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芳华》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06

[参考]《芳华》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下面是读书笔记吧整理的“《芳华》电影观后感”。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可以促进我们自身的成长,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谈论着这部作品,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用观后感记录下自己当初的领悟是非常重要的,观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影片和情节本身的记忆,方便日后回味。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1)

《芳华》过后,“人性”这一词,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想就此,谈一谈这段时间对自己偶像产生的某种感情:

喜欢了7年的偶像,从出道到现在,我也算是见证了他的成长,取得的成就。

对他,始于才华,陷于才华,曾经的我可能还会说忠于“人品”,但现在的我会说忠于“现实”。

看过太多粉丝或媒体的大肆“吹捧”(抱歉,用了贬义的词汇),不知何时,我心中的他逐渐变了味儿,我开始怀疑,理不清,甚是产生过厌恶。尤其是在前段时间关于他的一些负面新闻,说实话,我有点儿错乱。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我一直觉得他身上缺少点儿了“人性”(也许因为他真的太好了)。我一直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当粉丝、媒体宣传“吹捧”的时候,强迫我在心中树立了这样的形象,也蒙上了看透本质的眼睛,压抑了探求真相的心。那时的我,相信了,接受了,所以,他只要有一点瑕疵,表面上安慰自己“很正常呀!”,但心中仍旧过意不去,别扭好一会儿。这几年,我大概是以这样的心态过来的,一直玻璃心,接受不了任何反驳。

难道是他变了吗?当然不是,是我对他的看法改变了,我开始独立地逐渐去认识他、接受他的“人性”。他依旧是当年我喜欢上的那个视音乐舞蹈舞台如命的少年,只不过是这么多年的沉淀,成长了,演艺圈的历练下,成熟了,参透了!

未来的路,有你,有我;下一个7年,有你,有我!我们一起走,然后各自幸福!️️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2)

看完电影《芳华》,我心里莫名涌现出了一股对那个时代的人和生活的感受。看到最后,泪水如泉般落下。

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辉煌与悲哀。那个英雄如白云般被人忽视的时代,好人如草芥般被人漠视的时代,命运悲惨的人苦苦不见出路,却总被一些投机分子占尽便宜。

那个时代,仿佛把这些急端伟大,无私的人,和那些命运急端悲惨的人,苦苦不见出路的人都诞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大幸运。是那些伟大的人为我们挣下的,他们都没舍得用,給了我们这一代。就像他们那时候,都不舍得用东西,可他们不知道,他们不舍得用的,已经被八旗子弟挥霍光了。

他们伟大得忘私,却忘了把它继承到下一代,成为了上一代的产物。

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悲哀。

电影看到结尾,两泪纵横的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让别人认为你干好事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事,他们不会看到你的善良。这是人性。是现实。

可能把这个道理提前讲给那些无私的人知道,他们也不会加以理会。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他们往往受够苦难,才会更加的感恩,才会更多的回报。

就像电影里说的:他们的芳华已经落幕,就像炮火声不会再在我们身边响起,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不会再在我们身边发生。

我们现在写缅怀前烈的文章,或许无法磨平他们心中的创伤,经历过这些种种的他们,暮年时或许更加平和,在这最后的芳华里,他们被命运温柔以待。耳中再也没有刺耳的炮火阵阵,他们不再被往事所困,只有那动听的歌曲,谱写出曾经属于他们的时代的芳华。只有他们还记得,他们也拥有过芳华绝代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3)

看得出来,《芳华》是有情怀的,是导演和编剧对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的一次致敬,拍得既美又实在,是近些年来青春怀旧类题材电影的佼佼者。

电影里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是刘峰,他比活在我们80后记忆中的雷锋更立体可感因为他也会情不自禁地抱紧自己喜欢的女孩,并且有一个凄惨的结局。

我从不怀疑雷锋这个人物存在的真实性,他真的影响了很多人,我们的父辈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活雷锋,他们那一代人特别有信仰有操守。但操守归操守,生活归生活。我们国家向来是不乏惩恶扬善的声音的,我小时候看冯梦龙的三言,满纸的善恶报应,因果循环,甚至有此生善恶来生报应,以及人力不逮,神灵代为报应的,看得人如六月天喝冰汽水,畅快淋漓!后来看《唐传奇》、《聊斋志异》,也仍没有摆脱善恶报应的框架。古代作家在文字虚构的世界里做了一回上帝,把一出又一出的人间悲剧消解于无形之中。

