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奶蜜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1-04

奶蜜读后感集锦。

我们在大量的阅读中看到了一篇超级有价值的“奶蜜读后感”,谢谢您光临我们的网站建议收藏本页以便日后再访问。读后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心得体会,记录的是自己的感觉,阅读作品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 读后感是记录自己阅读过程中成长和变化的方式。

奶蜜读后感(篇1)

“盐”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

对孩子加“盐”的必须得是孩子的父母,现代社会较我们幼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以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存在着许多危及孩子生命危险的隐患,我们首先得教育孩子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的正确方法,拒绝盲目的英雄主义。其次,要及时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劳动意识,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如同竹子一般,用漫长的时间把根延伸数米,才能茁壮的成长。在孩子扎根的过程中,父母就如阳光雨露般,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

若重新为人母

对于文质老师的书,我早就失去了免疫力。他的这本新作《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于20xx年1月出版,等我买来已经是第2次印刷了,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读完之后,我竟然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文质老师的这本书要是在十八年前让我遇见,是不是我的儿子是另一个更优秀的他。

全书三个篇章,“奶——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盐——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因为已经有十八年的为人母的经历,所以我读这本书,基本是用对照的意识,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越审视,越心慌。学着为人母,孩子已成长,倘若有弥补的机会,我该怎么来重新为人母?

第一章的开篇语有这样一段:“在我们国家,有不少家庭把充足的物质给予当做父母尽责的一个标志;而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却很少用心去关照。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进而又因其普遍而让很多人觉得正常。

事实上,这是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这正和我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我从来就觉得养育孩子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和你的精力相关。

这精力,正是你能否提供给孩子“成长之奶”的源头所在,包括这句话“父母经常性地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的执行程度,即使夫妻一方单方执行,都会存在缺憾。我记得儿子三岁那年暑假,我需要在县里参加一个月的培训,所以我把儿子放在他奶奶家。等我学完回去,他奶奶说,儿子见到我话都多一些,整个人都高兴一些。

是的,当我和儿子在一起时,我从不掩饰我对他的爱。各种讽刺的称呼都是赤裸裸地向他展是的。即使现在,他已经18岁了,我还是想叫他什么就叫他什么。然而,他的父亲几乎从未向他表达过他的爱。他总是直呼自己的名字,几乎是直面。

只是我从未意识到他父亲的行为会影响他。昨天接儿子回家,他还在给我说:“我爸爸都是成天板着脸,怎么希望我能开朗起来呢?

”我知道他讲这话的原因是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开朗一些。而儿子将他不开朗的原因归为他的父亲,或许有些偏激,但还是有些道理的。只是我不能听从儿子的建议,但告诉他可以改变。

当然,我也有责任。如果我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父亲,改变他的做法,对我儿子应该是好事。“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若能重来,我必将实现这一条。这种爱不仅是母子之爱,更是父子之爱,夫妻之爱。

奶蜜读后感(篇2)

今年寒假,我有幸读了张文质老师写的《奶蜜盐》一书,受益匪浅。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鲜嫩的封面和特别的名字所吸引。细细看了一遍书,被书中的观点和故事深深地感动,而且有着太多的共鸣,那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深深地吸引住我。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以爱为营养的“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甜“蜜”情感支持,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更详细诠释了品格和智识的“盐”才能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两岁之前“奶”既是一种真实的乳汁也是一种爱的象征。而后我们不仅不让“奶”缺失,还得让“奶”升华为“蜜”,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把来自父母的鼓励,赞扬作为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进而探索出一个更奇妙,美好的世界。

一、奶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

张老师说:“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陪伴是父母与孩子最自然的一种相处模式。它满足的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只要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孩子才是最快乐的,最有安全感的。一旦孩子跟爸爸妈妈分离,他们就很有可能处于惶恐无助的心理状态中。陪伴这项工作,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去做的。那些由他人代替的陪伴,虽然也是一种陪伴,但是孩子无法通过这种陪伴得到本能需求的满足,也无法产生那种自然而然的幸福感。”

