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无声告白读后感(合集7篇)

发表时间:2023-01-01

无声告白读后感。

书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气象万千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大家或多或少都撰写过读后感。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品读后感很难写吧!经过收集,读书笔记吧整理了无声告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全书以莉迪亚之死开头,通过两条故事线道出了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这个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两条故事线中的一条线是莉迪亚从失踪到判定死亡后,家人不同的反应,另一条是穿插其中不同角度的回忆,辅助说明莉迪亚死亡的原因。

莉迪亚的父亲是种族歧视下,极力想融入环境,变得跟大家“一样”的亚裔学霸,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贫困的家庭,却终生被自卑笼罩。而莉迪亚的母亲是重男轻女中,努力想与众不同,成为医生的白人女孩,但一场情不自禁的师生恋,让她告别学业,成为主妇,在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差别中抱憾终生。

这样的两个人,将所有期望压在了拥有黑头发,蓝眼睛的二女儿莉迪亚身上,而莉迪亚也为了家庭和谐,自小便放弃自我,成为父母心中期待的那种人,最终酿成悲剧。所以别在别人身上期待过多,也别给别人过多期待。(注:除自己以外的人,都叫别人)

最后,心疼汉娜和杰克,小心翼翼,爱而不得,唉(叹息……)

(PS:这本书最让人无语的一点是,莉迪亚真正的死因——我想开了,让我接受这湖水的洗礼,我可以我能行。结果不得行……难道作者在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生?)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人的一生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可怜的莉迪亚在5岁那年经历母亲不辞而别后,就注定了性格中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和讨好型人格,在家庭中不断压抑自我,最终随着哥哥离家,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断裂。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近乎变态的家庭,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每个人都在默默承受不受认可的人生,父亲对于社交的偏执,母亲对于成为医生的执念,在自己无法实现时全部强加给年幼的莉迪亚,父母利用女儿对他们的爱和依恋,绑架了她的自由。反观父母的童年,同样压抑灰暗,冷漠的亲子关系,原生家庭的不幸,深深地烙印在内心深处,在和自己儿女的相处中,被无限放大,无疑是在下一代的亲子关系中实现对原生家庭的报复!太可怕了,一个年幼的孩子怎么能承受如此重负!太可怜了,父母的悲剧会一直延续到下一代!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是自我的最真实反馈,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在亲密关系中暴露无遗,会对你的家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没有完美的人生,要学会和原生家庭妥协,和自己和解,不要让自己的执念毁掉无辜的孩子。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马克·吐温说:历史从来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押韵。一个人的一生似乎也是如此

当小溪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有很多的父母会像我们一样,希望孩子能成长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tobeherself不用去满足我们的期待,再去经历我们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折磨。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的长大,更多的我们会越来越希望孩子成长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惊鄂一想,出了一身的冷汗。

在高铁上马马虎虎的扫了一本小说《无声告白》,我几乎从不看这类小说,但是书的开头这本书的主线Lydia就死了——自从有了小溪,我便特别抵触死亡这个话题,哪怕看到路边的坟墓都不舒服——我便跟随书本的主线一直读到末尾。

故事中,Lydia的母亲,在美国的60年代女性地位还很低下的时候,一心想考上医学院,做一名医生,而不是像她自己的母亲,只希望给自己的男人和孩子做美食,最后男人和孩子都离开了她,最后凄惨的独自去世在自己空挡的公寓里。

然而,她爱上了一名人生不得意的华裔历史教授,这位李教授也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就如同我们很多人的童年一样——被人看不起,自卑,努力想出人头地。Lydia十岁的时候,她母亲突然厌烦了现在家庭主妇的生活,毅然而然离家出走,报考了大学课程,希望间断8年之后,重现开始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而现实是残酷了,她又怀孕了。不得不再次并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Lydia由于害怕母亲再次离去,希望自己能满足母亲的任何要求。然而不幸的是,她母亲也同时把她的梦想全部都寄托到了Lydia身上。此后,每年的圣诞礼物或生日礼物,或是听诊器这样的医学器件,或是元素周期表或人类解剖图谱。而在同时,她的哥哥,她的妹妹,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来自家庭的“伤害”,而且是爱的伤害。而父母,却完全忽视了,习以为常的忽视的一个孩子世界,和作为孩子天生的敏感性。

我们的童年,少年或多或少是不是都有些相像。我们的父母,将他们过去,也许是_,也许是饥荒、或是在工作中带给他们的创伤,又以新的方式附加给了我们。而我们似乎又将我们的后天习得或先天遗传的性格缺陷,又附加给我们的孩子。

