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什么是观后感1500字模板5篇

发表时间:2023-01-24

什么是观后感。

读书笔记吧主题栏目精选:“什么是观后感”,敬请访问。

看电影和看书一样,是人类的智慧和艺术,观看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个人的见解,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我们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影片中的审美价值。我们怎么才能避免将《情书》的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为读书笔记吧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是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什么是观后感 篇1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在书中,雅氏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无遗,从绝对的高度对经院式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未来的方向。但是,必须承认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动力,既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又要不断改善自身来适应社会形态并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就中国而言,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教育形态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输送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对于地区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布集中不均匀,人们平均素质水平低下的中国,教育模式参差不齐——部分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素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实处。社会是多元化的,教育这一维绝不能孤立而存在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须承认在现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们只有认清现实、认清方向、找准方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观让我们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动力,现在更需要思考并解决、且更加有挑战性的是实施方法和计划。面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低头看见残酷残忍的现实,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态度。

什么是观后感 篇2

谈起“诚信”一词,不禁使人反思它其內在的谊意义。然而,诚信是什么,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只是无知地认为诚信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罢了。但是,我也太天真了,把诚信想得那么地幼稚。

那么,诚信究竟是什么呢?我始终感到迷惘。当我在读了,《诚信是什么》这篇文章后,受到了启发,对当初诚信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李明与他爸爸去菜场买葱准备回家做红烧鱼,由于李明爸爸刚好身上没带零钱,全是100元的人民币,一时找不开。好心的卖葱大妈先让李明与他爸爸先拿葱回家做红烧鱼,然后再送葱钱也不迟。回到家,李明爸爸不想去送葱钱。李明死活不同意,讲道理给爸爸听:“诚信很重要,人要讲诚信,大妈种点葱不容易。。。。。。”

最后,李明还是说动了爸爸去还钱。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就是我找到的什么是诚信的正确答案。掩卷沉思,主人公一语到出了诚信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自己过去的幼稚无知而感到羞愧。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不是诚信真正其内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诚信的一面罢了。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诚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生意场上要讲信用,要公平竞争,不能使用旁门左道;买卖场上要讲城信,要货真价实,不能以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利益;考场上要讲诚信,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用炸骗手段作弊。

我觉得诚信好比是一面忠诚的镜子,它会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心灵上有没有污斑。我还觉得,在思想里,人们也不能没有诚信这面忠诚的镜子。一旦没有了这面镜子,我们内心的美与丑就没有了可以衡量的标准了。

什么是观后感 篇3

读过《兔子的尾巴为什么是短的》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兔子的尾巴是怎样变短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故事中看看吧!

兔子夫妇原来有一条很招人喜爱的长尾巴,但是它们总是向人们炫耀。一天,兔子夫妇在河边散步,忽然发现河对岸有一片青草地,兔子夫妇馋得连口水都流出来了,可是他们过不了河。

这时兔先生发现了一只鳖,就动起了歪脑筋。兔先生连忙拉着兔夫人去找鳖。兔先生先问好,然后再向鳖说出自己家的孩子比它的孩子多。鳖却中了兔子的计,一定要和兔子的孩子比谁多。兔子和兔夫人让鳖宝宝在河中排成一列,它们好在鳖宝宝身上跳过。

在它们跳到最后两只鳖宝宝的身上时就得意忘形的嘲讽着鳖宝宝,还用尾巴重重的打鳖宝宝,鳖宝宝用力的咬住了兔子夫妇的尾巴。最后,兔子夫妇的尾巴就变成短短的一团了。

这个故事警告了我:做事不能骄傲自大。难怪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中毁灭了自己。”

什么是观后感 篇4

抚松县杨洪毅校长在东北师范大学脱产学习一年,对阅读如饥似渴,其中《人生为一大事来》一书他就看了三遍,从此让他养成了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并让他脱胎换骨由听话校长变成了有自己想法的校长。另外,抚松县校长每年至少精读三本教育专著并做好读书笔记,正因为有了校长的海量阅读,才让抚松教育局要求每天必须思考的一个教育问题才反思的更独特、更有深度。也为成为智慧型校长奠定了基础。例如:彭长泓校长,学生仅有31人,因为有了主动阅读、主动思考,把学校经营得颇有特色,被称赞为“小学校也能做大文章”,还有研究课堂的行家王敬明校长、用心去做的孙立功校长……。如今,我们在县教体局的指导关爱下,鼓励我们阅读,为我们校长购置了书籍,要求记笔记、写体会,督促我们成长。我们理应沉下心来学习,用心阅读,主动思考,为做一个智慧型校长而努力。

什么是观后感 篇5

《你为什么是穷人?》是我阅读的第一本理财类书籍,因为我喜欢故事类叙述,而且有启发和深意。书中讲到一些致富的方法和摆脱贫困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我把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1.致富七要诀

(1)首先使你的钱袋鼓起来。将收入的一部分积攒起来,而不是全部花光,采用1:7:2分配法,不论收入有多少,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要将其分为十份。至少存起来其中的十分之一,作为储蓄和日后投资的本金。花在日常生活上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十分之七,因此生活水平要随收入变化,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动存起来的那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二是用来还债的,如果你有债务在身的话,每个月都还一点,争取做一个没有欠债的人。没有债务的话这笔钱就和那十分之一一起存起来。

(2)学会为开支做预算。人们很容易混淆必要支出和欲望这两项概念,薪水是永远满足不了欲望的。认真分析自己的生活习惯,不难发现,有很多自己认为必要的花销都是可以减少或不必要的花销。对自己的每一项花销进行区分,将不必要的部分减少或者去掉。为必要的开支做细致的预算,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使理财更加合理。

(3)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财富的积累取决于我们日渐增多的收入积蓄、增加财源的途径。将积蓄的财富变成我们增加更多收入的财富,使每一分钱为自己工作,赚取更多的财富