二、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

张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既无法代替,也无法去设计。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本质是什么?是去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孩子的成长只能是自我成长,父母不能以控制者的角色去设计,而应该以欣赏者的态度去欣赏,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推动力。首先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好性格的人,一个更容易快乐的人。”

三、盐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

张老师说:“父母对学校事务关注得越多,参与得越多,对学校的情况了解越多,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就越大,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就会越好。因为父母的关注与参与,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积极的示范与引领,同时父母对学校教育的了解和关注,也会帮助他理解教育的困难所在,就更容易客观看待某些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锻炼,从而自觉配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幻想着所有的这些工作全部由老师来完成。”

孩子的成长是“慢”的过程,如同树木需要深深的扎根才能茁壮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像阳光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这样,拥有足够的生命滋养,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越来越远,才能更加懂得如何获得幸福,拥有幸福的能力。

《奶蜜盐》这本书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帮助,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亲人和朋友,特别是我的学生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奶蜜读后感(篇3)

《奶蜜盐》读后感

新年期间,我仍然很忙。我工作时花了几天时间读这本书。昨天我终于读完了。经过不断的思考,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奶蜜盐》这本书的内容是以温暖的笔触,理性的思维记录作者对女儿的教育,充满慈父的情怀,是一本值得用心阅读的教育典籍。这本书告诉我们会年轻父母育儿先育己,在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在成长,有心的“好父母”会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为孩子及时添加“奶蜜盐”。

这本书之所以叫《奶蜜盐》,我想有这么几层含义。一是用生命之初的“奶”为生命涂上温暖底色。牛奶是母亲的牛奶。这也意味着一个以母亲为核心的温馨关爱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完全的爱和满足引导的。所有的孩子都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需要一个母亲,就像一个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着他,给予他甜蜜的凝视,及时回应他的表情、动作和声音,让孩子从小就产生更多的自我肯定。二是阳光健康的孩子是被“蜜”浸泡过的“蜜”具体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三是生命之“盐”,让成长举重若轻。

“盐”是世界上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人生总是以各种挑战相伴,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要学会放手,帮助孩子减少对亲情和家庭的依赖,就是给孩子一种最好品格力的培养。一个人的生活加上适当的“盐”,可以让人大吃一惊,让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不同的适应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能力改变现实。

本书最后从根本上追本溯源,说到父辈,更上一辈人对父辈的影响,以致父母对我们爱的缺失,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不完善。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克服各种困难,只有完善自己,才能让我们在育儿道路上不再重蹈复辙,教育出美好的下一代。孩子的成长是“慢”的过程,如同树木需要深深的扎根才能茁壮的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像阳光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这样,有了足够的生活滋养,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越走越远,才能懂得如何获得幸福,才有幸福的能力。

奶蜜读后感(篇4)

等上文中的那个孩子毕业之后,我又开始教一年级。在新生里,有一个长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姑娘,她非常幸运。她的父母虽然中年得女,但对孩子的爱愈发浓烈,夫妻感情也非常融洽。现在看起来美满如意的家庭,谁能料到,他们也是守得花开见月明。这个小姑娘小时候——自闭!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用乐观的心态感染影响着她。奇迹总是垂青阳光的人,三岁时,她终于学会了说话,发出了世界上最动听的呼唤:妈妈。中间沉重曲折的过程,我们就略去不讲了。现在这个女孩和别的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甚至比别的孩子表现更优秀。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字体,加上她记忆力超群的脑子,成为各科老师的宠儿,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恰恰就验证了文中的一个比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受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只有爱才能让孩子拥有自然生长的力量。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和责任。

奶蜜读后感(篇5)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奶蜜读后感(篇6)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朋友,是世界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月21日苏老师给工作室每名成员赠送两本图书,本共读《奶蜜盐》。《奶密盐》一书的封面上,概况了文质老师这三个词的理解。奶:

