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鼠疫读后感通用

发表时间:2023-01-10

鼠疫读后感。

即使读的内容相同,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作品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有些段落我还能背诵出来呢。在读完整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加深理解。如何正确的书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鼠疫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鼠疫读后感(篇1)

1.坦率来讲,《鼠疫》这本小说,不太容易当做休闲读物来读。因为情节性不强。大白话说,就是“不好看”。但还是值得看,推荐看,尤其适合现在这个时候看。因为思想性远高于文学性,可能刷新对于目前经历的这件事的认知。

2.《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的小说代表作。加缪人帅、女朋友多,44岁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时最年轻的诺奖获奖者。而且是击败萨特、贝克特一众大家获得,值得期待(当然,得奖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3.小说讲了一场瘟疫对于一座小城的突袭与消隐。以及身在其中,各色人等的观感、选择与行动。读来很有代入感,容易走神、联想…

4.「八月中旬,瘟疫已经覆盖了一切。这一来,再也不存在个人的命运了,只有鼠疫这个集体的经历和休戚与共的感情。其中最强烈的是离情和放逐感,以及这些感情所包含的恐惧和愤慨。

「表面上,疫病迫使居民同病相怜唇齿相依,同时却割断了他们传统的联系,使每个人重新陷入孤独境地,因而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

嗯。

5.「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问题。这个概念可能会引人发笑,但与鼠疫斗争的惟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诚实是什么?”朗贝尔说,态度忽然严肃起来。

“我不知道诚实在一般意义上是什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那是指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6.「自然,各家报纸必须服从上司的命令,宣扬乐观主义。」

7.「人们的不幸都源于他们说话不清晰。」

8.「没有希望就没有安宁,塔鲁不承认人有权判别人死刑,但他也知道,任何人都禁不住去判别人的刑,连受害者有时都可能成为刽子手」

9.「在鼠疫和生活两种赌博中,一个人能够赢得的,也就是认识和记忆。」

10.「这本编年史不可能是一本最后胜利的编年史,它无非显示了人们在当时不得不做了些什么……

在倾听城里传来的欢呼声时,里厄也在回想往事,他认定,这样的普天同乐始终在受到威胁,因为欢乐的人群一无所知的事,他却明镜在心:

据医书所载,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绝,也不会消失,它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在房间、地窖、旅行箱、手帕和废纸里耐心等待。

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鼠疫读后感(篇2)

加缪《鼠疫》读后感800字: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鼠疫》,加缪的慢热让我有些不耐烦,但终究也没有让我失望。

这并非一个描述苦难中人们如何奋勇斗争的故事。或许在我们土地上,我们习惯于灾难发生地流传出来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就好像我们十分缺少这些东西一样。但是在里厄医生的日记里,对抗疾病的勇气是和消极、逃避共存的,责任,爱情,亲情,友谊,它们首先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

不,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塔鲁在对抗疫病时和医生们并肩战斗,但他心里想的却是更大的问题。即使不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大家也全都是鼠疫患者——整个社会都生病了。塔鲁发现大多数人——包括他之前最尊敬的父亲——都会为了一些“正当的理由”赞同了千万个人的死亡,就和他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样。是的,人们为了一些大道理,为了爱国,为了正义就赞同杀人,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是他们都默认了自己的选择。塔鲁想要在鼠疫错过他们的短暂时间里做些什么,可他还是死在疫病消失的前夜。死前他说,“我输了”。

他真的输了么?那些幸存者们互相拥抱着的时候,得到了许多天以来不曾体会到的欢乐,然而那些有所向往的人却发现战胜了鼠疫却一无所获。除了塔鲁。塔鲁获得了安宁,一种无意义的安宁,而代价是死亡。那些希求着什么的人们之所以最后觉得即使幸存自己也是一无所获,那是因为他们在渴求着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

我妄自猜测着,却不愿把它说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时候每个人面对加缪都会有不同的话要说。

