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传承文化的作文8篇

发表时间:2023-01-08

传承文化的作文。

当我们有心事时就会悄悄的写在本子上,写作文可以把自己当时的思想经历记录下来。如果想要丰富写作语言,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到底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也许下面的“传承文化的作文”正合你意!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1)

从最初的部落时代,到社会文明的形成,从遥远的上古传说,到广为流传的神话,它的踪迹从来没有断绝。由氏族时期至三皇五帝,由夏商西周至春秋秦汉,再至后来的历代王朝,它始终占据着人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它的身上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承,人们将其命名为“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同时也让它蕴含了三种不同的概念。在这些概念中,不仅体现了东方文明的古老与悠久,更加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性,象征着精神层次上的伟大突破。

“龙文化”的源头——图腾

根据一些先秦文献记载,早在远古的伏羲时期,就拥有了关于龙的传说,以及一些衍生的神话生物。

《尚书中侯·握河纪》有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其中龙马的形象,便是由龙和马结合而成,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对龙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且《竹书纪年》中也提到,伏羲时代的各个氏族,也经常以龙来命名自己的族群,如:“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同时根据一些相关文献中的说法,有很多学者认为,龙很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生物,从而被人演化成了图腾的形象。就像《路史·后纪》书中所写:“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以及一些传说中也曾提到,夏朝君王孔甲也曾命人养龙。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公,还曾在打猎时获得过一条黑龙。

这些古籍记载着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于龙这种生物的认知。而且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查海遗址中发现了有史以来最早的龙形石塑,分别有四肢和头尾,很像是某种陆地生物或者水陆两栖动物。由此也就更加证明了,龙是由自然界生物中演化而来的图腾崇拜。

而其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加入新元素完善形象,其实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如红山文化中的龙,就是以当地的生物棕熊作为原型,进行的仿龙化塑造。良渚文化中的龙,则兼具了牛、鹿、猪、羊等多种动物形态。

推动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源自于远古时期部落之间的相互吞并与融合。闻一多在《伏羲考》一书中认为,龙原本是远古时期一个强大部落的图腾,后来随着文明的过渡历程,拥有龙图腾的部落逐渐吸纳了当时各种部落图腾的元素,最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仰。

这种说法在学术界受到了非常广泛的认可,因为这种观点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性上的突破,代表着精神上的伟大转折点。世界上最原始的规律,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部落文明之间也是一样,斗争中的失败者要被迫放弃原有的一切,包括对于自己图腾的信仰。

但是这种图腾融合的学说,却打破了这一种原始的观念,象征着人们走出了弱肉强食的蒙昧时代,在思想上开启了人性化的大门。在两个或多个部落彼此交融之后,允许对方保留原来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并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将两种或多种图腾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符号。这意味着远古先民的思想,得到了一个飞跃性的提升,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也正是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之下,现实中的文化与思想上的文明不断融合,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龙形图腾。其中所包含的信仰与人文精神,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同时也开启了“龙文化”真正的辉煌篇章。

由全民信仰的图腾,升华至古代帝王的象征

这一项意义重大的转变,发生在历史上的商周时期。在此之前龙的地位虽然比较崇高,但是还远没有达到与统治者相提并论的地步。

如《史记》中记载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应龙”作为黄帝手下大将,在战斗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在黄帝时代,龙是作为帝王下属的形象存在。

然而到了比较推崇神话色彩的商朝,龙图腾也随之沾染了十分浓厚的神秘气息,甚至开始被奉为神灵。而且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也绘有许多的龙形图案,以体现龙的神圣象征。

《商颂·玄鸟》称:“龙旂十乘,大糦是乘。”由此足见龙在商朝的地位,已经凌驾到了统治者之上。

这样的风俗习惯,一直被保留到了周朝,并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王朝的统治者,将龙的图案用在了象征整个国家的旗帜上,和自己所穿的衣物之上,这也是历史上龙袍的由来。

此观念一直传承到春秋战国,又一次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他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使自己与神话中龙的形象,进行了一次十分全面而又彻底的结合,不仅自称为“始皇帝”,同时也称自己为“祖龙”。