(4)万事有风险,投资要谨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一时头脑发热陷入投资的陷阱。要勤于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

(5)拥有自己的房产。拥有自己的房产可以降低家庭生活费用支出

(6)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提早为你老年时的生活与家庭作打算

(7)加强赚钱技能。善于从工作中总结和加强自己的技能,设法学会更多增加收入的方法,不断积累智慧和经验,同时要懂得谦虚对待自己的能力。

2.黄金五定律

(1)将收入存储起来,并将这笔钱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来谋求未来更好的生活。

(2)充分利用每一分钱所带来的每一分利润

(3)对钱谨慎,愿意听从聪明的人指导

(4)将钱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或在有经验投资者眼中不具备投资潜力的领域的人,将永远与黄金檫肩而过、

(5)把钱投到不可能获得利润的事业中,比如骗子所说的诱人建议,或者不懂得投资概念而轻易投资的人,黄金会像细沙一样从你的手中流失

4.借钱也是有原则的

不管你的发财欲望多么的强烈,都必须保持保守的态度。事前的谨慎胜过事后的追悔

5.固若金汤的城墙

人在一些时候,是非常需要而且希望得到保护的,这种愿望出自人类的本性。对于我们来说,保险、储蓄和其他可靠的投资,就是固若金汤的城墙,有了它的保护,任何人在遇到灾难与不幸时,都不用担心和害怕了。

6、借钱给他人的时候要谨慎,如果那人没有还款能力不要借,不要把他们的负担加到你的身上。想帮助别人有很多途径,但是不要冒险损失你的财产。

最安全的借贷,就是把钱借给那些借款数额不超过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财富的人。他们的抵押品可以在变卖后偿还他们所借的债务。按照借款人财产的多少而确定借款数量。

也可以把钱借给有技能的人,或者有信用的人。最主要的是借钱人是用这些钱来盈利的,而不是消费的。

把钱借给那些陷入极度痛苦深远的人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可以把房贷的对象尽量放大,分散风险。

不管你的发财欲望多么强烈,都必须保持保守的态度。

7、工作是最好的朋友。努力工作能赢得尊重,也能让自己获得自信和财富。人应该经常工作,它能赶跑无聊、堕落和贫穷。带着积极的态度去做事,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好运气是自己争取的,只有勤奋地工作才能让幸运之神落在你头上。

尽自己的能力帮别人做一些事情,这样对自己也有很大帮助。

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看,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奴隶。

片段一:阿科德,最先只不过是官府的一个靠刻写泥板为生德仆人。一日,他遇到了钱庄老板阿塔希,二人达成了一个协议:阿科德连夜为阿塔希赶刻泥板,阿塔希则向阿卡德传授致富之道。在这位智者的指教下,阿科德也成了富人,后来还分得了阿塔希的部分遗产。因此,阿科德成了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片段儿:巴比伦在历史上一直以全世界首富之都而著称,但巴比伦并非一直如此富裕。当萨贡王打败敌人回到巴比伦时,整个城市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大的新建工程都已竣工,百姓无以为生,劳工失业,大部分的金子流入了少数富人的口袋。于是国王决定让所有百姓学会攒积金子、消灭穷人。他请来了当时最富有的阿科德,组织了由100人组成的讲习班,听阿科德讲授他的致富的七大守则,然后由这些人再去教导他人。

片段三:阿科德要求儿子马希尔,继承自己的遗产首先要求其证明有智慧和能力可以管理这些遗产,因此希望其为期10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开始,给了其两件东西,一袋黄金和一块刻着掌握黄金五大定律的泥板。马希尔经过不幸、试炼和成功之后,一袋黄金还给父亲,两袋黄金答谢父亲给他一块刻着智慧话语的泥板,用3袋黄金明证:人能数算黄金的价值,但是谁不出智慧的价值。没有智慧,拥有黄金的人将很快散尽,但是拥有理财智慧的人,即使没有黄金,最后也能稳固地持有黄金。他看重父亲的智慧胜于父亲的黄金。

片段四:巴比伦的一位制矛匠罗丹为皇家卫队制做了一种特别锋利的矛头,国王大悦,赏他50块黄金。而这一幸事却给他带来了困惑,许多人要求分享他的财富,他的亲姐姐也开口向他借钱。于是他找到了钱庄老板马松,向他请教。马松带他参观了自己存放借贷人抵押品的仓库,讲述了其中的许多故事,并道出一句适用于所有放贷人和借贷人的格言谨慎一点,强过后悔莫及。

片段五:这是一道古战场的生死之争的场景:巴比伦老将班扎尔带领城内所有士兵坚守在古老的城墙周围。当时,国王已带兵远征东方的埃兰人,亚述国的军队乘虚而攻。巴比伦帝国是否灭亡,就等待着这座古老城墙的回音。一连攻守了4个星期,敌军众箭齐发、重槌撞击,始终没有攻下巴比伦不倒的城墙。

片段六:答巴斯尔,巴比伦一位杰出的商人。然而,他最早也身为奴隶,因为哥哥错杀他人,父亲拿他作为抵押,后无钱赎回,于是他被主人几经转卖。后来,有一位与他链在一起的奴隶交给他一句给他终身带来幸运的哲理之言任何一个主人都不会将辛勤为他干活的奴隶打死。每当答巴斯尔遇到不幸时,他就想起这则忠告,并拼命为主人干活。辛勤的工作,给他带来了一次次的好运。后来,一位原先为奴隶后成为自由之身并与主人一起经商的阿科德花了一大笔钱赎回了他,答巴斯尔成了世上最幸运的人。阿卡德之所以作出如此善举,是因为萨鲁纳达的人生哲学和积极上进德进取心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德印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