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

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奶、蜜、盐”这是滋养着孩子成长的生命元素。

用生命之初的“奶”,为孩子一生涂上温暖底色

“奶”,既是真实的乳汁,也是一种象征。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在这抹温暖的底色里,文质老师更多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强调了“母亲在场、父母陪伴和捍卫童年”的重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漂亮的衣服、书,而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是共同看一会儿书,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去一趟游乐场,做一次开心的游戏……让孩子从小“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健康阳光的孩子,是被“蜜”浸润过的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其中,对于《一切教育都可以游戏化》我深有感触:“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乐趣,学***规则,激发想象力。

父母遵从孩子喜欢优秀的天性,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时时乐学”。不仅父母如此,老师亦如此。

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教学,古板生硬的教学方法,不但不会激起学生的学***,更不会提高识字效率。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游戏是一种包含多种认知成分的复杂心理活动,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主动阅读。

生命之“盐”,让成长举重若轻

这一部分,文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适当的“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承担责任的意义,让他面对某种社会现实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去接收属于自己的任务,从而在锻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

在《让孩子知生死——“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中,他指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思考早于父母;要为孩子建立“生命教育”的概念,让孩子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家长很少会提及到死亡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溺水事故的高发,对儿童的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层面,全面开展防溺水安全讲座和专题班会。

在家庭层面,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专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珍惜生命。

《奶蜜盐》这本书既理性又感性,理性于文字犀利深刻,感性于文字温暖厚重。读这本书,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实践素质教师,重要的是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更要有教育眼光和教育觉悟。

就像文质老师所说,学***的成长是“慢”的过程,如同树木需要深深的扎根才能茁壮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像阳光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这样,有了足够的生活滋养,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越走越远,才能懂得如何获得幸福,才有幸福的能力。

奶蜜读后感(篇7)

在生了女儿之后,我为了能使自己做一个稍微靠谱的妈妈,我买了一本林崇德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但是那本书太厚太深奥了,读每一个章节好像都是在读论文,读的很痛苦,我只坚持读了半本就放弃了,《奶蜜盐》算是我读完的第一本家庭教育书,这本书用简洁的语言,真实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最一名合格的父母。

在读“奶”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这个章节时,张文质老师阐述了三种不够好的父母,1.还未做好准备就当了父母。2.不懂得如何做父母。3.不在场的“虚假”父母。我一看吓一跳,我竟然是其中两种,孩子半岁时我就上班了,把孩子留给了老家的婆婆,在孩子最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没有在她身边,孩子3岁前对于孩子教育的缺失,估计是我今生最大的痛,因为平时不带,只周六周日放假时回去陪伴她,她在我手里是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读书习惯也没有给她养好。以前我以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很简单,但当我自己在教育女儿时,我发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她渴望我按照他的想法陪她玩儿,当我试图让她背《弟子规》时,她脸上马上露出了厌恶的表情。《奶蜜盐》中认为,排在亲子关系里的第1位不是教育,而是满足,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发现当我试图强制教育女儿时,我跟她都是极其痛苦的,但是当我满足女儿的需求,陪她玩时,她就很乐意跟我沟通,在玩的过程中我会或多或少的教她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说认颜色,还有认数字。我觉得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是在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前提。

“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张文质老师说:“我们要学会与孩子的不足友好相处”看到书中说:“有的父母如果孩子在哪个方面表现的,不像一个优秀的,完美的人,他们就会开始担心焦虑,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很不幸我就是这样的妈妈,女儿跟我邻居家的女儿只差一个月,我总是拿着邻居家的孩子跟我的孩子比,邻居家的孩子特别爱跳舞,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看到别人跳广场舞自己也在哪里学,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可是我女儿对于跳舞一点都不感冒,进了幼儿园,当别的孩子跳舞时,我闺女傻傻的站那不动,我看后觉得很着急,周六周日回家我也跟她一起跳,可是她的眼神告诉我她真的不想跳,在引导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引导成功后,我决定放弃了。我暗示自己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有九种智能1.语言2.逻辑3.空间4.肢体运作5.音乐6.人际7.内省8.自然探索9.生存智慧,在这9种智能中我女儿只是肢体运作智能不行,其他的还好,我应该用一种正常的标准去对待她,如果她真的对舞蹈不感兴趣我也不逼她了。我可以鼓励她多读书或多数数,多发展其他智能。