在昨天准备离开家出差的时候,小溪不停的焦躁的拉着我要玩彩虹弯板,而我心里却一直想着公司的事情。最后她突然放下一切扑到我身上,紧紧的抱着我的脖子,我这才意识到,即便在家的这难得的几天,我居然也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存在。心里才懊恼不已。

Lydia最终承载了太多的事情,她选择了在16岁生日的夜晚,投湖自杀。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这是个悲剧,文章开头的基调已经定在那里。刚开始阅读我以为是本类似推理的书籍,读完方知是本心理读物。

小说的主线是莉迪亚的死,以倒叙回忆的形式将情节慢慢展开,读来让人替莉迪亚及她家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一览无余,对于整个事件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省。家人的陪伴对其余的家人无比的重要,或许你就是那根最后稻草,如果因为想要自由厌倦了做那根稻草,那么结果可能就会失去最亲爱的人。幸运的是李一家最后都学会了正确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但可惜的是代价是要付出一个亲爱的人。

没有人希望自己得到的是必须要失去最爱的,这样的交换方式,但是,不得不说总有那么一个不那么糟糕的情况下,我们是不会管那么多的。

情绪、思想、欲望……所有有影响力的对着外界放出的信号都需要慎重,尤其对着自己最最亲爱的人。因为为着爱你他很可能会选择牺牲自己,真正爱你的人,总有那么一种叫做“成全”的二念头根植于胸!

人心总是经过装饰的,因为怕被伤害也因为害怕去伤害。感恩我生命中所有默默爱着我的人,那些点点滴滴的小心翼翼,那些进退两难的尴尬瞬间,很多以前不明白的,现在都明白了。人和人是需要温和对待的。爱他就去拥抱他,用温柔的语言、神态去与他交流,真正重视他的反应,好好交流彼此的真实想法。尤其在矛盾冲突的时候!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昨天看完了同事推荐的《无声告白》这本书,这本书描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遗憾的是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的重演,可能会永远存在,更可怕的是我们都身在其中。

故事描述的是一个第二代移民美国的华人和一个美国女孩结婚之后,移居到美国一个小镇,生了三个孩子,这里小镇只有他们一家混血家庭,其他都是白人。一家人在这个环境中格格不入,父母的成长环境和心里,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又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父母把自己的所有期望压其中的一个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最后走向......

书中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芒在背。

"你们要住在哪里,你们在哪里都不合群。你会后悔一辈子的"这是结婚的时候女孩的母亲给她说的说,像个诅咒一样。

对于他们的小孩来说,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的父亲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他们到最后没有别的去处,只能向前!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6

去年我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本,但一直被各种事情干扰,它一直被搁置。

终于与它重逢,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有很简洁利落的文风,精准的比喻和描写,不多不少,非常细腻。

文中所呈现出的各自背负的压抑,每一种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亲因为种族问题和童年经历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亲一直心怀梦想,却最终被现实羁绊无法实现的痛苦。理解莉迪亚被爱的枷锁束缚到绝望的痛楚,理解汉斯和汉娜不被家人重视冷落的难过。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亚第一次和朋友看电影,父亲在车上尴尬又兴奋的样子,极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拥有他所未曾拥有过的平常,这样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张得快乐。

莉迪亚竭尽全力的满足了母亲和父亲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终不堪重负,并没有人问过她,她想要的是什么?过多的爱和期待变成种沉重的枷锁,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负担得起别人梦想的重量。

事情是从哪里开始错的?错的离谱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果,都有迹可循。

埋在心里的阴影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有些事,你当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思考,抉择,其实,归根结底,总能找到原因,我们的潜意识推动了我们去做那样的事。

莉迪亚的死亡像是一场无声的告白,把这一家人从过去的阴霾里拉了出来,重新沐浴的阳光下,审视生活,重建自己,在阴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这样的阳光,需要这样痛苦的反思,也许痛苦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抚平自己内心的创痛。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7

从这本书的开始,莉迪亚的死,就充满了说不出的压抑,书中的矛盾太多了,种族歧视、婚内出轨、父母给予孩子期望过大、父母与孩子没有沟通等等,都造就了莉迪亚的死,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给逼死的。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破处,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结果葬身。真是悲哀。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父母,家庭,甚至是整个生活环境,对你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内斯想当宇航员,想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爸爸詹姆斯觉得这没出息,甚至给了内斯一巴掌让他立刻停止这种想法。莉迪亚被迫接受母亲的梦想,原生家庭让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就像我之前说过,我大学里学习的钢琴,总感觉有点晚,那时候竟然萌生出结婚生子后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的想法,看完这本书,想了想,还是不要强迫孩子为好,学他喜欢的,这样他的人生才更完整。

愿你一生自由,不为他人而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