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百年孤独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2-27

百年孤独读后感900字。

读书笔记吧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百年孤独读后感。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沙漠中的绿洲,在阅读作品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很多读者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可以拿起笔写篇读后感,把从书中所悟出的道理和感想书写下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虽然我到这个年纪才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只能说明我阅读量的匮乏,但我侥幸觉得这也是缘分的一种:也许只有这个年纪的我,才是和它相遇的最佳节点。

仅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确信这本书一定会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就像奥利雷亚诺上校曾确信他对预兆的感知、乌尔苏拉确信自己会在雨季结束后死去。

我的东方眼睛被拉丁美洲的原始风情迷得七荤八素,我的死水心境被布恩迪亚们的出人意料伤得七零八碎。马尔克斯用他的想象力与经营力将我的心裹在蜂蜜与香料中反复灼烤,每一次炭火的贴近都能使我在惊痛中闻到扑鼻的香气:人物的命运总是精准地击打在我僵硬麻胀的痛点上,我时常在这样悲伤的沉迷中为其叫绝。

我爱极了这个魔法与科学并存、原始与现代交叉、魔幻与现实共融的光怪世界,一切神奇都有理可据、一切神秘都有根可循,马孔多的一切诞生于这样的魔幻中,最后又消失在这魔幻孕育的预言里。马尔克斯从未破坏这样的魔幻,吉普赛人进村普及科学时魔幻没有消失、热武器战争波及村庄时魔幻没有消失、香蕉公司入驻后我一度以为这片土地要失去它的魔力了,但一场恒恒久久没有尽头的大雨又洗净了它,魔力与末日一同回到了马孔多。感谢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的消失也许是这场我最爱的幻梦里最大的悲剧,但魔幻始终没有消失,我依然拥有着这场幻梦。

我的害怕是因为我在阅读到一半时,发现这本书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我不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我害怕马尔克斯会通过剥夺马孔多土地上的魔力而暗寓拉丁美洲的遭遇与伤痕。幸而他没有。只要他没有,这充满魔幻的土地依然是我最爱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就可以不再和拉丁美洲有关,甚至不再和马尔克斯本人有关,它只与我有关,它仅仅是我思考的灵感与幻梦,是一颗名为“孤独”与“命运”的糖果,滋味悲伤又回味无穷,我可以在细细咀嚼间进行那项我将持续一生的思考:对我自己和人生的挖掘、反思、畅想。

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与命运浑然一体,渗透在每一代布恩迪亚的呼吸举止间、家具摆件中,每一个神态、每一个物件都是孤独的象征、都是轮回的预兆与归宿。我无法分清布恩迪亚们是因命运而孤独,还是因孤独而走向了属于他们的命运。就像我依然无法看清这故事的真义,无法看清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我知晓其中的内容,但我无法解释。我在布恩迪亚们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与命运,我看通这故事的那一天,也许是我对这迷雾世界有所见解的那一天。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初读《百年孤独》的前几章时,浑然摸不到头脑,这个家族起始者对于那些玄之又玄的科学的渴求,神秘的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在书本的最开始,作者就将这个神秘家族展现了它光怪淋漓的一角。就这样带着三分好奇,一章一章读了下去,在看到那句“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陡然意识到,这本书就这样结束了。

在看完全书的第一时间,涌上来的是困惑。就这样结束了?纷乱的人物关系和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那些个奥雷连诺和阿卡蒂奥们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连同着马孔多,似乎它从未存在过一样。困惑过后,我也试着纵观整篇文章,这个家族七代的纠葛,它的男人们无一例外有两个名字,最初的两个孩子,就像大树分出的两个枝丫,伸向不同的方向,而他们各自的后代身上,多多少少有前人的影子。奥雷连诺带着一种神秘感,他的预感,他的起义,他的妥协,他的孤独。这样的人物天生就有独特的吸引力。他像是一个聪颖而胸怀天下的少年,在生活中苦苦坚守着自己的棱角,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忘却了坚守的理由。于是他妥协了。最令我难忘的是,当他看到一个警士那样轻易杀死了一个少年和他的祖父时,年少的锐气似乎又回到了那具残烛之躯。就像那是看到一个被狗咬伤的妇人被枪托打死时那样,他想要推翻这错误的一切,可是他已不是当年那个少年。这是他最后的傲气,像是回光返照一般,他的生命颓靡在一只只铸好又熔化的金鱼中。

