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房思琪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2-26

房思琪读后感。

有请阅读“房思琪读后感 ”相关内容,仔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内心中也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进读后感,细细品味,反复阅读,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房思琪读后感 【篇1】

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幸存者。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今年的鲍y明的事件中,好友圈转发的文章或标题大多借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语句,第一反应是怎么能这么悲伤。后来因为开学等原因一直没有去看,现在放假了,就想把这个补起来。房思琪与刘怡婷本是灵魂双胞胎的两个人,因为恶魔的介入让她们之间隔了一层无法逾越的沟壑。

怡婷在后来想: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她的双胞胎姐妹开始偏离她们原来的轨道?六年前的怡婷和思琪才12岁,12岁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就连花苞都还未开放。

李国华在她什么都还不懂的年纪将她拉入深渊,不断灌输和扭曲的思想。房思琪有求救吗?有的,她曾两度向她的父母求救,可是失败了,性教育的缺少和对待性暴力的偏见是思琪求救之绳断裂的原因。同时,许伊纹所遭受的家庭暴力也无法令人忽视,在明知钱一维有暴力倾向的情况下依旧把许伊纹介绍给钱家,这,就是家庭暴力者的共犯。幸运的是,伊纹最后逃脱了深渊,而思琪,则被永远都留在了那里。整本书浏览下来仿佛被压的喘不过气,性侵犯与家庭暴力何时才能被制止?什么时候“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才能被摒弃?

房思琪读后感 【篇2】

我从来没有看过让我这样悲伤和难受的小说,真的数不清泪水溢出眼眶多少次却要硬把它憋回去。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苦难了,都说小说源于生活,但实际上生活比小说会丰富得多。我很气文末李国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我知道生活中有更多这样说人逍遥法外。

最悲哀的地方在于如此相信文学忠诚于文学的思琪却被李国华用虚伪的文学利器撬开了,她在13岁那个教师节就停止生长了。初恋乐园,真的好美一个词啊,但是事实却是承受无尽痛苦的思琪不断说服自己要爱上李国华,承认这个所谓的乐园。

反观当代社会,性教育真的很缺失,套用文中房妈妈的话来说“性教育是给需要性的人”太讽刺了。我们常常会提防不认识的陌生男人,但是对熟悉的人却不会设防,特别是一个你所敬畏的人,太讽刺了。一个小女孩能健健康康地长大真的好不容易,希望所有等待天使的妹妹都能够健康和幸福

房思琪读后感 【篇3】

作者在文章里面描写都是真实事件,这是小小的映射出黑暗的一角,而黑暗中还有多少个思琪,多少个饼干,多少个晓奇,多少个李国华呢!这本书看起来都那么压抑,那作者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把这篇文章完成呢?痛苦到肉体与灵魂分离又是什么样的感觉?痛苦到一个崇拜文学的人,被折磨到不认识字,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被自己热爱的文学玷污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这痛苦比蚂蚁噬骨要疼亿万倍,在如花的的年纪,要承受这种痛苦。

这本书同时还把,家暴,家庭教育,女权,以及法律的缺陷,都血淋淋的描写出来。

这本书,是林奕含的亲身经历,而李国华的原型是陈星,因为没有证据的原因,陈星不能受到制裁。

作者林奕含自缢,我觉得不光光是,受到侵害的原因,都已经结婚,在往好的方向走,他的丈夫B也很爱她,但是这本书一出版,很多媒体报刊,去采访,拼命的去揭伤疤,我之前看过她的访谈视频,她是很温柔很温柔的女生,顶着那么大的痛苦,去回答那些问题,是的是的她看起来太像正常人了,她是用了多大的勇气去表现的像正常人。她的这些痛苦,不能感同身受。