由此开始帝王成为了龙的化身,皇帝们开始以真龙天子自称。甚至演变到后来形成了一种垄断性的行为,但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皆冠以龙的形象,从日常生活到各种称谓都与龙有关。这是古代帝王们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为了凸显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而故意将龙的形象神秘化和神圣化。从而使人们将帝王与神灵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敬畏。

而且这样的行为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开始纷纷引用神话中的瑞兽和神兽,去形容现实中的王宫贵胄。比如皇帝的妻子皇后被当做神鸟凤凰的化身,还有一些达官贵人家中的子嗣,则被人称之为麒麟子,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受到了“龙文化”的熏陶,才被人们广泛运用和接受。

自从龙与帝王的形象和合一后,关于龙的各种神话传说也开始丰富起来。比如民间普遍认为,龙是神兽中的万鳞之长,能够掌控风雨驾驭雷电,可以腾飞在九天之上,也可以潜入到海底深渊。此外还从龙的身上演化出了许多神兽以及凶兽,譬如龙生九子的传说就源自于此。

与此同时这样的思想对于许多文学和哲学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周易》一书中,便以龙的形象来诠释乾卦的卦象,以及其六爻的含义,如此行为也是对统治者敬畏的一种表现。因为在卦象中乾代表的是天,而自商周以来帝王又自称天子,所以用象征帝王的龙来解释乾卦,在当时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给人的思想造成了一种禁锢,让人们认为帝王是神圣的存在,既不可侵犯也无法取代,给当时的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不但从思想上压迫了古代人民的反抗精神,甚至还演化出了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就像商纣王手下大臣比干,就是被这种思想禁锢的体现。

在这一段漫长的时期,龙的文化中融入了古代帝王的统治思想,虽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变得更加虚幻。并且人们对其的认知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因为在这段期间人们对于龙的认识,总是停留在帝王那种威严的形象,将其当成了一种至高无上令人畏惧的生物,与原来的图腾时代有了本质性的区别。

佛教文化的传入,给“龙文化”带来了新的转机

在传统神话中,一开始其实并没有龙王这一种称号。人们所供奉的除了龙图腾之外,就是能够行云布雨的龙神,这种信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后来之所以会出现龙王的称呼,是由于汉朝以后佛教文化的大量涌入,而且龙王这种说法,也正是源自于佛经当中。在《妙法莲花经》中曾经提及过八位龙王,分别是难陀、跋难陀、婆伽罗、和修吉、五德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这八位龙王的形象,与人间的帝王颇为相似,可以算做是龙的最早人格化形象。

最重要的是龙王这种说法,让龙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帝王区分开来,拥有了独立的神格,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神话色彩的道路。而且随着民众对于龙王的普遍认可,帝王们也终于对传说中的龙王进行了册封。

据史料记载第一位正式加封龙王的皇帝,是唐朝时的唐玄宗。他兴建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从那个时期开始,龙王能够掌管人间风调雨顺的观点正式成立,供奉他们的庙宇也随着越来越多。

而且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道教也兴起了对于龙王的祭拜,并且设置了一套更加完整的神话体系,与更加严格的等级划分。《太上洞渊神咒经》中首先以五行对照五个方位,设定了五帝龙王,之后又按照《山海经》中天下有四海的说法,确立了四海龙王。

其中五帝龙王的体系,在宋朝年间被宋太祖沿用,分别为五个龙王加封王爵,彻底树立起了龙的神话形象。同时也意味着“龙文化”,进入了真正的神话时代。

包括之后各种有关于龙的神话小说,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西游记》中四海龙王的形象,更是以宋太祖加封的神龙为原型,而进行的刻画。并且在刻画的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佛经中龙王的外貌,而且还按照阴阳五行,分别对他们进行了极为严格的塑造。

如东海龙王以青色为主,南海龙王须发皆为赤色,西海龙王为白色,北海龙王为黑色。这些都能够在五行方位学说中,找到具体的依据。而且这几位龙王,也都是以龙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如此一来可以说既保留了佛经中的原型,又融入了道教神话的色彩。

