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热门读后感: 教育和自我教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2-11-16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热门读后感: 教育和自我教育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在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师德水平。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教育大家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dsbj1.com精选阅读

【热门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篇)”,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李老师在手记二、三、四中主要写了: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培养,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三个话题。其中,后进生的转化这个话题,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他在书中分析了后进生后进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①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要么是粗暴,;要么就是放任,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

②家长行为不正: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着负面的“启蒙教育”。

③家庭离异:,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2、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教师的歧视,冷落,疏远。

②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上的“一刀切”。

③多次尝试失败。面对他们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至于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

3、个人方面的原因

①街头结交。

②身体状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至成为“后进学生”。

③智力状况。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以上只是粗略地将“后进生”的成因作了个大致的划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生”时,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

谈心。最常规的武器,这是用的最多的办法。平等尊重,找准时机,讲究语言……没有功利的谈心。用平等培养平等,用尊重铸造尊重。

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然后在每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生”和他们的“帮助人”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当学生把你当朋友的时候,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定期(比如每周或每月)由全班学生评选“本周进步最大的同学”,或者评选“感动班级月度人物”,并对进有关同学发奖或《报喜单》。发表格,每日九问:一问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复习预习功课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经常向全班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后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朗读或张贴这样的作文,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定期荐书。

教育奇迹读后感汇总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教育奇迹读后感汇总”,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1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五六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幼儿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幼儿园里,她总觉得老师、、小朋友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头疼孩子。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孩子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孩子,乃至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孩子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特别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2

此时,罗恩老师没有斥责学生,而是从自身着手找办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尽力找到学生们当下喜欢的东西,不管是电影、歌曲,还是体育团队,只要孩子们喜欢,就把这些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他用孩子最喜欢的歌曲《雨伞》,修改了歌词,运用到运算法则上。他告诉孩子们如果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等到快下课的时候就能和唱这首歌曲。孩子们兴奋极了,下课了,很多孩子都抱怨时间过得太快,能否再唱一会儿。就这样,孩子学习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于是罗恩老师开始寻找更多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的期末考试中,罗恩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远远高于其他班级的孩子。

罗恩老师的激情,还表现在他对孩子们积极而殷切的鼓励。这不仅体现在课堂中,还体现到日常很多教育行为中。他告诉每个孩子都要树立远大的梦想,并且让他们知道他们能梦想成真;他要求克拉克学校的每个人都要这样看待自己的学生:由于我们无法确定将来走向总统职位的会是哪个学生,所以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对此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其实他深知,任何一个学生走向总统职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孩子们身上蕴藏的潜力。一旦老师发现孩子身上的潜力,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罗恩老师有一位学生,他的身材特特别矮小,瘦骨如柴的。而他的梦想偏偏是想当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他周围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发疯疯了,要想实现理想,简直是做白日梦。但是,罗恩老师相信他,并且鼓励他:“孩子,我很高兴你有目标,我相信你。如果这是你真正想要的,那你就永远不要放弃。”有了老师的肯定,这个孩子全力以赴开始了锻炼,每天坚持跑步、打球。十年以后,他真的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进入了美国最好的NBA篮球俱乐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孩子而言,老师以及家长的肯定、鼓励和引导,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啊!如果说,让有优势者历练成人才,是一种敬业的奉献;那么,让那些没有明显优势的梦想少年梦想成真,可以称得上是奇迹的创造!

所以,只要我们站在孩子们的身边,设身处地的替孩子们着想,我们就会面对“不可能”而迎头而上,像克拉克学校一样,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景学校出现。在克拉克学校,一些创意的设计都是罗恩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吸引学生,为了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为了他们踏踏实实在学校的学习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例如:他们把通往二楼与三楼之间的楼梯,改成一个巨型的管状滑道,学生们下楼时,可以坐着他滑下来,这将会是一次多么奇妙的滑行之旅啊!学校里还有一个两层楼高的蹦极设备,每天早上都会有孩子在这里进行弹跳,由此开始一天的崭新生活。更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罗恩老师为了增长孩子的见识,他领孩子们一起勤工俭学,筹钱到非洲进行旅游,孩子们学习很多课外的知识……这些发生在罗恩老师身上的教育奇迹,源自于他对学生们深深的爱、高度的责任心、无私的奉献和渊博的智慧。而很多时候的我们,可能因为升学压力因为社会的大气候二违心的过分关注教学而忽视一些日常活动,也可能因为学校以及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而放弃了成熟的实践活动,还可能因为害怕学生出现安全情况而取消了实施计划……

当下,我们不能改变体制,但是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带领班里的孩子们出外有风险,可以取得家长们的支持!濮阳韩素静老师,很智慧的和组建的家长委员会合作,由家长委员会号召家长们一起参与班级的野外活动,人多力量大,家长们出面组织班级活动,就有效的克服了相关方面的困难。孩子们安全得到了保障,活动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的有生有色,不仅孩子们受益匪浅,老师和家长们也有很大的收获!希望我们能够灵活的设计一些有益的活动。诚然,罗恩老师的一些做法是不能且很难复制的,但是他的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我们能像克拉克学校的老师那样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会绞尽脑汁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并付诸行动,我们也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教育,让孩子们受益无穷,我们也收获满满!

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3

爱的教育是真诚的,也是可贵的,更是富有生命意义的。对孩子而言,真正的爱不单单是给予,更不仅仅是说教,爱是一种相互的影响,相互的欣赏,相互的宽容,相互的期待。爱需要时间培养,更需要真情付出。在爱的晴空里,倾听孩子的倾诉也是一种爱,一种包含了教育的爱。这是我在平凡朴实的工作中感悟到的生活真谛。

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儿叫小媛,和她的故事有点儿戏剧化,但却着实让我体会到了孩子的心声需要我们大人们静心地倾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应真诚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一节班会课,我正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表扬班中的好人好事,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小部分同学的不良表现。当我说到班中某位小干部是我最得力的小助手时,我分明看到了小媛眼中闪过一丝不服,同时她的嘴角向左撇了撇,似乎还发出了一声鄙夷的“哼”。我顿时大怒,天真的孩子怎能有这样的表情?纯洁的心灵怎能被狭隘的嫉妒“污染”?班中若长此风,那还了得?……我越想越难抑心中不满,于是当场批评了这位傲慢的女同学。她在我的义正词严下低下了头……下课铃声响起,我满意的“收拾残局”,总结陈词:我们要学人之长,真诚地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优点。一番自认为得意地教育结束了。

工作的繁忙让我忘了这件事,但受了“伤害”的孩子却并没淡忘这些不快……

事发后的第三天,我在家中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封信,稚嫩的笔迹让我一下子认出它的主人就是小媛。展开信纸,仿佛开启孩子的心扉,娟秀的文字好似真诚的话语娓娓道来。女孩儿首先向我道了谦,对她那天的表情感到后悔,并保证她会改正在家中养成的“跋扈”。接下来很多的篇幅是她向我介绍她自己,说了她的梦想,谈了她的性格,还介绍了她的特长,并且表达了她很愿意成为我第二个得力助手的愿望……两页多的文字为我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读完信,我心潮起伏,甚至有些想哭的冲动:高高在上的老师们手握粉笔,在讲台前“指点江山”,大有将所有知识传授学生的豪情壮志。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过失,就捶胸顿足、十恶不赦一般。但何曾想过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生命,纵然他有过错,他也有尊严;我们面对的学生仅仅是个儿童,从无知到懂事,需要经历岁月的洗礼。细细想来,我们有时候的“恨铁不成钢”真的是没有必要。

我以此为诫,告诉自己,与其瞪大眼睛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还不如我微笑着去发现和赞赏孩子的优点。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弯下腰,蹲下身,做孩子的倾听者,做孩子的真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欣赏他们的精彩。这就是我在工作中的收获和感悟,这些感触将促我更好更快地成长为能得到学生喜爱和拥护的老师。

教育奇迹读后感 篇4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读完了,我为罗恩老师的热情所感染,为他对学生的付出而感动。他的执着,他的创新,他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方法,他培养学生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方法,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捐赠者沟通的方法,都值得我学习。我想,这会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我学会了开学之初就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然后高标准要求。学生朝着我的目标努力过程中,我想尽各种方法,促进学去达到那个目标,而不是降低学生的要求,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分数,还要培养学生达到目标的能力。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学完对话以后让学生表演,因为时间关系,故事教学就显得很匆忙。我想如果每个单元,在学完一个故事以后,到让学生到台上表演,会增加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会增加学生的自信。

三、我还看到了罗恩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关注全球事业。他带学生去全世界旅行,了解各地的地理,历史及风俗文化,他所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人。虽然我没有能力带学生们去旅行,但我有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在遇到这方面的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一些看世界的机会。我带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去触摸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四、罗恩老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奖学金,而不是不合格的学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开发家长学校,教给家长怎么辅导孩子。我平时跟家长沟通,更多的是说孩子学习情况不好,希望家长配合。下次,家长再问我英语学习情况的时候,我教给他们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教给他们怎样在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阅读水平。我和家长互相配合,让学生们努力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五、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孩子确实需要比别人更多一些时间来发挥才能。但我坚信,所有那些成功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想要做好的欲望和从不屈服的态度。我要花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告诉我的学生我的期望是什么,把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后感教育文章汇总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教育文章汇总”,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1)

《爱的教育》用了日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社会的所见所闻、他父母的信和教师讲的感人的每月故事。

在《爱的教育》书中,特别是精神讲话《万里寻母》,让我不禁对里面的主人公马珥珂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1岁时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儿,自己一个人到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富有的人家,当女佣,后来因为主人连续搬家而断了联系。

13岁的主人公马珥珂,不顾路程的危险,向父亲提出了一个人去南美洲寻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然没有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珥珂去南美洲。马珥珂在去南美洲找母亲的路上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慈祥的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等等。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马珥珂终于找到了母亲。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知道爱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观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为国献身

爱像把金钥匙,爱,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别人,爱是多么伟大呀!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2)