房思琪读后感 【篇4】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读完了台湾作家林奕含的绝笔《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客观来说,辞藻有些过分华丽了,有种人工雕琢的矫饰和设计感,会影响我字字细品推敲的乐趣。但转念一想,哪里需要有乐趣。每一个画面都透露着独立的清醒和难以名状的悲凉。合上书后,只有彻骨的压抑、心疼,完全不能消化,必须出门走上两圈的那种。

朝露一般美好的女孩疯了,一同死掉的还有她的青春。

丑恶虚伪的坏人依旧丑恶虚伪地活着,他是看不见淋漓鲜血的。而丑恶虚伪的普通人却全然不知自己竟是那恨人的帮凶,亲手献上了温柔包裹着的屠刀。

嗯,故事讲得是丑恶虚伪的坏人如何用背叛了沟通与文明的语言杀死了热爱文字的女孩。女孩的心有多纯粹、干净,就有多敏感、多深藏的思绪和铜墙铁壁般的自尊。质本洁来还洁去,是这样的。在遭到玷污后,她的自尊不允许正常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只能强迫自己爱上施暴者,这是她能艰难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听起来竟如此苍白和荒谬,简直不可理喻。

我想到了有段时间没有消息了的鲍毓明和李星星。不要让鲍毓明掉出热搜的呼声也渐渐消隐,也许,终将成为远处的哭声。我只觉得悲伤。拥有爱的能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爱克服不了的困难——我曾对此坚信不疑。但就是伟大的爱,竟成了丑恶虚伪之人戴着面具做坏事的借口。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苦难和顺遂,都在巧言令色的爱的语言下,变成了施暴者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的砝码。

思琪也好,星星也好,在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下,在危机四伏但又必须拼命成长的青春里啊,她们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接受这一切。还有别的办法吗?“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去性化规劝子女的家庭、谈性色变的社会环境、服从权威不敢反抗的天性......整个社会都在推波助澜,这是她们最痛苦的撕扯。

她们没有呐喊,她们不敢。思琪对母亲试探性的询问:“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妈妈的回答是,“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这是一个坚定她永远闭嘴的决心。等待她的,是一生漫长反抗和自我救赎。我想,勇敢地说出来,一定比默然接受更加痛苦吧。我心疼她们。

丑恶大行其道,不是因为丑恶本身可以被接受,而是社会近乎天然地对丑恶的携带者加上了权势的滤镜。若他是个高知分子、达官贵人,社会赋予他们的是才、德、权、钱的第一顺位,而丑恶,往往隐匿其后;若他是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混混呢?我想,也不必多说了。

那么,这些位高权重的施暴者们,他们享受的真的只是性带来的满足吗?不是。精神的折磨,比肉体的折磨要刺痛千倍。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曾说:“我们不满足于消极的服从,甚至最奴颜婶膝的服从都不要。你最后投降,要出于你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比刽子手更残忍。他们享受的是不对等权力下进行思想和精神统治带来的快感。这就是为什么,李国华第一次听说有女生自杀时那歌舞升平的感觉——对一个男人最高的恭维就是为他自杀。

不能再写下去了,我又要出门走走了。

房思琪读后感 【篇5】

其实房思琪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也有一些不同角度可以去审视这本向死而生的绝唱文学。但是最戳中你的永远都是你感受到了与自己的过往产生连接的点。作为一个多少体会过成长中的创伤的曾经的“小女孩”,想先聊聊青春期的创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房思琪是个没有机会长大的女孩,她的人生在第一次嘴里被塞进去的时候就被按下了暂停键,她的灵魂被撕裂了。当然这只是创伤的开始,后面这个伤口又被狠狠撕裂“他插进去,而我为此道歉”。

青春期在人格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童年是地基,青春期大概就是大厦往上的第一层。青春期的欺凌会带来自卑的人格底色,无法解决的外界冲突会直接带来心理层面的冲突,进而使你不知不觉进入“异常”的心理状态,disorder或者malfunction,俗称心理疾病。

