕王小妮老师奉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观点和行事原则,也真希望自己能做到!就像书中说的,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

我们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从心灵上去引领他们,就像书中说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中国古人在诗词里空泛赞颂的莲花,没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讲出来,说给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将来都一定要当精英,当伟人,我们更多的人是要做一个平凡的好人,这也是我们社会更需要的。你努力,我努力,大家一起努力,也许现在这样让人失望的教育现状就会慢慢改变!

[读后感必备] 昆虫记读后感范例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必备] 昆虫记读后感范例”,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虫,为大自然增添了色彩;而《昆虫记》是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暑假,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颇深。原本我对昆虫十分讨厌,总觉得它们太恶心,而如今却是一反常态、兴趣盎然。

作者法布尔用人性化的方式观察虫子,向我们展现了昆虫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这篇文章主要赞颂了一种生命的宏伟——昆虫,他们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对我们来说万般重要,它们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整本书用了很多拟人句,形象生动地使这些动物变得更加可爱。本书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不同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它们就是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

其中,我对狼蛛很感兴趣,每个动物都会有自己的“杀手锏”,狼蛛的“杀手锏”则是它的两颗毒牙,十分凶猛,可以立刻致它的猎物于死地。狼蛛的腹部长着黑色的绒毛和褐色的条纹,腿部有一圈圈灰色和白色的斑纹,长着四只可怕的眼睛,最喜欢住在长着百里香的干燥沙地上,每天都会吃新鲜的食物,它杀敌的方法就是扑在敌人身上,将毒牙刺入敌人致命的地方才能将它彻底杀死,成为自己丰盛的晚餐。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