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资料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用心主动,乐于理解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以前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透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够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完美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3)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教育故事读后感系列


文档可以给参与者一个明确的思考空间,范文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了。找到好的优秀范文模板可以让我们快速完成任务。你对哪些范文有了解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书笔记吧小编为你整理的教育故事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1】

《爱的教育》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兄妹(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感悟到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字爱。

这本书是意大利着名作家亚米契斯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几个故事令我回味无穷,一个叫弗兰谛的母亲为了能让弗兰谛不被开除,跪下后再叁请求校长,校长最后终于答应留下弗兰谛。然而可恶的弗兰谛却不知羞耻,居然还在那窃笑,不屑一顾。还有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一次作文考试瓦梯尼因嫉妒代洛西班长得了100分,但心胸宽广的代洛西班长没有计较,正如书中的校长所说:不要让嫉妒的毒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毒蛇会毁坏你的头脑,腐蚀你的心灵。

弗兰谛和瓦梯尼的内心世界是黑暗,丑陋的,他们是假恶丑的代表。而安利柯,卡隆,洛贝谛,代洛西他们虽然各自的背景和性格不同,但是他们善良,勇敢,舍己救人,乐于奉献是真善美的代表,爱的代表。这也离不开老师对他们灌输爱的教育,老师每个月都会讲述给同学们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都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最真挚的爱,令人感动。安利柯的父亲和母亲也用将爱一点一点的输送给他,让他体会,感受,然后明白。《爱的教育》可使人感动流泪,甚至可以洗涤心灵。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祖国之恩这些爱无处不在,同学之间友好的欢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亲切的问候

爱既是平凡而又伟大,我们要用爱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会索取别人的爱,同样也要付出自己的爱。

读《爱的教育》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如何去感激爱,如何去爱。让我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2】

学习这次课程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必须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虽不能透彻理解,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培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听他想说的,说他所想的”。

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可是这些知识从前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被自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过几次培训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的帮忙和触动十分大。不仅仅对此刻,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触也会深远的影响到我的今后生活和工作。

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人生学无止境,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解,不但对自我是个提升,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好的帮忙,感激公司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培训机会!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3】

看了幼儿教育第五期中关于环境布置这一板块,我感触颇深。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长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吹成气球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用废旧的硬纸板做成相框来张贴幼儿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盘,让幼儿用不通的颜料在餐盘上学习吹画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同时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这次欣赏学习,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4】

我们幼儿园为我们教师订阅了《幼儿教育》一书。我很喜欢,它很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其中书中的“卷首”部分,让我体味深刻,因这里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今天,我趁看幼儿午睡的空间,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书,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希望孩子能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直以来,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难道书中的“铁杵磨成针”又有什么新释吗?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进入了思考。书中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她太笨了,用那么多时间,为何不去买一根针呢?过去我们都知道“铁杵磨成针”故事的寓意,就是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十分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也由感而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才会对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更多。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5】

“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无处不在。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又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小,我们就在爱中成长。有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叔叔、阿姨的喜爱,同学、朋友的友爱。爱是多么美好,就像糖果一样甜。

读了《爱的教育》后,我发现生活中不止有亲人、朋友的爱,还有许许多多其他人的爱,甚至是一些素不相识人奉献的爱。我试着去发现这些爱。

在汶川地震中,无数感人的故事以及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流泪、学习。用生命支撑,舍身护生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你飞翔”,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生命之门;13岁的何翠青用自己的右腿换回了十几名同学的生命,“我后悔没能救出更多的同学”她说到。还有勇敢少年荆利杰,可爱的小英雄林浩……他们用生命,用行动把爱的音符再次唱响。还有我亲眼见到市民在广场上排队献血、捐钱、捐物,年老和年幼的志愿者随处可见,这些人从未谋面,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我忽然明白这些都是爱——无私而伟大的爱。

岁月悄悄的溜走,我慢慢长大了。我不再是那种只知道获取爱的孩子,我也要伸出双手,献上自己的爱。

我会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义工活动、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社会上组织的.爱心活动。在生活中,当我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帮爸爸沏好一杯茶时,爸爸妈妈会给我一个欣慰的微笑;当我帮同学解开一道难题时,同学会回给我一个感谢的微笑;当我帮助一个小同学把撒了一地的书本捡起来时,回报我的是一声甜甜的“谢谢”。我发现只要你付出爱,别人就会回报爱,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我在爱中长大,在接受爱的同时,发现爱、感谢爱,也学会了付出爱。正是爱让我不断的成长,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促使我不段的进步,也让世界更美好。

爱,犹如春天的清风,夏天的细雨,秋天的硕果,冬日的暖阳,总是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温暖着人们的心!

爱――连着你我他!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6】

我读了张忻《我的教育故事》,深有感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如今的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我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充满着很多限的困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用赞美表达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现代社会,孩子的各方面的压力较大,甚至是成年人所无法理解的,再加上他们表达的途径较少,心理压抑严重。在此前提下,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心理基础。教师对学生经常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和鼓励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反思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会尝过赞美的甜头。有一个麦姓学生转入了我的班级。曾经在初一的时候,他上课心散,行为举止差,甚至做事比较冲动,有过打架的经历。上课不爱发言,对学习缺乏信心,对父母亲、老师有逆反心理。于是我找他谈心,推心置腹,表示明白他的处境,赢得他的信任。他终于愿意说话了,人也自信多了,跟同学相处和谐了。在学习上,我也帮他树立信心,提高成绩,终于,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在很多方面均取得进步。

当然赞美也不等于不批评。一味的表扬甚至无原则的表扬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真正的真、善、美。只不过要掌握得适当罢了。在学生的缺点甚至是错误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能美化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我们必须负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

二、教师要以德育人,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提高学生

社会、家长、学校都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人才,而在此同时,一味的说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厌烦,甚至逆反心理,教师只有树立好良好的道德观,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讲道德、讲文明,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学会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老师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从平常的日常小事做起,以自己的一点一滴行动去感化他们,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品质人才,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以上是我假期读书的一点体会,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7】

陶行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过的重重风险呢?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平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得到了一万的稿费,把一万多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承担家里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中国有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还没有文化。我用这些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的绵旁之力去帮助它们啊!老师是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平。禚老师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我们无偿的上课。我感觉我们的禚老师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样。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8】

利用空闲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中国子教育道理故事》这本书,确实是让人受益匪浅。这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文字朴素,内容翔实,生动,读起来有真实感,十分亲切,这些故事无论对我们这些家长还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易于理解和接受,它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又鼓舞着人们不断向前。

开篇的第一个故事,《目标分解法》讲的是日本马拉松选手勇获世界冠军的事。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多次夺冠,让人惊叹。一个身材矮小的选手,竟战胜众多身体条体比较好的选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跑马拉松,人们以为只有那些身材素质好又有能力的人才能有望夺冠。而身材矮小的山田本一跑马拉松,实属先天不足,但它究竟是怎样战胜强手的呢?“用智慧战胜对手”他是这样回答人们疑惑的。身体条件不好,用智慧来弥补不足。原来他动了脑筋了,把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分解成几个阶段的小赛程,每个赛程设立一个标志,银行,大树,红房子……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完成,最终很轻松的完成大目标,夺的了冠军。目标分解法帮助山田本一弥补了身材矮小的“先天不足”,确实是用“智慧战胜对手”。这个故事对我们启迪很大,人活着要有远大的目标,特别是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大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读书能考上名牌大学,甚至出国深造。孩子读小学时,家长就帮助孩子把这个目标确定了,这就是孩子学业上的马拉松赛。我们绝大多家长给了孩子长远的目标,却没有给孩子阶段性的目标。考上名牌大学是孩子十年后的目标,对孩子来说这个目标过于遥远,可望不可及。如果我们家长经常把这个大目标,唠叨不停,让孩子产生听觉上的疲劳,长期都有心里压力,反而影响到眼前的学习,结果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只能是“望洋兴叹”。如果采用山田本一目标分解法,针对孩子的实际,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让孩子踏踏实实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一个小小的目标,可做到由量变到质变。一次一次小的成功,激励着孩子不断向前奋进,向大目标迈进。

孩子有了成功的喜悦,化解了压力,充满了信心,最后再冲刺到高考,那学习上马拉松式的桂冠,一定会摘取到的。让我们常记住山田本一那句名言:用智慧战胜对手,帮助孩子制定好阶段性目标。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9】

学习了《安全教育读本》收获很多,尤其是关于校园安全隐患的有关问题,感触很深。

我觉得学校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就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而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有时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我们要像案例中的学校那样,安全要时时抓、事事抓,要常态化。在安全演练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师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才演练,不能为了演练才演练。演练是要自发的、为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而演练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电、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在安全教育时,不能光要求学生怎么样做,老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全方面也给学生做出榜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处处都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教育读本》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安全教育学习指导。人人树立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严加防范,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深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安全工作一定能确保万无一失。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10】

《幼儿教育》这本杂志,我正好也订阅了,看了几期受益不少。

对于老师推荐的几篇文章,感触很深,特别是“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点,让我想起前不久一个朋友的QQ空间里的文章,说得是日本国家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们的父母说送小孩到幼儿园就是要让小孩生病的;在幼儿园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个小孩的父母都准备各种环保袋子,让小孩分门别类的装东西;每个幼儿园都有很多沙子,就让小孩玩;备有很多套衣服,脏了就换,要求小孩自己换衣服;幼儿园基本上没有知识课程,但经常组织到户外接确大自然;更没有所谓的兴趣课程……

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我个人来说真的不能认同,自己读书也是经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一个过程,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儿。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指她的身体,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儿在家,我会暗示她捣点小乱,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捣乱,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当作蹦蹦床;在地上乱画;鼓励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儿指着洁白的墙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在这里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画就画……女儿会跑到爸爸面前笑着说: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总是给女儿一个轻松的环境,平时上班忙,没有什么时间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时间就全部由女儿支配了。有时我会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龄都降下来,和女儿一般大小,和她计较一些她比较喜欢吃的零食;有时也会把女儿提到大人的程度,让她学着照顾小玩具、洋娃娃,让她懂得接受爱、懂得爱。现阶段,女儿唯一应该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见到女儿,我就会问:妹妹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做游戏?我不会问老师教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更不会在现阶段就让女儿去参加什么英语之类的兴趣班。记得家长会的时候,就有家长提出可以去学英语了,还有搞个什么拍录像让家长了解小孩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对于这些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没错小孩这么点小就离开家长,到了一个新环境,会哭会不适应,但是家长总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在美国的小学里,一二年级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课的,可对于小孩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对社会的认知、礼貌道德等素质教育却是很重视,试问是否整个美国都输在起跑线上了?