“盐”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我觉得这一章是在讲让我们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让她有良好的品格和勇气去面对生活,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的婆婆在人格素养上把我女儿教的很好,嫂子家女儿比我女儿小半岁,而且总是跟我女儿抢玩具,虽然自己也很想玩,但是每次我女儿都会说:“给你妹妹,你玩了我在玩。”而且我去给我女儿买吃的时,女儿总是提醒我要买双份,回家后她要给她妹妹一份。

从《奶蜜盐》这本书中我学会了陪伴、学会了用正常的标准对待孩子、学会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我的家庭教育才刚刚开始,以后我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争取做个称职有学问的父母。

奶蜜读后感(篇8)

文|燕子(学生家长)【WWW.JAB88.coM 88教案网】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教养书,那它一定就是《奶蜜盐》。我是对照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看这本书的,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甚至于孩子成年之后的幸福,根源都来自父母,来自家庭,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奶、蜜、盐",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优秀的人。

本书便是围绕孩子所必需的"奶、蜜、盐"这三部分来展开讲述的。

“牛奶”最初是指母亲的牛奶。在更深的意义上,它指的是母亲的爱和陪伴。这是父母用爱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

在我大女儿两岁的时候,我们准备生二胎。那个时候,二胎政策还未放开,周围朋友中几乎没有生二胎的。我怀孕五个月时,邻居的奶奶开玩笑地对我女儿说:

你妈妈要生小弟弟啦,到时候就不要你了!女儿听完便嚎啕大哭起来,从那时起,她便时时粘着我,一步也不离开,还时不时的哭闹。(她自小是一个乖巧,不爱哭闹的孩子)最后愈演愈烈,一直到妹妹出生后,她也不喜欢妹妹,更不允许我们抱妹妹。

当时的我们真是手足无措,我们只能假装疏远妹妹,每时每刻陪伴着她,渐渐地,她感受到了我们对她的爱并没有因为妹妹的到来而减少,慢慢的恢复了原来的乖巧,更是成为了最喜欢妹妹的人,

但是,这前后经历了痛苦的一年多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孩子的哭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随着我怀孕的肚子越来越大,我几乎不再抱着她了,我和她的互动也越来越少。我不知道她此是多么需要母亲的照顾和陪伴,邻居们的话就像导火索。

也许,在那个时候,她会有“我不再被爱”、“我不重要”和“我是多余的”的认知,所以我现在害怕了。也许,当时就有《奶蜜盐》这本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痛苦的经历了吧!

"蜜"指的是父母用赞美,鼓励等有益的互动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童年幸福,才能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

我的两个孩子性格迥异。我姐姐性格开朗,热情,阳光,爱好广泛。自然,在家里也不乏对她的赞美和鼓励。但我妹妹生来性格内向,什么都不积极,所以我们很少赞美她。可张文质老师说:

丑小鸭并非生来就是丑小鸭,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所以,我改变了我的方式,试图找到她的闪光点,鼓励她。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优点。一段时间以来,她的进步越来越大,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许这就是鼓励的力量,爱的力量。

盐是世界上最常见、最不可缺少的食物。它也是一个人毅力、勇气和责任的象征。

对孩子加"盐"的必须得是孩子的父母,现代社会较我们幼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以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当今社会危害儿童生命的隐患很多。首先,要教育孩子把“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危险、拒绝盲目英雄主义。其次,要及时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劳动意识,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如同竹子一般,用漫长的时间把根延伸数米,才能茁壮的成长。家长在扎根的过程中,像阳光雨露一样,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让孩子身心健康,获得更大的幸福!