从此人们对于龙的印象,大都转化为了《西游记》书中描写的龙王,可以化成原来的龙身,也能够以龙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后来随着《西游记》的广泛流传,龙王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但是总而言之,“龙文化”能够走出古代帝王的垄断,的确得益于佛教文化中龙王形象的传入。神话传说中的龙王,既具备了统治者那种威严神圣的特点,同时也携带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神话色彩,在无形中推动了“龙文化”的传播与转变。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次转变无疑是思想与精神层次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新鲜血古代人民主动接受了外来文化,并且是有选择性的吸纳,借助其他文化中的新生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液,补充了自己的短板,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长久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这一次历史性的融合与突破,是“龙文化”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它能够深入人心并且走向世界的关键点。

结语

从远古流传至今的“龙文化”,已然成为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象征。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转变,它身上所承载的信仰,已经超出了图腾的意义,转变成了一种更加宏大的观念,是思想与精神的共同体现。

它的存在贯穿了数千年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的精神突破,与文化的融合。“龙文化”中所蕴含的概念,超脱了所有的局限性,代表着人类发展的过往状态,以及未来的正确走向。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2)

9月30日,由朝实南校举办了民俗文化节活动获得了大家的喜爱。本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让同学们近一步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当天上午,朝实南校的同学们穿的整齐的校服,神采奕奕地等待着邀请的家长们,在活动开始前要对每个传统文化有个深入的了解。有扎染、茶艺、绳艺,陶艺等传统习俗。每一个作品都吸引了许多同学的驻足,都在作品前饶有兴致地研究着。六年级主要针对绳艺这一方面近一步了解和实践。藏式“吉祥结”表示团圆、亲密、温馨。在一经传承人耐心细致的讲解后,家长协助同学们开始跃跃欲试了。吉祥结主要编织方法如下:先将环形十字固定,将中间环压住右边,右边往左翻,把下面的两根绳往上翻,将最后一个环穿到右边环里,用同样方法相反方向翻压穿出并均匀四周拉紧这个漂亮的吉祥结就完成了。在制作的时候,可一点儿都不简单,在老师和家长们的指导下终于完成了。同学们为自己编织的吉祥结感到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每一个吉祥结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智慧和心血。倾注着他们的思考和对民俗文化的重视。

两个小时不经意流逝,同学、家长们都编织的意犹未尽,同学们做的“吉祥结”使师生们啧啧赞叹,络绎不绝。足以看出这次活动的举办让家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民俗文化,产生浓厚感情,活跃了校园的气氛。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更展现了同学们对藏式民俗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喜爱,同时也充分让同学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敬仰之至,达到了此次校委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3)

车,在菜园沟附近跌跌撞撞,走在这里,就像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一样。今日,我校小记者将参观新密瓷器文化,我很将参与其中,却亲近陶瓷的故乡。密瓷产于新密市原密县而得名。新密市中国陶瓷的起源地之一。所以说,新密——陶瓷的故乡。

我们小记者来到了工作车间,看起来很小,但一直存在着陶瓷的味道,深吸一口气,吸住了陶瓷的清香,呼出一口气,呼出了人们对密瓷文化未来的展望。梅子姐姐给我们简单讲解了一下密子的来历起源。密瓷是起源于隋朝,兴于唐宋。密茨是新密市的历史,名品,是代表新密市文化形象的一张文化名片。接下来我们跟着刘院长了解怎样制作密瓷。

想要制作密瓷少不了家乡的土地。制作密瓷,需要用到新密的土。

因为新密土里含有特殊的矿物质。所以制作出来的瓷器也是独特的。第一步,把采集的土放在第二台机器的洞里,然后再进行过滤,把他按比例制作成条状土块,制作完之后,就可以成型了。成型之后再刻花上釉,最后烧制。做一个瓷器需要经过多少步骤。费的是我们中华人民的心绪。但做出来的却是我中华民族的精华。

刘院长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密瓷标本馆。里面有许多珍贵瓷器碎片。有些名贵瓷器被外国军队缴获走了一批。最后,我们将亲手制作了一个瓷器在。看操作员做的时候我捏了一把泥,开始捏图形,顿时脑子空空一片,觉得。动手,捏一个怎么那么难。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校小记者终于完成了三个作品。