记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销英语培训班的业务员。可能女儿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些(昨天晚上还有个家长说,你们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礼貌的拦下我说:可以让女儿去学英语了!我说我家的还小……他说:三岁也可以学了。我说:你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天才。他说:你也可以培养出天才啊(他可能还认为他这句话说得比较有水平)。但是我说: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儿,天才的女儿还会属于我吗?

在这,我不得不承认我很自私,但是我不会以“漏斗式”的方式,压迫女儿去学这学那,我会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兴趣的前提下,尽我的能力去培养她,希望她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希望今年小乐能戒掉那只小猪,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继续让她带着吧,我就负责做好小猪的卫生。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下:在读书节开幕式的时候,那位跑上前去抢答问题的小男生,不知老师们是否还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小孩时,一定不要让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当然也要引导他以后要遵守秩序。当时,我就看到他那个班的老师脸上对那位家长代表难以置信的表情。从这点上也可以说明我们现在的老师并不是完全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小朋友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说明我们的教学正在发生些变革,这样真好。

初为人母,根本没有什么教育小孩的经验和心得,还望老师们多费心了!

教育故事读后感【篇11】

我很庆幸有这样的一个机会陪孩子一起读完了这本书,令我感触很深。这本书生动而有哲理,每篇故事都以精辟的文字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有助于孩子们对故事进行理解和吸收,从中悟出事物深层次的蕴意与人生命运的真谛。

在这本书里,一个简单的故事,足以给孩子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有些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慧,只是因为他们对一切都敏感好奇,凡事爱探个究竟,爱多看几眼罢了。在这奥妙无穷的世界里,在一些看似寻常的事物和现象后面,其实也暗藏着自然的玄机和科学的道理。吊灯在风中摆动,满教堂的人没有谁注意到,只有伽利略被它吸引。他发现每次摆动的时间相同,并据此制成了摆钟;被打破的瓷瓶碎屑撒了一地,一般人就会赶快扫走,一位美国人却细心地多看了几眼,发现每块碎片都能找到同样大小的另一块,据此他找到了修复残缺瓷器的办法;企鹅走路一摇一摆,很多人没有觉出什么,有人却多看了几眼,研究发现这样走路是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据此设计出了适合病人的走步器。而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庸庸碌碌,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愚笨,只是因为我们太麻木,不肯多看几眼。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如果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就会减少许多懊悔和惋惜。我们的孩子如果在生活中能多一份耐心、细心,多一份坚持,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多看几眼,朝着目标一路向前,那么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

对于孩子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相信此书一定会为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无穷的快乐,并伴随他们走过快乐的童年时光,获得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人生道理。

圣贤教育读后感通用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圣贤教育读后感通用”,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圣贤教育读后感(篇1)

当今之中国社会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崇尚自由、享乐,尤以年轻人甚之,就如影片片头所演,那些西化的年轻人纵情的吸烟、喝酒,在他们心中只有享乐至上,但是如果人们活着都是只为了享乐,而把道德、法律抛于脑后,那么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没有希望的。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哲学思想好像一下子不覆存在了,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还是我们已经把祖先的谆谆教诲遗忘了。当今之中国,经济发展确实迅猛,GDP的增长也领先于全球,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所谓的GDP的增长是建立在修桥铺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基础上的,而真正关系到民生的又占到多少呢?而且我们还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森林被砍光、江河被污染、耕地被占用,外表的光鲜不能掩盖内心的虚弱,这样的GDP数据我们为何要看的那么重呢?

大自然是公平的,对大自然的过分破坏早晚会得到惩罚,一场日本大地震主就让我们彻底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地球仅仅是轻轻打个喷涕就可以让人类的文明灰飞烟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简直是太渺小了,神马都是浮云。有时候我们真是应该停下匆匆的脚步,沉静浮躁的心灵,坐下来好好想一想,究竟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与思想我们为什么会淡忘,会失去信仰,会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渐渐失去自我,我们需要反思。除了自我的自由享乐,我们还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还有孝道、诚信和自律,我们还有仁、义、礼、智、信,我们还有一颗需要净化的心灵!

圣贤教育读后感(篇2)

有一个学生,它曾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只不过初二的知识水平,但却走上电视,给上万人将国学。着就是《圣贤教育》第一集演讲人:胡斌。

他现在也仅仅二十二岁,但他走上演讲者的舞台,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时,他崇尚西方价值观。与父母、老师讲民主、讲平等,从小不叫爸爸、妈妈,直接叫名字。在学校,老师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觉。但他睡不着,左顾右盼。有时鼓动全班一半学生逃课,他吸烟,骂老师,打架,母亲不停的给他换学校,但不到一个月,半个月,又开除了。

母亲知道这样不行,就让他读只养不教,父母之过,后悔已晚,全家之祸。就让他到北京学点技术,临走时给了他费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钱挥霍了。

他到网吧上网,他很快就把网络游戏玩的再熟练不过,网吧的人都认识他,但他却不认识别人。后来,他干脆在他租的房间里天天打游戏。有一次,他在超市买了一个星期的零食,放在旁边,他开始打游戏,一打就是七天七夜,最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每次母亲打来电话他都不接,还不停的摔打电话,钱花光了

母亲来接他,他才十分艰难的喊了一声妈。

他开始学习弟子规,学完后,他大彻大悟。母亲让他去敬老院做义工,可他却不想这么做,但为了推翻母亲的理论,他去了。

在敬老院的一个月里,他将那些爷爷奶奶照顾的像自己的爷爷奶奶,无微不至。不久,就有企业老板来找他谈工作,他不相信,他这样的人有人要,干脆让舅舅带他去,舅舅果然拿到了工资。他发现,自己终于做了一件人事。以后,不断的有人找他谈工作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原来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儿女常年在外,没有精力照顾父母,所以来到敬老院。每当儿女来看他们,他们都会把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绍给自己的儿女,就这样,工作自己找上门。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难凶灾,恶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圣贤教育读后感(篇3)

前几日,一好友给我发了一个视频地址,是《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视频,老实说,刚一听题目,我觉得有点俗气,因为圣贤二字,因为改变命运这种俗气的目标。但是,我相信这个好友的眼光,她推荐的,肯定有看的价值。然后,昨天看了第2集,觉得挺受教的,当然不完全接受所有的观点,但是很多东西还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看了第一集,非常感动。有关内容是我一直想看,而今天白天又恰恰下了订单的《水知道答案》,结合了圣贤教育。当我们的心散发着爱的能量和温柔的平和的能量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更加和谐了。水的各种美好的结晶,让人感到如此平和。我对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并不十分相信,但是,我却相信人的意念所产生的能量。人与人,与周围的环境,都存在着能量的交换和影响。就像《阿凡达》影片里面的一样,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相连一体的。而我们的潜意识所产生的能量好坏,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周围的人。现在的很多人,一直都处于某种随波逐流的集体意识中,不能自觉。其实,这样的人,就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以集体意识为自己的意识,以集体意识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就像很多人说现在中国人的唯一信仰,就是钱。而很多人也就这样跟随着集体意识的大流,却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就我自己而言,很多时候,应该说大部分时候,也是严重囿于集体意识当中。当我不假思索地努力追求各种奢华的护肤品的时候,一脑热血沸腾地想让自己青春永驻的时候,在网上疯狂地查各种护肤品的功效的时候,我在某一霎那,会突然意识到,我是怎么了,好像被某种不可抗的力量牵了我的鼻子,一种莫名其妙的瘾头就在那里,而那不是我。

这部纪录片里面,说道的那些资深的冥想师,用强大的内在控制力,净化了周围的环境,这个,我是相信的。都说相由心生,这个我也是非常同意的。你对世界什么样,世界就会对你什么样。那些在内心空虚的人们,在无尽地自怜自艾,抱怨缺乏爱的时候,不是周围的人对他们缺乏爱,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缺乏爱,所以才感觉不到爱。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修心了。想象一下,一个充满爱的人,将会是什么样。想想都会觉得很美好,心中会出现一种意像,感觉着内心充满了爱,我们就是爱的泉眼,爱的温柔的能量线,缓缓地平和地辐射向四方,一切,都那么美好。我想,这个时候,我们体内的水分的水结晶,应该就都会像影片中所放映的那样,出现出各种美妙绝伦的形状。

前一阵我跟另一个老友说过,我总归认为,爱会让人找到更加深层的幸福。当仓廪实的时候,我们需要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现代人的精神层次的退化和堕落,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引发电影中20xx的景象。引用此记录片中一句类似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爱,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能某种程度上净化人的心灵,最后,非常感谢好友yan的分享,我深有感触,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这部纪录片。当然,有些东西不可全信,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可否认这部记录片的巨大价值,让那些仍然处于盲目的集体意识困境中的人们,能在某一刻静心思考,而不是永远浑浑噩噩,也能时时提醒一下我自己,此刻,我是不是我?

