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

发表时间:2023-03-29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10篇。

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读完作品之后受益匪浅,对于作者作者有更深了解。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您清楚写作品读后感的重要核心是什么吗?以下内容是读书笔记吧小编特地整理的“吃蟹读后感丰子恺”,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1)

丰子恺初次拜访深居陋巷的马一浮老先生时,还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学生,那里,听马老先生与李叔同谈话就如同一个傀儡。再访马老先生时,丰子恺已是而立之年,那时正逢他初失母亲,悲伤而不能自拔,在听了马老先生的一番道理之后,自觉有愧,三访马老先生,丰子恺已从颓唐中解脱,欲与无常做长期的争斗,但马老先生一语无常就是常,让他顿悟而释然,感到无限的清凉。

《陋巷》说的是丰子恺三次拜访马老先生的经历,记录了丰子恺由学生的人到悟者的人的转弯。即由渐变到质变。

生活要经历酸甜苦辣才称之为生活,思想的成熟亦需要一个过程。生命作为自然演进的产物,思想作为生命凝聚的结晶,都遵循渐的规律。丰子恺给渐作了这样一个界定: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由此可见,丰子恺在《陋巷》中道出的就是他世界观、人生观渐的形成过程:由幼稚到成熟,由棱角到圆滑,由惑到不惑。三次拜访的因由也渐变的,先是李叔同先生领着,次是心有困惑难解而前往,再是主动登门意欲畅谈,每次马老先生的言谈都令丰子恺对自我的认知有所刷新。当然,解惑者也由惑至不惑而来,只是他们较常人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与方寸的中心罢了。想必马一浮先生必定有这样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丰子恺由被渐所欺,到不被渐所迷,终也成了一代大师。

丰子恺以《陋巷》为题陈述三访马一浮老先生的经历,其用意可谓别具匠心,隐喻的境界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说白了就是对物质生活的环境要求降到了最低,这样的环境往往是那些大师们精神与思想生活的栖息地,他们人格的厚重和智慧的深邃决不会为一个陋字所能淹隐。也许,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茨威格要这样描述托尔斯泰: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归宿

陋的外在在常人看来定然是寂寞的,而对于大师们来说,这正是他们的追求,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最好去处。人生在世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但能够成就的境界并不多,要达到有境界的高度,耐得住寂寞是必须的,而且伴随寂寞的,是孤独,也许就是大师与常人不同之处。马老先生肯定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孤独的心,所以才几十年深居在那陋巷中,正如贾平凹说的那样:尘世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大师们的成就正是在寂寞与孤独的地基上才得以建树。孤独意味着少有同类,若大师们的精神思想不是异数,又何以称得上大师呢?他们仅有的相通在于,都以寂寞和孤独为友。如是,就有这样的声音:我们到底是处于文化繁荣的盛世,还是活在远离大师的时代?

在常人眼里,世事无常,最难预料,丰子恺也曾因无常而困扰,但马一浮老先生却认为: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乍听,这似乎有违常理:变化的东西怎么会比不变的东西更易于人画,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无常总是具体的,由限的,突如其来也好,悲欢离合也好,天灾人祸也好,都能找到表达的具象,唯独常却难以言表,然而,在马老先生看来,常也是可画的,因为无常即常。

世人易走极端,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一个事物放到一条线段中去考量,不是这头就是那端,而大师们则不然,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环,事事均可融会,均可贯通,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过了一个极致,便是另一个的开始。所以,马一浮老先生会说:无常就是常。可见,大师们都能用一颗达观而平静的心,滤过无常世界的纷扰,把事物最终放到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平台上。

其实,人生的境界就如同在一条巷的安居,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居在巷口,便于跑到繁华的大街上满足物的欲求,而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则居于巷的深处,以此求得心的充实。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2)

想拜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对老先生漫画的喜爱,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震动和启迪。当封面上白底浅绿色纹样中丰子恺漫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丰老一生身兼数家:漫画家、翻译家,文学作家、美术教育家,我一早便知道他的漫画功底甚是了得,但阅读后才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质朴的文笔中透出的是丰老深厚的文学基础、生活积淀,而漫画的简洁点缀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如清风拂面,意犹未尽。