奶蜜盐读后感(二)

若重新为人母

对于文质老师的书,我早就失去了免疫力。他的这本新作《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于年1月出版,等我买来已经是第2次印刷了,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读完之后,我竟然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文质老师的这本书要是在十八年前让我遇见,是不是我的儿子是另一个更优秀的他。

全书三个篇章,"奶--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盐--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因为已经有十八年的为人母的经历,所以我读这本书,基本是用对照的意识,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越审视,越心慌。学着为人母,孩子已成长,倘若有弥补的机会,我该怎么来重新为人母?

第一章的开篇语有这样一段:"在我们国家,有不少家庭把充足的物质给予当做父母尽责的一个标志;而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却很少用心去关照。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进而又因其普遍而让很多人觉得正常。

事实上,这是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这正和我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我从来就觉得养育孩子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和你的精力相关。

这种能量正是你能否为孩子提供“成长奶”的源泉,包括“父母定期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这句话的执行水平。即使夫妻双方单方面表演,也会有瑕疵。我记得儿子三岁那年暑假,我需要在县里参加一个月的培训,所以我把儿子放在他奶奶家。等我学完回去,他奶奶说,儿子见到我话都多一些,整个人都高兴一些。

是的,当我和儿子在一起时,我从不掩饰我对他的爱。各种讽刺的称呼都是赤裸裸地向他展是的。即使到现在,他已经十八岁,我依然想怎么称呼他就怎么称呼他。可是,他的父亲却几乎从来不对他表达过爱意,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几乎都是板着脸。

只是我从未意识到他父亲的行为会对他造成影响。昨天接儿子回家,他还在给我说:"我爸爸都是成天板着脸,怎么希望我能开朗起来呢?

"我知道他讲这话的原因是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开朗一些。而儿子将他不开朗的原因归为他的父亲,或许有些偏激,但还是有些道理的。只是我不能按照儿子的说法进行下去,而是告诉他,这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我也是有责任的,如果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一下他的父亲,改变一下他的做法,对儿子来说应该是有好处的。"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若能重来,我必将实现这一条。这爱,不仅是母子之爱,还有父子之爱,以及夫妻之爱。

奶蜜读后感(篇9)

孩子三岁八个月了,她一天天长大,而我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困惑。以前会看一些美文和一些教育心灵鸡汤,学一点,就赶紧用起来,而且自认为有科学理论的支撑,长久下来,孩子没有变成我希望的样子,反而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变得身心俱疲,而孩子也不高兴,我变得焦躁,甚至还揍了她,唉······

班主任工作室给我们分享了《奶·蜜·盐》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先看了书中的小本秘诀,一下子便被它吸引了,这不是我常遇到的问题吗?奶、蜜、盐,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普通的东西,恰恰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平淡缺不可小觑的,这样的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

奶的本义一般指母亲的乳汁,但在书中却有更深刻的比喻,指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爱孩子,就要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始。

我小时记事儿就是父母因为忙生意,把我送到姥爷家去住,唯一记忆就是这些场景。姥爷、小姨都很亲我,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妈妈在我心中的位置。记得有一次,妈妈说要来看我却没来,托人把好吃的带来了。我巴巴儿地等了一天,得到这个结果,就开始哭了,以为妈妈不爱我,不要我了,闹了一夜要回家。后来长大了,妈妈说只让我去了半年,我觉得不止半年,是好长时间,好久好久,或许是因为我刚刚记事儿吧,所以印象特别深。我长大后,会自卑,会不自信,会很敏感或许和这些有关吧。我的性格缺陷使我特别在意对孩子的教育,想多学一些东西,把好的教育给孩子。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整个身心都处于打开的状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眼神出去。但如果孩子受到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这个比喻真的很贴切,看到这一句话我就觉得深有同感,孩子需要做家长的小心翼翼的呵护。