幸好,严歌苓不愿做上帝,她冷酷无情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雷锋(刘峰)的一生。将善良这一德行歌颂到极致,真的好吗?老子说过,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也会生气,会酿成洪涝灾害,会冲垮堤坝,会卷走房屋,会淹死生命。水,从来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它有的是性格和脾气。

而刘峰呢!他为所有人服务,不带私心杂念,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我能理解他做的很多好事:吃饺子皮、抓猪、给战友大包小包带东西、做何小萍的舞伴以及给战友做沙发。但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主动放弃上大学,把机会让给别人。组织上照顾他,是因为他人好,更是因为他在抗洪抢险中腰受了伤,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补偿。然而他放弃了,多么不可思议啊!他一下子由人升级为神,因为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就在这个时候,他一把抱住了漂亮女孩林丁丁,不仅林丁丁接受不了神怎么能有男女之情?而且撞破这件事的路人甲和路人乙也接受不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有人腐蚀活雷锋,而不是刘峰喜欢林丁丁。刘峰无意中把自己神化了,一旦登上神坛,就只能接受大家的崇拜和仰视,便不能拥有普通人的欲望和生活。就连何小萍,也不敢跟刘峰表白爱情,她自觉凡夫俗子,配不上神。

《芳华》里到处是爱情的萌动,林丁丁不是小白兔,而是老司机。有男战友喂她吃橘子罐头,趁机亲了一下脸,也没见她拒绝。郝淑雯说,吴干事和张医生都抱过林丁丁,林也不曾惊慌失措过。她只是无法想象,刘峰也会有七情六欲,其他人也无法想象,刘峰有七情六欲。

所以刘峰被诬告、被打倒、被放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人可以犯错,神却不可以,一旦犯了,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就像地震发生了,人们可以纷纷逃命,但教师不可以先于学生撤退,医生不能先于病人撤退,军人不能先于群众撤退,这就是道德包袱。刘峰一贯的善良使得自己背了一身的道德包袱,最后,连前程和爱情都没有了。

我觉得刘峰是个悲剧,但不是时代的悲剧,也不是林丁丁的诬告,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太阳,光热无穷,一味奉献,他以平凡的肉身承担起了神的使命。在严歌苓的小说里,刘峰的下场更为悲惨,连开追悼会都要赶时间,好给下一个腾场子。

所以,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4)

分了三次才看完冯小刚的《芳华》,之前被炒得很热的一代人的青春和情怀,整部片子平稳细腻甚至有些压抑。

在豆瓣电影上看了一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那个细节最打动我,应该是精神有问题的苗苗独舞的那一段,一个从来不被爱,从来被压抑的女孩内心的火热和生命力在这一个瞬间蓬勃而出。一个从来没有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更容易识别善良。苗苗一直以来就没有被善待过,所以,当刘峰习以为常的向对别人一样对她好的时候,她能很快的感知到这份好,当然她也贪恋这份好。是啊,哪个人的心里不渴望被爱,只是有些人心里安全,所以遇见喜欢人能很好地信任别人,有些人心里没有那么安全就会带着小心翼翼最后还是伤人伤己,这感情中滚雪球效应是如此的明显。我也要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填不起来,让它越来越完整饱满。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温暖始终是照不亮自己的内心,一舟只载一人行,其实想想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着的呢,何必要让天性的悲观部分坏了自己。要相信暗示的力量。

还有一个部分,快结尾的时候,何小萍问刘峰:“你过得好吗?”刘峰说:“那要看和谁比,要是和躺在这里的这些兄弟比,那就是太好了”都说幸福与不幸福是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比较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内心对于到达幸福的设定值低一点,那么就应该能更容易感到幸福吧。

说实话,相比于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之前看过的《无问西东》,那里面有更多爱与正能量的传递,这里面也有,只是这里面的两个主角活得都很压抑。不过,这也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内心强大程度不一样,这里面的两个主角,都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压抑自我甚至忽略自我内心的人,而《无问西东》里面的主角们不管是在那个年代做出的决定基本都是遵从自己本心的。确实,有很多时候,内心是有张明确的地图,我们觉得不快乐恐怕是我们忽视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或者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将内心的声音变成行动,变成现实吧。

