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幼儿教育系列

发表时间:2023-01-15

读后感幼儿教育。

本文为读书笔记吧推荐专题“读后感幼儿教育”相关内容。

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在过程中有所感悟,面对这些想法,我们应该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进行珍藏。是不是会对写作品读后感而感到头疼呢?以下是读书笔记吧编辑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幼儿教育”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幼儿教育 篇1

随着和宝仔进行阅读的时间的增长,随着无理智的购书后荷包的缩减,慢慢的,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亲子阅读理念与购书观念。书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把阅读的质量发挥到最好,阅读的成果最有效、阅读的气氛最融洽呢?

首先,把书籍按照种类、年龄段等划分开,每个类别一套就好。

相信所有进行亲子阅读的妈妈都知道,孩子对于绘本的重复率要求还是蛮高的。通常一套适合的书,他们会要求读到2—3遍乃至更多。而现在的书籍分类很好,比如故事、人文、自然、地理、科学、手工……那么在最开始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没有必要把书的数量放在首位,而是要把书的质量放在重中之重。最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最适合孩子翻阅的,最适合孩子生活化的,才是最需要的!

第二,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读本。

宝仔在手工方面没有带给我任何欣喜的。那么,我就为他准备了一套剪剪贴贴的书,放在书架的最显眼处,并不催促他看,只是任他有心情了就拿出来画画,偶尔剪剪贴贴,高兴了就请我和他一起做做手工。其实,做就比不做强。不是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势也有自己的短板。我们作为家长,心态一定要淡定。不要奢求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是样样都行的。那么,我们心态平静了,也就要好好琢磨如何让孩子的短板可以做到增长些,结实些。最少不要在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拖后腿,这样就足矣了。也许,是我自己本身的要求就不高吧。因为我一直觉得,健康快乐的人生,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找到多方位、立体阅读的感觉,让每一本书都发挥自己最大的功效。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说,自己为孩子选购的绘本,都会先阅读一遍。我特别赞成这种做法,而且自己也一直都是这样坚持的`。

我和宝仔的亲子阅读一般都是在晚上,洗簌完毕后,我们半坐在床上。我拿书读书,力争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用声音来区别故事人物,用节奏来判断故事情节,用感情来表达故事喜恶。而宝仔,则半靠在我的身边,津津有味的沉浸在不同的故事中,安静的聆听、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思考;我们共同度过睡前这温馨的30分钟左右的时光。

现在,我和宝仔正在进行《歪歪兔逆商系列》的读本。这套书一共有十本。平均每本书都阅读了两遍。其中有一本《令人沮丧的事儿》,让宝仔格外感兴趣,一共阅读了6遍。

读后感幼儿教育 篇2

以前我带学前班时,就让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两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早上入园、起床之后、吃晚饭之后,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 图书看。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幼儿只对一些色彩鲜艳、文字少、画面大的图书感兴趣,特别是关于迷宫方面的,每次都有孩子要争着看;,虽然也有幼儿拿着故事书,但只是拿着,很少翻开看,经过了解才知道中央台正在播放这部动画片,幼儿对喜洋洋与灰太狼这个形象比较熟悉。很喜欢,而那些故事书,文字多,内容不熟悉。以致孩子只是拿着,却很少翻开看。看了鞠亮老师的文章,以后再为幼儿提供图书时,我有了更加明确的选择,注重了解幼儿近期关注的动画片的内容。尤其是、小班的幼儿, 应投放一些外形新奇、画面漂亮、形象角色可爱、贴近幼儿生活、情节重复简单的图书,以激起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

以前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总是感到苦恼,因为给幼儿讲完之后,让他们进行复述或进行角色表演时,总是讲的不完整,故事情节叙述的不清楚,看过的图书让他讲讲吧,只是把图上的内容叙述下来,少有故事情节。读了鞠亮老师的文章明白了,原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图书时有不同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幼儿的阅读习惯还没养成,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乱翻图书或把图书当玩具等,而且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较弱,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画面中明显的特征,不太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内容的理解力和表现力都有待提高。中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假想游戏和动作,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自言自语,有时还会为抢当故事中的角色而争论不休。中班幼儿的观察力有了很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复述故事时能够关注画面的细节,在词汇的丰富性和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大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阅读,而且喜欢与好朋友一起边阅读边讨论,这种讨论正是他们思维发生碰撞、思路得到拓展的过程。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他们在语言的连贯性和丰富性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能具体生动地描述事物,看图讲述能力明显提高。

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有意识的运用一些策略,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后感幼儿教育 篇3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读后感幼儿教育 篇4

《幼儿教育技艺》这本书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前段时间读了《适应环境启蒙教育技艺——幼儿园教育》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因为我今年刚刚待了一批刚入园的孩子。可以说书中的案例和我身边的孩子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吻合。幼儿从众人疼爱的家庭环境转入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适应环境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大内容。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开展适应环境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最初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书中的案例“贝贝来园不哭了”。 该教师针对幼儿好玩的天性,组织幼儿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如玩滑滑梯等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并运用多媒体将幼儿在幼儿园愉快生活的镜头拍摄下来播放给幼儿看,使幼儿再次感受到在园生活的快乐,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新生入园总有一些不适应。因为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现象。如果幼儿园环境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幼儿就容易产生拒绝心理,出现大哭大闹现象。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还应给幼儿母亲般的关爱,恰当地向他们表达亲热,满足其身心需求,从而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再如,“帮助娃娃穿裤子”我觉得教师组织的这次活动非常好,还提供了有趣的儿歌。由于受其动作能力发展的限制,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还需要成人适度的帮助。所以当他们在生活上碰到一点困难时,就会求助大人,甚至哭闹。那做教师的除了帮助更多的还是关爱。

