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1000字8篇

发表时间:2023-01-07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每个人对作品这本书都有各自的见解,面对书中的人物,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去具体分析。作品中哪一幕情节让你感觉心灵受到了触动呢?以下“王小妮上课读后感”由读书笔记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1

一个人的一生很短暂,如果在这有限的生命里能遇到几位好老师,想必这是一辈子的幸运。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学生成长中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他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信、自强。《上课记》中的王小妮老师,原本是诗人,后转职在海南大学教授影视文学和诗歌。而这本书便是她多年来记录下来的一些课堂随感集。读到她的这本书,仿佛又让我看到了自己之前的老师,初中时讲述自己不得志来教学的赵老师,他时刻挂在嘴边的是,为了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高中的数学老师,在她的课堂中经常穿插着做人的道理,教我们毕业后一定要做一个体面的人。

王小妮笔下的学生,我也曾一一经历过,没有老师告诉这些人文精神——真是缺失的遗憾。王小妮的文字很朴素,这也正如她所倡导的“消灭好词好句”,她静静的用笔墨记录着几年间与学生互动的点滴小事。,学生和老师在教室里发生的那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诗歌般高昂的表达,她也没有特意制造潸然泪下的情节,她只是淡淡的记录着,平平的记录着,有的是她的细心观察和反思。她用心静静的观察着学生的作业、课堂、课后,她的书中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情,没有如大倡导者那样疾呼教育,或者如愤青一般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学生的艰难。取而代之的是,她只是干干净净地、细腻地、低调地,但确实清醒地关注着教育、社会和不同年级的现状,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抱着深深的关切。在她的字里行间,我渐渐被这位老师感动着。王小妮说,“每个面目完整的人,内心都冲突顶逆着,我和他们也许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这才是现实的残酷”。

又说,“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虽然生活处处都可能会让人失望,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王小妮以自己的坚持做着她觉得应该做的。我愿像王小妮这样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希望将希望、信念、力量、责任传递到更多人手上。

感谢三月天里遇到这本朴素温暖的上课记。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2

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是个好地方,可惜我去的很少。

王小妮的《上课记》是在那里看完的。说看完可能不太准确,因为并不是每页都一字不落。

这本书是她在海南大学任教时写下的随笔,时间跨度为2006到20XX共五年。她给学生们开写作课和现代诗欣赏课,想方设法把他们从味同嚼蜡的“好词好句”中拯救出来,重新发现文字的生命和活气。

这些方法包括:课程刚开始的调查问卷,给夏加尔的画配上文字,学期末的诗歌朗读,讨论什么是“诗意”,时事新闻播报,把插着树枝的雕塑拿到课堂上现场观察描绘,谈梦想和困惑,记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请诗人来读诗,分享自己珍藏的诗歌手稿……她非常用心。

五年的教学手记,她用了这样五个标题: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是主角;抵抗陈规戒律;在生活的角落,每一个孩子都在闪光。

包里只有笔而没有纸,只好把它们敲到手机里。我被触动,因为我也是一个教师,我也认认真真地考虑过这些问题。

我希望自己成为唤醒者,而非刽子手。

王小妮的东西读的不多,印象中只有一本散文集,好像看的也不怎么认真。她是位诗人,写过一本萧红的传记,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找到。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3

《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XX年12月第一版。wwW.DSBJ1.com

教大学生和教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有多少区别?从学科知识专业角度来说,或许是层次分明的;但从教育者“育人”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有共通的本质吗?

一个好的老师,无论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无论他教的是懵懂天真的幼童,还是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但现实中,追求个人成绩的现象,或许是功利心使然,或许是考评机制使然吧!

读王小妮的《上课记》,仿佛看到一幅大学生生态图。让人纠结忧思,又感慨万千。常常思考教师对学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教师不是学生的管束者形象,而是能够共同成长的引导者。

教育行政单位对学校的管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否也如教师对学生如出一辙?从上至下的思维模式,简单的规则,复杂的程序,对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有足够的关照和尊重?如果教师被伪尊重,学生恐怕很难得到应该的正尊重!