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用回忆甚至略带忏悔的语调描写了丰老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真实反映了一个父亲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极其负责的态度。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对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位开明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父亲对自己年轻时候对待孩子的鲁莽草率深深忏悔,希望长大后的孩子能体谅为父的心情,并接受真诚的道歉。也许他的软儿早已对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没有了记忆,但却一直纠结在父亲的心上,如今又郑重其事地描写出来,不管过去了多久也要对自己曾经的错误道歉,丰老率真的个性在此可见一斑,丰老这样的深明大义更是让我为之动容,这与那个年代一些专制跋扈的家长相比,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读完丰老的书,使我更清晰了与孩子相处的艺术,那便是:只要心中有爱,与孩子真诚以对,孩子们一定也会对你喜爱有加,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彼此影响,共同成长。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3)

今天,我读了丰子恺的散文——《手指》。

这篇文章首先是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作者告诉我们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我不禁感慨:五根手指虽然都长在手上,但是它们的大小、长短、作用和功劳却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每根手指的力量如何,只要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我不由地想到了蚂蚁,小时候大人们老是告诉我们,蚂蚁搬家就代表天要下雨了,我那时是将信将疑的,我总在想那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搬家,现在我终于能明白了,蚂蚁虽然小,一只蚂蚁搬不了家,但是它们如果足够团结,成群的蚂蚁就一定可以搬家了。这就是所谓的“团结就是力量”。

其实不只是手指,也不只是蚂蚁,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我们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这不也说明了团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吗?是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坚信这一个真理,一个人也许很渺小,但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团结起来吧,为我们祖国的大好江山舔砖加瓦!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4)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丰子恺是以漫画家著称的散文家,他集同一题材的漫画与散文并发,这使他的散文在现代散文史中别具一格。

早在二、三十年代,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就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国内外许多著名评论家都给予他很高的赞誉。然而,我们考察一下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很少有人把他的散文同他的漫画放在一起评论。实际上,只要把二者放在一起来欣赏就会看出,丰子恺的散文作品充溢着浓郁的漫画意趣,这正是他区别于其他散文家的独到之处。也正源于此,才使得丰子恺真正成为现代散文史上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最近读了一本丰子恺散文漫画精品集《活着本来单纯》。这是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授权版本,全面收录《渐》《大账簿》《梦痕》《给孩子们》等55篇经典佳作,一本书阅尽丰子恺散文精华。

周所周知,丰子恺的随笔散文素享盛名,久传不衰,饮誉海内外。这一盛名,缘于其散文深遂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其语言风格简练传神、素朴亲切、率真自然,虽不加雕饰,但句句都自然平易地从内心真实地流淌出来。因此越发显得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而丰子恺的漫画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形体气韵,用丰富变幻的线条和一定的构图方式表现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内涵意义,其间运用包括具象、取意、略笔、夸张、变形、幽默等手法。从《活着本来单纯》一书中可以明显看出,丰子恺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则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在其散文内容中有所呈现。

古希腊西摩尼德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无声的画。”换言之,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从表面来看两者间也确有时空的对立之分,若要把文和画揉在一起,确实不易。不过丰子恺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为一位漫画家和散文家,他善于融绘画、文学两种艺术于一炉,他的漫画中融入了诗的意境,散文中表现着画的趣味,漫画艺术已经深深地浸润了他的散文创作。

当今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删繁就简”,导致了便捷的图像媒介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而言之,图像代替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成为了图像。对于图像的泛滥给社会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思想者们纷纷提出了文化危机、社会危机、文学危机之说,但这些说法在中国似乎有些过于杞人忧天、耸人听闻。幸福的国人可以通过丰子恺的文学与绘画来补充精神养分。在这些精神养分中,人们可以找到不失艺术本真的、且能担当社会责任、导航健康生活取向的那些难得的东西。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5)

看完先生写的书,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把生活过得很好玩儿的汪老,他俩总是模糊重叠在眼前,太像了……都是能够把普通生活写得很美的人。

丰老一篇文集章章叙小事,偏还配上稚趣横生的插画,寥寥几笔勾出故事,堪堪几言道出人生。

由《春》里春工不在于花枝,而在于草,花木有时囹圄庭院,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绅士淑女之前;

由《自然》里所谓的“多样的统一”、“黄金定律”、“均衡”等美的法则,都不外乎自然之理。

这种翻阅文字的阅读就像在纸张上摩挲时光,房间里流淌着暖人的灯光,惬意自然地听着这个人缓缓地吐出他的故事,很自然地让人想发笑起来,又很自然地让人想垂首思考,这种随性的思考反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极难遇见的,而如今碰见了,就生得极是有趣。

就像丰老所说:“不宠无惊过一生”,仿若就是质朴地、平静地、淡泊地珍重:

