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信仰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08

信仰观后感(精选9篇)。

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大家能很轻松地在线上观影,一场好的作品,通常会让我们有很多感悟。我们需要将心中的感动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那么你知道写观后感应该注意些什么吗?读书笔记吧小编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信仰观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信仰观后感【篇1】

上周日晚,我们在***学院党总支的组织下观看了大型党史纪录片《信仰》,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但是却让我感触颇深。

该纪录片总共有三集,分别是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当时没有观看完,但是因为想要对中国共产党员有更多的了解,所以我便观看了剩下的部分。

在共产党员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精神,比如说,于蓝的躬身实践、张秉贵的劳动是一种美德、雷锋的奉献精神、王进喜的铁人精神、钱学森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自己,只有国家和人民,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可以付出一切,即使是生命,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说我信共产党,共产党能领导我们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信仰。郭明义说我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我是共产党员,我没有别的信仰。他们的信仰,就像是寒冷时围在脖子上的围巾,乏累时伸过来的一双手,让人们感受到了无限温暖。

观看之前,我反复问自己什么是信仰、而我的信仰又是什么?在观看之后我得到了答案。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最高的操守,是一个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信仰,再难的事也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有了信仰,即使再苦也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有了信仰,才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扛得起责任,才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远离了战火硝烟,也很少有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但是在共产党人信仰的号角声中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音符依然嘹亮。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有这么一个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几名学生,这个人便是我们伟大的谭千秋老师,在危难关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就是共产党人,因为有信仰,所以毫无畏惧,可见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大。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信仰,我信仰共产主义,更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信仰观后感【篇2】

有一年多没好好读过书了,文字给人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也感受不到了,所以精神上也找不到一种可以让我勇往直前的力量,失去了面对变化的勇气和信心。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信仰的追问》这本书,说来也巧,在自己目前状态下得到这样一本书,无异于给纠结且不求上进的自己当头棒喝。这本书是红军后代刘江波所著,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12个感人故事,讲述了老一代革命者对信仰矢志不渝的追求。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波澜壮阔的呼喊,没有惊天动地的歌颂,有的是清新温暖的娓娓道来,带给我们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教育。

“我们遥望璀璨的星空,在中国群星划过天际的轨迹上,分明镌刻着举世公认的辉煌”。这本书有贺敏学、郭化若这些军事人才,也有像“三个女红军”、“香巴拉的收尸人”这些普通人的叙述描写,这些人身上都闪烁着信仰的力量。“在天堂门口的瞬间”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小故事,作者回忆了父亲在革命战争中的三次负伤和父亲临终写的歪歪扭扭的黑疙瘩,感叹父亲对于共产党的给予他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感恩之情。“人在岔路口”讲述了贺敏学在人生岔路口,因为信仰,吞下痛苦、愁结和血泪的沉默,至死不渝的忠诚于他的信仰并为之奋斗。“香巴拉的收尸人”中香巴拉用巍峨的雪山和清澈的雪水护佑红军的忠魂,香巴拉的收尸人专注于“地上无留尸骸,灵魂升往天界”,让红军干干净净的灵魂去往神圣的天国。他们的信仰圣洁而伟大。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凝结了信仰的力量,正因为有信仰,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因为有信仰我们这些无数的个体才能有向上的动力。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动摇的人,是因为没有信仰,作者在后记中说道。

看完这本书,我想说,珍惜眼前所有的学习机会,持续性的混吃等死是混不了一辈子的。无畏眼前的挑战,拒绝生活的安逸,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太多奋斗的机遇,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那么一旦有风吹草动,最先撂倒的一定是你!只有坚定自己的信仰,很多纠结才能化开,你的生活才有向上的趋势。有信仰,且不移,接受生活给你的挑战,找回那个积极向上的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周小睿)

信仰观后感【篇3】

信仰,来自于生命狂热而不舍的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特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及其趋势本质的理论把握和实践指导。纵观社会存在的各种信仰:一生愿望只为跪拜在前往布达拉宫征程的信徒;中东教派数百年的红色冲突;无不显示出信仰给人以匪夷所思的力量。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经受不起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人生的最高价值,就不能为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而执著追求。

