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菊与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07

菊与刀读后感通用。

“菊与刀读后感”为读书笔记吧为您收集并提供。我们在读书当中开拓视野,学会知识,在拜读过作品后,心里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下新的感悟。写读后感应该写书里最打动你的部分。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菊与刀读后感 篇1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日本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菊与刀读后感 篇2

今天读了《菊与刀》的第九章——人情世界。让我对日本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以来日本这个民族的性格让我摸不着头脑。日本人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对很多方面都会有约束,比较保守。但是他们在性这个方面却又表现的比其他民族都要开放。而一向对于性持开放态度的西方国家却又十分保守。

日本人认为追求私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此鼓励追求个人享受。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沉溺其中,耽误自己的正事。所以他们才有了洗热水澡和洗冷水澡这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活动,以及在吃饭,睡觉等方面严格的规定。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强行绝食被日本人当成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就像是寒冬不取暖,不睡觉一样。一般来说,一个绝食者一定是个能忍受极度苦难的人一个能禁受的住绝食考验的人,他的体力会因精神上的胜利而增加,而不会因卡路里,维生素的缺乏而降低。正因为日本人的这种观点,所以在战时,他们才会向所有被困在防空洞里的民众大肆宣传体操有恢复体力和元气之功效的言论”可见日本人是极其注重精神的锻炼的。我又想到看到的一部纪录片,叫《他乡的童年》,里面讲述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日本的幼儿园是从小就让孩子洗冷水澡,自己拎包,即使在冬天也穿短裤的,为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精神。

日本人更加强调义务,责任感。这一点在他们的战争题材电影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一点我还没有看过日本的战争电影。不过我想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国家对待反战电影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点我打算继续深入探究。对比中国的反战电影,日本的,西方的等等。

还有一点我比较好奇的是,日本人认为自己天性是善的,天生善良。那他们又怎么做的出侵略中国的这种事情呢。他们对于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还是只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错……这些都是需要我去深究的。

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我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这四年考上N1的证书。我还应该做到对日本这个民族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就我刚刚看的一章而言,《菊与刀》分析了日本人的人情观。但是也只是表层,他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开分析的。所谓的“人情”,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白。但是这一章给我提供了很多想法,让我想去背后做深刻探究。

菊与刀读后感 篇3

菊与刀完美完结,其实我一直都是觉得日本和中国很像,因为亚洲国家又那么近,相互影响也是正常的呢。关于那些恩情和情面什么的,真的很想中国人啊,毕竟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去看,感觉还是比较客观呐,菊花的温婉与刀具的凶残,其实,日本就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啊,他们的礼仪是相对很严格的,就算是在背带中的婴儿,母亲行礼时,也会让自己的孩子低头表示礼貌,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也足以见得是这样的礼仪之邦,日本人很害怕欠别人的人情,我感觉这一方面真的和中国有得一拼,就是一杯小小的冰水也会因此而记挂,还有互礼时,人们必须是相同的价值,除非是等级有别。说到这里,便还有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嗯,重男轻女倒是在中国也如出一辙,家中长辈一般是父亲最受人尊敬,哥哥需要照顾弟弟,弟弟必须尊重他,其实我感觉这样也不太好,手足之情需要扯上一些利益啊什么的就会显得很不真实,而亲情之间有太多约束,关系大概也不会亲密得很过头,毕竟还是要保持应有的礼数,所以父子之间又如何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当然也不能否定他们的这种传统,能实用至今的种种礼数只能说明这是符合于日本的呢。但是日本对小孩子还是相对宽松一些的呢,小孩子的天性很少得到压制也很正常吧,只不过九岁过后,这样快乐的时光就要等到60岁了,嗯,所以日本是孩子和老人的天下呢!

接着吧,该说说他们的刀呢,日本人的价值观层面上和中国倒是有略微的不同,他们认为士兵只有牺牲了,才能表达自己对祖国深层的爱,即使那个士兵活着回来并为军队赢得了重要的情报,也是无济于事,大概像是懦夫的感觉,集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应该就是这样吧。还有日本士兵的训练方式,他们的理念是,大家都会睡觉这不用训练,要让他们学会不睡觉才是最关键的,以及是吃饱这个事,他们就算是饿得头晕眼花,也要拿个牙签含在嘴里,假装自己好像很饱的样子,其实日本的这种训练方法是很磨练军人的意志的,所以日本士兵表现在侵华战争上是那么地残暴与无情,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是极度地痛恨与仇视,但有时候看看也觉得是他们的训练有方吧,只不过是打开方式不对。

最后首先这是政治女神给安利的哈哈哈,据说一中还是日本学校的兄弟学校,哈哈哈哈日本好亏啊,我们去日本体验地方风情然后他们的学生来经济特困区哈哈哈,据说当初道别的时候,日本老师鞠躬了一次,女神也鞠躬回去,然后日本人那么注重礼仪,又开始循环,所以日本人是麻烦的生物啊哈哈哈哈