P155“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坚守自己,也许如李提摩太所说,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4

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第一版,16开本,共285页。

真是本好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一气儿能读完。如果你有我下面要写的这三点体会,或者说问题,那推荐你看这本书。

第一,王小妮写得真好。她这个写得好不是所有人都欣赏,但正好对我的脾气,我喜欢这种成精后的简单朴实。这类写法的好儿,好有一比,像石涛的山水,像齐白石的花鸟,看着土,其实禅。我要是真能有那么一天,能写出王小妮这样的文章,我就不干工作了,回家写自己的故事。

第二,王小妮洗练人生,慈悲怜悯。她对八十后,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有慈母心肠。她对他们的观察我全盘接受,我也深有体会,我也有太多感触要说,还没讲出来,她讲得好,讲得有水平,讲得我心服口服。要有个王小妮这样的朋友该多好哈,一定会受益的。我会继续追王小妮的书。

第三,王小妮对问题不回避,有底线,但是她也不急嗤白咧地和人辩论。这点儿,我不行,我还是愤青,我心里一直幼稚地以为在追求真理上,可以不必在乎方式方法。看样,在合理诉求上,在不伤和气的原则范围内讨论问题,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5

娜子推荐我看王小妮《上课记》,于是在网上买来看,用了两天空闲时间断续看完。书中有这么一句:“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作为老师,有时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交给学生。可是这存在一个问题,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教学方法的灵活还是很重要的。我这学期第一次上专业课,还没经验,需要不断摸索着前进。这门课带给我很多的压力。

上次课讲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在网上找到并下载了《致大海》的MV,让学生看,听着配乐朗诵。一部分一部分地听,再请他们朗诵。我还找了舒婷的《致大海》、普希金的其它诗歌的配乐朗诵。最后设置了一个讨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还有意义吗?给他们介绍策兰的《死亡赋格》,我选的这首诗是王家新翻译的,所以再顺带介绍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6

读了王小妮《上课记》,我非常喜欢王小妮老师的简单明了、细腻真实、婉婉道来她对工作的态度,就像在《卖力气》中说得一样:每一次上课,我都会清理自己的思想,转述我对现实和写作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索成果,这就是幸福的。卖力气,是学生对我的最高的赞美!我们老师是给学生帮助,给学生支持,给学生鼓励的引路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敬业,我们的辛苦,我们的用心都能给学生带来幸福。例如,当学生回答地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时,我也不再取而代之,说得学生只有点头的份儿,而是给学生适当地点拨。我们的教育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敬业,我们的辛苦,我们的用心而美丽吗?

非常喜欢王小妮老师完全投入情感于课堂中,认真诚挚的承担着传承接货的使命,重视比知识积累和谋一份职业更深沉厚重的东西。就像在《要一个模式》中王小妮老师说得一样:课程快结束了,有同学对我说,他还是希望老师给出一个准确固定的模式,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对白,一个小品到底怎样布局,总结出个操作模式。王小妮老师说:我的目的就是消灭模式,我希望你们获得开放的眼界和思路,学会关注发生在每个身边的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时刻做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不是要造80块红砖,我并没有模坯的。回味着高中的教学,真得不能学生仅教成一个会考试的人,而应该让他们理清自己的思路,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有一句话说:成长就是许许多多的自我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低调、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教育不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自我相遇,迷惘中整理、在痛苦中蜕变而美丽吗?

非常喜欢王小妮老师的教育是理性的。如在《钱》、《我又说,钱不是重要的》《彩票中奖的刺激》一再给学生强调钱不是重要的,还有其他重要的东西,还有另外的价值观。我忽然想起在课堂上我曾经调查过学生中了一千万该如何消费?理性的小韬说,他会把钱存起来,吃利息;可爱、真诚敢说真话的小谦说他要支持范县的教育建设,要给范县建立一所大的实验楼;年级第一的小斌说:他会环球旅行,从此以后不再学习。我劝小斌:你是年级第一呢!可不要有这种弃学的想法。现在你是学习压力大,等到真得让你放弃学业的时候,你一定会不舍得的!什么时间都要理性消费,都要充实自己、丰腴自己。我想通过这一次的讲解,学生会记不住的,就又给大家举例说明,一次又一次的讲解,我们的教育不正是在等待中而美丽吗?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7

《上课记》是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从20xx年开始,王小妮开始在上课、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同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年记录下来,《上课记》就是她从20xx年到20xx年期间的教后感。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这使得这本书蕴含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读这本书,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扇窗,透过王小妮细腻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们心目中的翘楚、精神上的尖顶锋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所呈现出的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

一、值得反思的教育

在《上课记》这本书中,有不少课堂实录值得教育人深刻反思。这里例举三个:

案例一:写作训练

王小妮将一个木雕面具放在桌上,再插上一个新鲜的树枝,要求他们根据这幅作品完成一份课上作业。

让王小妮感到奇怪的是,班级里如此多的学生,只有三个人走到讲台前,用了半分钟不到的时间观察面具和绿叶,其他同学只顾埋头沙沙地写。更加搞笑的是,一位同学几天以后补交了一份作业,原因是当天他没来上课。

靠想象就能写出所见,是他们想象能力超强,还是无中生有随意编造的能力超强?王小妮一直强调亲眼所见,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似乎见与不见,并没什么关系。

案例二: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续写

当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一乐又打人闯祸,伤者家长三番五次催讨,接下来,该怎么办?王小妮要求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

学生的回答中,肢体冲突、跳楼、自杀、刀砍、***击,都被想到了。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没有人从这些角度去想。只有这些极端的想法,才让他们兴致盎然。这些就是潜藏在他们内心里的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是什么经历在暗中提示了他们,热衷于把痛苦推衍到极致?