而阿卡蒂奥,我的印象不深,可能是我更喜欢奥雷连诺一些。读完一遍,对于几个阿卡蒂奥中印象相对深刻一些的是那位迎娶舞会的“女王”,结婚后却和情妇厮守,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男子,虽然他以奥雷连诺为名,但我执着的认为,他和他的兄弟的名字被安放错了。他是一个阿卡蒂奥,带着几分莽撞,几分愚钝,还有几分柔情的男人。最令我为之动容的就是在马孔多漫长的大雨笼罩过后,他从以前的奢靡富贵的云端跌落,然而却和情妇一起供养妻子,无论这是出于愧疚还是什么,读到他俩变卖财物也要给妻子送去食物时,这个男人的形象圆满了。最终,他践行了他的承诺――死在家中。

然后是这个家里的女人们,从不知究竟活了多久的乌苏娜,到意外暴亡小姑娘雷麦黛丝,还有相互怨恨着的蕾贝卡和阿玛兰塔,飞到空中消失了的俏姑娘雷麦黛丝……一定还要有那个虽没有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却和布恩蒂亚家族数代纠葛的皮拉.苔列娜。这些女人演绎出的故事毫不逊色。她们令人敬佩,惹人怜爱,受人追捧,使人垂泪。如果说布恩蒂亚的女人和男人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恐怕正应了文章的题目――孤独。

孤独,似乎已经成了布恩蒂亚家族中的遗传基因,根植于每一代人的血脉中。霍是孤独的,家人无法理解他的追求与痛苦,最终连心也被捆绑在树上;乌苏娜是孤独的,她勉力维持这个家族,漫长的岁月却让她看着一个个孩子离她而去,走上殊途;每一代的奥雷连诺和阿卡蒂奥是孤独的,他们所追寻的都遥不可及,他们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在孤寂中自我放逐;俏姑娘是孤独的,她美丽动人而特立独行,随风而飞是否是她对孤独的反抗……

看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后,那种孤独似乎就更深沉了,它不仅根植于血脉,更是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不仅是孤独,马孔多的兴衰历史,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那些荒诞的故事,我们在历史课本里可能就会找到相似的事例。那些故事,不是死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有句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书也是这样吧,每一个故事来自最真实的生活,但它也没有局限于生活。这样的书任时光流逝而不褪色,沉淀成一部经典。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之前看过的书印象都变得模糊了,所以趁现在刚看完的这阵热乎劲儿,把自己的感慨书写下来。 置身于书籍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大学期间就告别了书荒的状态,于是决定在大学期间减少购买图书的数量,尽量从图书馆借阅,来节省金钱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高中时期,以学习为重,都不怎么看课外书籍,大学时间就宽裕了很多。在这个寒假期间也借阅了几本带回家,其中一本是百年孤独。原来只是听闻百年孤独被网友评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目之一。借这本书,只是因为恰好在书架上看见了它,就决定回家啃啃这本书。 有时一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就如中国有孔子,英国有莎士比亚,法国有雨果,德国有歌德,印度有泰戈尔......

而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通过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经历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正如的迪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不是每个人都能周游世界,一本书却能够带人领略难以到达的地方。这本书让我对之前从未关注过的拉丁美洲文学了解一点,十分佩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亦真亦假,亦实亦虚。情节复杂,丝丝入扣。 阅读过此书的人,还玩起了一个接龙游戏,好似地铁站丢书般有趣。也让我产生了疑问,一本书从出版以后有多少个人阅读过?

又是怎样充盈了别人的精神世界?看了同一本书的人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让这本书的内涵比之前更加厚重,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这本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里面相同的名字,书中的一段话:奥雷良诺们都离群索居,却头脑初中霍塞阿卡迪奥们都感情冲动而有闯荡精神,但都打上了悲剧的印记。他们的共同点是孤独。几代人总是反反复复起相同的名字,这倒是与中国的姓名避讳传统截然相反。但是看到了前几届的校友亲手绘画的人物关系图后,人物关系很好理清,看起来着实方便。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原想这本书会很深奥,让人望而却步 ,可看到这张人物关系图后对此书产生了兴趣。 这本书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情节也有读者难以接受的。它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乏味,相反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吸引我们的阅读兴趣。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加西亚《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人马尔克斯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说实话,这本书看的时候好像对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于中间没看什么好的。如果非要给自己一个安慰的话,我已经在这几天的安静氛围中陶冶了。看来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启发和思考,阅读还有一种无形的影响。

夜里,我猛然惊醒,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里来回回荡。荷西?Al Cattiau?布恩迪亚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了栗子树下,乌苏拉在晚年显示了他的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就显得风情和动人了。

然而,他是这么嘲笑的。追求科学与外世界的被科学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环球漂泊见多识广的最终还是回到这里离奇而死;一心操守家业,默默打理内务的被煎熬而死;参与战争、起义和游行活动的因对斗争的恐惧而死;纯真的升仙,恶俗的堕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全部被意识卷走,剩下干扁腐化的躯壳。