菊与刀读后感 篇4

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才读完的书。刚开始几章引用地太多了,还以为只是抄录别人的想法,让人一度想放弃。不过既然开始看了就得坚持,终于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很多以前特别不能理解的方面在读完这书之后渐渐明白了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

把书中的一些细节和在书里或电视里看到的片段连接一起,变觉得一切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很多日本人的行为也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

但是!这些行为或观点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形成的?就算是早期德川幕府,后来的明治维新,也没有提到这些理念是怎么形成的?我可以理解因为耻文化造成了日本人对耻辱非常在意,会报仇有时甚至犯罪(比如杀人)。但是耻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看完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个人觉得日本是个神秘的民族。我还会继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的。

菊与刀读后感 篇5

Whatsthis?+Whatdoesitmean?

似乎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帝打赢了日本,但是觉得这个文化太奇怪了根本看不懂,以至于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统治,于是研究了解这么一个遥远国家的文化就成了非常有必要和紧急的事情。

确实,即使是同源的中华文化,很多时候对日本人的一些做法也是很难懂,如果每次碰到不懂的地方只是甩下一句“霓虹只认强弱不辨善恶”确实是太不负责了…或者有些勉强能知其然却仍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个西方国家的作者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最后给解答了很多现象——比如日本人对于欠人情的无比介意,一杯冰水的恩情要先还完了才能正式决裂;比如对朋友之间的恩情就觉得可以容忍但是对于欠敌人的恩就完全不能忍受;比如武士即使肚子饿着仍然要口含牙签装作饱腹的内在原因;比如对婚姻和情欲如何能够心安理得的分得很清;比如养儿是为了报答对父母的尽孝道;比如无论是投降之前的坚持和投降之后的顺服其实动机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向天皇效忠;比如日本人认为人就应该“各安其分”的理论…等等等等——背后的成因,确实是很难得。

很多人都说喜欢日本文化,那么喜欢的是哪一部分的日本文化呢?寿司拉面?清酒线香?服饰文具?动漫手办?茶道花艺?艺妓牛郎?如何算了解一个文化?如何又算了解一个文化背后的成因呢?这本书读完后让我想起了经典动画影片《圣诞夜惊魂》,一个是Jack第一次不小心误入圣诞小镇的时候,看到一切都奇特而费解,不停问出“what‘sthis”;另一段是Jack研究好久圣诞节究竟是什么,把收集到的浆果硬糖窗花彩球都放到显微镜下试管里看一看烧一烧泡一泡(Jack‘sObsession)观察好久仍然是不懂,interestingreaction,but“whatdoesitmean”。大概人们在面向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的时候也跟Jack差不多吧,一开始只能从最表层的东西的东西入手,但是仍然还是很赞赏这种“不懂但是也撞开了门一头扎进去先研究起来再说”的实干精神。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去了解,也不能因为太喜欢导致完美主义而不敢去碰,也不能浅尝辄止买了个招财猫抹茶杯就觉得已经了解的足够了。先放手去做,即使一开始可能有偏差,过程中再慢慢修正。知己知彼,师夷长技吧。

菊与刀读后感 篇6

本人还不曾去过日本,若硬要拉扯出点什么与日本的联系,倒是有买过亚瑟士(跑步必备),雪肌精(美美白),在路边与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交流几句英语了吧。另外,时常有听到去日本休年假的姐妹们回来后对日本的品评,话题当然无外乎吃食、景致、服饰、购物等。嗯,其实我很想去玩哒。既然暂时去不了,那就看看书先期过过瘾好了呢~~

聊对书内容看法之前,倒是有几个细节让我比较在意。其一,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写的。都说旁观者清,但前提应限于短期事实评判,文化性格等是长期的、非客观论题,没有时间浸濡,较难信服。其二,本书写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距今已八十多年,昔时适势今未必佳。其三,作者为了说明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将其与咱们国人、美国人进行对比,意趣颇丰,原来还可以这样。

人类社会必须为它自身设计出某种生活模式

咱们重视忠孝仁义,美国宣扬的是自由平等,日本主打各得其所、各安其命。等级观无处不在,为了维护等级,天皇与人民之间、上下级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以非遮掩的方式制定了各种琐碎细规。日本人一生之中,成年人处于U型弧线最底端即属于最受压迫阶段。压迫,貌似不太确切。毕竟有压迫就会起反抗。日本人民反抗阶级,反抗束缚了吗?没有,这就是体系设计聪明之处。一方面,成年阶段限制更多,但幼年和老年阶段是相对自由的,看看开了喘息的窗口。另一方面,限制也不是在所有方面,相对其他国家管制严厉的区域,日本反倒开放,如感官世界、道德范畴(当然不是没道德哈,只是宣传手段、制约机制不同)。灵与肉并不统一,苦修也不能带来天人合一,意念可以超越身体。不得不说,有些观念我还是蛮认同的呀,哈哈哈。更精彩令人称绝的是,这些都不是压迫、不是束缚,(这都是爱呀,不对不对)这都是自我修养。换个站位,一切明朗,不是自我牺牲与自我压抑,而是磨掉身体之锈,实在太秀了,我已躺服……