面对苦难时,人不必去装什么英雄。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去装什么英雄。人应该实事求是。而选择了实事求是并不意味着就要和城里的居民共进退。朗贝尔的实事求是就是悄悄地离开此地,去坚守自己的爱情,而里厄医生却只能在孤独中度过这难熬的岁月,隔着一片虚无“等待”自己病重的妻子死去。个人的命运是何其微不足道,死去的人终于无名无姓,而活下来的人也终将无名无姓,因为结尾也说了,鼠疫病菌依然存在,也许某一天就会再次爆发。当然,不止是这个原因。

不再有揪心、曲折的情节,不再有动人心魄的故事,也不再有感人至深的爱情。这些其实我们都不需要。我们也和鼠疫中的人一样,最终只能获得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当我们还在把自己投进那些刻意编排的故事里时,自然不会想到那些其实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鼠疫里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们究竟是更爱不可能还是可能呢?或许是前者吧。我们总爱想着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忽视了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对于这平凡的世界究竟还要付出多少才可以让它变得更理想化,更浪漫化呢?究竟要过多久我们内心所渴求的世界才会降临呢?

永远不可能的。当你亲手去揭开那面纱时,你自然会发现。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无法生活在别的地方,无论那会是多么理所应当,我们只能存在在这里,这个鼠疫潜藏的世界里。

鼠疫读后感(篇3)

《鼠疫》带给读者哀伤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小说所描写的人类生存困境以及困境里挣扎的人们如此栩栩如生,使人犹如亲历。加缪细致深刻地描绘人类在生存困境里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斗争,也刻画出消沉绝望心理层面之下依然包裹着的期待。

《鼠疫》校者林有梅在《鼠疫》前序中介绍:加缪希望以寓言的形式,描绘出纳粹如鼠疫病菌般吞噬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那时的法国人(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处于德军强权统治下,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

显然,林有梅认为小说是以象征主义手法写出的。笔者对加缪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有所研究,自然相信权威者所言。不过我认为,鼠疫可以象征一切人类面对的生存困境,譬如恐怖时代,非典,地震,洪水等等。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点:个人的命运和群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共同面对死神的狞笑,每个人都绝望着,又都期待着。

相比《局外人》里的默而索,我更加喜欢《鼠疫》中的里厄医生。默而索显得过于理性,对于一切事情都是冷漠的局外人态度,甚至面对母亲去世本人死亡时候也是如此。但里厄医生无疑是热情的生活者,他从不躲避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他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不过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因为里厄觉得和鼠疫作斗争就是本分的工作,是在和眼前的客观事实做斗争,可能斗争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不得不坚持下去。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实事求是,这是一种冷静又理智的态度,既不鲁莽也不逃避。

当然,里厄的斗争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时时刻刻体验着孤单绝望,无依无靠,甚至他无法停止下来喘息一下。他时时刻刻面对死亡,时时刻刻看着病人死在他面前。对此,他唯一的抵御方法就是躲避在这铁石心肠的外表之下,把他心中用以控制感情的绳索上的结紧紧扯住。许多时候,里厄医生所作的措施不是救人性命,而是下令隔离。面对鼠疫,人类如此无奈。

正因为此,里厄感到自己跟失败者休戚相关,而跟英雄没有缘分。因此,他对英雄主义不敢兴趣,他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英雄是带着光芒登场的,非常稀缺,但是真正的人却生活在我们周围,构成一个不让社会沉沦下去的中坚阶层。我尊敬这些真正的人。

当然鼠疫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根据小说的前序,评论家认为《鼠疫》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加缪自《局外人》以来的哲学观点,即现实本身不可认识,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但二战中铭心刻骨的经历毕竟让加缪重新思考生存和存在,他自己这样总结:《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

但是我觉得,加缪虽然在《鼠疫》中描写了人类的荒谬生存,但是他同时也给出一个积极的信念: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人们永远向往并且有时还可以让人们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人间的柔情。人类面对生存困境之时,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期待就是这个人间柔情。所以《鼠疫》也同时告诉我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余应该蔑视的东西。这说明了加缪一直苦思冥想的人类出路在何处的问题,应该在人道主义中去寻求解答。

鼠疫读后感(篇4)

《鼠疫》读后感400字!