圣贤教育读后感(篇4)

昨日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圣贤教育》,看完这个讲座,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但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群众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群众,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圣贤教育读后感(篇5)

这天看了第一集,十分感动。有关资料是我一向想看,而这天白天又恰恰下了订单的《水明白答案》,结合了圣贤教育。

当我们的心散发着爱的能量和温柔的平和的能量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更加和谐了。水的各种完美的结晶,让人感到如此平和。

我对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并不十分相信,但是,我却相信人的意念所产生的能量。人与人,与周围的环境,都存在着能量的交换和影响。就像《阿凡达》影片里面的一样,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相连一体的。而我们的潜意识所产生的能量好坏,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周围的人。

此刻的很多人,一向都处于某种随波逐流的群众意识中,不能自觉。其实,这样的人,就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以群众意识为自己的意识,以群众意识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就像很多人说此刻中国人的唯一信仰,就是钱。而很多人也就这样跟随着群众意识的大流,却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很多时候,就应说大部分时候,也是严重囿于群众意识当中。当我不假思索地努力追求各种奢华的护肤品的时候,一脑热血沸腾地想让自己青春永驻的时候,在网上疯狂地查各种护肤品的功效的时候,我在某一霎那,会突然意识到,我是怎样了,好像被某种不可抗的力量牵了我的鼻子,一种莫名其妙的瘾头就在那里,而那不是我。

这部纪录片里面,说道的那些资深的冥想师,用强大的内在控制力,净化了周围的环境,这个,我是相信的。都说相由心生,这个我也是十分同意的。你对世界什么样,世界就会对你什么样。

那些在内心空虚的人们,在无尽地自怜自艾,抱怨缺乏爱的时候,不是周围的人对他们缺乏爱,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缺乏爱,所以才感觉不到爱。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修心了。

想象一下,一个充满爱的人,将会是什么样。想想都会觉得很完美,心中会出现一种意像,感觉着内心充满了爱,我们就是爱的泉眼,爱的温柔的能量线,缓缓地平和地辐射向四方,一切,都那么完美。我想,这个时候,我们体内的水分的水结晶,就应就都会像影片中所放映的那样,出现出各种美妙绝伦的形状。

前一阵我跟另一个老友说过,我总归认为,爱会让人找到更加深层的幸福。当仓廪实的时候,我们需要建设我们的精神世界。现代人的精神层次的退化和堕落,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引发电影中2015的景象。引用此记录片中一句类似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爱,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这部纪录片十分值得一看,能某种程度上净化人的心灵

最后,十分感谢好友的分享,我深有感触,期望更多的人能看这部纪录片。当然,有些东西不可全信,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可否认这部记录片的巨大价值,让那些仍然处于盲目的群众意识困境中的人们,能在某一刻静心思考,而不是永远浑浑噩噩,也能时时提醒一下我自己,此刻,我是不是我。

读后感教育责任合集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读后感教育责任合集”,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1

20xx年的暑假,学校里又为我们准备了精神干粮——《剥开教育的责任》,照例读书写感悟,由于假期事情多,也由于自身的惰性,即使把书放在了床头边,也一直未看,直到快入学了,我不得不翻开看看,没想到,书的封面、书的内容格局、书的导言竟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把书读完,深深反思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不自觉的违反了哪些教育规律。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封面设计很独特,没有绚丽的色彩,一位恬静少女,背倚大树,默默阅读,远离尘嚣,身心入境……这幅画面让人舒心、静心,画面旁边,黑体字庄严地书写着——剥开教育的责任。淡雅的封面,一下抓住了我的心,读书,读好书,是我们进入外国语学校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为了培养我们读书的习惯煞费心机,可是一年来,教育书籍发了好几本,我们忙忙碌碌,可曾有这样的心境静心阅读呢?没有。书名很让人沉重,特别让从事教育的我们这些老师,感觉有哪些见不得人的丑闻被曝光,怀着忐忑之心认真阅读书籍,看看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剥开教育的责任的?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这本书还是很好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本书的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师与家长的责任何在?这是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书中通过教育中种种习以为常的现象,揭示当前教育的真正责任:

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他以为这样学生的成绩就好了;有的家长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他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全面发展了;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有意忽视某些学生,他以为这样公开课就完美了;有的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经历任何风雨,他以为这样孩子就能茁壮成长了: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目的意识与责任感。在教育中,没有正确的目标,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南辕北辙。

本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通过一些教育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真正的责任,如在《精神培育刻不容缓》一文,直言学校教育中孩子"精神"品质"培育"的重要。用"培育"而不用"教育",强调"育"在孩子精神养成中的价值,这是非常有见地的。现实学校中,误"教"为"育",以"教"的方式企求实现"育"的目标的现象几乎是通例。于是大大小小的班会课、学科课堂、团队活动、政教工作等,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老师、主任、校长高谈阔论,宣传演讲,或爱国,或无私奉献,或助人为乐,或共产主义理想……这样说,从来都是不错的,但实际效果如何?孩子的变化有多少?这些是"教",而非"育".真正的"育",应该是优秀文学或文章的内蕴精神的感染,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学校环境资源的熏陶,有关制度、规则、要求和公约的限制和调节。优秀的"育"几乎都是无言无声,都是春风化雨的。所以该文中老师被学生"惩罚"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抄写‘潸然泪下’"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育"的方法。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教师自身拥有的"独立精神"、"平等思想"以及行为中的表征,才是对孩子的最好的"育".道破真相,追求真实,实行真的教育,这才是我们从事教育的每一个人应该追求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会在新的工作中尽心尽责,尽一个教师真正地责任,少一分伪责任。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每一天。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2

读了《剥开教育的责任》之后,作者的观点给我带来了反思: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得多多的总结自己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甚至在想:在我的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参考美术课堂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尽情的画,洒脱的制作。

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美,这种美哪怕是细微的;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让他们在优化的、宽松的标准下,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快乐。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打下靓丽的底色,让孩子学会肯定自己;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过自己的精神生活,眷注内心。

学生的言行举止也透漏着老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为人处事是老师人格的投影。教育的责任就是我们教师的良心。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做一个学生们真正的良师益友。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3

在常规课尤其是公开课上,经常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经常将发言的机会给能讲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而对可能回答错误的“举手”视而不见。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老师了解自己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底细,知道让谁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尤其是一节好不容易准备的公开课,可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回答而出现败笔,贻笑大方。所以老师一般都会从“大局”出发,为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失败,剥夺有些同学的发言机会。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老师到底是为谁上的?我们一直在说,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愿望得不到实现。促进发展,不仅包括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和课堂,否则只能算是演戏。课堂是孩子们的,如果有可能,一节课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一次发言锻炼的机会。教育的公平不是嘴上的高调,应当落实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个细节中;教师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他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

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辜负孩子的期望;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丢失教师的良知;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违背教育的本质。让我们时刻警醒、时刻反思,真正承担教育的责任,无愧于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4

让每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当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一直困扰我的如何实现教育公平难题不再是一个无解之题了。这个观点其实面向的就是保证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的平等性。每个班上都有老师眼里所谓的耀眼的优等生、令人困扰的差生、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生,而这样的分组通常是以成绩为标准,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有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等级,从而认为老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显然离平等对待学生很远了,那一碗水端平是不是又是真的公平对待学生了呢?也显然不是,毕竟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很难做到真正公平。如果只有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有偏向性的爱,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毕竟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个老师肯定看到了每个孩子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发掘了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独特的爱,才会让每个孩子发出感叹:老师最喜欢的,是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充满爱心、思想开通,对学生的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5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卢梭

十八岁那年,我在中考志愿那行填写了“英语教育”这一专业。憧憬期待,带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教师生涯之路。冥想当初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放在之前,我的心情会黯然失色,为何这样说,因为我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以成人的心智来思考他们,换来的是不够了解孩子的内心,没能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甚至换来我在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的迷茫。转眼间快工作十年,我发现已适应了他们的顽皮和粗心,不会再轻易的对他们发火,我意识到发火也许会伤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甚至使得孩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就这样我学着时常反思教学中的挫点,抓住孩子的心、温暖自己。

父母、家庭、社会都渴望孩子德才兼备、成龙成凤,这无疑就要求孩子有坚强的性格,良好的习惯,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成为一个富有修养的人。所以教育的意义就显而易见,而教育的时机、内容、方法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正可谓诸子百家、门派杂呈,各成一说。《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即使时机,内容,方法都不一样,或是因人而异,但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样的。我自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经验不能妄加评论教育,我在这里只能以有限的学识以及他人的教育观点,说一说对小学低年级培养的想法,我认为两点最为重要,第一是智力的培养,然而当前的许多家长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仅是教会了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拓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第二是性格,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优秀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到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若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

直到现在,我仍然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否找到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本质,我以自己六年多的师范教育学习生涯和十年多的教学经验给出一个粗浅的内心答案:“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不是选拔(不是要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甚至考研的选拔,这是我本人经历的教育阶段,这也是我本人所认为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小学教育最好让孩子回归自由天性。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我有时为了赶进度的确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但是我更觉得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两点也是我现在迷茫的地方。

我很庆幸自己在当下能够拜读祁智先生的《剥开教育的责任》,用赏识之眼光发现孩子细微的美,宽容之心胸包容成长中缺陷,我希望他们能够自信并快乐。我希望他们能够成长,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会成长。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6

“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我就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吃的是良心饭。”从那以后,做每一件事情,我都在心里问自己,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问心无愧?

去年的九月十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作为教师的我,收到了一份特殊又珍贵的礼物——《剥开教育的责任》。空余时间,静下心来,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书中一个又一个浅显易懂的教学案例,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对话。里面的很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

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看着书,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总以向学生传授了更多的知识为荣,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级责任感为荣……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反思自己有时候的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自认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自认为兢兢业业,为学生负责,殊不知有时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什么时候会自问一下: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这些都值得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得多多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美,这种美哪怕是细微的;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让他们在优化的、宽松的标准下,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快乐。

爱与责任共同铸就了师德之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时时、事事、处处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愿用我的真情和关爱去触动每一朵小花,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7

接着市教育局的推荐书籍,看着局长大人的亲笔签名,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我翻开了祁智先生所着的《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惊异地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一步一步深入,跟随着一个个的鲜活案例,渐渐明确什么是真责任!