总之,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逐渐喜欢园,尽快适应园的生活。幼儿教育技艺还有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章节,有时间我一定要全部读完。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我也特意每年都定这本杂志,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教育研究专辑”、真诚的“教育经验”、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和优秀的“点题征文”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其中的“教育经验”一栏,最值得我学习,对于一个没几年幼教经验的我来说,其实很需要从书中或老一辈那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经验,从而充实自己,不断使自己进步、成熟,在《幼儿教育》这一本杂志中可以寻求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状态和教育整合方法。

读了其中一篇《追求开放的教学状态——从阅读活动看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一文中,得知开展每个活动时都应提升每次活动教学价值,对幼儿的阅读应该个体阅读和合作阅读相结合,教师在关注幼儿幼儿个体质疑和猜测,并适时激发或引导幼儿合作、分享、探讨甚至争论。从个体的探究阅读到集体的质疑碰撞,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分享阅读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有趣而有效地开放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是指给幼儿一个自由阅读空间,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观察、猜测、联想,并与同伴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从而初步感知和理解故事的情节与内容。“精读”是指教师根据幼儿泛读的情况和作品本身的特点,扣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指导幼儿进行重点阅读与深入阅读。这样幼儿能有主次之分,并在倾听故事全文可以领略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以及对白的生动有趣,理解、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让孩子学生从小就要渐渐地懂得,读书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讲,读书的乐趣在于读书的艰苦之中。读书并不只是都如夏天吃冰淇淋一样美滋滋的痛快,有时读书就是一桩苦事情。作为孩子,读书是本分,是天职,不是玩,苦尽甘来,要付出这种代价,才能将读书化为自己的知识、血液和生命。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从中让教师深刻体会、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重要性,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具备这样的意识。在以后的研讨中,我们将继续提高教师在活动中提问有效性的教育行为,同时,我们也将对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观察后的回应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幼儿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两者的相互关系,促进幼儿既发挥主体性又积累阅读经验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读后感幼儿教育 篇5

人们都说,孩子就像是掉落凡间的天使,因为孩子的善良、可爱、无邪。所以我相信,每个人在面对孩子时,都会展露出自己最纯真的微笑。作为幼儿教师,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与”天使“们在一起。虽然有的会哭闹,有的会调皮,这都需要教师在平时加以指导和引领。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全面的发展。这样,他们就会谱写出美妙的旋律。当然,现在,我们班的孩子有的刚刚来到幼儿园,对环境还特别陌生,在平时也有些别样的小插曲。

插曲一:你得听我的!

在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区域活动时,我发现孙家苗小朋友正在用命令的口气对小朋友讲话。”小新,给我把铅笔拿过来!“没过一会儿,她又对其他一个小朋友说:”魏亮,把纸给我。“我悄悄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家苗十分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拿比我方便,所以我就节约时间了。“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是这是一种命令的口气,是以上对下的语气,这样的态度会成为孩子今后在同伴中交往的一种障碍,所以,我觉得十分有必要纠正。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分析了各种原因。

第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的幼儿着想,幼儿的行为动机初始一般都是”为我“而不是”为他“。大班的幼儿更是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的阶段,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幼儿更多的注意”我的观察“、”我的能量“、”我的作用“,这一时期”自我中心“占了上风,所以大班的孩子都是从自我出发来进行选择和活动的,他们往往不去考虑别人。

第二、孩子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间进行语言交流,往往认为自己不必客气,常常有意无意地以命令式的口气说话,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三、情绪的好坏也能影响孩子说话的口气,幼儿行为很少受理智控制,主要受情景和情绪的影响。

为了让我们班更多的孩子改掉”命令同伴“的习惯,我和搭班老师在班级更注意从自身做起,避免用命令的口气对幼儿讲话,创造处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并且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怀、爱护,其次要耐心细致地给幼儿讲道理,让他们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请别人帮助应该有礼貌别人才乐意帮助你,说话像下命令、别人会讨厌你,不愿帮助你。我们还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引导孩子想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然后,要在一日活动中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随时纠正幼儿命令式的讲话。如果发现幼儿是在情绪不好时命令别人,老师就告诉他:”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就告诉老师,用命式的口气讲话

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把情绪带给别人。“

虽然孩子是无意的,但我们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

插曲二:看看谁最快

吃饭一度曾当作常规来教育孩子们: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眼睛要看着自己的菜碗,不要剩下饭菜……这一系列的”规矩“天天挂在嘴上,絮叨起来没完没了,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平时,我们班就有好几个让我们和阿姨都”头疼“的宝贝,因为不论我们怎么强调常规,他们饭菜该剩下还是剩下,话该说还是说,该玩的还是玩,一顿饭总要吃上大半个小时。

为此,我和搭班想了个主意。在吃饭前,我特地找了《巧虎动画》,关于如何吃饭的问题,在动画里都讲的非常仔细,小朋友看得可认真了。在吃饭之前我又讲述了一次”吃饭要则“,刚要吃,童童大声说:”老师,我们和巧虎比赛,看谁先吃饱!“”好“其他的小朋友都兴奋起来,我趁机说:”行是行,可是我们不光要比赛谁先吃饱,还要看谁的桌面、碗里最干净,而其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好!“大家齐声说,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开始了。通过比赛,大家一致认为童童小朋友得了第一。

一整天,孩子们都念念不忘这场比赛。我明白了,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要顺应孩子的兴趣,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偶尔几次小比赛,比一般的说教更能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所以,教师首先要摘下大人的面具,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像朋友一样和他们交流。当孩子犯下错误时,更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帮他分析原因,引导他改正不良的习惯。

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但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它们的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