五月底,拿到这本《鼠疫》,由于时间的原因,昨天才开始正式阅读,直到今天下午。终于阅读结束,全书读完,感触颇多。

本书讲述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奥南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里厄大夫和另外的几位朋友,在这场疫情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几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在这场共同对抗的战役中建立了不一般的友谊。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心理路程,亲眼看着与自己共同经历过一切的朋友离去。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心理活动。让每个人更加的了解自己。

其实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不是很懂,因此做了很多标签笔记,所以我几乎是一边读,又一边温习前面的内容。慢慢看到后面,结合我们现在正所经历的疫情。慢慢的就融入书中的内容,仿佛自己也身处那场鼠疫一样,书中很多心里描写,完全和我们经历新冠肺炎时的心里活动一模一样。所以,读到后面,就不再难懂。

很庆幸自己拿到了这本书,确实很多心里的想法真的不是语言可以组织的。也教会了我很多,推荐喜欢阅书的朋友们,可以看一看,真的受益良多。

鼠疫读后感(篇5)

法官(奥东先生)沉默良久后,之后,他用更低沉的声音说:好吧,大夫,我们应该照章办事。

这是我看得最痛苦的几页,也许是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原因。

此时的我站在病床边,无能为力地看着一个孩子被鼠疫活活折磨而死。它犹如一把刀,在人的身上到处割裂着伤口,却又不让人致死,人感受着绝望又不肯放弃自己的生命,直到全身崩溃时才死去。

他们死得很狼狈,很微不足道。

奥东先生一家就很像一群普通人,在儿子得鼠疫后,奥东夫人用手帕捂住嘴,她想忍住自己的情绪;奥东先生努力冷静下来服从正确的管理,但最后还是说了一句:还是救救我儿子吧。他明白,可能儿子很难救回来,那么多的鼠疫患者,又有多少个是救回来的呢?

抛开法官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个父亲而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他也会失声痛哭一场,所以才会说出:在那里我会感觉离我的小男孩更近一些。文中写道:但这双眼睛已经变得比原来浑浊,已经失去了昔日金属般的清亮。是啊,如果不是这场灾难,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家四口提着野菜篮子,坐在溪水边嬉笑打闹的场景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任意一个成员的离去,都会带来无限悲伤。在一场灾难中,死亡又是多么普遍,随机殃及到每一个人身上,我们这种普通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奥东先生家的家庭呢?

在不幸中拥抱仅剩的幸福,我们也只能这样做了吧。

鼠疫读后感(篇6)

《鼠疫》读后感800字!

鼠疫不仅仅是一场瘟疫,更是人类精神上的疾病,所以它是无法根治的,它的细菌躲藏在任何一个角落等待下一次大规模的爆发。

于我个人来讲文中令人难忘的角色有神父帕萨卢、有志之士塔鲁、医生里厄和科塔尔。《鼠疫》这篇故事在讲述人生哲理上并未用引导性的叙述方式灌输读者,而是通过故事各个人物的一次次对话将读者置于现实中,我们像刚牙牙学语的孩子想怎么表达就如何表达,不用因拘谨的思维模式来一成不变地理解。帕萨卢神父信奉上帝,他在第二次布道时说“我们没有退路,要么生要么死”面对灾难只有放手一搏,罪孽就该死有余辜,因此他高声道“我的弟兄们,一定要做留下来的那一个!”投身于拯救鼠疫的志愿活动之中,直至鼠疫退去前夕死于鼠疫。塔鲁是位致力于解除死刑的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优越家境,父亲是审判生死的法官,但他在一次亲眼目睹死刑之后便感觉到世界患了疾病,所有的人都患有鼠疫,却安于现状或是身处其中不自知,他一生向往“圣人”认为人类的冷漠也是促使他人死刑的共犯者,人应该杜绝自己的病毒传染给他人,所以他临死前将自己的脸面向墙壁。