《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是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其中有一篇《孩子的事不要包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当你白天把自己当成“监工”和警察一般,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每名学生的每个举动(关注点是谁违了规,谁成绩落后了,而不是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的劳累一天。

很多母亲也一样。一心就做孩子的“保姆”,一心围着孩子转,到出问题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影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遗失了自己,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韶华,还有孩子的心。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假如我们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孩子的吃喝拉撒穿和睡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到头来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老妈子”,把自己整个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和爱人,却挽留不住他们向外的心……

所以,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母亲,我们都需要追问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说到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参天大树的鸟窝里,有4个小家伙诞生了。在小鸟们尚且没有长满羽毛的时候,鸟妈妈每天都会不辞辛劳地外出找食物,然后回来喂养她心爱的孩子们。但是,等到小鸟的羽翼丰满,一个一个地学会飞翔后,鸟妈妈再也不会替孩子们去觅食,小鸟们也只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了。

在整个世界的物种里,除了人类,还有哪一个物种会对“子女”的事包办代替?小鸟儿不会代替孩子去飞翔,更不会代替孩子去生存。而当今的父母、老师是不是常常代替孩子做原本孩子该做的事情?更可怕的是,父母和老师多数时候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如果,鸟妈妈怕小鸟累着,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觅食,小鸟迟早都会饿死。为了让小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鸟妈妈一定不会替孩子去做它该做的事情。难道,我们人类的父母和老师还不如鸟父母们了吗?

要想让孩子有能力处理任何问题,就一定要放手让孩子锻炼成长。因为“包办代替”只能解一时之渴,只有孩子自身强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8

金秋的九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收到了学校给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礼物《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反对,能批判和摧毁;又能立新,又能建设和创造,这是本书的一个优胜之处。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读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现在我意识到,他用自己的爱让每个学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许,查老师没有思考过最喜欢哪个学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是一个孩子长大后的回忆。读了上面的文字,我觉得查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以为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自己,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又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优秀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秉赋、特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师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较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关注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略,就在那次才艺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要加倍认真的看清这些孩子,细细品味,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做他们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我们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也会看到别人的优秀。

一直都说,教育是件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天使,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关爱、呵护;而不是做孩子们的上帝,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其不得开心颜!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9

今年教师节,我们收到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礼物——《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面对这份特殊的礼物,很多老师都感到了诧异,惊讶之余,也没真正把这书当回事。直到学校把它当成一件作业任务,我才拿出了那本在办公桌上躺了好久的书。闲暇之余,静下心来,翻开书细细品读,却嚼出了许多滋味出来。这些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却让人反思,原来在我们的工作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又有那么些细节我没有留意到。真的是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其中,“请喊学生的名字”这篇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个小课老师,每学期都会接触不同的学生,喊出学生的名字也就成了我一大难题,年年都要认识新面孔,怎么可能记得住那么些名字呢,所以每个班表现优异的学生我记住了,调皮捣蛋的学生我记住了,至于那些听话乖巧,默默无闻的学生,那只能她记得住我,我记不住她,更谈不上喊出名字了。喊学生的名字,这是一名教师最普通的功课,但是又有谁思考过这里面竟然承载着很重的教育之责?上课时常惯的把名字换成了“你、你、你”,或是随手的一指,连“你”都省略了,而对一个任教两个班级以上的科任教师来说,能叫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我们根本没有想过,喊出学生的名字,是亲密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其实更是教师发自内心想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表现啊。响亮的喊出学生的名字,是教师的责任。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面对着一张或许不很熟悉的面孔,脱口而出一个清晰的名字——这是传递一个确定无误的讯号:我在乎你,你很重要!今年刚接上这个5班,我对他们是一无所知,备课班期间,我刻意的记了几个有特征的学生名字,开学第一天,我喊出那几个学生的名字,在他们惊讶的同时,我也惊奇的发现,他们会比其他同学学得更自觉、更自信。

教师能熟记并且能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而然就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往往会更佳。反思我这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接触的学生可以说不少了,但真正记得住,喊得出名字的却不多。看来今后我得注意这个问题,不能漏掉一个学生。

爱学生,就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这是树立教师个人威信的途径,也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改进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就让我们从记住孩子们的名字开始吧!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10

乍听书名,原以为又是一本理论说教方面的书,不会具体指导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工作的,拿到书后粗略一浏览,证明我错了。《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不一样,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教育细节入手,层层剥开,直达核心位置。这些小故事给我的启发很深。每一个事例好像在身边发生,但是自己平时的处理方式却不是这样,现反思自己是否伤害了那些孩子们的自尊心?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弥补,如何改进。读着读着,竟欲罢不能,深深地被吸引了。

《为什么举手的总是你》,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子总是举手,可是却被老师一次次的被忽略,因为老师知道她的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或者说她可能会出丑,出现令老师难以收拾的局面。所以虽然小红衣服总是举起小手,但老师就是不给红衣小姑娘发言的机会。反思我自己,其实上公开课,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一节公开课,精心设计教案,想学生能够回答到的各种问题的答案,为了保险,尽管有的小孩子的手一直举着,但就是不会喊他。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怕出错。怕自己出错,怕学生出错,甚至出丑。所以各个环节都确保不会出错。但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愿望总得不到实现。我们知道促进发展,不仅包括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和课堂,否则只能算是演戏。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对于优秀的学生,每节课他们都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但是对于学困生,只要他们上课坐在那儿听讲,不调皮捣蛋,回答不回答问题好像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有着很大的比重,其实教育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的,我们的责任是帮每个孩子进步。以后如果碰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就降低难度,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书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宝藏,就等着我们这些地质队员来开发,但我们已经不用勘探,因为"宝藏"的手高举着。

老师,这简单的称呼里,凝聚着太多的责任,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如果我们教师都能思考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那么会有多少孩子,可以人尽其才,在社会的大浪中尽显风流呢?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匹潜在的千里马,而这匹千里马,常常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伯乐的发现和培养。问问自己,我,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吗?是多少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思,扶持、培养和我们有缘相遇的幼苗,使他们都可以再适合自己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行为出轨,我们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回归,这种方法是爱与关心。老师面对突发事件的泰然自若与有效的沟通方法,是我们令学生着迷的原因之一。无论你怎样对待孩子,你都会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我愿意做一个因为关心他们而被孩子们记住的人,一个当孩子的思想或行为出轨时拉他一把,使他重新步上正轨的人。

读后感教育责任 篇11

这个教师节,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花配书。一看书名《拨开教育的责任》,心想:这会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原以为,这是一本说教“责任”的书籍,但是我错了。读着读着,我欲罢不能,被书中诗意的语言、简洁的插画、深刻的哲思、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一则则的教育故事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我时不时会把自己置身其中。读这样的一本书,就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它不仅在引导着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更引导着我们反观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似乎在那瞬间被唤醒,一切都在自然中生成。

一、让我们学会“放手”

班主任工作琐碎,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凡是都会尽量做到亲历亲为:地上一片纸屑、黑板没擦干净、座椅没摆整齐、上课学生偶尔走神、下课学生间嬉笑、午休有人讲话、跑步队列不齐、放学某个同学磨蹭没按时出教室,周末和哪些同学外出了几个小时……诸如此类的小事情,都会成为一些班主任心头上的疑云,口头上的提醒,你说,他不是要比总理还累了吗?还有的班主任“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学生出现一点点差错就揪住不放,反复“管教”。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很正常,要允许学生犯错,提醒他们并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机会。不可救药地追求完美的班主任,可能累坏了自己,管傻了学生。

是的,反观我的班主任工作,正如书上所说,我每天都在为班级的各种琐事奔波着,劳累着,繁忙着……一天下来,整个人都觉得很累,很烦。还要像个警察一样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学生的一举一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琐碎的杂事后,一个人显得烦躁,对于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的关注则相应减少了许多。在转过来看看自己所带的班级,我这么努力的“付出”,孩子们成长了多少?我似乎没有看到了多大的改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班干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我还是每天当着警察的角色,真的很累。读了《拨开教育的责任》一书,让我发现是我的“负责”,我的“好意”让孩子把它当作了理所当然。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些事是不是可以放一放的,还有一些事情是不是不要那么细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不妨来点狼性教育

书中有这样的一个章节,名为《不妨来点狼性教育》,我对这个题目十分的感兴趣。说是网上有个“史上最厉害小孩打架”视频,一度广为流传,争议颇多。拍摄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打架,边上拍摄的大人不断的鼓励孩子打,用脚踢。男孩子打不过女孩子,大人就不停的激那个男孩。这个鼓励孩子打架并拍摄视频的男人是女孩的父亲,男孩的姑父。据他所说,他这样做是学习了狼教育子女的方法,为了锻炼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其实,像这样的“狼性教育”,我们不能去标榜这位家长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去探讨狼性教育的本质。狼性教育的论述就是要在逆境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气概。

它把我们现在的教育比作“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而西方是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看看我们的家长,他们帮孩子包办着一切,对孩子总是百般呵护,像对待温室中的盆景那样,怕他们累着了,饿着了,热了、冻了,摔伤了……不让他经历任何风雨,以为这样孩子就能茁壮成长了。谁知,这些孩子在顺境中成长,无衣食之忧,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有了依赖思想,已经失去了竞争的意识,变得不敢面对社会,害怕竞争。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那么,怎么激励,怎么唤醒,怎么鼓舞,中国教育信奉的“温良恭俭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我们大可以鼓励孩子向狼学习,在狼的身上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应该像狼那样,从小就培养他们强者的心态、舍我其谁的自信、逆境奋发的精神、敢拼能赢的气概、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样的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精英,这不是宠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在时代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在细细地品读中,我们还回有许许多多的发现: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词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值得我们深思。

做真感谢学校将这样一份优质的精神食粮送到我的身边,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每每当我困惑时,当我失败时,当我挫折时都会翻开看看,找寻适合我的答案。

玫瑰教育读后感集锦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玫瑰教育读后感集锦”,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1

几年前,为了找几本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我去了趟图书馆。那天收获颇多,我不仅发现了一套双语阅读书籍,能让我感受英语的魅力和体验英语的快乐,而且在一排教育著作前,我还惊喜地发现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乍一看题目,我就非常好奇,象征浪漫的玫瑰怎么与严肃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呢?最近,我又想起了这本书,于是我又去了一趟图书馆,借到了此书,再次好好地品读。