这本书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比如说,孩子想要什么而没有被满足就会闹脾气、哭,一次比一次严重,该怎么办,以前我就会任由她哭,但她越哭越痛,一会儿就会想吐,我疼在心里,但想想如果满足她,下次会变本加厉,会摸透脾气······就会忍者采取冷处理,今天才知道这是不科学的,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会判断才是重点,引导很重要。

每次领她出去玩,她总是什么都想要,比如买奇趣蛋,实际上没什么好玩的,打开后,一半巧克力,她也不爱吃,另一半玩具很小,她他玩一会儿就丢一边儿了。但每次到超市看到就要买,我抓住这个机会,又给她买了一个,打开后,她就不感兴趣了,我就尝试和她交流,问她喜欢这个吗,她说不喜欢巧克力,也不喜欢这个玩具,我就不断地和她交流。现在,她再看到奇趣蛋也不会哭着非让买了,会选择一些真正喜欢的。所以,我觉得沟通真的很重要,坚持适度的交流,让孩子觉得安全,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而这正是现在家长们最缺乏的爱,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买贵的、好的就是爱,其实不然,爱是一点一滴的关心,不要等孩子出了问题才给予关心,那就晚了。

坚持对话、陪伴,给她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有充足的的原动力。即使不在家,也要想办法跟孩子沟通,这才是真正的“做朋友”,真正的陪伴。我要做的,要学的还有很多,在你最困惑时候,能得到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真的很幸福。

奶蜜读后感(篇10)

我也冷静地想,抚养这个孩子的目的是什么?管这么多弄的跟仇人似得为了什么?这本书的第13页给了我答案,”所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都是持续终生的,孩子后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往往是”奶”的缺失。

”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例外。以对她有益的名义,在学习和生活中,她的要求是无限叠加的。可仔细想想,未经过孩子同意,我便将她带到了这个世界,12年了,从一个四喜丸子到如今的亭亭玉立。

我以爱的名义为标尺,总是想让她尽快的多学技能、更好的完善她自己,就连孩子本能的需求我都选择性的放在盲点以内,只是要求要求再要求。我有意识地忽略了她是个孩子,也失去了欣赏和拥抱孩子的本能,过早地切断了对孩子母爱的供给。让她害怕、缺乏安全感。

因为我太心急,迷失在当今的”成功学”里,总想让她成为破壳而出的鹰,而不是被人敲破蛋壳做成的菜,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最甜蜜的成长,让孩子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直接造成了问题二的产生。

问题二:童年伤害后遗症

玩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儿园以前,女儿大大的眼睛透着灵气,但在一次入院拍照时我将她的笑容彻底摧毁了,那时的她扎着两个小揪揪,第一次摁快门时她调皮的吐着舌头,很可爱,可我竟然吼了句,好好照相,从那以后除了必要的证件照外我再也没见她主动照过相,团体拍照时她都躲在边缘处,包括球赛获奖时她也总是畏畏缩缩的。正如书中所说,一个坚强的父母站在一个懦弱的孩子后面。我的吼声让孩子永远无法在镜头前露出她的真面目,这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那张**虽未保留打印可却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

孩子上小学前妹妹出生了,我对她的精力和耐心值都已经成了负数,在她第一次数学考试就得了满分兴奋地告诉我时,我的回答居然是:”好,真棒,赶紧回家吧,妹妹该饿了。”可在她写家庭作业时因为拼音部分掌握不好,我就让她一直做,无视她的疲劳与眼泪,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统统拒绝,可能孩子话都没说完就被我拦截了,连个解释都没给过。

回想起她不到两岁时因秋季腹泻在新华医院住院**,经过两天的**孩子已经好转了,第三天因为**的失误输错了液体,孩子短时间内高烧昏迷导致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后经抢救后服用了一年的辅酶q10进行**。当时就想着以后我一定要保护好她,只要她以后能平安长大,我什么也不求,可现实却是我掌控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选择惩罚甚至是体罚孩子,任何伤害都比不上来自母亲的伤害。那时我大姑娘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她肯定认为我不爱她了,眼里只有妹妹,在她觉得有能力反抗我时,也就是上半学期我们的关系最为僵化的时候,她哭着吼着:

”我在你眼里什么都不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妹妹永远是对的,我永远是错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意识到是我给她的爱严重缺失了,认定是这孩子不懂事,不体谅父母。她不知道在爱的环境中她怎么能再爱她的妹妹。

她是我的复制品,我不能做这件原创的事,但她必须做!有什么资格要求她做到呢?姐妹俩在一起时,她对妹妹的言语、体态完整的还原了6年前的我,”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

你要笨死了!这题都能错?你上课干嘛了?