最后我们一次采访了刘院长,并和他拍了个合照。我们大声的说出:传承密瓷文化,从我做起!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4)

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改编的《琵琶行》成了流行歌曲爆款,《唐宫夜宴》成了舞蹈艺术的新宠;原本高冷的甲骨文成了萌萌的表情包,变得魅力四射,深受网友欢迎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唱响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明珠蒙尘,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伙计们,抄家伙!一首融合现代摇滚和传统华阴老腔元素《给你一点颜色》被谭维维唱响,迅速问鼎热搜榜。她在歌中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豪迈质朴,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厚重积淀,唱出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复活,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让传统文化火起来。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完美的穿越。从萌萌的故宫文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近年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有了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借助新技术手段传承传统文化,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活力,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能激发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让传统文化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然,传承传统文化要以尊重传统文化为前提。因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独特而损害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出现。比如将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或短视频,颠覆了原有的文学形象;在文娱节目中恶搞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图片或绘画扭曲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这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严重地损害、亵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极大地误导了国民。这些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现象。

《琵琶行》《唐宫夜宴》的走红,说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生机只是缺少一个契机。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定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绽放魅力,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5)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就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激流中。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悬艾叶,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如今的端午节,不仅有祭奠先人的意义,还是每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虽说都是在华夏这片大地上,但每个家庭过端午节的形式都不一样。

每年端午节,奶奶必定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菜市为我买一些中草药,然后回来熬水给我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小时候,每次过端午节时,最盼望的就是泡“药水浴”。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不生疮,而是想得到在泡药浴时那种不一样的乐趣!奶奶为我搓着身子,而我却只顾着玩水,把水溅的奶奶一身都是,还在那儿“咯咯”的笑个不停。

泡完了药浴,还剩下一些中药草,扔了,又十分可惜。不过心灵手巧的奶奶有的是办法。她说:“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正好这里又剩下了一些药草,不如奶奶给你做个香囊吧!”听了奶奶的点子,我自然是很高兴,就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一针一线的缝制香囊。奶奶的手艺果然很不一般,不到一会儿的功夫,一个形状玲珑可爱的香囊就做好了。精致的香囊散发出淡雅的清香,闻着沁人心脾。

和大多数地方一样,我们家里也要吃粽子。妈妈把一箩筐已经包好了的粽子放到蒸笼里边去,然后就到别处忙去了。然而,我却总是抵挡不住美味的诱惑,经常蹑手蹑脚的等妈妈离开厨房过后,就悄悄的揭开锅盖,搓搓小手,小心翼翼得拿出一个热乎乎的粽子。“呼呼!哇,好烫呀!”一不小心,手中的粽子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掉到了地上。这时,声音惊动了外面的妈妈,她走进了厨房,看到了掉在地上的粽子,一下子就什么都明白了,摸摸我的脑袋,又好气又好笑!

我家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快乐的Party。不仅有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又在这些气氛中得到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快乐!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6)

在各种文化蜂拥而至的时代,带着浓厚古韵色彩的中国民族文化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可不知为何我总被他魂牵梦萦呢?因为那是历史的沉淀,是先人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有这样一个中国梦,希望古老的民族文化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文明的幽谷中开出绚丽的花儿。

指尖划过岁月的年轮,五千多个春秋,像一幅画卷在我面前缓缓拉开。从黄沙漫漫的苍穹之地到纵横交错的繁荣街巷,从烽火狼烟的争霸时期到昌盛清明的盛唐时代。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繁衍出的文化都各具特色的。