读窦桂梅老师的书,就像在读她这个人。从《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里,我们一样可以看到她的幽默与风趣,她的鲜明个性和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她确实就是那香飘万里的“玫瑰”。“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小花。”她认为自己是一朵小花,只是那么一朵带着一丝芬芳的小花,在风雨中执着的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清淡与忧患。写了她的教学反思和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在这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等。第二个部分主要写了她在语文教学中的所做所想。第三个部分写了她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是对比中国和日本教育的不同所引发的深刻的体会。最后一个部分写了她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从窦老师真实质朴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的快乐。这一点从第一次观摩她的课的时候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都深深地被她吸引,在欢笑中学到知识。她也曾在日日夜夜不停地拼搏与奋斗。她的成功源于她的勤奋,她的执着与坚强。因为她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窦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孩子,厌烦的情绪总会有,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境由心生”是窦老师在《心中盛满阳光》一文中提到的,都知道每天面对繁杂的事务,孩子不经意间制造的麻烦,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还有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不满现象,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只能换个角度想问题,也就是窦老师总结出的四条人生哲理:一是改变态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如意,我总是会想怎么是这个样子的,怎么不能像我想像的那样去发展的?这样真的很累,就好像和人相处,很多事情也不是像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样,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改变不了事情,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事情的态度。当然也不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无奈,其实这样挺好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快乐的因素,做什么心态最重要。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看到这句话很有感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要走,都有自己不同的未来。谁说只有读大学才有出息了?谁说赚到大钱就是本事了?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无论是繁花似锦还是落叶纷飞,都要细细地品味,活出自己的精彩。三是活在当下。这句话很熟悉,老师们经常会说,就好像知足常乐,就好像那个称自己是船长的老师——Mr Kitin所说:及时行乐。四是学会感恩。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就可以得到很多快乐,正如我们改变态度的对面对人生一样。学会感恩,即是拥有幸福。

身处教师这个岗位,有很多事情会不尽人意,教学中也会存在很多的不足。在读了《小红花的背后》一文之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在课堂上和学生日常行为上都给学生实行分数制,然后给他们奖励小星星。本来我想把这样一个表格直接挂在教室的墙上,现在我觉得这样可能很不好。它可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孩子,可也在同时伤害了一些孩子。那些贴满小星星的孩子感觉无比的骄傲,可对那些只有寥寥几颗星或近乎空白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造成自卑的因素。我们说学习上没有失败者,只要付出努力了,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没有一个真正不想学习的孩子,做为老师我们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可以鄙视任何一个孩子,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窦桂梅让我了解了激情与快乐,了解了对教育的热爱与真诚。我希望我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以像她一样成长为一朵绽放的玫瑰。让我的教育事业中充满芳香,充满爱。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2

《玫瑰与教育》一书是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写。此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是她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走进窦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最喜欢其中的《心中盛满阳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说: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由此启迪我们教师面对教育上一些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退去浮华留下平实,踏实前进。

其次,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谈不上,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勤奋地阅读成就了窦老师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

反观我们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在课堂我们反而失去了自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常常为自己语文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等等,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我想,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人,读书与不读书肯定是不同的,身为教师,读书与不读书,就更不一样了,这可以在我们的学生那里、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得到验证。

开卷有益,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就让我们开始自己的阅读吧,相信在阅读中,我们也一定会变得如一朵玫瑰一般美丽、优雅。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3

再次捧读完玫瑰的《玫瑰与教育》后,我再一次掩卷沉思。在读窦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我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在细细品味《玫瑰与教育》时,我总会在不经意间被玫瑰的文字所吸引,被玫瑰坚持真教育的信念所折服。

《玫瑰与教育》这本书,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当然,这本书不局限于谈教育,还谈友情、谈人生、谈读书,可谓一本杂书。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无风格何以立身”一文中,玫瑰说到,“有特色的老师往往容易被学生记住。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除了要排除外部环境的不良干扰,教师自身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师要能够找到独特的自己。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成为有风格的教师。一个有特点的教师,能赋课堂以智慧,融教学以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才能拥有风格。”对于这点,我深有同感。我认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风格,最基本的是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涌动着的智慧和激情。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好好地读书,结合实践,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心”放进教学中,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个没有风格的教师就像吴非老师所形容的那样——如泥胎木偶。如果说自己以前还是一个“机器人”,现在,我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

玫瑰老师是一个爱心的老师,所以她深受学生的爱戴。我认为,玫瑰老师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更重要地是她掌握爱的艺术。

“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我们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就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其实我们应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自己对学生的爱是否缺乏了“爱”的艺术性。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有点急躁,开始对他严加管教,冷眼直对,指名批评,甚至实在忍不住就会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刚开始我还会暗暗自喜,后来才知道那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我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再从其他渠道获知学生心里的真实感觉后,我反思了很久。后来,通过实践证明,我切身体会到,对学生的爱一定要掌握“艺术”才能达到好的成效。正如玫瑰老师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对学生的爱也要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玫瑰是一个酷爱阅读的人。书中,玫瑰老师写到,“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当我读到这样的文字时,我也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虽然我平时有积极记录和反思的意识,可能坚持不了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和反思。我是一名音乐老师,不属于文科老师,如果平时多反思,多记录,我想一定可以更好地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我曾下定决心要坚持反思和记录。“当我开始真正要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这是玫瑰老师写的话,可是这句话怎么和我心里的感受这样贴切呢?简直是写到我的心坎上去了!在阅读后全书后,我知道了写作的功夫是需要积累的,就像玫瑰老师学习鲁讯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写作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强迫自己“硬写”啊!我也可以从“硬写”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今后,我要一路走来,一路书写,一路成长。

《玫瑰与教育》,着实让我浸润在玫瑰的芬芳气息中,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让我看到了一朵真正的成熟魅力四射的玫瑰,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她的毅力,她的好学精神,她的孜孜以求,她的激情梦想,无不散发着玫瑰独特的芳香。浸润在玫瑰的芬芳中,我自知自己还不是玫瑰,只是一棵无名小草而已,但当小草有着玫瑰之梦时,草儿也会溢出一丝芬芳,也一定会绽放出属于春天的花朵!我在为我的春天而努力,我在为我的芬芳而奋斗!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4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1000字:

看到书名心里有一丝疑惑,玫瑰一般是与唯美的爱情、美好的童话故事相联系的,怎么还跟“教育”扯上了关系呢?带着这不解,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因为好奇开始读这本书,却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再也放不下。

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写出了作者的多篇读后随笔,书籍点评。

读完《玫瑰与教育》这本书,一个幽默,风趣,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见解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凸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芬芳满园的“玫瑰”——窦桂梅老师。在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觉到了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她的这种快乐溢于言表,感染着我。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堂课不难,通过磨练上堂好课也不是很难,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快乐的。窦桂梅老师的快乐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是一种缘于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真诚的爱的快乐。窦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孩子,厌烦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窦老师认为“境由心生”,在书中毫不吝啬地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啊,“再伟大的人物,历史也不能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繁花盛叶中弱不禁风的一叶草儿,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是活在当下。“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

四是学会感恩。“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

“愿你把所有的艰难都遗忘。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让你的生活充满希望。”这是她理想的愿望。她将教师从职业变成了身份,享受这份特殊的使命。这本书让我深深懂得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要以情动人,以爱的火点燃学生和自己的世界。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5

假日,独坐窗前,聆听院外枝头鸟儿的鸣奏,手捧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我慢慢走近名师,了解名师,感受名师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教育艺术。《玫瑰与教育》分为四部分,我们可以从她的“成长”中感受到高雅的“清淡与忧患”,并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真的让人心潮澎湃。书中的四辑分别是: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在书中,有许多地方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教师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窦老师没有因为自己在教育行业已赫赫有名而固步自封,依然在教学的同时撰写教学记录不停地地反思,借鉴日本的教育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养成了勤于阅读的好习惯。正如她所言“有梦总是好的。”应试教育的中国,在新课改努力下,虽然取得成就,可还是有“应试”,但我们有梦才有奋斗的激情。为了心目中的“教育梦”,我们得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名师身上,总有一种热爱学习的激情,这种品质让我佩服,她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坚持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勤奋学习。没有谁是随随便便的成功,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心中应该有追求,有梦想,饱读诗书,勤于笔耕,撰写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真正从内修炼,打造有底气、接地气的优秀教师.

其次,倡导有温度的语文课堂,这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在窦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是深有体会。一堂课中,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给优胜者星星、红花等等奖品。孩子也开始兴致勃勃地举起自己的手。但仍然有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我是也如此。一堂下来,我总看到那些没有得到星星的孩子眼中满满的失落,久而久之,这些无法得到奖励的孩子,丧失了兴趣和热情。那么怎么来对待孩子的奖励呢?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习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枯燥的“学以致用”就不会使趣味的语文丧失在课堂中。有了趣味性,孩子才会主动去学,而不是老师和家长硬塞的。

最后,窦桂梅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她倡导的主题阅读的教育思想十分精辟,她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了好的捷径,让我能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有了路子,更多的是让我知道怎样引导学生爱上语文,作为老师,我们教的知识永远有限,在教他们学习方法的同时,应该鼓励孩子拓展他们的视野。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还依旧在。窦老师说的好,“从小,没有好好感受那些充满人性的‘真善美’的书籍及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必定有严重缺失的人”。语文来源于生活。现在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孩子的生活常识缺乏,老师只能用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给孩子。我们经常应该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多积累,这才是源头活水。

手捧这本《玫瑰与教育》,遇见有窦老师这样的名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自己。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不断奋斗,用心浇灌,相信自己的学生会像玫瑰一样散发迷人的芳香。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6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而窦桂梅老师送给我们的这支玫瑰——书

却不只是留有余香在手

更是在心灵。读了她的书以后我更加放不下教育教学这份工作

这就是窦桂梅的人格感召力

她影响改变了一部分读者的生活。窦桂梅老师的生活是读书的生活

她将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记录:“读书至深夜

甚至凌晨

彼此我总感觉自己生命的花朵在黑夜中尽情的舒展绽放。”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心胸、处世、为人、价值取向、世界观??气象万千。读书使人由内到外的美丽起来!