关于“心理疾病”也有一个诡异的地方,就是这大概是一种你甚至连它的概念都不知道但却可以拥有它,与它如影随形。你对此可以毫无意识,但你已体现出它的全部特征。这也是我在青春期里经历的“像锤子砸在棉花上一样的疼痛”。直到在这种黑暗的情绪的反复里折腾了4、5年,才在学校心理老师的口中听到了“强迫性思维”的定义。我才终于对自己的创伤有了一些认知。这个过程中因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甚至对这种异常没有丝毫认知,让我在自我思维的折磨下精疲力竭并在学校体系里疲于应付许多年后才终于“找回了自己”后者说找到了自己的碎片,又把他们拼凑到了一起。所幸这些碎片好像露珠,彼此遇到对方的刹那又可以融为一体。

这大概就是青春期创伤的发展过程。你的心里咧开了一个大口子,而你却对此一无所知。那在房思琪的世界里呢?有些创伤可以被弥合,有些不会。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成年人分成三类:

1)没有遇到过童年/青春期创伤的。

2)遇到过童年/青春期创伤但没有到被撕裂的程度,会有非常不适、迷茫、痛苦的体验但是可以长大的。

3)永远没有机会长大,在如核爆炸一样的创伤中粉身碎骨的。

讨论这个话题始终有些沉重,人都是第一次成长,这是一条单行线,没有重新注册的机会,创伤是一种无法被抹去的存在。第一种是“幸运”的,也许他有足够的心理基础,或者有外界加持的应对办法,无论如何他们“顺利”长大了。也许有人会说谁的青春没有点伤痛呢?不然哪来的那么多伤痛文学。但是我想真正经历过的人会知道,普通的伤痛与创伤的不同在哪里。

你被老师骂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很伤心,回家大哭一场,但你还有玩伴,还有家庭的温暖,可能会不开心几天,最多一阵子,这件事也会在你的成长中留下痕迹,但它不会打乱你正常的心理成长路径。

你被全班同学嘲笑,每天有男同学嘲笑你的外表,发型,你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跟同学的冲突,父母每天吵架,所有的一切你都不知怎么应对,时间长了会责备自己,精神或肉体的自残。你的心理成长好像被打断了,或者被放慢了,留下了一些成年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与异性相处障碍,适应社会的障碍等等。

被强奸,堕胎,被欺凌但“不知道可以反抗”。不是不会反抗,是竟然不知道可以反抗。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大体上是这个程度的区别。房思琪的出路在哪?

我真心希望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懂得爱自己的小孩,每个“不惑”的人都知道,情商和智商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情商”是成长的基础的基础,作文而智商根本无足轻重(如果以它的先天性和几乎不可改变性而言。房思琪的悲剧是男权社会的结构性剥削的产物,是东方的女性耻辱文化的缩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应试教育的原罪。这一层层建构的压迫,几乎使得房思琪成为了一个必然。

你能说她是个特例吗?饱饭思淫欲,法律无法限制的淫欲会让李国华成为必然。经验/权力的差距会让包丽式的悲剧成为必然(甚至是简爱)。这本书也谈到了爱,甚至是性。其实不该用“甚至”这个词,如果一个成年人(成年的标准或许与文化背景、社会整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还把性的话题作为某种禁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弱智。

爱应该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成熟度作为基础的。它可以是本能,可以混杂了某种生理或心理的“欲望”,但爱情也该经得起理性的检验。

爱可能会有痛的成分,但如果一种“巧言令色”披上爱的外衣,希望每个女孩子都能在自己觉得不适时转身离开。女孩子长大的过程也许无法保证不遇到创伤,这个社会也没有足够友好,但看到越来越多的00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蛮开心的。始终觉得,女孩子,如果真的二选一,哪怕跋扈一点,也要比失去个性的洋娃娃好太多。

善良是种美好的品质,善解人意也是。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善良应该有足够的心理防线做支撑的,因为它在“恶”的面前几乎是没有还手的余地的。就是“善的原罪”。当然,善也不是总会败给恶的,“圣雄甘地”也用这种“痴傻的笃定”为印度带来了独立。“善”本身是是善的吗?暂时还没有答案。