”是我给孩子的心灵上烙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疤,很庆幸书上同时给了我**创伤的解药。倾听+真诚的道歉,让我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奶蜜读后感(篇11)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拥有母爱的孩子像块宝:

等上文中的那个孩子毕业之后,我又开始教一年级。在新生里,有一个长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姑娘,她非常幸运。她的父母虽然中年得女,但对孩子的爱愈发浓烈,夫妻感情也非常融洽。现在看起来美满如意的家庭,谁能料到,他们也是守得花开见月明。这个小姑娘小时候——自闭!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用乐观的心态感染影响着她。奇迹总是垂青阳光的人,三岁时,她终于学会了说话,发出了世界上最动听的呼唤:妈妈。中间沉重曲折的过程,我们就略去不讲了。现在这个女孩和别的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甚至比别的孩子表现更优秀。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字体,加上她记忆力超群的脑子,成为各科老师的宠儿,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恰恰就验证了文中的一个比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受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只有爱才能让孩子拥有自然生长的力量。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和责任。

“无言之招”最有力量: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孩子会很自然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是最日常化的,可能也是最省心的。这种自然的引导,是无须刻意进行的“不教之教”,同时也是最有力量、对人一生影响最为巨大的“无言之招”。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深知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从小就是在故事的浸润中长大的。从开始的亲子阅读到后来自主阅读、利用各种网站、APP听书。想当初《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她一听就是大半年。每天除了写作业和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听书了。连上下学的路途中,坐在电动车上都在听。4岁的时候,她就能把很多听过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上半天。现在她已经七岁了,听书、读书对她改变非常大。一是说话用词很规范,语言丰富。二是课外知识了解较多。三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比如:胃肠长什么样?为什么肚子里会有蛔虫?

因为我平时喜欢缝纫,做件衣服,缝个发卡什么的。她从小到大的衣服,从里到外大多是我亲手缝制的。找款式、画图纸、裁剪、缝纫,哪一样都马虎不得,她天天看在眼里。前两天问到她的梦想,她说:“我要当裁缝。”我笑了:“孩子,当一个好裁缝可不容易。需要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呵呵,看来我这“无言之招”对她的影响挺大的。其实我希望她从我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为之努力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要先往下扎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奶蜜读后感(篇12)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孩子会很自然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是最日常化的,可能也是最省心的。这种自然的引导,是无须刻意进行的“不教之教”,同时也是最有力量、对人一生影响最为巨大的“无言之招”。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深知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从小就是在故事的浸润中长大的。从开始的亲子阅读到后来自主阅读、利用各种网站、APP听书。想当初《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她一听就是大半年。每天除了写作业和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听书了。连上下学的路途中,坐在电动车上都在听。4岁的时候,她就能把很多听过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上半天。现在她已经七岁了,听书、读书对她改变非常大。一是说话用词很规范,语言丰富。二是课外知识了解较多。三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比如:胃肠长什么样?为什么肚子里会有蛔虫?

因为我平时喜欢缝纫,做件衣服,缝个发卡什么的。她从小到大的衣服,从里到外大多是我亲手缝制的。找款式、画图纸、裁剪、缝纫,哪一样都马虎不得,她天天看在眼里。前两天问到她的梦想,她说:“我要当裁缝。”我笑了:“孩子,当一个好裁缝可不容易。需要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呵呵,看来我这“无言之招”对她的影响挺大的。其实我希望她从我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为之努力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要先往下扎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