好书仿佛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而且,窗口开得越大,放进来的阳光就越多,进入视野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全面。只要一卷在手,无穷天地便装进了我们的襟怀。在书里,我们看到了广阔的世界,看到了银河外的星体,看到了人类的历史,纵横千秋,驰骋万里,不亦乐乎。读书不仅有怡情、博采、长才等

“行万里路”的功用,更能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取得入世的常识,找到生活的力量源泉。读书可以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伟人读书,

名人读书,

平凡的人也可以读书。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我用读书的方法拓展了我的生命,

在茫茫人海中,

我只是沧海一粟,

在漫漫红尘中上下求索,

但读书已成了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想要摆脱平庸。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

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老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珍贵的文字饮食,修缮了灵魂,使心灵日益强壮,不再缺钙,不再孤独和软弱。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这是窦老师多么精辟的论述。窦老师坐拥书城,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驰骋。奠定了她生命的底色,玫瑰花在枝头绽放,

孕育着美丽,孕育着风格。正是玫瑰花开的声音,

唤醒了睡意蒙胧的我,生活原来可以更多彩!

生命原来不平凡!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7

走近窦桂梅的课堂,她朴实、细腻、清新的语文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老朋友在促膝交谈,朴实的语言如涓涓细流进入干涸的心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令我不忍放下,常常跟着她优美的语言走进她的思想领域中。

“我们萧潇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这是《玫瑰与教育》这本书的卷首语,读罢令人心动。除了序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写了作者的教学随感反思并就学生和自己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见闻,并对中国和日本教育的进行了对比而产生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着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去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讯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读到窦老师书中的这些话,我感到强烈的惊喜。总是给自己寻找懒于写字的理由,即使话在嘴边,也懒得下笔,久而久之,想再表达,已经难以入手。想想文人书豪的鲁讯和特级教师的窦桂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个平凡的人呢?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书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满阳光》,文章里的每个字都能触动自己的心,不忍割舍就全部抄写到读书笔记中永远保留着。开头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是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如新课程改革在给我们带来了契机的同时,也随之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所有的探索者手牵手,朝前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之,我喜欢窦老师的书,它引领我渐渐走进理想的课堂,走进教育的春天;我喜欢她的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宽厚仁慈,对教育不懈地追求,佩服之余,唯有感慨。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8

随时随地地记录,就意味着要随时随地地思考,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活,思考我们的人生。

“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的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有特色的教师容易被学生记住。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没有特色。究其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家长、学生的压力导致教师缺少一个宽容、宽松的环境,令教师们不敢去尝试建立自己的风格,只能围着分数棒转,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成长与培育风格的大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他们的专业水平刚刚成长,就要面对学生是否接受、领导是否肯定、同行是否理解的问题;如果参加比赛,还要面对评委老师们能否首肯的问题。而目前的评委们,可能会出于对新风格的把握不定,或自身水平的局限,或为了规避风险,一般要求中规中矩、有板有眼。评委们只是按照时尚的理念或个人的印象给授课教师打分,也不给授课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更全然不顾教师的个人特点。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把自己当作体现某种理念的工具。那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呢?教师的自身素质最重要,教师要找到独特的自己。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一定是有风格的。一个有特点的教师,能赋课以智慧,融教学以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才能拥有风格。

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涌动着的智慧和激情。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好好读书,结合实践,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心”放进教学中去,切忌成为“教学机器”。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我们去善待,教育不是竞技体育,不是让受教育者优胜劣汰,而是让每个人都具有享受幸福和自由的可能。

玫瑰教育读后感 篇9

窦桂梅的的这本《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

该书主要为四部分,第一辑是她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是一种清淡与忧患的完美结合。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这点给读者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而我沐浴在玫瑰清新婉约的文风里,体味着玫瑰繁富精到的旁征博引,把玩着玫瑰漂亮精致的文字,幸福着玫瑰“幸福的感觉”,“沉醉不知归处”成了自己最好的选择。

当然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也在认真阅读完此书后,开始了严肃的思考。时代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所谓的课堂学习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我们不该过于太死板。课堂里没有谁是真正的失败者,所有的学生都是需要鼓励的。尤其那些通常在老师眼里不积极的学生更应该得到鼓励,这些不起眼的鼓励也许会转折很多人的人生。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我们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学生。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冷血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给他们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他们所要面对的路。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如果用形形色色的小红花娇纵一部分学生,同时会伤害一些无辜的学生。

我们要时刻铭记: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教育书籍读后感通用


书籍是我们提升自我素养的一种方式,我们读了作品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为了充分回味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你是否正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难呢?以下由读书笔记吧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育书籍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1)

由于自己的孩子还小,所以对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总是特别关注。偶然在网上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就细细品读一番,受益匪浅。本书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天才的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书中曾提到老卡尔。威特非常赞同爱尔维修曾经说过的话:"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老卡尔一直沿袭这个观点,从儿子出生到成才,他不同的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卡尔在快乐中学习,在平等中收获。老卡尔的教育方法独具匠心,一是"平等对话":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二是"快乐学习":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与我们一样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对他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三是"个性培养":卡尔威特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有同情心,与人为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端庄,见闻各种高中低场合,不仅如此,因时而教、因事而教都是其灌输的重要法则。很多人忽视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在那么小就要受到约束,不忍心。书中提到一个最着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的儿子。司各特伯爵夫妇携新生儿出海旅行,遇到大风暴,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无人的荒岛,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林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二十多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那里抛锚,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已经长成一位强壮的青年,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花费了十年功夫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终于他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发达期是在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他的这种能力就永远消失了。

每对父母都在努力通过自己的经验与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望子成龙。但无论是谁都很难把教育孩子的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教无定性。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读了这本书,教给了我一些关于教育子女及教育低年级孩子们的一点启示:

1、父母的育儿水平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教育水平。

2、自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应当开始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

3、教育就是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记录下来,为后代积累精神财富。

4、严格而平等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平等、民主的学校教育也是现代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2)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3)

花了几天时间,认认真真地把《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品完,获益匪浅,我深深知道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陪伴我个人认为是这本书的诠释,也是父母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没有陪伴哪有那么深的感悟,如何把孩子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写得如此清晰﹑透彻。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热爱孩子﹑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而对于上小学的家长们,更应该耐心的陪伴,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学习看图写话和写日记对儿子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识字不多,语言不够丰富,要把文章写得通顺都困难,知道着急也于事无补,静下心来,慢慢地跟儿子沟通。最初,我们先画一幅画,给画想一个题目,再口述这幅画的想法和意义,还好,我跟儿子都喜欢画画,所以,干自己喜欢的事不厌倦,慢慢地能把一幅幅画表述清晰,但要如何增加一些优美的语句呢,那就是大量的阅读。作者也说到,有书读,并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还要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儿子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看一些幽默的书籍,比如《小屁孩日记》﹑《一年级的小豆豆》﹑《幽默笑话》等等,但给儿子买的书很有限,后来听一朋友说两路口有一个很大的渝中图书馆,这无疑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福利,我迅速去办了一张借书卡,每个月就可以为儿子免费借六本书,每次借书儿子都要强调妈妈,你一定要为我借带拼音版本的书哟。呵呵!我笑着回答儿子,好呀,不过,我们应该多识字,多积累词语,这样才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因为大多数的书是没有注音的。当然,儿子的语文老师在他们的写作上也下了功夫,这学期还让他们写课内积累及课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这的确得靠平时的阅读和积累,现在儿子写话不怕了,能够顺利地写好一篇通顺的日记。

陪伴孩子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方面,还应该有好的习惯,比如勤俭,独立,懂得感恩,还要有一颗爱心,文中也提到,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这样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爱上学习,心中有爱的孩子,处处充满欢笑,阳光,正能量,有爱的父母更能使家庭和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的孩子会更健康成长。对我来说,也很幸运,虽然儿子的成绩一直处于中等,但儿子的确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很善良的孩子,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及周围的人说起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而遭遇老大的强烈反对,以至于有些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父母。而在我生了妹妹之后,儿子很开心,在我忙碌的时候还经常帮忙照顾妹妹,把自己的东西与妹妹分享,俩兄妹感情可好了。让孩子心胸开阔,仁爱有礼,这也是我们父母希望的。

周末的时候,我们用一天时间完成所有作业,另一天尽情放松的玩,正如作者所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多多玩耍可以让孩子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性格变得阳光开朗。孩子有一颗爱的心,愉悦的灵魂,这也是家长们的追求。

让我们迎着阳光,带着微笑,陪伴着孩子健康成长吧!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4)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意义。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只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积极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创建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通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5)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而《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6)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7)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着——《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

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

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着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8)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表示出是河流还画几只鱼儿。画完,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9)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着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10)

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 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习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读后感教育文章系列


读书笔记吧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后感教育文章。阅读抚慰人浮躁的心灵,如同夏日的凉风,在阅读作品过后,我们通常会有在思想上有新的收获。我们记录心得感悟的最好方式就是可以尝试产出一篇读后感。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1】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爱的教育》,我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完后我才知道:这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一个小学生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生动的人生画卷,带给人爱与美的享受。

这本书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也没有任何骗人的.宣传。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这就是我们所渴望的——爱。

在这些日记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扫烟囱的孩子》,它讲述了,一个小孩在墙角哭泣,同学们看到了这种情况,问怎么回事?他哭着说“他把扫烟囱的钱不小心掉了,怕师傅打他,所以才哭。”同学们知道原因后,其中一个女孩先说,我们帮帮他吧,紧接着,其他的孩子也说,我们一定要帮助他,说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卖本子和铅笔的钱,都塞到他手里,男孩不停地对他们说;“谢谢”,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像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静,让我想起发生在我们学校,为汶川地震灾区人民捐款的情景。