珍重自己,珍重当下,珍重活着本身。

祸福无常,荣辱亦如是。

既能在荣辱兴衰中安然度过;

又能在平凡质朴中自在而活。

才真正算是无宠不惊过一生。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6)

丰子恺的散文轻松,有趣,但在简单中又别有韵味,再配上单纯朴实的小画,让人回味无穷。在文中,他描写了自己关于家的而是回忆:以前母亲坐在庭院中的高椅上招待四方来客;祖母为了“点缀暮春”亏本养蚕,可以走到养蚕的“跳板”上玩,尽管会挨骂,做蚕丝时可以吃各种小吃……这些生活中的细节细腻温暖,透露着儿时那种单纯美好的气息。

不过丰子恺的文章也同样富含着引人深思的哲理。在《大账簿》中曾经提到过,他自儿时就开始思考时间万物的命运,但越思考,却越感到疑惑和悲伤。在本书的第五部分“学会艺术的生活”的文章中,大多都从生活引申到艺术,人生上的思考,譬如《爱与同情》中对于感情、艺术的思考;《带点笑容》中对于世人惺惺作态,谄媚他人的形象的批判。在简单的文章中带领着人们思考到更深的境界。

我最喜欢是第三部分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在这个故事中,丰子恺讲述了他找了一个孩子,问他喜欢什么却得到了喜欢“逃难”的结果后引发一系列思考的事情。读后感.孩子喜欢“逃难”,因为他们喜欢逃难中“不论钱,而浪漫、豪爽、痛快地游历”。孩子看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世间万物本来单纯,就如丰子恺在文中说的:“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各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新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的游戏、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这里的“他们”——孩子们——或许才是作者真正追求的单纯的境界。

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事情的另外一面,看清这繁杂的社会中的真相。我们就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本来单纯。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7)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8)

今天,我读了丰子恺老先生的散文——《手指》。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有了很大的启示,并且从中得到了知识。这篇如诗一般优美的散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他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因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为世界的沧桑、欺骗和尔虞我诈,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和《竹影》,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今天早上,我在妈妈的藏书中意外地发现了这篇《手指》,不禁想:手指有什么好写的呢?不就是一只手上五根吗?当我正想把它放下时,上面的“丰子恺著”,使我产生了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就像不知得到了什么保证似的,读了起来。

这篇《手指》写的是手上五根手指的用处以及缺点和优点,说明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告诉我们人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只要团结一致,向仇敌忾,成为一个群体,就不怕什么困难,更没有什么强弱之区、美丑之分了,每个人都有力量,每个人都有功劳。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9)

活着本来单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读完《活着本来单纯》,发现作者丰子恺眼里的人与事都很简单单纯,和孩子眼里的世界一样,我认为,丰子恺更多的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眼里,艺术家就是撇去一切人为的修饰来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描绘生活的人。上帝借用了艺术家的手来发现世间的美。“文章偶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机勃露,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

丰子恺信佛。他认为人生在世必有因缘,而孩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因缘最深的人,在他的心里如同星辰神明般重要,他有六个孩子,他全身心的爱着他们,观察着他们的生活,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热爱的事情用尽自己的全部热情,不管身处何种环境能够不为环境影响看清事物的本质。他感动不已。在他的眼里,孩子是天生的有着最健全人格的人。他不想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约束孩子。他渴望羡慕孩子的生活,呼吁父母教师保护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终究也会被社会束缚改造。黄金时期转瞬即逝不复再来。

他讲家,写到在四种场所居住的感受,在发小家中做客宾至如归但是略有不自如,回到所在旅馆获得自由但不如在自己住所安适方便,再到回到杭州寓所又怀念老宅的人和事,最后回到老宅,妻子在其侧,儿女嬉笑打闹,邻里往来如常,熟悉的一切让他觉得似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然而晚上躺在床上时,他又不安起来。再次思量,他认为他的身体不过是由四大物质“地,水,火,风”暂时组合的躯体,因为种种因缘来到这个世上而暂时寄居于他诞生的老宅。至于他暂居过的其他住所,不过是因为种种因缘而需要暂居的场所。不心安是因为不安心。这便是:吾心安处是吾乡。

关于火车,他写道火车是二十世纪文明的产物,却束缚了人的灵魂。“相同的路线,同样的时间,一个铁盒子装着他们去往同样的地方。”与火车相比,他更爱坐轮船。坐船的时候行走路线可以变化,可以小酌,可以欣赏沿岸风景,可以吃爱吃的枇杷但省去了洗手和扔果皮的烦恼,因为果皮可以直接扔到水里,吃完直接用河水来洗手。他目睹车厢社会发生的琐碎事情折射出人性的弱点,老实人被欺负,强势不讲道理的占上风。感怀车厢小社会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他通过火车的行进来写时间的流淌,写人们下车时拥挤如潮互不相让,讲人生如同坐火车,有的人早下,有的人晚下,但早晚都得下,所以多一些谦逊平和不谓不好。借用白居易的话:“蜗牛角挣何,石火光中寄此生?