案例三:午休?突发事件

麦田,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这是凡?高的油画《午休》所呈现的场景。王小妮布置给他们的作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写一个突发事件的来临。

八个小组选择用表演的形式来完成这个作业。几天后,他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业,但无一例外,都是灾难的突然降临。没有人想到突发事件也可以是喜悦的、温情的事情。难道现实生活中丝毫都没给这些孩子以安定感吗?

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通过年复一年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而成的。韩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第一次说谎,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句话可能听起来不太舒服,但王小妮通过自己的观察,告诉我们事实就是如此。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孩子们享受到学科之美、享受到探究乐趣的机会太少,绝大多数是被逼无奈,一边诅咒一边无可奈何地背诵和记忆。十多年痛苦求学生涯的不断累积,自然会促使他们把痛苦推衍到极致,用极端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整个求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之中,没完没了的排名,决定着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决定着今后可能的学校选择,这让大家都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感觉必然会在他们的言行和作业中表现出来。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十二年,除了分数之外,我们是否还能给孩子提供一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基本的阅读习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常识的理解和尊重,等等,能否在基础教育阶段,给学生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更加温柔和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师要学会自救

不经意间,大学生全都变成了90后。和80后、70后相比,90后最为独特之处,就是他们与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时代的90后,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只要他想得到的知识,一台电脑就能给足他全部知识储备,而一个老师如果还是照着老掉牙的教材念经,实在是浪费别人的青春和教育资源。

90后的学生如此,在新世纪出生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加个性化,更不容易被忽悠。早就懂得了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做这样的学生的教师,如果不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很难的。

但王小妮做到了。不仅她班级的学生爱听她上课,其他院系的学生也时常跑过来旁听,有一个学生因为逃了其他老师的课来听王小妮的课,还被扣了平时成绩的分数,但这个同学依然兴奋,因为他听到了自己喜欢的课。

听他们说故事,是王小妮最常做的一件事情。一个老师喜不喜欢听自己说话,十八九岁的年纪顷刻就能领悟。于是课间休息的楼道里,下课回宿舍的小路上,短信、邮件的往来之间,王小妮不用任何压迫的方式去挖掘什么,只需要观察和倾听。所有他们说出来的,都是他们要说的。我不能变成一个调查人,变成一个到学生那里去挖煤矿的人,我回避这样,除非他们主动说。学生是渴望和老师进行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自己是否有诚心。真诚的交流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学内容本身大很多。

改进课堂教学,是王小妮一直在探索的事情。王小妮是教影视写作课程的,但她发现,学生们对周围世界的冷漠和不关心实在超出想象。只要和自己无关,无论多么重大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王小妮曾问起一个新闻,八十人中只有一个知道,仔细追问,这个同学还是偶然捡了别人丢弃在石凳上的一张废报纸,顺便看了几眼。王小妮认为,那些重大或微小的时事新闻,在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时刻触碰着人们的底线,每个成年人都应当及时了解,得出他自己的判断。不能让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以为这世界上他准备承受的就是作业,就是分数,就是考试,就是学位证书,就是好工作,就是赚大钱过着人上人的日子。于是,她坚持在课堂上加入新闻环节,让大家来讲新闻、说新闻。逐渐地,这样的做法成了最吸引学生的环节,很多人就是冲着新闻环节来听课的。

王小妮认为,把课上要讲的内容设计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间的最平常朴素又真诚的情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小妮的付出换来了这些年轻人单纯而又热烈的友情,他们在她的手机、邮箱里留下各式各样青春的信息,带给她快乐和希望。很多年以来她一直对我以外的世界没有投入过热忱和主动,去上课时却感到自己急着要同他们交谈;去上课,变成了自我梳理自我更新的历程。一个原本悲观的人能这么做,想想原来是在自救啊,说是你教育了他们,其实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太多,能站在他们中间真好,真是幸运。

其实,如果你认真阅读《上课记》,你会感到,王小妮并没有很高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有的时候,你还可以从她的文章中读出面对学生种种困难时的那种无奈。但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善意,她愿意停下脚步,俯下身子,倾听年轻人絮絮叨叨甚至词不达意的述说。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只要有爱,就够了!