何以让人心甘情愿谨小慎微、慎行谨言,意念爆棚的呢?铛铛铛铛,她来了,她来了,她来了,那就是结草衔环、乌鸦反哺,小羊跪乳--负债报恩,是也。我们出生长大,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们工作,我们吃饭,周遭所有,一切一切,都是恩情哪。天皇之恩,父母之恩,上级之恩,社交之恩,无处不在。受人之恩,辗转难安,必当竭尽心力以偿。如若因你懈怠,给他人带来不便,岂不间接受恩了吗?你不得辗转报恩了吗?乖,听话,别添乱!!!

那我啥也不干,闭关自保,这总行了吧。真是个小机灵呢,看看现今日本,不正处于低欲望周期之中,更多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低生育呢(好像偏了,何况也不限于日本)。

你不捣乱,只是减少了社交中的受恩机会,你出生长大,一开始不就承受了皇恩父母恩了吗?作文此外,我前述提及道德约束机制,作者是这样说明的:一些国家,比如咱中国是分善恶重内省定罪罚,属于以罪为基础的文化,可以通过忏悔和赎罪得以排遣;与此相对,耻是对他人谴责的反应,依靠外部的约束力来规范行为,自重的日本人,若未能做到明确要求,会极度懊恼,即使没人知道,别忘了还有时时刻刻旁观的我,想象着自己受到讥笑。即使忏悔,也不能解脱,我耻辱,我懊恼,我沮丧,我报仇,我自闭,我切腹,啊啊啊啊,我怎么能就这么轻易放过自己呢。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如此不合情理,而又如此自洽。但别忘了啊,同志们,所谓的情理不是普适,乃俺们自己设计的实用标准哪。

PS:翻译的著作,咱还是稍微选下出版社的好,不然看到错别字、语句不顺,真的很闹心的说。

菊与刀读后感 篇7

我断断续续一个多月读完《菊与刀》,又做了一些背景了解,算是初通,浅谈之。

《菊与刀》该书作者露丝•本尼狄克特,在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观点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暗含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菊花和刀象征了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菊与刀》的核心观点是耻文化,日本人没有任何关于善恶和对错的原则,或者说他们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原则都要跟随集体的观点而改变”。因此日本人虽然以顽固闻名,但只要外部环境改变,他们可以放弃原有的一切准则,转变速度之快在人类社会中空前绝后。伴随这个原则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日本人极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绝对不轻易表露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义理、名誉和人情作为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也是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界定。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其实也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是一个难以超脱的怪圈,它们高尚的各自为阵、矛盾重重,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两全。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不断纠结,直至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鱼和熊掌,他们总会辜负其一。这大概便是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此时,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理想的状态。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因此他们毫不畏惧,而是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将死亡表演给别人看。日本人这种生死态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生死观大相径庭,自杀仿佛已成为一种程式或是艺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等级观念,人情世界也有很多的分析,比如“报”——报恩与报仇的传统观念,造成人情的沉重负担,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一点,尤其是整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共性特征。

日本已经成为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一方面,一衣带水千年情,经济水乳交融;另一方面,这个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邻国,却多次伤害国人的感情。我有时也充满仇恨,但同时又有着说不出的情感。一个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强国;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经济势力居世界第二、第三……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0xx年终于下决心到日本游玩了一次,自然看到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环保整洁,也看到文化传统、山山水水保护得很好,日本人的礼貌敬业也让我感触颇深。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简述之,其一是,我将手机遗漏在浅草寺附近的卖绿茶冰激凌的店里,店里派员工找我(我不知道);其二是,在东京湾码头,一群身穿和服的少男少女喝酒嬉闹,我本想走过去看热闹,他们突然安静下来,自动让出一条道,我走开后,他们又开始疯闹起来。这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领悟了一点点。