但没有心灵力量支撑的善总是悲剧多过好结果,-强行结尾,希望每个女孩子都可以安全的长大。

房思琪读后感 【篇6】

这是一篇逻辑很混乱的书评,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吧,因为感触实在是太多了。

关于作者林奕含,真的很痛心很惋惜。那么闪光的女孩子,本应拥有闪光的人生,却经历了这么多黑暗的挣扎。不想用文学评论的视角去评价这本书,因为书里的故事都是这个美好的女孩子亲身经历的实实在在的灾难。虽然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实中的结果并不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可我觉得她真的很勇敢。她的勇敢不是那种无知无畏,而是洞悉一切并且亲身经历过这些之后的悲勇。

书中的很多话题我觉得都还有继续关注和思考的意义。除了性侵事件中身为当事人、家人、朋友、学校、社会的角色和影响,还有文学,教育,爱情,抑郁症,社会影响和责任,都很值得思考他们的各个面。

看完全书的感觉是,无法呼吸。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会可怕得超乎想象,除了房思琪所经历的,很多其他的丑恶也很可怕,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经历过同样程度的心理灾难,也没有自信建议怎样会变得更好,只想唱一首《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有用。

房思琪读后感 【篇7】

看这本书时的感觉犹如,我在山崖上看见黑暗一点,一个极其小的黑洞,黑洞外面是贯通天地与两级的大厦,形形色色,灯火通明,大厦里有许多的窗户,每个窗户里都是一种人生,而毫无力气的我还在被黑夜追逐,我终于丧失了所有力气,就坐在那,分不清是悲伤还是绝望,只是看着她们,我甚至不再幻想我以前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在此以后,无论我拥有多少财富,多少亲人朋友的陪伴,都如无物。我有自己感知快乐的方式,我的快乐不再分泌,因为无论正确的真实的我该怎么想,我已经失去了我以为的我。不是自怨自艾,伤时的感怀,是没有意义。

房思琪十三岁的时候被老师李国华强奸,这让她既迷惑又羞耻,在她的家庭教育里几乎没有性教育,对文学的相信让她也无能的相信了老师的话。老师说她太美了,他想要拥有所有美丽的东西,这是爱她的方式。李国华看准了思琪是一个对文学有信仰,高自尊的女孩,料定了她不会告诉别人。一个聪明到洞察人心并掌控人心的老师,把暴力与痛的施加美化成对美的不可抗拒的追求。思琪是个早慧的女孩,要怎么把难过的迷惑的分不清的现实化成原点?她懂伦理有道德心,老师是有妇之夫,那他们的关系算什么呢?

她觉得只要真心爱上了老师,那么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对师母她心存愧疚,她暗暗地觉得老师和她的恋爱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恋爱,在相爱之前已经有了阻隔这爱的身份栅栏。显然,她觉得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没有真正的说服她的思想,她想要把老师当作真正的恋人,她习惯了与老师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在她不该出露性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有了对性的渴望。

烛火本就微弱,何来长久之说。她的崩塌不是一瞬间的,她的火光来源于她选择的相信,隐隐约约的坚牢度根本不需要锤子的连番打击,作文她选择收回火与光。她终于不再困囿于文学与爱的真实性,文学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工具,大多数时候,它被用作教化引导启蒙我们的工具,在另一些时候,它是一层带刺的伤痛的外皮,那刺令人想象成浑然天成玫瑰般的美。

贞洁的确不该与性挂钩。我觉得这是生理上的不可控的想法。很多人都明确的知道是处女与否不能当作评判一个女人是纯真还是廉价。很多受到侵犯的当事人也明确得懂得,但懂得不是钥匙,不是答案。为什么我受到了这种伤害?正如书中所言,没有人该被这样对待。在难以改变的思想中,性侵害一旦受到,这种羞痛无法弥补,继续生活下去的人是坚强的人,没有选择继续,沉溺在黑暗里的人不是不坚强的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一的思维,我们对外界的敏感度不同,我们思考的黑洞不同,枝枝节节,谁的思想延伸到哪棵树的枝桠上?每份伤痛都需要我们沉静的考究。