当时,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急需食物、水、药品、等真在物品。全国掀起了献爱心的高潮,我们从电视上看到,很多人都捐款捐物,我看到一个三岁的小朋友在妈妈的帮助下,把自己衣服和压岁钱都捐给了灾区,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捐款活动,在捐款时,同学们的队伍像长龙一样,手中拿着自己的零花钱和自己的衣服,一些家庭拮据的同学,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卖学习用品的钱,全都捐上了。平时我没有零花钱,于是我向妈妈要了十元钱,和同学们一样,站在捐款队伍里,等待着,心想:虽然钱不多,但是是我们所有同学的一片爱心。代表着我们对灾区人民的祝福,希望他们能重建家园,把爱的火炬传递。看到这动人的场景,不禁让我眼眶湿润了,这幅画面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

看了《爱的教育》,让我感慨万千,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伟大无私的爱!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一颗美好的心,像涓涓细流,汇成爱的海洋。有一首歌《爱的奉献》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爱的宣言,也是我的心声。我会把我的爱心洒向世界,也希望其他人把爱洒向世界,让阳光洒满世界。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2】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中《仁慈的花朵》这个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3】

小说,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小说的篇幅一般较长,故事性比较强。学生读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但是,缺少教师指导的读往往是学生的泛泛而读。并不能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小说的阅读教学主要解决两个关键字:读和品。

一、小说的阅读。

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我在平时的小说阅读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圈画批注阅读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于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或者说困惑的地方圈画出来,对于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就把自己的感悟在有关段落或语句旁边的空白处,用简洁的语言批注出来。这样在读完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一个是解决困惑的地方,一个是交流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感触。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品奠定基础。

二、小说的品。主要来品人物和语言。

人物的品析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等的有关语句的描写来进行。因此,在品析时,就让学生找出有关这个人物的所有的语句,尤其是关于描写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品析人物的目的。

语言的品析主要抓住一些特殊性的句子和有特殊词语的句子。比如一些修辞性的句子和有特殊含义的句子,还有一些景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有特殊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具体品析。

优秀的现代小说,无论长短,每篇都是一个精美的世界。阅读,就是在这个世界中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的交流。对小说的阅读和品析,我们自然可以每篇侧重一两个方面。通过长时期的阅读品析,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才华,获得情趣,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充实和优美。

读后感教育文章【篇4】

 《爱的教育》读后感

 今天,我从书柜里找出《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看了好几个故事,有父亲写给儿子的信,有小主人公安利柯写同学之间、学校、校长、车祸、冬天等其他故事。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句话,那就是:那是劳动的双手,你不能说劳动人的衣服脏。

 让我最感动的是《伦巴底的小哨兵》这篇很感人的故事,故事里一个小男孩,为了保卫祖国弱小的治安,而牺牲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幼小的心灵,这让我有了目标,有了前进的希望。车有了目标可以前进,人有了目标,为什么不可以去努力实现呢?所以,我希望长大以后可以像伦巴底的小哨兵一样保卫祖国,可以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最后,我希望家长鼓励小朋友们看这本能让小朋友们有信心,有目标,有决心,能让小朋友们受到教育的书。

情感教育读后感模板


读书笔记吧内容专辑推荐:“情感教育读后感”,敬请浏览。

情感教育读后感【篇1】

弗雷德里克出身于外省一个靠地租维持生计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去巴黎法学院学习。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船上,他邂逅了画商阿尔努夫妇,并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回巴黎后,弗雷德里克想方设法和她交往,却一直没有结果。此后他结识了交际花罗莎娜特,陷入了双重爱情而不能自拔。为了挤入上流社会,他又追求大银行家当布赫兹夫人,但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却始终未变。当布赫兹夫人发现弗雷德里克另有所爱,断然与他分手。弗雷德里克只得转而回到家乡,试图寻找一直热恋着他的少女路易丝,不料路易丝也已另嫁他人。当他终于和阿尔努夫人重逢时,后者早已破产,而且满头白发。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弗雷德里克挥霍掉了他的大部分财产,爱情、事业的美梦都如泡沫般破碎,终于过着孑然一身、清贫潦倒的生活。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碌碌无为、虚度年华、集一切弱点之大成的青年形象,讲述了后者在感情和事业上的失败经历。弗雷德里克原本有着得天独厚的资质、美好远大的前程,他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确实那么真挚、纯洁。然而,在巴黎上流社会虚荣奢靡、尔虞我诈的风气熏陶下,他不但荒废了学业,连情操也变得低下了:他为满足肉-欲玩弄烟花女罗莎娜特;在好奇心的驱使和钱财的诱-惑下去爱天真烂漫的少女路易丝;为了实现向上爬又去追求朱门贵妇当布赫兹夫人。周围的环境加上他意志薄弱、耽于幻想、对万事都缺乏进取心的性格,理所当然地导致了他在事业上与感情上都一事无成。

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把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和命运的描写,同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情感教育》反映了1840年至1867年间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特别是1848年的革命贯穿其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瑰丽宏伟的社会画面。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显示了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弗雷德里克初到巴黎时,在街头目睹了群众反抗金融贵族的集会,作为中小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当时采取了支持革命的态度。但是,当他融入了巴黎的奢靡生活之后,便很快背弃了他原先的立常二月革命时,他还不由自主地来到街上,旁观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但到了当局镇-压六月起义时,他却躲在枫丹白露与罗莎娜特作乐;而拿破仑三世政变的时候,他更是忙于鬼混在罗莎娜特和当布赫兹夫人这两个女人之间。弗雷德里克的失败经历,实际上也是他的堕落过程,福楼拜通过他的命运,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揭示了那个时代使一部分资产阶级青年意志瘫痪、贪图享乐,乃至最终成为废物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教育》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弗雷德里克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是1840年至1867年整个法国的社会状况。

情感教育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名着,它是以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爱”是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我们要完全拥有它,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读《爱的教育》,我走进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这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我看完这本书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照顾,我也从中知道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和教导。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们,他们对我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导师一样慈祥、温柔、用心的在教导我们,关心我们!读这些故事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我想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学校、家庭中学习这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爱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情感教育读后感【篇3】

爱,一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爱是金钱;也有人说爱是无用之物;还有人认为爱更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我认为,爱是亲情,是友情,是关心,是呵护—爱无 处不在。

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过去了,我即将就要跨入中学门槛做一个中学生了。在这漫长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叫作《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这里面每一篇文章都写了一种爱,这些爱有: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师生情,友情等等。无论谁看了里面的文章都会被感动的,因为里面描写的情节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是他们发之内心的语言。里面有一篇文章使我十分记忆忧心,我觉得他写出了人间真情,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这篇文章叫作《无言的爱》。他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冯光夫是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长大的,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在他不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就抛下他 走了,还是由他的爷爷奶奶把他养大的,他感到自己的生活不会有阳光和笑声了,但是他在学校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他十分感动,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很孤独,他十分羡慕别的同学能得到他们爸妈的关爱,渐渐的他就有一点自卑和压抑,老师的一番话使他走出了阴影。有一次,晚饭过后他跟他爸爸说他要买几本课外书,他爸爸就笑了笑也没多表示,他也没在要求。可是使人意外的是,冯光夫第二天在桌子上放着两本书并且是他最想要的,他欣喜若狂,他十分意外,他爸爸怎么知道的。之后他爸爸找他谈了话,他听了他爸爸的一番话后就把生活看作十分美好,他十分感动,同时他也觉得他爸爸十分的伟大,即使自己身体上有缺陷,仍然没有向命运低头,命运如此不公平,还能把生活看作很美好,实在是太伟大了,他被他爸爸那种重如泰山般的父爱而感动了,也被这浓浓的父爱给包围住了。

连残疾人都如此,我们这些正常人更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低头。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没有人不看了不感动。把这浓浓的父子情展现的十分好,父爱不像母爱那样种流露在表面,但是父爱同样也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是重如泰山的。

希望各位同学不要把爸妈对你的关爱当作是一种唠叨,你要多去感受感受这份爱。也希望能多献出一份爱,世界会别的更美好。

爱还分很多种。有纯洁的友爱:我的钢笔忘带了,同桌递上一支新买的钢笔。虽然只是一支小小的笔,但它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友爱啊!

爱,有传递世界的博爱:路边蹲着一个乞丐,我拿出一元钱递进他的盘子,他朝我微笑。顿时,一股暖流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爱,是一颗永放光芒的明珠。我歌颂她,赞扬她,更敬佩这位创造世界的伟大母亲!

情感教育读后感【篇4】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确,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

《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这本书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这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记录的点滴,是所有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

爱,有许多种。有爱的风景、爱的童话、爱的絮语、爱的分享……每一种爱都凝聚了浓厚的情感,如热浪般在一行行文字中流淌着。

在这么多篇用情感编织的爱的故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这篇爱的日记最使我记忆犹新。它讲述的是一个民工的孩子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下,由自卑孤独变得团结合群的故事。说得没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爱的阳光里沐浴成长的。爱可以让我们寻见友谊,在你有题目不会做时,或许就有哪位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你。爱可以让我们享受亲情,我们都是在父母的爱与呵护下渐渐成长的。爱,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它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充分流露——一个巧妙的手势;它也常在遇到困难时频频现身——一句安慰鼓励的话;它更是在受伤害的时候越加明显——一个小小的动作。这都是爱的表现,也会有许多动作成为传递爱的使者。

在我们享受爱的同时,应该好好谢谢我们的长辈。像我的外婆,她每天照顾我的饮食起居,为我做饭、洗衣,忙的不可开交。我的爸爸妈妈呢,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我,在生活和物质方面也都尽量满足我的需求。这同样是一种爱,而且这种爱是与生俱来,血肉相连的。

学会爱,在爱中尝到幸福快乐,在爱中体验艰难辛苦。在困难面前,用爱和坚定的意念,总能突破难关。

让我们在爱的翅膀下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