三、用心去践行责任

在王小妮的课堂上,曾因为学生对中学生活的怀念,引发了一个话题,就是让学生自愿学出对自己的价值观有影响的中小学教师。结果,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写了出来。

徐飞同学给王小妮介绍了他的中学语文教师吕淑英老师,她不知觉中散发出的对诗的热爱,熏陶影响着她身边的小孩子们,这和什么绩效工资升学率争先进等等都没有关系,完全超越了生存的层面。

做一个好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显然,有不少孩子,在整个求学期间,没能遇到几个好老师。

做一个好老师,需要用心。王小妮做了教师没多长时间,就察觉到了当老师的乏味。其实学生和你同样的细腻,只是你能不能唤起他们的细腻。你像木头似的讲,他们也就像木头似的听。她开始摸索如何能讲得更好的方式,像写文章一样不断地进行调整,上课的四个月里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个人创作。同时她也慢慢转换施教者的角色,仔细倾听来自讲台下的声音。

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一方面,洞察学生更加重要。王小妮相信,人心总是能焐热的,更何况是孩子。正是由于她将整个身心都用在学生身上,因此能够异常敏锐地接收到来自对面的信息。20xx年,我的学生一共将近400个,我不能全认识,但我能感觉到在哪个教室最后排的一个黑乎乎的影子,他听进去了。后来别人告诉我他是谁,我一想,对,我收到过他的邮件。这些都是好奇怪的事,有多少注意的眼神,听到什么程度,我立刻都会知道。到最后我去上课就像回家一样,说什么都可以,可以进可以出,很舒服的状态。

王小妮在《上课记》里写道,做个好老师也许不难,但真正的问题远比做个好老师要复杂。六年的时间里,她不断感到一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太渺小而不切实际,然而记录和写作的过程又时时掀起一种飞蛾扑火的冲动,牵引着她向她所理解的好老师靠近。

读《上课记》,让我联想起李镇西,联想起史金霞,联想起很多在一线坚持改革和探索的先行者。我相信,他们都有过类似的内心纠结,但都坚定不移地在自己设定的课改目标上跋涉前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更多的人像王小妮、史金霞这样,不仅用心去做,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且还要将所作所为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所理解,产生行动的愿望。当这样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的时候,教育新的春天就会到来。

感谢史金霞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

王小妮上课读后感 篇8

诗人王小妮当老师,当出了诗意。结集出版的《上课记》,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教与学中的冲突与和解,像是一部新一代(80后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史。令人动容的有几点:

首先,王小妮做到了去当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并且从不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第二,王小妮把学生当成当下最年轻的知识分子看待,尊重他们,对待事件或思想的冲突,不妄下结论;

第三,王小妮认为好的文章,语言是真诚平实的,不是抒情与修饰,重在内容,并有读新闻的上课环节,让学生们的书写融入时代,做一个自我之外的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她给学生讲诗歌,讨论什么是诗意。我以为,所谓诗意,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那令人动容的一件事,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段时光这样看来,王小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她的课,她的想法,就很诗意。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崭露头角的诗人,进入新世纪她显然没有同时期的诗人活跃。在同时期诗人中,于坚、翟永明、韩东可谓正是当红的时候,他们这一代,包括骆一禾、欧阳江河、廖亦武、孙文波、吕德安,当真是目前中国现代诗歌的顶梁柱。

而老一辈七十年代诗人,除了朋友顾城已逝,如北岛、芒克、多多、舒婷等,无论从诗歌本身,还是学术论着中,依然发散着诗歌的光芒。

后一辈八十代年中后期诗人,除了海子已逝,如杨黎、李亚伟、西川、孟浪、万夏,正在践行着诗歌的变革并已获得肯定。

只是,我觉得王小妮去当老师,不是遗憾,却是对学生和中国教育的一大幸事,其自身的价值体现,有过而无不及。一个好的老师,比起诗歌来,可能更直接地影响人的一生。

看王小妮《上课记》,又燃起了我当老师的梦想。

当老师,不仅仅是要像正午阳光所唱我想当老师,一辈子都不离开校园,是对于青春的怀念;也不是要像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那样尽全力帮助学生并考出好成绩,过于现实;更不是要像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功利;在我心目中,当老师,如今的王小妮,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老师就是一个成长者的伴随,像父母、像朋友。

对于青少年,梁任公有少年中国说,毛润之有八九点钟的太阳说,都看得出国家的未来与学生的未来的关系如此密切,而学生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的影响,因此,老师是神圣而崇高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或许,只有像我和王小妮这样喜欢诗歌的人,这么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去当老师。我想,像我这么优秀的人,不去当老师,真是中国青年的损失,中国教育的损失;像我这么优秀的人,不去当老师,中国的未来,两个字:堪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