《信仰》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以内在感悟为目的,以优秀共产党人事迹作为论据,以正面的力量击倒一切的歪曲和怀疑。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给予传播,体现了共产党人走在时代科技前沿的、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在2万多的字字句句里,短片介绍的不再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一个个普通而不平凡的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时光的流淌赋予了他们各个时代新的任务。这不再是英雄人物主导的中国历史,这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历史。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与历史观的统一,提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在这些可敬的劳动者中,首先本质是人,而更鲜明的特点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人。无论动乱还是和平,马克思主义者总能在时代中被人们铭记,因为他们所做为社会历史做出的贡献,更因为他们脚下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目标很远大,道路前进而曲折。但是历史是由人们一块一块实践的基石砌成的,我们的方向一致,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却是多样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中特理论要求我们把握时代的规律,顺应时代的变迁,发展我们的事业。热情也许可以降温,信仰却不容置疑。我们的信仰--认识过程中的非认知因素,从过去的战争年代开始,起着对认识过程的发动作用,能动带着我们寻找出路;到动荡年代,对我们事业认识的推动支撑作用;再到和平年代的激励作用,将一直以其时代特征引领我们前进。

信仰观后感【篇4】

电视纪录片《信仰》观看后,深受教育。纪录片以生动的故事、先进的典型、感人的细节,启示着、鼓舞着我。片中有一句解说词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选择信仰很艰难,坚守信仰更难。在坚守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失信仰的时代,这是一个迷茫与困惑并存的时代,有忠诚就有背叛,有信仰就有迷失。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社会物质化、经济市场化的今天,面临着四大考验,党员坚定信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重。如何坚守信仰?这是一个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触及到心灵深处的问题。

一个能坚守信仰的共产党人该做的,就是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忘我的工作,拼搏和奉献,做好本职的工作之外,再去做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什么部门,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像士兵一样忠实履行自己每天的责任。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如果我们丢弃了信仰,那么未来将暗淡一片。如鱼儿离了水,是蛟龙也困在异域。请让我们记住,我们要坚守,要获取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唤起我们奋进的斗志。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信仰观后感【篇5】

赚钱是一种信仰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当人们热烈谈论次贷金融危机时,一个和近代金融银行业分不开的名字,罗斯柴尔德家族,自然也就跃然于人们嘴上。围绕着这个名字人们有着种种神秘、夸大甚至完全捏造的传说和阴谋论,有人还甚至说目前的次贷危机也是这家人阴谋操控的结果,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新鲜,因为早在1985年日本金融危机时,就有类似的说法,当然这些都不是事实。出于不同的目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真实的形象被不同的人扭曲了,本专题就试图还原她的本来面目,并希望结合目前的金融危机为未来的银行证券业找到一些启迪。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曾经是在欧洲富甲一方、影响很大的金融大亨,她的发达史起源于梅耶•阿姆谢尔•鲍尔(MayerAmschelBauer)(1744年至1812年)。梅耶•阿姆谢尔•鲍尔于1744年二月23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拥挤的犹太贫民窟里(德语:Judengasse,是一条约1/4圆弧形的狭窄的小巷),他的父亲是个犹太杂货商并兼做一些货币兑换生意。在这时候的欧洲,作为外来难民,犹太人是受到到严重歧视的,犹如20世纪八十年代前散居在东南亚的华侨一样: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做生意受到限制,不准拥有土地,被迫挂戴标志犹太人身份的黄色圆形符号,并经常受到反犹分子的暴力攻击(犹如现在莫斯科光头党对非俄罗斯族的攻击一样)。他们甚至没有姓氏,一个当地反犹分子可以随意在一个犹太人的店铺或住家前挂一个牌子,随意写上几个字,这家犹太人就有“姓”了:罗斯柴尔德就来源于德语“罗特希尔德”("特"和"德"发音很轻,读作"罗希尔",意为“红色盾牌”,一块挂在梅耶家门上的牌子)。德国法兰克福罗斯柴尔德家族故居然而,聪明才智的树根是不会被环境的积雪所压垮的,一旦有机……

信仰观后感【篇6】

读朱自清《教育的信仰》有感(教师随笔)

肖培东

读张圣华主编的“大师背影书系”之《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很有感触。读到朱先生的《教育的信仰》,为之一振。

先看朱先生文中的主要观点,他首先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一般人所想的只是技能的事,更重要的是教育者为人如何。他以二十年代的浙江内地为例,说校长一职,是肥缺,得了这个缺,跟新官上任一样,被当作“三等县知事”,此类校长受命后最大的事就是“串门子”,各类应酬之后才想及“教育”。教师第一要义是“植党”,寻求地方势力作靠山;招徕学生,建立“学生军”以自卫。讲到教师平时的工作,“他们决不读书,更无研究。课余之暇,只有嫖嫖、赌赌、吃吃,以遣时日。”如此教育,朱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兽之国”。此等成因,一言以蔽之,“都因一般教育者将教育看作一种手段,而不看作目的”。当教育成为手段,而非健全学生自身学识、人格之目的时,教育就异化为功利的机器。