里厄是故事主要记述人,从鼠疫爆发开始到高危期至结束,他一直保持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他和神父、塔鲁的对话致使他们殊途同归,投身于治疗“鼠疫”这场活动之中。毫无疑问他是个伟大的人,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履行职业义务而已,塔鲁问里厄“鼠疫意味着什么?”他答: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塔鲁的死是他最难过的失败,甚至高于他妻子的死亡。这是他思想上对战“鼠疫”的一次失败。

显然这次奥兰的鼠疫爆发就是一场救赎,是对世人的教育。加缪用象征主义手法将命运、苦难、信仰、生死、爱情、亲情、友情、社会、善恶、怜悯和抗争置于鼠疫之中,你认为的善在和平年代看不出来,恶在混乱时期当成理所当然,世上好人难做,不做坏人更难。

鼠疫到底是什么?是文末那位哮喘病老头说的“鼠疫是什么?鼠疫就是生活。”可能在我下次阅读会有更深刻的见解吧。

鼠疫读后感(篇7)

《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二战时期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哲学小说,是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法国的海外城市领土奥兰的故事。奥兰坐落在处高地的中央,背面临海,几乎没有植被,是一个商业氛围非常浓郁的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只有在周六和周日才会去娱乐和休闲。

奥兰城从4月16日那天开始,出现了非常多的死老鼠。4月30日,里厄医生的公寓的门房米歇尔,因感染鼠疫而死亡,随后几天里,城市中出现了20多个类似病例。里厄医生请求夏尔医生(奥兰医师协会主席)务必隔离新发现的病人。在他的力争下,召开了奥兰城卫生委员会议,确认了发生了鼠疫,但是政府行动总是那么缓慢、羞涩,既想着发公告,又不想引起舆论焦虑,只是将白色的小布告贴在城市最不显眼的地方。

随后几天,随着死亡病例数字想箭一样的骤然上升,在人数高达30多人那一天,宣布鼠疫流行,全城封闭,连写信和长途电话都禁止了,只剩下电报这唯一通信手段。

全城封闭,造成了许多家庭的分离,包括里厄医生和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因健康问题去外地疗养院看病了。同时也造成许多暂时来这个城市的人,其中包括一个记者,朗贝尔先生,他来奥兰只是为了采访,但是由于鼠疫爆发,只能留在这个城市。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出去,他的爱人在巴黎瞪着他,他想要里厄医生给他开具一个没有被传染鼠疫的证明,但被拒绝了。

鼠疫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不适应,感觉好像被流放了,封闭城门,打乱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变得无所事事,电影院和咖啡馆变得火爆,大多数人多鼠疫对鼠疫还是持有乐观态度的,认为封城只是暂时的。

鼠疫流行的头一个月的月底,帕纳卢神父针对鼠疫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布道,来的人非常多,大教堂里都坐不下了,许多人在台阶和广场上听。神父认为,这次鼠疫是人们的咎由自取,是上帝对人们的惩罚,灾难就像连枷,无情的击打着人类这片麦子,是让人们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人们要向上帝祷告,这样才成得到救赎。

夏天到了,每周死亡人数多达700多人,政府的卫生防疫工作组织的糟糕透了,他们即没有人才,又赶不及时间,同时也等不到人们的信任。而政府当局只是不再公布每周死亡人数,而是公布每天的死亡人数,当局还自认为得计,因为130比起910是个小的多数字。

这时,一位几周前来奥兰定居的男人,让塔鲁,站了出来,在明知有三分之二概率会感染的情况下,仍然组织了志愿卫生防疫队,他和里厄医生结伴共同对抗鼠疫,还有里厄医生的一个病人,一个老公务员,格朗,他负责卫生防疫队的秘书处的工作。