最后,就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不太顺畅的遭遇,我只想说“善良必须有刺”。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5)

影片开始部分营造的都是欢愉的气氛,欢快的舞蹈、音乐,食堂里的愉快用餐,“活雷锋”街上抓猪的戏谑搞笑,让人感觉放松,但美好之后往往是令人心酸的疼痛。有多美好就有多悲情,这正是导演的聪明之处,伏笔埋的悄无声息。就像心掉在地上摔碎还要被踩上千脚,前后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很能抓住观众的心。

刘峰表白喜欢的女孩,情不自禁拥抱女孩被好事者撞见,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刘峰被下放到边防伐木连;受到刘峰照顾的何小萍对文工团失望透顶,因为抗争被迫离开文工团到野战医院当护士;而萧穗子终于有勇气送出第一封情书的时候却被战友截胡。这些打破美好的意外让人深感无奈,无力反抗。

从战场回来后的刘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但是没人清楚英雄背后承受的东西。一场残酷的战争,刘峰丢了一只胳膊,从小就遭人白眼受尽欺负的何小萍,突然之间成为英雄让她精神崩溃失常美好再次被撕碎,毁的彻底。当何小萍被音乐唤醒,操场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撼动人心。这是理想的光华,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6)

书看到一半时,把电影看了。

幸好当时只看了一半,人物关系都提前有了了解,电影就懂了一半。毕竟青春漂亮姑娘穿戴都一样,挺难辨认出谁是谁。所以后来老公不停的问我这个女生是谁的时候,我边讲解边得意。

看完电影就赶紧把书读完了,整体的感受是:电影拍的不如小说。

因为看了小说的前头,才为电影结尾小萍的“抱抱我”哭的稀里哗啦。而看电影的前头,我对改了名字的小萍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外,电影里有太多明目张胆拉拉扯扯的镜头,甚至还有那个豪华蓝色大泳池,男男女女裸露着身体,让我觉得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还有点现代化。

当然也有改的好的地方,比如年纪最小的穗子的情书终成一把算不明白的暗恋,这比原书中的背叛与告密温柔的多,年少时光的情感本就像清晨叶子上的露珠。

回到小说上来:

我并没有觉得刘峰有多感人,当了很牛的螺丝丁而已。好是好就缺了点什么,但又不是说太完美了还要有点瑕疵,而是多少有点里头的外面的给的羁绊,比方说梦想啊、比方说亲人啊、比方说朋友啊,这些通通没有,只有黛玉般的林丁丁。甚至电影里描述他是一个为了爱情不去追求更美好未来的人,这太蠢,扣41分。

唯一让人心疼的就是小曼,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活该,她即使犯错我也可以找出渊源。太心疼她了,所以都不敢多说她。

整体而言,这本书就是实实在在想记录一下自己青春年少的芳华吧,想拔高个刘峰但又单薄了,真正可怜的小曼也没有反转,依旧是淡漠下去了。

这可能也是事实,哪儿有那么多反转,大多都是平凡的人生。

《芳华》电影观后感(篇7)

最可贵的是人心,最可怕的也是人心。如果人生如戏,那么你不会知道你面前这个人在你人生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在他的笑容,温暖,赞美背后藏着怎样的心里活动。雷锋,善意,后来被解读为恶心。乍一看是接受不来的,但是,无论心里上的接受与否,依然存在。就像刘峰一样,帮助了那么多人,别人在有困难时心心念的第一个就是他,但是他们几乎同时也在盼望着看到刘峰的破绽和马脚。就像是身边有个白富美,别人盼望她出丑,哭泣,沦落凡间。看完电影,觉得无味,与宣传相差太远。但是看完小说,慢慢琢磨,其实,人心人性,就是被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所呈现。所以电影有些白开水似的乏味,又有些被揭穿一般的别扭。生活终究是生活,年轻的会变老,亲密的会疏远,曾经看起来的没有交集可能互相帮衬。这里便没有了做个好人与做个坏人的区别了。这可能就是人生。突然想到小孩子澄澈的眼睛和成年人的眼睛的差别,眼睛里演绎的便是自己的世界,或是蹉跎或是踌躇满志或是瞻前顾后……成年人的世界,不可能完全善良真诚,但也不能不善良真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