讲学习经验,作者正式的求学时间大概是十年,小学毕业后在初级师范读了五年书。婚后经亲友资助在日本求学十个月。读书的时间不长,但是读书的时候,作者很用心刻苦。讲到学习语言,他用反复背诵单词卡片的办法来记单词,直到每一张单词卡都烂熟于心;用中英文书本对照朗读句子的办法来学语法;用反复背课文的方法来学会话。讲到学习知识学科,他通过把握知识系统,从大处着眼再落实到小处的方法来填充知识框架,在脑海中形成脉络般的记忆。他的求学之路很辛苦。他羡慕能够坐在教室里树荫下小湖边有充沛时间学习的学生,同时又不希望学习的内容被课堂所限制。他的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来借鉴的。

他讲母亲:“母亲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从作者有记忆始,母亲就这样活在他的眼里心里。四岁始,父亲中举而科举废,从此一蹶不振,内外家事重担落到母亲肩上,从那时起,母亲就坐在可以照看到家中染坊与后宅的一处高高椅子上同时兼顾生意和家庭。时间颤颤巍巍的滑过,母亲的头发由黑白变成灰白,皱纹一点点爬上了面庞,笔直的脊梁渐渐弯曲。唯一不变的是嘴角的笑容和眼神的坚定。作者十七岁离家读书,三十岁弃职归家,三十三岁时母亲离世。母亲就是这样的样子活在他的眼里脑里心里:“母亲坐在西北角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表现出慈爱的笑容”……

他自称酒徒,爱喝黄酒,却吃素。他还写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小蚂蚁,大白鹅,水仙花,小蝌蚪。。。字里行间觉得他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感受到他的包容慈悲。下次再细细拜读。

吃蟹读后感丰子恺(篇10)

一次,去图书馆看到 《丰子恺散文》这本书,粗粗的看还可以,就借回家。书借了一个星期多了,我也看完了,打算再看一遍,好书耐读呀。以前我知道他的画工了得,没想到写文章也很有感觉。从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一颗童心。这也许就是他的艺术不衰的秘诀。

书中配了一些图画,是有关起孩子的居多。如一张《爸爸不在家》画的是小孩子左手拿着毛笔在画,很有童趣。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图画。读文字的时候,看着图片,也是很享受的。我喜欢他的文字,清新自然,饶有趣味,如同他的画一样。他的文字没有多余的文字,从自己的感官出发,一切显得自然,没有做作之态,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书中多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把作者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他曾建造自己的祖屋,因为在佛堂中几次都抓阉,都抓到缘,所以起名缘缘堂。他曾在这屋里待了六年,有很深的感情。这房子的一切费用都是作者自己挣得的,也是自己设计的。这种感情是大家可以想象到的。但因为抗日战争,他们逃离了祖屋,房子也在战争中被炸毁。如自己的孩子突然在自己手里死亡,眼睁睁看他死亡,什么都做不了,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幸。但作者不知一味地悲哀,也为自己的房子如能在我军的手里被毁,何等的光荣。从中我们看出一个爱国,有爱心的人站立在我们的面前。

其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最有意思的是他把孩子的日记写下来,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孩子的纯真。邻居的小孩子跟他一样高,也喜欢玩耍,相互也有感情,他就发出大人在一处,小孩子在一处生活的奇思。原来孩子是如此对世界有新想法。还有看到别人给父亲理发,自己很不理解,只看到有人割父亲的脑袋,打父亲的背,家人都不帮父亲,自己只能哭想想都很有意思。孩子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简单的多,丰富的多,纯真的多。将来,我也会有孩子,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世界,想开都是很有趣味的。

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中,还能看到如此纯美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此书,可以陶冶我的精神世界,让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感受这世界的美,而不仅仅是其丑。

因该多看看这本书,更多、深入地看。不但我看,更多的人看。因为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向人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