防疫队一部分人是在人口稠密的街区,进行改善卫生环境的工作,统计还有多少房屋和仓库没有消毒;还有一部分人陪同医生巡诊,负责运送鼠疫患者,同时因为缺少司机,他们还负责开车运输病人和尸体。

记者先生朗贝尔,为了找回自己的幸福,在确定不能用合法的途径出城后,开始寻找其他的一些方法。

鼠疫一直在持续,而奥兰城的居民好像已经算从了鼠疫,他们对不幸和痛苦已经感觉不到椎心泣血之痛了,已经安与绝望。安与绝望比绝望本身更糟糕。他们没有了记忆,也没有希望,就立足于现实了,只是偶尔会灵光一闪,记忆恢复了,继而又回到麻木状态,禁锢在鼠疫的淫威下。

他们自暴自弃,完全听任鼠疫摆布,有时甚至追求长睡不醒,还不由自主去想该死的鼠疫,我们同归于尽吧。全城尽是醒着的睡眠者,只是寥寥几次,他们看似愈合的伤口,在夜间又开裂了,他们猛地惊醒,漫不经心的摸着创伤,到了清晨,他们又回到灾难中,又回到了麻木的状态。

九月到十月间,鼠疫已经控制了全城,就是里厄医生和他们的朋友,包括卫生防疫队人员,也感到非常疲惫,而且滋长了一种冷漠的态度,以前他们一直关注疫情的所有消息,现在根本不闻不问了。

只有我们的格朗,那位老公务员还在持之以恒、尽职尽责的做着他的工作,对疫情进行必要的统计,虽然他的身体状态不太好。

记者先生朗贝尔在买通了城门守卫可以出城的当晚没有出城,而选择了留下来,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和鼠疫进行抗争,他只是通过城门守卫把他给爱人一封信捎了出去。

卡尔斯泰医生宣布制成防疫血清,第一次使用在了治安法官的小男孩身上,但是孩子经过痛苦的挣扎之后还是死了,这是本书的一个高潮。

在亲眼目睹了孩子痛苦的挣扎后,同时看到防疫血清没有作用,里厄医生的情绪也变的非常狂躁,幸而他及时控制住了自己。而加入防疫队的帕纳卢神父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受震撼,继而开始他的第二次讲道,这次讲道来的人也就坐了教堂的四分之三。

他说:关于鼠疫,不要试图去解释什么,有些事可以解释,有些事无法解释。就像邪恶本身,有必要和不必要,有下地狱的唐璜,是理所当然,也有儿童的死亡,他也无法解释。

他本来可以说等待这个孩子的是永福,足以补偿他受到的痛苦事实上他对此已一无所知,谁也不知道孩子的永福是否可以补偿他受到的短暂的痛苦。但是我们只有相信上帝,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神父又说:这种顺从的美德是不寻常的,不能用过去的方式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放弃,也不是谦让,这是一种屈辱,孩子遭受的痛苦是对人的思想和心灵的的屈辱,而我们必须心甘情愿的接受屈辱,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愿。

但是这种听天由命,应该给它加上一个词积极地,我们不能拒绝防范措施,因为那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向前走,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必须坚持下去,至于其他的,就交给上帝吧。

帕纳卢神父神父尽管对有些事有些不理解,但是他选择坚持信仰,没有像塔鲁认识的一位神父那样,看到一个无辜的年轻人被打瞎了双眼,就放弃了信仰。

但是后来的这种怀疑让他疲惫和焦虑,在没有任何鼠疫症状的情况下,以 疑似鼠疫病情死亡。

我们的老公务员格朗感染了鼠疫而神奇的痊愈的同时,鼠疫也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但是谁也没想到,它最后带走我们的英雄塔鲁的生命,就像电影里那样,在胜利到来前的那一刻,我们的英雄牺牲了。