给当时教育描绘种种丑态图象时,朱先生认可了一小部分“贤明校长教师”的教育法,如“课功,任法,尚严”。“课功”为注重事功,设备的完善与学业的优良都在其内;“任法”是依法则督促,法则假以权威,过度运用,至于迷信;“尚严”贵在严格,力求整齐划一,崇尚定格,如江苏有个学校只许学生剪平头。朱先生认为此等教育“以教育为目的”,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功利色彩太浓,对学生“做人”仍有忽略,成了“跛的教育”,行而不远。

上述皆非真正可取的教育的信仰,朱先生心中的教育信仰是什么呢?看其论述--

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之上……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潜移默化……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

朱自清先生所推崇的“教育的信仰”,倾向于超功利主义。持教育信仰的主体为教师等教育者,他们要有完善的人格与深切的爱,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教育信仰来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依朱先生之见,教育者对教育的态度有三类,或可分为三个层级,下级是以教育为手段,教育成为教育者生存、生财的门道;中级是以教育为功利,想通过教育实现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强化,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与爱的培育;上级是以教育为信仰,教育不单是让学生机械地得到知识,而是要启蒙学生的心智、思想,培育学生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心,这样的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

如此分类,对当下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很有现实启发。三类中,第一类少数,即一些教师缺失师德,把各种社会不良习气带进教育,无视学生之需,只把教育视作谋生工具;第二类居多,典型形态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盯住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真正所需的精神品格与人文素养常有忽视;第三类最少,即有教育信仰的持守,以充实学生精神底子、提升学生人格品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己任。

为何我们的教育患了“信仰缺失症”?在夏丏尊的《中国的实用主义》一文中有鲜明的解说。他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文学、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自然,教育也概莫能外。的确,实用、功利不可能完全被除去,但正如夏先生指出的“不应作实用实利的奴隶”,更重要的在于指向功利之上的,以人的心灵富足与人格健全为目的的人自身的完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一个精神健全、丰富的大写的人。倘若我们只把眼光盯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告慰我们知识传授的付出;以制度的强化、学生的服从来便于我们的管理,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那我们的教育职责仍未尽全尽深,我们仍没有对学生予以尽心尽力的关爱。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想,我们的教育大多在“器”上下功夫,而在“道”上缺乏;重技术,轻信仰,成为我们教育的一大特征,急待改良!如何改良?我们教育者自当率先,承担起教育信仰者的角色。教育者必须有良好人格,必须有大爱,不仅为自己的谋生去教育,也不仅为学生的知识获得去教育,更当为其人格、理想,为民族精神的独立、强大而教育。

教育信仰,首要在乎教育者有信仰也。

信仰观后感【篇7】

当前,深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似乎存在着一种隐忧,即“兜里钱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虚,财富积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一个现实课题。

“信仰失落”问题,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历史方向感的丧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时值党的十八大如开之前,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作文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按照学院党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认真观看了这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高度认同“央视制造”的创作水平和“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本片的确兼具电视政论片、文献片、纪录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细节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我们广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信仰观后感【篇8】

近日,观看了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主线,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要学会选择信仰。信仰决定命运,共产党人选择了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了革命的胜利和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瞩目成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淡泊名利,带头抵制不良风气,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要学会坚守信仰。通过观看电视片信仰,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了中国革命史,这段历史激励着我们每一名年轻党员。坚定信仰就是胜利,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坚定信仰不动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

信仰观后感【篇9】

解读革命信仰——《红岩》读后感400字:

《红岩》是一部优秀的红学革命文学著作,讲述了江姐等共产党人在解放前期遭遇国民党黑暗统治迫害的故事,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打动,更加珍惜今天这个安宁和谐的时代了。读红色经典,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也让我们不忘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恩他们的牺牲和付出!

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江姐等一行被抓的革命者遭受了各种酷刑,而和一切都是为了口供和情报,但江姐们用坚强的意志力抗住了所有的刑罚,用钢铁般的精神挺了下来。敌人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来打击她们,残酷的刑罚来打击她们的精神,但直到被迫害致死,江姐等人都没有松口。这是多么顽强的精神啊,这是多么坚定的信仰啊!

在这场斗争中,幸存的共产党人寥寥无几,为了逃离渣滓洞,革命当人举行了暴动,终于有数人成功逃了出去,而这些幸存者为了宣扬革命传统教育,为我们讲述了渣滓洞里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后人永记先烈,不忘革命传统!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谐安定的社会里,可以上学读书,可以住在干净宽敞的房子里,可以享受美味可口的饭菜。这一切,都是怀抱信仰的先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她们的不屈精神和鉴定的信仰,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红岩,象征着红色革命的色彩,也表达了革命者的信仰就如同岩石一样不动如山,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为了革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猜你喜欢