房思琪读后感 【篇8】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400字!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勇士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曾经这句话鼓舞了无数人勇敢的活下去,但是这些年,看了很多故事,觉得不尽如此,那些选择安乐死的,那些为了救人而牺牲的人,那些像林奕含一样的人,他们仅仅是不想与世界为伍,他们仅仅是觉得世界太过肮脏。大多数人的愚昧和无知,人类总是不停止的战争和掠夺,我们如此渺小,却又如此自大,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生存和获得是唾手可得,而生存明明只是一种幸运。

很多人在看了这本书以后,对于李国华这类人简直恨之入骨,认为他们应该不得好死,最好来个凌迟,这又把人性的恶转移到另一个极端,台湾去年很火的一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有句话:一个健康民主的国家,不能用杀人来惩治犯罪,同样,对于犯人的家属,我们不能有歧视,应该保持尊重。法律的出现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法律的意义很多时候被很多人误解了,法律的存在不是只保护受害人,同样也要保护罪犯,罪刑法定就是为了限制政府和执法机关的权利,如果不加限制,那就会遭遇更多的不公和欺压。

选择死亡不是勇敢,也更不一定是懦弱。

房思琪读后感 【篇9】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本书,都知道这是关于儿童性侵家庭暴力的故事。房思琪是女主,她被补习老师诱骗侵害,最后精神崩溃,可书名却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如此悲伤痛苦的经历,为何称为初恋乐园?难道是因为房思琪爱上了补习老师李国华?常识告诉我们,一个13岁的少女,绝不可能爱上比自己大37岁的男人。

书中,房思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少女,是遭到老师李国华的诱骗侵犯,当她感到痛苦时,李国华又用文学安抚她,并使她相信这就是老师对她的爱,李国华就这样,用文学作粉饰自己的挡箭牌,以此来接近对文学如此饥渴的猎物。因而文学化作咒语,使人催眠,使人沉沦。

下面引用李国华的一些文学咒语: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懂吗?你不要生我的气,你是读过书的人,应该知道美丽是不属于自己的,你那么美,但也总不能属于全部的人,那只好属于我了,你知道吗?你是我的,你喜欢老师,老师喜欢你,我们没有做不对的事情,你可以责备我做太过,但是你能责备我的爱吗?你能责备自己的美吗?在这文学的催眠下,可怜的、热爱文学的房思琪,只能强迫自己去爱李国华,最后承受不住导致精神崩溃。

房思琪在书中也曾说过我恍然觉得我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我们,所以“初恋乐园”或许有了答案,所以房思琪爱的并不是李国华,她爱的是李国华的文字,她的初恋乐园是文学啊!

看到这样渴求知识的少女被狼师诱骗侵害,我们不忍痛心,我在这同时,可能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她明明日记本中充满了厌恶抗拒,明明为此感到痛苦,但是为什么不去拒绝?自尊是一根伤人伤己的针,在这个社会自尊心会缝她的嘴,房思琪也试图寻求帮助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母亲的"性教育,只留给需要性的人,好朋友刘怡婷你真恶心,我没有你这样的朋友。设想一下,如果她的母亲愿意认真询问并且告诉她的孩子一些关于基本的性的教育,如果她的好朋友可以耐心倾听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她逃离恶魔的玩弄。那么房思琪的结局是不是会好一点,是不是可能不会走向毁灭,所以我很赞同书评中的一句话:所有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强烈的希望人与人相处时多一些真诚、关心、帮助,让社会的丑恶与黑暗少一点,多一点美好、温暖,让像房思琪一样的人可以安心的沉迷于自己的文学乐园免遭伤害与痛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