《菊与刀》虽然写了快八十年了,读一读我想也不无裨益。

菊与刀读后感 篇8

菊花与刀,作为日本最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作为书名,一是寓意着写的日本人,二是揭露了日本人的文化或者说日本人性两面性。读完以后,突然觉得同为东方人,文化却有特别大的差异,可能也和时代性有关,也特别庆幸我生活在了中国的新时代,虽然作为女性累点,但是还是可以追求自己的自由,也算是一种幸运。作为一个非日本人,非美国人,在看待这本书时作为第三人,视角有时会莫名其妙往自己身上比较,所以不能认同有战争倾向的日本人人性,也不能认同有美好童年和被严格自我贴标的青年生活之间的矛盾,他们对皇权的尊敬、对自我修养的理解和强制执行力,对报恩的看法以及对投降后的生活态度都是刷新了我对人性的理解。虽然世界观不太一样,但是也有和我同样观点的地方。比如说对于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来说,她们相夫教子貌似和中国那个时候的女性也相似,也能认同有着严格家庭责任感的日本男性。以前老是看一些灿烂千阳,白夜行,伊斯坦布尔的假期这样带有故事情节类的书,偶尔读读这种人类学的作品,还是挺新鲜的。而且我尤其佩服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极细微的观察和理解,最重要的是,我读到最后,并没有发现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性,只是很站在很中立的角度去描写了日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

菊与刀读后感 篇9

在食物匮乏时期的民间,用什么充饥?答案:精神。越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日本人的意志越是高昂。因为精神高于一切。有家广播还播报过一则神话:一个大尉回到司令部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马上倒地死亡,奇怪的是他的身体早就是冰凉的,原来是他早就死了,只不过是要忍着跟军官报告了之后才死去。

如果你觉得这个荒谬,但是日本人听得很认真的样子,就是认为精神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你很难想象在美国轰炸日本城市的时候,当飞机飞到他们头顶的时候,他们脑子里想的是:“其实我早就预测到你要来炸我们了,来吧,愿意你就来吧,不是我被你们炸的,而是我们主动要求你来炸的”,就是日本败得越惨,事态发展得越顺利!

日本人老是觉得“世界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们”,如果海军被告诫在遭遇袭击时,必须丢掉战舰并要以最”男人“的姿势登上救生艇。看不起别人救他,即便是死。当时的医疗设施很是匮乏,甚至会把在战场上的伤员直接杀掉,因为死亡也是精神的胜利,被别人拯救是违背英雄主义的。荣誉是属于战斗到死的,投降和成为战俘是一件可耻的事。一个是战斗到死,一个是投降被俘,因为敌人不信任日本人会合作,就把战俘杀死,结果都是一个死,日本人会选择自己死,因为更加光荣。

日本人的一个行为准则是:做了一个选择就一条路走到底,一旦失败,也会马上改弦易辙。我们都知道如何做某件事了,要训练的是如何不去做这件事。

菊与刀读后感 篇10

《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是个美国人类学家。她是通过采访、调研、书写了这本有关日本民族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二战后美国能够更好地管理(统治)日本而介绍日本的。作者似乎是全方位地在说日本人的种种,特别注意日本国民的意识形态。

但是由于作者的主观意识特别浓厚,全书几乎是按照作者的个人思路演绎着一本有关日本的小说,主人公是群演的日本人,至于这个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喜怒哀乐则完全取决于从没有到过日本实地考察过的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美国人的思维和笔墨。1946年出版的书,作者又来自于二战后的战胜国,对战败国日本的认知,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四十七浪人物语》的其它反应,如果是丰臣秀吉遇到此事时该如何办?作者认为《四十七浪人物语》的中心思想是对主公的道义。根据日本人的理解,它反映了道义与忠、道义与正义——这两者的较量里,道义当然胜出,以及“纯粹的道义”与无尽的道义之间的矛盾。

以前就知道这个故事,但仅仅是当做具有日本这个民族特色的复仇故事来看待的。“赤穗四十七义士事件”指的是在1701年,赤穗藩主浅野长矩奉将军德川纲吉之命接待天皇使者,然而受吉良愚弄而失礼,浅野愤而伤害吉良,违背了法律,被判剖腹,之后他的家臣为浅野报仇的故事。

读了《菊与刀》后,对此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作为藩主,浅野被将军德川纲吉挑选负责接待天皇派来的使臣,这是将军给与的莫大的信任和荣誉,也是将军对浅野能力的肯定。过程中由于吉良的使坏,浅野礼仪失当,受到众人的嘲笑,浅野觉得伤了自尊,名誉受损,在接待过程的最后一天,在走廊巧遇吉良,拔出佩刀,砍向吉良,吉良前额受了伤,两人被众人拦下。

将军则命浅野剖腹,对吉良无任何惩罚。浅野的家臣大石内藏助携另外46人,含自己的儿子,卧薪尝胆,于一年后,攻入了吉良的府邸,杀死了吉良,将人头献于主人浅野墓前,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武士的忠诚,宽慰了亡主的英灵。这47人被幕府下令集体切腹。《菊与刀》的解释是“对名声的道义”就是保持自己的名声一尘不染的责任。在家臣藏助看来,复仇就是替主人洗清污名,只有除掉吉良,污名才可清除。这种复仇是违反将军的命令的,但是“迫于道义”,必须如此。在忠与道义的相较中,道义取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