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最新]《儒林外史》读后感通用4篇

发表时间:2023-02-04

《儒林外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吧编辑为你整理了以下的“《《儒林外史》读后感》”。书是世界宝贵的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在闲暇时看作者写的作品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我们可以写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把值得感慨和分享的情节总结一下书写出来。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1)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著。 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 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2)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欢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因为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接着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系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接受啦。不过,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通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非常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可以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3)

《儒林外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极其有名,他是由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完成的。

在《儒林外史》中上演着一幕幕“人间喜剧”,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贡生和斗方名仕,也有官吏,乡绅和豪权,还有地主,盐商和妇女……

当然书中也歌颂了一些理想人物,但他们大多数为阶级比较低的人。王勉为人。不慕名利,不随流俗冒是公民富贵,讲求文明出处。杜少卿。不干受理法拘束。也不像庸俗的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世人厚道的真如余玉德和闭门读书,不愿做官。以德待人,书中那些为了名利面前唯利是图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来说说那个经典的故事——《范进中举》。主要讲的是是《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以及众邻居的反应,如此一看,通过对比写出了人的丑恶嘴脸,可是现在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呢?大街小巷乞讨者比比皆是,可是他们真的那么可怜吗?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而得到不义的钱财,为什么在讽刺老人摔倒了,人们不敢去扶?21世纪,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但是人与人之间隔阂却越来越深?这些我们从未去思考过的问题。吴敬梓都在《儒林外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当今社会,关于财产纠纷的事情层出不穷,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反目成仇,将对方告上法庭。为什么我们这般和谐的社会就成了这样呢?因为人们不再注重情谊,北京钱蒙蔽了眼睛,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一切的代价。这样的人只会众叛亲离,他们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wWW.dsbj1.cOm

所以如果这就是吴敬梓写的这本书的目的。那么他已经成功了,毕竟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善的道理。

表面来看,《儒林外史》仅仅是一个讽刺小说,但往深里看。无非是教人们一个道理:有人变得单纯一点,这个社会才会更完美。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4)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所着力描写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人说透过杜少卿能看到作者吴敬梓的某些身影,对此我没有研究,也不敢妄下结论。然而,杜少卿又确实是我极喜欢的一个人物,其形象丰满而又充满个性,生就一副桀骜不驯之性格、与众不同之言论,在小说众多人物之中,无疑是鹤立鸡群的,令人过目不忘。为此,我很想对此人物写一些读后感,本文先写他对“一夫一妻”制的倡导与先行。

“一夫一妻”制应该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在我国,从国家政策层面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应该是建国之后的事了。然而,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实践“一夫一妻”制的人物,据说,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蜀国宰相诸葛亮就是中国最早实践“一夫一妻”制的名人。而《儒林外史》所刻画的杜少卿也是“一夫一妻”制的推崇者和忠实实践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