恍惚间,我好似卷进了历史的年轮,怀着崇敬的心看着民族文化曲折的向前发展。穿行于烽火连天的乱世中的我仿若听见,那回荡在殷商时期的宫殿长廊里,用埙吹奏的古朴醇厚而悲壮的旋律。徜徉于汉时长安城里热闹非常的街区,隐隐约约中我听见,嘀铃铃的脚链声由远及近,夹杂着妙龄少女清脆的笑声,原来是那明眸皓齿的女子正随着音律跳着干戚舞,那旋律正是汉代著名的作曲人李延的《北方有佳人》。流连于琼楼玉宇中的我,轻轻拨开幔纱,看见赵飞燕,那传说能在掌心跳舞的女子,冰肌玉骨的她挥动轻薄的丝带在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那舞姿真真要夺了人的魂儿去……轻飘飘的,我来到宣城江边,朦胧的月光静静地洒罩着一位白衣飘飘的君子,那人正是曾经吟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的怀才不遇使得满腹诗书的他用写诗来抒发心中情感。抬头间,我看见那石壁上清劲挺拔,瘦硬通神的字,正是柳公权,挥动大笔写下的,他的字为后世所折服,被称为柳体……

在时间的推移中他们渐渐离我们远去,终化作一缕青烟,在岁月的淘洗中,他们创造的文化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千锤百炼之后,愈发珍贵。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这些无价的古老的中国文化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遍地开花。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世界里,当我们新奇的沉迷于外来文化时,耳边是否听到来自远方的悠悠的民族文化的呼唤?我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多,心开始变得浮躁,变得急功近利时,是否想起诗人的高洁傲骨和”不为名利伴此生”的洒脱不羁,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缠绕时,是否想起纯粹的艺术世界,聆听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琵琶声和高山流水的悠远琴音……

铭记过往,回看今朝,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文明,赋予古老文化全新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复兴。期待着那一天,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被传播,被不同肤色的人传承,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这便是我的梦。我的中国梦!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7)

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这五千年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形成了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我们一定学习这种民族精神。

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到现在爱国人士;从四大名作到现在医学,从几架飞机到地区卫星,从曾经的腐败到现在繁华……无处不闪耀着中华民结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篇巨作。

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如至伟大孔子,开创儒家之风,护国将戚继光,保卫祖国,自强不息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精忠报国的岳云,在背上刻下精忠报国……他们的美德,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们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我想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新了解了中华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 “提笔忘字”却厉害起来汉字听写大会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我就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我们是“龙的传人”。就跟不应该忘掉汉字 只要是中华文化,我们都应传承下去,从现在开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境界。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把中华文化弘扬天下,共同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祖国明天争光添彩吧。

传承文化的作文(篇8)

我的妈妈非常喜欢传统文化,没事她就写写毛笔字,看一些很难读的诗词古文。受妈妈的影响,我也非常喜欢看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书。我已经读完了《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及《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儿童读本。最近我又喜欢上了《明朝那些事儿》。

从这些书籍中,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比如诸子百家里的孔子和庄子我都喜欢。我觉得庄子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他很幽默,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而且他还能跟骷髅头说话,他讲的寓言故事里都包含着很有意思的道理,周庄化蝶的故事在我看来如此玄妙。

有一次,我的妈妈在读《苏东坡传》这本书,我很好奇,也翻了起来:原来苏轼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我特别佩服他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被打败的坚强品质,妈妈说那叫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就要积极乐观。我很喜欢他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次我还在班里朗诵过呢。

还有,我看书柜里有一本《史记》,又大又厚,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拿出来一翻,傻眼了,是我看不懂的古文,妈妈就给我讲它的作者司马迁是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创作的《史记》做准备,我又觉得司马迁也非常了不起,我觉得我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了让我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妈妈带我去了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去过北京、西安,西安的秦陵兵马俑非常震撼,那时候的秦国真是一个铁血帝国。我很喜欢西安的兴庆宫公园,每一个景点都有二维码,只要一扫二维码,有关景点介绍和诗歌的音频就有了,可以一边游玩,一边欣赏唐诗,感觉就像穿越了历史一样。

我们还去过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和文字博物馆,了解了汉字发展历史,我觉得汉字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密码真是太神奇太强大了。

在曲阜的孔庙,我了解了孔子的事迹,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觉得他和老师给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比如他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是妈妈所讲的诚信,如果那些想挣钱的人都讲诚信,讲道义,那么我们孩子就不会吃到毒奶粉,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就这样,我每天在阅读中熏陶,一有机会就亲自去体验历史文化名城,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慢慢地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愿意做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小达人,从我做起,让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芬芳四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