最后得知墨尔基阿德斯为这个家族早就准备好密码羊皮书,我仿佛看到了长满绿斑的吉普赛老头闪着黑色浑浊的眼睛嗤嗤地笑,笑这个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缓缓地进行。每个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和与其有关联的外人本都拥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处互相烘托,却在暗处抵消。让孤独占了上风。

我们在看着,仿佛自己成了最后的奥雷良诺,阅读一本已经铺叙好的镜子,在镜中是否看见自己与周围不断的执拗着,孓然一身。我们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线笑着小说中人物的愚蠢,笑着不同民族的无聊,笑着旧时人们的落后。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么精明发达?我们的本性就是旁观者,却没法旁观自己,这部书终于反射出作为旁观者的卑劣。

我们被同情地嘲笑了,不过我们还好有这面镜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这是这部近三十万字小说的开头部分。容纳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层面,正是在这样的时间结构里,我煞费苦心地去冲破七代人所带来的枷锁与束缚——正如那七代人要去冲破那百年的孤独一样,可他们最后只有面对手稿卷的无言与消逝。我没有最后,还不到说“Theend”的时候。我仅仅是读懂了一小部分,因为只读了这一遍,对那种打破孤独的方式也许只是皮毛的理解。故不在此多加笔墨。可是关于第二代人的故事(尤其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我倒是有话想说,也就让他成为本文的主旨吧。

原本在金银店里捣弄金属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在一个星期二的午夜,当行刑枪声响起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上校。

他曾发动过三十二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逃脱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身穿戎装,驰骋沙场,却变得毫无方向,他下令枪决自己的老友,不让母亲靠近自己三米以内的地方,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最初的方向,是孤独的失败者,一切的起义显得毫无意义。

他在寻找中忘记了寻找,不仅是他,他想用战争冲破孤独,却冲破了自己的拥有。

还记得美国打着“_”的小旗,随意干涉别国内政。也许他本来就是为了_,可是却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自身安全也急剧恶化,一切都归咎于他自己的独霸。

近日有关叙利亚的草案在联合国表决,中国和俄罗斯果断投出反对票,没有让西方国家得逞,这也是在悬崖边上拉了叙利亚一把。我想说的是,你们看不惯巴沙尔家族的独裁,想主张发扬你们的“民主”、“博爱”,这没什么不妥,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就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非要搞“制裁”、“军事干预”,有什么用呢?到最后只留得一堆烂摊子,让这些国家的人民再陷入战争的阴霾。

让这些人都读读《百年孤独》这本书,手稿卷与飓风终结了一切,历经七代人而孤独的家族,必定不会重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氛围,只有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扭转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

坦率地说,这30多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可以有时开怀大笑,有时紧皱眉头,因为这本书是公认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然而,《百年孤独》里最缺乏的就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一些偶尔积极向上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大约12章(这本书总共只有20章),直到他的曾曾孙出生。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基调仍然是黑色的。书中最后一句话“一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第二次出现在地球上”,与书中的引言不同,书的前言说这句话代表了积极的一面,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我觉得对于这个悲剧而神奇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世纪孤独的终结。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家庭不会寂寞。

寂寞是挥之不去,没有人可以逃避。

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面对孤独。

奥雷连诺上校用无休止的战争来解除他的孤独,但战争只会使他更加孤独。梅梅用爱情,但他的爱不被妈妈允许,寂寞还是如影随形。

看着《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家庭为什么孤独。我想了想还是找不到答案。也许是因为代沟,或者是孤立,或者作者根本不想讨论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

看起来都像,看起来都好像错了。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

在我看来,这本书真的很好,它反映了正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智慧,以及对人性的研究,可以说作者是非常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点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力!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8

一天,闲来无事,翻开了百年孤独,自此,被深深吸引住了。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从荒凉落后到辉煌一时,再到衰败萧条。而在那里,有一个家族一直在那里,守护着那里。一代又一代,他们都用着先人的名字,与先人相似的故事在他们身上发生,不断重复,仿佛一个摆脱不了的诅咒,直到那个终结家族命运的人出生。马孔多的故事,在羊皮卷被全部译出之时,随飓风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因为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次在大地上出现了。

虽然,这个家族不会再次出现,但至少,他辉煌过,也创造了许多。他们创造了马孔多,迁移到那里,创建那里。开始他们很艰难,却在一个吉普赛老者的帮助下,发现了冰块,还有许多。他们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他们中也有人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丽贝卡和阿玛兰旦也曾因爱情互相嫉妒。

当后人,因马孔多的衰败而离去,蚂蚁侵蚀的灾难,他们也从未离去。最终马孔多在圣经所记载的那股飓风中消失,他仿佛也预见了自己永远走不出那个房间,羊皮卷早已预言他会在译出羊皮卷时离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