在整个鼠疫过程中,只有一个人情绪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那就是罪犯科塔尔,在鼠疫开始前,因惧怕被逮捕,选择了自杀;在鼠疫发生后,他表现的异常兴奋,甚至变得非常有礼貌,因为鼠疫全城封闭后,他感觉全城的人和他一起被禁锢了,但是最后鼠疫消失后,他又心理失衡,选择了报复社会,被警察逮捕。

书中写了两个英雄式的主人公,里厄和塔鲁,但是作者并不认同英雄主义,就像他就卫生防疫队的评价那样过分的抬高义举,因为这会间接的颂扬罪恶。因为这会使人猜想,义举十分罕见,而麻木不仁和冷漠才是最常见的。献身卫生防疫队的人,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伟大,因为这是这时唯一应该做的,不去做那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真要树立一个榜样和楷模,即所谓的英雄,那么就推荐这个微不足道的、名不见经传的的英雄,他没有别的,只有一颗比较善良的心和一个看似可笑的理想。这一点将使真理原来的面目,确认二加二就是等于四,使英雄主义恢复它应有的次要地位,从不超越追求幸福的正当要求而只能在此要求之后。

里厄医生,三十五岁,心地善良、身体强壮,不会轻易感到疲倦。在鼠疫发生前,他经常给穷人出诊,是一个受人尊敬,病人看到他如同救命恩人。鼠疫发生后,他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冷静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酷无情的发现疫情、命令隔离,人们视他如仇人。

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他原本可以出城,去陪伴他病重的妻子,但是他没有。

但是里厄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同现实作斗争,同死亡作斗争,只是自认为是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

塔鲁说他,同死亡作斗争,胜利永远是暂时的。他说,但是,这并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

另一位英雄,塔鲁,作者赋予了他功利性, 塔鲁想要做个圣人,他自认为理解了生活的全部。

他出身富贵,他在目睹了他慈祥的父亲气势汹汹的判处另一个人死刑后,尽管那个人确实有罪。他离家出走了,参加了一些反对死刑的社团,受邀参观了死刑现场,并被告知,少数人的死亡是实现一个人和人之间不再互相残杀的世界必须的。他也犹豫过,不过后来,他明白了,他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鼠疫患者,每个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每个人都间接的同意了上千人的死亡,甚至煽动杀死他们,即认为必然导致他们死亡的行动和原则是正确的。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勃兰特罗素的一句话**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和被杀。

作者认为,愚昧无知才是人世间罪恶的根源,最可恨的恶行就是愚昧无知的行为,还自认为无所不知,因此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杀人。

作者认为,我们不会去赞扬老师教学生二加二等于四,而去赞扬证明二加二等于四是对的而不是错的人,因为历史曾经有人说二加二等于四被判死刑。问题是不在于了解这样的推理是受到奖励还是惩罚,而在于认清二加二是否等于四。

关于二加二等于四这一段,一开始我是很迷茫的,我把鼠疫看了三遍,包括李玉民和丁剑的两个译本,想了一天,才想明白这一段的意思:

说真话、做真事是应该的,不应该去赞扬,而应该赞扬那些证明真理是正确的并捍卫他的人,因为历史上有很多敢于说真话的人被处死了。问题是不管这样做是得到惩罚或奖励,最重要的是认清这些事、这些话是真的。

《鼠疫》这本书是,越仔细看,里面的道理越多,联想到这本书的年代,鼠疫到来和政府的做法,就像法国政府轻易的被德国法西斯打败,而后大多数人都是甘于现状,只有少数人在不断的抗争。

书中很多人物,我们都有代入感,记者朗贝尔的做法和多数人一样,灾难来时,我们都在想方设法的逃离,而我们每个人又都像老公务员格朗,一生平凡、平淡,没有非凡的才能,同时也有自己的梦想:当把手稿交到出版商手里时,出版商会说脱帽致敬,先生们!

看到真个城市都被鼠疫控制,城中居民都安于现实,不再抗争时,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跟《局外人》,《鼠疫》这本书,感觉是多了一些人道的、积极地态度,读书的感觉其实比《局外人》更舒服一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