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7篇)。
读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间断,贵在坚持,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他的思想给简要记录下来。你知道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样的吗?我们为您提供有关“《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的一些详细信息。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1】
教育来于生活、源于爱
阳城镇刘指挥小学郎俊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能。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
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禁止讲粗话,提倡爱的话,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有了好心情,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爱的情感,帮助他们用爱的情感塑造个性。如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事”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陶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只有学习,才能不知疲倦地教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虚假的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期望达到预想的效果时,我的学生们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想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可他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动肝火,也曾百思不解:
我的教育怎么了?学生们怎么了?我想找出原因是我感觉太好了,夸大了我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知识的源泉”,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他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其实,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
你问我路,我指我们两个的方向。”
总之,我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深深感叹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必要多读一些教育著作,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2】
羊山实验小学徐冰如
”那时候,我对陶行知先生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一名教育家,信手翻看这本书,便被里面生动的语言吸引住了,一篇篇零散的文章关系到教育、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始终紧扣着一根主线“科教救国”。现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品《陶行知文集》,心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
一、 感动。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斗士。后人给予陶先生如此高的荣誉,可见大家对陶先生的尊敬。陶先生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样。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祖国的危难之秋,十五岁时,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行医救人,报效祖国;二十岁时,他投身于民主救国的革命洪流中去,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陶先生在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陶先生非常重视农村教育,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先进的观点。
最可贵的是,陶先生不仅是一位理论家,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在《序》里,陶先生以风趣的语言描述了当年共创晓庄的艰辛困苦:垦荒时,手皮浸出的鲜血染红了锄柄,大家的态度是“血!
不管。要做一件事,要使一件事做得好,总要流汗、总要流血。”绝粮之时,全校只剩一元钱,大家处之泰然“我们倘然饿死,也是为乡村教育而死。
我们虽然死了,但我们的事业和精神不会死,将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阅读完这篇文章,我已泪流满面。对陶行知先生来说,投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21世纪时代。我们不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国家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吗!
二、 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陶行知文集》则耗尽了陶先生的毕生心血。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
我是一个新的教育家。我刚开始工作时,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由于缺乏经验,我遇到了许多问题。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陶行知教育文集》,总能受到启发。“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深入浅出地体现出“生活教育”的精髓。
教育内容不仅来自于课本,更来自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蹲在墙角聚精会神地关注的小甲虫、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指示牌、幼儿园里刚抽芽的小草、小朋友带来的万花筒……拓展教育视野后,我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纳入教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在生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真诚的建议。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能力越强,学识越高,作恶越大,要求学生筑起人格长城、人格防线、公德私德。”在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更应以陶先生的话自勉,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共鸣。
“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像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需要渴求教育。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看到陶行知先生的话,我激动万分:
每一个教育者在教育理想和教育抱负上都可以相互碰撞。对于教育,我有很多想陶行知先生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关于教育大众化的愿景。在旧中国,教育大众化的状况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儿童教育状况不断改善。
四、 思考。
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成果,几乎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教育问题上。但是,如果我们忽视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抄成一套硬书,那就太离谱了。
在21世纪,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儿童教育学相结合,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需要认真思考。比如,陶先生提倡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陶先生给书呆子配了味药“脑化手”,给田呆子配了味药“手化脑”。
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让他们到地里干活是不可能,我们可以多给予机会让他们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促进他们的“手脑相长”。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让我们学***理念,弘扬行知精神,携手行知路,以“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共创新世纪教育的美好未来。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3】
名著《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提要:实践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阅读更多的教育著作,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在书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思想的激荡;随着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日益繁忙,我几乎没有时间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深入反思。通过学习,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行为,提炼出许多不成熟的观点:专业发展的困境、教育理论的薄弱、缺乏书面表达,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为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一、实施爱的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爱的情感,帮助他们塑造个性。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性的基础,仁爱他人、爱国情怀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2、 生命教育的实施: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论有着深刻的内涵,生命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主张生命是教育,是教育的内容。
他的生命教育在内容上是动态的,随着环境和受教育者的不同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学生不仅开阔眼界,书中的知识生动活泼,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学习。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3、 实践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理念。只有把它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方法,才能实现。但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方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课题,是创新型教师和专业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是教师,也是普通人,从事的却是神圣的事业,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作为教师要看大局,放眼长远,时刻认识到肩上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还应不断学习,思考。要有海纳百川的知识容量和百川归海的心胸,相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会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以思想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质量,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于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4】
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丧失。如何谈论创新?
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相应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也应贴近生命教育理论的方向。
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也才不负江总书记的“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众所周知,当今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新鲜,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新鲜。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足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习惯和个性化的教学。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期的教学就是创新教学,创新学习。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我们要创造花果林,关键是要有适宜的气候和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有赖于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两手并用,学习优秀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书本做起,从自己的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用真正的创新理念打开我们的新天地。
教育需要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师范生。我们得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会教人的能力,本着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的心态去看待我们将要去相处的孩子们,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且他们都有着美好的心灵世界,热爱着自己,他人,社会及大自然。我相信我们师范生在未来一定能扛起育人的崇高事业,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未来事业的座右铭,积极奉行,奏响我们未来的人生凯歌!
当我们满怀信心跨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在新世纪,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为主题的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5】
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学生要学,就要教;学得多,就要教得多;学得少,就要教得少;学得快,就要教得快;学得慢,就要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我明白老师应该教学生探索知识的**,寻求知识的最终结果。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使学生经常发现新的理论。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6】
学科专业知识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关注国家社会大局的意识,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而不是自吹自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观点,陶行知先生也有所提及。对于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同样的教育方式,结果就会出现非创造性的学生,他们都是大量的普通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给其不同的学习要求,更能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在于教学,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解决新的问题,学会思维方式,学会发现创新。
在当今的发达时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学仍然具有重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他们可以更好地借鉴经典得教学经验,成为具有创新教育精神的新一代教师。
《陶行知文集》陶行知读后感【篇7】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奉献和激情的事业。
“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
当我再次咀嚼那句话时,我觉得当老师升华了我的人生,锻造了我的信念,提炼了我生命的精髓,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管理自己的手续。
”“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多说、勤写、善观的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情况,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征求他们对我工作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对学生来说,榜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
其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3、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
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创新的勇气、创新的热情、创新的信心。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师要积极贴近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教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鼓励和教育他们。
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 和谐的师生互动将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师生平等关系,与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动、个性化。这种学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师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DsbJ1.Com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们觉的如果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品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非常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融洽,学生可能会从喜欢数学老师变成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身作则。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沟通,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因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前进、理解和探索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这本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教育的真诚和执着的爱。
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能,更是发自内心的人性之香。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第一,老师换位思考,架起桥梁
通过视角和地位的转变来思考问题,首先问如果我是学生,体验学生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缩短距离
与家长联系,可以询问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能否倾听,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生对教师的反应。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的词义,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促进师生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第三,学会欣赏表达,增进感情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
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提高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
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