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最新]最新谈美读后感1000字

发表时间:2023-02-13

谈美读后感。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如何防止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枯燥无味呢?下面由读书笔记吧小编给大家来分享最新谈美读后感。

最新谈美读后感 篇1

读书能让我的眼界开阔,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那么关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职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后感1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刚刚扣上谈美一书,便提笔来写感,颇有几分应付之意。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我,一个从未考虑过什么美是什么,并几乎不与艺术沾边的高中生来说,读这本书真的有些吃榴莲之感,首先是无从下手摸不到头脑,其次便是内容的苦涩。因此,我实属是怕不立即记下点什么,怕是白读了这篇佳作。于一门生疏的知识,我随时颇为认真读过,但仅仅一遍,还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该读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声,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浅谈一下我的拙见。

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围,我想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处。当然,美的范围无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他是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语言、声音、画面、劳动生产、建筑皆属美的.范畴。人与自然,世间万物无一不是美得缔造者。可这之前,我只狭隘的认为艺术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处的艺术品也只是狭隘的定义),用心领会2,我们时时刻刻都与艺术接触,都在与美接触,依据动听的话语,一道虹,一片发人深省的文章没有人可以给美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正如文中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颇具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而美与美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没有脱离美感的客观美的单独存在,正如朱老所举,沙漠中再宏伟的建筑,没有得到主观美感的肯定,谁又能说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种倾向,不同人的倾向不同,因此没人会了解且统一所有人的倾向,也就无法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没事一种倾向,就大大的扩展了美的含义,这就可以用我们所说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来解释。我们一般人眼中与思想中的美,都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实不然,我们心中冥冥中有一种自然地倾向(这貌似就要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却拥有一颗感恩高尚的心,这时我们便产生了一种自然地倾向,倾向于欣赏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内在美。而同时,美感变产生了。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后感3

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朱光潜提醒赢得了职场,却输了人生的我们,不要成为这丰富华丽世界中一个了无生趣的.囚徒。我以为,美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其次才是一种原理和方法。

最新谈美读后感 篇2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最新谈美读后感 篇3

初读《谈美》,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当时趴在床上的我翻腾着坐起来,用笔歪歪扭扭地做上了标记。大概是因为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我很久以前的疑惑:为什么我不能做一名艺术生。

当然不是因为不够热爱。连续几个小时面对着炭笔、4K纸仍然能乐此不疲,一心只有眼前黑白灰的深深浅浅,手里捏着断了又断的炭铅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那时的投入只是为了情趣,就是今天我才从《谈美》里了解到的“无所为而为”。

但在面对是否要将爱好发展成职业的时候,我竟产生了担心害怕的心理。将画画发展成今后的职业,是否意味着给自己纯粹的爱好套上现实的枷锁。如果用金钱来衡量我的每一个作品,那画画岂不是成了我赖以生存的工具。每每想到将画画作为职业后会逐渐偏离最初的方向,每一次拿起笔都觉着沉重万分,没有了以往轻松快乐的心情。

现在算是有了答案——“未能免俗”。没有一份不计较于得失的心境如何能从事美学工作。毕竟——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在我对着这短短几句话发呆时,思绪又飘到了另一处。朋友在听完一次演讲后,告诉我她最大的收获是下定了决心: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保留成喜好,将第二喜欢的专业发展成工作。现在我才对这句话有了切实的领悟,我最喜欢的美术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初心,犹如一件惜世的艺术品在收藏家心中的地位,不希望它染尘,不希望它破损。

于我,我只希望今后每一次拿起画笔,仍保留着最初我所喜爱的模样,仍有手中握着一切的自信。我仍能抛除一切地用心面对作画这件事,仍能摒除一切地认真坚持欣赏美这种态度。

最新谈美读后感 篇4

全书可以说非常薄,没有太多的铺陈啰嗦,全文阅读下来,就好像跟一个亲切的老朋友在聊天,听他讲述他对真善美的经历和见解。真诚、坦率、质朴、亲切,严谨。这里提到严谨,是因为全书语言透着朋友的真诚亲切,却没有一丁点啰嗦和故弄玄虚,这是做文章极为难得的。现在流行的网文要么以篇幅弘大引人注目,要么以情节离奇引人眼球,这是写于上个世纪的文章,经典之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文章从多个角度,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向我们一层一层的揭开什么是美的面纱,不同场景下美的层次,以及真善美的关系。把美放在关系里去看,又抽离出关系来观察。以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娓娓道来。如观察古松的三种态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古诗拆解出美的特性,以及主观上容易产生的理解误区。

对美与游戏,美与创造、美与格律、美与自然、美与模仿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诗词、生活经验、哲人故事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说理解读。美是关于于个人体验的存在,是主观的。是自然的更是创造的意向。是来自于关系之中又脱离了关系的主观创造,美也分个体美和群体美,群体美是一种更为纯粹和高阶的美。

认识和理解美是对灵魂的净化之旅,美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通向文明的道路之一。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如下:

(1)美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脱离了一切关系的共鸣。主观态度不同,观察到的意向世界就不同。同样是一段音乐或者一幅画作,不同经历的人,品味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带着实用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有什么用,带着功利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能带来多少利益,只有抛弃了所有的主观的念头,理智的思考,打开心灵用直觉去感悟作品,与作品建立意念上的连接,才能体会到美。所以作者告诉我们,美是直观体验,脱离理性思考的感受。

(2)美的创造是理性与直观的统合。源于模仿、精于练习、成于创造。表达传递这种美需要借助工具,语言为载体戏剧、电影、诗歌、散文等等文体为包装的体裁外壳,通过直观创造把意向传递出来。这是汇聚了意识、技巧、潜意识于一体,手、脑、心于一体的创作行为。大家之作必然是知行合一的呈现,真善美浑然一体的表达。

(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这是创造美的至高境界。我们于文学作品中呈现美创造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是谱写生命之美的一生。如果说艺术工作者是由于职业需要而专门进行语言或者工具技巧的训练,以作品的方式来创造美,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具体个人的生命活动,这是一段由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个人自我关系三者谱写的成长史,是人类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在生活历练中不断刷新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及平衡,不断进行着选择和创造,每时每刻都是对人性善恶的考量,从时间角度回顾一生,那些总有闪光的片段,熠熠生辉的一瞬印刻在心上,那一定是人性之美闪耀的时刻。

认识美、创造美、提升美学修养就是在修炼人性,净化心灵,自律言行,提升素质。

最新谈美读后感 篇5

(励志的句子 j458.com)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